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洞潛

鎖定
楊洞潛,字昭元。廣東省始興縣人。因生於邑之南崗,遂名其地為楊公嶺。年幼時愛讀經史子集,富有權謀膽略。
全    名
楊洞潛
昭元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廣東省始興縣

楊洞潛人物生平

楊洞潛早年經歷

楊洞潛的家族原居蜀地,至曾祖時遷至嶺南,定居於始興,從此成為始興人。 [3]  他年輕時為人豁達爽朗,好讀經史,頗有政略,在唐末官至邕管巡官。 [4] 

楊洞潛幕佐劉氏

楊洞潛在任滿後客居於廣州,後又進入清海建武節度使劉隱的幕府,擔任大理評事、節度判官,還被劉隱待以師禮。 [11]  當時,唐朝已為後梁所取代,中原梁晉爭霸,各地軍閥割據,戰亂不止。嶺南相對安逸,中原士人多避難於此。劉隱又禮賢下士,任用楊洞潛、王定保、倪曙、劉濬以及後梁使者趙光裔、李殷衡等士人,大力發展嶺南,使嶺南之地得以大治。 [13] 
乾化元年(911年),劉隱病逝,其弟劉龑繼立。楊洞潛又繼續效力於劉龑。 [12]  當時,虔州(治今江西贛州)的百勝軍發生內亂,節度使接連易主,大將譚全播稱病不出。劉龑在楊洞潛的建議下,趁機出兵北上,攻打韶州(治今廣東韶關)。韶州刺史廖爽被迫投奔了割據湖南的楚國,韶州遂為劉龑所有。 [14]  不久,楚王馬殷又遣軍南下,與劉龑爭奪容管之地。楊洞潛隨軍參贊軍機,協助劉龑擊退了楚軍,奪取了容州(治今廣西容縣),隨後又乘勝攻取了高州。他由此頗為楚人所畏懼 [15]  ,後來又被劉龑擢升為清海軍節度副使,加授御史中丞。 [16] 
乾化二年(912年),後梁以宗主的身份,調解劉龑與馬殷的爭端。楊洞潛亦勸劉龑聯姻楚國“以靖邊隅” [17]  。劉龑遂於次年(913年)遣使入楚,正式向馬殷求婚。馬殷許婚,最終於貞明元年(915年)將女兒馬氏(即馬皇后)嫁給了劉龑。 [18] 

楊洞潛宰執南漢

乾亨元年(917年),劉龑在廣州稱帝,建立南漢政權,並加授楊洞潛、趙光裔、李殷衡三人為同平章事(宰相)。 [7]  趙光裔是後梁派遣到嶺南的使者,其兄趙光逢在後梁官至宰相。楊洞潛認為趙光裔出身於中原大族,自請位居其下。劉龑遂任命趙光裔為兵部尚書,而以楊洞潛為兵部侍郎。 [8] 
乾亨四年(920年)三月,楊洞潛立學校,開科取士,制定典章制度,嶺南因而大治。 [19]  但隨着劉龑在位日久,也開始疏遠士人,對宰相、重臣們的意見也不再如之前一般擇善而從。他曾不顧楊洞潛與工部侍郎劉濬的反對,執意在潮州練兵,伺機親征閩國,結果在乾亨八年(924年)被閩軍擊敗於邊境 [20]  ,這才後悔自己的“愎諫”之舉。 [21]  楊洞潛還曾勸諫劉龑不要濫用酷刑,但劉龑不聽。 [22] 

楊洞潛退歸及病逝

大有七年(934年),劉龑任命兒子秦王劉弘度為判六軍(即禁軍統帥),但劉弘度卻狎暱羣小。 [9]  其所募宿衞兵千人,多為市井無賴。楊洞潛對劉龑道:“秦王是國之儲君,讓他掌握軍權已是不太合適,又怎能再放任他親近小人。”但劉龑卻不以為然,道:“小孩子們學習軍事而已,勞您費心了。”楊洞潛後來又在城中看到商人被宿衞兵劫掠卻只能忍氣吞聲,不由嘆息道:“國家已混亂到如此地步,還要宰相何用?”他於是稱病退歸家中。劉龑也就順勢不再繼續任用楊洞潛。 [10] 
大有八年(935年),楊洞潛在家中病逝。 [6]  史稱;“梁唐之世,天下大亂,而嶺海小康民不受兵,洞潛之力也。”

楊洞潛主要影響

楊洞潛曾對劉龑説:“刺史這一職,不宜用武人去擔任,而應當廣泛延請中原志士仁人,置之幕府,選為刺史,這樣得以宣揚政教,使人民受到益處。”劉龑採納了楊洞潛的建議。於是,一時間社會賢達畢集,而嶺南地域吏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楊洞潛請劉龑攻取韶州後,與嶺北實行和親睦鄰政策。這樣嶺南人民友好相處,休養生息。

楊洞潛軼事典故

楊洞潛善於風鑑之術(即相面)。一次,官員梁愚得授洊水令,到政事堂向宰相致謝。楊洞潛見了梁愚的面相後,私下對同僚稱梁愚“當有風雷之厄”。眾人皆不信。結果梁愚到任不久,便遇到颶風之災,在官署中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眾人這才信服。 [23] 

楊洞潛歷史評價

歐陽修:王定保、倪曙、劉浚、李衡、周杰、楊洞潛、趙光裔之徒,隱皆招禮之。……為國制度,略有次序,皆用此數人焉。 [5] 
王夫之:劉嚴曰:“中國紛紛,孰為天子。”此唐亡以後五十餘年之定案也。嚴既已知之矣,而又擁海隅一曲之地,自號為帝。趙光裔、楊洞潛、李殷衡之瑣瑣者,冒宰輔之榮名。 [24] 
吳任臣:五季時,中原擾攘,獨嶺海承平小安,民不受兵,光裔、洞潛之功居多。 [25] 

楊洞潛人際關係

家族世系:國子祭酒楊潤→遂寧太守楊回→楊勉→楊垂→楊軫→楊洞潛 [3] 

楊洞潛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六十二·南漢五》 [2] 
《南漢書·卷九·列傳第三·諸臣傳一》 [1] 
參考資料
  • 1.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46-47
  • 2.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888-889
  • 3.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楊洞潛,字昭元,始興人也。先世自唐祭酒潤生遂寧太守回,回生勉,由蜀逾嶺,因家焉。勉生垂,垂生軫,軫生洞潛。
  • 4.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幼好經史,開爽有政略。唐末為邕管巡官。
  • 5.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14]
  • 6.    《南漢書》卷9《楊洞潛傳》:大有八年,卒於家。
  • 7.    《十國春秋》卷58《南漢高祖紀》:乾亨元年秋八月,癸巳,王即皇帝位於番禺,國號大越,大赦,改元乾亨,以梁官告使趙光裔為兵部尚書、節度副使楊洞潛為兵部侍郎、節度判官李殷衡為禮部侍郎,並同平章事。
  • 8.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乾亨元年,高祖即皇帝位,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洞潛以梁使趙光裔故宰相光逢之弟,遜使位居已上。高祖嘉其意,從焉。
  • 9.    《十國春秋》卷58《南漢高祖紀》:大有七年,……是歲,帝命秦王劉弘度判六軍,弘度狎暱羣小,同平章事楊洞潛切諫於帝,不聽。
  • 10.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大有中,又命秦王弘度募宿衞兵千人,中多市井無賴子弟,洞潛諫曰:“秦王國之冢嫡,宜親端士,使治軍旅,已過矣,況暱羣小乎?”高祖曰:“小兒輩教以戎事,乃過煩公慮。”一日,衞士掠商人金帛,商人不敢訴,洞潛見之,嘆曰:“政亂如此,安用宰相為!”因謝病歸,久之不召,卒。
  • 11.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秩滿客南海,烈宗師事之,表薦試大理評事、清海建武節度判官。
  • 12.    《南漢書》卷9《楊洞潛傳》:高祖權留後,洞潛首言刺史不宜用武夫,當廣延中州人士置之幕府,選刺諸州,俾宣政教,則民陰受其福。高祖從之。由是,名流畢集,分任得宜,嶺表獲安。
  • 13.    《十國春秋》卷58《南漢烈宗世家》:性復好賢下士,是時天下已亂,中朝人士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遊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仕宦遭亂不得還者,皆客嶺表。王定保、倪曙、劉濬、周杰、楊洞潛之徒,烈宗皆招禮之,而趙光裔、李殷衡以奉使往,俱闢置幕府,待以賓客,後卒用此數人致治雲。
  • 14.    《南漢書》卷9《楊洞潛傳》:先是,乾化初,鎮南留後盧延昌荒于田獵,指揮使黎球殺之,而有其眾。延昌故將譚全播素號知兵,恐禍及;稱疾請老。未幾,球暴卒,牙將李彥圖代知州事,全播愈稱疾篤。洞潛聞之,力勸高祖興師以攻韶,刺史廖爽戰敗奔楚,遂取韶管。
  • 15.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時時為烈宗畫策,取湖南容管,頗為楚人所懼,由是顯名。
  • 16.    《南漢書》卷9《楊洞潛傳》:既而,楚表姚彥章權知容州,高祖攻之急,洞潛隨軍贊畫動中機宜,彥章不能守,容州下。乘勝拔高州,盡有五管之地。以功表為節度副使、御史中丞。
  • 17.    《十國春秋》卷62《楊洞潛傳》:居二年,梁以右散騎常侍韋戩來和楚、漢之難,洞潛力勸高祖聯姻楚國,以靖邊隅。
  • 18.    《十國春秋》卷58《南漢高祖紀》:二年夏四月,梁以我兵與楚相攻,遣右散騎常侍韋戩等為潭、廣和葉使。三年冬十月,求楚王女為昏,楚王殷許之。貞明元年秋八月,王如楚逆婦,楚使永順節度使、王弟存送之。
  • 19.    《南漢書》卷9《楊洞潛傳》:是時,國業初創,諸多簡陋,因陳上吉凶禮法,請立學校、開貢舉、設銓選,一依唐制,百度粗有條理。
  • 20.    《十國春秋》卷58《南漢高祖紀》:乾亨八年夏四月,帝自將兵侵閩,屯汀、漳境上,為閩人所擊,敗歸。
  • 21.    《南漢書》卷10《劉濬傳》:高祖承製,拜宗正卿兼工部侍郎。乾亨之末,高祖練兵於潮,將伺閩間進攻。濬諷楊洞潛使諫阻之。洞潛因以濬言入奏,高祖不聽;卒引兵屯汀、漳間,為閩將所破,深自咎其愎諫。
  • 22.    《南漢書》卷9《楊洞潛傳》:高祖嘗作水獄毒罪人,他刑法亦過酷;洞潛切諫,不聽。
  • 23.    《南漢書》卷9《楊洞潛傳》:洞潛善風鑑,嘗直政府,適有梁愚堂者,授洊水令,入謝。洞潛見之,語同列曰:“此人血貫眸子,行步矍鑠類驚麇,當有風雷之厄。”眾鹹不信;及愚至縣,未幾,颶風壞廨舍,被壓,死,始服其言。
  • 24.    讀通鑑論:卷二十八 五代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22]
  • 25.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89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