永樂為中國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1403-1424),在1403年(永樂元年)開始,到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共22年。
永樂年間,國家經濟與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更加拓展和穩固,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
永樂改元始末
編輯朱棣得天下後,於1402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下令將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並於七月初一日決定翌年(1403年)為永樂元年。
[2]
據記載,起初擬定的年號是永清,後來才改為永樂。
[3]
該年號因與之前張重華等前代“僭偽”之君年號雷同,故被認為“兵後匆匆”而“不暇詳考”所致。
[4]
永樂在位年號
編輯永樂 | 公元 | 干支 |
---|---|---|
元年 | 1403年 | |
二年 | 1404年 | |
三年 | 1405年 | |
四年 | 1406年 | |
五年 | 1407年 | |
六年 | 1408年 | |
七年 | 1409年 | |
八年 | 1410年 | |
九年 | 1411年 | |
十年 | 1412年 | |
十一年 | 1413年 | |
十二年 | 1414年 | |
十三年 | 1415年 | |
十四年 | 1416年 | |
十五年 | 1417年 | |
十六年 | 1418年 | |
十七年 | 1419年 | |
十八年 | 1420年 | |
十九年 | 1421年 | |
二十年 | 1422年 | |
二十一年 | 1423年 | |
二十二年 | 1424年 |
永樂大事年表
編輯永樂元年(1403年)
永樂二年(1404年)
永樂三年(1405年)
六月: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
永樂四年(1406年)
永樂五年(1407年)
七月:皇后徐氏卒。諡曰仁孝皇后。
九月:鄭和還。
十一月: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鄭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樂七年(1409年)
四月:選陵地於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八年(1410年)
永樂九年(1411年)
永樂十年(1412年)
十月:皇太孫演武於方山,甘露降,羣臣表賀。
十一月: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瓜哇等國。
永樂十一年(1413年)
正月:仁孝皇后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
四月:帝至北京。
十一月:天樂關發生大火,將軍漢匡或(後為仙喚做三十六天罡主事星宿)救妹身亡。死九千餘人。其妹第年同日自盡身亡。
永樂十二年(1414年)
六月:帝大敗瓦剌,追至圖拉河,班師。
永樂十三年(1415年)
永樂十四年(1416年)
八月:作北京西宮。
九月:帝還南京。
十一月:複議建北京宮殿。
十二月:遣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十五年(1417年)
四月:北京西宮成。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宮新殿受朝賀。
七月:冊胡氏為皇太孫妃。
永樂十六年(1418年)
三月: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十八年(1420年)
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
永樂十九年(1421年)
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
永樂二十年(1422年)
八月:以大勝班師,九月回北京。
閏十二月:乾清宮災。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
七月:阿魯台又來犯,帝復親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正月:覆命鄭和使西洋。
九月:上永樂帝諡曰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
十二月:葬明成祖於明長陵。
- 參考資料
-
- 1.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5-26]
- 2.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3-03]
- 3. 佚名:《翰林記》卷七:太宗即位,始擬用永清,後乃用永樂。
- 4. 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二:國朝年號永樂乃張重華、王則偽建,天順乃元出帝舊號,前則兵後匆匆,後則事起倉卒,不暇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