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川縣

鎖定
龍川縣,隸屬廣東省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五華縣興寧市,西南連和平縣東源縣,北接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總面積3081.3平方千米。 [1]  截至2023年6月,龍川縣轄24個鎮 [3]  2020年,龍川户籍人口97.68萬人,常住人口59.46萬人。 [1] 
秦,置龍川縣。晉,析置興寧縣。南齊,析置河源縣、新豐縣。明,析置和平縣。 [2]  龍川縣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廣東省生態保護髮展示範區,是廣東最早立縣的4個古邑之一、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千年古縣、中央蘇區縣。 [31]  [34] 
2023年,龍川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81.62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4.15億元,同比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4.07億元,同比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3.4億元,同比增長4.6% [32] 
中文名
龍川縣
外文名
Longchuan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416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河源市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北部
面    積
3081.31 km²
下轄地區
24個鎮
政府駐地
老隆鎮中山東路20號
電話區號
0762
郵政編碼
5173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9.55 萬(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33] 
著名景點
霍山
佗城
正相塔
火車站
龍川西站龍川站
車牌代碼
粵P
地區生產總值
181.62 億元(2023年) [32] 

龍川縣歷史沿革

據裴淵《廣州記》:本博羅縣之東鄉,東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據《南越志》:“縣北有龍穴山,舜時有五色龍,乘雲出入此穴。”
越王趙佗 越王趙佗
據考查,在新石器時代,今龍川縣境內佗城坑子裏、上印牛背嶺,紫市坪嶺頭、九龍崗,豐稔牛角塘,登雲鯉魚山,龍母坪背崗等地已有人類從事漁、獵、耕、織等活動。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屬南海郡。二世元年(前209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龍川為南越國轄地。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趙佗歸漢,保留封地,龍川縣仍屬南越國轄地。元鼎六年(前111年),漢平南越,設置交趾部,龍川屬南海郡。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為交州,龍川屬南海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為荊州,龍川仍屬南海郡。
吳黃武元年(222年),廢荊州,復交州,龍川屬南海郡。黃武五年(226年),吳分南海等郡置廣州,不久又併為交州,龍川屬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廢交州置廣州,龍川仍屬南海郡。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東官郡(東莞),龍川析置興寧縣,仍屬南海郡。太和元年(366年),龍川析置雷鄉縣,均屬南海郡。
南朝宋,撤雷鄉併入龍川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置河源縣、新豐縣。南梁天監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龍川縣析置雷鄉縣,均屬梁化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置總管府於龍川。開皇十一年(591年),總管府遷於歸善,龍川併入河源縣,雷鄉併入興寧縣。大業元年(605年),廢循州置龍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廢龍川郡復循州。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循州屬之。天授二年(691年),廢循州置雷鄉郡,復雷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雷鄉郡為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年),廢海豐郡復循州。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禎州,循州治所遷設雷鄉縣(今龍川佗城),州縣並存,僅轄雷鄉縣。
龍川縣地理位置 龍川縣地理位置
宋開寶四年(971年),設置廣南東路,撤雷鄉復龍川縣,屬循州。宣和二年(1120年),龍川改雷江縣,屬循州。紹興三年(1133年),廢雷江復龍川縣,屬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廢廣南東路設置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設龍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為散州,龍川屬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置廣東行中書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龍川屬循州。翌年,廢循州併入惠州府,龍川屬之。洪武九年,廣東行中書省改為廣東布政使司,龍川屬惠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龍川析置和平縣,均屬惠州府。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龍川縣屬惠州府。光緒元年(1875年),設置惠嘉潮道,龍川縣仍屬惠州府。
 龍川縣地圖 龍川縣地圖
民國2年(1913年),廢廣東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設置廣東都督府潮循道,龍川屬之。民國15年,龍川縣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委員會。民國20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專員公署。民國26年,屬廣東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民國35年,屬廣東省第六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龍川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委員會,翌年,屬東江行政專員公署。
1952年,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1956年,屬惠陽地區專員公署。1959年,屬韶關地區專員公署。1963年,恢復惠陽地區專員公署,龍川屬之。1968年,屬惠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81年至1985年,屬惠陽地區專員公署。 [2] 
1988年,撤銷惠陽地區,設立河源市。龍川縣屬之。 [1] 

龍川縣行政區劃

置縣之初,疆域遼闊,包括今龍川、五華縣、興寧、河源、和平、連平縣等縣境,以及新豐、陸豐、紫金、尋鄔(屬江西省)等縣的部分地方。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以後,龍川縣地曾多次析置新縣。自明嘉靖至今,縣境疆域基本上穩定下來無大變動。 [2] 
截至2023年6月,龍川縣轄24個鎮:老隆鎮義都鎮佗城鎮鶴市鎮黃布鎮紫市鎮通衢鎮登雲鎮豐稔鎮四都鎮鐵場鎮龍母鎮田心鎮黎咀鎮黃石鎮赤光鎮廻龍鎮新田鎮車田鎮巖鎮鎮麻布崗鎮貝嶺鎮細坳鎮上坪鎮 [3]  下轄315個行政村,42個居委會,1379個自然村,5658個經濟合作社。 [1]  縣人民政府駐老隆鎮

龍川縣地理環境

龍川縣位置境域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地處北緯23°50′57″——24°47′03″,東經115°03′13″——115°35′18″之間。東連梅州市五華縣興寧市,西南連和平縣東源縣,北接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東西寬54千米,南北長103千米,總面積3081.3平方千米。 [1] 

龍川縣地質

龍川區域地質構造,位於粵北古生代褶皺隆起剝蝕區,東江斷裂帶北東段。縣內出露老地層為主,尤以元古界震旦系和上古生界泥盆一石炭系分佈廣泛:中生界上侏羅一白堊系主要分佈在東江斷裂帶的斷陷盆地中;其他時代地層或缺失,或只有零星分佈,或只以殘留體出現。縣內地質構造以北東一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屬東江斷裂帶龍川斷束。 [2] 

龍川縣地形地貌

龍川縣,境內南北高,中間低,似馬鞍形,北部為中低山地貌,中部和南部為丘陵地貌。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形為山河相間,山間谷地、丘陵盆地、江河沖積地交錯分佈。 [1] 

龍川縣氣候

龍川縣,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氣候温和,雨量充足,夏長冬短,日照時間長,無霜期長,季風明顯,農業氣候資源豐富,適宜喜温作物和雙季稻的種植。2020年,龍川年平均氣温21.5℃,較常年偏高0.4℃;最冷為12月(月平均氣温12.3℃),最熱為7月(月平均氣温29.6℃);年極端最高温37.6℃,出現在7月24日;年極端最低温0.3℃,出現在12月31日。年降水量為1378.4毫米,較常年減少17%,年日照時數為1923.2小時,較常年增多10%。年平均氣温咯偏高,高温日數偏少,降水偏少,日照時數偏多。 [1] 

龍川縣水文

龍川縣,境內分珠江水系和韓江水系。屬珠江水系的有東江干流及其支流,其中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安遠水、小金水、流田水、沙洲水、黃麻布水、車田河、小廟河等7條。屬韓江水系的支流有鐵場河、鶴市河、橋頭水等3條。
2020年,龍川水文站的年徑流量46.69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740立方米/秒,出現在6月9日;最小流量1.11立方米/秒,出現在12月1日;最高水位68.51米,出現在6月9日;最低水位66.53米,出現在11月3日;年平均水位67.17米。 [1] 

龍川縣土壤

龍川縣,土壤分類,劃分為9個土類、14個亞類、43個土屬、70個土種。其中:水稻土40個土種、旱地10個土種、山地自然土壤20個土種。 [2] 

龍川縣自然資源

龍川縣水資源

龍川地處東江和韓江上游,水力資源豐富,縣城老隆以上東江集雨面積769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水量達62.01億立方米,其中過境客水47.054億立方米。縣內韓江多年平均來水量6.712億立方米,其中過境客水0.501億立方米。縣內地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3.3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藴藏量41.3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27萬千瓦。
2020年,境內建有廣東第二大水力發電廠一楓樹壩水電站,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縣屬較大的水力發電站還有枕頭寨電廠和位於東江流域黎咀鎮的龍潭水電站以及黃石鎮的稔坑水電站。 [1] 

龍川縣生物資源

龍川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雨量充足,森林資源豐富,境內有坪山林場、紅星林場兩個市屬林場和一個縣屬鶴畲林場。2020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3.46萬公頃,佔縣城總面積76.1%;森林面積22.81萬公頃;森林橙蓋率74%;林木綠化率74.03%;森林活立木總蓄積845.64萬立方米。龍川植物品種繁多,有木本植物500多種,以優良鄉土樹種殼鬥科(杉、松、樟、山茶、大戟、柿、漆樹、薔薇、金縷梅、杜英、楝、竹科等)為主。陸地野生植物有700多種,主要有山蒼子、黃端木、猴耳環、烏藥、春花、桃金娘、野牡丹等。龍川野生動物主要有獸類、飛禽類和兩棲爬行類,多棲息於本縣細坳、上坪、貝嶺、麻布崗、新田、巖鎮、黃石等山區。 [1] 

龍川縣礦泉、温泉資源

位於龍川黎咀梅子坑的天然礦泉年流量27萬噸,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其品質可與法國維希礦泉媲美,是中國稀有的碳酸型天然飲用和醫療礦泉。全縣有温泉資源4處,分佈於佗城、貝嶺、車田、上坪4鎮。其中佗城塔西温泉和貝嶺鹹水温泉已開發利用,發展成為旅遊度假區。 [1] 

龍川縣礦產資源

龍川有鐵、鎢、錳、銅、錫、瓷土等礦產20餘種,分佈於全縣24個鎮。其中鐵礦儲量1500萬噸,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崗石儲量1500萬立方米;鎢礦早有開採利用。 [1] 

龍川縣人口

2020年,龍川縣總户數28.96萬户,户籍人口97.68萬人,男性50.25萬人,女性47.43萬人,各佔總人口比重的51.4%和48.6%。非農人口19.77萬人,常住人口59.46萬人,人口密度為195人/平方公里。全縣(公安)出生人口12454人,人口出生率為12.75%;死亡8349人,死亡率為8.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0%。全縣人口主要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畲族、土家族、瑤族、侗族、滿族、朝鮮族、布依族、壯族、彝族、苗族、維吾爾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17個。 [1]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川縣常住人口為59.55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9.57萬相比,十年共減少10.02萬人,下降14.40%;龍川縣共有家庭户200967户,集體户6249户,家庭户人口為564749人,集體户人口為30722人。平均每個家庭户的人口為2.81人。 [33] 

龍川縣經濟

龍川縣綜述

2022年,龍川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71.41億元,增長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2.40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9.32億元,下降2.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9.69億元,增長0.2%。 [4] 
2020年,龍川縣地區生產總值161.97億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12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35.59億元,下降11.2%;第三產業增加值92.26億元,下降1.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9.41億元,增長11.7%;全社會工業增加值26.04億元,增長0.1%。農業總產值51.99億元,增長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31億元,下降4.5%;旅遊總收入9.4億元。外貿進出口額32.5億元,增長10.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355萬元,增長3.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85億元,增長0.1%;完成税收總收入12.66億元,下降8.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8元,增長5.8%。 [1] 

龍川縣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20年,龍川縣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達73.76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約52.82萬畝,水稻播種面積47.63萬畝,大豆種植面積5.187萬畝,玉米種植面積4.1萬畝,花生種植面積7.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2.8萬畝,水果種植面積9.01萬畝。龍川縣糧食總產達24.61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0.15萬噸以上;其中水稻總產達22.52萬噸、玉米總產0.60萬噸、黃豆總產0.23萬噸;經濟作物花生總產1.24萬噸,蔬菜作物總產15.22萬噸。
畜牧業
2020年,龍川縣生豬養殖場(户)1605户,其中年出欄50頭以上養殖場(户)727户,年出欄500頭以上61户;生豬出欄約24.75萬頭,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2.42萬頭,牛存欄量1.33萬頭,增長8.1%,其中50頭以上規模的16户;羊養殖總量2萬隻,其中100只以上規模的21户;家禽養殖總量864.7萬羽。 [1] 
漁業
2020年,龍川縣水產養殖面積1655公頃,水產品總產量13985噸,比2019年總產量13630噸增長355噸,增長2.6%。漁業總產值達14000萬元,去年13778萬元,增長220萬元,漲幅1.61%。 [1] 
農業產業化
2020年,龍川縣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油茶產業園)1個。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日,培育和打造18個產業主導性強、脱貧能力強的特色產業村。推動牧漁產業結構調整和牛、羊、免等草食動物養殖發展,形成以生豬為主,牛、羊、免等草食動物養殖共同發展形勢;引進甲魚、龜類、台灣泥鰍、野豬、乳鴿、草食動物等特色養殖業,推行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打造生態、休閒一體發展新模式。龍川縣有廣東省“菜籃子”基地3個,市級“菜籃子”基地10個。全縣有農業龍頭企業4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8家,市級龍頭企業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1家,家庭農場232個。龍川縣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個(龍川茗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龍川山茶油),廣東省名特優新區域公共品牌4個(龍川大米、龍川金鈎豆、龍川茗茶、龍川山茶油),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經營專業品牌6個(“熬山牌”綠茶、“帝一品”金線蓮、“帝一品”鐵皮石斛、“綠優原生”山茶油、“上山打油”山茶油、“南越德”牛筋糕),廣東省農業名牌產品2個,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6個,有機食品11個。 [1] 

龍川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0年,龍川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9.41億元,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87億元;產業園擴園73.33公頃,盤活閒置用地6宗9.34公頃,園區三期基礎設施建設正式啓動。引進項目35宗,投資總額247.28億元,增長24.73%。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家,規上工業總產值139.41億元。完成工業投資40.12億元,新開工項日7個、在建項目15個,景旺二期、科逸、中建二局等10個重點項目加快推進。 [1] 

龍川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0年,龍川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3億元,位居全市第二。新上限額商貿企業3家:紅紅數碼、金三農、炬勝燃氣。電商交易額10.94億元,增長11.5%,農產品網絡交易額1.16億元,增長16.3%。 [1] 
對外貿易
2020年,龍川縣外貿進出口總值32.5億元人民幣,增長10.7%,完成年度任務108%,其中出口26.9億元,增長14.5%;進口5.6億元,下降3.4%。實際利用外資5355萬元人民幣,增速3.68%,完成年度任務100.66%。 [1] 

龍川縣交通運輸

龍川西站 龍川西站
龍川縣境內有梅河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贛深高鐵和雙龍高鐵、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 [1] 尋烏—龍川高速公路 [5] 廣州—龍川高速公路 [6] 長深高速 [7]  、205國道 [8] 236國道 [9] 238國道 [13]  穿縣而過。

龍川縣政治

縣委書記:劉力
縣長:朱以威
截至2023年11月 [15-16] 

龍川縣社會事業

龍川縣教育事業

2020年,龍川縣共有311個辦學單位。幼兒園155所;中小學校121所,其中完全小學79所(另有農村小學教學點229個),初級中學2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普通高中5所(含完全中學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技工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各1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24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學生德育基地1所。
基礎教育在校學生136665人。其中,在園幼兒24423人;在校中小學生112098人(其中小學生63310人、初中生3318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5604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44人;中職在校生481人;技工學校在校生1451人。
基礎教育專任教師(含民辦學校教師)9939人。其中,幼兒園教師1429人,小學教師3620人,初中教師3319人,高中教師1523,特校教師48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51人,技工學校教師125人。 [1] 

龍川縣科學技術

截至2018年,龍川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1757人,較2017年增加694人,擁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2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6人。

龍川縣文化事業

國家二級文化館:龍川縣文化館。 [17] 

龍川縣體育事業

2020年,龍川縣繼續完善以縣人民廣場、縣體育館、縣城體育活動中心、縣惠隆體育公園、縣游泳池五大羣眾體育健身中心為核心的城區“30分鐘健身圈”;開展縣城體育中心(龍舟基地)周邊環境整治。完成3塊足球場地建設:縣人民廣場7人制足球場、鐵場鎮11人制足球場、廻龍鎮7人制足球場;投人83萬元完成12個行政村因災受損體育場地設施及器材的修復和更換;完成12個社會足球場地、6個社區體育公園、一批全民健身體育器材項目入庫工作。推進龍川縣奧林匹克體育公園項目建設。完成全縣體育場地普查,總面積180.0177萬平方米,新增60萬平方米。其中體育場、館面積合計121.1744萬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徑7580平方米,全縣場地數量1900個,比去年增加253個,全縣人均2.59平方米。 [1] 

龍川縣醫療衞生

2020年,龍川縣共有醫療衞生公立單位33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間(縣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老隆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精神病醫院、慢病院、疾控中心各1間,鎮衞生院24間和康復醫院1間。共設有病牀4712張,平均每千人口6.61張。門(急)診量147萬人次,出院人數11.1萬人次,縣域內住院率90.2%(全省排名第9位),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就論率65.2%。共出生9353人,人口出生率8.98%。,政策生育率78.18%,自然增長率5.10%。,出生人口性別比115.11。 [1] 

龍川縣社會保障

2020年,龍川縣參加2021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78798人,參保率94.45%以上。 [1] 

龍川縣歷史文化

龍川縣語言

龍川佗城秋闈
龍川佗城秋闈(30張)
龍川縣是客家古邑,通行客家語,龍川縣居民使用的語言是屬於漢語客家方言中的地區方言,按一般習慣稱之為龍川話。龍川話大體上可分為5種:老隆土語(包括今佗城、義都、豐稔、四都、老隆、附城等區鎮水源音),鶴市土語(包括今鶴市、登雲、錦歸、黃布、通衢、紫市等區),鐵場土語(包括今鐵場、龍母、石坑、回龍、田心、赤光等區),車田土語(包括今車田、黎咀、黃石、楓樹壩、鄭馬等區),貝嶺土語(包括今貝嶺、細坳、麻布崗、巖鎮、上坪、新田等區)。 [2] 

龍川縣客家淵源

歷代漢族遷徒路線圖
歷代漢族遷徒路線圖(2張)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羣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着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户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族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在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均捲入保衞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佈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龍川縣節日習俗

婚姻禮俗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80張)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民間娛樂
打馬燈 打馬燈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打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籤,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龍川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龍川縣風景名勝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位於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建於清同治年間,為旅居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坐東南向西北,土木石結構,三進五開間院落式建築,佔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築面積570平方米。1925年東征軍左路軍指揮部設在福建會館,1941年成為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中轉站指揮部。福建會館格局保存完整,樑架金漆木雕和圖案精美,有福建特色,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尤富於革命紀念意義。 [18] 
2019年10月,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 
南越王廟
佗城
佗城(2張)
南越王廟,始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坐北向南,二進院落式佈局,總面闊14米,總進深31米,建築面積434平方米。前殿祀南越王,後殿祀宋代蘇轍、陳次升、吳潛和明代洪雲蒸、鄧茂官、伍儀、楊士元、林廷植、唐希孔及清代耿惇等“十賢”。南越王廟為現存奉祀趙佗的唯一廟宇建築。 [20] 
龍川考棚
龍川考棚,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為四進院式佈局,由大門樓、至公堂、官員寓所和文武考場等組成,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總佔地面積7298平方米。自建考棚後,龍川每年科考會試均在此舉行。東西設四個考場。公堂後為官員寓所,木樓棚,二層。上下層各有一廳,六房間。 [20] 
佗城
佗城,原稱龍川城,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是秦朝嶺南四大古邑之一,有2234年曆史。1991年,佗城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認定為“廣東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與“南越國遺蹟”捆綁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市項目。2010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一千年古縣”;2012年被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認定為“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保存有秦時的越王井、南越王趙佗故居遺址、跑馬射箭練兵場,漢代磚瓦窯,唐代正相塔,宋代西門古碼頭、蘇堤,南漢至元代的循州治所遺址,明清時期城隍棚是廣東省唯一遺存科舉考試場所。有客家古祠堂89間(現存48間)。 [1] 
霍山旅遊風景區
霍山旅遊風景區,位於龍川縣中部,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霍山方圓10平方千米,擁有廣東省最長的水泥棧道、玻璃棧道。計有四十八峯、二十七巖、十三奇石、十一泉池、八大洞府,以“酒甕凌雲”“雄獅吼龍”“太乙仙岩”“橫巖傲霧”“一線曙光”“吊谷上棚”“地下花園”“船頭觀日”“礱衣接佛”“玉麟玩月”十景為最,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之稱。 [1] 

龍川縣地方特產

龍川山茶油
龍川山茶油,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1] 
龍川油茶種植於河源市龍川縣,已有1500多年曆史。茶油屬於純天然高級食用植物油,色澤金黃、品質純淨、澄清透明、氣味清香、味道純正,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抗氧化性,易於消化吸收。 [26] 
2022年4月1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批准對“龍川山茶油”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1] 
龍川茗茶
龍川茗茶,根據客家傳統工藝製作而成,茶葉灰綠緊結捲曲,黃綠明亮,炒米香,濃醇回甘,具有獨特的客家風味。色碧綠澄清,香清幽悠遠,味醇、鮮靈,入口清香甘冽,留在舌尖的茶韻散佈四肢百骸,通體舒泰。 [23] 
龍川柿餅
龍川柿餅,分牛心柿和火柿兩種。肉紅透明無籽,凝霜後,白裏透紅、皮脆柔軟、清甜芳香。質地透明,清甜爽口,營養豐富,具有潤肺、補血、健胃、止咳等藥理功能。 [24] 

龍川縣著名人物

蕭殷
蕭殷,原名鄭文生,1915年9月生於佗城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文藝評論工作的開拓者,《文藝報》創辦人之一。1938年,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華北《新華日報》編委、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員、中央黨校教員、《石家莊日報》副總編輯。1985年,獲廣東省首屆文學評論榮譽獎;1986年,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特別獎。 [27] 
黃麟書
黃麟書,龍川縣黃布鎮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1913年冬畢業於廣州公立教忠師範學校,1917年夏畢業於日本東京中央大學經濟系。曾任民國龍川縣縣長、教育廳廳長,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9年間,創辦多所省立專科學校與省立師範學校,為普及和發展廣東近代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其著有《秦皇長城考》等歷史學術著作。 [29] 
張百如
張百如,男,漢族,1954年7月生,廣東龍川人,197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10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大學學歷。曾任雲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 [30] 

龍川縣榮譽稱號

2012年,龍川縣入選2012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 [10] 
2018年,龍川縣入選第五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 [11] 
2019年,龍川縣入選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第一批)。 [12] 
2021年,龍川縣入選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14] 
2022年5月,龍川縣入選2021年廣東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22] 
2022年7月,龍川縣入選廣東省“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 [25] 
2023年3月,龍川縣入選2022年度廣東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重點縣。 [28] 
2024年3月,入選第四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3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