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保義

(五代十國時期荊南軍事將領)

鎖定
王保義(生卒年不詳),本姓劉,名去非,幽州(今北京)人,五代十國時期荊南軍事將領。 [27]  [29] 
王保義出身縣吏,唐末時曾事奉幽州將領劉守奇,隨其投奔契丹,後效力於晉國,在幽州之戰中一語勸降涿州刺史姜行敢,又力勸劉守奇叛投後梁,擔任河陽行軍司馬,又任郢州刺史。他在後唐滅後梁之戰後,擔心後唐追究前罪,乃投奔荊南,擔任荊南行軍司馬,累升至檢校太尉,領武泰軍節度使,又改平江軍節度使,最終在江陵病逝。 [27]  [29] 
王保義在荊南擔任行軍司馬近三十年,歷事高季興高從誨高保融三代國主,是荊南大政的決策者之一。 [27]  [29] 
全    名
王保義
別    名
劉去非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出生地
幽州
逝世地
江陵
主要成就
參與決策荊南大政
最高官職
武泰軍節度使、平江軍節度使
效力政權
晉國→後梁→荊南

王保義人物生平

王保義早年經歷

王保義本名劉去非,唐末時在幽州為縣吏,後成為平州刺史劉守奇(幽州節度使劉仁恭第三子)的親信 [21]  。他雖為人粗暴無行,但“習騎射,敢鬥擊”,因此頗受劉守奇的賞識。 [1] 
開平元年(907年),劉仁恭在兵變中被次子劉守光囚禁。劉守光自立為幽州節度使,隨後又出兵攻殺了長兄滄州節度使劉守文 [14]  劉去非在這場劉氏家族的變亂之中,先是隨劉守奇逃亡契丹,不久又與其自契丹逃到晉國。 [2] 

王保義歸附後梁

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建立桀燕。晉王李存勖周德威領兵攻打幽州。 [3]  劉守奇當時也隨軍出征,於次年(912年)初兵至涿州 [4]  。涿州刺史姜行敢據城固守,劉去非於城下喊話道:“小劉郎領軍來為父除兇,你怎敢抵擋!”姜行敢遂開城迎降。周德威對劉守奇在幽州的人望大為忌憚,密報李存勖,稱其應提防劉守奇。李存勖於是由前線召回劉守奇。 [5] 
劉去非在返回太原的途中,對劉守奇道:“您不動寸兵而取涿州,必引起晉王的忌憚,若去太原恐為其害。您家此前曾向梁朝後梁)稱臣,我們不如投梁以自保。”劉守奇於是投奔後梁,被任命為滄州留後。劉去非則被調到河陽軍擔任行軍司馬。 [6] 

王保義效力荊南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他在當年十月攻滅後梁,統一了中原。 [15]  劉去非此時正在郢州(治今湖北鍾祥)擔任刺史,因擔心李存勖追究他此前叛晉投梁之罪,於是棄官逃往江陵,依附於後梁舊將出身的荊南節度使高季興。 [8]  他在荊南改名換姓,化名為王保義,擔任荊南幕府的行軍司馬,成為高季興、高從誨父子的心腹。 [9] 
天福二年(937年),後晉朝封賞荊南(當時節度使已是高從誨)、湖南等處藩鎮。王保義當時的官銜是“攝荊南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太保歸州刺史”,被進拜為檢校太傅,領武泰軍節度觀察留後,仍充荊南行軍司馬,又兼沿淮巡檢使。 [10] 
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病逝,其子高保融襲任荊南節度使。 [11]  王保義又事高保融,於次年(949年)被後漢朝任命為檢校太尉,領武泰軍節度使,仍任荊南行軍司馬。 [12] 

王保義晚年及去世

王保義後來又改領平江軍節度使。 [18]  他最終在江陵去世。 [13] 

王保義主要影響

王保義在荊南深得高氏父子信任,“凡守藩規畫,出兵方略,言必從之”,是荊南大政方略的重要決策者之一。 [9] 
後晉天福六年(940年)四月,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襄州(治今湖北襄陽)舉兵叛亂,並向荊南求援。高從誨知道與後晉朝廷之間“大小之勢不敵”,於是拒絕了安從進,還對其曉以禍福。安從進惱羞成怒,誣陷高從誨“有異志”。高從誨在王保義的建議下,向後晉朝廷陳述事件發生經過,並出兵助晉平叛,最終成功化解了危機。 [16-17] 

王保義軼事典故

劉去非(王保義)在後梁時擔任河陽行軍司馬,是節度使謝彥章的幕佐官。一次,謝彥章在戰事中俘虜了一個叫劉皞的儒者,對其以禮相待。他得知劉皞是幽州人氏,便開玩笑的對劉去非道:“我為你找到了一個宗人。”劉去非仔細詢問劉皞的家世,發現二人竟果真是同族。劉皞從此便隨劉去非在謝彥章幕府為門客。 [7]  他跟着劉去非到郢州赴任,又一同投奔高季興,一直做到荊州攝官。後來,劉皞因兄長劉昫(《舊唐書》的署名撰者)在後唐朝廷擔任學士,這才離開劉去非,回到了中原。 [8] 

王保義歷史評價

孫光憲:時有行軍王副使,幽燕舊將,聲聞宇內。 [28] 
薛居正:其諸將之倚任者,則有王保義。 [27] 

王保義人際關係

  • 兒子
王貞範,事高從誨為推官,累官至少監 [22] 
王惠範,以門蔭為文學,後改任觀察推官,曾“掌幕中內外軍政”。其妻是高從誨之女。 [23] 
王延範,曾任太子舍人,後隨幼主高繼衝歸順北宋,官至廣南轉運使,最終以謀反罪被殺。 [24] 
  • 女兒
王氏,人稱荊南仙女,曾在夢中得麻姑傳授琵琶樂曲二百餘調,後嫁給高從誨之子高保節 [22]  [25] 

王保義人物爭議

據《十國春秋》記載,王保義是江陵人,在後梁時期便和梁震司空薰一同在高季興幕府為賓客。 [19-20] 
此外,荊南官員孫光憲曾稱王保義是“王蜀黔南節度使” [26]  。有學者據此認為,劉去非(王保義)可能是在後唐滅梁後投奔前蜀,被任命為黔南節度使,至後唐滅前蜀後才轉而依附於荊南。其“王保義”之姓名,或為前蜀後主王衍所賜。 [30] 

王保義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27] 
《十國春秋·卷一百二·荊南三》 [29]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133《高季興傳附王保義傳》:保義本姓劉,名去非,幽州人。少為縣吏,粗暴無行,習騎射,敢鬥擊。劉仁恭之子守奇善射,惟去非許以為能。
  • 2.    《舊五代史》卷133《高季興傳附王保義傳》:守奇以兄守光奪父位,亡入契丹,又自契丹奔太原,去非皆從之。
  • 3.    《舊五代史》卷27《唐莊宗紀一》:天祐八年八月甲子,幽州劉守光僣稱大燕皇帝,年號應天。十二月甲子,帝遣周德威、劉光浚、李嗣源及諸將率蕃漢之兵發晉陽,伐劉守光於幽州。
  • 4.    《舊五代史》卷28《唐莊宗紀二》:天祐九年春正月庚辰朔,周德威等自飛狐東下。庚子,次涿州,刺史劉知温以城歸順。
  • 5.    《舊五代史》卷133《高季興傳附王保義傳》:莊宗之伐燕也,守奇從周德威引軍前進,師次涿州,刺史姜行敢登陴固守,去非呼行敢曰:“河東小劉郎領軍來為父除兇,爾何敢拒!”守奇免冑勞之,行敢遙拜,即開門迎降。德威害其功,密告莊宗,言守奇心不可保。莊宗召守奇還計事。
  • 6.    《舊五代史》卷133《高季興傳附王保義傳》:行次土門,去非説守奇曰:“公不施寸兵下涿郡,周公以得非己力,必有如簧之間,太原不宜往也。公家於梁,素有君臣之分,宜往依之,介福萬全矣。”守奇乃奔梁,梁以守奇為滄州留後,以去非為河陽行軍司馬。
  • 7.    《舊五代史》卷131《劉皞傳》:劉皞,字克明,晉丞相譙國公昫之弟也。皞少離鄉里,唐天祐中,梁將劉鄩襲太原,軍至樂平,時皞客於縣舍,為鄩軍所俘。謝彥章見之,知其儒者,待之以禮,謂其鄉人劉去非曰:“為君得一宗人。”即令皞見之,去非詢其爵裏,乃親族也,對泣久之,自是隨去非客於彥章門下。
  • 8.    《舊五代史》卷131《劉皞傳》:彥章得罪,去非為郢州刺史,皞隨之郡。莊宗平河洛,去非以嘗從劉守奇歸梁,深懼獲罪,乃棄郡投高季興於荊南,皞累為荊州攝官。既而兄昫明宗朝為學士,遣人召歸。
  • 9.    《舊五代史》卷133《高季興傳附王保義傳》:及莊宗平河、洛,去非乃棄郡歸高季興,為行軍司馬,仍改易姓名。自是季興父子倚為腹心,凡守藩規畫,出兵方略,言必從之。
  • 10.    《舊五代史》卷76《晉高祖紀二》:天福二年春正月丙寅,湖南節度使、楚王馬希範加食邑實封,改賜功臣名號。前昭義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高行周起復右金吾衞大將軍,依前昭義軍節度使。泰寧軍節度使李從温、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從誨、歸德軍節度使趙在禮,並加食邑實封,改功臣名號。六月乙未,攝荊南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太保、歸州刺史王保義加檢校太傅,知武泰軍節度觀察留後,充荊南行軍司馬兼沿淮巡檢使。
  • 11.    《舊五代史》卷101《漢隱帝紀上》:乾祐元年十一月辛酉,荊南奏,節度使高從誨卒。十二月丁丑,荊南節度副使、檢校太傅、行峽州刺史高保融起復,授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渤海郡侯。
  • 12.    《舊五代史》卷102《漢隱帝紀中》:乾祐二年夏四月丙子,以荊南節度行軍司馬、武泰軍節度留後王保義為檢校太尉,領武泰軍節度使,行軍如故。
  • 13.    《舊五代史》卷133《高季興傳附王保義傳》:乾祐元年夏,高從誨奏為武泰軍節度留後,依前荊南行軍司馬,加檢校太尉。後卒於江陵。
  • 14.    《舊五代史》卷135《劉守光傳》:四年四月,汴將李思安以急兵攻幽州,營於石子河,仁恭在大安山,城中無備,守光自外帥兵來援,登城拒守。汴軍既退,守光乃自為幽州節度,令其部將李小喜、元行欽將兵攻大安山。仁恭遣兵拒戰,為小喜所敗,乃擄仁恭歸幽州,囚於別室。……其兄守文在滄州,聞父被囚,……即率滄、德之師討之。守光逆戰於雞蘇,為守文所敗。既而守文詐悲,單馬立於陣場,泣諭於眾曰:“勿殺吾弟!”時守光驍將元行欽識之,被擒,滄兵失帥自潰。守光乃縶兄於別室,援以叢棘,乘勝進攻滄州。……守文尋亦遇害。
  • 15.    《舊五代史》卷10《梁末帝紀下》:龍德三年夏四月己巳,晉王即唐帝位於魏州,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冬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甲戌,唐帝引師襲中都,王彥章兵潰,……戊寅夕,麟進刃於建國樓之廊下,帝崩。麟即時自剄。遲明,唐軍攻封丘門,王瓚迎降。唐帝入宮。
  • 16.    《十國春秋》卷102《王保義傳》:文獻王時,襄州安從進叛晉,結援於王,王外為拒絕,而實與之相通。及從進來乞師,王知大小之勢不敵,遂陽責以大義,且以禍福諭焉。從進不寤,於是誣王有異志。保義力勸王白其狀,願舉兵助晉,以釋晉主之疑,識者韙之。
  • 17.    《十國春秋》卷101《荊南文獻王世家》:天福五年春三月,晉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謀叛,王陰與之通。天福六年夏四月,晉安從進反,求援於我,王遺從進書,陽為拒絕,從進怒,誣王以他事。王用行軍司馬王保義言,具奏其事於晉,且請助兵討之。十二月丁亥,晉以高行周知襄州行府事,詔我兵會楚兵討襄州。王遣都指揮使李端將舟師數千至南津為應,且以兵糧助晉。
  • 18.    《十國春秋》卷102《王保義傳》:累官武泰軍留後,改平江軍節度使。
  • 19.    《十國春秋》卷102《王保義傳》:王保義,江陵人。武信王署行軍司馬,與司空薰、梁震同為賓客,多所裨益。
  • 20.    《十國春秋》卷100《荊南武信王世家》:會梁太祖殂,季昌見梁日衰弱,既得倪可福等為將帥,梁震、司空薰、王保義等為賓客,遂謀阻兵自固,以兵攻歸、峽,為蜀將王宗壽所敗。又發兵,聲言助梁擊晉,因侵襄州。
  • 21.    《冊府元龜》卷879《計策第二》:漢王保義,本姓劉,名去非,幽州人。唐末引為平州刺史劉守奇帳中親信。
  • 22.    《十國春秋》卷103《王貞範傳》:王貞範,平江節度使保義子也。事文獻王為推官,累官少監。女弟故所稱荊南仙女者,恆時夢異人授琵琶樂曲二百餘調。
  • 23.    《十國春秋》卷103《王惠範傳》:王惠範,亦保義子也。善修飾,喜讀書,以門蔭為文學,遷觀察推官。文獻王妻以女,且以惠範本將家子,命掌幕中內外軍政。
  • 24.    《宋史》卷280《王延範傳》:王延範,江陵人。父保義,為荊南高氏行軍司馬兼領武泰軍留後。高從誨奏署延範太子舍人。後隨從誨孫繼衝入覲,薦為大理寺丞、知泰州累遷司門員外郎。太平興國九年,為廣南轉運使。性豪率尚氣,尤好術數。……與廣州掌務殿直趙延貴、將作監丞雷説會宿,觀天象,延貴指西方一大星曰:"此所謂'火星入南鬥,天子下殿走'者也。延範日夕與掌市舶陸坦議欲發兵,……會懷勇小將張霸給使轉運司,延範因事杖之,霸知延範與知廣州徐休復不協,詣休復,告延範將謀不軌及諸不法事。休復馳奏之。太宗遣高品閻承翰乘傳,會轉運副使李琯暨休複雜治延範,具伏。與昴、辨、坦俱斬廣州市,籍沒延范家。
  • 25.    《十國春秋》卷103《荊南仙女傳》:荊南仙女者,平江節度使王保義女也。兒時聰穎不凡,五歲通黃庭內外經;及長,善琵琶。一夕夢涉水登山顛,見金銀宮闕中有仙人披羽服,自稱曰麻姑,傳以樂曲。……已而適文獻王子保節。
  • 26.    《北夢瑣言》逸文卷4《王氏女》:王蜀黔南節度使王保義有女適荊南高從誨之子保節,未行前,暫寄羽服。
  • 27.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7]
  • 28.    北夢瑣言逸文: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7]
  • 29.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459
  • 30.    房鋭.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