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蜀

鎖定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國之一,907年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前蜀歷二主,共18年。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後梁,蜀王王建不承認後梁的正統性,便率領官員、百姓為已亡的唐朝痛哭三日,隨後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王建即前蜀高祖。 [10-11]  912年,王建因擊退岐軍入侵而受尊號為“英武睿聖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同年後梁太祖朱温派光祿卿盧玭出使前蜀,並在書信中稱王建為兄。 [12-13]  916年,王建改國號為“大漢”。 [14]  917年,王建恢復“大蜀”國號。 [15]  924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派李嚴出使前蜀,以探虛實。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率六萬大軍攻打前蜀,大軍所到之處,州縣無不迎降,很快就進逼成都城。面對兵臨城下的唐軍,束手無策的王衍只得投降,立國18年的前蜀宣告滅亡。 [16-17] 
前蜀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
中文名
別    名
大蜀
蜀國
前蜀
時間範圍
907年 至 925年
首    都
成都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體制
國土面積
39.2萬(924年)
貨    幣
天漢元寶、鹹康元寶、乾德元寶等
開國君主
王建

前蜀歷史

前蜀立足兩川

王建 王建
前蜀為舞陽(今河南舞陽)人王建所建。王建出身於世代賣餅的餅師家庭, [1]  因家貧,生活一直很困頓,到唐末天下大亂,更加艱苦了,於是靠違法犯罪,販賣私鹽為生。因為家中排行老八,鄉里人於是稱他作“賊王八”。 [2]  後來王建被當地官府抓捕,判了死刑,關在許州當地的監牢就要問斬,卻被獄吏放跑,王建逃跑之後做起了賊盜,流竄至武當時,當地有個和尚見到他,説他骨相甚奇,將來不會是一般人,繼續地小偷小盜有違使命,王建自此投入忠武軍營下為兵。 [3]  因他為人睿智,期間又立有戰功,忠武監軍使楊復光組建忠武八都時,他與鹿晏宏、韓建等八人皆為都將,每都有兵千人。 [4]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攻克長安唐僖宗逃奔西川,楊復光也於這時去世,鹿晏宏因此被王建等其他六名都頭推舉為主帥,之後鹿晏宏選擇去西川勤王,途中沿路掠奪,還收攏了不少人馬,力量得到增強。直逼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的時候,節度使牛叢恐懼其實力,因而棄守,鹿晏宏佔據了這裏,自稱留後,不再前進,轉而讓王建等其他六名都頭做興元所屬郡縣的刺史。此後鹿晏宏變得暴虐,王建與他隨之漸離,又因王建同另一名都頭韓建的關係十分緊密,鹿晏宏懷疑他們結合在一起謀私,王建與韓建擔心鹿晏宏的加害,就一同率三千人離開鹿晏宏,去西川報效唐廷。當時大宦官田令孜專權,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遂收王建為義子,並將其部併入神策禁軍,號“扈駕五都”,王建仍為都將。 [5] 
田令孜失勢後,王建被排擠出朝,任壁州刺史。 [6]  後來西川大亂,東、西川相互之間攻伐不已,王建遂乘亂攻取了成都, [7]  被唐朝任命為西川節度使 [8]  此後他又攻了東川漢中以及秦、鳳、階、成等州,奠定了日後前蜀的疆域。

前蜀稱帝建國

王建於天覆三年(903年)受封為蜀王,天祐三年(906年)他在成都建立行台,次年唐朝被後梁太祖禪代,後梁建立之初,曾遣使宣諭早已割據四川的王建,為王建所拒。王建並與淮南弘農王楊渥移檄諸道,以"興復唐室"為號,打算與岐王李茂貞、晉王李克用會兵討梁,因無應者而作罷。王建遂於同年九月稱帝於成都,國號蜀,年號武成,封授百官,蜀王府則改稱皇宮,王府內外各種建築的名稱也全部更換。
前蜀與後梁之間還夾有岐王李茂貞的割據政權。李茂貞為唐末一跋扈之藩鎮。曾屢次犯闕,挾制朝廷,後遭朱温打擊,至後梁建立時,已是"疆土危蹙",實力大不如前。李茂貞與王建聯盟抗梁,常對梁的西部造成威脅;王建亦與之聯姻,接濟物資和武器,使之成為阻擋後梁攻擊的屏障。前蜀武成元年(後梁開平二年,908年),王建出兵助李茂貞攻後梁。岐、蜀連兵五萬攻雍州(治今陝西西安),晉王李克用亦遣師策應,一時"關西大震"。後梁遣驍將劉知俊大敗岐軍於幕谷(一作漠谷,今陝西永壽縣西北),李茂貞僅以身免。晉、蜀兵亦只得退師,未取得任何成果。
武成二年(梁開平三年,909年)七月,後梁襄州(湖北襄樊)發生兵變,亂兵奉平淮指揮使李洪為留後,投附於蜀。接着,房州(治今湖北房縣)刺史楊虔亦叛附於蜀。前蜀未能及時出兵聲援,李、楊勢孤力弱,很快便被後梁軍隊鎮壓下去,李洪、楊虔被俘殺。前蜀失去了一次佔領襄州要地、向東拓展疆域的機會。

前蜀擴展爭霸

永平元年(梁乾化元年,911年),王建與李茂貞因兒女婚姻糾紛導致關係破裂,雙方發生激烈軍事衝突。梁太祖朱温聞此消息,"以岐、隴不附,欲假王建為覆(腹)背之患",遂於永平二年(梁乾化二年,912年)初遣光祿卿盧砒等使於蜀,意欲拉攏王建,以打擊與己作對的李茂貞。朱温與王建同為唐朝勳舊,出身和地位相當,故朱温在致王建書中稱其為兄,説:"……尋聞皇帝八兄奄有西陲,盡朝三蜀,別尊位號,復統高深。一時皆賀於推崇,兩國願通於情好。徵曹、劉之往制,各有君臣;追漢、楚之前蹤,常分疆宇。"正式承認前蜀和後梁地位平等,並送上厚禮。王建在答書中亦用友邦之禮,稱:"大蜀皇帝謹致書於大梁皇帝閣下"。並回贈了禮物。蜀、岐之戰持續到乾德二年(梁貞明六年,920年),前蜀從李茂貞手中奪得秦、鳳、階、成、隴、文等州,奠定了其北邊疆域,牽制了岐王政權對後梁的威脅。而後梁與前蜀亦因其阻隔,直至後梁滅亡,雙方並無多少交往,亦無甚衝突。
王建一生征戰,六十歲時才當上皇帝,此時已進入人生的暮年,選立太子便成為一件極重要的大事。長子王宗仁,幼年患病成為廢人,無法成為太子的人選。次子王宗懿被立為太子,卻在宮廷鬥爭中被殺。王建之後又打算立雅王王宗輅或者信王王宗傑,可二人各有長處,難以確定繼立哪一個。而王建的妃子徐氏因美貌,深受王建的寵愛,她便趁此力薦自己的兒子王宗衍做皇太子。由於她深交朝臣官宦,在政治上廣有人脈,便聯合眾人向王建上表,稱王宗衍“才器英武,實堪社稷之託”。在宮內外的合力煽惑下,王建遂正式冊立王宗衍為太子。
王建雖然立了太子,總是不放心,有一次他見王宗衍與諸王鬥雞、擊球,遂自嘆説:“我百戰而立此基業,此輩難道能守之乎!”他見信王王宗傑頗有才幹,又有改立太子的意向,然而信王卻突然死了,他頗疑是徐妃下毒致死的,但又不願深究。前蜀光天二年六月,王建去世,下葬永陵。王建在彌留之際遺詔説:“如果太子確實不堪當皇帝,就置於別宮,另行選立賢者,而不要害其性命。”

前蜀腐朽失政

王宗衍即位後取掉名字中的“宗”字,單名衍,定第二年的年號為乾德,給王建上廟號為高祖,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慧皇帝,並以生母徐氏為皇太后,姑母為皇太妃。此時王衍年僅十七,能力上對朝政處理不了,乾脆將軍國大事託於宦官,自己每日則尋歡作樂。不僅宦官們弄權,皇太后跟皇太妃也不甘寂寞,公開賣官鬻爵,按官職高低估價出售。太后、太妃如此,權臣們也不願落伍,禮部尚書韓昭主持考試,選拔人才,更是公然收賄舞弊。他還向後主王衍要求把蓬、渠、巴、集數州的刺史位置給他,由他售賣,所得錢用以營建自己的宅第,竟然得到了王衍的批准。
前蜀乾德元寶銅錢 前蜀乾德元寶銅錢
王衍本人也賣官,如閬中人何奎,通數術,能預言未來,與許多公卿貴族都有密切往來。他暮年時忽然想當官,便通過行賄的手段獲得了興元府少尹的高官。王衍還以個人好惡隨意授官,宦官嚴凝月善於唱歌,頗得王衍的寵信,他深知其主好色,便多方為其搜求美女,博得王衍的歡心,得到了蓬州刺史的官職。至於營私賣獄,貪贓枉法,更是常見之事。
前蜀乾德二年(920年)七月,王衍下詔北巡,其實只是想出去旅遊。次月,王衍從成都出發,經漢、利、閬數州,歷時五個月,沿途旌旗招展,百里不絕。王衍身披金甲,珠帽錦袖,執弓挾矢,百姓望之,謂之灌口二郎神。王衍每到一地都獲得地方官的盛宴款待,所費財物不計其數,百姓不勝其擾。
就在王衍醉生夢死、人妖不分時,後唐莊宗於乾德五年(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偷襲開封成功,滅亡後梁,接着打算攻滅吳、蜀,統一天下。時值荊南高季興奉召入朝,莊宗遂對高季興説:"天下負固不服者,惟吳與蜀耳。朕今欲先有事於蜀,而蜀地險阻尤難之。江南才隔荊南一水耳,朕欲先往焉,卿以為何如?"高季興乃勸其先伐蜀:"臣聞蜀地富民饒,獲之可建大利;江南國貧,地狹民少,得之恐無益。臣願陛下釋吳先蜀。"莊宗遂對前蜀產生興趣。

前蜀後唐入蜀

乾德六年(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四月,唐莊宗遣李嚴出使前蜀,以刺探蜀中虛實。李嚴在蜀中瞭解到王衍"失政"的情況,"知其可取"。五月,李嚴還中原,向莊宗具言"王衍可圖之狀",極力主張伐蜀,説:"以臣料之,大兵一臨,望風瓦解"。莊宗得此消息,大為鼓舞。李嚴此次使蜀,莊宗曾令其購買蜀中珍玩。但"蜀法嚴禁以奇貨出劍門",其粗劣一般之物,方許輸往中原,謂之"入草物",李嚴不獲珍貨,更以其事奏報莊宗,莊宗為之大怒曰:"物歸中夏者命之曰'入草',王衍寧免為入草之人耶!"這進一步刺激了莊宗,鹹康元年(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六月,莊宗詔括市天下戰馬,準備攻蜀,這時李茂貞也歸降了後唐莊宗,前蜀和中原之間已無阻礙。
李嚴在蜀時,言語中表露出唐莊宗有"混一天下之志"。蜀宣徽北院使宋光葆向王衍上言:"晉王(指唐莊宗)有憑陵我國家之志,宜選將練兵,屯戍邊鄙,積糗糧、治戰艦以待之"。王衍雖即任命宋光葆為梓州觀察使,充武德節度留後,實際上並未予以重視。直至八月,王衍才以王宗鍔為招討馬步使,帥二十一軍屯洋州(治今陝西洋縣),林思鍔為昭武節度使戍利州(四川廣元),以備後唐。
九月,唐莊宗又遣李彥稠出使前蜀。以麻痹王衍。十一月,王衍遣還李彥稠,並派歐陽彬為通好使赴後唐,且用敵國禮致書唐莊宗,稱"大蜀皇帝上書大唐皇帝"。王衍以為從此唐、蜀修好,可以高枕無憂了,遂撤去威武城(今陝西鳳縣東北)戍,召關宏業等二十四軍還成都;又罷武定、武興招討劉潛等三十七軍;罷天雄軍(即秦州,治今甘肅秦安縣西北)招討,命王承騫等二十九軍還成都;十二月,罷金州(治今陝西安康)屯戍,命王承勳等七軍還成都。王衍不僅盡撤邊備,且終日攜宮人遊山玩水,對危機毫無察覺。後來他還遊過青城山、秦州等處,其中秦州之遊是其最後一次遠遊。
時在鹹康元年(925年)十月,他下詔以巡邊的名義出遊,其實全是假話,真實原因是聽了鎮守秦州的王承休的謊話。王承休曾報告説秦州美女甚多,使王衍垂涎不已,加之王承休之妻嚴氏貌美,這些才是促成他秦州之行的因素。當王衍率數萬軍隊從成都北上之時,後唐大軍已經開始進攻前蜀了。九月,莊宗正式下詔攻蜀.以魏王李繼岌和樞密使郭崇韜統領全軍。另命荊南高季興自東面攻蜀。值此大兵將臨之際,王衍卻受王承休韓昭等人慫恿,不顧太后及羣臣勸諫,引兵數萬赴秦州尋樂。至漢州(治今四川廣漢),即得到唐兵攻來的邊報。王衍尚以為是臣下為阻止其出遊而編造之言,不予置信,且大言曰:"吾方欲耀武。"故一路上與隨從大臣吟詩作賦,殊不為意。
十一月,唐軍進入大散關,蜀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故鎮(即固鎮,今甘肅徽縣)守將相繼投降,興州(治今陝西略陽)、成州(治今甘肅成縣)兩刺史棄城遁去,三泉(治今陝西寧強縣西北陽平關)為唐軍攻下。唐軍獲得大量軍儲,軍聲大振。王衍率五萬大軍至利州,聞唐師至,遣步騎三萬迎戰於三泉,為唐將康延孝大破之。王衍聞敗,自利州倉皇奔歸成都。自是蜀之城鎮多望風款附,或官、將棄城而逃。王衍聽到這個消息後,並不為意,認為只不過是臣下偽造軍情,阻止自己前往秦州而已。一路上前蜀君臣吟詩唱和,興致勃勃,自以為蜀道險阻,萬無一失。當王衍一行走到利州時,聽到後唐大軍已經逼近,前蜀軍隊紛紛敗退的消息,嚇得掩面哭泣,倉惶逃回成都。後唐軍隨即包圍了成都。王衍自知大勢已去,遂與眾臣一同抬着棺材,並且身綁荊棘,以這種恥辱的方式迎降於後唐。後唐莊宗李存勖假意下旨稱會善待王衍及其家族,但等把王衍及降族押解出西蜀後,就將他們在路上處決了。由王建歷盡千辛萬苦創建的基業,僅僅傳了一世,便很快覆亡了。唐軍自出師至滅前蜀,僅七十日,除三泉一戰外,沒有發生大的戰事,可謂神速。顯然前蜀的滅亡在於君主的昏庸和朝政的腐敗。否則後唐絕不可能如此輕易地取得川蜀之地。

前蜀政治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子掌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鋭,有時互相廝殺。
前蜀建立後,很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税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

前蜀軍事

永平四年(914年),大長和攻打前蜀,大敗,大長和軍陣亡、淹死數萬人,大長和幾乎一蹶不振,這是前蜀王朝從建立到滅亡的18年裏最大的勝仗。
永平五年(915年),王建取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陝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康縣)四州,將前蜀擴境至大散關

前蜀行政

2府54州1軍232縣 都成都府
1、益州成都府,轄10縣:治成都縣、華陽縣 ,1成都縣、2華陽縣、3郫縣、4新都縣、5温江縣、6新繁縣、7雙流縣、8廣都縣、9犀浦縣、10靈池縣
2、梁州興元府,轄5縣:治南鄭縣, 1南鄭縣、2褒城縣、3西縣、4三泉縣、5城固縣
1、秦州,轄3縣: 1隴城縣、2清水縣、3長道縣
2、鳳州,轄4縣:治梁泉縣, 1梁泉縣.2兩當縣.3河池縣.4黃花縣
3、洋州,轄4縣:治興道縣, 1興道縣、2西鄉縣、3黃金縣、4真符縣
4、通州,轄9縣:治通川縣 ,1通川縣、2永穆縣、3三岡縣、4石鼓縣、5東鄉縣、6宣漢縣、7新寧縣、8巴渠縣.9閬英縣
5、渠州,轄5縣:治流江縣 ,1流江縣.2潾水縣.3潾山縣.4渠江縣.5大竹縣
6、渝州,轄5縣:治巴縣, 1巴縣.2江津縣.3南平縣.4萬壽縣.5壁山縣
7、涪州,轄5縣:治涪陵縣, 1涪陵縣.2武龍縣.3樂温縣.4賓化縣.5温水縣
8、瀘州,轄5縣:治瀘川縣, 1瀘川縣.2富義縣.3江安縣.4綿水縣.5合江縣
9、巴州,轄8縣:治化城縣 ,1盤道縣.2清化縣.3曾口縣.4歸仁縣.5始寧縣.6其章縣.7恩陽縣.8七盤縣
10、壁州,轄5縣:治諾水縣, 1諾水縣.2廣納縣.3通江縣.4白石縣.5符陽縣
11、蓬州,轄7縣:治大寅縣, 1大寅縣.2儀隴縣.3伏虞縣.4鹹安縣.5大竹縣.6良山縣.7宕渠縣
12、集州,轄3縣:治難江縣, 1道平縣.2大牟縣.3嘉川縣
13、合州,轄6縣:治石鏡縣, 1石鏡縣.2漢初縣.3銅梁縣.4赤水縣.5巴川縣.6新明縣
14、忠州,轄5縣:治臨江縣, 1臨江縣.2豐都縣.3墊江縣.4南賓縣.5桂溪縣
15、萬州,轄2縣:治南浦縣 ,1南浦縣.2梁山縣
16、閬州,轄7縣:治閬中縣, 1閬中縣.2蒼溪縣.3晉安縣.4奉國縣.5新井縣.6新政縣.7岐坪縣
17、果州,轄4縣:治南充縣, 1南充縣.2西充縣.3流溪縣.4嶽池縣
18、普州,轄5縣:.治安嶽縣, 1安居縣.2普康縣.3樂至縣.4崇龕縣.5普慈縣
19、開州,轄2縣.:治盛山縣, 1盛山縣.2萬歲縣
20、夔州,轄2縣:治奉節縣 1奉節縣.2巫山縣
21、嘉州,轄7縣:治龍游縣 ,1龍游縣.2犍為縣.3玉溪縣.4羅目縣.5夾江縣.6峨眉縣.7綏山縣
22、簡州,轄3縣:治陽安縣, 1陽安縣.2金水縣.3平泉縣
23、陵州,轄4縣:治仁壽縣, 1仁壽縣.2井研縣.3始建縣.4籍縣
24、眉州,轄5縣:治眉山縣, 1眉山縣.2彭山縣.3青神縣.4丹稜縣.5洪雅縣
25、榮州,轄6縣:治旭川縣, 1旭川縣.2威遠縣.3公井縣.4應靈縣.5諮官縣.6和義縣
26、資州,轄6縣.:治盤石縣, 1內江縣.2丹山縣.3龍水縣.4月山縣.5銀山縣.6清溪縣
27、戎州,轄5縣:治僰道縣 ,1僰道縣.2南溪縣.3義賓縣.4開邊縣.5歸順縣
28、興州,轄2縣:治順政縣, 1順政縣.2長舉縣
29、文州,轄1縣.:治曲水縣 ,1曲水縣
30、龍州,轄2縣.:治江油縣, 1江油縣.2清川縣
31、利州,轄5縣:治綿谷縣, 1綿谷縣.2葭萌縣.3益昌縣.4嘉川縣.5胤山縣
32、劍州,轄8縣:治普安縣, 1普安縣.2武連縣.3陰平縣.4梓潼縣.5黃安縣.6劍門縣.7臨津縣.8永歸縣
33、綿州,轄8縣:治巴西縣, 1巴西縣.2昌明縣.3魏城縣.4羅江縣.5龍安縣.6神泉縣.7西昌縣.8鹽泉縣
34、梓州,轄7縣:治郪縣 ,1郪縣.2通泉縣.3鹽亭縣.4飛烏縣.5元武縣.6銅山縣.7永泰縣
35、遂州,轄5縣:治方義縣, 1方義縣.2長江縣.3蓬溪縣.4青石縣.5遂寧縣
36、漢州,轄5縣:治雒縣 ,1雒縣.2什邡縣.3綿竹縣.4德陽縣.5金堂縣
37、彭州,轄4縣:治九隴縣, 1九隴縣.2導江縣.3濛陽縣.4唐昌縣
38、蜀州,轄1縣:1唐安縣
39、邛州,轄7縣:治臨邛縣, 1臨邛縣.2安仁縣.3大邑縣.4依政縣.5蒲江縣.6臨溪縣.7火井縣
40、茂州,轄3縣:治汶山縣 ,1汶山縣.2石泉縣.3通化縣
41、黎州,轄3縣:治漢源縣 ,1漢源縣.2飛越縣.3通望縣
42、汶州,轄1縣:治同谷縣, 1同谷縣
43、雅州,轄5縣:治嚴道縣, 1嚴道縣.2百丈縣.3盧山縣.4榮經縣.5名山縣
44、峽州,轄4縣:治夷陵縣, 1夷陵縣.2宜都縣.3長陽縣.4遠安縣
45、歸州,轄3縣:治秭歸縣, 1秭歸縣.2巴東縣.3興山縣
46、澧州,轄4縣:治澧陽縣, 1澧陽縣.2慈利縣.3石門縣.4安鄉縣
47、黔州,轄6縣:治彭水縣, 1彭水縣.2黔江縣.3洪杜縣.4洋水縣.5信寧縣.6都濡縣
48、施州,轄2縣:治清江縣, 1清江縣.2建始縣
49、成州
50、徽州
51、誠州
52、階州
53、維州
54、昌州
1永康軍

前蜀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墓
聖祖
至道玉宸皇帝(王建追諡)
高祖
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
907—918
天覆907—908(沿用唐朝年號)
武成908—910
永陵 [9] 
永平911—915
通正916
天漢917
光天918
918—925
乾德919—924
鹹康925
參考資料
  • 1.    《五國故事·王建傳》:偽蜀先主建,許州舞陽人也,世為餅師。
  • 2.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後為忠武軍卒,稍遷隊將。
  • 3.    《蜀檮杌·捲上》:少與晉暉輩以嫖盜為事,被重罪系許昌,而監吏縱之使去。武當僧處洪謂曰:“子骨相異常,貴不可言,何以自陷為盜”建感其言,因隸軍與忠武。
  • 4.    《舊五代史·僭偽列傳三》:初,復光以忠武軍八千人立為八都,晏宏與建各一都校也。
  • 5.    《舊五代史·僭偽列傳三》:復光死,晏弘率八都迎扈行在,至山南,乃攻剽金、商諸郡縣,得兵數萬,進逼興元,節度使牛叢棄城而去,晏宏因自為留後,建等為屬郡刺史,不令之任。俄而晏宏正授節旄,恐部下謀己,多行忍虐,由是部眾離心。建與別將韓建友善,晏宏益猜二建,偽待之厚,引入卧內。二建懼,夜登城慰守陴者,因月下共謀所向,謂韓建曰:“僕射甘言厚德,是疑我也,禍難無日矣,早宜擇利而行。”韓曰:“善。”因率三千人趨行在,僖宗嘉之,賜與鉅萬。分其兵為五都,仍以舊校主之,即晉暉、李師泰、張造與二建也,因號曰隨駕五都,田令孜皆錄為假子。及僖宗還宮,建等分典神策軍,皆遙領刺史。
  • 6.    《舊五代史·僭偽列傳三》:光啓初,從僖宗再幸興元,令孜懼逼,求為西川監軍,楊復恭代為觀軍容使。建等素為令孜所厚,復恭懼不附己,乃出五將為郡守,以建為壁州刺史。
  • 7.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山行章屯廣都,建擊敗之,行章走眉州,以州降建。建引兵攻成都,而資、簡、戎、茂、嘉、邛諸州皆殺刺史降建。建攻成都甚急,田令孜登城呼建曰:“老夫與公相厚,何嫌而至此!”建曰:“軍容父子之恩,心何可忘!然兵討不受代者,天子命也。”令孜夜入建軍,以節度觀察牌印授建。明日,敬瑄開門迎建。建將入城,以張勍為都虞候,戒其軍士曰:“吾以張勍為虞候矣,汝等無犯其令,幸勍執而見我,我尚活汝,使其殺而後白,吾亦不能詰也。”建入城,軍士剽略,勍殺百人而止。後建遷敬瑄於雅州,使人殺之;復以令孜為監軍,既而亦殺之。
  • 8.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大順二年十月,唐以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
  • 9.    中國曆代帝王陵墓簡表  .南昌市博物館.2021-02-07[引用日期2023-06-27]
  • 10.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七年,梁滅唐,遣使者諭建,建拒而不納。建因馳檄四方,會兵討梁,四方知其非誠實,皆不應。是歲正月,巨人見青城山。六月,鳳凰見萬歲縣,黃龍見嘉陽江,而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龜、龍之瑞。
  • 11.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蜀王會將佐議稱帝,皆曰:“大王雖忠於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者也。”王用安撫副使、掌書記韋莊之謀,帥吏民哭三日;己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
  • 12.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二年,又加號曰英武睿聖神功文德光孝皇帝。
  • 13.    《資治通鑑·後梁紀三》:辛酉,遣光祿卿盧玭等使於蜀,遺蜀主書,呼之為兄。
  • 14.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通正元年,改明年元曰天漢,國號漢。
  • 1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春,正月,乙亥朔,蜀大赦,復國號曰蜀。
  • 16.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明年,唐魏王繼岌、郭崇韜伐蜀。
  • 17.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明日,御文明殿,與其羣臣相對涕泣。……衍即上表乞降,宗弼遷衍於天啓宮。魏王繼岌至成都,衍君臣面縛輿櫬,出降於七里亭。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