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齊丘

鎖定
宋齊丘(887年-959年),其名一作齊邱,本字超回,改字子嵩, [104]  號九華先生, [105]  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南唐大臣, [106]  詩文家。 [105] 
宋齊丘少好學,工屬文,有大志,尤喜縱橫長短之學。其父在唐末任鎮南軍(治今江西南昌)節度副使,父死後,宋齊丘生活困頓,遂投靠時任昇州(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刺史的徐知誥(即李昪),為其主要謀士,深受信任。李昪建立南唐政權後,任宋齊丘為左丞相,拜司空,知尚書省。南唐中主時期,拜太保、中書令,權任頗重。後與馮延巳、陳覺、馮延魯、查文徽、魏岑5人,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敗壞朝政。其黨主持對閩軍事,損兵折將,宋齊丘庇護之,不能治其罪。中主李璟對其專權亂政亦十分不滿,遂將其貶為鎮南軍節度使。955年,後周進攻淮南,被召回朝中,任太師、封楚國公,共赴國難。後因其黨利用南唐局勢危殆,脅迫中主退入後宮,將大權交給宋齊丘,引起了中主不滿,於是將其放歸青陽(今安徽青陽蓉城鎮)舊居安置,於959年逝世,享年73歲。 [106] 
宋齊丘在任期間,助李昪大力“興利除害,變更舊法”,並提出和推行了具有遠見卓識的税制改革,戮力勸農,對吳、唐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107]  其能詩,所賦《陪遊鳳皇台獻詩》,頗為李昪所稱賞。馬令評其“為文有天才而寡學,不經師友議論。詞尚詭誕,多違戾先王之旨。自以古今獨步,書札不工亦自矜衒,而嗤鄙歐、虞之徒”。 [104] 
別    名
宋國老
超回、子嵩
九華先生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豫章
出生日期
887年
逝世日期
959年
主要成就
輔佐李昪建立南唐
主要作品
《化書》等
本    名
宋齊丘
官    職
太傅、中書令等
爵    位
青陽縣公→衞國公
諡    號
醜繆

宋齊丘人物生平

宋齊丘早年經歷

宋齊丘是鎮南軍節度副使宋誠之子,因父親早逝而家道中落 [25]  ,只能依靠節度使鍾傳生活。他雖生於“經籍道熄”的唐末亂世 [26]  ,但卻勵志勤學,尤精縱橫之術,曾夢到乘龍上天,認為日後必能顯達,頗以此自負。 [6] 
天祐三年(906年),鍾傳病逝,其子鍾匡時繼任節度使。鎮南軍被吳國吞併,大批軍民被遷到廣陵(吳國國都,在今江蘇揚州)。 [7]  宋齊丘亦隨同東遷,因生活窮苦,只能寄居在娼妓魏氏家中。 [8]  他後來成為騎將姚克瞻的門客。 [27] 

宋齊丘徐氏謀主

天祐九年(912年),實際掌控吳國的權臣徐温以養子徐知誥出鎮升州(治今江蘇南京)。宋齊丘在姚克瞻的推薦下,投入徐知誥門下為賓客。他在一次陪同徐知誥遊玩時,作《陪遊鳳凰台獻詩》以言志。徐知誥大為讚賞,“奇其才”,待以國士之禮。 [9]  後來,宋齊丘又被徐知誥任為軍府推官,與判官王令謀、參軍王翃同為徐知誥的謀主 [10]  徐知誥採納宋齊丘之策,在升州招攬儒生,推行文教,勸課農桑,修葺戰備,數年之內便將升州治理得“府廩盈積,城隍完峻”。 [62] 
吉安古後河綠廊,吉賢園,宋齊丘浮雕 吉安古後河綠廊,吉賢園,宋齊丘浮雕
天佑十二年(915年),徐温留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輔政,自領兵出鎮潤州(治今江蘇鎮江),遙決軍國大政。他見升州富庶,乃於天佑十四年(917年)移鎮升州(後稱金陵府),並將徐知誥調到潤州。徐知誥由是大為不滿。宋齊丘密勸徐知誥道:“三郎(指徐知訓)為人驕縱,早晚必有不測。潤州與廣陵只有一江之隔,一旦廣陵生變,您便能搶先進入廣陵。這是上天賜給您的良機啊。”徐知誥這才欣然到潤州赴任。 [11] 
天佑十五年(918年),徐知訓果然在政變中被殺。徐知誥在潤州聞之,大喜道:“宋公之言中矣。”他當日便引兵渡江,入廣陵平亂。 [12]  徐温因親子皆幼弱,乃以徐知誥接替徐知訓的輔政之責。 [13]  徐知誥在此後長期執政,聲望日漸攀升,甚至到了“温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屬於知誥”的地步。 [14]  當時,宋齊丘深得徐知誥的信重,常參與密謀。徐知誥在府內水池中築一小亭,夏天和宋齊丘在亭中議事,並撤去進亭的浮橋,兩人經常一談就談到半夜。他們冬天則在高堂中議事,不設屏障帷幕,只在正中置一火爐。兩人用鐵箸畫灰為字,隨寫隨擦。密謀內容因而無人能知。但徐温卻非常厭惡宋齊丘。故此終徐温之世,宋齊丘僅為殿直軍判官,一直得不到升遷。 [15] 
順義七年(927年),徐温患病,命次子徐知詢前往廣陵,準備讓他代徐知誥執政。 [63]  徐知誥聞訊,準備上表乞罷政事,退而求為鎮南節度使 [64]  宋齊丘卻勸諫徐知誥,“請緩其事”。 [65]  結果就在徐知誥準備上表的前一夜,傳來了徐温在金陵病逝的消息。徐知詢返回金陵奔喪,徐知誥得以繼續執政。 [66]  而此時,已經屈居下僚十餘年的宋齊丘沒有了徐温的壓制,終於得到提拔,被擢為右司員外郎,後來又進位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 [16] 
太和三年(932年),徐知誥欲以宋齊丘為宰相。但宋齊丘自認為資望淺薄,擔心不能服眾,於是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邀取名望。他以“歸洪州葬父”為由離開廣陵,徑自前往九華山隱居,並接連拒絕吳睿帝楊溥和徐知誥的徵召。徐知誥又命長子徐景通親自去請宋齊丘出山。宋齊丘這才返回廣陵,被拜為右僕射。不久,徐知誥效仿徐温舊例,出居金陵遙秉大政,留徐景通在廣陵輔政。宋齊丘以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與左僕射門下侍郎王令謀同任同平章事(宰相銜)兼內樞使,一同輔佐徐景通。 [17] 

宋齊丘漸遭疏遠

徐知誥輔政日久,隨着他威望的提高,舉國皆知其有代吳之勢。但徐知誥擔心眾心不附,想等楊溥死後再行篡國。宋齊丘亦深以為然。 [18] 都押牙周宗卻揣測徐知誥之意圖,在太和六年(934年)二月時主動到廣陵暗示楊溥禪位 [19]  ,隨後又將此事告知宋齊丘。宋齊丘認為周宗搶了自己的勸進首功,大為嫉恨,於是留周宗在府中夜飲,遣使者快馬連夜趕赴金陵,向徐知誥手書切諫,反對禪代。他後來又親自前往金陵,請徐知誥斬周宗以謝國人。徐知誥認為篡位還不到時機,於是貶逐了周宗。 [20] 
但徐知誥後來在李建勳徐玠等人的進言下,態度大為改變,又重新召回了周宗。他從此疏遠了宋齊丘,後來還將宋齊丘由廣陵召到金陵,任命為諸道都統判官,加領司空,但卻不讓其參預國事。宋齊丘大權頓失。 [21]  徐知誥後來被加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並於天祚二年(936年)正式開設大元帥府,又以宋齊丘、徐玠為元帥府左、右司馬。 [22] 
鎮南節度使李德誠在徐知誥的授意下,率諸將赴廣陵陳述徐知誥功德,請楊溥禪位,隨後又到金陵,向徐知誥勸進。宋齊丘曾試圖阻止李德誠勸進,但都無濟於事。徐知誥乃於天祚三年(937年)正月在金陵建齊國(吳封國),立宗廟、社稷,置百官。 [23]  宋齊丘作為勳舊,被任命為齊國的左丞相,但仍不能參預政事。不久,楊溥下詔禪位給李昪。李德誠攜禪位詔書再赴金陵,率百官敦請李昪接受禪位。但宋齊丘此時卻稱病在家,不肯在勸進表上署名。徐知誥為此大為不滿。 [24] 
徐知誥於當年十月受禪稱帝,仍以齊為國號(後改為唐),又改姓名為李昪,建立了南唐 [28]  當時,徐玠、李建勳、周宗等皆授要職。但宋齊丘僅卻加司徒虛銜,仍不能掌握實權。 [29]  李德誠對李昪稱其受禪之時“惟宋齊丘不悦”,並拿出了宋齊丘此前阻止他勸進的書信。宋齊丘頓首謝罪。李昪卻並未怪罪宋齊丘,還道:“子嵩是與我相交三十年的故人,豈會有負於我。” [30] 
宋齊丘為了重獲信任,又開始討好李昪。他請求將仍保留皇帝尊號、居於廣陵舊宮的楊溥降為公侯,遷往別州,以消除楊氏在江南的影響。 [31]  李昪於是將楊溥遷往潤州丹楊宮,以嚴兵守衞。 [49]  後來,宋齊丘又主動要求參預國政,並稱為李昪左右所離間,結果惹怒了李昪,不得不歸家待罪。但李昪很快就怒氣消解,對人道:“宋公有才,只是不識大體而已,我豈是忘舊之人。”他親手書詔,命李璟(即徐景通)召宋齊丘入見,加授其為同平章事 [32]  時為升元二年(938年)七月。 [50] 

宋齊丘幾度沉浮

  • 首次出朝,外放洪州
升元六年(942年),李昪在宋齊丘的多次請求下,命宋齊丘以左丞相、太保之職主持中書省政務,但卻將中書、門下兩省的實際權力歸於給事中中書舍人等官,架空了他的宰相權力。宋齊丘不甘於此,以“劇務多在尚書省”,又請求主持尚書省。李昪雖許之,但卻規定三省政事皆由李璟一同參決。 [33] 
但過了沒多久,南唐朝中便爆發了夏昌圖盜官錢案。夏昌圖是宋齊丘的親吏,盜取官錢六百萬,按法當處死。但宋齊丘卻徇私包庇,赦免其死罪。李昪聞知大怒,親自幹預此案,斬了夏昌圖。宋齊丘為此羞慚不已,稱病請辭省事,結果辭呈一上便被李昪批准。他此後便一直稱病在家,不復朝謁。李昪讓壽王李璟遂前去慰問,又以“衣錦晝行,古人所貴”,答應讓他出鎮故鄉洪州。宋齊丘這才入朝。 [35]  李昪於當年(942年)五月拜宋齊丘為鎮南節度使,鎮洪州,並賜其錦袍一襲。 [34] 
宋齊丘在洪州期間,每日身披御賜錦袍視事。 [36]  但他“委任羣小,政事不治”,還將舊居愛親坊改為錦衣坊,大啓第宅,窮極宏壯,又讓坊中居民“修飾牆屋門巷,極備華潔”。居民不堪承受沉重的負擔,相繼逃走,以致“坊中為之空”。 [37] 
  • 再次出朝,退隱九華
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病逝,李璟即位。宋齊丘自洪州入朝,被召拜為太保、中書令,與新任侍中的奉化節度使周宗同列宰相。(一作宋齊丘、周宗分任左右丞相。) [38]  宋齊丘此前曾勸李昪改以宣城王李景達為嗣,得罪了李璟。 [40]  但李璟因宋齊丘是“先朝勳舊”,這才順應時望召他為相,而政事“皆自決之”。 [41]  當時,宋齊丘的舊客陳覺已得李璟器重 [42]  ,和馮延巳馮延魯、魏岑、查文徽等相互勾結,在朝堂上並稱“五鬼”。 [43]  他們都依附於宋齊丘,製作流言蜚語,打擊周宗。 [44] 
周宗平日裏“恭謹自守”,根本無力對抗宋齊丘等人,只能向李璟哭訴。李璟由此對宋齊丘大為鄙薄,於當年(943年)十二月將宋齊丘罷為鎮海軍節度使,鎮潤州。宋齊丘憤憤不平,上表求歸九華山舊隱。李璟知道宋齊丘只是故作姿態,於是順水推舟的同意了其請求,並稱:“朕實知公,故不奪公志。”他封宋齊丘為青陽縣公,享有九華山所在的青陽縣一縣的租税,並賜號九華先生。宋齊丘只得離開朝堂,前往九華山“隱居”。他在青陽大修宅第,“服御、將吏,皆如王公”,但心中愈加憤恨。 [45] 
宋齊丘退隱期間,李璟意欲傳位於皇弟齊王李景遂,命李景遂總理政務,且在羣臣之中只見魏岑、查文徽二人,“餘非召對不得見”。詔書一下,國內譁然,羣臣紛紛反對。宋齊丘亦自九華山上疏,“極論不可”。李璟只得收回了所下詔書。 [85-86] 
  • 三次出朝,復鎮洪州
宋齊丘隱歸青陽,逾年不得起復。其親信陳覺、李徵古通過李景達向李璟進言 [60]  ,稱:“宋齊丘是先帝布衣之舊,陛下就算不加以任用,也不應將他棄于山野。” [46]  李璟於是命李景達親自前往青陽,徵召宋齊丘入朝。宋齊丘這才得以回到朝堂,被拜為太傅、中書令,封衞國公,賜號國老 [47]  ,“但奉朝請,不預政事”。時為保大四年(946年)正月。 [48] 
宋齊丘此次入朝之後,更加輕財好客,以致“識與不識皆附之”。 [51]  當時,南唐已滅閩國,但福州卻為閩國舊將李仁達所割據。宋齊丘趁機舉薦陳覺,讓他到福州召李仁達入朝。但陳覺面對倨傲的李仁達,始終不敢言及讓其入朝一事,歸朝途中卻又矯詔發兵,挑起了與福州的戰事(即南唐與吳越福州之戰)。 [52]  李仁達在吳越國的支援下,大敗南唐軍隊。南唐經此一敗,國力大損。 [53]  朝論皆認為陳覺必死,李璟亦欲殺之 [55]  。但陳覺卻得宋齊丘、馮延巳從中斡旋,最終僅遭貶黜。 [54] 
史館修撰韓熙載對此大為不滿,上疏請斬陳覺以正國法,又彈劾宋齊丘朋黨禍國 [57]  。他因此得罪了宋齊丘,被誣以“被酒猖狂”,貶出了朝堂。當時,南唐朝中黨爭嚴重。宋齊丘與馮延巳、陳覺、李徵古等為一黨,孫晟、韓熙載、常夢錫、江文蔚、蕭儼等為一黨。 [56]  宋黨尤其勢大,勢力遍及朝堂,乃至“文武百官,多布私黨”。國家毎有善政,其黨便稱是“宋公之為”;事有不合,其黨則稱“不用宋公言也”。 [61]  宋齊丘更是剛愎自用,朝中官員只要“一言不同,必被排擯”。朝中君子為之切齒。李璟也深為厭惡,乃於保大五年(947年)八月將宋齊丘外放為鎮南軍節度使 [58]  。宋齊丘又回到了洪州。這是他第三次離開朝堂。 [59] 
  • 四次出朝,流放青陽
保大十三年(955年)末,後周出兵攻伐南唐。李璟乃召宋齊丘入朝共謀國難 [67]  ,進拜其為太師,領東川節度使,進封楚國公。宋齊丘再三辭讓,仍為太傅。他建議李璟徵發各州州兵在淮泗設防,並選“偏裨可任者”為將,同時道:“周軍未能測我虛實,必然不敢輕進,等到明年春季江水上漲,糧草轉運不便。周軍到時候用兵已久,士氣低落,再加上糧草匱乏,必然自會撤軍北歸。那時我們再遣使去談判,訂立盟約,可保無憂!”但李璟卻未能聽用。 [68] 
保大十四年(956年),後周軍隊在世宗柴榮的親征下,連取江北過半的州縣,圍攻淮南重鎮壽州(治今安徽壽縣)。李璟先後遣户部侍郎鍾謨、工部侍郎李德明、司空孫晟、禮部尚書王崇質出使後周,向柴榮求和,表示願向後周稱臣。但柴榮拒絕和議。 [69]  李德明見柴榮無退軍之意,於是自請返回金陵,欲説服李璟盡獻江北之地。但宋齊丘認為“割地無益” [70]  ,與陳覺等人指責李德明賣國。李璟於是處死了李德明。 [71]  兩國和談不成,再次訴之以武力。後來,柴榮因久攻壽州不下,又逢暑雨 [103]  ,於是留李重進等繼續圍攻壽州,自率大軍班師。南唐趁機收復了江北部分州縣。柴榮乃命撤走後周在揚州的駐軍,集中兵力攻打壽州。 [72]  南唐諸將皆請求在途中設險阻擊。宋齊丘卻擔心加深與後周的仇恨,嚴禁各地軍將出兵攔擊。周軍得以順利抵達壽州附近,進一步加強了對壽州的包圍。 [73]  壽州最終在次年(957年)陷落。 [74] 
顯德五年(958年),李璟盡割江北諸州,向後周奉表稱臣,並取消皇帝尊號,改稱國主。 [78]  陳覺、李徵古趁機勸他閒居深宮,將朝政委託給宋齊丘。 [79]  李璟認為這是宋齊丘的主張,心中大為憤恨。鍾謨此時已自後周歸國,欲為李德明報仇,趁機請治宋齊丘、陳覺、李徵古亂政之罪 [80]  ,屢稱宋齊丘“乘國危殆,竊懷非望,且黨與眾,謀不可測”。 [81]  李璟遂以“惡莫甚於無君,罪莫深於賣國”,賜死陳覺、李徵古,並將宋齊丘幽禁於青陽。 [82] 

宋齊丘幽禁而死

顯德六年(959年),宋齊丘死於幽禁之所(死因詳見“人物爭議”目錄) [83]  他終年七十三歲,諡號醜繆。 [84]  後來,李璟為躲避周軍兵鋒,決意遷都洪州,號南都。 [95]  據稱,李璟起意遷都,一個原因便是在金陵宮中常見宋齊丘鬼魂作祟。 [93] 
建隆二年(961年),後主李煜即位,還都金陵,大赦境內。 [94]  宋齊丘的家眷全都被召回金陵,“廩給甚厚”,受宋齊丘牽連者亦皆獲宥。 [92] 

宋齊丘主要影響

宋齊丘自升州追隨李昪(徐知誥)起,輔佐李昪逐步控制吳國朝政、建立南唐政權,時人比之為宋武帝劉裕的謀臣劉穆之。他在政治上的主要建樹有:
  • 謀取吳政
宋齊丘在李昪(徐知誥)取代徐知訓輔政後,建議其“交結鄰好,綏悦守宰,廣覃恩施,撫緝遠邇”。李昪因此禮尊吳王“悉反知訓所為,事吳王盡恭,接士大夫以謙,御眾以寬,約身以儉,以吳王之命,悉蠲天祐十三年以前逋税,餘俟豐年輸之。求賢才,納規諫,除奸猾,杜請託”,贏得了吳國舊臣宿將的好評,從而籠絡了人心,架空了徐温,出現了“温雖遙執國政,人情頗歸於帝(李昪)”的情形。這些與宋齊丘的輔弼有方是分不開的。史載,李昪“勵精為理,修舉禮法,以遏強眾,親附卿士,寬徭薄賦,人用安輯,齊丘頗有力焉”。 [1]  [2] 
  • 改革經濟
李昪執政後,宋齊丘又在他的支持下,對吳國經濟進行了一番變革。當時李昪“命官興版簿,定租税”,在核實民户佔地的基礎上,按土地肥脊高下確定税額,規定“厥田上上者每一頃税錢二貫一百文,中田一頃税錢一貫八百文,下田一頃税錢一貫五百文,皆足陌(指錢幣交易中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見錢,如見錢不足,許依市價折以金銀,並計丁口課調,亦科錢。”宋齊丘針對這一政策,認為這會導致民間棄農慕商的惡果,不利於戰亂後江淮之地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  [2] 
宋齊丘則則主張,廢除丁口税,減輕農民負擔,避免人口逃亡。為國而死者,得領撫卹錢三年。田税按田好壞定租税,以求平允,由收錢改為繳納谷帛,免去農民在以谷換錢時受商人盤剝,收税時又將谷帛綿絹以高出市價三四倍的虛價摺合實物,以激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獎勵墾荒,一丁墾田80畝,賜錢2萬。無論桑田,農田,都免税五年,這些措施,使江淮地區“曠土盡闢,桑柘滿野”,民富國強,為宋代長江中下游地區進一步超過北方奠定了基礎。
而宋齊丘則主張田税不收現錢,改為繳納谷帛,並“虛抬時價,折納綢綿絹本色”。當時市價,每匹絹五百文、綢六百文、綿每兩十五文。宋齊丘建議把每匹絹抬為一貫七百文、綢為二貫四百文、綿每兩四十文,都是不打折扣的足錢。他提出的要官府收租税,用高於市價三四倍的虛價來摺合實物,確是大膽而有遠見的建議(《容齋隨筆》轉載北宋許載所著《吳唐拾遺錄》)。同時,他還建議廢除丁口税。
宋齊丘的這些主張,舉朝譁然,認為這會使國家收入鋭減。宋齊丘則以“安有民富而國家貧者耶”加以駁斥。李昪對此加以肯定,贊之為“勸農上策”,立即頒佈實行。結果,“自是不十年年,野無閒田,桑無隙地”,推動了江淮間農桑的發展。李昪建立南唐後,繼續推行這些政策,使得南唐於“近代僭偽之地,最為強盛”。“於時,中外寢兵,耕織歲滋,文物彬煥,漸有中朝之風采”。宋齊丘的改革也受到後人的大力讚揚,宋人洪邁盛讚:“自吳變唐,自唐變宋,民到於今受其賜,齊丘之事美矣!” [1]  [2] 

宋齊丘歷史評價

歐陽修:宋齊丘為昪謀篡楊氏最有力。 [39] 
文瑩:遂樹朋黨,陰自封殖,狡險貪愎,古今無之。不知命,無遠識,事三朝,惟延卜祝佔相者數十輩置門下。傳雲齊丘少夢乘龍上天,至垂老猶抱狂妄,及國家發難,尚欲因其釁以窺覬。 [77] 
馬令:嗚呼,俗説江南堅甲精兵,雖數十萬,而長江天塹,險過湯池,可當十萬,國老宋齊丘,機變如神,可當十萬。周世宗欲取江表,故齊丘以反間死。斯言殆非君子之説,閭巷小人之語也。龍袞因是著於野錄,以欺惑後世,而後世之人,亦頗信之。且民之至愚,欺之則易信,況齊丘益樹朋黨,以賈譽於當時,自非特立獨行之士,安能知其妄偽哉!孔子嘗以鄉人皆好之為未可,蓋鄉人之情未必公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則信善矣。嗚呼,善人吾不得見,則齊丘之事安所考信哉,蓋亦考其所言與其所行而已。觀其著書雲:“畫者不敢易圖像,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木偶,苟侮之,必貽禍。始製作於我,又要敬於我,又置禍於我。”此意以社稷之功自任,而無復君臣之禮也。又云:“見食象者,食牛不足,見戴冕者,戴冠不足,則窺竊之計於是乎萌矣。”予以是知齊丘之所言也。伐南閩,攻仁達,以空其國用;逐常夢錫、韓熙載、江文蔚,以間其忠言,予以是知齊丘之所行也。然則齊丘之死,自速辜爾,謂之反間者,妄也。 [3] 
陸游:① 方齊丘敗時,年七十三,且無子,若謂窺伺謀篡竊,則過也。特好權利,尚詭譎,造虛譽,植朋黨,矜功忌能,飾詐護前,富貴滿溢,猶不知懼。狃於要君,暗於知人,釁隙遂成,蒙大惡以死,悲夫。② 世言江南精兵十萬,而長江天塹,可當十萬;國老宋齊丘機變如神,可當十萬;周世宗欲取江南,故齊丘以反間死。方五代之際,天下分裂大亂,賢人君子皆自引於深山大澤之間,以不仕為得。而馮道有重名於中原,齊丘擅眾譽於江表,觀其人,可以知其時之治亂矣。周師之犯淮南,齊丘實預議論,雖元宗不盡用,然使展盡其籌策,亦非能決勝保境者。且世宗豈畏齊丘機變而間之者哉?蓋鍾鏌自周歸,力排齊丘,殺之,故其當附會為此説,非其實也。予論序齊丘事,盡黜當時愛憎之論,而錄其實,覽者得詳焉。 [4] 
胡三省:① 宋齊丘為徐知誥謀奪徐氏之政,使温知之,豈特惡之而已。蓋齊丘之為人,輕佻褊躁,温以此惡之耳。 [96]  ② 鳴呼,為人臣者,當易姓之際,謹毋以功名自居。荀文若以之阻毒而逝,劉穆之以之發病而死,範雲恐後時不及,療疾以求速愈,至於促壽而不暇顧;若宋齊丘之疾周宗,又其輕淺者耳。 [97] 
吳任臣:齊丘任計,數喜機變,故縱橫捭闔之士也。乘時幹主,化家為國,可不謂有功焉,而躁悻熱中,植黨自用,迭起迭廢,卒以不良死。史謂其狃於要君,闇於知人,其信然哉。 [5] 

宋齊丘軼事典故

宋齊丘因在吳唐禪代中採取消極態度,在南唐建立後遭到疏遠,為此對李昪多有怨言,言辭甚為激烈。
李昪受禪後,僅加宋齊丘為司徒。宋齊丘“自悼失計,復恥無功”,大為忿恨。他在接受加官制書時,聽到李昪稱其為“布衣之交”,突然道:“臣布衣之時,陛下也只是一個刺史而已。陛下今日做了天子,可以不用老臣了。”他説罷拂袖而去,歸家閉門待罪。但李昪只是好言勸慰,但“不為改官”。 [29] 
宋齊丘在夏昌圖盜官案後稱病請辭,結果被李昪批准。他心懷怨望,於是稱病不再上朝。李昪讓兒子李景遂前去慰問,又答應讓他出鎮故鄉洪州。宋齊丘這才入朝,與李昪宴飲談笑,結果席間又發怨言:“陛下中興,臣之力也,奈何忘之?”李昪色變,道:“你原來只是一個門客,現已位居三公,也該知足了。你曾對人説我像越王勾踐一樣難以共富貴,有這回事吧?”宋齊丘詞色愈厲,道:“我確有此言!我做門客的時候,陛下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將領而已。”兩人不歡而散。但李昪次日又寫信向宋齊丘致歉,道:“我性情褊急,這你是知道的。我們年輕時相互親近,如今老來又怎能相互怨恨呢!” [35] 

宋齊丘人際關係

父親:宋誠,唐末隨鍾傳起兵割據江西,官至鎮南軍節度副使。 [75] 
妻子:魏氏,出身娼妓,曾資助早年落魄的宋齊丘,在其發跡後被娶為正室,封國夫人。 [76] 
嗣子:宋摩詰,宋齊丘之侄,因宋齊丘無子而過繼為嗣。 [76] 

宋齊丘主要作品

《宋史·藝文志》記載,宋齊丘著有《化書》六卷、《理訓》十卷、《玉管照神經》二卷、《天花經》三卷、《祀玄集》三卷。 [87-89] 
全唐詩》收錄有宋齊丘的詩作三首、殘句一聯。 [90]  《全唐文》則錄其文章四篇(疏、書、序、銘各一篇)。 [91] 

宋齊丘人物爭議

關於宋齊丘的死因,史料有多種説法:
  • 縊死説:馬令《南唐書》稱,宋齊丘在被送到青陽後,於“舊第之外,別院處之,重門外鎖,穴牆以給食”,他因此自縊而死。 [98] 唐餘紀傳》則稱,宋齊丘是因“家眾坐餒”,被“縊殺之”。 [84] 
  • 餓死説:陸游《南唐書》稱,宋齊丘後來被斷絕飲食,因此餓死。 [99] 江南野史》則稱其絕食七日而死。 [100] 
  • 悶死説:鄭文寶所著《江表志》、《江南餘載》稱,宋齊丘的家人被斷絕飲食數日,家人也都面有菜色。中使傳話稱:“令公捐館,方始供食。”宋齊丘因此被家人以絮塞其口,最終悶死。 [83]  [101-102] 

宋齊丘史料索引

馬令著《南唐書·卷二十·黨與傳上第十六》 [3] 
陸游著《南唐書·卷四·列傳第一》 [4] 
吳任臣著《十國春秋·卷二十·南唐六》 [5] 
參考資料
  • 1.    王安春.宋齊丘評傳[D]: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5:12-15
  • 2.    杜文玉、羅勇.論宋齊丘[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03):63-65
  • 3.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387-5391
  • 4.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494-5498
  • 5.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292-297
  • 6.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世為廬陵人,好學,有大志,尤喜縱橫短長之説。少時夢乘龍上天,頗以此自負。父誠為洪州鍾傳副使,卒於任,齊丘遂依傳家焉。
  • 7.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三年夏四月,鎮南節度使、潁川郡王鍾傳卒,軍中立其子匡時為留後。王以升州刺史秦裴為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將兵擊匡時。……九月,秦裴拔洪州,大掠三日,虜匡時及其司馬陳象等五千人以歸。
  • 8.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傳敗,齊丘窮困不能存活,隨眾東下,餬口於倡家魏氏。
  • 9.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烈祖為升州刺史,延攬四方賓客,齊丘因魏將姚克贍往謁,暇日陪燕遊,託鳳凰台詩見志,烈祖奇其才,以國士遇之。
  • 10.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九年夏五月,徐知誥以功遷升州刺史,闢洪州進士宋齊丘為推官,與判官王令謀、參軍王翃專主謀議。
  • 11.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佑十二年秋八月庚戌,王以鎮海節度使徐温為管內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守侍中、齊國公,鎮潤州,留其子知訓居廣陵秉政,而軍國大事温遙決之如故。……天祐十四年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愛其繁富,潤州司馬陳彥謙勸温移鎮海軍治所於升州,温從之。徙知誥為潤州團練使。知誥因求宣州,不許,意殊不樂。宋齊丘密言於知誥曰:“三郎驕縱,敗在朝夕。潤州去廣陵,隔一水耳,此天授也。”知誥悦,即之官。
  • 12.    《五代史補·卷三》:未幾,知訓果為朱瑾所殺。是夜江都亂,火光亙天,昪望之曰:“宋公之言中矣。”遂引軍渡江,盡誅朱瑾之黨。後解甲去備,以待徐温。
  • 13.    《十國春秋·卷二》:天佑十五年秋夏六月,內外馬步都軍使、昌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訓為副都統朱瑾所殺。是日,知誥聞變,即引兵濟江,撫定軍府。時徐温諸子皆弱,温乃以知誥代知訓執政。……温還鎮金陵,總軍國大綱,自餘庶政,皆決於知誥。
  • 14.    《十國春秋·卷十五》:勤儉寬簡,盡反知訓之政。常使人視察民間,有昏喪匱乏者往往賙給之。盛暑未嘗張蓋、操扇,左右進蓋,必卻之曰:“士眾尚多暴露,我何用此!”以故温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屬於知誥。
  • 15.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從鎮京口,入定朱瑾之變,常參秘畫,因説烈祖講典禮,明賞罰,禮賢能,寬徵賦,多見聽用。烈祖為築小亭池中,以橋度,至則撤之,獨與齊丘議事,率至夜分。或居高堂,不設障幄,中置火爐,以鐵箸畫灰為字,隨滅去,故密謀人莫得而知也。隨欲大用齊丘,而義祖惡其為人,乃以為殿直軍判官,凡十年。
  • 16.    《陸氏南唐書》卷4《宋齊丘傳》:義祖獨惡其為人,每欲進拔,輒不果,浮沉下僚十餘年。俄而義祖殂,自殿直軍判官擢右司員外郎,進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且倚以為相。
  • 17.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太和三年春二月,徐知誥欲以中書侍郎、內樞使宋齊丘為相,齊丘自以資望淺薄,陽退讓為高,謁歸洪州葬父,因入九華山,啓求隱居。帝下詔徵之,知誥亦以書招之,皆不至。知誥復遣子景通敦諭,始還朝,除右僕射。冬十一月,太尉、中書令徐知誥表稱輔政歲久,請歸老金陵,帝乃以知誥為鎮海寧國諸軍節度使,鎮金陵,餘官如故,總錄朝政如徐温故事。加其子兵部尚書、參政事景通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留江都輔政。以內樞使、同平章事王令謀為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宋齊丘為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兼內樞使,以佐景通。
  • 18.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是時烈祖權位日隆,中外皆知有禪代之勢,而烈祖慮羣下不協,陽為退抑,以代嗣君,齊丘亦盛讚其説為名高。
  • 19.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太和六年二月,周宗諷帝禪位於知誥,齊丘請斬宗以謝。
  • 20.    《十國春秋》卷21《周宗傳》:一日,烈祖臨鏡理白髭,太息曰:“功業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適侍側,悟其指,乃請如廣陵諷讓皇以禪代事,亦請諭齊丘意。齊丘心忌大議自宗發,及其將還,留與飲酒,而遣騎以手疏切諫。烈祖得之,大悔懼。後數日,齊丘馳至金陵,為險語動烈祖,請斬宗以謝國人。烈祖將從之,馬仁裕、徐玠固爭,事得已,但黜宗為池州副使。
  • 21.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已而,鎮海節度副使李建勳、行軍司馬徐玠復陳知誥功業,宜早從民望,知誥召宗復為押牙,齊丘由是忤意。秋七月,知誥召宋齊丘還金陵,以為諸道都統判官,加司空,給南園居之,不令預國事。
  • 22.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天祚元年冬十月,加中書令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備殊禮,以升、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十州為齊國;知誥辭尚父、城下,殊禮不受。天祚二年春正月,徐知誥始建大元帥府。三月,知誥以其子景通為太尉、副元帥,宋齊丘、徐玠為元帥府左、右司馬。
  • 23.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天祚二年十二月,徐知誥以鎮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李德誠、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位望隆重,欲使帥眾推戴,……與德誠率諸將入江都,陳知誥功德,又詣金陵勸進。宋齊丘謂德誠子建勳曰:“尊公,太祖元勳,今日掃地矣!”(《十國紀年》雲:宋齊丘遺宗信書,令宗信諷止德誠勸進。)天祚三年春正月,知誥始建齊國,立宗廟、社稷,改金陵為江寧府,牙城曰宮城,庭堂曰殿,以左右司馬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自餘百官皆如天子之制。
  • 24.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俄而齊國建,猶以勳舊為左丞相,而不與事。李德誠等持禪詔至,百官詣金陵勸進,齊丘獨稱疾卧家,不署表,烈祖心銜之。
  • 25.    《五代史補》卷2《宋齊丘投姚洞天》:父嘗在鍾傳幕下。齊丘素落魄,父卒,家計蕩盡,已在窮悴,朝夕不能度。
  • 26.    《馬氏南唐書》卷20《宋齊丘傳》:時天下已亂,經籍道熄,齊丘獨好學,有大志。
  • 27.    《五代史補》卷2《宋齊丘投姚洞天》:時姚洞天為淮南騎將,素好士,齊丘欲謁之,……為詩詠以投洞天,其略曰:“某學武無成,攻文失志,歲華蹭蹬,身事蹉跎。胸中之萬仞青山,壓低氣宇;頭上之一輪紅日,燒盡風雲。加以天步凌遲,皇綱廢絕,四海淵黑,中原血紅。挹飛蒼走黃之辯,有出鬼沒神之機。”洞天怒其言大,不即接見。齊丘窘急,乃更其啓,翼日復至,其略曰:“有生不如無生,為人不若為鬼。”又云:“其為誠懇萬端,只為飢寒兩字。”洞天始憫之,漸加以拯救。
  • 28.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本紀》:升元元年冬十月,吳主禪位於王。甲申,王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乙酉,尊吳主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
  • 29.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及即位,徐玠為侍中,李建勳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周宗為樞密使,齊丘止進司徒一官。齊丘自悼失計,復恥無功,不勝忿。及宣制,至“布衣之交”句,忽抗聲曰:“臣布衣時,陛下乃一刺史爾!今日為天子,可不用老臣矣。”拂衣而出,闔門待罪。烈祖但遜辭諭之,不為改官。
  • 30.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常夜宴天泉閣,李德誠曰:“陛下應天順人,惟宋齊丘不悦。”因出齊丘諷止勸進書。(十國紀年雲:遺宗信書,令宗信諷止德誠勸進。)烈祖卻之曰:“子嵩三十年故人,豈負我者。”齊丘頓首謝。
  • 31.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自是為求媚計,請遷讓皇他郡,降為公侯,以絕人望。又請絕吳太子璉昏,略雲:“非獨婦人有七出,夫有罪亦可出。”聞者莫不大噱。
  • 32.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久之,表言備位宰相,寧得不聞國政,復自陳為人所間,烈祖大怒。齊丘歸第,白衣待罪,而烈祖怒已解,謂左右曰:“宋公有才,特不識大體耳,孤豈忘舊臣者!”命元宗持手詔召見,遂以丞相同平章事。
  • 33.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本紀》:(升元六年)二月己丑,以左丞相、太保宋齊丘知尚書省事。初,齊丘累求預政,許入中書省視事,又以兩省事多委給事、舍人,劇務多在尚書省,又求知省事,許之。其三省事並取齊王璟參決。
  • 34.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本紀》:(升元六年)夏四月,宋齊丘稱疾,請罷省事,從之。五月丙午,宋齊丘出為鎮南軍節度使,以洪州徐玠為司徒、侍中。帝曰:“豫章,大司徒維桑也。衣錦晝行,古人所貴。”以錦袍賜之。
  • 35.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未幾,齊丘親吏夏昌圖盜官錢六百萬,齊丘特判貸其死,烈祖切責所司,坐昌圖斬。齊丘慚,稱疾求罷省事,許之,遂卧疾不復朝謁。烈祖遣壽王景遂勞問,且許以鎮故鄉,始入朝,因召與宴飲,為布衣歡。齊丘本不無觖望,忽出怨言曰:“陛下中興,臣之力也,奈何忘之?”烈祖作色曰:“公以遊客幹朕,今為三公,亦足矣!”齊丘曰:“臣為遊客,陛下乃偏裨耳!”(一雲:烈祖曰:“汝與人言朕鳥喙如句踐,難與共樂,有之乎?”齊丘詞色愈厲曰:“臣實有是言!”)明日,烈祖手詔慰謝曰:“朕褊性,子嵩所知,少相親,老相怨,可乎?”
  • 36.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至洪州,改所居舊裏愛親坊為錦衣坊,大啓第宅,窮奢極麗,民不堪命。初赴鎮,烈祖曰:“衣錦書行,古人所貴。”賜以錦袍,親為着之,遂服錦袍視事。
  • 37.    《馬氏南唐書》卷20《宋齊丘傳》:旬日,遂起拜洪州節度使。委任羣小,政事不治。所居舊裏愛親坊改為衣錦坊,大啓第宅,窮極宏壯。居坊中人,皆使修飾牆屋門巷,極備華潔。民不堪命,相率逃去,坊中為之空。
  • 38.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元年春三月己卯朔,烈祖殂已旬日,……是日,即皇帝位。以鎮南節度使宋齊丘為太保兼中書令,(《馬氏南唐書》作左丞相,今從《陸游南唐書》。)奉化節度使周宗為侍中,(《馬氏》作右丞相。)
  • 39.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25]
  • 40.    《資治通鑑》卷283《後晉紀三》:唐宣城王景達,剛毅開爽,烈祖愛之,屢欲以為嗣;宋齊丘亟稱其才,唐主以齊王璟年長而止。璟以是怨齊丘。
  • 41.    《資治通鑑》卷283《後晉紀三》:唐主以鎮南節度使宋齊丘為太保兼中書令,奉化節度使周宗為侍中。唐主以齊丘、宗先朝勳舊,故順人望召為相,政事皆自決之。
  • 42.    《十國春秋》卷26《陳覺傳》:烈祖晚年多暴怒,近臣頗獲譴,覺心懼,稱疾家居累月。迨宣遺照,即以是日入朝。判大理寺蕭儼露章劾覺罪,元宗不納。……覺故齊丘客也。
  • 43.    《十國春秋》卷26《馮延巳傳》:保大初,拜諫議大夫、翰林學士,遷户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又遷中書侍郎,復與其弟延魯交結魏岑、陳覺、查文徽,侵毀時政,時人謂之五鬼。
  • 44.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元宗立,召拜太保、中書令,與周宗並相。而齊丘之客陳覺、魏岑等深相附結,內主齊丘,共為造飛語傾宗。
  • 45.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元年十二月,以太保、中書令宋齊丘為鎮海軍節度使。齊丘請歸九華舊隱,許之。(《通鑑》雲:侍中周宗年老,恭謹自守,中書令宋齊丘廣樹朋黨,百計傾之。宗泣訴於中主,中主由是薄齊丘。既而陳覺被疏,乃出齊丘為鎮海節度使。齊丘忿懟,表乞歸九華舊隱,中主知其詐,一表,即從之,賜書曰:“明日之行,昔時相許。朕實知公,故不奪公志。”仍賜號九華先生,封青陽公,食一縣租税。齊丘乃治大第於青陽,服御、將吏,皆如王公,而忿邑尤甚。)
  • 46.    《十國春秋》卷26《李徵古傳》:與宋齊丘有中外戚。事齊王景達為宮官。齊丘告歸九華,逾年不召,徵古使其僚謝仲宣諷景達言於元宗曰:“齊丘先帝布衣之舊,雖不用,不當棄之。”
  • 47.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又遣燕王再持詔往,乃起,拜太傅、中書令,封衞國公,賜號國老。
  • 48.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是月,遣燕王景達召宋齊丘於青陽。保大四年春正月,以宋齊丘為太傅兼中書令,封衞國公,但奉朝請,不預政事。
  • 49.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升元二年,帝屢請徙宮。五月,齊主改潤州牙城為丹楊宮,以李建勳充迎奉讓皇使,徙帝居丹楊宮,命馬思謙為丹楊宮使,以嚴兵守衞之。
  • 50.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本紀》:升元二年秋七月壬申,以左丞相宋齊丘為平章事。
  • 51.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益輕財好客,識與不識皆附之。薦陳覺使福州諭李弘義入朝。
  • 52.    《十國春秋》卷26《陳覺傳》:時唐兵初得建州,諸將請乘勝取福州,齊丘獨薦覺為宣諭使,俾召李弘義入朝,可不勞寸刃,盡得閩地。元帝意方向覺,遂遣之。既至,弘義倨甚,覺氣折,不敢言。歸至劍州,恥於無功,遂遣使矯詔召弘義,自稱權知福州事,擅興汀、建、撫、信州兵及戍卒,命馮延魯將之,攻福州。
  • 53.    《十國春秋》卷26《馮延魯傳》:會吳越將餘安援兵自海道至白蝦浦,……吳越兵至岸,鼓譟奮躍而前,與城中夾擊延魯兵。延魯敗走,堅戰死,諸軍大潰,死者萬計,委軍實戎器數十萬,國帑為之虛耗。
  • 54.    《十國春秋》卷26《陳覺傳》:朝論謂覺必死,元宗亦怒,欲置軍法。齊丘上表待罪,且援覺等甚力,馮延巳復助之,於是裁貶蘄州。
  • 55.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五年夏四月,詔即軍中斬陳覺、馮延魯,赦諸將不問。
  • 56.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修撰韓熙載請斬覺等以申國法,齊丘惡之,誣以被酒猖狂,謫和州參軍。當是時,齊丘、覺與馮延巳、延魯、李徴古、魏岑、查文徽為一黨,熙載與孫晟、常夢錫、蕭儼、江文蔚、李德明為一黨。
  • 57.    《十國春秋》卷《韓熙載傳》:陳覺、馮延魯喪師福州,初議置軍法,齊丘為請,止削官遷外郡。熙載奏請無赦,又數言齊丘黨與必基禍亂。
  • 58.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五年八月,太傅兼中書令宋齊丘罷為鎮南軍節度使。
  • 59.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齊丘剛悻自用,一言不同,必被排擯,正人多為切齒。元宗心弗善也,復使鎮洪州。
  • 60.    《十國春秋》卷26《陳覺傳》:齊丘告歸九華,逾年不召,覺與李徵古諷齊王景達言於元宗,齊丘乃得復起。
  • 61.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文武百官,多布私黨,國家有善政,同黨輒言“宋公為之”,或有不協人望者,則曰“不用宋公言也”,其縱恣狂誖如此。
  • 62.    《江南野史》卷4《宋齊丘傳》:因説先主廣延儒素,務農訓兵,黜陟妍否,進用公廉,修學廢墜,制御奸雄。凡數年間,府廩盈積,城隍完峻,士卒驍勇。義父徐温聞而往自鎮之,乃遷先主刺守潤州。
  • 63.    《十國春秋》卷13《徐温傳附子知詢傳》:温養子知誥既操國柄,威權寖盛,金陵行軍司馬徐玠諷温曰:“居中輔政之重,不宜假於他人,當以親子代之。”温即遣知詢入覲,謀代知誥秉鈞。會温暴死。
  • 64.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本紀》:有徐玠者,事温為金陵行軍司馬,工揣摩捭闔之術,數勸温以親子知詢輔政,不宜假之他姓。知誥刺知皇恐,表乞罷政事,出鎮江西。
  • 65.    《江南野史》卷1《先主傳》:先主聞之,乃表乞罷政務,而宋齊丘諫之,請緩其事。迨數日會温發疾卒,遂止其議。
  • 66.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乾貞元年冬十月辛丑,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温卒。先是,温子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知詢數欲代知誥執政,嚴可求、徐玠亦以為請,……會温欲帥諸藩鎮入朝,勸王稱帝,將行,有疾,乃遣知詢奉表勸進,因留代知誥執政。知誥草表,欲求洪州節度使,俟旦上之,是夕温兇問至,乃止。知詢亟歸金陵。
  • 67.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十五年十一月乙未朔,周下詔南侵,遣將李谷、王彥超、韓令坤等侵淮南,自攻壽州。……召鎮南節度使宋齊丘入朝謀難。
  • 68.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未幾,周侵淮北,起齊丘為太師,領劍南東川節度使,進封楚國公。齊丘固讓,仍為太傅。建議發諸州兵屯淮泗,擇偏裨可任者將之,周人未能測虛實,不敢輕進,逮春水生,轉餉道阻,彼師老食匱,自當北歸,然後遣師乞盟,庶可無大喪敗。元宗惶惑不能用。
  • 69.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十四年春正月壬寅,周主率師南侵。劉彥貞與周師戰於正陽,敗績,彥貞戰死。丙辰,周主至壽州城下,營於淝水之陽,命諸軍圍壽州。二月戊辰,周廬壽光黃巡檢使司超敗我兵於盛唐,都監高弼被執。周師遂倍道襲清流關,皇甫暉敗,保滁州;周師破城,俘暉及姚鳳以歸。己卯,遣翰林學士户部侍郎鍾謨、工部侍郎文理院學士李德明使周,奉表至下蔡行在,稱臣,請罷兵。乙酉,周師陷東都,執副留守馮延魯,……周師陷泰州,刺史方訥棄城遁。三月丙午,遣司空孫晟、禮部尚書王崇質如周,請比兩浙、湖南奉正朔。周主猶未許。丁酉,周師陷舒州,刺史周宏祚赴水死。蘄州將李福殺知州王承雋,降於周。戊戌,天成軍使蔡暉自壽州奔周,周師陷和州。
  • 70.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又力陳割地無益,與朝論頗異。
  • 71.    《十國春秋》卷26《李德明傳》:德明見兵勢日加,國事不支,因與謨定議,請歸取本國表,盡以江北地割獻周,與唐畫江為界。世宗始許之,遣德明與王崇質還。周以書諭江南君臣,語多誚讓陵肆,國中已不堪,德明方盛稱周主盛德,請必割地,而崇質受宋齊丘之怵,竟與德明異辭。陳覺等激怒元宗曰:“德明銜命出使,不能伸國威,斡鄰好,顧乃輸情於敵,宣國之弱。且請盡棄屏蔽,坐捐要害,是賣國也。”德明褊知為眾所排,遂攘袂大言,謂周師必克。元宗大怒,詔斬德明於都市。
  • 72.    《舊五代史》卷116《周世宗紀三》:顯德三年夏四月己巳,車駕發壽春,循淮而東。辛未,揚州奏,江南大破兩浙軍於常州。丁丑,揚州韓令坤破江南賊軍於州之東境,獲大將陸孟俊。今上表大破江南軍於六合,斬首五千級。……李景遣其弟齊王達率大眾由瓜步濟江,距六合一舍而設柵。居數日,乃棄柵來迫官軍。今上麾兵以擊之,賊軍大敗,餘眾赴江溺死者不可勝紀。……五月戊戌,車駕還京,發渦口。(馬令《南唐書》:天子駐於渦口,猶欲再幸揚州,宰相範質以師老泣諫,乃班師。)乙卯,上至自淮南,詔赦都下見禁罪人。六月,淮南道招討使李重進奏,壽州賊軍攻南寨,王師不利。先是,詔步軍都指揮使李繼勳營於壽州之南,攻賊壘。秋七月,淮南節度使向訓自揚州班師,回駐壽春。時王師攻壽春,經年未下,江、淮盜賊充斥,舒、蘄、和、泰等州復為吳人所據,故棄揚州併力於壽春焉。
  • 73.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及明年暑雨,周棄所得淮南地北歸,議者謂扼險要擊,可以有功,且懲後。齊丘乃謂擊之怨益深,不如縱其歸以為德。由是周兵皆聚於正陽,而壽州之圍遂不可解,終失淮南。
  • 74.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十五年二月乙亥,周主復帥兵南侵。三月己丑,夜,周主抵壽州城下。丁未,壽州劉仁贍病革,副使孫羽等代仁贍署表降於周。
  • 75.    《陸氏南唐書》卷4《宋齊丘傳》:宋齊丘字子嵩,世為廬陵人,父誠,與鍾傳同起兵。高駢表傳為洪州節度使,以誠副之。卒官,因家洪州。
  • 76.    《馬氏南唐書》卷20《宋齊丘傳》:齊邱初館於倡妓魏氏,借其貲給,遂以為正室,亦封國夫人。無子,以從子摩詰為嗣。及後主即位,召其妻子還建康,館給之,連坐者皆宥。
  • 77.    玉壺野史: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24]
  • 78.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中興元年三月,壬辰,周耀兵江口。帝懼其南渡,遣樞密使陳覺奉表貢方物,請傳位太子弘冀,以國為附庸,……盡獻江北郡縣之未陷者。庚子,周貽書於我,允奉正朔,罷兵,而止其傳位。夏五月,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去交泰年號,稱顯德五年。
  • 79.    《十國春秋》卷27《陳喬傳》:保大末,淮南兵興,元宗憂蹙,不知所為。陳覺、李徵古請以宋齊丘攝政,(覺等啓元宗曰:“宋齊丘常贊烈祖變家為國,終成大業,是社稷之臣也。今若委以國事,輯寧邊鄙,而陛下優辭邃處,以養喬松之壽,遵鼎湖之躅,亦千載一遇也。)
  • 80.    《十國春秋》卷26《鍾謨傳》:謨極言宋齊丘、陳覺、李徵古亂政之罪,三人緣是皆敗。
  • 81.    《陸氏南唐書》卷4《宋齊丘傳》:覺乃乘間言:“宋公造國於艱危如此,陛下宜以國事一委宋公。”元宗意謀出齊丘,大銜之。會鍾謨使還,挾周以為已重,所言率見聽。而謨本善李德明,欲為報仇,屢陳齊丘乘國危殆、竊懷非望,且黨與眾,謀不可測。
  • 82.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顯德五年,鍾謨自周還,屢陳齊丘乘國危殆,竊懷非望,且黨與眾,謀不可測。元宗遂命殷崇義草詔曰:“惡莫大於無君,罪莫深於賣國。”於是賜覺、徴古死,而放齊丘於青陽。勑鎖其第,穴牆給食。
  • 83.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顯德六年春正月,宋齊丘幽死。(按《江表志》:齊丘至青陽,絕食數日,家人亦菜色。中使雲:“令公捐館,方始供食。”家人以絮塞口而卒。《江南錄》、《通鑑》、《十國紀年》則雲縊死。)
  • 84.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齊丘不堪其辱,明年春,自縊死。(唐餘紀傳雲:家眾坐餒,因謫於其妻,共縊殺之。)瀕縊,嘆曰:“吾昔獻謀幽讓皇之族於泰州,宜其及此。”年七十三,諡曰醜繆。
  • 85.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二年春正月辛巳,敕:“齊王景遂總庶政,惟樞密副使魏岑、查文徽得白事,餘非召對不得見。”給事中蕭儼上疏極論曰:“……臣恐中外隔絕,奸人得志,非陛下利也。”不報。(《十國紀年》、《陸氏南唐書》俱雲宋齊丘亦極諫,……今不取。)侍衞都虞侯賈崇叩閣切諫,涕下嗚咽。帝感悟,……由是所下之令遽寢。
  • 86.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會元宗欲傳位齊王景遂,詔景遂總庶政,國人大駭。齊丘自九華山上疏,極論不可,且言者頗眾,元宗乃收所下詔。
  • 87.    宋史:藝文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88.    宋史:藝文志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89.    宋史:藝文志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90.    全唐詩:卷七百三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91.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1-24]
  • 92.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後主立,召其妻子還金陵,廩給甚厚,連坐者皆獲宥。
  • 93.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久之,元宗燕居,輒見齊丘為厲,叱之不退,遂遷南都。
  • 94.    《十國春秋》卷17《南唐後主紀》:建隆二年六月,元宗晏駕,嗣立於金陵,大赦境內。
  • 95.    《十國春秋》卷20《南唐元宗紀》:顯德六年秋七月,國主議遷都洪州,曰:“建康與敵境隔江而已,今吾徙都豫章,據上流而制根本,上策也。”十一月,建洪州為南都南昌府。
  • 9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97.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98.    《馬氏南唐書》卷20《宋齊丘傳》:元宗謂近臣曰:“齊邱之才,安能當此大難,不過率國中以降,自為功爾。”及放歸青陽,即舊第之外,別院處之,重門外鎖,穴牆以給食。明年,自縊死,年七十三,諡醜謬。
  • 99.    《陸氏南唐書》卷4《宋齊丘傳》:放歸九華山,而不奪其官爵。初命穴牆給食,俄又絕之,以餒卒,諡醜繆。覺、徵古皆誅死。
  • 100.    《江南野史》卷4《宋齊丘傳》:既至,遂絕糧七日而卒。齊丘昔常著啓雲:“至於千懇萬端,只為飢寒兩字。”人見其死,謂之自讖。
  • 101.    《江表志》卷中:齊丘至青陽,絕食數日。後命至,家人亦皆菜色。中使雲:“令公捐館,方始供食。”家人以絮掩口而卒,有黑色一道舟中起至貫九華。
  • 102.    《江南餘載》卷下:宋齊丘至青陽,初命穴牆給食,俄又絕之,餒者數日。中使謂齊丘曰:“俟令公捐館方供食耳。”以絮塞其口,遂卒。
  • 103.    《十國春秋》卷27《孫晟傳》:已而至周,周遣崇質歸而留晟。會暑雨班師,晟從至大梁。
  • 104.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397-398頁
  • 105.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90頁
  • 106.    宋齊丘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07.    青史憑誰定是非-評宋齊丘的歷史功過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