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德誠

(五代十國時期南吳至南唐初年重臣)

鎖定
李德誠(863年-940年8月5日),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2]  ,一説西華(今河南西華)人 [1]  ,唐末五代時期吳國將領。
李德誠在唐末初事趙鍠為給事,後投入楊行密麾下,轉戰淮南,輔佐其建立吳國,被拜為潤州刺史,後歷鎮撫州、虔州、洪州等地,官至鎮南軍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他結好徐温李昪(徐知誥)父子,在李昪代吳建國的過程中率百官勸進,因而在南唐建立後被視作佐命功臣,進拜太師,封南平王,後又進封趙王。
升元四年(940年),李德誠病逝,終年七十八歲,諡號忠懿。
本    名
李德誠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廣陵(一説西華)
出生日期
863年
逝世日期
940年8月5日 [11] 
主要成就
輔佐楊行密建立吳國;支持李昪建立南唐
所屬政權
唐朝 → 吳國 → 南唐
官    職
太師、中書令、鎮南節度使
爵    位
南平王 → 趙王
諡    號
忠懿

李德誠人物生平

李德誠早年經歷

李德誠是廣陵(淮南鎮治,在今江蘇揚州)人,年輕時事池州刺史趙鍠為給使 [2] 
文德元年(888年),廬州刺史楊行密與孫儒爭奪淮南道失敗,轉而南攻宣歙道。趙鍠此時已升任宣歙觀察使,被圍困於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城中。他在次年(889年)六月被部將周進思驅逐,逃亡途中又被楊行密軍所俘虜。 [27]  當時趙鍠左右隨從皆逃散,唯有李德誠和韓球始終跟隨在身邊。 [24]  不久,楊行密攻取宣州,被拜為宣歙觀察使(後稱寧國節度使),隨後又殺死了趙鍠。 [28]  但李德誠卻被楊行密認為是忠義之人,被收歸帳下,並娶其宗女為妻。他從此便效力於楊行密。 [3] 

李德誠轉戰淮南

大順二年(891年),孫儒決定全力攻打宣州,企圖一舉攻滅楊行密。他放棄了揚州,並縱火焚燬了廣陵城。但楊行密卻暗中派李德誠與別將張訓潛入廣陵,撲滅餘火,並以所得的數十萬斛糧食來賑濟災民。 [4] 
景福元年(892年),感化節度使時溥趁孫儒與楊行密相爭,出兵三萬攻入淮南。李德誠與張訓北上在壽河大敗感化軍,俘斬三千,趁勝攻取楚州(治今江蘇淮安),擒獲楚州刺史劉瓚。不久,楊行密擊殺孫儒,乘勝入據廣陵,被朝廷拜為淮南節度使,據有了淮南鎮。 [5]  李德誠因“常從征討”,也積功升至淮南馬步軍使。 [3] 
乾寧四年(897年),割據兩浙的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錢鏐遣部將顧全武率軍北上,試圖收復此前被淮南軍所攻取的蘇州。李德誠當時就在蘇州城中,與刺史台濛固守待援,但始終無法解除蘇州之圍。至光化元年(898年)九月,城中守軍及淮南援軍皆已糧盡,台濛只得和李德誠放棄蘇州,突圍奔回淮南,援軍亦撤走。蘇州由此被顧全武奪回,復歸兩浙轄制。 [12] 
天覆二年(902年),楊行密被唐朝封為吳王,正式建立吳國,並於天祐二年(905年)正月討平了潤州團練使安仁義的叛亂。 [29]  李德誠隨招討使王茂章圍攻潤州(治今江蘇鎮江 [17]  ,因擒獲安仁義有功,被楊行密任命為潤州刺史 [26] 

李德誠外鎮江西

吳國末年時的疆域圖 吳國末年時的疆域圖
天祐五年(908年),承襲楊行密之位的楊渥被牙將徐温弒殺。徐温擁立其弟楊隆演,控制了吳國政權。李德誠當時在潤州有秉燭夜出的習慣,結果被徐温探知。潤州與廣陵僅一江之隔,徐温擔心李德誠生變,便將他由潤州調往江州(時屬江西鎮南軍,治今江西九江)。李德誠主動把兒子李建勳派到徐温身邊,不但成功消除了徐温的疑心,還和徐温結成了兒女親家。 [20] 
武義元年(919年),楊隆演在徐温的謀劃下,進稱吳國王,從此脱離與唐朝的臣屬關係。李德誠當時正鎮守撫州(時屬江西鎮南軍,治今江西撫州),被加拜為中書令 [30]  、平南大將軍。 [7]  他後來還進拜司空 [31]  吳國於龍德元年(921年)升撫州為昭武軍節度 [45]  ,又以李德誠為節度使。 [6] 
順義七年(927年),徐温病逝。其養子徐知誥繼續控制吳國軍政大權,並在當年十一月擁戴吳國王楊溥(楊行密第四子,楊隆演之弟)稱帝。 [21]  李德誠在此前後的事蹟不明,只知他在擔任昭武軍節度使後又調任百勝軍節度使,鎮守虔州(治今江西贛州),大和六年(934年)之後又調任鎮南軍節度使,移鎮洪州(鎮南軍治,在今江西南昌)。 [6] 

李德誠參預禪代

李德誠在吳國諸將中,戰績並不突出,只因與楊氏、徐氏的姻親關係得享尊榮。 [38]  他在吳國末年時已是“事楊氏最久”的開國老將 [10]  ,官至鎮南軍節度使、太尉中書令,與德勝節度使周本皆是“位望隆重”。徐知誥當時正密謀取代吳國,希望得到周本、李德誠的擁戴。李德誠在李建勳的謀劃下 [41]  ,於天祚二年(936年)十二月趕赴廣陵,率諸將上表,陳述徐知誥功德,並請楊溥禪位,隨後又前往徐知誥所在的金陵(治今江蘇南京),“請求”他接受楊溥禪位。 [22] 
天祚三年(937年)八月,楊溥下詔禪位。李德誠攜禪詔再赴金陵 [16]  ,率百官勸進,請徐知誥稱帝。 [32]  徐知誥乃於當年十月在金陵稱帝,建立齊國,並以李建勳為宰相 [33]  李德誠則被拜為太師,封南平王。 [9]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本姓李氏,改名李昪,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36]  其子信王徐景達也改名為李景達,而他正是李德誠的女婿。有司認為李景達夫妻同姓不合禮法。李昪卻稱“南平王,國之元老,婚不可離”,特命信王妃李氏以父親的王號“南平”為氏。 [34]  是年四月,李德誠又進封趙王。 [8] 

李德誠晚年榮寵

李德誠晚年勸進有功,在南唐被視為佐命功臣,因而“富貴壽考,世罕及者”。但他為人謙恭沉厚,始終如一。 [10]  後來,李德誠自洪州入朝。李昪認為李德誠“前代功臣,父子皆參佐命”,對他優加禮遇,先遣內夫人到城外慰勞,又命百官在城門前排班迎接,入見之時,在朝堂之上設座次以待。朝中每有大事,他都要派宰相到李德誠家中徵詢意見。 [40] 
升元四年(940年)六月,李德誠病逝,終年七十八歲。李昪為此廢朝五日,賜諡號忠懿。 [13] 

李德誠主要影響

李德誠在唐末追隨楊行密,後來又結好徐温、李昪(徐知誥)父子,對吳國、南唐前後兩個政權的建立都有重要影響。
  • 對吳國:李德誠在楊行密與孫儒相爭期間,與張訓一同潛入廣陵,賑濟災民,為楊行密爭取人心,又在壽河大敗徐州軍,攻取楚州,使得楊行密得以在擊敗孫儒後順利入據廣陵。 [4]  [5]  他在吳國建立後,又隨王茂章平定潤州安仁義叛亂,並親自擒獲了安仁義。 [25]  [26]  他自天祐五年(908年)直至吳國滅亡,近三十年間相繼鎮守江州、撫州、虔州、洪州等地,鞏固了吳國對江西的統治。 [6] 
  • 對南唐:李德誠在吳國末年作為勳臣舊將的代表,率百官向李昪勸進,擁戴李昪受禪稱帝,成為南唐的佐命功臣。 [10]  [22]  [32]  他在升元二年(938年)時援引漢朝隋朝故事,請李昪將繼續住在廣陵舊宮的禪帝楊溥遷居別處。李昪於是將楊溥一家遷往潤州,並改潤州牙城為丹楊宮,作為楊氏的居所。此舉進一步消除了楊氏在國內的影響力。 [37] 

李德誠歷史評價

鄭文寶:烈祖輔吳之初,未逾強仕,元勳碩望,足以鎮時靖亂。然當時同立功如朱瑾、李德誠、朱延壽、劉信、張崇、柴再用、周本、劉金、張宣、崔太初、劉威、韋建、王綰等,皆握強兵,分守方面,由是朝廷用意牢籠,終以跋扈為慮。 [49] 
文瑩:德誠少事吳主,獨無一能,寵遇特深,為馬步軍使,但豐白充美,服裘乘馬而已……以推戴之功,卒厚寵遇。楊武王諸將,惟德誠無寸功,止用謙善而已。 [50] 
馬令:楊氏將帥,德誠最無大功,特以姻婭顯達,而名位壽考,諸將莫及。 [53] 
陸游:德誠事吳最久,至南唐之興,又為佐命,首與周本勸進。初無大勳勞,特以際會至高位,富貴壽考,世罕及者。然為人謙恭沉厚,終始如一。 [54] 
吳任臣:周本、李德誠俱楊氏勳臣,位列通顯,或則抱徐廣流涕之心,或則效範雲勸進之術,跡雖不殊,而其志亦略異焉。 [52] 
陳鱣:周周宗、李(李德誠)、徐玠、馬馬仁裕,惟玠差鄙,然皆中興佐命,定國元勳,而自安恬退,克享天年,視彼知進而不知退,抑且攬權納賄,殃及其身,豈不相去霄壤哉。 [55] 

李德誠軼事典故

李德誠福將

李德誠年輕時,有相士給他批語:“泰山之高,可比君福。不用寸功,日享千鍾。” [43]  而他一生確實堪稱福將。
趙鍠被楊行密俘虜後,身邊只有李德誠、韓球兩位給使。他便派李德誠回宣州勸降周進思。但李德誠將要動身時,卻突發急病。趙鍠只得改派韓球前去。韓球一進城就被周進思斬殺,首級也被擲於城外。而病重的李德誠當天竟又病癒了。 [24] 
李德誠在隨王茂章潤州時,表現平平。但當時,吳軍諸將每次與安仁義交戰,都大肆謾罵,唯獨李德誠始終靜默不言。潤州城破時,安仁義坐在城樓上,手持弓箭自守。諸將畏其箭術,皆不敢靠近。安仁義卻召李德誠登樓,對他道:“只有你對我能以禮相待,我送你一個功勞。”他將愛妾贈給李德誠,並扔掉弓箭,束手就縛。李德誠由此得到了擒獲安仁義的大功。 [26]  [25] 

李德誠受辱稚子

徐温專權時,以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輔政,自領兵鎮金陵。徐知訓卻驕橫恣肆,凌辱諸將。李德誠作為與徐温同資歷的老將,亦受其辱。當時徐知訓向李德誠索要其家妓,李德誠遣使者婉拒道:“我家這些家妓年齡都挺大了,還都有了孩子,不足以侍奉貴人”。我還是另外給您尋找更年輕美麗的吧。”徐知訓竟對使者道:“我殺了李德誠,就算把他妻子搶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15] 

李德誠翰林贈詩

翰林學士殷文圭晚年貪財,一日草詔以李德誠為司空,但因李德誠一直沒有送來潤筆費,於是作詩催促。這就是《貽李南平》,詩云:“紫殿西頭月欲斜,曾草臨淮上將麻;潤筆已曾經奏謝,更將章句問張華。” [31] 

李德誠功勳掃地

李德誠作為吳國的勳戚、重臣,卻在晚年參預吳唐禪代,向李昪勸進。宋齊丘為此對李德誠的兒子李建勳道:“令尊是太祖(指楊行密,楊溥稱帝后尊為太祖武皇帝)的開國元勳,但今日所為,功勳掃地矣。” [22]  而李德誠為了報復宋齊丘,故意在李昪受禪後大宴天泉閣時,對李昪道:“陛下應天順人,惟宋齊丘不樂。”但李昪並未怪罪宋齊丘。 [14] 
關於李德誠晚年勸進一事,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鑑作注時嘲諷他事奉楊氏不能像早年事奉趙鍠時一樣忠心,認為他遠不如因不能存吳而愧恨病死的周本。 [46-47] 

李德誠考驗卜士

李德誠在江西時,有卜士自稱一眼就能分辨世人貴賤。李德誠不信,便找來幾名女妓,讓她們和自己的妻子滕國君以同樣的妝容、同樣的服飾站在前庭,請卜士去分辨誰貴誰賤。卜士走近,俯身輕聲説:“國君頭頂會有黃雲。”話才説完,一眾女妓都不自覺的抬頭去看滕國君的頭頂。卜士於是指道:“這就是國君。”李德誠大悦,以禮送他離府。 [48] 

李德誠人際關係

李德誠妻妾

  • 妻楊氏,楊行密的同宗,南唐時被封為滕國君(國君是南唐的命婦封號,次於公主) [3]  [35] 
  • 妾某氏,原是安仁義的愛妾,潤州城破時被贈給李德誠。 [25] 

李德誠子女

李德誠的子嗣眾多,馬令《南唐書》稱其“有子二十人” [39]  ,陸游《南唐書》作“子二十八人” [42]  ,《玉壺清話》則稱其“子四十餘人” [43]  。而史料知其名者僅有兩人。
  • 李建勳,第四子,預謀吳、唐禪代,南唐建立後被拜為宰相,以“無阿黨”著稱 [39]  ,官至司空,以司徒致仕,賜號鐘山公。 [18]  其妻徐氏是徐温之女,南唐時進封廣德長公主。 [20] 
  • 李建封,排行不詳,事蹟亦不詳,僅知其在南唐“為將”,最終“死國事”。 [39] 
至於李德誠的女兒,見諸史料的僅有三人:
  • 李氏,南唐時為王妃,後賜姓南平氏。 [34]  其夫李景達是李昪第四子,官至太師、尚書令,封齊王,追贈皇太弟 [23] 
  • 李氏,嫁劉崇俊。劉崇俊是吳國功臣劉金之孫,劉崇俊三代鎮守濠州(治今安徽鳳陽) [19]  ,官至清淮軍節度使。 [44] 
  • 李氏,亦嫁劉崇俊,封隴西郡君 [44] 

李德誠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七》 [51] 
南唐書·卷九》(馬令著) [53] 
《南唐書·卷九》(陸游著) [54] 
續唐書·卷四十七·諸臣傳第十三》 [56]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德誠,西華人也。
  • 2.    《十國春秋·卷七》:李德誠,廣陵人也。(一雲西華人。)少事宣州節度使趙鍠為給使。
  • 3.    《十國春秋·卷七》:鍠死,太祖義其人,妻以宗女。常從征討,積功為江南馬步軍使。
  • 4.    《十國春秋·卷一》:大順二年秋七月,東平王全忠約與我共攻孫儒。儒恃兵強,……於是悉焚揚州廬舍,驅丁壯婦女渡江,殺老疾以餉軍。行密別將張訓、李德誠潛入揚州,滅餘火,得谷數十萬斛以賑饑民。
  • 5.    《十國春秋·卷一》:景福元年三月,徐州時溥遣兵三萬南侵,至楚州。夏四月,張訓、李德誠敗徐兵於壽河,俘斬三千級,遂取楚州,執其刺史劉瓚。……六月,行密聞儒疾瘧,戊寅,大雨晦冥,縱兵擊之,儒軍大敗。田頵擒儒於陣,斬之。丁酉,行密帥眾歸揚州。……秋七月丙辰,至廣陵。秋八月,唐命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
  • 6.    《十國春秋·卷七》:徙江州,已轉撫州節度使。頃之,改百勝軍節度使。大和中,又為鎮南軍節度使。
  • 7.    《十國春秋·卷二》:武義元年夏四月戊戌朔,温奉玉冊、寶綬尊王即吳國王位,大赦境內,建宗廟社稷,設百官,宮殿之物皆用天子禮。……拜江西劉信、鄂州李簡、撫州李德誠、廬州張崇、海州王綰五人為徵南、鎮西、平南、安西、鎮東大將軍。
  • 8.    《十國春秋·卷十五》:升元三年夏四月,戊子,進封李德誠趙王,徐知證韓王,知諤梁王。
  • 9.    《十國春秋·卷七》:南唐受禪,拜太師,封南平王,進封趙王。
  • 10.    《十國春秋·卷七》:德誠事楊氏最久,至南唐為佐命臣,首率百官勸進。初無大功勞,特以際會至高位,富貴壽考,世罕及者。然為人謙恭沉厚,終始如一。
  • 11.    《十國春秋·卷十五》:升元四年六月癸亥,太師、中書令、趙王李德誠薨,以徐玠為鎮南軍節度使。
  • 12.    《十國春秋·卷一》:乾寧三年二月,癸未,蘇州常熟鎮使陸等舉城來附,虜其刺史成及,王遂取蘇州。四年秋七月庚戌,兩浙遣將顧全武來取蘇州。光化元年三月,周本救蘇州,為兩浙將顧全武所敗。九月,顧全武攻蘇州,城中及援兵食皆盡,刺史台濛及李德誠等棄城走,援兵亦遁,全武遂陷蘇州。
  • 13.    《十國春秋·卷七》:升元四年卒,年七十八。南唐先主廢朝五日,諡曰忠懿。
  • 14.    《十國春秋·卷二十》:嘗夜宴天泉閣,李德誠曰:“陛下應天順人,惟宋齊丘不悦。”因出齊丘諷止勸進書。烈祖卻之曰:“子嵩三十年故人,豈負我者!”齊丘頓首謝。
  • 15.    《十國春秋·卷十三》:温出鎮潤州,留知訓輔政,朝廷譽之稱為昌華相公。平日陵辱諸將,對高祖無君臣禮。……李德誠有女樂,知訓求之,德誠曰:“此輩皆有所生,且復年長,不足以接貴人,俟求少妙者進之。”知訓對德誠使者言曰:“吾殺德誠,並取其妻,亦易爾。”
  • 16.    《十國春秋·卷二十》:俄而齊國建,猶以勳舊為左丞相,而不與事。李德誠持禪詔至,百官詣金陵勸進,齊丘猶稱疾卧家,不署表。
  • 17.    《十國春秋·卷十三》:仁義復入潤州,太祖潛令王茂章、李德誠等圍之。
  • 18.    《十國春秋·卷二十一》:李建勳字致堯,趙王德誠第四子也。……預禪代之謀,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左僕射、監修國史。……及出師平湖南,……召拜司空。……累表稱疾乞骸骨,以司徒致仕,賜號鐘山公。
  • 19.    《十國春秋·卷五》:知詢大怒曰:“劉崇俊,兄之親,三世為濠州。彥忠,吾妻族,獨不得武昌邪!”
  • 20.    《十國春秋·卷二十一》:德誠在潤州,常秉燭夜出,候者以告義祖,疑有變,徙江州。德誠猶不自安,遣建勳入謁,義祖見之,嘆曰:“有子如是,非惡人也。”即以女妻建勳,所謂廣徳長公主也。
  • 21.    《十國春秋·卷三》:乾貞元年冬十月,辛丑,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温卒。十一月庚戌,王御文明殿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曰武皇帝,……甲子,大赦,改元。丙子,加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
  • 22.    《十國春秋·卷三》:天祚二年十二月,徐知誥以鎮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李德誠、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位望隆重,欲使帥眾推戴,本曰:“我受先王大恩,恨不能救楊氏危,忍為此乎?”其少子弘祚強之,不得已,與德誠率諸將入江都,陳知誥功德,又詣金陵勸進。宋齊邱謂德誠子建勳曰:“尊公,太祖元勳,今日掃地矣!”
  • 23.    《十國春秋·卷十九》:景達字子通,烈祖第四子。受禪,封壽陽郡公,已封宣城王。(一作初封信王。)……及立,景遂為太弟,乃以景達為諸道兵馬元帥、中書令,徙封齊王。……後主嗣位,加太師、尚書令。……贈太弟,諡昭孝。
  • 24.    《十國春秋·卷七》:太祖攻宣州,鍠既敗,左右皆散,惟德誠與韓球從之不去,城中復推立裨將周進思拒太祖。鍠使德誠入城,説進思降。將行,暴得疫疾,委頓不克往,乃改命球。球至進思所,進思斬之,擲其首城外。德誠是日即愈,人鹹異之。
  • 25.    《十國春秋·卷十三》:仁義守潤州,百端攻之不下,茂章乘其怠,穴地而入。仁義以家屬保城樓,兵不敢登,召德誠曰:“汝可以委命。”且以愛妾贈之,乃抵弓矢志就縛,斬於廣陵。
  • 26.    《十國春秋·卷七》:與諸將圍安仁義於潤州,諸將每見仁義臨城督戰,必嫚罵之,德誠獨否。及城陷,仁義操弓矢坐城上,忽見德誠至,曰:“汝見我不失禮,且有奇相,他日必大貴,吾以為汝功。”因擲弓矢就執。太祖即拜德誠潤州刺史。
  • 27.    《十國春秋·卷一》:文德元年二月,全忠奏以行密為淮南留後。夏四月壬午,孫儒陷揚州。行密出走。儒自稱淮南節度使。……秋八月,行密使蔡倜守廬州,乃引兵濟糝潭,攻鍠,大敗鍠將蘇塘、漆朗於曷山,進圍宣州。龍紀元年,夏六月,宣州城食盡,人相啖,指揮使周進思據城逐趙鍠;鍠將奔廣陵。田頵追擒之。
  • 28.    《十國春秋·卷一》:未幾,宣州城執進思以降。行密入宣州,表言於唐,詔以行密為宣歙觀察使。東平王全忠與鍠有舊,遣使求鍠,行密乃斬鍠首以遺之。大順元年三月,唐賜宣歙軍號寧國,以行密為節度使。
  • 29.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二年三月,天子以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書御衣賜王,拜王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進爵吳王。……三年八月,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同舉兵反。……天祐二年春正月,王茂章穴地入潤州,遂克之。
  • 30.    《十國春秋·卷七》:武義元年,加平南大將軍、中書令。
  • 31.    《十國春秋·卷十一》:武義元年,拜翰林學士。……文圭晚年頗急於貲財,一日,草司空李德誠麻,潤毫久不至,作詩督之,因為時論所少。(詩曰:紫殿西頭月欲斜,曾草臨川上將麻。潤筆已曾經奏謝,更將章句問張華。)
  • 32.    《十國春秋·卷三》:天祚三年八月,帝下詔禪位於齊,李德誠復詣金陵勸進,宋齊丘不署表。
  • 33.    《十國春秋·卷十五》:升元元年冬十月,吳主禪位於王。甲申,王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月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丙戌,以吳平章事張延翰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郞、同平章事,吳門下侍郞張居詠、中書侍郎李建勳皆為同平章事。
  • 34.    《十國春秋·卷七》:初,南唐信王景達先娶德誠女,先主複姓,有司以同姓非禮,先主制曰:“南平王,國之元老,昏不可離。信王妃可氏南平。”亦異數雲。
  • 35.    《十國春秋·卷七》:有子二十八人,建勳為相,建封為將。妻楊氏,封滕國君,當世榮焉。
  • 36.    《十國春秋·卷十五》:升元三年二月己卯,帝御興祥殿,改國號曰大唐,複姓李氏。庚寅,詔更名昪。
  • 37.    《十國春秋·卷十五》:升元二年夏四月,讓皇屢請徙居。南平王李德誠等亦引漢、隋故事以請。五月戊午,改潤州牙城為丹楊宮,以平章事李建勳充迎讓皇使。
  • 38.    《馬氏南唐書·卷九》:楊氏將帥,德誠最無大功,特以姻婭顯達,而名位壽考,諸將莫及。
  • 39.    《馬氏南唐書·卷九》:建勳為相,而建封為將。相無阿黨,將死國事,君子善之。
  • 40.    《馬氏南唐書·卷九》:升元中,德誠自洪州入朝。烈祖以德誠前代功臣,父子皆參佐命,優禮之,聞其來覲,遣內夫人迎於道,百寮侯於門,朝堂設帷為具。每有大事,遣執政就第諮問。
  • 41.    《馬氏南唐書·卷九》:烈祖建齊國,德誠率諸將勸進,乃其子建勳之謀也。
  • 42.    《陸氏南唐書·卷九》:子二十八人,第四子建勳。
  • 43.    《玉壺清話·卷九》:德誠即建勳之父也,少時,人相曰:“泰山之高,可比君福。不用寸功,日享千鍾。”子四十餘人。
  • 44.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四》錄徐鉉《劉崇俊神道碑》:公諱崇俊,字德修。……帝曰:“……惟乃祖金克懋厥始,乃考仁規克慎厥中。肆予命爾,克成厥終。往哉汝諧,無廢朕命。”……俾盛一家之美,載嚴萬里之城,改壽州刺史,充清淮軍節度使。……前夫人李氏,後夫人隴西郡君李氏,皆太師趙忠懿王女也。
  • 45.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六》:隋平陳,改置撫州。大業初,又改為臨川郡。唐復為撫州。五代時屬吳,(朱梁開平三年,淮南將周本敗危全諷,克撫州。龍德初,楊吳升州為昭武軍節度。)後屬南唐。
  • 46.    《資治通鑑音注·卷二百五十八》:李德誠自此遂委質於楊氏。海陵讓皇之世,此心復能如從鍠之時乎?
  • 47.    《資治通鑑音注·卷二百八十一》:周本雖不能存吳,然其過李德誠遠矣。
  • 48.    《南唐近事》:趙王李德誠鎮江西,有日者自稱世人貴賤一見輒分。王使女妓數人,與其妻滕國君同糚梳服飾,偕立庭中,請辨良賤。客俯躬而進曰:“國君頭上有黃雲。”羣妓不覺皆仰首,日者曰:“此是國君也。”王悦而遣之。
  • 49.    鄭文寶《南唐近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1]
  • 50.    玉壺野史: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1]
  • 51.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113-114
  • 52.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115
  • 53.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5:5324-5325
  • 54.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5:5539
  • 55.    [清]陳鱣.續唐書:中華書局,1985:428
  • 56.    [清]陳鱣.續唐書:中華書局,1985:425-4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