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文化
編輯十國詩詞
十國的文人飽經滄桑,詩文也透露着沉痛的氣息。其中以吳越國詩人羅隱的五七言詩比較優秀,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五代前期時期流亡四方的文人學士頗多,司空圖、韋莊、杜光庭等,都是非常有文學成就的人物
[3]
。
然而五代十國的文學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其詞風的前期繼承晚唐風格,主要描寫皇室貴族的享樂生活。其題材庸俗,境界狹窄,風格柔靡,以花間派的作品為代表。到後期出現清晰深沉的描述,情感生動,使人回味無窮,對宋詞的影響極大。花間派起源於晚唐温庭筠、晚唐前蜀的韋莊,其中温庭筠被後人稱為“花間鼻祖”,有名的有〈菩薩蠻〉、〈夢江南〉等,而韋莊有〈女冠子〉、〈菩薩蠻〉等,其風格較為清新。而後繁榮於五代,以蜀地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蜀地有晚唐前蜀的韋莊與後蜀的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由趙崇祚收入《花間集》。歐陽炯詞作風極委婉之致,有名的有〈南鄉子〉。
另一箇中心的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人。馮延巳的作品有〈採桑子〉、〈謁金門〉等,詞風細膩深沉,影響北宋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遺有《陽春集》。李璟的作品以〈攤破浣溪紗〉最具代表,內容深動,沒有豔麗虛浮感,李璟父子的作品被後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五代十國中最重要的詞人。其前期的作品也是如同花間派,以〈玉樓春〉、〈菩薩蠻〉等宮廷豔麗生活為主。但在國亡被俘後所寫的詞,或慨嘆身世,或懷戀往昔,形像鮮明,語言生動,把傷感之情寫得很深摯,以〈虞美人〉、〈浪滔沙〉、〈烏夜蹄〉等最具代表。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內容和意境兩方面都有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十國繪畫
南方山水畫以南唐的董源、巨然師徒著稱,他們皆擅用水墨描繪江南景色。董源擅長用披麻皴,好以淡墨輕嵐寫出江南平淡天真之趣,以《洞天山堂》、《寒林重汀圖》最有名。巨然直接承襲董源的畫法,更在山頂上常鈎畫一些明淨的卵石,即“礬頭”。以《蕭翼賺蘭亭圖》、《層巖叢樹圖》等著稱。而花鳥畫以南唐的徐熙與後蜀的黃筌等人最有名。黃筌擅畫宮廷的珍禽異卉,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兩人並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有名的有《寫生珍禽圖》、《雪竹圖》等。人物畫皆繼承唐朝周昉和張萱的宮廷人物畫風,有名的有顧閎中、周文矩與石恪。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線條細膩,色彩華麗鮮豔,為傳世的藝術珍品。周文矩對人物的刻畫表情生動,對形體與姿勢掌握的深厚功力,繪有《蘇李別意》與《按樂宮女圖》等。而後蜀石恪擅繪人物鬼神,形象多作醜怪奇詭之狀,繪有《二祖調心圖》。五代時的道士張素卿擅長道畫,“曾於青城山丈人觀,畫五嶽四瀆真形,並十二溪女數壁,筆跡遒健,神彩欲活。見之者心驚神悸,足不能進,實畫之極至者也”
[6]
。
十國科技
南方十國極力發展經濟,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積極建設。五代時已有遙堤出現。924年後唐時修築酸棗河堤,於隔年由符習成功修復。五代還使用“帚工”來護岸、堵口、護堤的水工建築物。主要是將薪柴、竹木、軟草等夾以土石捆紮成帚捆,然後連接起來,具有很好的抗水衝擊作用。最後在宋朝成熟並被普遍推廣使用。五代時,江南吳國、吳越國與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濟運,持續發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統,並且還修築錢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襲
[7-8]
。
五代的吳國、南唐常將火藥、猛火油等使用在戰爭上。904年楊行密軍圍攻洪州﹙今江西南昌﹚,部將鄭璠命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975年北宋大軍南征南唐,南唐將領朱全贇用猛火油縱火攻宋軍,但最後因為風向改變,火焰反燃己軍而大潰
[9]
。
十國概況
編輯十國南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顥、徐温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由於徐温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鬱而終,由其弟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温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共歷四主,存在時間為三十六年。
十國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温。楊渥繼承楊行密之後,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舊將。907年,徐温和張顥藉此發動兵變,剝奪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08年將其處死。楊渥死後,張顥企圖自立,而徐温想繼續立楊氏為後。最終,徐温推楊隆演繼位,張顥感到不滿,兩人遂發生衝突。衝突的結果是徐温殺掉張顥,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温一開始讓其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徐知訓經常凌辱楊氏和部將,918年最終被部下朱瑾所殺。徐温的養子徐知誥平定叛亂,遂開始執政。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誥自此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楊氏和手下部將,逐漸得到民心。937年,徐知誥見時機成熟,便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李璟積極用兵,在945年攻滅閩,又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將其滅亡。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制,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採取聯合契丹來壓制後周的政策,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共歷三主,存在時間為三十九年。
十國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温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共歷二主,存在時間為二十三年。
十國後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共歷二主,存在時間為三十三年。
十國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清海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巖繼位。劉巖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於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巖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巖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共歷四主,存在時間為五十五年。
十國南楚
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殷割據湖南,又稱馬楚。南楚的創立者馬殷在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範繼承。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後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共歷六主,存在時間為四十五年。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王進逵殺死,爾後將潘叔嗣殺王進逵;周行逢殺潘叔嗣,湖南全境遂為周行逢所控制。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至此湖南完全併入北宋的版圖。
十國吳越
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公元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共歷五主,存在時間為七十二年。
十國閩國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兇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共歷六主,存在時間為三十七年。
十國荊南(南平)
荊南的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温部下,907年朱温稱帝后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兑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後,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脱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係,於934年被封為南平王。
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衝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繼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繼衝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衝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於宋,荊南滅亡。共歷五主,存在時間為四十年。
十國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公元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於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公元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捲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共歷四主,存在時間為二十九年。
十國年表
編輯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902年—905年 | 902年三月-904年 用唐昭宗年號 | ||
904年-905年 用唐昭宗年號 | |||
905年—908年 | 天祐 | 905-908年 905年十一月楊渥即位沿用 | |
908年—920年 | 天祐 | 908年-919年 908年五月楊隆演即位沿用 | |
武義(頒義) | 919年四月-920年 | ||
920年—937年 | 武義(頒義) | 920年-921年正月 920年五月楊溥即位沿用 | |
927年十一月—929年十月 | |||
929年十一月—935年八月 | |||
935年九月—937年十月 |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李昪 | 937年—943年 | 升元 | 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
李璟 | 943年—961年 | 保大 | 943年三月—957年 楚恭孝王馬希萼用此年號 |
中興 | 958年正月—二月 | ||
交泰 | 958年三月—五月 | ||
顯德 | 958年五月—960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 ||
建隆 | 960年—961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李煜 | 961年—975年 | 建隆 | 961年七月—963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乾德 |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開寶 | 968年十一月—975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錢鏐 | 907年—932年 | 天祐 | 907年五月 用唐昭宗年號 |
天寶 | 908年—912年 | ||
鳳歷 | 913年正月 用後梁郢王朱友圭年號 | ||
乾化 | 913年二月—915年十月 用後梁太祖朱全忠年號 | ||
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用後梁末帝朱友貞年號 | ||
龍德 | 921年五月—923年 用後梁末帝朱友貞年號 | ||
寶大(或作寶太) | 924年—925年 | ||
寶正(或作寶貞、保貞) | 926年—931年 | ||
廣初 | 見於王應麟《玉海》,不詳何時 | ||
正明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 | ||
錢元瓘 | 932年—941年 | 長興 | 932年四月—933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應順 | 934年正月—四月 用後唐閔帝李從厚年號 |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閏十一月 用後唐末帝李從珂年號 |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1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
錢弘佐 | 941年—947年 | 天福 | 941年九月—944年六月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開運 | 944年七月—946年 用後晉出帝石重貴年號 | ||
錢弘倧 | 947年 | 天福 | 947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錢弘俶 | 947年—978年五月 | 天福 | 947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乾祐 | 948年—950年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 | ||
廣順 | 951年—953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 ||
顯德 | 954年—960年正月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 ||
建隆 | 960年—963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乾德 |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開寶 | 968年十一月—976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太平興國 | 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用北宋太宗趙光義年號 |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馬殷 | 907年—930年 | 不詳 | 不詳 |
馬希聲 | 930年—932年 | 天成 | 927年六月—930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長興 | 930年十一月—932年六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
馬希範 | 932年—947年 | 長興 | 932年七月—933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應順 | 934年正月—四月 用後唐閔帝李從厚年號 |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閏十一月 用後唐末帝李從珂年號 |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
開運 | 944年七月—946年 用後晉出帝石重貴年號 | ||
天福 | 947年四月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
馬希廣 | 947年—950年 | 天福 | 947年四月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乾祐 | 948年—950年十一月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 | ||
馬希萼 | 950年—951年 | 保大 | 950年十二月—951年十一月 用南唐元宗李璟年號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王審知 | 909年—925年 | 開平 | 909年四月—911年四月 用後梁太祖朱全忠年號 |
乾化 | 911年五月—915年七月 用後梁太祖朱全忠年號 | ||
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用後梁末帝朱友貞年號 | ||
龍德 | 921年五月—923年三月 用後梁末帝朱友貞年號 | ||
同光 | 923年四月—925年 用後唐李存勖年號 | ||
王延翰 | 926年 | 天成 | 926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王延鈞 | 926年—935年 | 天成 | 926年十二月—930年二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長興 | 930年二月—932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
龍啓 | 933年—934年 | ||
永和 | 935年 | ||
王繼鵬 | 935年—939年 | 永和 | 935年—936年二月 |
通文 | 936年三月—939年七月 | ||
王延曦 | 939年—943年 | 永隆 | 939年閏七月—943年正月 |
王延政 | 943年—945年 | 天德 | 943年二月—945年八月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劉龑 | 917年—942年 | 917年七月—925年十一月 | |
925年十二月—928年二月 | |||
大有 | 928年三月—942年三月 | ||
劉玢 | 942年—943年 | 942年四月—943年二月 | |
劉晟 | 943年—958年 | 943年三月—十月 | |
943年十一月—958年七月 | |||
劉鋹 | 958年—971年 | 958年八月—971年二月 |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
張遇賢 | 942年—943年 | 永樂(或作長樂) | 942年七月—943年十月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王建 | 907年—918年 | 907年九月 用唐昭宗年號 | |
908年—910年 | |||
916年 | |||
天漢 | 917年 | ||
918年 六月後主王衍即位沿用 | |||
王衍 | 918年—925年 | 918年 | |
919年—924年 | |||
925年正月—十一月 |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孟知祥 | 934年 | 明德 | 934年四月—934年 七月後主孟昶即位沿用 |
孟昶 | 934年—965年 | 明德 | 934年七月-937年 |
廣政 | 938年—965年正月 |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高季興 | 924年—929年 |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用後唐李存勖年號 | |
天成 |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
928年六月—十二月 用南吳睿帝楊溥年號 | |||
929年正月—六月 用南吳睿帝楊溥年號 | |||
高從誨 | 929年—948年 | 天成 |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930年二月—933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
934年正月—四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 |||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用後唐末帝李從珂年號 | |||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
開運 | 944年七月—946年 用後晉出帝石重貴年號 | ||
947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 |||
948年正月—十月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 | |||
高保融 | 948年—960年 | 948年十一月—950年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 | |
951年—953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 |||
954年—960年七月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 |||
高保勖 | 960年—962年 |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高繼衝 | 962年—963年 |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 | |
君主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起訖時間 |
951年—954年 | 951年—954年十月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 | ||
劉鈞 | 954年—968年 | 954年十一月—956年九月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 | |
956年九月-968年 | |||
968年—979年 | 968年七月—973年 劉繼恩沿用 | ||
973年-979年 | 天會 | 973年-974年 | |
廣運 | 974年—979年五月 | ||
- 參考資料
-
-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92
- 2.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第七章中晚唐政治與五代十國〉.第219頁-第238頁.
- 3. 《中國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 輝煌的詩歌和文體的變革〉. 第1031頁-第1106頁.
- 4. 李煜(南唐後主) .圖片網[引用日期2014-01-11]
- 5. 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十國 顧閎中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引用日期2014-01-11]
- 6. 《中國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十七章 古代美術的盛世〉. 第134頁-第1456頁.
- 7. 張奎元. 隋唐五代科技史. 人民出版社. 1994.
- 8. 《中國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八章 自然科學和醫學的豐碩成果〉. 第555頁-第676頁.
- 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朱全贇自湖口以眾援金陵,號十五萬,縛木為筏,長百餘丈,戰艦大者容千人,將斷採石浮樑,會江水涸,戰艦不能驟進。王明屯獨樹口,遣其子馳騎入奏,帝密遣使令明於洲浦間多立長木若帆檣之狀以疑之。己未,全贇獨乘大航,高十餘重,上建大將旗幡。至皖口,行營步軍都指揮使劉遇揮兵急攻之,全贇以火油縱燒,遇軍不能支。俄而北風,反焰自焚,其眾不戰自潰,全斌惶駭,赴火死。擒其戰棹都虞侯王暉等,獲兵仗數萬。金陵獨恃此援,由是孤城愈危蹙矣。”
- 10. 五代十國圖 .中國長治[引用日期2014-01-11]
- 11. 卷七十一 十國世家年譜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3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