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陽

(古縣名)

鎖定
河陽,是古縣名,治所在今洛陽孟津區河陽街道冶戍社區 [4]  一帶,所轄範圍包括洛陽孟津區一部分和孟州市的許多地區。 [1] 
中文名
河陽
相關文獻
《春秋》、《清明》等
相關人物
潘岳
類    型
古地名
拼    音
Hé yáng
治    所
今洛陽孟津區河陽街道冶戍社區 [1]  [4] 
管轄範圍
洛陽孟津區部分和孟州市地區 [1] 

河陽歷史沿革

河陽東周時期

東周時名“河陽”,周襄王將河陽地賜給晉文公,故春秋時期屬於晉。戰國三家分晉後,河陽歸韓。秦滅周以後,於沁黃平原置河內那河雍縣,河陽地屬河雍。 [2] 

河陽漢代時期

西漢時期,改河雍縣為河陽縣,河陽縣治所在南陣(今洛陽市吉利區沿河路北側的南陳村),河陽之名從此長期沿用,河陽縣隸屬關係不變。 [2]  歷史上這裏一直比較繁華,甲第名園,幾半邑內。《方輿紀要》日:“自漢以來,皆治此,終唐之世以至宋初猶然”。 [1] 

河陽北朝興盛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於河陽置河陽關。河陽為北魏新都洛陽與舊都平城(今大同)之交通要塞、聯繫兩都之樞紐,政治、軍事地位驟然上升。
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在河陽筑北中府城,以重兵成守。東魏建立後,河陽關又成了舊都洛陽與新都業城(安陽)命脈所繫,為支持東魏與西魏之間的長期戰爭,元象年間,東魏權臣高歡在黃河灘上築中灌城,在黃河南岸築南城。自黃河北岸到黃河南岸,二座軍事城堡相互對應,史稱“河陽三城”,東魏設“河陽三城使”督守之。
北齊時廢河陽縣,置河陽關,設行台,進一步提高河陽地位。北周統一北方,戰爭結束,改河陽關為河陽鎮。 [2] 

河陽隋唐繁華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河陽縣,屬河內郡。
唐武德初,改河陽縣為大基縣,武德四年 (621年)設孟州,八年撤州治,大基縣屬懷州(沁陽)。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改屬洛州。
唐玄宗時,恢復河陽縣名,開元初被劃為東都畿內,隸屬河南府
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後,唐中央特置河陽節度使,轄河陽三城與河清、河陽、濟源、温、肥水五縣。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升河陽縣為孟州,屬河北道,五代因之。 [2] 

河陽衰落遷治

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 河陽縣改屬濟源郡。金世宗大定年間,河陽城被黃河沖毀,州縣治所向東北移20裏,稱“上孟州” (今孟縣城)。後故城修復,縣治遷還,稱“下孟州”。
元初,廢河陽縣,保留州,州治再移上孟州。
此後,歷經明清、民國,原河陽縣(今吉利)一直為孟州、孟縣西部轄鄉。 [2] 

河陽地理環境

河陽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也相當重要,它南臨黃河,一向是洛陽外圍重地。古河陽城有古都洛陽的北大門之稱。據康熙《孟縣誌》載,它“南通雲貴,西接川陝,政務供意甚繁。”古人稱其為“東西之腰脊,南北之咽喉。”古河陽城“地控山河之會,古有三城之險,乃周齊唐宋兵防基重至哉。 [1] 

河陽史料記載

歷史上關於古河陽地區最早的記錄見於《尚書·禹貢》篇。《尚書·雖貢》篇中記載有:“雖導河積石,又東至孟津”。此外,在《春秋》、《水經注》等書中也有記載。《春秋》中有“天王狩河陽”,《水經注》中記載有: “河水又東過河陽縣故城南。 [1] 

河陽歷史典故

河陽周天子狩獵

孔子作的《春秋》記載,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天子狩於河陽”。實際上,這並不是一次狩獵活動,而是晉文公周天子,命諸侯國以朝周天子名義舉行的一次會盟活動。河陽即今吉利、孟州一帶。
孟州地圖 孟州地圖
晉文公名重耳,為晉獻公之子。獻公有子八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皆有賢名。但獻公寵幸驪姬,驪姬欲立其子奚齊,譖三公子於獻公。後申生被逼自殺,夷吾在其封地固守自保,重耳逃出晉國,到各國流亡。晉獻公死,諸子爭立,短短几天,發生兩次流血政變。公子夷吾為借秦兵幫助爭得國君之位,許諾割河西之地於秦。秦穆公百里奚為帥,帶兵入晉,擁立夷吾為君,是為晉惠公。次年,晉惠公背信棄義,不履行先前對秦國的承諾,秦、晉失和。晉惠公無道,政局不穩,連年與秦的戰爭使民不聊生。晉惠公當政十四年而卒。晉人在秦國幫助下,接納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公子重耳為晉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剛即位,就發生了周襄王納狄女隗氏為後引發的周王室政治動亂。周襄王之弟王子帶在狄人的幫助下稱王,以隗氏為後。周襄王出逃到鄭國的汜(今襄城南)。王子帶和隗氏知道,他們自己無法在王城立足,就在周王畿的温邑建造了新的宮室,以此為都。
周襄王向晉、秦、魯等諸侯國派去使者,要求各國派兵平叛。秦穆公派軍東征,欲助襄王。晉國大臣狐偃對晉文公説,欲謀霸主,必須尊周,現助襄王復辟,這是圖謀霸業的資本。於是,晉文公發兵,左師圍王子帶於温,右師迎襄王於汜,護送於王城,取王子帶、隗氏而殺之。作為對晉文公的酬勞,襄王把黃河以北的温邑、陽樊等四個城邑賜給晉國。於是,晉國拓疆至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
接着,晉文公開始與各諸侯國逐鹿中原,在他即位的第五年(公元前632年)夏初,晉、楚大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縣西南),儘管晉軍曾先“退避三舍”,最後還是楚國大敗。戰後,晉文公與齊、魯、衞、宋等七國盟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周襄王也被召而至,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
當年十月,晉文公以衞、許兩國未服,欲會諸侯討之。懼諸侯不奉命,乃召襄王,“使人言周襄王狩於河陽”,以天子名義會盟晉、齊、宋、魯、蔡、陳、鄭、莒、邾之君及秦人於温。
此次會盟,標誌着晉文公霸主地位的確立,也標誌着周天子已淪為大諸侯國的附庸,周王室失去了往昔的尊嚴。

河陽潘岳河陽

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河南滎陽中牟人。潘岳先在河陽縣作縣令,後來又在懷縣作縣令,確實也是個知民疾苦、愛民如子的好清廉好官。
晉時代的小縣城不似今日,充滿着廉價的對大都市的低層次摹仿和煩人的喧囂。那時的縣城大都是田園風光,山清水秀,林木秀挺,案牘之餘,夫唱婦隨,琴棋書畫,俸祿足以養家,美妻花貌傾城,遙思當年以才名傾動帝顏,想必潘岳因仕途蹭蹬引起的焦灼經過數年的消磨已經減輕了許多。因此,詩人才有閒情逸致美化、綠化河陽縣,在全縣境內遍植林木,桃李成林,使得河陽當時有“花縣”之稱。
翩翩玉人桃李花。後世文人騷客自然對此追思不已,詩仙李白有詩:“河陽花作縣,秋浦玉為人。地逐名賢好,風隨惠花春。”老杜亦有詩曰:“河陽縣裏雖無數,逐錦江邊未滿園。”情深無限的風流才子李商隱也有所吟詠:“河陽看花過,意不問潘安。”

河陽遺址留存

河陽東周時期

河南省文物局曾組織專家對位於河南省孟州市槐樹鄉西部嶺區的一座古城進行現場考查,據城牆的保存現狀、出土器物、夯窩夯層分析和文獻資料印證,初步確認此城為距今2600多年的東周河陽古城。
《竹書紀年·晉紀》記載:“周襄王會諸侯於河陽。”《春秋》也記載,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於河陽”。河南省文物局專家介紹説,孟州市從秦漢始置河陽縣,一直延襲到金元,河為黃河,水北為陽,故河陽在黃河北岸。
經省文物局考證,這座古城址呈正方形,面積25,000平方米。南北城牆保存較好,現仍有500餘米,牆高8米。東西城牆雖被毀,但牆轉角處仍能看到城牆基礎坐落在生土層層上,有的地方由人工堆積而成,其上部則經人工夯築,夯層厚16釐米左右,夯窩為圓平夯,系用鐵製夯具夯成。故推斷此城為戰國時所築,而且從出土陶片看,均早於漢代。從地理位置看,這是古代從山西晉城通往洛陽的必經之地,附近又無其他古城,所以它可能就是河陽城。
據介紹,這座古城對研究春秋諸侯爭霸、天子地位下降等歷史極為重要,對於研究軍事、交通、城市發展也有一定意義。

河陽西晉時期

西晉河陽營花寨遺址 西晉河陽營花寨遺址 [3]
西晉時期,潘岳在河陽擔任縣令期間,其官署就在河陽故城內,舊名又稱營花寨,位於洛陽市孟津區冶戍村南端。關於營花寨,歷史上記載有:“其勢獨高,若層台然”。登之則能看見黃河上風帆往來,煙樹重疊。潘安在此作縣令時,茵幅無華,與百姓相安無事,河陽城內在歷史上的“甲第名園,幾半邑內”的繁華景象即在此時出現。他又課民種花,造成有“金谷滿園樹,河陽一縣花”之勢。以至到清朝時,其地四野尚多桃李,花時爛漫,較諸處更為盛殊,有當日之遺風。 [1] 
營花寨作為西晉時期河陽城官署故址 [1]  ,於2007年11月被洛陽市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河陽相關詩詞

南朝·梁江淹《別賦》:“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陽。”
元 袁桷 《清明》詩:“ 河 南禁酒 河 陽飲,醉醒相看總有情。”
王維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奪 河陽 之美。”
宋 蘇轍 《寄題江渙長官南園茅齋》詩:“ 河陽 罷後成南圃, 彭澤 歸來卧北窗。”
甯調元《燕京雜詩》之二:“容易 河陽 絲兩鬢,婦人醇酒未應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