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平

(五代十國時期高季興建立的割據政權)

鎖定
南平(924年 [30]  —963年 [29]  ),又稱荊南 [30]  、北楚,是高季興所建立的政權,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平都城為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歷5王,共39年,從未稱帝。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 [31]  當時,南平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後,招集流民,民漸復業,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後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南平或荊南。後唐滅前蜀以後,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後唐而作罷。
南平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衝,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後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於南平;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
南平據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建都江陵(今湖北荊州)。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衝,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納地歸降。
中文名
南平
外文名
Nanping Kingdom
別    名
荊南
北楚
時間範圍
924年 至 963年
首    都
江陵府
主要城市
歸州峽州
官方語言
漢語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人口數量
142300户(963年)
主要民族
漢族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
開國君主
高季興

南平國號

南平,又稱荊南。唐天祐三年(906年),高季興被任命為荊南節度留後。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四月,朱温建立後梁,次月,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6]  後唐建立以後,李存勖封高季興為南平王 [12] 

南平歷史

南平割據而治

南平是十國中最小的政權,為高季興所創。高季興幼年在汴州商人李七郎家為奴,朱温收李七郎為養子,改名朱友讓,又喜愛高季興,命朱友讓收為養子,也改姓朱。高季興最初在軍中為親兵,逐漸提升為牙將。因為立有軍功,後來擔任潁州防禦使,朱温令高季興恢復高姓 [1-2] 
荊南地區在唐朝末年為成汭所據,因成汭急於擴張地盤,先後與朗州雷彥恭長沙馬殷江淮楊行密交戰,在君山一戰兵敗而死,雷彥恭趁虛佔據其地。當年十月,趙匡凝逐走雷彥恭,以其弟趙匡明為荊南留後。朱温不願荊南為他人所有,派軍攻伐。唐天祐三年(906),汴軍攻取了荊南,遂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留後。 [3]  在高季興受命出任荊南留守後之前,荊南原管諸州已被相鄰勢力分割殆盡,荊南鎮原統八州已失其七,僅存荊州一地。 [4]  這種情形在高季興入主荊南之時,依然如此。 [5]  後梁開平元年(907)四月,朱温廢唐哀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朱温更名為朱晃,是為後梁太祖。次月,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6] 
乾化二年五月(912),後梁太祖朱温被其子朱友圭殺害,後朱友圭登基改年號鳳歷 [7-8]  次年二月,朱友貞率兵討伐朱友圭,將朱友圭及張皇后殺死。隨繼位,是為後梁末帝,追廢朱友圭為庶人。 [9]  高季興在朱温在世時,還不敢跋扈。後梁末帝在位期間,國勢日衰,高季興便不那麼馴服了。襲取襄州不成,索性斷絕了對後梁的貢賦 [10]  南平與後梁斷絕關係的狀況,共持續五年左右。後梁貞明三年,恢復與後梁間的臣屬關係,但其意圖在於割據。所以南平從後梁太祖朱温以後,已經不是後梁的藩鎮,而是正在加速向獨立王國的目標進化,割據一方已經漸趨明顯。
後唐建立以後,高季興畏其強大,親至洛陽朝見李存勖,險遭扣留。返回時行至許州,他對左右説:“此行有二失,來洛陽朝見,一失;主上縱我而去,二失。”於是倍道兼行,甚至連行李都丟棄不顧了。等他過了襄州之境,李存勖果然後悔縱其歸去,命襄州節度使劉訓攔阻,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11]  不久,李存勖封他為南平王,這便是人稱其國為南平的原因。 [12]  從此,高氏南平已經由昔日的藩鎮,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對其轄境內的政治、軍事、外交均有自主權

南平治國安邦

高季興去世以後,其長子高從誨承繼父業。 [13]  南平的國策從這一時期趨於完善和定型,在治理南平期間,高從誨與其父都有相同之處,只小有差別,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逐漸確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為高超和巧妙。
對外政策上,高從誨開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國”’和交好鄰道的雙重主張。他上表向後唐明宗李嗣源請求重修與後唐的臣屬關係,得到後李嗣源的准許。 [14]  於是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派押衙劉知謙上表請求歸附後唐,並進獻三千兩白銀贖罪。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 [15-16]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中原王朝無疑是相鄰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政治實體,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高從誨“事大”政策的目標。
高從誨在位時期,南平也沒有忽視與其他勢力的交往,主動與相鄰政權建立和睦相處的關係,與吳、南唐馬楚後蜀間鮮有戰事發生。比如對南平東面代吳而立的南唐,高從誨較早就已經看清形勢,在吳國的權臣李昪尚未登基之前,遣使勸他早日上位,這樣的舉動果然為後來南平與南唐,建立良好關係奠定了基礎。 [17] 
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以事大為核心,而輔以交好四鄰的原則,與其父的政策相比確實更為理性,也更加靈活和開放。這種政策的執行,大大解除了長久以來籠罩在於南平之上的戰爭陰雲,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穩定局面,南平政權的延續確立了良好的基調。高從誨的後繼者,莫不踵行其策,以保其國。

南平逐漸沒落

高保融高保勖高繼衝在位時期,與之前兩位相比已經遜色許多,南平呈現衰退之際,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南平後三位國主的才幹、智識不及前兩位國主以外,後周和宋朝初期,中原王朝日漸強大,統一趨勢的增長,也是關鍵性的要素。高保融等人的無所作為,單純保守也是必然的。總得來説,三主統治期間,高保融在位時,南平勉強可以正常運轉有序。其後,南平的政治局勢一年不如一年。 [18-19] 

南平歸降宋朝

建隆元年(960)正月,趙宋政權建立。宋太祖即位之初,對南面的南平早已有吞併之心,由於南平貢奉甚勤,暫時沒有找到出兵的藉口,貿然興師動眾,畢竟有損新建未久的趙宋政權形象,而且極有可能導致諸侯離心,甚至對將展開的統一戰爭產生障礙,此種局面有違宋太祖的初衷,但是,兼併南平的意圖已經不可動搖。
建隆三年(962)十月,趁湖南周行逢病卒、其子周保權繼立之際,衡州張文表舉兵叛亂,自稱留後。周保權遣使求援於南平,並乞援於宋,次年二月,宋太祖命慕容延釗李處耘領軍討伐張文表。由於事先已實施諾幹先期準備工作,宋朝對南平已是志在必得,於是,藉此應援湖南的大好時機,宋軍以假道之計順便降服南平,高繼衝歸降於宋,高氏南平國除。 [20] 

南平疆域

南平國土範圍

南平疆域在五代前期,變動頗大,其最盛時,一度轄七州,這種情形前後不過一年而已。至天成、長興之際,其疆域逐漸縮小。大約在後唐清泰元年(934)前後,南平疆域最終固定為荊、歸、峽三州。 [21] 

南平行政區劃

南平的行政區劃僅有州、縣二級,由刺史(知州)與縣令為其軍政首長,這種形式與唐末五代藩鎮並無二致。不過,在南方九國中,州、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只存在於南平,其間的根源即在於該政權惟有原唐代荊南鎮一地。而且其原管諸州大多在唐末己被分割而出,在如此狹小的地域內,顯然已無法採用道、州、縣的三級地方行政,其地方行政建制也只能因陋就簡。 [22] 

南平政治

南平在其5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因受制於其時特定的政治、軍事環境,從未稱帝,而一直以藩鎮自居,故在其獨立的小王國之內,藩鎮體制佔據主導位。然而,較之唐末藩鎮而言,南平割據性更強,自主權更大,而在藩鎮體制之外,南平的政治又不乏王國體制的色彩,儘管這種特徵並不明顯。而且被藩鎮體制所主導,也始終未達到成熟體制的地步,但其己然有所顯現,並作為藩鎮體制的補充而長期存在。就此而言,南平在政治上具有典型的雙軌制特點,實際上與馬楚吳越政權井無本質差別。 [23] 

南平經濟

南平統治期間,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較為令人暇目的成就,特別是人口的增長,即是這種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惟因宋初本地屢屢被作為宋廷平定後蜀、南漢、南唐的軍事基地,受供應戰爭的影響,這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未能繼續得以維持。直到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後,隨着南唐的滅亡,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才重新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即可窺知此點。 [24] 

南平軍事

五代十國武士 五代十國武士
南平作為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其主雖然有時也與中原王朝搞摩擦,但始終保持着一個藩鎮的級別,未敢稱帝。正因如此,南平的軍事體制與當時其他藩鎮並沒有什麼兩樣,由於南平靠近長江,所以其組建有水軍。由於南平地狹國小,而且不產良馬,所以沒有獨立的馬軍部隊組建,其軍隊的規模也很有限,就此點而言,南平連中原王朝下轄的某些強鎮也比不上,只是由於中原王朝政局始終動盪不安,無力顧及,才使其政權維持下來。 [25] 

南平外交

南平外交的立足點在於事大政策,亦即尊崇中原王朝,此點與南方未曾稱帝建國的諸政權,頗相一致。但與其他政權相比,南平自始至終都保留藩鎮體制,從未公開實施王國體制,故其事大政策更為突出。雖然其間事大政策屢有中斷,但為時不是太長,總體上來講,事大政策是南平立國的根本性政策,特別是後周以後,迫於中原政權的日益強大,南平推行事大政策尤為用力。事大政策的具體內涵即稱臣於中朝,奉其命令,修其職貢。中原政權既視之為大臣,亦不時加官授爵於高氏五主。憑藉事大政策所包含的政治象徵憊義,南平得以抗衡吳、南唐、楚,有利於自全其境。 [26] 

南平人口

高氏五主在位期間各階段之人口數據,因史籍闕載,如今已無法復睹。傳世文獻中,迄今可確知的高氏南平的具體户口,惟見乾德元年(963)高氏南平歸降於宋時的數據,即荊、歸、峽3州17縣計有142300户。 [27] 

南平史書記載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28] 

南平國君世系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時間
備註
楚武信王高季興(在位:924年—929年)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3年
後唐李存勖年號(二年—四年)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3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元年—三年)
928年六月—十二月
7個月
南吳睿帝楊溥年號(二年)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在位:928年—948年)
929年正月—六月
6個月
用南吳睿帝楊溥年號(三年)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2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四年—五年)
930年二月—933年
4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934年正月—四月
4個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3年
用後唐末帝李從珂年號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後晉出帝石重貴年號
947年
1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十二年)
948年正月—十月
10個月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元年)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在位:948年—960年)
948年十一月—950年
3年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元年—三年)
951年—953年
3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954年—960年七月
7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貞安王高保勖(在位:960年—962年)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3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元年—三年)
德仁王高繼衝(在位:962年—963年)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2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三年—四年)
參考資料
  • 1.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興,字貽孫,陝州硤石人也。本名季昌,避後唐獻祖廟諱,更名季興。季興少為汴州富人李讓家僮。梁太祖初鎮宣武,讓以入貲得幸,養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讓。季興以友讓故得進見,太祖奇其材,命友讓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補制勝軍使,遷毅勇指揮使。
  • 2.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從破青州,徙潁州 防禦使,複姓高氏。
  • 3.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當唐之末,襄州趙匡凝襲破雷彥恭於荊南,以其弟匡明為留後。梁兵攻破襄州,匡凝奔於吳,匡明奔於蜀,乃以季興為荊南節度觀察留後。
  • 4.    《資治通鑑·後梁太祖開平元年五月》乾符以來,寇亂相繼,諸州皆為領道所據,獨餘江陵。
  • 5.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季興始至,江陵一城而已。
  • 6.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開平元年,拜季 興節度使。
  • 7.    《新五代史》卷二 梁本紀第二:六月,疾革,郢王友珪反。戊寅,皇帝崩。
  • 8.    《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第一》:三年正月,友珪祀天於洛陽南郊,改元曰鳳歷。
  • 9.    《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第一》:太祖外孫袁象先與駙馬都尉趙巖等,謀與末帝討賊。二月,象先以禁兵入宮,友珪與妻張氏趨北垣樓下,將逾城以走,不果,使馮廷諤進刃其妻及己,廷諤亦自殺。末帝即位,復友文官爵,廢友珪為庶人。
  • 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南平世家:以兵攻歸、峽,為蜀將王宗壽所敗。又發兵聲言助梁擊晉,以侵襄州,為孔勍所敗,乃絕貢賦累年。
  • 11.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南平世家:季興已去,莊宗心悔遣之,密詔襄州劉訓圖之。季興行至襄州,心動,夜斬關而出。已去,而詔書夜至。季興歸而謂梁震曰:“不聽子言,幾不免。”因曰:“吾行有二失;來朝一失,放還一失。
  • 12.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南平世家:同光三年,封南平王。
  • 13.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天成三年冬卒,年七十一,諡曰武信。季興子九人,長子從 誨立。
  • 14.    資治通鑑·二百七十六:又遺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元信書,求保奏,復修職貢。丙申,元信以從誨書聞,帝許之。
  • 15.    資治通鑑·二百七十六:庚申,高從誨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上表求內附。秋,七月,甲申,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 16.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從誨亦遣押衙劉知謙奉表自歸,進贖罪銀三千兩,明宗納之。
  • 1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高從誨遣使奉箋于徐知誥,勸即帝位。
  • 18.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保融性迂緩,無材能,而事無大小,皆委其弟保勖。其從叔從義謀為亂,為其徒高知訓所告,徙之松滋而殺之。
  • 19.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傳第二百四十二》:保勖幼多病,體貌臞瘠,淫泆無度。日召娼妓集府署,擇士卒壯健者令恣調謔,保勖與姬妾垂簾共觀,以為娛樂。又好營造台榭,窮極土木之工,軍民鹹怨。政事不治,從事孫光憲切諫不聽。
  • 20.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繼衝,字成和。保勖卒,拜節度使。湖南周行逢卒,子保權立,其將張文表作亂,建隆四年,太祖命慕容延釗等討之。延釗假道荊南,約以兵過城外。繼衝大將李景威曰:“兵尚權譎,城外之約,不可信也。宜嚴兵以待之。”判官孫光憲叱之曰:“汝峽江一民爾,安識成敗!且中國自周世宗時,已有混一天下之志,況聖宋受命,真主出邪!王師豈易當也!”因勸繼衝去斥候,封府庫以待,繼衝以為然。景威出而嘆曰:“吾言不用,大事去矣,何用生為!”因扼吭而死。延釗軍至,繼衝出逆於郊,而前鋒遽入其城。繼衝亟歸,見旌旗甲馬,佈列衢巷,大懼,即詣延釗納牌印,太祖優詔覆命繼衝為節度使。
  • 21.    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中華地圖學社,1975
  • 22.    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 23.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 24.    牟發鬆.《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
  • 25.    何勇強.《中國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26.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現代出版社,1990
  • 2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太祖乾德元年二月,第八十五頁
  • 28.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02]
  • 29.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編委會.《中國歷史大辭典 歷史地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610
  • 30.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3
  • 31.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開平元年,拜季興節度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