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漢

鎖定
南漢(917年—971年) [1]  ,是五代十國之一。統治範圍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三省,歷四帝,國祚54年。 [1]  追溯至唐天祐二年劉隱正式擔任清海節度使算起,劉氏政權歷五主,存在長達67年。 [2] 嶺南歷史上繼南越後建立的第二個地方割據政權 [3] 
唐朝末年,劉謙封州(今廣東封開縣)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餘。劉謙死後,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清海節度使。後進封為南海王 [4]  劉隱網羅中原南逃的士人,留置幕府。並新、邕二州,平江東70餘寨,又鑿禺山擴建廣州城,名為新城,城內建雙闕。一躍成為嶺南強藩。 [3]  劉隱死後,其弟劉巖襲封。劉巖憑藉父兄在嶺南的基業,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東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十一月改國號漢,史稱南漢, [5]  後又更名劉龑,史稱南漢高祖。南漢立國後,參照唐制立國,建三省六部中央機構,開科取士。以文人和宗室諸王出任節度使,削弱方鎮權力、逐步摧毀方鎮制度。對外結好鄰國,鼓勵通商貿易,國勢日趨富強。 [3] 
南漢中宗時期,南漢乘南唐滅楚之機,定宜、連、梧、嚴、富、昭、柳、龔、象等州,南漢始盡有嶺南之地。 [6]  南漢的行政區劃基本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作為國都。在州縣稀疏的粵東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 [5] 
南漢政權為了科斂重賦並鎮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 [7]  南漢統治者還親近宦官,使得宦官勢力逐漸成長,參與朝政。971年為北宋趙匡胤所滅。
中文名
南漢
別    名
大越
時間範圍
917年 至 971年
首    都
興王府(廣州)
主要城市
齊昌府、桂州、封州、韶州、賀州、邕州等
貨    幣
乾亨通寶乾亨重寶、鉛開元通寶
國土面積
47.4萬平方公里(954年)
中樞機構
三省六部
地方制度
州縣制、節度使制
開國君主
劉龑(劉隱實際奠定)
亡國君主
劉鋹

南漢國號

後梁貞明元年(915年),劉龑參照吳越王之例上表梁帝,請求冊封其為“南越國王”及加都統。貞明三年(917年),正式即皇帝位,初立國號“大越”。乾亨二年(918年),劉龑在南郊祭天,大赦境內,正式改國號為“”,史稱南漢。 [94] 

南漢歷史

南漢嶺南草創

南漢的實際開創者是劉隱(劉龑之兄,後追尊為烈宗襄皇帝 [11]  [94]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軍攻破廣州,之後又攻掠湖、湘之間,劉隱與劉龑之父劉謙以軍功官拜封州刺史、賀江鎮遏使,經略梧、桂以西的地方。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有兵馬一萬餘,艦船百艘,在南方沿海很有聲望。劉謙生有三子,長子便是劉隱 [114]  乾寧元年(894年),他的父親劉謙去世,廣州官員上表朝廷委任劉隱代替劉謙擔任封州(今廣東封開縣)刺史。 [8]  乾寧三年(896年),清海節度使劉崇龜去世,嗣薛王李知柔前往廣州,赴任清海軍節度使。李知柔行至湖南時,廣州牙將盧琚、譚弘玘(一作覃玘)作亂,據守廣州抗拒李知柔入境,由譚弘玘固守端州。李知柔因此不敢入境。譚弘玘交結劉隱,許諾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隱為妻。劉隱假裝答應這樁婚事,以娶親為藉口,把士兵武器埋藏在船上,夜裏進入端州,斬殺譚弘玘,繼而乘勝襲擊廣州,斬殺盧琚,接着劉隱整頓軍容迎接李知柔進入廣州主持節度使事務。李知柔上表朝廷任命劉隱為行軍司馬。其後徐彥若代替李知柔擔任清海軍節度使,上表朝廷任命劉隱為清海軍節度副使,將軍政之事委任給劉隱。天覆元年(901年),十一月,清海軍節度使徐彥若去世,遺表薦舉劉隱代理清海留後。 [9]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劉隱派遣使者用重賄交結把持唐朝權臣朱温,於是朱温奏請朝廷,以劉隱為清海軍節度使。總領嶺南地區的軍政要務。 [111]  天祐二年(905年),唐廷加任劉隱為同平章事 [112] 
開平元年(907年),朱温廢唐哀帝,自行稱帝,建國大梁。同年五月初三日,朱温加任劉隱為檢校太尉,兼任侍中 [10]  。開平二年(908年)九月,武昌節度使馬殷派遣步軍都指揮使呂師周率軍進攻嶺南,與劉隱交戰十餘次,奪取嶺南的昭、賀、梧、蒙、龔、富六州。十月二十三日,後梁任命劉隱兼任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 [10]  。開平三年(909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南平王 [113] 
唐末中原大亂,南海是最後一個割據的地方,唐僖宗以後,各個節度使出鎮的地方都被割據,天下大亂,唯獨嶺南地區沒有被出鎮,所以自劉隱開始割據此地。當時,交州曲承顥桂州(今廣西桂林)的劉士政邕州(今廣西南寧)的葉廣略、容州(今廣西北流市)的龐巨昭,分別佔據各地;盧光稠割據虔州攻打嶺上,其弟盧光睦割據潮州,其子盧延昌割據韶州(今廣東韶關);高州(今廣東高州)刺史劉昌魯、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刺史劉潛及江東七十餘寨全都佔據各地,都不受節制。 [115] 
開平三年(909年)十二月,劉隱派遣其弟劉龑攻打高州,劉昌魯把他打得大敗;劉昌魯接着進攻容州,但沒有攻克。劉昌魯自己估計終究不是劉隱的對手,於是歸附楚王馬殷。劉龑蕩平了嶺南割據的諸寨,擊殺高州刺史劉昌魯等人,在該地重新設置了刺史,並最終出兵討滅了盧氏,盡取潮向、韶各州。又西與馬殷爭奪容、桂二地,馬殷奪取了桂州,俘虜了劉士政;劉龑也趁機奪取了容州,驅逐了龐巨昭,又攻取了邕州。劉隱、劉龑兄弟自從接受後梁封爵之後,一直奉後梁為正朔,並暗中擴展疆界。 [115]  乾化元年(911年)三月,劉隱病危,上表朝廷委任其弟節度副使劉龑暫時主持留後事務。三月初三日,劉隱病逝,時年三十八歲,劉龑繼任其位 [11] 

南漢建國大漢

貞明三年(917年),劉龑稱帝,國號大越,追諡劉隱為襄皇帝。改元乾亨。 [12]  追尊劉安仁太祖文皇帝,劉謙世祖(為避李世民的諱寫成代祖)聖武皇帝,立三廟。置百官,以楊洞潛兵部侍郎,李衡禮部侍郎倪曙工部侍郎,趙光胤兵部尚書,皆平章事
乾亨二年(918年),劉龑在南郊祭天,大赦境內,又改國號大漢,史稱南漢。 [12]  當初劉龑想要立國建號,忌憚王定保不從,於是派王定保出使荊南,王定保返回後,劉龑懼其非己,派倪曙慰勞他,告以建國。 [104] 
南漢白龍通寶 南漢白龍通寶
乾亨三年(919年),劉龑冊封越國夫人馬氏為皇后。馬氏是楚王馬殷之女。四年(920年)春天,劉龑設置選部貢舉,選拔進士、明經十餘人,如同唐朝舊例,歲以為常。 [13] 
乾亨七年(923年),唐莊宗李存勖進入汴京,滅後梁,劉龑十分畏懼,派宮苑使何詞出使後唐,窺探後唐虛實,稱大漢皇帝致書大唐皇帝。何詞返回南漢後,説後唐國內必生內亂,不足為慮,劉龑大喜。劉龑性好誇大,嶺北商賈到南海的,大多召見,讓其進入宮殿,示以珠玉之富。自稱家本鹹秦,恥王蠻夷,稱後唐皇帝為“洛州刺史”。 [105]  同年,大長和皇帝鄭仁旻遣使獻朱鬃白馬向南漢求婚,使者自稱皇親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賜金錦袍虎綾紋攀金裝刀,封歸仁慶侯、食邑一千户,持節鄭昭淳。鄭昭淳好學有文辭,劉龑與遊宴賦詩,劉龑及羣臣皆不能逮,遂以劉隱之女增城縣主嫁給鄭仁旻。 [106] 
白龍四年(928年),南楚派水軍攻打封州,封州軍兵敗於賀江,劉龑非常恐懼,便用《周易》占卜,得到《大有》之卦,於是大赦境內,改元大有。並派遣將領蘇章率領神弩軍三千援救封州,蘇章以兩個鐵索沉入賀江中,為巨輪於岸上,築堤以隱藏,以輕舟迎戰,佯裝兵敗逃走,南楚軍追擊,蘇章舉巨輪挽索鎖楚舟,以強弩夾江射之,盡殺南楚軍。 [108] 
大有三年(930年),劉龑派遣將領李守鄘、梁克貞攻打交趾,擒獲曲承美等人。曲承美到南海後,劉龑登上義鳳樓受俘,曲承美頓首伏罪,於是劉龑赦免他。同年,南漢派梁克貞攻打占城,掠其珍寶財物而回。 [107] 
大有四年(931年),愛州楊廷藝造反,攻打交州刺史李進,李進逃歸。劉龑派遣承旨程寶攻打楊廷藝,程寶戰死。 [109]  大有九年(936年),劉龑派將軍孫德晟攻打蒙州,但未能攻克。十年(937年),交州牙將皎公羨殺死楊廷藝自立,楊廷藝原來的部將吳權攻打交州,皎公羨來向南漢求援。劉龑封其子劉洪操為交王,率軍從白藤出發攻打。劉龑自己率軍駐紮在海門,不久吳權殺死皎公羨,逆戰海口,植鐵橛海中,吳權軍乘潮而進,劉洪操逐之,潮退舟還,轢橛者皆覆,劉洪操戰死,劉龑收餘眾而還。 [110] 

南漢三代暴虐

南漢二陵博物館 南漢二陵博物館
晚年的劉龑,年高志逸,“見北人必自言世居鹹秦,恥為南蠻王,呼中朝天子為洛州刺史” [13]  他與大多數的傳統君王一般,在政局穩定之後,開始期冀在有生之年享受奢侈的生活。劉龑在晚年猜忌士人,“以士人多為子孫計”,從而排斥士人。 [14]  由於高祖劉龑晚年政治之奢暴,伴隨而來的是士人地位的下降與離心。同時劉龑卻親近宦官,使得宦官勢力逐漸成長,甚至到了濫觴的地步,成為五代十國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大有十五年(942年),劉龑去世,時年五十四歲,廟號高祖。其子劉玢繼位,改元“光天”,並以晉王劉弘熙輔政,是為南漢殤帝 [14] 
南漢國力,從高祖晚年至殤帝時代,一直保持着下滑趨勢。劉玢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劉玢不親政事,這無疑給一些希冀為非作歹的地方官吏大開方便之門,“由是山海間盜賊竟起”。 [15]  劉玢繼位,不僅沒有針對高祖後期暴虐政務出台相應的改進措施,反而變本加厲,任由地方官員踐踏百姓的利益,使南漢轄境之內民生更為困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迅速組織起一股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南漢光天元年(942年),張遇賢率眾在正州起義,形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隊伍。農民起義軍就推選他為首領,稱“中天八國王”,建元永樂,置百官,皆衣絳衣,儼然意在推翻南漢的統治。雖然起義被鎮壓,但是劉玢依然沒有反省,繼續長夜作飲,不亦樂乎。
因為南漢殤帝的腐朽統治,其四弟晉王劉弘熙頓生政變之心,南漢光天二年(943年),劉玢與諸王舉行宴會,期間劉弘熙讓指揮使陳道庠帶劉思潮等幾個力士過來表演角力,劉玢在宴會上喝的爛醉,宴會結束後劉弘熙乘機派陳道庠、劉思潮等人將劉玢殺死。劉弘熙奪位稱帝,改元應乾,改名劉晟,是為南漢中宗,諡劉玢為殤帝 [16] 
南漢中宗劉晟比他的父親和兄長還要殘暴。在位期間,屢誅大臣、兄弟,數年之間,諸弟被他誅殺殆盡。幾與誅殺宗室親王同時,中宗劉晟亦開始着手排除朝中參與誅殺殤帝之人和異己。又任用宦官、宮女為政,使南漢國力日益衰弱。

南漢征伐擴疆

廣州 廣州
南漢在劉晟繼位之初,經過一番大肆誅殺宗室、勳舊的行動後,政局已基本穩定下來。於是,劉晟欲圖有所發展。南漢疆域的拓展,也是中宗朝政局的一個重要方面。南漢乾和六年(948年)劉晟派知制誥宣化鍾允章前往南楚求婚,楚王馬希廣回絕了南漢中宗的請求,成為再次引發楚漢戰爭導火索 [17]  經過三個月的謀劃,南漢主以內常侍吳懷恩為開府儀同三司、西北面招討使,將兵擊楚,攻賀州。繼而,南漢軍隊又攻克西離賀州不過三百餘里的昭州。 [17] 
南漢乾和九年(951年),南唐中主派遣邊鎬為信州刺史,將兵屯袁州,準備進攻南楚。 [18]  在楚王希廣與馬希萼兄弟相爭時,南漢中宗亦遣吳懷恩屯兵境上,伺機密謀進取南楚。南漢吳懷恩輕而易舉佔據蒙州,然後引兵進逼桂州。值南唐出兵滅楚之際,南漢亦趁亂出兵,以救南楚於水火為名。在西北招討使吳懷恩的率領下,南漢發大軍水陸俱進。乾和九年(951年)十一月丙寅,吳懷恩先行攻下桂州,後又連續攻克宜、連、梧、嚴、富、昭、柳、龔、象等州,將馬楚勢力徹底趕出嶺南地區。 [19]  此後,南漢主又遣內侍省潘崇徹、將軍謝貫將兵攻郴州,唐兵救援不及,南漢遂取郴州。 [20] 
至此時,南漢達到其疆域最為廣闊的階段,南漢的統治轄境逾嶺進入湖南屬地。這是劉晟在觀察中原及南方各國局勢發展後,做出的正確判斷,抓住機會,向宿敵馬楚發動攻勢,一舉成就了南漢的疆土擴張。乾和十六年(958年),劉晟去世,終年三十九歲,諡號文武光聖明孝皇帝,廟號中宗,陵號昭陵 [21] 

南漢亡於北宋

北宋滅南漢形勢 北宋滅南漢形勢
南漢後主劉鋹,原名劉繼興,是漢中宗劉晟的長子,初封衞王。乾和十六年(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劉晟去世,劉鋹繼位,時年十七歲,改年號為大寶,史稱漢後主。他庸懦無能,不會治國,把政事都委任給宦官龔澄樞、陳延壽以及女侍中盧瓊仙等人,宮女亦任命為參政官員,其餘官員只是聊備一格而已。劉鋹認為羣臣都有家室,會為了顧及子孫不肯盡忠,因此只信任宦官,臣屬必須自宮才會被進用,以致於一度宦官高達二萬人之多。而且相當寵愛一名波斯女子,與之淫戲於後宮,叫她“媚豬”,而自稱“蕭閒大夫”,不理政事。後來將政事交給女巫樊鬍子,連龔澄樞和盧瓊仙都依附她,政事紊亂。
大寶十三年(宋開寶三年,970年),北宋派潭防禦使潘美率軍攻打南漢,宋軍駐紮在白霞。南漢舊將先前多因讒言而被殺,宗室亦遭翦除殆盡,掌兵權的只有宦官而已,城牆、護城河,都裝飾為宮殿、水塘;樓船戰艦、武器盔甲,全部腐朽。劉鋹派遣龔澄樞駐守賀州、郭崇嶽駐守桂州李託駐守韶州以防備宋軍。不久,宋軍接連奪取南漢的賀州、昭州、桂州和連州。劉鋹高興説:“昭、桂、連、賀四州,本屬湖南,宋軍依然已經奪取就應該滿足了,不會再南下攻打南漢。”其愚昧竟至如此。同年十二月,宋軍奪取韶州。次年(宋開寶四年,971年),宋軍節節進逼,劉鋹挑選十幾艘船,滿載金銀財寶及嬪妃,準備逃亡入海;還沒出發,宦官與衞兵就盜取船舶逃走,劉鋹只好投降,南漢滅亡。宋太祖赦免劉鋹,並以其為右千牛衞大將軍,封恩赦侯 [22] 
開寶八年(975年),北宋滅南唐後,將劉鋹改命左監門衞上將軍,進封彭城郡公宋太宗即位,再改封其為衞國公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劉鋹去世,被贈授太師,追封為南越王 [23] 

南漢疆域

南漢領土範圍

在高祖劉龑當政的二十五年時間裏,南漢疆界的變化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到南漢大有二年(929年),第一階段的變化無關乎疆界的拓展或縮小,主要是行政建置上的變動。這一時期南漢雖與閩、楚有過兩次交戰,但均無戰果,保持了劉龑立國之年的疆界。從南漢大有三年(930年)到南漢大有四年(931年)這一階段,南漢的疆界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高祖劉龑征服了安南曲氏,安南十二州納入南漢版圖。 [24]  在南漢大有五年到大有十一年,交趾十二州雖不納入南漢版圖,但仍屬於南漢的羈糜州縣。吳權上台後,越南與南漢斷絕往來,且自行稱王。
南漢中宗乾和六年(948年)到乾和十六年(958年),南漢的疆界面積大大拓展,並且首次逾嶺進入湖南,是南漢疆域的鼎盛時期。 [13]  [25]  從南漢後主大寶七年(964年)到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年),這一階段,南漢的疆域逐漸縮小,湖南境內、粵西粵東的部分州縣相繼為宋軍攻陷。 [26-27] 
南漢疆域圖 南漢疆域圖

南漢行政區劃

南漢建國時,嶺表之地,由湖南馬殷交州曲氏及南漢劉氏三家共分天下。南漢佔據了粵東全部和粵西的部分地區,共計二府46州。漢中宗乾和六年年(948年)底,南漢驍將吳懷恩、吳珣不負皇帝所託,攻下賀州、昭州,凱旋而歸。 [28]  乾和九年(951年),十一月,南漢再度發兵出擊,意圖將賀州以西馬楚勢力趕出嶺表。南漢軍隊所向無敵,南楚之蒙、桂刺史皆聞風而逃,南漢將軍吳懷恩順勢取蒙、桂、宜、連、梧、嚴、富、柳、龔、象十州。 [25]  十二月,南漢又趁南唐佔楚未穩之機,出兵取郴州 [29]  至此,南漢將南楚在粵西的領地悉數囊括於界內,並且疆域至北進入今湖南領地。根據以上所述,將南漢疆域極盛時期的所轄州縣情況列表如下:
府名
轄縣
治所
咸寧、常康、番禺、增城、四會、化蒙、懷集、東莞、清遠、濤水、洽漚、演陽、新會、義寧
/
興寧
/
龍川、雷鄉
龍川
正州
歸善、博羅、河源、海豐
歸善
博電、零綠、鹽場
/
韶州
曲江、始興、樂昌、翁源、仁化、偵昌
曲江
高要、平興
高要
端溪、晉康、悦城、都城
端溪
新興、永順
新興
封川、開建
封川
瀧水、開陽、鎮南、建水
瀧水
恩平、陽江、杜陵
恩平
陽春、羅水、流南
陽春
良德、電白、保定
/
譚津、感義、義昌、寧風
/
義州
岑溪、永業、連城
岑溪
信義、懷德、潭峨、特亮
信義
富林、銅陵
富林
桂平、皇化
桂平
鬱林、興業、興德
鬱林
賓州
嶺方、琅邪、保城
嶺方
上林、無虞、賀水、止戈
上林
常林、阿林、羅繡
/
邕州
宣化、武緣、晉興、朗寧、恩龍、如和、封陵
宣化
貴州
鬱平、懷澤、潮水、義山
鬱平
黨州
善勞、撫安、容山、懷義
善勞
橫州
寧浦、從化、樂山
寧浦
田州
都救、惠佳、武籠、橫山、如賴
都救
巒州
永定、武羅、靈竹
永定
羅州
廉江、吳川、幹水
廉江
潘州
越裳、南巴、潘水
越裳
容州
北流、普寧、陵城、渭龍、欣道、陸川
北流
辯州
石龍、陵羅
石龍
白州
博白、建寧、周羅、南昌
博白
牢州
南流、定川、宕川
/
欽州
欽江、保京、遵化、內亭、靈山
欽江
禺州
峨石、羅辨、扶萊
峨石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海陽
雷州
海康、遂溪、徐聞
海康
崖州
舍城、澄邁、文昌
舍城
瓊州
瓊山、臨高、樂會
瓊山
振州
寧遠、吉陽
寧遠
萬安州
萬安、陵水、富雲、博遼
萬安
循州
義倫、昌化、感恩、洛場、富羅
義倫
順州
龍化、温水、南河、龍豪
龍化
廉州
合浦、封山、蔡龍、大廉
合浦
思唐州
武郎、思和
武郎
融州
融水、武陽
融水
以下為951年後增加的州
賀州
臨賀、桂嶺、馮乘、封陽、富川、蕩山
臨賀
昭州
平樂、恭城、永平
平樂
蒙州
立山、東區、正義
立山
桂州
臨桂、陽朔、荔浦、豐水、修仁、恭化、永福、理定、古
臨桂
宜州
龍水、天河、崖山、東璽
龍水
連州
桂陽、陽山、連山
桂陽
梧州
蒼梧、戎城、孟陵
蒼梧
嚴州
來賓、循德、歸化
來賓
富州
龍平、思勤、馬江
龍平
柳州
馬平、龍城、洛容、洛曹、象
馬平
龔州
平南、武林、隋建、大同、陽川
平南
象州
陽壽、武仙、武化
武化
郴州
郴、義章、高亭、郴義、藍山
溥州
德昌、義寧、廣明、臨川
德昌
英州
湞陽
湞陽
雄州
湞昌
湞昌
敬州
程鄉
程鄉

南漢節度使

南漢仍採納節度使制,但已完全不同於唐代。南漢的節度使一職,幾乎都是由文人和宗室諸王充任。這對削弱方鎮權力。已知的南漢節度使設置情況如下表: [30] 
治所
軍名
史料來源
廣州
清海軍
《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三
邕州
建武軍
《輿地廣記》卷三十六
容州
寧遠軍
《十國春秋》卷六十二
正州
正州節度
《十國春秋》卷六十一
交州
靜海軍
《九國志》卷九
韶州
雄武軍
《南漢金石志》卷二
桂州
靜江軍
《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三

南漢政治

南漢中央制度

  • 三省六部
南漢的職官概沿襲唐代職官制度,但又大為簡化,中央三省皆有記載,六部職官亦時有出現,對於宰相制度則於建國之初就設立,並繼續沿用唐同平章事一名。劉龑稱帝,以後梁使臣趙光裔兵部尚書節度副使楊洞潛兵部侍郎節度判官李殷衡禮部侍郎,並同平章事。 [31]  建國伊始僅設兵部及禮部概出於戰爭及出使諸國之需要。南漢晚期,則出現禮部尚書參與刑訊的現象,這在南方諸國之中亦為罕見。
南漢除兵部禮部、工部侍郎兼宰相外,三省長官亦兼宰相。南漢立國之初,蓋人才匾乏,故多以六部侍郎兼宰相如乾亨五年(921年),尚書左丞倪曙同平章事。 [32]  趙光裔不僅為宰相,還同時官任門下侍郎,大有十二年(939年)卒後其職由其子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趙損所襲任。第二年,損亦卒,遂以寧遠節度使南昌王定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不逾年亦卒。 [33]  南漢任中書侍郎見於史料者僅此一人。
南漢門下省亦沿唐制,有諫議大夫、給事中等職。開寶四年(971年),北宋攻下廣州,太祖遣使責問宦官李託縱火燒府庫之罪,託不能對。跟諫議大夫王硅謂託曰“昔在廣州,機務並爾輩所專,火又自內起,今天子遣使案問,爾復欲推過何人”遂唾而批其頰,託乃引伏,後至京斬之。 [34]  《文偃碑》中陳守中官銜亦有右諫議大夫一職。
  • 三司
南漢除以户部掌控財政外,沿襲了唐代的辦法,蓋以度支、鹽鐵、户部三司分掌財政,雖未見度支使的記載,但這種分權的做法南漢是完全繼承下來,並改“使”為“務”。如《新開宴石山記》載劉崇遠為容州管內都制置鹽鐵發運等務,李道員亦為制置務。制置務、鹽鐵務蓋由唐代制置使、鹽鐵使沿化而來。不僅容州有制置務,豈州亦有此機構。

南漢選官制度

劉龑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十餘人為地方官,避免了軍閥割據稱雄之患。南漢是十國中堅持科舉考試的國家之一,其科舉沿唐制設進士、明經兩科。乾亨四年(920年)春三月,南漢主劉龑聽從楊洞潛之請,立學校,開貢舉,設銓選。 [32]  此次放進士、明經十餘人,如唐故事,歲以為常。 [15]  南漢雖地處嶺南,但對科舉同樣重視,不因時代為亂世而廢之。科舉同樣是南漢政權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文獻通考·選舉》亦云“至於朝代更易,干戈攘抱之歲,貢舉未嘗廢也”。這也是割據政權鞏固統治,獨霸一方的重要手段。雖未知南漢是否如中原一樣對進士要“計選數年”後再申請考選,合格者才授官,但其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是和中原一致的,即詩賦。 [35] 

南漢地方制度

南漢仍採納節度使制,但已完全不同於唐代。州、縣是南漢主要的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南漢州的長官為刺史或知某州軍州事,多由宗室或文臣出任。南漢是五代時期最先打破由武夫任職刺史的局面,代之以文人的割據政權。這與五代各國“州郡掌獄吏不明習律令,守牧多武人”大不相同。文人掌控州縣級權力,一方面能消除武人專橫之弊,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另外,一般情況下,文人處事温和且頗能導化風氣,有利於地方的安定和百姓的平穩生活。南漢“刺史無武人”的創舉,對官僚體制的改革和中央集權政治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借鑑作用。 [36] 
縣的長官為令或知縣酬, [37]  其職責為“掌導風化,察冤滯,聽獄訟。凡民田收授,縣令給之。每歲季冬,行鄉飲酒禮。籍賬、傳騷、倉庫、盜賊、堤道,雖有專官,皆通知。” [38]  縣以下設有鄉、保等小行政區劃單位。清代在廣州北郊下塘村發現的南漢內侍省扶風郡馬氏二十四娘墓券中稱“買得左金吾街咸寧縣北石鄉石馬保曹蒲觀界地,名雲峯嶺下坤向地一面。” [39]  便足以證明縣級以下依然存在行政單位

南漢法律制度

南漢從政權初創,其立法就以酷濫著稱。“龑性嚴酷,果於殺戮,每視事則垂簾於便殿,使有司引罪人於殿下,設其非法之具而屠膾之”;又有“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之法,或聚毒蛇水中,以罪人投之,謂之水獄”。 [14]  [40] 
在十國政權中,南漢統治者從劉龑到劉鋹皆設非常規刑具,建人間地獄,其立法堪稱酷刑峻法之最。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年)七月,劉龑死後不久,博羅(今屬廣東)人張遇賢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起義軍多次打敗南漢官軍,並自嶺南向北挺進到南唐虔州(今江西贛州),以白雲洞為根據地,擁眾十餘萬人。次年,因力量懸殊及叛徒出賣,被南唐軍所鎮壓。
南漢政權不僅立法以嚴酷著稱,官員執法更是隨意,斬刑見於南漢最多,除斬刑外,南漢同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一樣有賜死刑罰。南漢除這兩種死刑外,最多的是法外用刑,法外用刑有隨意性且比死刑更為殘酷,對百姓更具有震懾性,也就因此更為小國君主所喜好,如族誅。南漢皇帝還喜歡毒殺臣下。乾和二年(944年),劉晟遣使鴆殺鎮王劉洪澤於邕州。劉鋹在國時,亦多置鴆以毒臣下。 [93] 

南漢軍事

南漢兵制

南漢自劉謙以萬人在封州起兵開始,一直到後主劉鋹亡國於北宋。不僅是五代歷史存在時間最悠久的政權之一,也先後同南楚、閩、南唐、北宋、大越等勢力鏖戰。其疆域也逐漸達到坐擁嶺南60州的巨大規模。
在地方上,南漢有四個編制的部隊。以地位高低排序:鎮軍、團練軍、左右街軍、土軍。鎮軍相對精鋭,是分別由各自的節度使指揮的地區力量,主要負責鎮守邊疆重鎮或交通樞紐處。餘下的各軍就類似於市民自衞隊和民兵,安保功能大於作戰功能。在必須的情況下,南漢統治者也會他們來增加軍力。在軍隊的指揮系統上,南漢有任用宦官擔任將領的習慣。考慮到他們的大臣在任職前,大都會進行閹割手術,類似的規定在軍隊裏也就不奇怪了。在下克上頻繁的五代,怎樣防止軍隊將領謀朝篡位,就是懸在所有統治者頭上的劍。宦官因為性功能能力的喪失,致使野心也比較有限,成為君主可以信任的極少數人。儘管是閹人出身,這些將領也大都熟讀戰策、弓馬嫺熟。

南漢禁軍

南漢政權沒有侍衞親軍禁軍編制,卻有判六軍一職,多以親王領之。大有七年(934年)十二月,漢主劉龑命判六軍秦王劉弘度募宿衞兵千人,皆市井無賴子弟,宏度逆之。 [41]  開寶四年(971年)二月丁卯朔,劉鋹命判六軍十二衞禎王保興拒宋。後梁將唐天子六軍三個軍號六支部隊沿變為六個軍號十二支部隊, [42]  南漢蓋亦以後梁建置,故有六軍十二衞之稱。
南漢亦有後漢後周禁軍中的東西班,但未知是否是禁軍。大寶五年(962年)十二月,宦官許彥真與龔澄樞爭權,“澄樞遣西班將軍王仁遇告彥真父子謀反,下獄,族誅之”。 [43]  對禁軍統帥南漢設大元帥、副元帥等職,並以親王領之。劉晟弒兄之後,以越王弘昌為諸道兵馬都元帥,循王弘杲為副元帥。二王很快被殺,從此不見南漢有元帥一職,蓋此正、副元帥亦為虛授,並未掌控實權。 [44] 
南漢似亦有侍衞親軍,大寶七年(964年),陳守中所撰《文偃碑》載孔廷謂官右龍虎軍控鶴將軍、陪戎副尉。控鶴本為後梁侍衞親軍,南漢蓋亦沿襲之,但似成為天子六軍下的一個官銜,似不真有控鶴之侍衞親軍。南漢後期設六軍觀軍容使,掌握國家軍事大權。劉鋹時龔澄樞曾官至縹騎大將軍,尋改上將軍、左龍虎軍觀軍容使後李託為六軍觀軍容使、行內中尉,遷鏢騎上將軍薛崇譽亦遷內中尉,籤書點檢司事。 [44] 

南漢象軍

乾和六年(948年),劉晟遣巨象指揮使吳珣、內侍吳懷恩攻克賀州,後來該象軍於開寶四年(971年)十二月,潘美在韶州蓮花峯下一舉將其擊敗。由於嶺南大象較多,人類便利用大象作為戰爭的工具。對於南漢象軍的編制,亦有記載,南漢教象為陣,每象載十數人,皆執兵仗,凡戰必置陣前,以壯軍威。 [34] 

南漢對外戰爭

年份
戰事
參戰方
908年
馬殷攻劉隱之戰
南楚
910年
高州之戰
南楚
911年
韶州之戰
南楚
911年
容州、高州之戰
南楚
924年
攻閩國之戰
閩國
928年
封州之戰
南楚
930年
交州之戰
安南
930年
攻佔城之戰
占城
931年
交州之戰
安南
936年
蒙州、桂州之戰
南楚
938年
交州之戰
安南
948年
賀州之戰
南楚
951年
蒙州之戰
南楚
951年
桂州之戰
南楚
951年
郴州之戰
南楚
952年
全州之戰
南唐
952年
郴州之戰
南楚
963年
桂陽、江華之戰
北宋
964年
潭州之戰
北宋
964年
郴州之戰
北宋
968年
道州之戰
北宋
970年
賀州之戰
北宋
971年
北宋

南漢外交

南漢與唐、五代

南漢與中朝(唐朝和五代諸政權)的交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劉氏藩鎮時期,劉隱、劉龑兄弟臣服於中朝天子,定期朝貢,扮演着一個忠實的藩鎮節度使的角色,雙方往來頻繁第二個階段,自高祖劉龑斥責後梁為偽朝,獨自稱帝立國後,與中朝徹底斷絕關係,雙方中斷交往將近十年第三階段,後唐莊宗滅梁入汁後,劉龑聽聞唐軍兵力強盛,惶恐不安,慌忙遣使入朝,觀察中朝局勢,南漢與中朝恢復往來,但是這一階段的交往次數相當少,一直到南漢滅亡,南漢統治者只有在後唐建立之初和後周世宗南征得勝之際,僅此兩次遣使入朝。總的來説,南漢與中朝關係疏離。 [45] 

南漢與南楚

在南方諸國中,南漢與湖南的南楚政權領土接壤,雙方的交往最為頻繁。從唐天祐二年(905年),劉隱建立藩鎮政權,到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楚滅亡,在這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雙方或戰或和,來往密切。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八月,馬殷為拓展疆域,與劉隱共戰十餘回,攻下昭、賀、梧、蒙、龔、富六州,桂管諸州大體落入馬氏手中。後梁太祖開平四年(910年),令劉隱久攻不克的容州寧遠節度使龐巨昭、高州防禦使劉昌魯,“惡劉隱殘虐” [46]  ,先後舉境歸南楚馬氏。馬氏在粵西的疆土愈加擴大。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劉龑發兵攻打容州高州,馬氏救援不及,遂失城池於劉龑。當時,嶺南之地除卻交州曲氏,僅餘楚漢二雄相爭。
後梁乾化二年(912年),梁太祖朱温聽聞劉龑與馬殷為爭奪嶺表諸州相互攻伐,戰禍頻頻,不願意看到劉、馬任何一方,單獨作大,獨霸南疆,遂派右散騎常侍韋戩等為潭、廣和葉使,充當和事佬,企圖消弭兩大政權之間的矛盾。當時,劉氏經過多年的戰伐,意頗厭戰,也渴望與馬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於是,在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劉龑主動求婚於南楚,馬殷答應將女兒許配給劉龑。乾亨三年(919年)馬氏冊封為皇后。 [15]  這開啓了劉氏政權與南楚和平交往的大門。
南漢大有二年(928年),楚王馬殷發水軍圍攻南漢封州。佔領封州後,沿西江順流而下,旦夕可至廣州。馬殷此舉顯然是直奔南漢都城而去,意在攻滅南漢。封州之圍後不久,馬殷去世,南楚陷入了同室操戈的混亂局面。這之後,南漢與南楚之間,再生戰事,皆不是由南楚主動興兵。至南漢中宗安定境內之後,遂有意外拓疆域。於是,漢楚戰事又起。不過,這一時期,雙方在戰爭中的攻守地位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南漢由守衞轉入進攻,而南楚則轉入防禦。南漢乾和九年(951年)十二月,漢中宗劉晟遣內侍省潘崇徹、將軍謝貫將兵攻郴州,南唐邊鎬發兵救之,崇徹敗唐兵於義章,又取郴州。 [15]  至此,南漢在南楚的疆域爭奪戰中,首次跨嶺入主湖南境內領土,這也是得益於南唐出兵滅南楚的軍事舉動。

南漢與閩國

南漢與閩國交往記錄不多。雙方的交往開始於唐天祐二年(905年),南漢的前身劉氏藩鎮時期,結束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南唐出兵滅閩,閩亡國。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閩遣員外郎崔某來聘,以結良姻。 [47]  但是為誰求婚及結果如何,遍尋史籍仍不得要領,只得存疑。次年,劉隱病卒,南方諸政權中唯有閩派遣使節責文來祭,“表同盟之心”,“永言歡好”,説明王審知頗為關注嶺南劉氏政權的變革及其試圖修好、輯睦四鄰的願望,也反映出南漢與閩的關係良好。劉龑甫一即帝位,閩王審知即遣使來,為其子牙內都指揮使王延鈞提親。 [48]  南漢主劉龑也秉承交好四鄰的宗旨,以劉隱之女清遠公主嫁於王延鈞。以雙方相距道遠為由,閩王還派宦官林延遇至廣州置邸,專掌國信。劉龑對此也大力支持。

南漢與南平

南漢與南平的關係,是由荊南獨特的地理位置所致。荊南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值劉氏政權尊奉中朝為正朔時期,每年都保持積極向後樑上貢及使節往來。因此,南漢與荊南友好交往的關鍵點,在於南漢依賴這條朝貢之路。史書記載,“南漢、閩、楚皆奉梁正朔,歲時貢奉,皆假道荊南”。 [49]  因此,客觀上,南漢需要保持與南平交好,因為關係到其聯絡中朝交通的生命線。高祖劉龑即位前,就派遣龐師進常居荊州,幫助南漢上貢的車隊補給。其後,劉龑雖斷絕向中朝朝貢,閉門作天子,但依舊未撤銷龐師進駐邸。立國之後,南漢與南平有意共同牽制南楚,形成三方利益均勢。 [50] 

南漢與吳越

南漢與吳越一路交好,雙方交往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劉龑執政時期,從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到南漢大有十五年(後晉天福七年,942年)的31年時間裏。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劉龑遣供軍巡官陳用拙奉禮幣如吳越,請求以兄事吳越王。這是雙方政權的第一次接觸,也開啓了二者友好交往的大門。南漢乾亨三年(後梁貞明五年,919年),後梁下詔削奪劉龑官爵,並命吳越王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出兵討伐南漢。錢鏐受命,但以“山川隔越,地方擾攘”為詞 [51]  ,按兵不動。胡三省注云受命者,不逆梁之意不行者,不肯自弊其力以伐與國。錢鏐選擇了兩不得罪的方法,既不拒絕梁王的詔書,但也不因為劉龑自立就興兵伐漢。
南漢大有七年(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在吳越王錢鏐去世兩年後,南漢主得知信息,遣左僕射何瑱致祭於吳越國王,禮數周全,同時,又向吳越國的新任國主表示了友好的意願。 [52]  南漢大有十四年(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劉龑派人至吳越求已故南漢皇后馬氏之妹,未果。次年,高祖劉龑病姐。 [52] 

南漢與吳、南唐

無論是楊吳,還是南唐,都是南方諸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它們不但與中原政權相鄰,而且一直以來,與中原政權都處於敵對態度。在其周邊的吳越、閩、南楚等國皆奉五代政權為正朔,與之站在對立的陣營中,可以説環顧四周,皆非友邦。南漢與楊吳、南唐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領土並不接壤。為了牽制南楚、閩,在藩鎮政權時期,劉氏就不忘與楊吳加強聯繫。南漢立國後,失去五代政權的庇護,更是積極與南方大國楊吳、南唐保持友好關係,互通使節,“情若弟兄,義敦交契。” [53] 
南漢乾亨元年(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劉龑即位後月餘,即遣客省使劉瑭出使楊吳,告知南漢建國之事,並勸吳王稱帝。 [54]  南漢大有十年(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徐知誥正式受吳禪,在金陵即皇帝位,改名李昪。南漢高祖與瘍帝統治時期是南漢與南唐往來最為頻繁的時期。李昪受禪當年,即派使節赴南漢相告。南漢大有十一年(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漢高祖遣集賢殿學士鄒禹謨如南唐祝賀,開始了南漢與淮南政權中斷二十餘載的聯繫。 [55]  南漢中宗統治時期,南漢與南唐的交往,戰和相間。 [56]  南漢後主統治時期,南漢大寶十年(北宋開寶元年,967年),南唐後主李煜宋太祖趙匡胤之命,派遣有才辯的陳省躬出使南漢,勸劉鋹歸順宋朝,劉鋹不從。 [57] 

南漢與越南

南漢與越南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一直到大寶十四年(971年),長達五十五年的交往。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到大有二年(929年)南漢與安南作為兩個對立的割據政權。自唐朝末年,由於中央政權無力管轄,越南地方武裝力量便分成諸股割據勢力,各霸一方。乾亨元年(917年)曲顥即遣其子曲承美為歡好使達到廣州,試探南漢虛實同時,又竭力保持與後梁的關係,試圖構成後梁-南漢-越南三角關係,彼此牽制,維持利益均勢。是年,曲顥卒,曲承美向後梁進貢求封,得靜海軍節度使之職,專有交趾十二州之地。後梁的冊封,徹底激化了劉氏與曲氏的矛盾。南漢高祖本就意欲吞併交管,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慮道遠,兵力不繼,因使招之。”“承美不肯內附,對人指高祖為偽朝” [58]  。不過,當時南漢剛剛立國,尚需要時日打基礎,增加和提高國力,加強與南楚、閩、楊吳、吳越等國的聯繫,故而南漢雖然心懷征伐越南之心,但最終並未付諸實踐。
南漢大有三年(930年)劉龑派梁克貞與李守鄘領兵攻交州,曲承美兵敗被俘。 [59]  以南漢當時的國力,雖有心一統安南而力不足,況且動一發而牽全局,南漢不得不顧慮與其他鄰邦,如南楚、閩之間的均勢,故劉龑採取羈糜之策。可惜好景不長,劉氏政權夢寐以求的對越南的直接控制,僅僅維繫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有四年(931年),楊廷藝起兵叛亂,突襲交州,交州為楊廷藝所佔領。南漢出兵鎮壓未果,反喪失了對越南的直接控制權。同年,楊廷藝屬將矯公羨殺死了楊廷藝,割據一方。 [60]  矯公羨割據越南期間,依然臣服於南漢。另一屬將吳權領兵攻打矯公羨,矯公羨便求救於劉龑,劉龑封兒子劉弘操為交王,然後領兵進攻吳權,結果被吳權打敗,劉弘操陣亡。 [60]  吳權從此佔有了交州,越南。白藤江戰役之後,南漢再也沒有出兵安南的記錄。此後將近十五年時間裏,南漢與安南沒有來往。
乾和十二年(954年)吳氏政權經過十多年的動盪之後,勢力己經衰退,迫使其放棄王位,再次向南漢遣使稱臣。中宗劉展冊封其靜海軍節度使兼安南都護 [61] 

南漢經濟

南漢農業

南漢時期,嶺南地區的農業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展。首先,可耕地進一步開發。南漢時,珠江三角洲地區普遍存在葑田。大寶末,“有稻田自海中浮來,上魚藻門外,民聚觀之”, [62]  這種漂浮的稻田,就是葑田。其次,糧食產量的提高。從總體上看,南漢時期,嶺南地區糧食產量應當比唐代有了提高。從畝產上看,南漢高祖白龍、大有年間,潮陽大族洪宗啓之妻林氏舍田900畝入靈山寺,歲入租谷1000石。 [63]  據學者推算,當時南漢農田單位畝產量,達到2.2萬石或2.8萬石,與江淮地區的糧食畝產量相差無幾。 [64]  潮州在嶺南並不是農業最發達地區,已有如此水平,嶺南其它地區糧食生產水平可見一斑。再者,經濟作物種植的多樣化。除了糧食之外,南漢時期,嶺南各地普遍種植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水果、花木等。如在興王府城東有荔枝洲,方圓五十里又興王府城西北郊有花田,平田彌望,時人多種植素馨花昭州地區,開展桑蠶業,女子親蠶,勤女紅等等。 [65] 

南漢手工業

  • 冶礦
首先在礦藏的產量方面。南漢歷代君主都好大喜功,營建的宮殿建築窮極奢華,金銀耗費數難計,即可見其產量的驚人。大量的金、銀、鐵、鉛等金屬被使用在宮廷建設上,可見,上述礦產量有了一定的增長,使得每一位統治者都有足夠的儲備任意揮霍。
其次,在鑄造技術方面。現存於廣州光孝寺裏的兩座鐵塔,東塔是龔澄樞與夫人鄧氏三十三娘于大寶六年(963年)聯名捐鑄的。西塔是劉鋹在大寶十年(967年)命人鑄造的,它的形式、高度,完全模仿東塔,每面鑄有一座印度式佛龕,龕內供有佛像一尊,全塔佛像達千尊以上,故此塔又稱千佛塔,工藝非常優良,歷時一千多年仍未出現嚴重的鏽蝕情況。塔身四角又有檐和角,鑄造形態各異的飛天、飛鵝、飛鳳和怪獸。其鑄造技術已達到了五代的最高水平,無與倫比。 [66] 
  • 陶瓷
南漢陶瓷業的發展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考古發現看,南漢時期陶瓷產地增加了廣州皇帝崗窯,南海官窯,澄海程洋崗窯、官隴窯、北洋窯等處。 [67-68]  其二,製作工藝的提升。廣東地區出產的唐代青瓷,有青、黃、綠與淡綠等顏色,釉色晶瑩、胎質細膩,製造優美,已經可以與南北各地有名的瓷器媲美。南漢時期,制瓷工藝進一步發展。其三,土窯興盛。其四,南漢瓷器多外銷。西沙羣島甘泉島附近,考古工作者打撈到多件類似昭陵和皇帝崗出土的青白釉小口瓶點彩瓶、罐、四系小瓶、碗、碟、粉盒等瓷器。 [69] 

南漢商業

南漢商業繁榮,史稱“劉龑總百越之眾,通珠貝之利,開國而為漢”,商業貿易的活躍,不僅帶來了南漢的“珠玉之富”,也在很大程度上從經濟方面支援了南漢的日常開支和運作。首先,南漢與周邊政權的貿易往來興盛。派遣龐師進在荊州設置邸店,並建造車乘以供給饋運,在嶺南劉氏稱帝絕貢於中朝之後,邸店並沒有被撤銷。一直到後主被俘北上,經過荊州時,尚見到龐師進在此。此外,南漢“西通黔蜀”, [70]  與蜀有貿易往來。其次,海外貿易活躍。通過海外貿易輸入嶺南的商貨不下幾十種,主要是各種香料、珠貝、象牙、犀角等“珍物”。

南漢貨幣

南漢的鑄幣業亦非常發達,除鑄銅錢外,最多的是鉛錢。1964年冬,廣東清遠縣在興修筆架河水利工程時,在一個晚唐的陶魂壇中,出土有三十六枚劉隱鑄的小鉛錢這是廣東省首次出土的早期官鑄鉛錢。劉龑即位之初,鑄乾亨重寶乾亨通寶錢。羅伯昭認為:“通寶鑄於即位之時,故稀見。而重寶較多,蓋鑄於即位之後,乃以一當十也。” [71]  對於“十當銅錢一”的兑換比例,羅伯昭認為是市場規律起作用,非官方定之,所論甚高。南漢儘管規定“城內用鉛,城外用銅,犯者抵死”,但從出土情況看,似乎這一規定並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

南漢賦税

南漢賦税之重,非常令人吃驚。各州皆有專門的收税機構一制置務,“江湖及池潭破塘聚魚之處,皆納官錢,豬、羊、鵝、鹿、魚、果並外場鎮課利,歲收銅錢一千七十貫”。不但税種名目繁多,各地收税標準亦不同。“每遇市集,居人婦女貨賣柴米者,豈州人收一錢,以為地鋪之直瓊州粳米計税四錢,糯米五錢。” [72]  南漢對城內的市集收税,但對農村的集市卻鞭長末及,《嶺南叢述》載“越之市為墟,多在村場,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來之,荊南嶺表皆然。”直至北宋時亦對此類農村集市放任不管。劉鋹時科税賦斂更重,曾私制大量,重斂於民,凡輸一石,乃為一石八斗, [73]  廣南諸州民輸税米,每石白配百六十錢。 [74] 

南漢人口

嶺南之地的大部分州縣在唐天寶之後,户數都大幅度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豈管所轄諸州。唐末期間嶺南人口大量鋭減,其户數應該不高於142927户。到宋滅南漢時,獲南漢户數共170263户。 [75]  其中,南漢時期嶺南户數增加了近30000户。而且這一數據還不包括不入嶺南户籍的蕃人,和南漢後期,由於統治者的橫徵暴斂,隱匿山林的百姓。

南漢文化

南漢文學

南漢國內雲集了一批頗有才華的文人墨客。首先,南漢國主大都是好文之人。高祖劉龑就喜歡舞文弄墨,經常與大臣文士討論詩賦,“每逢羣臣文字奏進,必厚頒賞賚”。 [76]  中宗劉晟也頗有文學修養,嘗與大臣同遊羅浮山,賦詩為樂。其次,南漢國內亦有不少飽學之士,文辭造詣頗深。高祖朝,不少宮殿建成,朝中之士都爭相獻賦。著作郎陳光乂為文德殿作賦。 [77]  中書侍郎王定保,富文詞,時南宮成,極土木之華麗,其入朝獻《七奇賦》,一時稱為絕倫。 [78]  翰林學士承旨王宏,工為詩賦,洱筆左右,倍受高祖恩寵,南漢白龍元年(925年),白虹入宮中之三清殿,羣臣皆以為此乃災異之兆,然王宏改白虹為白龍,遂作《白龍見賦》。 [76]  此外,高祖時期還有不少長於詩文之人。如倪曙,初為唐中和間進士及第,文字優雅,制詞有“螢雪服勤,屬詞清妙”之語,後為南漢尚書左垂,工於詩賦,著有賦一卷。 [79]  陳用拙,嫺習禮樂,工為詩歌,所作詩文,人多傳誦,著有詩集八卷。 [80]  梁高,南漢進士,富有文藻,一篇《倚門望子賦》,名震一時。張瀛,唐末詩人張碧之子,南漢任曹郎,詩文頗見其父之風,“同列見之,曰'非是父,不生是子'。”所作之《贈琴棋僧歌》,為時人稱頌。
中宗朝,亦有不少知名文人。尚書左垂簡文會“工為詩歌”。 [81]  中書舍人鍾允章文思敏捷,援筆立成,詞藻燦漫,聲華籍甚,諸國皆耳熟其名。如雷嶽,“能詞章,尤工駢偶文”,中宗時命嶽為韶州證真寺僧文偃撰寫《塔銘》,“詞極宏贍,抄誦者踵門,一時紙貴。” [82]  可見,雷嶽文采之出色,對當時文人的影響力頗大。林楚材,能詩,“一時緒紳鹹折節與之遊”,與黃損多有往來,亦曾贈其詩,雲“身閒不恨辭官早,詩好常甘得句遲。” [83]  時人多稱頌。
後主朝,頗有善於文辭之人。鍾允章之弟鐘有章,少有文藻,與允章齊名。後主在羅浮山建天華宮,又立雲華閣,兩門左為含陽,右為起雲,其亭有甘露、羽蓋諸名,皆極宏麗。命有章為文記之,時稱“大手著作”。 [84]  另有陳守中,博覽羣書,富贍詞翰,其“著作為當時詞臣之冠”, [82]  為雲門山大覺禪寺撰寫碑記,大為後主讚賞。古成之,力學不倦,淹通羣籍,“時作為詩歌以見志,出語輒驚其濟輩”。由是,名動四方。 [83] 

南漢史學

南漢偏居嶺表,記述的文字不完全,官修史書的情況已無從知曉。但是,在私人修史方面,南漢頗有成績。高祖朝,王定保晚年著《唐披言》,記述了唐代科舉制度、文士風氣和文人墨客逸聞等方面的內容。《四庫全書總目》稱該書“述有唐一代,貢舉之制特詳,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雜事,亦足以規名場之風氣,驗士習之淳澆”。 [85]  後主朝中書舍人知制浩胡賓王見“後主淫虐不道”,遂知南漢運數不能久也,棄官歸裏其潛心治學,搜求遺文,著成《南漢國史》12卷,自烈祖劉隱至後主劉跟共計《五主傳》,楊洞潛至陸光圖等三十三人為《純臣傳》、又作《具臣》《亂臣》《宦官》《女謁》諸傳。 [86]  這是南漢唯一一部私人修撰的國史,史料價值極高,將書更名為《劉氏興亡錄》,入宋後獻給宋廷,已失傳。
另據《宋史》所載“初,諸僭國皆有纂録,獨嶺南闕焉。惟胡賓王、胡元興二家纂述,皆不之備。” [87]  除胡賓王的《劉氏興亡錄》外,胡元興也有相關南漢國史的著作,但已無從考知。入宋後,南漢司天監周杰之孫周克明,訪問耆舊,採集碑誌,撰著南漢紀載,但書未成而身先卒,餘有十數卷,後亦散佚不傳。 [87] 

南漢音樂

南漢建立之初,沿襲唐朝制度,定吉凶禮法,置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太常寺掌管一切直接或間接地與禮樂事務相關的活動,下屬太樂署則專門掌管音樂藝人的訓練與考核,鼓吹署專管儀仗鼓吹。內宮還設有東、西教坊,負責訓練樂舞、百戲、雜技的表演。南漢偏居嶺表之地,開拓之後,統治者就開始鬆懈,日益沉溺於百戲遊樂之中,極競奢靡之能事。
殤帝時教坊伶官超過千人,歌舞晝夜不分。 [88]  伶人組成的龐大樂隊,經過君主的特許能隨時出入宮苑。可見南漢帝王對宮廷音樂的推崇和沉迷。都城之內樂舞戲曲豐富多彩,娛樂活動興盛。南漢歸宋後,宋擇“廣州內臣聰慧者數十人,於教坊習樂,名`簫韶部‘,改曰`雲韶部’,內宴則用之。” [89]  説明南漢宮廷音樂在當時應屬全國的翹楚。
南漢不僅宮廷音樂興盛,發展水平較高,而且還有一些知名的音樂家,造詣頗深。吏部郎中、知制浩陳用拙對音樂很有研究,著《大唐正聲琴譜》卷,“凡琴家論議、操名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鹹載焉。又以古調無徵音,補新徵音譜,別為若干卷。其法以四弦中徽統會樞極,黃鐘正宮南呂宮,無射商,即徵音也。” [90]  時人“知音者皆秘之”。高祖朝才人蘇氏“工詩律,好為歌詞,後宮擬之曹大家。 [91] 

南漢宗教

最受南漢統治者歡迎的是佛教。劉龑建國第二年(918年)便北上韶州,拜訪雲門宗開山祖師文堰,救賜光泰禪院額及朱記 [96]  文偃,俗姓張氏,吳越蘇州嘉興人。生於鹹通六年(864年),卒於南漢乾和七年(949年),八十六歲。 [97]  至大有十一年(938年),劉龑又如文偃入內尋問禪機,並欲授文偃左右街大僧錄一職,文偃辭不受而求歸雲門山,翌日,賜內帑香藥施利鹽貸等回山,並加號曰“匡真大師”。葉昌熾雲應該是“匡直大師”,他曾親得此匡直大師碑。 [98] 
劉晟時又詔師入內,經月供養。賜六株衣一襲、香藥施利等而回,並御製塔額,預賜為寶光之塔,瑞雲之院。死後十七年,于大寶六年(963年)八月,託夢於雄武軍節度推官阮紹莊請李託前來開塔,劉跟命指揮韶州都監軍府事梁延鄂同本府官吏往雲門山開塔。文偃之後,有實性等傳承雲門宗,同樣得到南漢皇帝的支持。 [99] 
南漢崇佛的結果不僅是在各地廣造銅鐘,而且在全國各地廣造佛寺。環興王府建有二十八寺,以應上天二十八星宿。興王府內亦廣建寺廟。歷史最為悠久的是光孝寺(在今廣州光孝路北),寺史長達多年。本南越王趙建德故宅,吳為虞翻講學處,稱“虞苑”。虞死後家人施宅為寺,名為制止寺。南漢其它地方亦廣建寺廟,羅浮山有寶積寺,門外有乾和三年(945年)所建陀羅尼幢一座。 [100]  此年又在白州建有聖壽寺。瓊州亦建有開元寺,寺內有乾和九年(952年)所鑄銅鐘。 [101] 

南漢科技

南漢曆法

南漢擁有一批在當時可稱一流的天文歷算名家。這一點從宋代司天監對南漢舊臣及其後人的任用情況可見一斑。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唐末司農少卿、南漢朝的太常少卿周杰,其精通曆算、術數。他糾正了唐開元間天文學大家僧一行主持編寫的《大衍曆》的差錯,並加以修訂,著成《極衍》二十四篇。 [92]  其子周茂元,繼承家學,入宋後為司天監承。另外,胡萬傾,“幼神悟,通九宮三元之法。卜事奇中,百不失一。”其所作《六壬軍鑑式》三卷,《太乙時紀陰陽二遁立成歷》二卷,為術數之士“鹹守如繩尺”。 [83]  其他尚有林楚材等人,對術數也有所研究。

南漢醫學

南漢高祖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軒轅述,不僅好讀前代醫學書籍,而且能自具卓識,不拘泥於古人的説法。其醫術相當高明,“治病多奇驗”,遠近求醫者爭相前來。他根據前人青霞君的《寶髒論》,刊去謬誤,博採眾家之説,拾遺補缺,寫成《寶髒暢微論》三卷,成為醫家競相爭奪的寶貝。 [83] 

南漢建築

南漢在廣州建有苑圃8處,宮殿26座,南漢在唐廣州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增建。廣州周圍以惠州博羅縣羅浮山天華宮為中心的建築羣最為有名。天華宮建於大寶二年(959年)。天華宮在羅浮山之西,南漢主建,有甘露、羽蓋等亭。雲華閣,命中書舍人鐘有章作記。 [102] 

南漢民族

中和三年(883年),劉謙以軍功晉身為封州刺史,經營當地長達12年之久。對於那些桀驁不馴的蠻族首領,劉謙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態度接納了他們,從而爭取到他們的合作。在雙方的協作下劉謙邁開了走向霸業的第一步。他很快就從當地的各族人中募集了萬餘名士兵和強大的艦隊。

南漢社會

南漢時期,嶺南社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統治者奉行保境息民,勸課農桑,招徠商旅的政策,使嶺南的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南漢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糧食產量的提高,以及多樣化農產品及經濟作物的種植。可知嶺南的農業社會在唐代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南漢時期,嶺南之地已不需要從外調運糧食,到了宋代更出現廣米外銷的現象。但是,南漢後期,統治者不能很好地貫徹社會發展的政策。為了滿足統治階層的腐朽生活,不僅對境內的人民苛以重税,甚至派出軍隊掠奪過往商旅,搶奪金帛。嶺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能為南漢統治者充分利用和發揮,全來為滿足其窮奢極欲的物質享受服務。凡此種種,皆對南漢社會的發展造成重大障礙。 [103] 

南漢帝王世系

性質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追尊
太祖 [95] 
文皇帝 [94] 
-
-
-
-
世祖 [95] 
聖武皇帝 [94] 
-
-
-
-
烈宗 [95] 
襄皇帝 [94] 
(實際奠基人)
-
-
德陵
實際統治
高祖
天皇大帝
917——942
乾亨
917——925
康陵
白龍
926——928
大有
928——942
-
殤皇帝
942——943
光天
942——943
-
中宗
文武光聖明孝皇帝
943——958
應乾
943
昭陵
乾和
943——958
-
-
-
958——971
大寶
958——971
-
參考資料
  • 1.    張其凡著;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番禺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418
  • 2.    粵古代三大政權之後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10-29]
  • 3.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廣東印記 第3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130-131
  • 4.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829
  • 5.    張開城,盧燦麗.《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城市歷史文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36
  • 6.    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廣州市越秀區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主編.《越秀史稿 第1卷 先秦-五代南漢國》.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307
  • 7.    趙巖.《中國通史 第2卷》.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642
  • 8.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謙卒,廣州表隱代謙封州刺史。
  • 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乾寧中,節度使劉崇龜死,嗣薛王知柔代為帥,行至湖南,廣州將盧琚、覃玘作亂,知柔不敢進。隱以封州兵攻殺琚、玘,迎知柔,知柔闢隱行軍司馬。其後徐彥若代知柔,表隱節度副使,委以軍政。彥若卒,軍中推隱為留後。天祐二年,拜隱節度使。
  • 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梁開平元年,加檢校太尉、兼侍中。二年,兼靜海軍節度、安南都護。三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南平王。
  • 1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乾化元年,進封隱南海王。是歲卒,年三十八。弟龑立
  • 12.    白壽彝總主編;陳振主編.《中國通史·第7卷·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967-968
  • 13.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4]
  • 14.    《資治通鑑·卷二八三·晉紀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4]
  • 15.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0]
  • 16.    《舊五代史·十國世家》:玢立,洪熙日益進聲妓誘玢為荒恣。玢亦頗疑諸弟圖己,敕宦官守宮門,入者皆露索。洪熙、洪杲、洪昌陰遣陳道庠養勇士劉思潮、譚令禋、林少強、少良、何昌廷等,習為角牴以獻玢。玢宴長春宮以閲之,玢醉起,道庠與思潮等隨至寢門拉殺之,盡殺其左右。玢立二年,年二十四,諡曰殤。弟晟立。
  • 1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高祖乾祐元年八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1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後周太祖廣順元年三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十一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2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十二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2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晟,初名洪熙,封晉王。既弒玢,遂自立,改元曰應乾,以洪昌為兵馬元帥,知政事,洪杲副元帥,劉思潮等封功臣。晟既殺兄,立不順,懼眾不伏,乃益峻刑法以威眾。已而洪杲屢請討賊,陰勸晟誅思潮等以止外議。晟大怒,使使者夜召洪杲。洪杲知不免,乃留使者,入具沐浴,詣佛前祝曰:“洪杲誤念,來生王宮,今見殺矣。後世當生民家,以免屠害。”涕泣與家人訣別,然後赴召,至則殺之。冬,晟祀天南郊,改元曰乾和,羣臣上尊號曰大聖文武大明至道大光孝皇帝。
  • 22.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鋹,初名繼興,封衞王。晟卒,以長子立,改元曰大寶。晟性剛忌,不能任臣下,而獨任其嬖倖宦官、宮婢延遇、瓊仙等。至鋹尤愚,以謂羣臣皆自有家室,顧子孫,不能盡忠,惟宦者親近可任,遂委其政於宦者龔澄樞、陳延壽等,至其羣臣有欲用者,皆閹然後用。澄樞等既專政,鋹乃與宮婢波斯女等淫戲後宮,不復出省事。
  • 23.    《宋史·太宗紀一》:己丑,左監門衞上將軍劉鋹卒,追封南越王。
  • 24.    陳欣.南漢國史[D]:暨南大學,2009:183
  •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十一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4]
  • 2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太祖乾德二年九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4]
  • 2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二·太祖開寶四年二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4]
  •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八·後漢高祖乾佑元年十二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8]
  • 29.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十二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8]
  • 30.    陳欣.南漢國史[D].廣州:暨南大學,2009:193-194
  • 31.    《資治通鑑·卷二七零·貞明三年八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5]
  • 3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貞明六年三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5]
  •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二·天福五年十二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5]
  • 34.    《宋史·卷四百八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5]
  • 35.    周加勝.南漢國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8:68
  • 36.    陳欣.南漢國史[D]:暨南大學,2009:194
  • 37.    《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四《十國百官表》,第1662頁。
  • 38.    《新唐書·卷四十九下·志第三十九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4]
  • 39.    冼劍民、陳鴻鈞編.《廣東碑刻集》之《南漢馬二十四娘墓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49
  • 40.    高新生.十國法律制度考[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2:10
  • 4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清泰元年十二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5]
  • 42.    《五代會要·卷十二》  .國學大師網[引用日期2021-02-05]
  • 4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5]
  • 44.    周加勝.南漢國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8:74
  • 45.    陳欣.南漢國史[D]:暨南大學,2009:212
  • 46.    《青箱雜記·卷七》  .吳江詩詞網[引用日期2021-01-20]
  • 47.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九十《王審知傳》.北京:中華書局,2010:1310
  • 48.    福建省博物館.五代閩國劉華墓發掘報告[J]:文物,1975(01):63-73
  • 49.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7]
  • 50.    陳欣.南漢國史[D]:暨南大學,2009:246-247
  • 51.    (宋)範坰、林禹《吳越備史·卷一·武肅王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7]
  • 52.    (宋)範坰、林禹《吳越備史·卷三·文穆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7]
  • 53.    《宋史·卷四百八十一·南漢劉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7]
  • 5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後梁均王貞明三年十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55.    《南唐書·卷一·烈祖本紀第一》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1-01-27]
  • 5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四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57.    《江南野史·卷七· 陳省躬傳》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1-01-27]
  • 58.    元·黎崱《安南志略·卷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1-27]
  • 5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大有)三年,遣將李守鄘、梁克貞攻交趾,擒曲承美等。承美至南海,登義鳳樓受俘,謂承美曰:“公常以我為偽廷,今反面縛,何也?”承美頓首伏罪,乃赦之。承美,顥子也。克貞又攻佔城,掠其寶貨而歸。
  • 6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一·後晉高祖天福二年三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6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一·後周太祖顯德元年正月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21-01-27]
  • 62.    《青箱雜記·卷七》  .吳江詩詞網[引用日期2021-02-01]
  • 63.    洪己任輯《潮州洪氏族譜·世德》,宋《洪氏舍田碑》,明《重修洪氏施主祠堂記》,轉引自《廣東通史·古代上冊》,第654頁。
  • 64.    李慶新.略論南漢時期的嶺南經濟[J]:廣東社會科學,1992(06):71
  • 65.    (宋)佚名《五國故事·卷下》《偽漢彭城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1]
  • 66.    邱立誠.中國最早的鐵塔一一廣州光孝寺西鐵塔[J]:文物天地,1983(02)
  • 67.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唐宋窯址出土陶瓷[J]:香港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1985:11
  • 68.    陳歷明.《潮汕文物志·上冊》.汕頭:汕頭市文管會,1985:68-73
  • 69.    廣東省博物館.《西沙文物》:文物出版社,1974:2-4
  • 70.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僣偽列傳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1]
  • 71.    羅沐園.南漢錢史[J]:泉幣,1941(05):1
  • 72.    範質、謝深甫等,《宋會要》六食貨17,商税四之十一,5085
  • 7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二》開寶四年七月丙申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01]
  • 7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四》開寶六年六月丙辰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01]
  • 7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二》宋太祖開寶四年二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1]
  • 76.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57
  • 77.    《十國春秋·卷五十八·高祖本紀》  .國學大師網[引用日期2021-02-13]
  • 78.    《十國春秋·卷六十二·王定保傳》  .國學大師網[引用日期2021-02-13]
  • 79.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48
  • 80.    《十國春秋·卷六十二·陳用拙傳》  .國學大師網[引用日期2021-02-13]
  • 81.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58
  • 82.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三》.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68
  • 83.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四》.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73-74
  • 84.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三》.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67
  • 85.    王汝濤等選注.《太平廣記選 下》.濟南:齊魯書社,1981:546
  • 86.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三》.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71
  • 87.    《宋史·卷四六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13]
  • 88.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三》.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15
  • 89.    (清)吳蘭修,(清)梁廷枏輯.《南漢金石志補徵;南漢叢錄補徵》.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225
  • 90.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52-53
  • 91.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卷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34
  • 92.    《十國春秋·卷六十二·周杰傳》  .國學大師網[引用日期2021-02-13]
  • 93.    周加勝.南漢國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08:65
  • 94.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 南漢世家第五》:貞明三年,即皇帝位,國號大越,改元曰乾亨。追尊安仁文皇帝,謙聖武皇帝,隱襄皇帝,立三廟。
  • 95.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07]
  • 96.    《唐文拾遺》卷48,雷嶽《雲門山匡真大師塔銘》,10917頁
  • 97.    陳垣《釋氏疑年錄》,載國家圖書館編《中華佛教人物傳記文獻全書》第59冊,線裝書局,2005年1月。
  • 98.    葉呂熾撰、王其諱校點,.《語石》卷1:新世紀萬有文庫本,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7
  • 99.    陳欣.南漢國史[D].廣州:暨南大學,2009:109
  • 100.    阮元.《廣東通志》三卷《金石略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695
  • 101.    工象之《輿地紀勝》卷124,《瓊州·古蹟》,第3573頁。
  • 102.    陳欣.南漢國史[D].廣州:暨南大學,2009:166-127
  • 103.    陳欣.南漢國史[D]:暨南大學,2009:289
  • 104.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龑初欲僣號,憚王定保不從,遣定保使荊南,及還,懼其非己,使倪曙勞之,告以建國。
  • 105.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七年,唐莊宗入汴,龑懼,遣宮苑使何詞入詢中國虛實,稱大漢國主致書大唐皇帝。詞還,言唐必亂,不足憂,龑大喜。又性好誇大,嶺北商賈至南海者,多召之,使升宮殿,示以珠玉之富。自言家本鹹秦,恥王蠻夷,呼唐天子為“洛州刺史”。
  • 106.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是歲,雲南驃信鄭旻遣使致朱鬃白馬以求婚,使者自稱皇親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賜金錦袍虎綾紋攀金裝刀、封歸仁慶侯、食邑一千户、持節鄭昭淳。昭淳好學有文辭,龑與遊宴賦詩,及羣臣皆不能逮,遂以隱女增城縣主妻旻。
  • 107.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三年,遣將李守鄘、梁克貞攻交趾,擒曲承美等。承美至南海,登義鳳樓受俘,謂承美曰:“公常以我為偽廷,今反面縛,何也?”承美頓首伏罪,乃赦之。承美,顥子也。克貞又攻佔城,掠其寶貨而歸。
  • 108.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四年,楚人以舟師攻封州,封州兵敗於賀江,龑懼,以《周易》筮之,遇《大有》,遂赦境內,改元曰大有。遣將蘇章以神弩軍三千救封州,章以兩鐵索沈賀江中,為巨輪於岸上,築堤以隱之,因輕舟迎戰,陽敗而奔,楚人逐之,章舉巨輪挽索鎖楚舟,以強弩夾江射之,盡殺楚人。
  • 10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四年,愛州楊廷藝叛,攻交州刺史李進,進遁歸。龑遣承旨程寶攻廷藝,寶戰死。
  • 1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九年,遣將軍孫德晟攻蒙州,不克。十年,交州牙將皎公羨殺楊廷藝自立,廷藝故將吳權攻交州,公羨來乞師。龑封洪操交王,出兵白藤以攻之。龑以兵駐海門,權已殺公羨,逆戰海口,植鐵橛海中,權兵乘潮而進,洪操逐之,潮退舟還,轢橛者皆覆,洪操戰死,龑收餘眾而還。
  • 11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初,清海節度使徐彥若遺表薦副使劉隱權留後,朝廷以兵部尚書崔遠為清海節度使。遠至江陵,聞嶺南多盜,且畏隱不受代,不敢前,朝廷召遠還。隱遣使以重賂結朱全忠,乃奏以隱為清海節度使。
  • 11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為清海節度使劉隱同平章事。
  • 113.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二年,兼靜海軍節度、安南都護。三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南平王。
  • 114.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劉隱,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父謙,為廣州牙將。唐乾符五年,黃巢攻破廣州,去略湖、湘間,廣州表謙封州刺史、賀江鎮遏使,以御梧、桂以西。歲餘,有兵萬人,戰艦百餘艘。謙三子,曰隱、台、巖。
  • 115.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唐末,南海最後亂,僖宗以後,大臣出鎮者,天下皆亂,無所之,惟除南海而已,自隱始亦自立。是時,交州曲顥、桂州劉士政、邕州葉廣略、容州龐巨昭,分據諸管;盧光稠據虔州以攻嶺上,其弟光睦據潮州,子延昌據韶州;高州刺史劉昌魯、新州刺史劉潛及江東七十餘寨,皆不能制。隱攻韶州,龑曰:“韶州所賴者光稠,擊之,虔人必應,應則首尾受敵,此不宜直攻而可以計取。”隱不聽,果敗而歸,因盡以兵事付龑。龑悉平諸寨,遂殺昌魯等,更置刺史,卒出兵攻敗盧氏,取潮、韶。又西與馬殷爭容、桂,殷取桂管,虜士政;龑取容管,逐巨昭,又取邕管。隱、龑自梁初受封爵,稟正朔而已。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