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隱

(唐末五代嶺南割據軍閥、南漢政權奠基者)

鎖定
劉隱(874年 [1]  —911年4月4日),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嶺南割據軍閥南漢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封州(今廣東封開縣 [39]  )刺史劉謙長子,南漢高祖劉龑之兄。生母是南漢追尊武皇后韋氏。
劉謙死後代任封州刺史。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劉隱出兵奇襲肇慶廣州,成為兩廣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被封為靜海、清海節度使。他重用嶺南士人,為後來獨立建國打下了基礎 [2] 徐彥若在唐昭宗天覆元年(901年)逝世後,軍中推劉隱為留後天祐二年(905年),拜節度使。天祐元年(904年),授任清海節度使,據有田林(今廣西田林)、郴縣(今湖南郴縣)至瀕南海大片地區。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加檢校太尉、兼侍中。開平二年(908年),兼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三年(909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南平王。
乾化元年(911年),後梁進封其為南海王,同年病逝,時年三十八歲,諡號南海襄王。其弟劉龑繼任其官位與軍職。貞明三年(917年),劉龑稱帝,建立大越(南漢)政權,追諡劉隱為襄皇帝,廟號烈宗,葬於德陵
全    名
劉隱
諡    號
襄王(後梁賜諡)、襄皇帝(南漢追諡)
封    號
南平王、南海王(後梁)
廟    號
烈宗(南漢追尊)
所處時代
唐末、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874年 [1] 
逝世日期
911年
陵    墓
德陵
在位時間
909年 至 911年(未稱帝)
前    任
劉謙(封州刺史)
繼    任
南漢高祖劉龑
主要成就
割據嶺南地區,奠定南漢政權
最高官職
檢校太尉、侍中、太師、中書令;清海、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
本    名
劉隱
籍    貫
上蔡(今河南上蔡)

劉隱人物生平

劉隱早年經歷

劉隱祖籍上蔡(今河南上蔡), [3-8]  祖父劉安仁是名商人,後來舉家搬遷到閩中,到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經商,便在泉州馬鋪安家。劉隱的父親劉謙素有才識,因打擊羣盜有功,授任廣州牙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軍攻破廣州,之後又攻掠湖、湘之間,劉謙以軍功官拜封州刺史、賀江鎮遏使,經略梧、桂以西的地方。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有兵馬一萬餘,艦船百艘,在南方沿海很有聲望。劉謙生有三子,長子便是劉隱。 [9-10] 
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劉謙去世,劉隱居喪於賀江,有士民百餘人陰謀叛亂,劉隱一夕之間盡誅殺之。清海軍節度使劉崇龜召劉隱補右都押牙兼賀水鎮使,並上表朝廷委任劉隱代替劉謙擔任封州(今廣東封開縣 [39]  )刺史。 [11] 

劉隱廣州平叛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劉崇龜去世,嗣薛王李知柔前往廣州,赴任清海節度使。李知柔行至湖南時,廣州牙將盧琚、譚弘玘(一作覃玘)作亂,據守廣州抗拒李知柔入境,由譚弘玘固守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區)。李知柔因此不敢入境。譚弘玘交結劉隱,許諾把自已的女兒嫁給劉隱為妻。劉隱假裝答應這樁婚事,以娶親為藉口,把士兵武器埋藏在船上,夜裏進入端州,斬殺譚弘玘。繼而乘勝襲擊廣州,斬殺盧琚,接着劉隱整頓軍容迎接李知柔進入廣州主持節度使事務。李知柔上表朝廷任命劉隱為行軍司馬 [12]  其後徐彥若代替李知柔擔任清海節度使,上表朝廷任命劉隱為清海節度副使,將軍政之事委任給劉隱。 [13]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韶州(今廣東韶關)刺史曾兗發動軍隊攻打廣州,廣州將領王璙率領戰艦接應曾兗;劉隱一交戰就將曾兗的人馬打敗。韶州將領劉潼重新佔據湞陽縣、浛縣,劉隱率軍討伐,將劉潼斬殺。 [14]  這樣過了幾年,太保門下侍郎徐彥若接替李知柔,上表劉隱為節度副使,管理軍政。
唐昭宗天覆元年(901年),十一月,徐彥若去世,遺表薦舉劉隱代理清海留後。 [15] 

劉隱兵敗而回

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年),虔州刺史盧光稠進攻嶺南,並攻取韶州,派他的兒子盧延昌駐守韶州,進兵圍攻潮州。劉隱發兵把盧光稠趕出了韶州,並乘勝進攻韶州。劉隱的弟弟劉龑認為盧延昌有虔州軍隊的援助,不能匆忙攻取。劉隱不聽,於是包圍韶州。
適逢江水漲發湍急,糧草輸送跟不上,盧光稠自虔州帶兵救援韶州;盧光稠的部將譚全播在山谷之中埋伏精鋭部隊一萬人,用瘦弱的兵士挑戰,在韶州城南大敗劉隱的軍隊,劉隱隻身逃回廣州。 [16] 

劉隱官加節度

當初,徐彥若臨終上表薦舉劉隱代理清海留後,朝廷任命兵部尚書崔遠為清海節度使。崔遠到達江陵,聽説嶺南有很多盜賊作亂,並且畏懼劉隱不接受自己被替代,不敢前進,唐朝朝廷召崔遠回京師。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劉隱派遣使者用重賄交結把持唐朝朝政的權臣朱温,於是朱温奏請朝廷,以劉隱為清海節度使。 [17]  總領嶺南地區的軍政要務。

劉隱立足嶺南

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唐朝廷加任劉隱為同平章事 [18]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温廢黜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立後梁政權。劉隱屢次上書勸進擁戴有功,同年五月初三日,朱温加任劉隱為檢校太尉,兼任侍中 [19]  ,並封爵大彭郡王。 [20]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九月,武昌節度使馬殷派遣步軍都指揮使呂師周率軍進攻嶺南,與劉隱打仗十餘次,奪取嶺南昭、賀、梧、蒙、龔、富六州。 [21]  十月二十三日,後梁任命劉隱兼任靜海節度使 [22]  、安南都護。 [23] 
開平三年(909年)四月初四日,後梁加任劉隱為檢校太師,兼任中書令,封南平王。 [24-25]  劉隱佔領嶺南時,寧遠節度使龐巨昭、高州防禦使劉昌魯不從。同年十二月,劉隱派遣其弟劉龑攻打高州(今廣東茂名高州市),劉昌魯把他打得大敗;劉昌魯接着進攻容州,但沒有攻克。劉昌魯自己估計終究不是劉隱的對手,於是歸附楚王馬殷 [26] 

劉隱因病去世

乾化元年(911年),後梁進封劉隱為南海王,加中書令。同年三月,劉隱病情緊急,上表朝廷委任其弟節度副使劉龑暫時主持留後事務。三月初三日,劉隱病逝,葬德陵,時年三十八歲。 [27-28]  雖然有子(《舊五代史》載“諸道節度使錢鏐張宗奭馬殷王審知、劉隱各賜一子六品正員官”),但政權由庶弟劉龑繼承。劉隱之子事蹟不詳。
貞明三年(917年),其弟劉龑稱帝,建立大越政權(後改國號漢,史稱南漢),追諡劉隱為襄皇帝,廟號烈宗。 [29] 

劉隱為政舉措

劉隱治理嶺南

劉隱擔任清海節度使後,據有田林(今廣西田林)、郴縣(今湖南郴縣)至瀕南海大片地區。劉隱好賢士,當時天下已亂,中原士人多來避亂,唐朝時大臣因罪流放嶺南者之後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亂不得歸中原者都客居嶺南,劉隱得此三類人士如王定保倪曙劉濬、周杰、楊洞潛趙光裔、李殷衡的輔佐,使嶺南地區得以稍安。 [10] 
唐末五代嶺南形勢 唐末五代嶺南形勢

劉隱尊奉朝廷

與其他的藩鎮不同,劉隱雖然掌握有絕對的軍權,朝廷派來的節度使也不過是徒有虛名,但是劉隱仍然能夠尊重並且接納委派的節度使,而不是將之拒於門外。史稱,“先時唐末,天下藩鎮不受代,而薛王知柔以石門扈蹕功,授唐廣帥,丞相齊公徐彥若復代知柔,隱皆迎納,朝論嘉之,尋自為廣帥。” [30]  也正因為這樣,劉隱在嶺南能夠名正言順地發展勢力。
唐昭宗光化年間,徐彥若在廣州兩年,劉隱勢力日己穩固,為彥若上表為節度副使,委以軍政。 [10]  劉隱的能力及其為人贏得了前後兩任清海節度使的好感。 彥若臨終前,曾“手錶奏隱為兩使留後”,但是昭宗沒有答應這份奏請。是時“朝廷號令所行,惟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而已。”, [31]  昭宗不願意損失任何一地。更何況嶺南之地的商税收入也是唐末朝廷的一大財源。
時唐王朝的朝廷貢賦來源已基本斷絕,劉隱卻通過湖南、荊南之地持續將貢品運往京城。與此同時,為營求節鉞,劉隱亦不忘加強與中央實力派人物朱全忠的聯繫。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全忠發河南、北諸鎮丁匠數萬,令張全義治東都宮室。江、浙、湖、嶺諸鎮附全忠者,皆輸貨財以助之。” [32]  後,隱又遣使重賂朱全忠,以佛哲、陵、羅越諸國所進香藥入貢。與其説劉隱表示忠誠的誠意行徑換來的唐朝天子的認可,不如説是在這個政權交替之際,劉隱慧眼識“英雄”。次年三月,朝廷加清海節度使劉隱同平章事,劉隱正式得到了中央王朝的許可,為劉氏政權割據嶺南邁出了重要一步。 [33] 

劉隱人物評價

劉隱親屬成員

劉隱父母

  • 父親:劉謙,官至封州刺史。 [10] 
  • 母親:韋氏。 [10] 

劉隱弟弟

  • 劉台,劉隱二弟。 [10] 
  • 劉龑,劉隱三弟,南漢開國皇帝。 [10] 

劉隱女兒

劉隱卒時爭議

關於劉隱的卒年,史籍中記載不一。
《舊五代史》中記載:“乾化元年五月,清海軍節度使、守侍中、兼中書令劉隱薨,輟朝三日,百僚詣閣門奉慰。” [34] 
《新五代史》中雲:“乾化元年,劉隱卒,年三十八。” [10] 
《資治通鑑》中記載:後梁乾化元年三月清海、靜海節度使兼中書令南平襄王劉隱病亟,表其弟節度副使龑權知留後,丁亥卒。 [35] 
《九國志》中記載:“劉隱乾化元年三月丁亥薨,年三十八歲。” [36] 
《五代會要》中雲:“梁乾化元年五月,清海軍節度使、守侍中、兼中書令劉隱薨,輟朝三日, 百僚詣閣門奉慰”。 [37] 
《吳越備史》中記載:“乾化元年是冬,廣帥劉隱殂,弟巖(龑)嗣。” [38] 
上述史籍中,均記載劉隱的卒年為乾化元年,當有所本,可以信實。但是月份記載不一,《九國志》《資治通鑑》中記載為三月,《舊五代史》《五代會要》 為五月,《吳越備史》記為是年冬,根據《十國春秋》卷《烈宗世家》中的推論認為以三月為五月者,蓋以聞赴之日為斷也。劉隱去世的消息傳至後梁王朝是當年的五月,因此,《舊五代史》《五代會要》中記為五月傳至吳越,已經是在當年的冬天。

劉隱史書記載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僭偽列傳二》 [9] 
  •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至二百六十八》
  • 《十國春秋·卷五十八·南漢一烈宗世家》
參考資料
  • 1.    根據其卒於後梁乾化元年,年三十八推算,當生於乾符元年。
  • 2.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第五》:隱復好賢士。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遊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仕宦遭亂不得還者,皆客嶺表。王定保、倪曙、劉浚、李衡、周杰、楊洞潛、趙光裔之徒,隱皆招禮之。定保容管巡官,曙唐太學博士,浚崇望之子,以避亂往;衡德裕之孫,唐右補闕,以奉使往。皆闢置幕府,待以賓客。傑善星曆,唐司農少卿,因避亂往,隱數問以災變,傑恥以星術事人,常稱疾不起,隱亦客之。
  • 3.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劉隱,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
  • 4.    《新唐書》:劉知謙(劉隠之父),壽州上蔡人。避亂客封州。
  • 5.    《東都事略》:鋹,其先蔡州上蔡人也,五世祖安仁,唐潮州刺史,子孫因家嶺南。
  • 6.    《文獻通考》:劉隱,其祖安仁,上蔡人,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
  • 7.    《宋史》:南漢劉鋹,其先蔡州上蔡人,高祖安仁,仕唐為潮州刺史,因家嶺表。
  • 8.    《八閩通志》:安仁,南漢主龑之祖,本上蔡人,徙家閩中,卒葬於此。
  • 9.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僭偽列傳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04]
  • 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04]
  • 1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謙卒,廣州表隱代謙封州刺史。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清海節度使薛王知柔行至湖南,廣州牙將盧琚、譚弘玘據境拒之,使弘玘守端州。弘玘結封州刺史劉隱,許妻以女。隱偽許之,託言親迎,伏甲舟中,夜入端州,斬弘玘;遂襲廣州,斬琚;具軍容迎知柔入視事,知柔表隱為行軍司馬。
  • 13.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乾寧中,節度使劉崇龜死,嗣薛王知柔代為帥,行至湖南,廣州將盧琚、覃玘作亂,知柔不敢進。隱以封州兵攻殺琚、玘,迎知柔,知柔闢隱行軍司馬。其後徐彥若代知柔,表隱節度副使,委以軍政。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韶州刺史曾兗舉兵攻廣州,州將王璙帥戰艦應之。清海行軍司馬劉隱一戰破之。韶州將劉潼復據湞、浛,隱討斬之。
  • 1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清海節度使徐彥若薨,遺表薦行軍司馬劉隱權留後。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三》:是歲,虔州刺史盧光稠攻嶺南,陷韶州,使其子延昌守之,進圍潮州。清海留後劉隱發兵擊走之,乘勝進攻韶州。隱弟陟以為延昌右虔州之援,未可遽取。隱下從,逐圍韶州。會江漲,饋運不繼,光稠自虔州引兵救之。其將譚全播伏精兵萬人于山谷,以羸弱挑戰,大破隱於城南,隱奔還。
  • 1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初,清海節度使徐彥若遺表薦副使劉隱權留後,朝廷以兵部尚書崔遠為清海節度使。遠至江陵,聞嶺南多盜,且畏隱不受代,不敢前,朝廷召遠還。隱遣使以重賂結朱全忠,乃奏以隱為清海節度使。
  • 1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為清海節度使劉隱同平章事。
  • 1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梁開平元年,加檢校太尉、兼侍中。
  •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己卯,以河南尹兼河陽節度使張全義為魏王;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鏐為吳越王;加清海節度使劉隱、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乃以隱為大彭王。
  •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殷又遣步軍都指揮使呂師周將兵擊嶺南,與清海節度使劉隱十餘戰,取昭、賀、梧、蒙、龔、富六州。
  • 2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辛酉,以劉隱為清海、靜海節度使,以膳部郎中趙光裔、右補闕李殷衡充官告使,隱皆留之。
  • 23.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二年,兼靜海軍節度、安南都護。
  • 24.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三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南平王。
  •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庚子,以王審知為閩王,劉隱為南平王。
  • 26.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寧遠節度使龐巨昭、高州防禦使劉昌魯,皆唐官也。黃巢之寇嶺南也,巨昭為容管觀察使,昌魯為高州刺史,帥羣蠻據險以拒之,巢眾不敢入境。唐嘉其功,置寧遠軍於容州,以巨昭為節度使,以昌魯為高州防禦使。及劉隱據嶺南,二州不從;隱遣弟巖攻高州,昌魯大破之,又攻容州,亦不克。昌魯自度終非隱敵,是歲,致書請自歸於楚。
  • 27.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乾化元年,進封隱南海王。是歲卒,年三十八。弟龑立。
  •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八》:清海、靜海節度使兼中書令南平襄王劉隱病亟,表其弟節度副使巖權知留後。丁亥卒,巖襲位。
  • 2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貞明三年,龑即皇帝位,國號大越,改元曰乾亨。追尊安仁文皇帝,謙聖武皇帝,隱襄皇帝,立三廟。
  • 30.    《五國故事》卷下《偽漢彭城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06]
  • 31.    《資治通鑑》卷256,唐值宗光啓元年二月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9-06]
  • 32.    《資治通鑑》卷264,唐昭宗天枯元年正月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9-06]
  • 33.    《資治通鑑》卷265,唐昭宣帝天禱二年三月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9-06]
  • 34.    《舊五代史·卷六(梁書)太祖紀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06]
  • 3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八·後梁太祖乾化元年三月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06]
  • 36.    《九國志》卷9,《高祖傳》,第3327頁。
  • 37.    《五代會要·輟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9-06]
  • 38.    《吳越備史·卷一·武肅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06]
  • 39.    司徒尚紀主編;肇慶市地名委員會編.《肇慶市地名志》.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9:35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