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穆之

(東晉末年大臣)

鎖定
劉穆之(360年~417年),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郡莒縣(今山東省莒縣)人。東晉末年大臣,漢高帝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後代。
喜歡讀書,博聞強識,起家琅琊(江敳)主簿。投靠北府軍將領劉裕,授建威主簿。參謀平定桓玄之亂,受封西華縣子。深受劉裕倚重,矯正朝廷法律,改變政治風氣,累遷太尉府司馬、堂邑太守,支持劉裕執掌政權。劉裕領兵在外時,奉命留守建康,總掌朝廷事務,累遷丹陽尹、前將軍、左僕射。
義熙十三年(417年),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獲贈侍中、衞將軍、司徒、南昌縣侯。宋武帝劉裕即位後,追贈南康郡公,諡號為文宣。
本    名
劉穆之
道和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口(今江蘇鎮江)
出生日期
360年
逝世日期
417年11月27日
主要成就
內端謀猷,外勤庶政
籍    貫
東莞郡莒縣
官    職
尚書左僕射、前將軍、丹楊尹
追    贈
司徒、南昌縣侯、南康郡公
諡    號
文宣
小    字
道民

劉穆之人物生平

劉穆之早年經歷

劉穆之家族世居京口。他年輕時喜歡讀書,故此博覽羣書,通曉多種知識,為琅邪內史江敳賞識,擔任其建威將軍府主簿。 [1] 

劉穆之重建秩序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起兵討伐桓玄,佔領京口後向何無忌詢問主簿人選,何無忌就推薦劉穆之擔任。劉裕不久就擊敗桓玄,攻佔了建康,當時決定大事的都是劉穆之,縱然很多事都要倉促決定,但都處理得相當妥當。劉裕亦視劉穆之為心腹,凡事都詢其意見;劉穆之亦盡心協助,不遺餘力。當時東晉法律寬鬆,綱紀不立,門閥豪強可恃勢凌人,平民則無法自處。劉穆之都以當時形勢調校矯正法令,更讓平民對法律有所適從。在劉裕以身作則下,很快就改變了當時的政治風氣。
劉穆之一度轉任尚書祠部郎,及後再任劉裕的府主簿,再轉紀室錄事參軍,領堂邑太守。又因平定桓玄的功勳,封西華縣五等子。 [2] 

劉穆之助取朝權

義熙三年(407年)十二月,揚州刺史、錄尚書事王謐去世,按位望應以劉裕接任。至次年(408年)正月,劉毅因為不想劉裕接任,以錄尚書事坐鎮中樞,於是建議由中領軍謝混接替,或劉裕于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任揚州刺史,而中樞事務就交由孟昶負責。當時劉毅派了尚書右丞皮沈將兩個建議告知劉裕,而皮沈就先去見劉穆之,並將朝中議論的情形也一併告知。劉穆之聽後就假裝如廁,暗中告訴劉裕不可順從皮沈帶來的兩個建議。劉裕與皮沈見面後就召來劉穆之詢問原由,劉穆之則説晉朝經歷過司馬道子亂政及桓玄篡位後,天命已移,劉裕以今天的功勳和地位已經是退不下來的了,而劉毅等人其實並不是心服在劉裕之之下,終會有一番爭鬥。又表示楊州是根本之地,不可以由他人掌握,若果放棄就必會受制於人,權柄一失亦不可再拿回來,要劉裕以議題重要為由,親身入朝討論,以穩取揚州刺史的位置。最終劉裕聽從,亦順利接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一職,掌握了中樞權力。
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北伐南燕,劉穆之隨軍;次年滅南燕後因應盧循叛亂威脅建康,劉穆之又隨劉裕率軍回守建康。劉穆之在這兩件事上都經常在背後計謀劃策,決定要事。劉毅因而厭惡劉穆之,常故作平常地和劉裕表示劉穆之權力太重,但劉裕卻更加信任劉穆之,並讓劉穆之轉任其司馬。
義熙八年(412年),加劉穆之丹楊尹。 [3] 

劉穆之屢掌後事

同年,劉裕率軍攻伐荊州刺史劉毅,諸葛長民監太尉府留事,留守建康,總攝後事,又留劉穆之輔助他,故加劉穆之建威將軍。當時諸葛長民自認為自己多行不法之事,經常怕被懲治,劉毅於同年被擊敗自殺後,諸葛長民更加不安,意圖作亂,當時就問劉穆之:“人們説太尉(劉裕)和我不和,為什麼呀?”劉穆之就安撫道:“劉裕西征,將年老母親和幼小弟弟都交託給將軍,怎會不和呀!”諸葛長民聽後一直猶豫不決,劉裕亦迅速返回建康,誅殺諸葛長民。
義熙十年(414年),劉穆之進位前將軍。次年(415年),劉裕率兵討伐司馬休之,留中軍將軍劉道憐監留府事,劉穆之加任尚書右僕射,領選,留府事無大小都由他決定。
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後秦,留世子劉義符監太尉留府,劉穆之再次留鎮建康,轉尚書左僕射,領監軍、中軍二府軍司。劉穆之在建康總掌朝政,又要支援在外出徵中的軍隊,做事來也十分順暢。
義熙十三年(417年)九月,劉裕滅亡後秦,佔領關中,並打算以關中作基地繼續進行北伐。但劉穆之於十一月辛未日(11月27日)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4]  劉裕聞訊後,感到震驚和悲痛,亦感到自己於京邑根本之地已空虛無靠,於是決意起行返回建康,留年僅十一歲的劉義真王鎮惡等諸將留守關中。而因朝廷大事向來倚重劉穆之,其死後朝廷亦大為恐懼,劉裕以徐羨之代管留任之事,但平時由劉穆之決定的大事都需要向劉裕請示。朝廷追贈散騎常侍、衞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5]  後來,劉裕上書皇帝稱頌劉穆之,再贈侍中、司徒,追封南昌縣侯。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篡晉稱帝,又追念劉穆之等人,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賜諡號文宣。劉裕曾説:“穆之若果沒有死,就會助我治理天下。現在可説是‘賢人去世了,國家危殆了’。”又説:“穆之死後,人們都輕視我。”可見劉裕對其的思念。 [6] 

劉穆之史料記載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 [14] 

劉穆之歷史評價

劉裕:“故尚書左僕射、前將軍臣穆之,爰自布衣,協佐義始,內端謀猷,外勤庶政,密勿軍國,心力俱盡。及登庸朝右,尹司京畿,翼新王化,敷贊百揆。頃戎軍遠役,居中作捍,撫寄之勳,實洽朝野。方宣贊盛猷,緝隆聖世,志績示究,遠邇悼心。皇恩褒述,班同三事,榮哀兼備,寵靈已厚。”“故侍中、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秉德佐命,翼亮景業,謀猷經遠,元勳克茂,功銘鼎彝,義彰典策,故已嗣徽前哲,宣風后代者矣。近因遊踐,瞻其塋域,九原之想,情深悼嘆。可致祭墓所,以申永懷。” [7] 
《宋書》:“晉綱弛紊,其漸有由。孝武守文於上,化不下及,道子昏德居宗,憲章墜矣。重之以國寶啓亂,加之以元顯嗣虐,而祖宗之遺典,羣公之舊章,莫不葉散冰離,掃地盡矣。主威不樹,臣道專行,國典人殊,朝綱家異,編户之命,竭於豪門,王府之蓄,變為私藏。由是禍基東妖,難結天下,蕩蕩然王道不絕者若綖。高祖一朝創義,事屬橫流,改亂章,布平道,尊主卑臣之義,定於馬棰之間。威令一施,內外從禁,以建武、永平之風,變太元、隆安之俗,此蓋文宣公之為也。為一代宗臣,配饗清廟,豈徒然哉!” [7] 
朱敬則:“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 [8] 
薛稷:“張良之翼漢王,郭嘉之協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齊高之得褚彥:定策決勝,謀夫孔多。” [9] 
洪邁:“荀彧佐魏武帝,劉穆之佐宋高祖,高德政佐齊文宣,高熲佐隋文帝,劉文靜佐唐高祖,終之篡漢、晉、魏、周及取隋,其功不細矣。” [10] 
陸游:“蕭相守關成漢業,穆之一死宋班師。赫連拓跋非難取,天意從來未易知。” [11] 
胡三省:“劉穆之輔劉裕,豈惟才智不及荀彧,而識又不及焉。” [12] 
孫奇逢:“如荀彧、劉穆之之徒,始從操裕,豈遂欲弒逆哉?惟其漸漬順長而勢卒至此耳。雖然自弒,逆以下苟一事不道,而苟從之,皆為失大臣事。” [13] 

劉穆之家庭成員

劉穆之妻子

江氏,江嗣的女兒。

劉穆之子女

劉慮之,長子,嗣爵,官至員外散騎常侍
劉式之,次子,官至左衞將軍、吳郡太守
劉貞之,幼子,官至寧朔將軍、江夏內史
劉氏,劉穆之女,嫁蔡祐

劉穆之孫子

劉邕,劉慮之子,嗣爵,嗜飲酒及吃瘡痂
劉顗,劉式之子,黃門侍郎
劉衍,劉式之子,豫章內史,鄧琬奉劉子勳為帝時獲任命為中護軍,後被誅殺
劉瑀,劉式之子,官至輔國將軍、益州刺史
劉裒,劉貞之子,始興相。
參考資料
  • 1.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莒之東莞人,漢齊悼惠王肥後也,世居京口。少好《書》、《傳》,博覽多通,為濟陽江敳所知。敳為建武將軍、琅邪內史,以為府主簿。
  • 2.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從平京邑,高祖始至,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並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動止諮焉;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隱。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負勢陵縱,小民窮蹙,自立無所。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遷尚書祠部郎,復為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領堂邑太守。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 3.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義熙三年,揚州刺史王謐薨。高祖次應入輔,劉毅等不欲高祖入,議以中領軍謝混為揚州。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領州,以內事付尚書僕射孟昶。遣尚書右丞皮沈以二議諮高祖。沈先見穆之,具説朝議。穆之偽起如廁,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從。”高祖既見沈,且令出外,呼穆之問曰:“卿雲沈言不可從,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篡奪,天命已移。公興復皇祚,勳高萬古。既有大功,便有大位。位大勳高,非可持久。公今日形勢,豈得居謙自弱,遂為守籓之將邪?劉、孟諸公,與公俱起布衣,共立大義,本欲匡主成勳,以取富貴耳。事有前後,故一時推功,非為委體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力敵勢均,終相吞咀。揚州根本所繫,不可假人。前者以授王謐,事出權道,豈是始終大計必宜若此而已哉!今若復以他授,便應受制於人。一失權柄,無由可得。而公功高勳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異端互起,將來之危難,可不熟念。今朝議如此,宜相酬答,必雲在我,厝辭又難。唯應雲‘神州治本,宰輔崇要,興喪所階,宜加詳擇。此事既大,非可懸論,便暫入朝,共盡同異。’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餘人,明矣!”高祖從其言,由是入輔。從徵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決斷眾事。劉毅等疾穆之見親,每從容言其權重,高祖愈信仗之。穆之外所聞見,莫不大小必白,雖復閭里言謔,途陌細事,皆一二以聞。高祖每得民間委密消息以示聰明,皆由穆之也。又愛好賓遊,坐客恆滿,布耳目以為視聽,故朝野同異,穆之莫不必知。雖復親暱短長,皆陳奏無隱。人或譏之,穆之曰:“以公之明,將來會自聞達。我蒙公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高祖舉止施為,穆之皆下節度。高祖書素拙,穆之曰:“此雖小事,然宣彼四遠,願公小復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稟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縱筆為大字,一字徑尺,無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勢亦美。”高祖從之,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凡所薦達,不進不止,常雲:“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然不舉不善。”穆之與朱齡石並便尺牘,常於高祖坐與齡石答書。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齡石得八十函,而穆之應對無廢也。轉中軍太尉司馬。八年,加丹陽尹。
  • 4.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高祖西討劉毅,以諸葛長民監留府,總攝後事。高祖疑長民難獨任,留穆之以輔之。加建威將軍,置佐吏,配給實力。長民果有異謀,而猶豫不能發,乃屏人謂穆之曰:“悠悠之言,皆雲太尉與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遠伐,而以老母稚子委節下,若一毫不盡,豈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還,長民伏誅。十年,進穆之前將軍,給前軍府年布萬匹,錢三百萬。十一年,高祖西伐司馬休之,中軍將軍道憐知留任,而事無大小,一決穆之。遷尚書右僕射,領選,將軍、尹如故。十二年,高祖北伐,留世子為中軍將軍,監太尉留府,轉穆之左僕射,領監軍、中軍二府軍司,將軍、尹、領選如故。甲仗五十人,入殿。入居東城。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賓客輻輳,求訴百端,內外諮稟,盈階滿室,目覽辭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又數客暱賓,言談賞笑,引日亙時,未嘗倦苦。裁有閒暇,自手寫書,尋覽篇章,校定墳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輒為十人饌。穆之既好賓客,未嘗獨餐,每至食時,客止十人以還者,帳下依常下食,以此為常。嘗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貧賤,瞻生多闕。自叨忝以來,雖每存約損,而朝夕所須,微為過豐。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負公。”十三年,疾篤,詔遣正直黃門郎問疾。十一月卒,時年五十八。
  • 5.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高祖在長安,聞問驚慟,哀惋者數日。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以司馬徐羨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決穆之者,並悉北諮。穆之前軍府文武二萬人,以三千配羨之建威府,餘悉配世子中軍府。追贈穆之散騎常侍、衞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6.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高祖受禪,思佐命元勳,詔曰:“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劉穆之,深謀遠猷,肇基王跡,勳造大業,誠實匪躬。今理運惟新,蕃屏並肇,感事懷人,實深忄妻悼。可進南康郡公,邑三千户。故左將軍、青州刺史王鎮惡,荊、郢之捷,克翦放命,北伐之勳,參跡方叔。念勤惟績,無忘厥心。可進龍陽縣侯,增邑千五百户。”諡穆之曰文宣公。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廟庭;二十五年四月,車駕行幸江寧,經穆之墓,詔曰:“故侍中、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秉德佐命,翼亮景業,謀猷經遠,元勳克茂,功銘鼎彝,義彰典策,故已嗣徽前哲,宣風后代者矣。近因遊踐,瞻其塋域,九原之想,情深悼嘆。可致祭墓所,以申永懷。”
  • 7.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12]
  • 8.    全唐文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5-29]
  • 9.    《臨難不顧徇節寧邦科策第一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0]
  • 10.    《容齋三筆·卷第六·謝朏志節》  .文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7]
  • 11.    讀史二首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07]
  • 12.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29]
  • 13.    《四書近指·季子然問章》
  • 14.    宋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3-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