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雅

(唐末五代時期吳國將領)

鎖定
陶雅(857年-913年),字國華,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唐末五代時期吳國將領。
陶雅在唐末隨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轉戰江淮,輔佐其建立吳國,先後鎮守舒州、池州、歙州等地,治政以寬厚著稱,累升至歙州觀察使,領武昌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封潯陽郡公。他自景福二年(893年)主政歙州,鎮守歙州二十餘年,對內討平汪武割據,對外東抗兩浙、南取江西,是吳國的方面大將,歷仕楊行密、楊渥楊隆演三代國主。
天祐十年(913年),陶雅在歙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追封楚國公,諡號惠。
本    名
陶雅
國華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合肥
出生日期
857年
逝世日期
913年
效力政權
吳國
官    職
武昌軍節度使、歙州觀察使
爵    位
潯陽郡公→楚國公(贈)
諡    號

陶雅人物生平

陶雅早年經歷

陶雅年輕時身材魁偉,相貌清秀。他本是儒家子弟,在唐末亂世中應募從軍,曾與同鄉楊行密到朔方參與防秋,後改隸諸葛爽麾下,征討沙陀有功,隨其鎮守河陽(治今河南孟州)。 [1] 

陶雅轉戰江淮

中和三年(883年),楊行密趁亂佔據廬州,被拜為廬州刺史 [2]  陶雅此時已回到廬州,正擔任衝山指揮使,由此成為楊行密的部下 [3] (《新唐書》則作陶雅被楊行密任命為左衝山將 [50]  ,此從《九國志》)他討平鄉盜秦定、過修己有功,升任八營主將。 [4]  當時,楊行密麾下將領號稱有“三十六英雄”,陶雅便位列其中。 [45] 
中和四年(884年),舒州刺史高澞因遭到亂軍攻打,棄城逃回廣陵(淮南鎮治,在今江蘇揚州)。楊行密趁機命陶雅、張訓進攻舒州(治今安徽潛山)。陶雅擊殺亂軍首領吳迥、李本,乘勝奪取舒州 [5]  ,被任命為舒州刺史。但他在光啓二年(886年)遭到滁州刺史許勍的偷襲,自舒州奔還廬州。 [6] 
文德元年(888年),楊行密爭奪淮南道失敗,轉而南下宣歙道,將宣歙觀察使趙鍠圍困於宣州(治今安徽宣城)。趙鍠的哥哥趙乾之時任池州刺史,率部來援宣州。陶雅在九華山擊破趙乾之,奪取池州,被任命為池州制置使 [25]  至次年(889年)六月,楊行密終於攻殺趙鍠,據有宣州,被拜為宣歙觀察使,後稱寧國節度使 [8] 
大順二年(891年),淮南節度使孫儒潤州(治今江蘇鎮江)大舉渡江,與楊行密爭奪宣州,但最終在次年(892年)六月兵敗被殺。楊行密乘勝入據廣陵,控制了淮南鎮,被唐朝拜為淮南節度使 [16]  當時,陶雅曾率騎兵在廣德大破孫儒軍前鋒,後又攻取潤州,截斷孫儒歸路。 [17]  他在戰後,因功被拜為常州刺史,後又升任池州團練使 [18] 

陶雅牧守歙州

景福二年(893年),楊行密命寧國節度使田頵進攻歙州(治今安徽歙縣),但因歙州軍民的抵抗而久攻不克。當時各地常以武將擔任刺史,但大多都貪婪殘暴,唯有陶雅為政最為寬厚。歙州軍民皆表示若以陶雅主政歙州,便可開城投降。楊行密遂命陶雅為歙州刺史。陶雅對前刺史裴樞以禮相待,將其送歸長安。 [12]  後來,陶雅又被加授為檢校司空,封潯陽郡公。 [13] 
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以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拜楊行密為東面行營都統,封吳王。楊行密由此建立吳國,於次年(903年)平定了田頵在宣州的叛亂。 [14]  陶雅統領歙州州兵,參與平叛有功,又兼任西南面招討使。 [15]  當時,順義軍使汪武割據於歙州治下婺源縣,不服刺史陶雅節制,還在田頵之亂期間縱兵剽掠。陶雅有意除掉汪武,於是傳檄境內,聲稱要由婺源借路南下,攻打割據江西的鎮南節度使鍾傳 [35]  。他領兵進入婺源縣,在汪武前來迎謁之時,命左右將其擒殺。 [36] 
吳、越對峙形勢圖,紅圈處即陶雅鎮守的歙州 吳、越對峙形勢圖,紅圈處即陶雅鎮守的歙州
天祐二年(905年),割據兩浙(即後來的吳越國)的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睦州刺史陳詢叛亂 [31]  ,遣軍圍攻睦州(治今杭州建德)。陶雅奉楊行密之命,領兵援睦州,大敗浙將錢鎰、王球、顧全武等。當時,兩浙衢州刺史陳璋亦叛附吳國。陶雅遂與陳詢、陳璋合兵進取婺州(治今浙江金華),擊敗浙將錢鏢 [32]  ,擒獲婺州刺史沈夏。楊行密乃以陶雅為江南都招討使、歙婺衢睦觀察使。 [20]  但在當年年末,楊行密病逝。其子楊渥繼位,僅稱弘農郡王。不久,陳詢棄城逃往吳國。陶雅遂趁勢入據睦州。 [21] 
天祐三年(906年),宣州觀察使王茂章因不為楊渥所容 [37]  ,棄城東奔杭州,依附於錢鏐。陶雅擔心被王茂章阻斷歸路,只得退出睦州,撤回歙州。陳璋亦由婺州退守衢州,不久又逃奔淮南。 [26]  已被吳國據有的衢州、睦州、婺州皆被兩浙奪回。 [27] 
天祐四年(907年),楊渥在兵變中被將領張顥徐温架空,大權旁落。不久,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楊渥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年號,繼續與朱温相抗衡,但卻在次年(908年)五月被張顥、徐温弒殺。 [33]  當時,張顥欲自立為淮南留後,向後梁請降。但謀士嚴可求認為張顥不能得到陶雅及鎮南軍節度使劉威、宣州觀察使李遇、常州刺史李簡等重將的支持,力勸其迎立楊渥之弟楊隆演。楊隆演由此得以襲位。不久,徐温又襲殺張顥,獨自控制了吳國軍政大權。 [22] 
天祐六年(909年),周本象牙潭之戰中大破撫州刺史危全諷,乘勝再取袁州(今江西宜春)、吉州(江西吉安)。陶雅則命兒子陶敬昭與都指揮使徐章兵出歙州,攻襲饒州(治今江西鄱陽)、信州。信州刺史危仔倡(危全諷之弟)請降,饒州刺史唐寶棄城而逃。虔州刺史盧光稠隨後亦歸附吳國。吳國由此盡取江西之地,完全控制了鎮南軍 [24] 

陶雅建節及病逝

天祐八年(911年),陶雅被改任為武昌軍節度使。但他不願移鎮,上書力辭,於是又被留任為歙州觀察使,並遙領武昌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34]  當時徐温執政,陶雅與劉威、李遇等都心有不滿。 [44] 
天祐九年(912年),徐温遣軍攻破宣州,族滅李遇。 [44]  陶雅始懷憂懼 [42]  ,乃於當年七月與劉威一同入覲廣陵,以消除徐温的疑心 [43]  。徐温對待他們非常恭敬,如同事奉楊行密一樣。陶雅、劉威皆悦服,時人也都因此而重視徐温。徐温隨後又與陶雅、劉威一同率將吏向唐朝所派的江淮宣諭使李儼請命,承製加拜楊隆演為太師,進封吳王。不久,陶雅、劉威還鎮。 [23] 
天祐十年(913年),陶雅病逝於歙州,時年五十七歲。 [19]  他鎮守歙州二十年 [41]  ,被追贈為太師、楚國公,諡號為惠。 [40] 

陶雅主要影響

陶雅在唐末治理池州,施行惠政,以“寬厚得民”著稱。 [7]  他自景福二年(893年)在歙州軍民的請求下擔任歙州刺史,至天祐十年(913年)病逝,前後主政歙州二十年。 [12]  [41]  任內擒殺汪武,消滅歙州境內的割據勢力;對抗兩浙,並趁兩浙境內叛亂,一度奪取婺、睦等州,敗浙將顧全武、錢鎰等;攻略江西,襲取饒、信二州,協助吳國盡取江西之地。 [35]  [20]  [24] 

陶雅歷史評價

楊夔:自公之臨是邦也,法明而兵勁,刑審而罰中。故民樂其化,安其土。及徵庸,而屬邑之民,父誨其子,兄教其弟。以公之問俗也,未嘗有猾吏之擾。以公之撫封也,未嘗有外寇之虞。以公之治戎也,葵藿之禁,無敢有觸者。以公之獎善也,鱗介之美,無敢有侵者。故十五餘年,綽綽焉如鱗之潛遇其廣淵,雍雍焉若禽之獲棲其蒙翳。絕釣綱之慮,無畢弋之患。詩所謂“愷悌君子,民之父母”,見於我公矣。(《歙州重築新城記》) [30] 
汪台符:我司空潯陽公獨庖仁義禮樂,餌舒池常潤,於歙最多。為政第一,慰本城之人,築久長大本,豈矜壯麗一時,企望六郡?直在乎開物成務,遺愛金石者也。(《歙州重建汪王廟記》) [28] 
路振:① 雅性沉靜,好讀書,手不釋卷。雖臨陣敵,常褒衣博帶。自幼年戲弄,未嘗有錐刀傷手,及為大將,每矢石交飛,終莫能中。接賓佐有禮,事父兄以孝敬,非公宴不舉音樂,疏財重士,人以此歸之。 [11]  ② 劉威、陶雅、李簡之徒,皆與行密同起義,勳高任重。 [46] 
宋祁:雅於諸將最寬厚。 [29] 
吳任臣:① 雅鎮靜寡言,善用兵。② 張訓用兵以斷,陶雅輯民以寬,劉威靜以待動,台濛柔以御強,視古名將何讓焉。 [9] 

陶雅軼事典故

陶雅應變之略

陶雅擔任西南招討使期間,領兵援救睦州陳詢。有一天晚上,軍中發生營嘯,很多士卒逾營逃亡。裨將韓球連忙稟報陶雅。陶雅卻安卧不動,只是下令道:“明早點卯,有軍士不在營中者,抓住後立斬。”軍中的混亂很快便自行平息,逃走的士卒也陸續返回軍營。時人為此皆欽服於陶雅的“應變之略”。 [38-39] 

陶雅民以陶名

陶雅治理歙州二十年,教化一方,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為子女取名,多取“陶”字。 [47] 

陶雅與歙墨

歙州以制墨著稱,所產之墨號稱歙墨(後稱徽墨),其中李超(本名奚超)、李廷圭父子所制之墨(李墨)尤為出名,北宋末年時甚至有“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説法。 [48]  陶雅曾責問李超:“你現在製造的墨,遠不如我剛來歙州時的,這是怎麼回事?”李超道:“您剛來時每年用墨不過十挺,而如今一年數百挺都不夠,我哪還有時間來精益求精。” [49] 

陶雅人際關係

父親:陶晟,仕唐,官至青州博昌縣令 [40] 
兒子:陶敬昭,曾率軍攻打江西的饒州、信州。 [24] 
兒子:陶敬宣,仕南唐,官至泰州刺史。 [40] 

陶雅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五·吳五》 [10] 
《九國志·卷一》 [11] 
參考資料
  • 1.    《九國志·卷一》:本儒家子,儀形魁偉,眉目甚秀。乾符中,天下將亂,始投筆和門。會西番入寇,徵四方兵,防秋靈夏,雅與行密淝上軍偕往。未幾,改隸諸葛爽,徵沙陀有功,從爽鎮河陽。
  • 2.    《十國春秋·卷一》:(行愍)因起兵為亂,並將諸營,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時中和三年三月也。……駢以行愍為淮南押牙,知廬州事。唐即除行愍廬州刺史。
  • 3.    《十國春秋·卷五》:生故與太祖同邑,太祖用為將。
  • 4.    《九國志·卷一》:還補廬州衝山指揮使。行密據合肥,遣雅平鄉盜秦定、過修己等,遷八營主將。
  • 5.    《九國志·卷一》:光啓初,破桐城吳迥,擊李本於柳子山,乘勝攻舒州下之。
  • 6.    《十國春秋·卷一》:明年,駢以從子高澞知舒州事。……久之,羣盜吳迥、李本復攻舒州。澞棄城走,為駢所殺,行愍乃遣將陶雅、張訓等將兵擊迥、本,擒斬之。即以雅攝舒州刺史。光啓二年冬十二月,滁州刺史許勍襲舒州,陶雅奔還廬州。
  • 7.    《十國春秋·卷五》:已而擊趙乾於九華,破之,授池州制置使,改團練使。雅治池州有惠政,寬厚得民。
  • 8.    《十國春秋·卷一》:龍紀元年,夏六月,宣州城食盡,……鍠將奔廣陵。田頵追擒之。未幾,行密入宣州,表言於唐,詔以行密為宣歙觀察使。東平王全忠與鍠有舊,遣使求鍠,行密斬鍠首以遺之。大順元年三月,唐賜宣歙軍號寧國,以行密為節度使。
  • 9.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95
  • 10.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91
  • 11.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齊魯書社,2000:3-4
  • 12.    《十國春秋·卷一》:景福二年八月丙辰,遣田頵將宣州兵二萬攻歙州,歙州刺史裴樞城守,不可下,久而取之。時諸將為刺史多貪暴,獨池州團練使陶雅寬厚得民,歙人請得雅為刺史,行密即以雅為歙州刺史。雅盡禮見樞,送之還朝。
  • 13.    《十國春秋·卷五》:太祖即命雅為歙州刺史,歙人納之。久之,加檢校司空、潯陽公。
  • 14.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二年三月,天子以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書御衣賜王,拜王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進爵吳王。……三年八月,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同舉兵反。十一月乙亥,田頵帥死士數百出戰,……頵不勝,還走城,橋陷墮馬,斬之。
  • 15.    《九國志·卷一》:天覆三年,田頵以宣州叛,雅以州兵助台濛伐之。頵出戰,橋陷墮馬,為帳下小卒許渥、王綬所殺。宣州平,兼西南面招討使。
  • 16.    《十國春秋·卷一》:大順二年春正月,孫儒盡舉淮、蔡之兵濟江,癸酉,自潤州轉戰而南。……景福元年二月,孫儒圍宣州。……六月,儒軍大敗。田頵擒儒於陣,斬之,傳首京師。丁酉,行密率眾歸揚州,……秋七月丙辰,至廣陵。秋八月,唐命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
  • 17.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其秋,儒焚揚州,引而西,傳檄遠近,號五十萬,旌旗相屬數百里,所過燒廬舍,殺老弱以給軍。……儒屯廣德,陶雅以騎軍破儒前鋒,屯嚴公台。……儒連屯稍西,行密使陶雅屯潤州,扼其歸路。
  • 18.    《九國志·卷一》:儒平,授常州刺史,遷池州團練使。
  • 19.    《九國志·卷一》:十年八月,卒於任,年五十七。
  • 20.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四年冬十二月,兩浙衢州刺史陳璋殺羅城使葉讓,請降於我。天祐二年春正月,兩浙兵圍陳詢於睦州,王遣西南招討使陶雅帥兵救之。兩浙將錢鎰、顧全武、王球來御我師,為雅所敗,虜鎰、球以歸。夏四月,陶雅會衢、睦兵攻婺州,兩浙將錢鏢將兵救之。九月,陶雅、陳璋拔婺州,執刺史沈夏以歸。王以雅為江南都招討使、歙婺衢睦觀察使。十一月庚辰,王薨。
  • 21.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二年冬十月,太祖病甚,……及太祖薨,將佐共請宣諭使李儼承製授渥淮南節度使、東道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是歲十二月,睦州刺史陳詢為浙兵所逼,棄州來奔,招討使陶雅入據其城,取之。
  • 22.    《十國春秋·卷二》:烈祖遇害,顥欲自立。(《十國紀年》雲:張顥欲稱淮南留後,送款於梁,以淮南易蔡州節鎮。)……夏五月己卯,顥集將吏於府廷,厲聲問諸將:“誰當立者?”諸將莫敢對。……可求前陳密語,大約言:“軍府至大,非公主之不可。然在今日,劉威、陶雅、李遇、李簡,皆先王一等人也,公雖自立,此輩能降心以事公否?不弱立幼主輔之為便。”……顥氣色皆沮,卒無能為,遂奉隆演稱淮南留後、東面諸道行營都統。……丁亥旦,直入斬顥於牙堂。……隆演以温為左右牙都指揮使,軍府事鹹取決焉。
  • 23.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九年秋七月,劉威、陶雅詣廣陵,徐温待之甚恭,威等悦服,由是人皆重温。未幾,温與威、雅率將吏請於李儼,承製加王太師、吳王,以温領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淮南行軍司馬如故。隨遣威、雅還鎮。
  • 24.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六年夏六月,撫州刺史危全諷自稱鎮南節度使,帥撫、信、袁、吉之眾,號十萬,寇洪州。……王命周本為西南面行營招討應援使,……秋七月,全諷在象牙潭營柵臨溪,……本乘其半濟,縱兵擊之,……擒全諷及將士五千人。乘勝克袁州,進攻吉州。是月,歙州刺史陶雅遣其子敬昭及都指揮使徐章將兵襲饒、信二州,信州刺史危仔倡請降,饒州刺史唐寶棄城走。吉州刺史彭玕帥眾數千人奔楚。八月,虔州刺史盧光稠以州來附,我於是始盡有江西之地。
  • 25.    《十國春秋·卷一》:文德元年夏四月壬午,孫儒陷揚州。行密出走。儒自稱淮南節度使。……秋八月,行密使蔡儔守廬州,乃引兵濟糝潭,攻鍠,……進圍宣州。鍠兄乾之自池州帥眾來援,行密別遣將陶雅逆擊於九華,破之。乾之奔江西,以雅為池州制置使。
  • 26.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三年春正月,宣州觀察使王茂章出奔杭州。陶雅畏茂章斷歸路,遽引兵還歙,復失睦州。庚辰,陳璋聞雅已還,自婺州退保衢州。八月,兩浙兵圍衢州,衢州刺史陳璋來告急,王遣左廂馬步都虞侯周本將兵迎璋。
  • 27.    《九國志·卷一》:明年破婺州,虜越州刺史沈夏,以功遷衢睦團練使、江南都招討。會宣州王茂章叛奔越,雅虜茂章,伏兵斷其歸路,乃令大將軍金師會領睦州事,遂班師新安。而越兵大至,衢、睦、婺三州覆沒。
  • 28.    汪乘興、汪如紅、汪根發編著.大唐越國公汪華文獻:新華出版社,2014-01:28
  • 29.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2]
  • 30.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第4部.第4冊[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0938
  • 31.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三年秋七月,兩浙睦州刺史陳詢叛,舉兵攻蘭溪。
  • 32.    《十國春秋·卷八十三》:天祐初淮南將陶雅攻婺州,命鏢將兵往救,無功。
  • 33.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四年春正月,丙戌,王晨視事,顥、温帥牙兵二百人,露刃直入庭中,……號曰兵諫,王不能止。自是諸將不與同者 ,顥、温稍稍以法除之,軍政悉歸二人矣。夏四月,梁代唐,改元開平。王仍稱天祐,與蜀王移檄諸道,將會兵復唐。五年五月戊寅,張顥、徐温遣其黨紀祥、陳暉、黎璠、孫殷等弒王於寢室。
  • 34.    《九國志·卷一》:八年,移鎮武昌,雅利黟川殷阜,上書請之,遂遙領武昌軍節度,加同平章事,知歙州團練觀察等事。
  • 35.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順義軍使汪武與頵連和,歙州刺史陶雅攻鍾傳,兵過武所,迎謁,縛武于軍。
  • 36.    《九國志·卷一》:天覆三年,田頵以宣州叛,雅以州兵助台濛伐之。頵出戰,橋陷墮馬,為帳下小卒許渥、王綬所殺。宣州平,兼西南面招討使。先是順義軍使汪武聚盜據婺源,行密以為滁州刺史。婺源,歙屬邑。武恃險,未嘗謁雅,及頵叛,武多行剽劫。至是雅移檄,聲言討洪饒,由婺源往。武引弟侄十餘人就路迎謁,雅顧左右擒殺之,緩轡入其營中,無敢動者。
  • 37.    《十國春秋·卷七》:太祖薨,烈祖自宣州入立,以茂章代守其地。烈祖之去宣州也,欲取帷幕及親兵以行,茂章惜不與。烈祖怒,既襲王位,以兵攻之。
  • 38.    《十國春秋·卷五》:天祐中,充西南招討使,援陳詢於睦州。一夕,軍中夜驚,士卒多逾壘亡去,裨將韓球奔告之,雅安卧不動,須臾自定,亡者皆還。無何,大敗浙兵,虜王球、錢鎰歸,世鹹服其有應變之略。
  • 39.    《九國志·卷一》:天祐初,陳詢以睦州歸款,吳越遣萬眾攻詢,雅率兵救之。軍士夜驚,多逾營遁去。將吏白雅,欠伸不應,乃下令曰:“明旦有軍士不在營者,俱斬。”遞相傳告,未頃而定。
  • 40.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五》錄徐鉉《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誌銘》:公諱敬宣,字文裦,……曾祖琳,建州錄事參軍。祖晟,青州博昌縣令。考雅,武昌軍節度使,贈太師楚惠公。……公即太師第四子也。……丁先公憂,時年十四,……仍兼棣州刺史海陵郡守。春秋五十有二,保大八年夏四月十有八日,卒於位。
  • 41.    《十國春秋·卷五》:雅治歙凡二十年,卒。
  • 42.    《十國春秋·卷五》:會李遇與徐温不相能,誅死,雅懼,與劉威偕詣廣陵,布腹心。
  • 43.    《十國春秋·卷五》:天祐九年,徐温既族李遇,常內忌威,欲興師致討。威用幕客黃訥言,與陶雅輕舟詣廣陵,以明無二心。
  • 44.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九年春三月,宣州觀察使李遇與鎮南節度使劉威、歙州觀察使陶雅、常州刺史李簡常憤徐温用事,而遇尤不平。……夏五月,温執遇少子至城下示之,復使與客何蕘入城説遇,遇不忍戰,乃開門請降,温諷再用伺其出斬之,族其家。
  • 45.    《十國春秋·卷十三》:太祖起合肥,隸部下,時太祖勁兵數萬,號其軍為黒雲長劍,所與舉事者劉威、陶雅之徒,稱三十六英雄。
  • 46.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齊魯書社,2000:45
  • 47.    《九國志·卷一》:典黟川二十餘年,民感其化,生男女或以陶為字焉。
  • 48.    《墨史·捲上》: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離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後有司更作相國寺門樓,詔用黑漆,取墨於藏主,車載以給,皆廷珪父子之墨。至宣和年,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
  • 49.    《五雜俎·卷十二》:唐陶雅為歙州刺史,責李超雲:“爾近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時,何也?對曰:“公初臨郡,歲取墨不過十挺,今數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為?”噫!今之守令取墨,豈直數百挺而已耶。
  • 50.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淮南節度使高駢因表為廬州刺史。乃以田頵為八營都將,陶雅為左衝山將,討定鄉盜。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