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可求

鎖定
嚴可求(?-930年),同州(今陝西大荔)人,唐末五代時期吳國謀臣、宰相。 [57] 
嚴可求早年曾為徐温門客,後成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的幕僚謀士,在楊行密除掉叛將朱延壽以及楊渥楊隆演嗣立的過程中皆有功勞。他在淮南的幾次政治風波中始終支持徐温,輔助徐温成為淮南的實際控制者,歷任揚州司馬節度判官、營田副使等職,在徐温外鎮後仍留廣陵輔政,吳國建制後升任門下侍郎,又以右僕射加授同平章事,成為吳國的宰相。 [57] 
太和二年(930年),嚴可求病逝於左僕射、同平章事的任上。 [32] 
全    名
嚴可求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同州
逝世日期
930年
主要成就
輔佐徐温掌控吳國
最高官職
左僕射、同平章事
效力政權
吳國

嚴可求人物生平

嚴可求早年經歷

嚴可求是同州人,唐末時隨父親定居於廣陵(淮南鎮治,在今江蘇揚州)。 [1]  他年輕時機敏過人,頗有心計,在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的部將徐温門下為賓客,後又通過徐温的引薦,成為節度使府的幕僚謀士,常為楊行密出謀劃策。 [2] 
天覆三年(903年),楊行密的妻弟奉國節度使朱延壽密謀叛亂,為楊行密所獲知。 [3]  徐温在嚴可求的建議下,向楊行密提出了誘殺朱延壽的計策。 [4]  楊行密於是詐稱因眼疾嚴重而失明,表示有意要將淮南託付給朱延壽,將朱延壽誘騙到廣陵,然後將其擒殺。 [5]  徐温由此升任右牙指揮使,與左牙指揮使張顥一同統領牙兵 [6]  嚴可求亦以“獻策”之功得預謀議。 [7] 
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病重,準備傳位給時任宣州觀察使的長子楊渥,於是命節度判官周隱寫牒文召楊渥回廣陵。 [9]  但楊渥卻遲遲不至。楊行密只得強撐病體,“忍死待之”。嚴可求與徐温去拜訪周隱,等待周隱時卻在桌案上看到了一直沒有發出的牒文。他們急忙取走牒文,派人送往宣州 [10]  楊渥這才及時回到了廣陵,在楊行密死後順利接掌了淮南鎮。 [11] 

嚴可求挫敗張顥

天祐四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淮南鎮拒不承認後梁政權,始終以唐朝的藩鎮封國自居,但在事實上已是獨立的政權,史稱吳國。當時,楊渥已在年初的政變中被張顥、徐温所架空。 [12]  張顥、徐温控制了吳國軍政,因擔心楊渥奪回權力,又於次年(908年)五月 [13]  ,以張顥所部左牙兵弒殺了楊渥,對外宣稱楊渥是暴病身亡。 [14] 
張顥與徐温原本約定在事成後瓜分吳國,然後歸順後梁。但徐温事後又有意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 [16]  而張顥亦背棄前約,欲據淮南自立。他在府庭嚴兵以待 [17]  ,厲聲逼問諸將:“嗣王已死,軍府大事當由誰主持?”喝問再三,無人敢對。嚴可求挺身上前,低聲對張顥道:“如今四境多事,軍府自當由您主事,但不宜操之過急。劉威陶雅李簡李遇,皆是先王舊將,鎮守一方,恐怕不會臣服於您。不如擁立幼主,由您輔政,以此號令諸將,誰敢不從?”張顥默然不語。嚴可求又出去匆忙寫下一封文書,並當眾宣讀,聲稱是得到了楊渥之母史太夫人的教令,要求諸將效忠於楊隆演。張顥最終妥協,允許由楊隆演襲位。 [18] 
張顥隨後又排擠徐温,將他外放到潤州(治今江蘇鎮江)。嚴可求對徐温道:“你一旦放棄牙兵兵權離開廣陵,必為張顥所害。”徐温向嚴可求問計。嚴可求又去見張顥,對他道:“您將徐公外調到潤州,大家都認為您是要奪其兵權而殺之,是這樣嗎?”張顥忙稱這是徐温自己的意思,問道:“現在任命已下達,如何是好?”嚴可求於是在次日和張顥一同去拜訪徐温,假意斥責道:“如今幼主新立,正是多事之秋。您是楊氏宿將,怎可外任自求苟安。”徐温配合着做出一番謝罪的姿態,順勢留在了廣陵。 [19] 
張顥後來意識到嚴可求一直在幫助徐温,便派刺客夜裏去刺殺嚴可求。嚴可求自知難免一死,只是請求給府主楊隆演寫一封辭別信。刺客見嚴可求面對利刃毫無懼色,信中又多是忠貞、豪壯之言,因此不忍殺害嚴可求。 [20]  他掠取了嚴家的財物回去覆命,稱沒有找到嚴可求。張顥雖怒,但也無可奈何。嚴可求擔心張顥再下毒手,於是建議徐温先發制人。他們聯絡左監門衞將軍鍾泰章,密謀誅殺張顥。鍾泰章率死士三十人直接衝入軍府,殺張顥及其親信數人於牙堂。此時距楊渥遇弒僅有九日。 [21] 

嚴可求輔佐徐温

徐温在除掉張顥之後,自任左右牙都指揮使,決斷軍府一切事務,從此獨自掌控了吳國軍政大權。嚴可求擔任揚州司馬,輔佐徐温治理吳國。他們一反張顥當權時“刑獄酷濫,縱親兵剽掠市裏”的亂勢,力行善政,“立法度,禁強暴”,使得“軍民安之”。 [22]  當時,嚴可求主管軍事,與主管財賦的支計官駱知祥被徐温倚為左右手,並稱“嚴駱”。 [23] 
天祐六年(909年),撫州刺史危全諷舉兵攻打洪州鎮南軍治,在今江西南昌)。嚴可求建議徐温起用稱病在家的大將周本,並親自到周本家中請其出山,並在周本的要求下給予了其全權的統軍權。周本果然在象牙潭之戰中大敗撫州軍,生擒危全諷。 [24]  吳國由此控制了除虔州(治今江西贛州)外的整個江西鎮南軍。 [25]  後來,徐温為徹底據有虔州,又在已改任節度判官的嚴可求建議下,於次年(910年)在距離虔州六百餘里的吉州新淦縣(治今江西新幹)設立制置使(軍事機構),派駐軍卒,每次換防都暗中增加一些兵力。新淦駐軍逐漸得到增加,虔州對此毫無察覺。 [34]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温出鎮潤州,建立霸府,遙決軍國大政,並以長子徐知訓在廣陵統領朝政。 [26]  嚴可求也被徐温留在廣陵,輔佐徐知訓。 [27]  但徐知訓驕橫恣肆,不但凌辱諸將,甚至經常侮弄楊隆演,毫無君臣之禮。 [28]  宿衞將馬謙、李球於次年(916年)二月率部譁變,劫持了楊隆演,以勤王的名義召集庫兵討伐徐知訓。 [29]  徐知訓準備逃離廣陵,為嚴可求所勸止。當時軍府人心惶惶。嚴可求故意關門睡覺,甚至“鼾息聞於外”,成功安撫住軍府。 [30]  大將朱瑾次日率軍由潤州趕至廣陵,擊潰亂兵,擒殺李球、馬謙,平息了叛亂。 [31] 
天祐十五年(918年),吳國正式對虔州用兵。嚴可求以厚利招募贛石(今江西贛縣萬安縣之間贛江的險灘)水工,使得吳軍順利通過了贛石險要。吳軍在虔州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兵臨城下,最終在當年十一月攻取虔州,徹底據有了江西之地。 [35]  而就在虔州之戰期間,廣陵城中突發了一場政變。朱瑾設計殺死了徐知訓,但在徐氏黨羽的圍攻下,被迫自刎而死。當時,徐温已移鎮於升州(後升置為金陵府,治今江蘇南京 [47]  。其養子徐知誥鎮守潤州,在政變當日便引兵入據廣陵,搶先穩定了城中秩序。 [36]  徐温隨後亦抵達廣陵,懷疑大將米志誠暗助朱瑾。嚴可求遂詐稱吳軍前線大捷,召諸將吏入府慶賀,趁機擒殺了米志誠。 [37]  徐温認為城中還有朱瑾的同謀,打算大行誅戮。嚴可求與徐知誥於是將徐知訓的過惡盡皆告知徐温。徐温這才停止了繼續殺戮。不久,徐温歸鎮升州,仍“總軍國大綱”。徐知誥則取代徐知訓,留在廣陵輔政。 [38]  而嚴可求則改任營田副使。 [39] 

嚴可求升任宰相

嚴可求在徐知誥執政後,屢次勸説徐温以親生次子徐知詢取代徐知誥,引起了徐知誥的反感。徐知誥於是聯合駱知祥 [40]  ,將嚴可求外放到楚州(治今江蘇淮安)擔任刺史。 [41]  嚴可求卻徑自到升州去見徐温,對徐温道:“唐朝滅亡至今已有十二年,我吳國一直仍奉唐朝為正朔,在道義上可以説對得起唐朝了。晉國李氏一直以唐朝繼承人自居,如今在梁晉爭霸中已有滅梁之勢,一旦復唐稱帝,我們難道要向其稱臣嗎?”他建議徐温促請楊隆演稱帝,割斷吳國與唐朝在法統上的關係,以擺脱將來可能的被動局面。徐温於是將嚴可求留在了廣陵,讓他擬定建國禮儀。徐知誥又轉而拉攏嚴可求,和他結為兒女親家。 [42] 
武義元年(919年),徐温親率一眾將吏、藩鎮,向楊隆演勸進。楊隆演拒絕稱帝,只稱吳國王,改元建制。吳國正式由藩鎮體制改為王國體制。徐温被拜為大丞相,仍鎮升州。徐知誥以宰相居中輔政。嚴可求則擔任門下侍郎 [43] 
武義二年(920年),楊隆演病重。徐温自升州入朝,議立嗣君。據説嚴可求當時曾建議徐温趁機取代楊氏,但卻被徐温嚴詞拒絕。徐温以楊隆演的名義,迎其弟楊溥監國。 [53]  楊溥繼任吳國王后,又於次年(921年)拜嚴可求為右僕射 [54] 
順義六年(926年),嚴可求被任命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加同平章事,與徐知誥一同擔任吳國的宰相。 [48] 

嚴可求晚年及病逝

順義七年(927年),徐温在嚴可求、徐玠等親信的長年勸説下,終於決定以徐知詢取代徐知誥,但尚未來得及付諸行動便病死在金陵。徐知誥得以繼續執政,並擁立楊溥為皇帝。 [49]  徐知詢則繼承了徐温的軍權,坐鎮金陵。他試圖與徐知誥爭奪吳國控制權,但在太和元年(929年)十一月被徐知誥誘騙到廣陵 [51]  ,從此喪失了軍權。 [52]  嚴可求當時又進位為左僕射 [50]  ,但他作為忠於徐温的宰相,卻坐視徐温親子被廢,胡三省認為其很可能已被徐知誥所架空。 [56] 
太和二年(930年),嚴可求在左僕射、同平章事的宰相任上病逝。 [32] 

嚴可求主要影響

嚴可求在吳國曆經楊行密、楊渥、楊隆演、楊溥四代國主,始終支持徐温,在吳國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佐理政務:嚴可求在徐温執政後,輔佐徐温治理吳國政務。“立法度,禁強暴”,力行善政。 [22]  他在徐温出鎮潤州、升州(金陵)後,仍舊留在廣陵輔政,相繼輔佐徐知訓、徐知誥。 [27]  [48] 
  • 促建吳國:嚴可求力勸徐温,讓徐温尊楊隆演為皇帝,隔斷吳國與唐朝在法統上的關係,並親自擬定了建國禮儀。 [42] 

嚴可求歷史評價

陸游:可求為吳武王謀臣,及景王宣王嗣立,又皆有功。 [55] 
王夫之:嚴可求以幕僚文筆之士,從容而進,折張顥吼怒之氣,使之柔以悦從;顥之兇威,不知何以遽若春冰之消釋,唯其羈靮而莫之能違。勿謂淮南小國也,楊渥非天子也,張顥無董卓蕭道成之位尊權重也。白刃當前,一叱而腰領已絕,奚必卓、道成而後能殺人哉?可求所秉者正,所忘者死,夷然委命,而不見有可懼者,即不見有可爭,其視顥猶蜂蠆耳,不觸之,不避之,徐用其割制而怒張之氣自消。嗚呼!亂世豈乏人傑哉?可求當之矣。神閒則智不窮,志正則神不迫,卒使楊隆演不喪其世家,乃至感刺客而斂刃以退。漢、唐之將亡,而得若人焉,郗慮柳璨無所施其蠚蛓,操、温之燄亦將撲矣。唐不能用可求,可求不為唐用,而小試之淮南,僅為霸府之砥柱,則何也?朝廷多尊沓浮薄之士,沮賢才而不達,而割據偏安之小國無之也。 [59] 
吳任臣:① 温得除顥而獨專國政,可求力也。 [57]  ② 可求善謀而多中,運機莫測,握算若神,豈非其智有過人者邪! [58] 
蔡東藩:① 可求誠楊氏功臣。② 淮南之亂,首惡為張顥,徐温其從犯也。顥既弒渥,而仍不得逞其志,是由嚴可求達權之效,迨與温定謀,結鍾泰章,手刃逆顥,雖未免存右袒之心,使温得避弒君之罪,然微温不能除顥。顥豈長肯為隆演下乎?然則楊氏之猶得保存,固可求之力居多,本編歸功可求,良有以也。 [60] 

嚴可求軼事典故

嚴可求贈金報恩

嚴可求早年寒微時曾為縣吏,但很得縣令的器重。縣令對嚴可求待以賓禮,常對他道:“你將來必能位極人臣,到時還請照顧一下我的子孫。”後來縣令的兒子去拜訪已經當上宰相的嚴可求。嚴可求卻只贈以一擔糧食、一束絹帛,一副不以為意的樣子。他隨後又偷偷派人到縣令子所居住的客店,贈送數十斤黃金,還為其租賃一處宅院,僕從、車馬全都置辦齊全。縣令子登門道謝,嚴可求道:“這只是聊以報答令尊昔日的知遇之恩。”但自此之後,對於縣令子的拜訪,嚴可求一律謝絕,至死不復再見。 [8] 

嚴可求折服朱瑾

嚴可求力挫張顥篡權陰謀的舉動,折服了驍勇善戰的悍將朱瑾,令其大為欽佩。朱瑾事後親自到嚴家拜訪嚴可求,道:"我十六七歲便在疆場之上橫戈躍馬,衝鋒陷陣,面對大敵從不知畏懼。但今天面對張顥,卻不覺汗流浹背。但您卻能視其如無物,當面挫其兇威。可見我只是匹夫之勇,比您差遠了。"他從此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嚴可求。 [15] 

嚴可求料事如神

嚴可求輔佐徐温時,對內對外的大小事情都能為徐温出謀劃策。在後唐後梁爭戰時,後唐來徵兵,徐温想坐山觀虎鬥,派兵觀陣,然後援助勝方,嚴可求堅決反對。等後唐滅掉了後梁,派人通報消息時,徐温埋怨嚴可求:"公以前不讓我出兵,現在如何是好?"嚴可求説:"我聽説後唐主剛得到中原,志滿意得,驕橫不已,不出幾年,肯定有內亂。我們只需恭敬相待,送以厚禮,然後固守等待他們發生變亂,這就足夠了。"後來李存勖果然被殺,應驗了嚴可求的話,這使得徐温對他更加器重。 [44-45] 
吳國遣使者出使後唐。嚴可求預判了李存勖可能會問到的問題,事先教授使者應對之言。而最終李存勖所問,皆如嚴可求所料。 [45] 

嚴可求智禁田獵

在徐知誥秉政時,嚴可求也為他謀劃大事。將校被徐温遷就姑息得有些驕橫了,常放出猛禽抓獵物,騷擾了百姓,徐知誥想嚴懲這些將校,但又不願損失了軍隊實力,沒辦法,只好請教嚴可求。嚴可求説:"不用麻煩使用軍法,這好辦極了。請你下一道榜文,讓各縣禁止養鷹,便可以將此事平息了。"徐知誥依計行事,不出一個月,將校們果然再沒有放鷹擾民的了。 [46] 

嚴可求人際關係

父親:嚴實,仕唐為江淮水陸轉運判官。 [1] 
兒子:嚴續,在南唐歷仕烈祖李昪(即徐知誥)、元宗李璟、後主李煜三朝,官至司空、同平章事。其妻為李昪之女。 [33] 

嚴可求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吳十·卷十》 [57] 
參考資料
  • 1.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嚴可求,同州人也。(《九國志》雲:可求本馮翊人。)父實,仕唐為江淮水陸轉運判官,因家於江都。
  • 2.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可求少通敏,有心計,以徐温客為太祖幕僚,遇事多所籌畫。
  • 3.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頵遣二使詐為商人,詣壽州約奉國節度使朱延壽,道遇尚公乃,疑之,殺一人,得頵書以告王。
  • 4.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太祖疑朱延壽,欲殺之,温用可求謀,教太祖陽為目疾以紿延壽。
  • 5.    《十國春秋》卷13《朱延壽傳》:頵與安仁義及延壽既謀絕太祖,太祖心疑之,而未有以發,乃陽為目疾,……泣曰:“吾業成而喪其目,是天廢我也。吾兒子皆不足以任事,得三舅代我,無憂矣。”遣辯士趣召之。……至,則太祖迎之寢門,刺殺之。
  • 6.    《十國春秋》卷13《徐温傳》:及太祖欲殺朱延壽等,温稍稍以計進,事成,遷右牙指揮使,始預謀議。……初,烈祖鎮宣州,……及入立,惡温與張顥典牙兵。
  • 7.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事成,温遷右牙指揮使,而可求亦以獻策得與謀議。
  • 8.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可求微時為陽邑吏,陽邑令器之,待以賓禮,每曰:“卿當自愛,他日極人臣之位,幸以遺孤留意。”後可求登公輔,令子理遺命走謁可求,可求贈以擔石束帛,若不為意者,俄密遣人齎黃金數十斤伺於逆旅門,謝之曰:“非陽宰之子乎?相君使奉金以備行李。”又僦一第宅,僕馬畢為之置。令子他日詣門謝,可求曰:“聊報尊府君夙昔之遇耳!”一見後,終身謝絕。其權略有如此。
  • 9.    《十國春秋》卷2《吳烈祖世家》:烈祖名渥,字承天,太祖長子也。……及太祖病,出渥為宣州觀察使。天祐二年冬十月,太祖病甚,命判官周隱作符召渥。
  • 10.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太祖彌留之際,温與可求入問疾,獨目送可求,凝注者久之。眾出,可求曰:“王若不諱,如軍府何?”太祖曰:“吾命周隱召長子渥,今忍死待之。”可求同温遽詣隱,隱未出,而見隱作召符猶在案上,急取遣之,烈祖乃得嗣立。
  • 11.    《十國春秋》卷2《吳烈祖世家》:;渥見温使者,乃行。既至廣陵,拜淮南留後。及太祖薨,將佐共請宣諭使李儼承製授渥淮南節度使、東道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
  • 12.    《十國春秋》卷2《吳烈祖世家》:天祐四年春正月丙戌,王晨視事,顥、温帥牙兵二百人,露刃直入庭中,……號曰兵諫,王不能止。自是諸將不與同者,顥、温稍稍以法除之,軍政悉歸二人矣。夏四月,梁代唐,改元開平。王仍稱天祐,與蜀王移檄諸道,將會兵復唐。
  • 13.    《十國春秋》卷2《吳烈祖世家》:天祐五年五月,戊寅,張顥、徐温遣其黨紀祥、陳暉、黎璠、孫殷等弒王於寢室,詐雲暴薨,時年二十三。
  • 14.    《十國春秋》卷13《張顥傳》:烈祖嗣位,以顥與徐温專政,心頗不平。顥與温不自安,共謀弒烈祖,而顥以左牙兵行逆,遂詐稱烈祖暴薨。
  • 15.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既罷,副都統瑾詣可求居,曰:“瑾年十六七即橫戈躍馬,衝犯大敵,未嘗畏懾,今日對顥,不覺流汗。公面折之如無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遠矣。”因以兄事之。
  • 16.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先是張顥、徐温之弒烈祖也,謀分地送款於梁。……初,温常夜夢入宮,見白龍繞殿柱,詰旦見隆演衣白衣擁柱而立,心異之,至是得嗣立,故温授指於可求也。
  • 17.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夏五月己卯,顥集將吏於府庭,夾道列劍戟白刃,自大將朱瑾而下,令悉去衞從然後入。
  • 18.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及張顥共温弒烈祖,約中分其地以臣梁。烈祖歿,而顥欲背約自立,厲聲問諸將曰:“嗣王已薨,軍府誰當主者。”三問莫應,可求陰為温地,前密啓曰:“方今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今日則恐太速。”顥變色曰:“何謂速也?”可求曰:“廬州劉威、歙州陶雅、宣州李簡、常州李遇,皆先王故等行也。公雖自立,此曹肯為公下乎?不若立幼主,漸以歲時,諸將孰敢不從!”顥默然。可求急趨出書一教,內袖中,麾同列往使宅賀,眾莫測其所為。既出教,宣之,乃烈祖母史太夫人教也。大略言“先王創業艱難,嗣王不幸早世,隆演次當立,諸將宜無負楊氏”。辭旨激切。顥氣色皆沮,以其義正,不敢奪,高祖乃得立。
  • 19.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顥由此與温有隙,諷高祖出温潤州。可求見温曰:“公舍牙兵而就藩郡,禍行至矣。”温患之,可求因説顥曰:“公遷徐公潤州,人皆言欲奪其兵權而殺之,信乎?”顥曰:“右牙欲之,非吾意也。業行矣,奈何?”可求曰:“易耳。”是時行軍副使李承嗣預軍府之政,可求詣承嗣曰:“顥兇惡如此,今出右牙於外,意不徒然,恐亦非公之利。”明日邀顥與承嗣過温,陽瞠目責之曰:“古人不忘一飯恩,況公楊氏宿將。今幼嗣新立,多事時,乃欲求自安於外邪!”温亦陽謝曰:“公等見留,不願去也。”由是不行。
  • 20.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顥知為可求所賣,夜遣盜刺之。可求度不免,請為書辭府主;盜執刀臨之,可求操筆無懼色。盜粗能辨字,見其辭氣忠壯,曰:“公長者,吾不忍殺。”
  • 21.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行軍副使李承嗣與顥善,覺可求有附温意,諷顥使盜夜刺殺之。已而盜掠財以報命,曰:“捕之不獲。”顥怒曰:“吾欲得可求首,何用財為!”可求遂詣温謀先殺顥,陰遣左監門衞將軍鍾泰章選壯士三十人圖之。丁亥旦,直入斬顥於牙堂,並親近數人。
  • 22.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隆演以温為左、右牙都指揮使,軍府事鹹取決焉。以可求為揚州司馬。當顥用事,刑獄酷濫,縱親兵剽掠市裏。温謂可求曰:“今大事已定,吾與公輩當力行善政。”乃立法度,禁強暴,政舉大綱,軍民安之。
  • 23.    《十國春秋》卷10《駱知祥傳》:初事田頵為宣州長史,太祖既殺頵,以知祥為淮南支計官。……天佑中,徐温秉國,知祥與嚴可求左右協力,可求任軍旅,知祥司財賦,一時稱之曰“嚴駱”。
  • 24.    《十國春秋》卷7《周本傳》:天祐六年,撫州刺史危全諷率諸州兵十萬來寇洪州,屯象牙潭,……高祖謀可將者於列官,嚴可求薦本,時本方帥軍攻蘇州不能下,恥之,稱疾卧家。可求自往強起本,本曰:“姑蘇之役,非彼強我弱也,徒以我將帥權輕,下皆專命,故無功。今必見用,勿置副貳乃可。”許之。得精兵七千,……乃馳至象牙潭,亟擊之,大破其軍,擒全諷,楚人亦遁。吉州刺史彭玕、信州刺史危仔昌皆棄城去,江西之地始定。
  • 25.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六年秋七月,歙州刺史陶雅遣其子敬昭及都指揮使徐章將兵襲饒、信二州,信州刺史危仔昌請降,饒州刺史唐寶棄城走。吉州刺史彭玕率數千人奔楚。八月,虔州刺史盧光稠以州來附,(時光稠亦遣使附於梁。)我於是始盡有江西之地。
  • 26.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十二年秋八月庚戌,王以鎮海節度使徐温為管內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守侍中、齊國公,鎮潤州,以升、潤、常、宣、歙、池六州為巡屬,留其子知訓居廣陵秉政,而軍國大事温遙決之如故。
  • 27.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已而温鎮潤州,留子知訓與可求居廣陵秉政。
  • 28.    《十國春秋》卷13《徐温傳附子知訓傳》:温出鎮潤州,留知訓輔政,朝廷譽之,稱為昌華相公。平日陵辱諸將,對高祖無君臣禮。高祖幼懦,常飲酒樓上,命優人高貴卿侍酒。知訓為參軍,高祖鶉衣髽髻為蒼鶻。知訓因使酒罵坐,語侵高祖。高祖愧恥泣涕,而知訓愈狎侮之,左右扶高祖起去,知訓殺一吏乃止。
  • 29.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十三年春二月,辛丑夜,宿衞將馬謙、李球作亂,劫王登樓,發庫兵討徐知訓。
  • 30.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宿衞將馬謙、李球作亂,知訓將出走,可求曰:“公棄眾自去,眾將何依?”乃闔户而寢,鼾息聞於外,府中以安。
  • 31.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壬寅,謙等陳於天興門外,諸道副都統朱瑾自潤州至,視之,曰:“不足畏也。”返顧外眾,舉手大呼,亂兵皆潰,擒謙、球,斬之。
  • 32.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太和二年冬十月丙辰,左僕射、同平章事嚴可求卒。
  • 33.    《十國春秋》卷23《嚴續傳》:嚴續字興宗。父可求,為吳相。……烈祖以女妻之。烈祖受吳禪,官兵部尚書、尚書左丞。元宗即位,進禮部尚書、中書侍郎。……後主立,改司空、同平章事。
  • 34.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七年冬十二月,虔州刺史盧光稠有疾,以位傳譚全播,全播不受。光稠卒,其子韶州刺史延昌來奔喪,全播立而事之。……是冬,淮南節度判官嚴可求請置制置使於新淦縣,遣兵戍之,以圖虔州。每更番,輒潛益其兵,虔人不之覺也。
  • 35.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十五年春正月,以右都衙牙王祺為行營都指揮使,將洪、撫、袁、吉之兵擊譚全播於虔州。嚴可求以厚利募贛石水工,我兵奄至城下,虔人始知之。……冬十一月,信還擊虔州,先鋒始至,虔兵皆潰,遂拔虔州。
  • 36.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十五年夏六月,內外馬步都軍使、昌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訓為副都統朱瑾所殺。……瑾為府兵所攻,遂自剄死。是日,知誥聞變,即引兵濟江,撫定軍府。
  • 37.    《十國春秋》卷7《米志誠傳》:朱瑾之殺徐知訓也,志誠從十餘騎至天興門,問瑾所向,聞瑾已死,乃引歸。徐温疑其助瑾,必欲殺之。嚴可求懼事不克,詐稱袁州大捷,召將吏入賀,伏甲擒志誠斬之。
  • 38.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時温諸子皆弱,温乃以知誥代知訓執政,……復疑唐宣諭使李儼及泰寧節度使米志誠通謀,先後殺之。天祐十五年秋七月,温入朝於廣陵,欲大行誅戮。知誥、嚴可求具陳知訓過惡,温怒稍解。……戊戌,以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團練使。以徐知諫權潤州團練事,代知誥也。温還鎮金陵,總軍國大綱,自餘庶政皆決於知誥。
  • 39.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及朱瑾之變,温遣使殺米志誠,可求恐其拒命也,以計禽斬之。未幾,改營田副使。
  • 40.    《十國春秋》卷10《駱知祥傳》:知祥與徐知誥甚密,知誥常欲出可求於楚州,知祥實與其謀。
  • 41.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可求素忠於温,居恆以知誥非徐氏子,數勸温以次子知詢代知誥輔政。知誥內切忌之,天祐末,謀出可求為楚州刺史。
  • 42.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可求素忠於温,居恆以知誥非徐氏子,數勸温以次子知詢代知誥輔政。知誥內切忌之,天祐末,謀出可求為楚州刺史。是時高祖尚守藩鎮,可求知温意殊未慊,既受命,即趣金陵説温曰:“唐亡於今十二年,而吳猶不改天祐,可謂不負唐矣。然吳所以征伐四方而建基業者,常以興復為辭。今聞河上之戰,梁兵屢絀,朱氏日衰,李氏日熾,一旦李氏有天下,吾能北面為臣乎?不若於此時先建吳國,以系民望。”温果大悦,復留可求不遣,使草具禮儀。知誥知可求不可去,乃以女妻其子續。
  • 43.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武義元年春三月,徐温帥將吏藩鎮請王即天子位,不許。夏四月戊戌朔,温奉玉冊、寶綬,尊王即吳國王位,改天祐十六年為武義元年,大赦境內,建宗廟社稷,設百官,宮殿之物皆用天子禮。以徐温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東海郡王。以徐知誥為左僕射、參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仍領江州團練使。以揚府左司馬王令謀為內樞使,營田副使嚴可求為門下侍郎,……文武以次進位。
  • 44.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先是,唐與梁戰,來徵兵,温欲持兩端,發兵循海助其勝者,可求固爭不可。至是唐以滅梁來告,温尤之曰:“公前沮吾計,今將若何?”可求笑曰:“聞唐主始得中原,志氣驕滿,不出數年,必內變。吾但卑辭厚禮,保境以待,足矣。”無何,莊宗遇害,可求之言遂驗,温益重焉。
  • 45.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十二月甲申,復遣盧𬞟獻方物於唐,上唐太后金花、銀器、衣段。是時嚴可求預料唐主之言,教𬞟應對;既至,皆如可求所料。
  • 46.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時知誥秉鈞,以四郊多壘,待將校頗事姑息。而將校從禽聚飲,騷擾民庶,知誥欲糾以法,復惜其才力,患之,問於可求。可求曰:“無煩繩之,易絕耳。請檄泰興、海鹽諸縣罷採鷹鸇,可不令而止。”知誥從其計,匝月間羣校無有遊墟落者。
  • 47.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天祐十四年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愛其繁富,潤州司馬陳彥謙勸温移鎮海軍治所與升州,温從之。徙知誥為潤州團練使。
  • 48.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順義六年三月,以左僕射、同平章事徐知誥為侍中,右僕射嚴可求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 49.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本紀》:乾貞元年冬十月辛丑,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温卒。先是,温子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知詢欲代知誥執政,嚴可求、徐玠亦以為請。温以知誥孝謹不忍,謂知詢曰:“汝曹不如也。”可求等言之不已。會温欲帥諸藩鎮入朝,勸王稱帝,將行,有疾,乃遣知詢奉表勸進,因留代知誥執政。知誥草表,欲求洪州節度使,俟旦上之,是夕温兇問至,乃止。知詢亟歸金陵。十一月庚戌,王御文明殿即皇帝位。
  • 50.    《十國春秋》卷10《嚴可求傳》:俄進左僕射。太和二年卒。可求之死也,後温三年。
  • 51.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太和元年十一月,知詢入朝,知誥誣其有反狀,留之不遣,遷統軍。
  • 52.    《十國春秋》卷13《徐温傳附子知詢傳》:會温暴死,知詢奔還金陵,拜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等軍節度使、兼侍中、輔國大將軍、檢校太尉、守中書令、金陵尹。……自以控強兵,居重地,去知誥如舉手易耳。温喪未終,屢請知誥來金陵。知誥有心計,陰使人趣其入朝,俄知詢至廣陵,知誥疏其罪狀,謫授統軍,領鎮海軍節度使。
  • 53.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武義二年夏四月,王寢疾。五月,大丞相徐温自升州入朝,議當為嗣者。或希温意,言曰:“蜀先主謂武侯:‘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温正色曰:“吾果有意取之,當在誅張顥之初,豈至今日邪!使楊氏無男,有女亦當立之,敢妄言者斬。”(《十國紀年》雲:王疾病,大丞相温來朝,議立嗣君。門下侍郎嚴可求言王諸子皆不才,引蜀先主顧命諸葛事。……乃與內樞密使王令謀定策,稱隆演命,迎丹陽公溥監國。)己丑,王薨。
  • 54.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宣帝既薨,六月戊申,溥即吳國王位。……順義元年冬十月,徐温勸王南郊,……乙丑,御天興門,大赦。拜徐温太師,嚴可求右僕射。
  • 55.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5:5567
  • 56.    《資治通鑑音注》卷277《後唐紀六》:嚴可求忠於徐氏者也。徐温既卒,可求相吳,坐視徐知詢之廢不能山一計,權不在焉故也。
  • 57.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36-139
  • 58.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40
  • 59.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五代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9]
  • 60.    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