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瑾

(唐末五代名將)

鎖定
朱瑾(867年-918年),小字愍哥,唐末五代宋州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天平節度使朱瑄之弟。唐末五代時期軍閥、將領。 [100-101] 
朱瑾勇敢善戰,補軍校。光啓二年(886年),襲據兗州,逐節度使齊克讓,遂為泰寧軍節度使。次年,與兄瑄共救朱温,大破秦宗權,後反為朱温所攻。 [100] 
乾寧四年(897年),朱温軍破鄆州,殺朱瑄,又破兗州,他南走投楊行密。助行密大破朱温軍於清口(在今江蘇淮陰西),斬其大將龐師古。行密累表為東南諸道行營副都統、領平盧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與徐温父子爭吳政,殺徐温子知訓,以無人支持,勢窮自殺。 [100] 
別    名
朱愍哥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宋州下邑
出生日期
867年
逝世日期
918年
主要成就
割據泰寧,對抗朱温
輔佐楊行密建立吳國
本    名
朱瑾
效力政權
唐朝→南吳
官    職
東面諸道行營副都統、同平章事

朱瑾人物平生

朱瑾早年經歷

唐末山東藩鎮形勢圖 唐末山東藩鎮形勢圖
朱瑾是朱瑄的堂弟,在中和三年(883年)朱瑄擔任天平軍節度使時被補任為軍校,隨朱瑄鎮守鄆州(天平鎮治所,在今山東東平)。 [1]  他勇冠三軍,有吞噬四方之志 [2]  ,與朱瑄都暗懷爭奪天下的雄心。 [3] 
光啓二年(886年),朱瑾在朱瑄的支持下,打算吞併鄰鎮兗州的泰寧軍。他假意向泰寧節度使齊克讓求婚,趁機以迎親的名義帶兵進入兗州,而後在迎親當夜發動突襲,驅逐齊克讓,控制了泰寧鎮,自稱留後,不久被朝廷正式授為泰寧節度使,時年僅二十歲。 [4]  此後,朱瑄、朱瑾兄弟雄踞山東 [5]  ,不納貢賦,賞罰由己,朝廷只能姑息。 [6] 

朱瑾交惡朱温

光啓三年(887年),蔡州節度使秦宗權大舉進攻宣武鎮(治汴州,在今河南開封)。宣武節度使朱温與朱瑄兄弟既是同姓又是同鄉,乃遣使向他們求援。朱瑄、朱瑾皆親自領軍馳援汴州,在邊孝村之戰中與宣武軍(汴軍)一同大破蔡州軍。 [7]  秦宗權自此實力大損。 [8]  此戰,朱瑾在敵陣之中單騎馳突往返,當者無不披靡。 [9]  朱温為此非常感激朱瑄、朱瑾。 [10] 
朱温聯合朱瑄、朱瑾擊敗了秦宗權,但很快便反目成仇。當時,朱瑄、朱瑾非常欣賞汴軍的勇悍,便暗中以重利引誘汴軍士卒來投。 [11]  而朱温也忌憚於朱瑾兄弟的勇武,且因鄆、兗兩鎮多出精兵,亦有吞併之意。 [12]  他讓部下軍卒詐作貪利而轉投鄆兗,然後致信朱瑄,指責其招納汴軍叛徒。朱瑄則報以一封措辭嚴厲的回信。朱温遂以此為藉口,出兵攻打朱瑄、朱瑾。 [13] 
汴軍攻入天平鎮,先破曹州(治今山東定陶西南),隨即又攻濮州(治今山東鄄城北),與鄆兗聯軍會戰於劉橋(在今山東菏澤東北)。鄆兗聯軍大敗,折損數萬人,鄒務卿等五十餘名將領被擒,朱瑄、朱瑾隻身逃回鄆州。 [14]  汴軍攻破濮州,乘勝進攻鄆州,但最終被朱瑄擊敗。曹州亦被朱瑄奪回。汴軍乃放棄濮州,退回本鎮。 [15]  自此,朱瑄、朱瑾與朱温交惡。 [16] 

朱瑾十年混戰

龍紀元年(889年),朱温在攻滅秦宗權後,將兵力集中到了東部 [17]  ,主要對手便是朱瑄、朱瑾以及割據徐州的感化節度使時溥 [18]  朱瑄、朱瑾為了對抗朱温,在汴軍攻打徐州時出兵援助時溥,同時又結好於朱温的宿敵河東節度使李克用 [19-20]  李克用亦上疏朝廷,聲討朱温擅攻朱瑄、朱瑾及時溥之罪。 [21] 
大順二年(891年),朱瑾率軍三萬,進攻單父(治今山東單縣),卻被汴將丁會擊敗於金鄉。此戰,泰寧軍損兵兩萬餘。宗江等七十餘名將領皆被汴軍俘虜 [22]  ,朱瑾單騎逃歸兗州。 [23] 
景福元年(892年),朱温命丁會將兗州數千户百姓遷往許州(治今河南許昌),後又命朱克讓率眾劫掠兗、鄆兩鎮的麥子。是年年末,朱温遣長子朱友裕攻取濮州,隨後又命其移兵攻打徐州。 [24]  時溥固守城池,同時向朱瑄、朱瑾求援。 [25-26] 
景福二年(893年),朱瑾親率鄆州、兗州兩萬兵馬援救徐州 [27]  ,與汴軍戰於城南石佛山。 [28]  他殺死汴將霍存,連破汴軍十餘寨 [29]  ,打得朱友裕堅守營寨不敢出戰,後因軍糧將盡,只得退回兗州。朱温又以大將龐師古代朱友裕領軍,終於攻破徐州。時溥自焚而死,感化鎮自此為朱温所有。 [30]  後來,龐師古又移兵攻兗州,多次戰敗朱瑾,同時讓先鋒葛從周引兵攻齊州(時屬天平鎮,治今山東濟南)。 [31]  朱瑄、朱瑾皆遣軍增援齊州。 [32] 
乾寧元年(894年),朱温親率大軍進攻鄆州,屯駐於魚山(在今山東東阿西南)。 [33]  朱瑄、朱瑾乃合兵一處 [34]  ,分三路出擊,與朱温戰於東阿。 [35]  兩軍即將交戰之際,東南風大起,但隨即又轉為西北風。朱温命士卒順風縱火,煙焰漫天,並乘勢發動攻擊。鄆兗聯軍大敗,被殺萬餘人。 [36]  不久,葛從周又攻新泰縣,生擒泰寧軍將領張約、李胡椒等。 [37]  朱瑾兄弟因屢遭敗績,只得向李克用求援。 [38]  李克用遣騎將安福順、安福應、安福遷統率五百精騎,借道魏州南下,增援兗鄆。 [39] 
乾寧二年(895年),朱温遣養子朱友恭圍攻兗州。朱瑄親率步騎自鄆州赴援,卻在高梧(在今山東鄆城北)被朱友恭設伏擊敗,所押運的糧餉被全部搶走。安福順、安福慶亦被汴軍擒獲。李克用又遣史儼李承嗣率萬餘騎兵南援。朱友恭乃退回汴州。 [40]  後來,朱温又親攻兗州。 [41]  朱瑄乃命部將賀瓌、何懷寶等率萬餘人馳援朱瑾,卻被汴軍截擊於鉅野南。鄆州援軍大敗,包括賀瓌、何懷寶在內的三千餘人被俘。朱温收降賀瓌,將其餘俘虜悉數斬殺,而後班師回汴。 [42-43]  不久,朱温又命葛從周攻兗州。 [44]  朱瑾固守城池,不敢出戰。葛從周於是領兵奔高梧,詐稱要去抵擋天平軍、河東軍援兵,卻在半夜潛回兗州城下的營寨。朱瑾果然出城來襲,結果被葛從周殺得大敗。兗州軍折損千餘人,都將孫漢筠也被汴軍俘虜。 [45] 
乾寧三年(896年),李克用再遣史儼、李承嗣統領三千騎兵 [46]  ,南下援救鄆兗,隨即又向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借道 [47]  ,命李存信率軍三萬屯駐莘縣,以為後援。河東軍在任城大破汴軍,解除兗州之圍。 [48]  但李存信在莘縣縱兵劫掠,激怒了羅弘信,被羅弘信設伏擊敗。羅弘信自此與李克用絕交,轉而依附於朱温。 [49]  李承嗣、史儼被斷絕歸路,無法北歸。 [50]  李克用亦無法繼續派遣援軍。 [51]  當時,天平、泰寧兩鎮因連年兵災,人口流失嚴重,百姓無法安心耕織,春秋兩季的糧食又屢遭汴軍劫掠,府庫日趨空竭。朱瑄、朱瑾再也無力對抗朱温。 [52]  後來,朱温又命龐師古、葛從周合兵攻鄆州。 [53] 
乾寧四年(897年),龐師古終於攻破鄆州。朱瑄在出逃途中被葛從周抓獲,押赴汴州處死。當時,朱瑾正與李承嗣、史儼等在徐州一帶籌措糧食,只留部將康懷英守兗州。葛從周遂趁虛進襲兗州。康懷英乃與朱瑾的兒子及辛綰、閻寶等將領合謀 [54]  ,獻城投降汴軍。 [55]  淄青節度使王師範隨後亦被迫歸附朱温。至此,宣武鎮東部的藩鎮勢力全部被朱温所吞併。 [56] 

朱瑾投奔淮南

主詞條:清口之戰
朱瑾在兗州失陷後,與李承嗣、史儼等率殘部北奔沂州(治今山東臨沂),卻為刺史尹處賓所拒,又轉奔海州(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但汴軍在後窮追不捨。朱瑾只得率部渡過淮河,投靠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楊行密親自到高郵迎接,以朱瑾為淮南行軍副使,並表舉其為武寧節度使 [57]  淮南軍素習水戰而不擅騎射,自得河東、鄆、兗等部騎兵,軍聲大振。 [58] 
朱温既平鄆兗,又欲盡吞江淮,於是兵分兩路,入侵淮南。東路龐師古率徐、宿、宋、滑四州之軍直趨清口(在今江蘇淮陰西),攻揚州;西路葛從周則率兗、鄆、曹、濮四州之軍進駐安豐(在今安徽壽縣西南),攻壽州(治今安徽壽縣)。朱温自屯宿州,策應兩路大軍。淮南震恐。楊行密乃與朱瑾率三萬大軍北上楚州(治今江蘇淮安),向清口推進。 [59] 
清口之戰路線圖 清口之戰路線圖
龐師古很快便進抵清口,他不聽部將勸阻,將營寨駐紮在低窪之處,同時又恃眾輕敵,平時以弈棋為樂,不作軍事部署。楊行密於是讓朱瑾堵塞淮河上流,準備以淮水衝灌汴軍營寨。朱瑾隨後又與裨將侯纘率五千騎兵偷渡淮河,打着汴軍旗幟,自北向南直攻龐師古的中軍大營。汴軍倉皇拒戰,又遭大水灌營,頓時陷入混亂。楊行密此時又親率大軍渡淮來攻,與朱瑾兩面夾擊,大破汴軍,斬殺以龐師古為首的汴軍將士萬餘人。時為乾寧四年(897年)十一月。 [60] 
葛從周此時亦被壽州團練使朱延壽擊敗,退駐濠州(治今安徽鳳陽東北),及聞東路軍潰,乃撤軍而去。當時,楊行密與朱瑾已乘勝西進,於是和朱延壽一同追擊汴軍,最終在淠水大破葛從周。汴軍被“殺溺殆盡”,殘部在撤退途中又有無數士卒凍餓而死,最終撤回汴州的不足千人。朱温聞聽兩路皆敗,亦自宿州退回。自此,楊行密雄霸江淮,朱温亦無力南下相爭。 [61]  而朱瑾則連年北犯,成為朱温的東南之患。 [62] 

朱瑾屢次北征

光化二年(899年),朱瑾又隨楊行密北攻徐州,屯於呂梁(在今江蘇徐州東南),後因朱温親率大軍來援,乃引兵撤走,卻被汴軍追敗於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 [63] 
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以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拜楊行密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封吳王,讓他討伐朱温。楊行密乃建立吳國(南吳),並承製封授官吏,以朱瑾領平盧節度使。不久,朱瑾隨楊行密北征,但攻宿州不下,最終以“糧運不繼”為由撤回淮南。 [64] 
天覆三年(903年),楊行密又承製加授朱瑾為東面諸道行營副都統、同平章事。 [65]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當時,楊行密早已去世,其子楊渥繼立,但在兵諫中被張顥、徐温所架空。楊渥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年號,繼續與朱温相抗衡。 [66]  張顥、徐温於次年(908年)又弒殺楊渥,改立其弟楊隆演。徐温隨後又殺張顥,盡掌吳國軍政大權。朱瑾在此期間一直效力於吳國,但在權力更迭中並沒有發揮影響。 [67] 
天祐十年(913年),梁將王景仁入寇淮南。朱瑾與徐温率軍抵禦王景仁,起初敗於趙步(在今安徽鳳台東北),隨即又整軍再戰,在霍邱大敗梁軍。 [96] 
天祐十一年(914年),武寧節度使蔣殷據徐州反梁,歸附吳國。後梁遂命牛存節劉鄩討伐蔣殷。朱瑾率軍援救徐州,卻為梁軍所敗。 [68]  後來,徐温以長子徐知訓居國都廣陵(治今江蘇揚州)輔政,自領兵出鎮潤州(治今江蘇鎮江,與廣陵隔江相望),後又改鎮升州(治今江蘇南京)。但吳國大政始終都由徐温決斷。 [69] 
天祐十三年(916年),宿衞將李球、馬謙劫持楊隆演,以勤王的名義召集庫兵討伐徐知訓,陳兵於天興門外。朱瑾恰自潤州入都,率部擊潰亂兵,擒斬李球、馬謙。後來,朱瑾又與徐知訓統兵北征後梁,圍攻潁州,以配合盟國晉國(即河東鎮)的軍事行動,後因梁將袁象先率軍來救,乃撤歸淮南。 [70] 

朱瑾政變及自刎

徐知訓輔政期間,驕橫恣肆,不但凌辱諸將,甚至經常侮弄楊隆演,毫無君臣之禮。他早年曾向朱瑾學習兵法,得其悉心教授,後因向朱瑾索求名馬被拒,竟派遣數名刺客去刺殺朱瑾。朱瑾將刺客悉數擊殺,掩埋於後院,但卻隱忍不發。 [71]  後來,朱瑾派家妓去問候徐知訓,卻差點被徐知訓強行佔有。他愈加憤憤不平,數次勸説楊隆演尋機誅殺徐氏父子以除國患。 [72] 
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訓因忌憚朱瑾在朝中的地位太高,於是在泗州(治今江蘇盱眙)設置靜淮軍,外放朱瑾為節度使。朱瑾更是憤恨,遂決定誅殺徐知訓。 [73]  當時,徐知訓在家中設夜宴為朱瑾餞行。朱瑾亦於次日一早去向徐知訓辭行,卻得知徐知訓夜醉未起,遂以“不奈朝飢”為由返回家中。徐知訓酒醒後,表示自己會在晚上去回拜朱瑾。 [80] 
徐知訓當晚來到朱瑾府中。朱瑾設宴款待徐知訓,席間讓寵姬頻頻勸酒,還答應將其此前索要的那匹名馬相贈。徐知訓甚喜。朱瑾隨後又將徐知訓請進內室,喚妻子陶氏出來相見。徐知訓正與陶氏見禮之時,被朱瑾在背後用笏板砸倒在地。早已埋伏好的兵士隨即衝出,將其殺死。徐知訓雖帶有隨從數百人 [81]  ,但皆在室外,對其被殺一事絲毫沒有察覺。當時,朱瑾還特意在庭院內拴了兩匹烈馬,在請徐知訓入內室時命人暗中解開馬繩,用兩馬互相踢咬、嘶鳴的聲音來掩蓋內室發出的躁動聲。 [82] 
朱瑾隨即驅散徐知訓的隨從 [81]  ,騎馬馳入王府,將徐知訓的首級拿給楊隆演看,道:“我已為吳國除去這個禍害。”楊隆演驚懼之下,掩面避入內室,道:“此事是您一人所為,我什麼都不知道。”朱瑾忿然道:“婢子不足以成大事!”他拿起徐知訓的首級,狠狠的擲向柱子,轉身提劍而出。 [83]  但王府子城使翟虔(徐温的親信)此時已關閉府門,並領府兵圍捕朱瑾。 [84]  朱瑾跳牆而出,卻摔折了腳,自知無法脱身,乃道:“吾為萬人去害,而以一身死之!”他説完便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二歲。 [85] 
徐温的養子徐知誥在潤州聞聽廣陵之變,當日便引兵入廣陵平亂 [86]  ,族滅了朱瑾滿門。 [87]  徐温因親子皆幼弱,乃以徐知誥接替徐知訓執掌吳國國政,並命其將朱瑾的屍首沉入雷塘。後來,徐温親自趕至廣陵。徐知誥與嚴可求乃將徐知訓的過惡盡皆告知徐温。徐温這才知道徐知訓在廣陵的胡作非為,怒氣稍解,命人將朱瑾的屍首撈出 [88]  ,改葬於雷塘之側。 [89] 

朱瑾主要影響

割據泰寧時期:朱瑾二十歲時便據有泰寧鎮,成為一方節帥,與朱瑄雄踞山東。 [5]  他出兵援助朱温,在邊孝村之戰中擊潰蔡州軍主力,使得朱温最終攻滅秦宗權,穩定了宣武鎮勢力。 [7]  [10]  後來,朱瑾、朱瑄兄弟與朱温反目成仇,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混戰,但是勝少敗多,最終勢力被朱温兼併。 [11]  [16]  [52]  但他在一定程度上,拖住了朱温的兵力,緩解了晉國李克用勢力在梁晉爭霸中的壓力。 [17] 
依附吳國時期:朱瑾在歸附淮南後,改善了淮南軍“善水戰不任騎射”的局面,增強了淮南的騎兵實力,並協助楊行密取得清口之戰的勝利,斬殺汴軍主帥龐師古,挫敗了朱温吞併淮南的圖謀,使得楊行密得以雄霸江淮、建立吳國,此後又連年率軍北犯,成為朱温的東南之患。 [58]  [60]  [61]  [62]  他因不滿徐温、徐知訓父子專權,用計殺死徐知訓,希望能重新振興楊氏,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72]  [82]  [85]  徐知誥正是藉着朱瑾殺死徐知訓的契機,由潤州進入廣陵中樞,接掌了徐知訓留下的權力空白,為日後取代吳國、建立南唐奠定了基礎。 [89]  [87] 

朱瑾歷史評價

劉昫:瑄、溥不以善取,固宜兇終。瑾持此狼心,安逃虎口?王綱之紊,羣盜及茲,復何言哉! [74] 
薛居正:夫雲雷構屯,龍蛇起陸,勢均者交鬥,力敗者先亡,故瑄、瑾、時溥之流,皆梁之吞噬,斯亦理之常也。惟瑾始以竊發有土,終以竊發亡身,《傳》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者乎! [75] 
王夫之:朱瑾曰:一瑾橫戈衝犯大敵,今乃知匹夫之勇不及公遠矣。”無他,瑾雖勇於殺人,而不能無畏死之心,憤然一往,理不及而莫持其終也。 [97] 
李慈銘:朱宣朱瑾兄弟,雄長山東,而卒滅於朱温。宋人陳龍川譏其不能約縱諸鎮,掎角進取,而僅首尾相救,自取滅亡。然宣瑾嘗結時溥李克用而皆不濟,且所據為鄂濮曹魔齊沂海七州,地皆濱海。温以全豫之力,南至淮,西界晉,北包趙,東面而制兩鎮,尚十餘興師而始克宣。瑾以出掠食,其子乃降,卒假吳兵,大破温於清口,斬其大將龐師古,報克兩鎮之仇,亦可謂英雄矣。(《越縵堂讀書記》)
蔡東藩:① 亂世無公理,亦幾無天道。朱瑾曾救朱全忠,全忠乃誣罪加兵,奪其地,辱其妻,殺其兄,張夫人雖有微言,得釋瑾妻為尼,然一經玷污,畢生難滌,全忠之惡,可勝數乎? [76]  ② 如徐知訓之不道,朱瑾誅之宜也;但瑾之所為,未免鹵莽,投鼠尚且忌器,豈有內為孱主,外有強鎮,顧可為孤注之一擲乎?況徐温亦非真懵於事者,特未聞其子之過惡耳。為瑾計,何不致書徐温,直陳知訓罪狀,令他自行廢置,乃誘誅知訓,卒致殺身亡家,武夫之一往直前,不知審慎,往往有此大弊。幸徐温入都,心目中尚有吳王,不致篡奪,否則隆演之首,幾何而不立隕也。史稱温夢瑾挽射,始為改葬,瑾未必有此靈異,但亦因嚴可求、徐知誥之先陳子惡,未免生悔,悔則因致成夢耳。 [77] 

朱瑾軼事典故

朱瑾殺兄拒降

朱瑾與朱温混戰期間,其堂兄齊州刺史朱瓊獻城投降朱温。朱温遣使招降朱瑾:“你哥哥已經歸順我了,你最好也及早來降。”朱瑾命牙將胡規到朱温軍前請降,並表示希望能讓朱瓊來接收兗州符印。朱温於是讓朱瓊與劉捍一同到兗州城下受降。朱瑾單馬立於橋上,對劉捍道:“你讓我哥哥獨自上前,我有些話要單獨對他説。”朱瓊於是獨自上前,結果被朱瑾早已埋伏好的伏兵抓獲。朱瑾退回城內,先是叱責朱瓊投降朱温的行徑,隨即命人斬殺朱瓊,將其首級擲於城外。朱温這才知道朱瑾乃是詐降,遂絕了招降之意。 [90-91] 

朱瑾針鋒相對

朱瑾據有泰寧時,曾招募驍勇數百人組建一支部隊,在他們的雙頰上刺了兩隻雁子,號稱“雁子都”。朱温為了對抗朱瑾,也組建一支部隊,號稱“落雁都”。 [99] 

朱瑾吳軍雙絕

朱瑾善用馬槊,在吳軍中與善射的米志誠並稱驍將,號為第一。但安仁義素來自負箭術,對朱瑾、米志誠多有不服,常道:“米志誠的十張弓,比不上朱瑾的一把槊;但朱瑾的十把槊,也比不上我安仁義的一張弓。” [98] 

朱瑾人際關係

兄長:朱瑄,唐末據鄆州為天平節度使,後被朱温所攻殺。
妻子:姓氏不詳,兗州城破後為朱温所納,後在張夫人的進言下,被送入庵中為尼。 [95] 
繼妻:陶氏,陶雅之女,朱瑾在淮南期間所娶,朱瑾自殺後亦被處死。 [92-93] 
兒子:朱用貞,朱瑄敗死後,趁朱瑾在外尋糧,在兗州投降朱温。 [94] 

朱瑾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74]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78] 
舊五代史·卷十三·梁書列傳三》 [75] 
新五代史·卷四十二·雜傳第三十》 [79] 
十國春秋·卷八·吳八》
九國志·卷二》
參考資料
  • 1.    《十國春秋·卷八》:朱瑾,宋州下邑人,唐天平節度使宣之從父弟也。瑾少從宣居鄆州,補軍校,倜儻有大志。
  • 2.    《九國志·卷二》:瑾,宋州下邑人也。雄武倜儻,有吞噬四方之志。光啓元年,汶陽曹全是遇害,鄆城無帥,鄆兵共推瑾兄瑄為留後,瑾之季仲俱為列校。
  • 3.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時瑄有眾三萬,其弟瑾,勇冠三軍,有爭天下之心。
  • 4.    《舊五代史·卷十三》:光啓中,瑾與兗州節度使齊克讓婚,瑾自鄆盛飾車服,私藏兵甲,以赴禮會。親迎之夜,甲士竊發,擄克讓,自稱留後。……正授兗州節度使。
  • 5.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瑾)據府自稱留後,天子即授以帥節,兄弟雄張山東。
  • 6.    《舊五代史·卷一百六十四》:自巢、讓之亂,關東方鎮牙將,皆逐主帥,自號藩臣。時溥據徐州,朱瑄據鄆州,朱瑾據兗州,王敬武據青州,周岌據許州,王重榮據河中,諸葛爽據河陽,皆自擅一藩,職貢不入,賞罰由己。既逐賊出關,尤恃功伐,朝廷姑息不暇。
  • 7.    《舊唐書·卷十九下》:三年四月,蔡賊秦賢攻汴州,周列三十六砦。朱全忠乞師於兗鄆,朱瑾率師來赴,屯封禪寺,朱瑄屯靜戎鎮。五月乙亥,秦宗權自率眾來應秦賢。壬午,鄆、兗、汴三鎮之師大破蔡賊於邊孝村,宗權退走。
  • 8.    《舊唐書·卷二百下》:唯趙犨兄弟守陳州,朱温保汴州,城門之外,為賊疆場。汴帥與兗、鄆合勢,屢敗賊軍,兇勢日削。
  • 9.    《九國志·卷二》:三年夏,秦宗權並兵攻夷門,梁祖幾至不守,會瑄援至,合梁祖兵大戰城北。瑾單騎嘗寇馳突往返,當者無不披靡,宗權敗走。
  • 10.    《舊五代史·卷十三》:光啓末,宗權急攻大梁,瑄與弟瑾率兗、鄆之師來援,大敗蔡賊,解圍而遁。太祖感其力,厚禮以歸之。
  • 11.    《舊五代史·卷一百八十二》:先是,瑄、瑾駐於大梁,睹太祖軍士驍勇,私心愛之。及歸,厚懸金帛於界上以誘焉。諸軍貪其厚利,私遁者甚眾。太祖移牒以讓之,瑄來詞不遜,由是始構隙焉。
  • 12.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全忠厚德宣,兄事之,情好篤密,而內忌其雄,且所據皆勁兵地,欲造怨乃圖之。
  • 13.    《舊五代史·卷一》:帝乃移檄以讓之,朱瑄來詞不遜,乃命朱珍侵曹伐濮,以懲其奸。(《通鑑考異》引高若拙《後史補》雲:“梁太祖皇帝到梁園,深有大志。然兵力不足,常欲外掠;又虞四境之難,每有鬱然之狀。時有薦敬秀才於門下,乃白梁祖曰:‘明公方欲圖大事,輜重必為四境所侵。但令麾下將士詐為叛者而逃,即明公奏於主上,及告四鄰,以自襲叛徒為名。’梁祖曰:‘天降奇人,以佐於吾。’初從其議,一出而致眾十倍。”)
  • 14.    《舊五代史·卷十六》:(葛從周)回襲曹州,擄刺史丘宏禮以歸。與兗、鄆軍遇於臨濮之劉橋,殺數萬人,朱瑄、朱瑾僅以身免,擒都將鄒務卿已下五十人。
  • 15.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全忠由是顯結其隙,使朱珍先攻瑾,取曹州,壁乘氏。宣救曹不克,奔還範。珍圍濮州,宣使弟罕救濮。全忠自將擊罕,斬之,拔濮州,朱裕奔歸鄆,使珍薄鄆挑戰,宣不出。裕為書紿降,導珍入,信之,夜以兵數千傅城。裕開門,軍入,縣門發,死者數千,縱畾石擊未入者,殺裨將百餘人。復取曹,以郭詞為刺史。
  • 16.    《新五代史·卷四十二》:朱珍攻瑾,取曹州,又攻濮州,而太祖自攻鄆。瑾兄弟往來相救,凡十餘年,大小數十戰,與太祖屢相勝敗。
  • 17.    《舊唐書·卷二十上》:是役也,朝廷倚朱全忠及三鎮兵。全忠方連兵徐鄆,乃求兵糧於鎮、魏,全忠終不至行營。
  • 18.    《舊唐書·卷二十上》:龍紀元年二月己丑,汴州行軍司馬李璠監送逆賊秦宗權並妻趙氏以獻,……斬於獨柳。宗權既平,而朱全忠連兵十萬,吞噬河南,兗、鄆、青、徐之間,血戰不解。
  • 19.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會宗權誅,乃急攻徐州。時溥求援於瑄,瑄與全忠書,請釋溥修好,偽許之。瑄以恩及全忠,遣使讓之,又令朱瑾出軍援溥。
  • 20.    《舊五代史·卷二十五》:邢州節度使安知建叛,奔青州。天子以知建為神武統軍,自棣州溯河歸朝。鄆州朱瑄邀斬於河上,傳首晉陽。
  • 21.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九》:李克用上章論訴曰:“……若以臣雲中之伐,獲罪於時,則拓拔思恭取鄜、延,朱全忠侵徐、鄆,陛下何不討之?假令李孝德不忠於主,伐之為是,則朱瑄、時溥有何罪耶?此乃同坐而異名,賞彼而誅此,使天下藩服,強者扼腕,弱者自動,流言竊議,為臣怨嗟,固非中興之術也。”
  • 22.    《舊五代史·卷十六》:俄而朱瑾統大軍自至,歸霸與丁會逆擊之於金鄉,瑾大敗,擒賊將宗江等七十餘人。
  • 23.    《舊五代史·卷一》:大順二年十二月,兗州朱瑾領軍三萬寇單父,帝遣丁會領大軍襲敗之敗於金鄉界,殺二萬餘眾,瑾單馬遁去。
  • 24.    《舊五代史·卷一》:景福元年正月,遣丁會於兗州界徙其民數千户於許州。五月丙午,遣朱克讓率眾暴兗、鄆之麥。十一月,遣朱友裕率兵攻濮州,下之,擒刺史郡儒以獻,濮州平。遂命移軍伐徐州。
  • 25.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朱友裕率軍攻溥,嬰城不出。……溥求救於朱瑾。
  • 26.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友裕進擊徐州,時溥求援於宣。
  • 27.    《舊五代史·卷十二》:朱瑾領兗、鄆之眾,為徐戎外援,陣於彭門南石佛山下。
  • 28.    《舊五代史·卷二十一》:景福二年春,太祖親至曹州,留騎軍數千,令存將之,且曰:“有急則倍道兼行以赴之。”俄聞朱瑾領兵二萬入援彭門,存乃領騎軍馳赴之,與徐、兗之眾合戰於石佛山下。
  • 29.    《九國志·卷二》:景福初,梁祖攻徐州,瑾率全軍來援時溥,擊梁軍,殺其將霍存,因席捲十餘寨。
  • 30.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瑾兵二萬與溥合,攻友裕,存引兵疾戰,瑾、溥還壁。明日復戰,霍存敗,死之。進逼友裕,友裕堅營不出,瑾食盡,還兗州。全忠使龐師古代友裕,溥分兵固保石佛山,師古攻拔之。自是完壘不戰。王重師、牛存節等梯其堞以入,溥徙金玉與妻子登燕子樓,自焚死,實景福二年。全忠遂有其地,私置守焉。
  • 31.    《舊五代史·卷一》:景福二年八月,帝遣龐師古移兵攻兗,駐於曲阜,與朱瑾屢戰,皆敗之。十二月,師古遣先鋒葛從周引軍以攻齊州。
  • 32.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全忠即遣龐師古攻齊州,宣、瑾皆戍以兵,久不下。
  • 33.    《舊五代史·卷一》:乾寧元年二月,帝親領大軍由鄆州東路北次於魚山。
  • 34.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景福末,與弟瑾合兩鎮之兵,與汴人大戰於魚山下。
  • 35.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乾寧元年,全忠身往,薄清河結壘。宣、瑾三分其兵出擊之,全忠迎戰東阿。
  • 36.    《舊五代史·卷一》:帝整軍出寨,時瑄、瑾已陣於前,須臾,東南風大起,……俄而西北風驟發,時兩軍皆在草莽中,帝因令縱火。既而煙焰亙天,乘勢以攻賊陣,瑄、瑾大敗。殺萬餘人,餘眾擁入清河。
  • 37.    《舊五代史·卷十六》:乾寧元年三月,軍至新泰縣,朱瑾令都將張約、李胡椒率三千人來拒戰,師古遣從周、張存敬掩襲,生擒張約、李胡椒等都將數十人。
  • 38.    《舊唐書·卷二十上》:乾寧元年二月,汴人大敗兗、鄆之軍於東阿,瑄、瑾勢蹙,求援於太原。
  • 39.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乾寧元年五月,鄆州節度使朱瑄為汴軍所攻,遣使來乞師。武皇遣騎將安福順、安福應、安福遷督精騎五百,假道於魏州以應之。
  • 40.    《舊五代史·卷一》:乾寧二年正月癸亥,遣朱友恭帥師復伐兗,遂塹而圍之。未幾,朱瑄自鄆率步騎援糧欲入於兗,友恭設伏以敗之,盡奪其餉於高吳,因擒蕃將安福順、安福慶。四月,太原遣將史儼兒、李承嗣以萬騎馳入於鄆。朱友恭遂歸於汴。
  • 41.    《舊五代史·卷一》:乾寧二年十月,帝駐軍於鄆,齊州刺史朱瓊遣使請降,瓊即瑾之從父兄也。帝因移軍至兗,瓊果來降。未幾,瓊為朱瑾所紿,掠而殺之,帝即以其弟玭為齊州防禦使。
  • 42.    《舊五代史·卷一》:乾寧二年十一月,朱瑄復遣將賀瑰、柳存及蕃將何懷寶等萬餘人以襲曹州,庶解兗州之圍也。帝知之,自兗領軍策馬先路至鉅野南,追而敗之,殺戮將盡,生擒賀瑰、柳存、何懷寶及賊黨三千餘人。是日申時,狂風暴起,沙塵沸湧,帝曰:“此乃殺人未足耳。”遂下令盡殺所獲囚俘,風亦止焉。翼日,縶賀瑰等以示於兗。帝素知瑰名,乃釋之,惟斬何懷寶於兗城之下,乃班師。
  • 43.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乾寧二年十一月,瑄遣瑰與太原將何懷寶率兵萬餘人以援朱瑾,師次待賓館,斷我糧運。太祖偵知之,自中都引軍夜馳百餘里,遲明至鉅野東,與瑰等接戰,兗人大敗。瑰竄於棘冢之上,大呼曰:“我是鄆州都將賀瑰,願就擒,幸勿傷也!”太祖聞之,馳騎至冢前,遂擒之。並獲何懷寶及將吏數十人,徇於兗壁之下,悉命戮之,唯留瑰一人,釋縛,置之麾下。
  • 44.    《舊五代史·卷一》:乾寧二年十二月,葛從周領兵復伐兗。
  • 45.    《舊五代史·卷十六》:圍兗州,兗人不出,從周詐揚言並人、鄆人來救,即引軍趨高吳,夜半卻潛歸寨。朱瑾果出兵攻外壕,我軍士突出,掩殺千餘人,生擒都將孫漢筠。
  • 46.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兗、鄆為汴人所攻,勢漸危蹙,遣使乞師於武皇;武皇遣承嗣率三千騎假道於魏,渡河援之。
  • 47.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乾寧三年正月,汴人大舉以攻兗、鄆,朱瑄、朱瑾再乞師於武皇,假道於魏州,羅宏信許之。
  • 48.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乾寧三年,梁人急攻兗、鄆,鄆帥朱瑄求救於武皇。武皇先遣騎將李承嗣、史儼援之,復遣李存信將兵三萬屯於莘縣。聞汴軍益盛,攻兗甚急,存信遣帝率三百騎而往,敗汴軍於任城,遂解兗州之圍。
  • 49.    《舊唐書·卷二十上》:乾寧三年春正月,魏博羅弘信擊敗太原軍於莘縣。初,兗鄆示援於太原,……令大將李存信屯於莘縣,魏人常假其道,存信戢軍不謹,或侵撓魏民。弘信怒,伏兵擊之,其軍宵潰。自是弘信南結於梁,與太原絕。
  • 50.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時李存信屯於莘縣,既而羅宏信背盟,掩擊王師,因茲隔絕。
  • 51.    《舊五代史·卷十三》:李克用遣其將李承嗣、史儼等援之。尋為羅宏信所扼,援路既絕。
  • 52.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三四年間,每春秋入其境剽掠,人不得耕織,民為俘者十五六,瑄御備殫竭。
  • 53.    《舊五代史·卷十六》:三年五月,並帥以大軍侵魏,遣其子落落率二千騎屯洹水,從周以馬步二千人擊之,殺戮殆盡,擒落落於陣,並帥號泣而去。遂自洹水與龐師古渡河擊鄆。
  • 54.    《舊五代史·卷十三》:瑾之二子及大將康懷英、判官辛綰、小校閻寶以城降師古。
  • 55.    《舊五代史·卷一》:四年正月,帝以洹水之師大舉伐鄆。乙未夜,師古以中軍先濟,聲振於鄆,朱瑄聞之,棄壁夜走。葛從周逐之至中都北,擒瑄並其妻男以獻。尋斬汴橋下。鄆州平,乙亥,帝入於鄆。時帝聞朱瑾與史儼兒在豐沛間搜索糧饋,惟留康懷英以守兗州,帝因乘勝遣葛從周以大軍襲兗。懷英聞鄆失守,俄又我軍大至,乃出降。
  • 56.    《舊唐書·卷二十上》:四年春正月癸未,汴將龐師古陷鄆州。二月丙午朔。戊申,汴將葛從周攻兗州,陷之,節度使朱瑾奔楊行密。自是鄆、齊、曹、棣、兗、沂、密、徐、宿、陳、許、鄭、滑、濮等州皆沒於全忠,唯王師範守青州,亦納款於汴。
  • 57.    《十國春秋·卷八》:瑾引麾下兵走沂州,沂州刺史尹處實不納,次走海州,汴兵急追之,遂同承嗣、儼奔太祖。太祖聞瑾來,大喜,逆之高郵,解玉帶贈之,表瑾領武寧軍節度使,以為行軍副使。
  • 58.    《十國春秋·卷一》:乾寧四年二月,兗州朱瑾來奔。我兵皆江淮人,輕弱善水戰,不任騎射,至是得河東、兗、鄆兵,而軍聲益振。
  • 59.    《十國春秋·卷一》:乾寧四年九月,東平王全忠大舉入寇,遣龐師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萬壁清口,將趣揚州;葛從周以兗、鄆、曹、濮之兵壁安豐,將趨壽州,全忠自將屯宿州,境內震恐。冬十月,王與朱瑾將兵三萬拒汴軍於楚州。
  • 60.    《十國春秋·卷一》:龐師古營於清口,或言:“營地汙下,不可久處。”師古不聽,恃眾輕敵,居常以弈棋為樂。瑾壅淮上流,欲灌之。有奔告師古者,師古以惑眾斬之。十一月癸酉,瑾與裨將侯瓚將五千騎潛渡淮水,用汴人旗幟,自北來趣其中軍,張訓逾柵而入。士卒蒼黃拒戰,淮水大至,汴軍殊駭亂。王自引大軍濟淮,與瑾等夾攻之,汴軍大敗,斬師古及將士首萬餘級,餘眾皆潰。
  • 61.    《十國春秋·卷一》:時葛從周營壽州西北,壽州團練使朱延壽擊破之,退屯濠州,聞師古敗,奔還。王與瑾、延壽乘勝追之,及於渒水。從周方半濟,我兵合擊之,殺溺殆盡,從周僅走免。遏後都指揮使牛存節棄馬步鬥,諸軍稍得濟淮,凡四日不食,會大雪,汴卒緣道餓死,還者不滿千人。東平王全忠聞敗,亦奔還。王自是保據江、淮之間,汴人不能與我爭矣。
  • 62.    《舊五代史·卷十三》:清口之敗,瑾有力焉。自是瑾率淮軍連歲北寇徐、宿,大為東南之患。
  • 63.    《十國春秋·卷一》:光化二年,王與朱瑾將兵數萬攻徐州,軍於呂梁,東平王全忠遣騎將張歸厚救之。二月,東平王全忠自將援徐州,王聞之,引兵還,汴人追及於下邳,殺我兵千餘人。
  • 64.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二年三月,天子以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書御衣賜王,拜王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進爵吳王,以討朱全忠。以朱瑾領平盧軍節度使,馮弘鐸領武寧軍節度使,朱延壽領奉國軍節度使。凡淮南、宣歙及湖南等道立功將士,聽用都統牒承製遷補,然後表聞。是月,王發兵討汴,已而進攻宿州,不克,竟以糧運不繼引還。
  • 65.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三年春正月,王承製加朱瑾東面諸道行營副都統、同平章事。
  • 66.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二年冬十月,太祖病甚,……及太祖薨,將佐共請宣諭使李儼承製授渥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天祐四年春正月丙戌,王晨視事,顥、温帥牙兵二百人,露刃直入庭中,王曰:“爾果欲殺我邪?”對曰:“非敢然也,欲去王左右亂政者耳!”因曳下王親信十餘人,數其罪,以鐵撾擊殺之,號曰兵諫王,不能止。自是諸將不與同者,顥、温稍稍以法除之,軍政悉歸二人矣。夏四月,梁代唐,改元開平。王仍稱天祐,與蜀王移檄諸道,將會兵復唐。
  • 67.    《十國春秋·卷二》:張顥、徐温之弒烈祖也,謀分地送款於梁,及烈祖遇害,顥欲自立。夏五月己卯,顥集將吏於府庭,夾道列劍戟白刃,自大將朱瑾而下,令悉去衞從然後入。顥厲聲問諸將:“誰當立者?”諸將莫敢對。顥三問,氣色益怒。可求前陳密語,大約言:“軍府至大,非公主之不可。然在今日,劉威、陶雅、李遇、李簡,皆先王一等人也,公雖自立,此輩能降心以事公否?不若立幼主輔之為便。”顥不能答。可求亟趨出書一紙,乃太夫人史氏教也,率諸將跪讀之,辭氣慨慷,中言嗣王不幸,隆演以次當立,告諸將無負楊氏而善事之,聞者感動。顥氣色皆沮,卒無能為,遂奉隆演稱淮南留後、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既罷,副都統瑾詣可求居,曰:“瑾年十六七即橫戈躍馬,衝犯大敵,未常畏懾,今日對顥,不覺流汗。公面折之如無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遠矣。”因以兄事之。顥自此與温不相能,……可求遂詣温,謀先殺顥,陰遣左監門衞將軍鍾泰章選壯士三十人圖之。丁亥旦,直入斬顥於牙堂,並親近數人,始暴其弒君之罪。隆演以温為左右牙都指揮使,軍府事鹹取決焉以。
  • 68.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十一年秋八月,梁以福王友璋為武寧軍節度使。前節度使王殷不受代,以徐州來附於我,殷故友珪所置也。九月,梁命淮南西北面招討應接使牛存節、開封尹劉鄩將兵討殷。冬十月,遣平盧節度使朱瑾等救徐州,敗歸。
  • 69.    《十國春秋·卷十三》:十二年,高祖封温齊國公兼侍中,充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始就鎮潤州,以升、潤、常、宣、歙、池六州為巡屬。温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十四年,徙治之,以子知訓輔政於廣陵,而大事温遙決之。
  • 70.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十三年春二月,辛丑夜,宿衞將馬謙、李球作亂,劫王登樓,發庫兵討徐知訓。知訓將出走,嚴可求止之。壬寅,謙等陳於天興門外,諸道副都統朱瑾自潤州至,視之,曰:“不足畏也。”返顧外眾,舉手大呼,亂兵皆潰,禽謙、球斬之。十一月,以行軍副使徐知訓充淮北行營都招討使,及朱瑾等將兵趣宋、亳與晉相應。既渡淮,移檄州縣,進圍潁州。天祐十四年春正月,梁命宣武節度使袁象先救潁州,我軍引還。
  • 71.    《十國春秋·卷十三》:温出鎮潤州,留知訓輔政,朝廷譽之,稱為昌華相公。平日陵辱諸將,對高祖無君臣禮。高祖幼懦,常飲酒樓上,命優人高貴卿侍酒。知訓為參軍,高祖鶉衣髽髻為蒼鶻。知訓因使酒罵坐,語侵高祖。高祖愧恥泣涕,而知訓愈狎侮之,左右扶高祖起去,知訓殺一吏乃止。初學兵於朱瑾,瑾力教之,後因索馬於瑾,瑾不與,遂不相能。夜遣壯士刺瑾,瑾手刃數人瘞舍後,知訓隱而不問。
  • 72.    《十國春秋·卷八》:常以月旦遣愛妾候知訓,知訓強通之,妾歸自訴,瑾殊不平,屢勸高祖誅除徐氏以去國患,高祖不能為。
  • 73.    《十國春秋·卷八》:徐温與其子知訓專政,畏瑾,欲除之,瑾亦時時謀殺知訓。……既而知訓惡瑾位加己上,以泗州建靜淮軍,出瑾為節度使,瑾益恨之。
  • 74.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6]
  • 75.    舊五代史:卷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6]
  • 76.    唐史演義:第九十八回 佔友妻張夫人進箴 挾兵威劉太監廢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19]
  • 77.    五代史演義: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温計焚吳越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17]
  • 78.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6]
  • 79.    新五代史: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6]
  • 80.    《舊五代史·卷十三》:貞明四年六月,出瑾為淮寧軍節度使。知訓設家宴以餞瑾,瑾事之逾遜。翼日,詣知訓第謝,留門久之,知訓家僮私謂瑾曰:“政事相公此夕在白牡丹妓院,侍者無得往。”瑾謂典謁曰:“吾不奈朝飢,且歸。”既而知訓聞之,愕然曰:“晚當過瑾。”
  • 81.    《九國志·卷二》:知訓從人數百,瑾扼臂叱之,俱辟易散去。
  • 82.    《十國春秋·卷八》:將行,召之夜飲。明日,知訓過瑾謝,瑾復置酒自捧觴,命寵妓以歌侑酒,且獻所愛馬為壽。知訓喜,瑾延之升堂,呼其妻出拜。知訓方答拜,瑾以笏擊踣之,伏兵自户突出,殺之。初,瑾以二惡馬系庭中,知訓入而釋馬,使相踶嗚,故外人莫聞其變。
  • 83.    《十國春秋·卷八》:瑾攜其首馳示高祖曰:“今日為吳除患矣!”高祖懼,以衣掩面曰:“舅自為之,(瑾與太祖朱夫人同姓,故呼為舅。)此事非吾敢知!”遽起入內。瑾忿然曰:“婢子!不足與成大事。”以知訓首擊柱,提劍而出。
  • 84.    《十國春秋·卷十》:翟虔,彭城人,起家閤門使,素為徐温所親任。稍遷王府子城使。朱瑾殺徐知訓,虔閤府門,勒府兵討之。
  • 85.    《十國春秋·卷八》:府門已闔,因逾垣,折其足。瑾顧路窮,大呼曰:“吾為萬人去害,而以一身死之!”遂自刎。卒年五十二。
  • 86.    《十國春秋·卷十五》:十五年,朱瑾殺知訓,馬仁裕自蒜山渡馳告知誥,即日以州兵入廣陵定亂。
  • 87.    《十國春秋·卷八》:徐知誥在潤州,聞亂,以兵趨廣陵,族瑾家。
  • 88.    《十國春秋·卷八》:瑾名重江淮,人畏之。其死也,屍之廣陵北門,路人私共瘞之。是時民多病瘧,皆取其墳上土,以水服之,雲病輒愈,更易新土,漸成高墳。徐温等惡之,發其屍,投於雷公塘。後温病,夢瑾挽弓射之。温懼,網其骨葬塘側,立祠其上。
  • 89.    《十國春秋·卷二》:時徐温諸子皆弱,温乃以知誥代知訓執政,命沉瑾屍於雷塘而滅其族。復疑唐宣諭使李儼及泰寧節度使米志誠通謀,先後殺之。秋七月,温入朝於廣陵,欲大行誅戮。知誥、嚴可求具陳知訓過惡,温怒稍解,葬瑾於雷塘之側。
  • 90.    《舊五代史·卷十三》:乾寧二年春,太祖令大將朱友恭攻瑾,掘塹柵以環之。朱瑄遣將賀瑰及蕃將何懷寶赴援,為友恭所擒。十一月,瑾從兄齊州刺史瓊以州降。太祖令執賀瑰、懷寶及瓊以徇於城下,語曰:“卿兄已敗,早宜效順。”瑾偽遣牙將瑚兒持書幣送降,太祖自至延壽門外,與瑾交語。瑾謂太祖曰:“欲令大將送符印,願得兄瓊來押領,所貴骨肉,盡布腹心也。”太祖遣瓊與客將劉捍取符笥,瑾單馬立於橋上,揮手謂捍曰:“可令兄來,餘有密款。”即令瓊往。瑾先令騎士董懷進伏於橋下,及瓊至,懷進突出,擒瓊而入,俄而斬瓊首投於城外,太祖乃班師。
  • 91.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瑾之兄瓊守齊州,見勢屈,以州歸全忠,結同姓歡。全忠許之,輕騎至軍,全忠勞苦加禮,因使招瑾。瑾領精騎鬲池笑語如平生歡,乃使將胡規偽送款,欲得瓊躬上符節。全忠不之虞,瑾伏壯士橋下,瓊單騎至,方交語,士突起,掖瓊以入,斬其首棄城下,汴軍大震。全忠恚,數日乃去。
  • 92.    《陔餘叢考·卷十二》:按《五代史瑾傳》,瑾歸淮南後,以殺徐知訓被族,妻陶氏臨刑而泣,其妾曰:“何為泣乎?今行見公矣。”陶氏收淚欣然就戮。此蓋逃奔江南後再娶之妻也。
  • 93.    《十國春秋·卷八》:瑾妻陶氏臨刑而泣,其妾曰:“何為泣乎?今行見公矣!”陶氏收淚,欣然就戮,聞者哀之。陶,故潯陽公雅之女也。
  • 94.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瑾自出督芻粟,轉掠豐、沛間,而子用貞及大將康懷英等舉城降。
  • 95.    《舊五代史·卷十一》:元貞皇后張氏,乾化中追諡。(《北夢瑣言》雲:初收兗、鄆,得朱瑾妻,温告之曰:“彼既無依,寓於輜車。”張氏遣人召之,瑾妻再拜,張氏答拜泣下,謂之曰:“兗、鄆與司空同姓之國,昆仲之間,以小故尋戈,致吾姒如此。設不幸汴州失守,妾亦似吾姒之今日也。”又泣下,乃度為尼,張恆給其費。)
  • 96.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十年冬十一月,梁以寧國節度使王景仁為淮南西北行營招討應援使,將兵萬餘寇廬、壽。十二月,徐温與平盧節度朱瑾率諸將拒之,遇景仁於趙歩。時徵兵猶未集,温以四千餘人與之戰,不勝而卻。景仁直前薄温,左驍衞大將軍陳紹擊退之。已而兵既集,大敗梁兵於霍邱,景仁以數騎殿後,我師遂不敢逼。
  • 97.    讀通鑑論:卷二十八 五代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05]
  • 98.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之軍中推朱瑾善槊,志誠善射,皆為第一。而仁義嘗以射自負,曰:“志城之弓十,不當瑾槊之一;瑾槊之十,不當仁義弓之一。”
  • 99.    《舊五代史·卷六十四》:梁祖之攻兗、鄆也,朱瑾募驍勇數百人,黥雙雁於其頰,立為“雁子都”。梁祖聞之,亦選數百人,別為一軍,號為“落雁都”。署漢賓為軍使,當時目為“朱落雁”。
  • 100.    夏徵農.辭海,中國古代史分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第413頁
  • 101.    朱紹侯主編.中國曆代宰相傳略[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06.第82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