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羣島(Xisha Islands or Paracel Islands,亦稱帕拉塞爾羣島),為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羣島之一,由永樂羣島和宣德羣島構成,是中國南海陸地面積最大的羣島,北起北礁,南至先驅灘,東起西渡灘,西止於中建島。
[1]
由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區管轄。
[2]
西沙羣島地處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處於中國大陸、東沙羣島與海南島及中沙、南沙羣島之間的中心環節,為中國與南洋羣島、中南半島及印度洋沿岸各國交流的南海航道要衝。三沙市行政中心在西沙羣島永興島。
[1]
西沙羣島管轄治理
編輯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平定南粵之亂,以其地置儋耳、珠崖、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9個郡,其中儋耳、珠崖二郡在海南島上
[8-9]
。
[7]
隋大業三至六年(607年~610年),隋煬帝在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臨振3郡,南海諸島歸臨振郡轄。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海南設崖州都督府總管崖州、儋州、振州,南海諸島列入崖州都督府所轄疆域,隸屬於振州,正式確立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12-14]
。
[7]
宋代承襲唐代行政建置
[15]
。西沙羣島屬瓊州府轄區
[16]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農曆十二月,為避元軍追擊,宋端宗趙昰經福建、廣東沿海到七洲洋(西沙宣德羣島海域),在沙洲上住了2個多月。
[7]
元軍在南海海域實行巡海活動,穿過西沙和南沙羣島。
[17-20]
明代,西沙羣島屬萬州轄有,為保證航行安全,明王朝派遣海軍進行護航,並加強巡海。
[7]
清,屬廣東省瓊州府海域
[21]
,為萬州管轄
[22]
。宣統元年(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伏波、廣金、琛航3艦巡視西沙羣島,登上島嶼進行科學考察,測繪地圖,調查資源,並對所到島礁中的15座命名立碑,在永興島上升旗鳴炮
[23]
。道光十五年(1835年),派員赴西沙羣島建塔立碑。
[7]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沙羣島的北島立碑2座,碑文“視察紀念”,落款“大清光緒廿八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政府應有關外國政府請求,在西沙羣島建立燈塔,便利船隻在南海上航行。
[7]
宣統元年(1909年)3月,廣東總督張人駿設立西沙羣島籌辦處,籌備經營西沙事宜,制訂《入手辦法大綱》10條。4月,籌辦處人員由廣州分乘伏波、廣金、琛航3艦赴西沙羣島復勘。
[7]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廣東政治分會將西沙羣島撥歸中山大學管理。5月,廣東省民政廳派委員方新主持南海諸島調查活動,由中山大學教授沈鵬飛率領調查團乘“海瑞號”軍艦在西沙羣島作16天的考察,寫成《西沙羣島調查報告書》,並擬訂移民興業開發計劃。
[7]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政府農林局設立東沙島管理處。4月,廣東省農林建設局派東沙島海產管理處主任梁權及技正、僱員等乘福遊艦赴東沙島考察,制訂開發計劃。
[7]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1943年中英美三國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次年,中華民國政府海軍司令部派出“永興”、“中建”兩艦在艦隊副指揮官姚汝鈺率指揮下抵達西沙羣島,以“永興”號、“中建”號命名了“永興島”、“中建島”,11月在永興島碼頭處立“海軍收復西沙羣島紀念碑”。海軍司令部海事處上尉參謀張君然被任命為第一任海軍西沙羣島管理處主任。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駐防永興島。
[24-25]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日,內政部重新審定了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羣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名稱,正式公佈了《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同時再次宣佈將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羣島劃歸廣東省政府管轄。
[24]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繼續對西南中沙羣島及其海域行使主權。
1950年5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沙永興島。
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羣島的永興島設置“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東沙羣島辦事處”。
1969年3月4日,改稱“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沙羣島革命委員會”。
1981年10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永興島恢復設立“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公署直接領導。
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轄範圍包括海南島內19個市、縣和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9月19日,更名為“海南省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仍沿襲相當於縣一級派出機構的行政設置體制,辦事處仍駐西沙羣島永興島。
[27]
西沙羣島地理環境
編輯西沙羣島位置境域
西沙羣島,位於南海西北部,海南島東南方,分佈在北緯15°47′~17°08′,東經111°10′~112°55′之間,北起北礁,南至先驅灘,東起西渡灘,西止於中建島,以永興島為中心,距三亞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瀾港都是330公里。海岸線長達518公里。西沙羣島分佈在5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由40多個島、洲、礁、沙、灘組成。
[4]
[30-31]
西沙羣島地形地貌
- 陸地地貌
西沙羣島海域遼闊,陸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島為海拔15.9米,低於5米的島嶼20座,佔62.3%;島礁均為海洋型島嶼,除高尖石為火山角礫岩組成的基岩島外,其餘全是以珊瑚、貝屑為主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島礁,珊瑚礁盤大;部分海岸發育有海灘巖,地形平坦,地貌類型較簡單。
[32]
類 | 種 | ||
陸域地貌 | 沙堤、礫堤 | 階地 | 潟湖 |
窪地 | 殘丘 | 火山岩台地 | |
潮間帶地貌 | 海灘 | 礁坪 | --- |
水下地貌 | 水下斜坡 | --- | --- |
沙堤、礫堤主要分佈於永興島、東島、金銀島、珊瑚島、琛航島、中建島、趙述島、甘泉島、北島和中島等,階地為礫島的主體,一般位於島嶼的中部或新老砂堤之間,潟湖主要分佈於琛航島、南島和中建島,多位於沙堤內側,窪地主要分佈於永興島、東島、北島、金銀島、甘泉島和琛航島等,殘丘僅分佈於石島和東島東北部,火山岩台地僅見於高尖石島。
[32]
西沙羣島環礁主要集中在西沙大陸陡坡的1000米深水台階上,北面為西沙海槽,水深在2000米以上。多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前者如浪花礁、華光礁等,後者如東島環礁、永樂環礁等。
[33]
西沙羣島鄰近海域沉積物主要來自遭受破壞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蝕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現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長髮育的碎屑沉積,表層沉積物分為礫砂、中粗砂、中砂和細砂4個等級。
[32]
島嶼在礁坪上的部位,乎皆在主風向的背風側,即大多位於礁體的西南側,所有島嶼均分佈在礁坪上,但並非所有礁坪上皆有島嶼。
[34]
羣島水道:趙述門、紅草門、老粗門、全富門、銀嶼門、石嶼門、晉卿門、甘泉門。
- 海底地貌
西沙羣島位於海南島東南的台階式大陸坡上,座落於被海谷強烈割切的孤立台階上。西沙羣島周圍都是槽谷,其中一條規模很大的弓形槽谷圍繞着羣島的西、北及東部,強烈割切大陸坡。此谷為沉積物充填而發育成海槽,稱之為西沙北海槽。海槽全長460餘公里,西段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水深超過1650米;東段則呈東西向展布,水深超過3000米,並由此注入南海深海平原。西沙羣島至中沙羣島之間分佈着一條北東向的海槽—西沙東海槽,槽深2500米。海槽的東北端及西南端增深至3000米以下,並與南海深海平原相通。西沙羣島的西南邊緣則是一條不明顯的北西向海槽,深1100米,其西北端與西沙北海槽相通,東南端伸入南海深海平原。綜上所述,西沙羣島海區實際上是由海槽連成的環形窪地所圍繞的孤立台階,是由於海谷強烈割切大陸坡而分割出的孤立地塊。
[35]
在西沙各海槽周圍,在北面和西面是廣東大陸架、北部灣陸架與海南島東南的台階式大陸坡(南海西北大陸坡)的急劇轉折區域;在南及西南部則是寬廣的大陸坡台階,在東南及東面是中沙台階和南海深海平原。海底地形趨勢是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水深度也隨之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大。
[35]
西沙羣島氣候條件
- 綜述
西沙羣島為西南中沙羣島最北一羣,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風期,主要受東北季風影響,盛行偏北氣流;4月至9月為夏季風期,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盛行偏南氣流。西沙氣候的基本特徵是:高温高濕,對流旺盛,降水較多,乾濕季分明,風能資源豐富,熱帶氣旋、暴風雨、乾旱等災害性天氣影響頻繁。
[36]
- 光照
西沙羣島地處低緯度,太陽入射角大,輻射量相當豐富,年太陽輻射總量在6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其中除12月份輻射總量<400兆焦耳/平方米外,其餘各月均在4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輻射量最大的是5月份,達630~650兆焦耳/平方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900小時左右,全年有10個月的月日照時數在200小時以上,最多的月份為5月,達300小時左右;最少的月份是11月和12月,月日照時數在180~195小時之間。大氣透明度較好,年日照百分率在65%左右,各月的日照百分率均在50%以上,最高的月份達75%左右。
[36]
- 氣温
西沙羣島接受太陽輻射量大,終年高温,年平均氣温26~27℃(永樂羣島高於宣德羣島0.5℃左右),各月份的平均氣温都在22℃以上;由於海洋調節作用,年平均最高氣温只有29℃上下,最熱月(5~6月)平均氣温也不太高,極端最高氣温為34.9℃(宣德羣島1969年5月25日)和35℃(永樂羣島1986年5月14日);年平均最低氣温25℃左右,極端最低氣温為15.3℃(宣德羣島1965年1月2日)和16.4℃(永樂羣島1986年3月3日)。
[36]
- 降水
西沙羣島水汽來源充足,降水量大,但季節之間分配不均。宣德羣島年降雨量近1500毫米,永樂羣島年雨量近14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風期和夏-冬季風過渡期的6~11月,宣德羣島最多雨月份10月的月雨量達到259.3毫米,最少雨月份2月的月雨量僅11.9毫米;永樂羣島最多雨月份9月的月雨量達302.3毫米,最少雨月份2月的月雨量僅12.8毫米。乾濕季分明,宣德羣島每年6~11月為雨季,降雨量達1283毫米,佔全年雨量的87%,12月至次年5月為乾季,降雨量僅198毫米,佔年降雨量的13%;永樂羣島6~10月為雨季,降雨量1111毫米,佔年降雨量的80%,11月至次年5月為乾季,降雨量僅271毫米,佔年雨量的20%。
[36]
降雨量的年際變化差異較大。宣德羣島年降雨量歷史上最多的年份達2458.6毫米(1973年),最少雨的年份只有729.7毫米(1968年);永樂羣島最多雨的年份達1877.7毫米(1988年),最少的年份只有695.4毫米(1976年)。年降水日數在120天左右,其中宣德羣島約130天,永樂羣島約117天;一年中8~12月降水日數較多,雨量最多月平均降水日數達到18天(10月份),3~4月降水日數較少,最少月平均降水日數只有4天(3月份)。
[36]
- 風
西沙羣島地處季風區,受季風環流影響,風的變化較大,年平均風速在5~6米/秒之間,其中永樂羣島大於宣德羣島。宣德羣島月平均風速在3.9米/秒以上,最大的11月平均風速達到6.3米/秒。永樂羣島風速最小月份的月平均風速也有4.6米/秒,風速最大的11月平均風速可達8.0米/秒。宣德羣島5~9月盛行偏南風,最多風向為南-西南偏南風;10月至次年2月盛行東北風,3~4月盛行東北偏東風。永樂羣島3~8月盛行偏南風,最多風向為東南偏南風;9月至次年2月盛行東北風。西沙大風日數較多,年大風日數33天左右,但季節分佈也不均勻,以10~12月份最多,3~5月份最少。西沙羣島颱風旺季為6~11月(其中最旺月為7~10月),2~3月份基本無颱風。
[36]
- 濕度
西沙羣島終年高温,海水蒸發旺盛,年蒸發量近2400毫米,各月份蒸發量都在170毫米以上,最多的月份達245毫米。由於蒸發量大,西沙海區全年各月份的大氣濕度都較高,年平均相對濕度約81%,年內各月的相對濕度在78%~84%之間。其中,6~8月份較大,在84%左右;12月至次年1月份較小,只有78%左右。儘管濕度較高,但西沙海霧卻不大。
[36]
西沙羣島地質構造
編輯西沙羣島地質演變
西沙羣島的地質史可從現代追溯到遠古時代中期,與海南島抱板羣原巖時代,即海南島晉寧構造階段沉積物相當。晉寧運動之後西沙基底露出水面,與海南島乃至華南地區相連為陸地,長期遭受地球外力剝蝕;直到新生代,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在西沙地區表現為“南海運動”,西沙隆起受北東東、東西向和北東向為主的斷裂切割成斷塊隆起帶。
在晚第三紀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地殼下沉接受海侵,沉積了總厚度近1000米的生物礁相灰巖;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末期,海面明顯發生下降,致使原先沉積的生物礁相灰巖產生白雲岩化作用,前者厚度大於80米,後者厚32米。
在上第三紀晚期,西沙地區產生一組北西向斷裂,並切割了早期的東西向和北東向構造,為高尖石火山岩噴發準備了通道。第四紀以來,地殼間歇性升降運動引起海平面的變化,接受了約260米厚的生物礁相灰巖和生物碎屑灰巖沉積。
約距今3000~4000年前,西沙地區海平面基本穩定在目前的位置,而一些沙洲島以及部分海灘巖則是近1000~2000年才出現的,這些島礁洲灘及其成島作用直至現今仍在受着風海流(包括風暴潮)等自然力的不斷改造而處於繼續變化之中。現有島礁按物質組成區分,火山角礫岩組成的基岩島1座(高尖石),佔總數的3.1%;以珊瑚、貝屑為主組成的珊瑚島31座,佔96.9%,其中生物砂屑灰巖組成的1座,佔3.1%;生物碎屑灰巖組成的4座,佔12.6%;珊瑚碎屑砂礫組成的24座,佔75.0%;珊瑚礫石組成的1座,佔3.1%;海灘巖組成的1座,佔3.1%。
[37]
西沙羣島地質概況
- 地層
- 火山岩
- 島嶼時代分期
西沙羣島珊瑚礁沉積物出露海面形成島嶼的時代,按先後順序分為四期:
(3)甘泉島期:屬中全新世晚期,為西沙羣島主要的成島期。包括甘泉島和永興島、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珊瑚島、晉卿島、琛航島、廣金島、金銀島、東島等島嶼,具有相似的地形景觀和基本一致的高程(3~6米),其地表沉積層年齡距今2602±60~4053±281年(其中甘泉島中部1.5米深以內的沉積層C測定年齡為距今3500~4040年)。
[37]
(4)沙洲期:屬晚全新世至現代成島期。其中西沙洲與中建島同一類型,中建島地表沉積物年齡為距今2159±114~2759±90年,應為晚全新世早期的沉積物;筐仔沙洲、鴨公島、鹹舍嶼、銀嶼、銀峙仔、全富島等則由鬆散狀灰白色貝殼、珊瑚等生物砂礫屑組成,一般高出海面1~3米,上有唐至明代遺物而無植被,成島時間比中建島要晚,為晚全新世後期至現代成島期沉積物。
[37]
西沙羣島島羣分佈
編輯西沙羣島海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40座島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露出水面島洲最多的一羣。大致以東經112°E為界,分為2大羣組:位於東北面的是宣德羣島,海南漁民稱為“東七島”;位於西南面的是永樂羣島,海南漁民習慣稱為“西八島”。最高的石島海拔15.9米,低於5米的島嶼20座,佔62.3%。
[3-4]
宣德羣島位於西沙羣島的東側偏北,在北緯15°43′~17°00′,東經112°10′~112°54′之間的海域上。其主體為宣德環礁,古代中國海南漁民稱之為“東七島”或“上七島”、“上峙”等。1947年為紀念明代航海家鄭和於明永樂至宣德年間七下西洋而定名為宣德羣島。該羣島共有8座島嶼、6座沙洲和7座暗灘(礁)。
[4]
永樂羣島位於西沙羣島的西側偏南,分佈在北緯15°46′~17°07′,東經111°11′~112°06′之間,其主體為永樂環礁,海南漁民習慣稱為“西八島”或“下八島”、“下峙”,1947年為紀念明永樂年間鄭和航海下西洋而命名。共有島嶼14座,沙洲1座,暗礁4座。
[4]
島羣 | 島嶼名稱 | 漁民俗稱 | 國際稱謂 | 陸地面積(單位:km²) |
---|---|---|---|---|
尾島 、尾峙 | Money Island | 0.36 | ||
老粗島 、老粗峙 | Pattle Island | 0.30 | ||
圓島 、圓峙 | Robert Island | 0.31 | ||
曲手 、全富峙 | -- | 0.02 | ||
鴨公峙 | -- | 0.01 | ||
龍坑 | -- | 0.01 | ||
銀嶼峙 | -- | 0.002 | ||
鹹舍峙 | -- | 0.003 | ||
石嶼 | -- | 0.002 | ||
四江門、世江峙 | Drummond Island | 0.21 | ||
三腳 、大三角島 | Duncan Island | 0.28 | ||
三腳峙 、小三角島 | Palm Island | 0.06 | ||
白樹仔、白峙仔 | Passu Keah | 0.40 | ||
螺島、半路峙 | Triton Island | 1.20 | ||
小巴島 | Rocky Island | 0.08 | ||
貓注 、貓島、 吧注 | Woody Island | 2.60 | ||
三峙 | South Island | 0.17 | ||
二島 | Middle Island | 0.13 | ||
長峙、長島 | North Island | 0.40 | ||
樹島、船暗島 | Tree Island | 0.22 | ||
貓興島、吧興島 | Lincoln Island | 1.60 | ||
雙帆 | Pyramid Rock | 0.04 | ||
筐仔峙 | -- | 0.01 | ||
-- | -- | 0.004 | ||
-- | -- | 0.002 | ||
-- | South Sand | 0.06 | ||
-- | Middle Sand | 0.05 | ||
-- | North Sand | 0.02 | ||
-- | West Sand | 0.22 | ||
西沙羣島水文特徵
編輯西沙羣島水温
- 表層水温
西沙海區屬熱帶,水温普遍較高且較均勻,表層温度變化一般在29.4~30.5℃之間,月平均表温都在29℃以上。其中,中建島附近水域表温29.4~29.8℃,東島附近表温30.3~30.5℃,宣德羣島附近表温29.7~30.5℃之間;永樂羣島附近表温29.8~30.2℃,温差0.4℃;琛航島附近表温28.4℃,比其它海區温度要低得多。各島周圍水域温度彼此差異不太大,但淺水上下層混合強烈,80米水深處水温可降至20.8℃。
[39]
- 底層水温
西沙周圍水域水温隨深度變化而顯著降低,據1974~1985年調查資料,西沙水域4月份水深800米底層水温為7℃,而表層水温為27~28℃。但周圍水域深度差異大,底層温度差別也大:中建島水域底層採水深度70米以深,水温在18.5~21.1℃之間,比表層低10℃左右;東島水域30米以內淺海區表底温差不超過0.1℃,水深30~60米表底温差0.19~4.79℃。永樂羣島水深30米以內的表底層温差不超過1℃,宣德羣島水深550米處水温為24.6℃,表底層温差5.09℃。
[39]
- 水温變化
水温垂直變化情況是:30米以淺是混合層,無躍層出現,其温度只比表層降低1℃左右;30米以深是温度變化急劇的階段,到40米水深温度比表層降低4℃,到90米温度降到17~18℃,比表層低10℃左右。根據歷史資料,17~18℃等值線在遠離島嶼區水深約150米附近,底層水存在上升的趨勢。水温年變化情況:5~9月份水温最高,月平均温度都在29℃以上;1~4月份水温逐漸上升,1月最低為24℃,10~12月份水温逐漸下降至24.5℃。
[39]
西沙羣島鹽度
- 表層鹽度
西沙羣島遠離大陸,基本不受陸地徑流影響,且日照時間長,鹽度普遍較高,都在33.4‰以上,近岸鹽度有大面積大範圍均勻的特點,近岸比外海鹽度略有降低,永樂羣島鹽度分佈形成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升高的趨勢,靠近金銀島和羚羊礁南部為33.86‰等鹽線控制,向東北漸次升高,在島礁圍成的海域內鹽度為33.86~33.87‰;到了銀嶼-石嶼-琛航島東北面,鹽度一下增加到34.0~34.2‰以上。
[39]
- 底層鹽度
西沙東島海區底層鹽度較低,至60米深處才有34.06‰,45米以淺鹽度與表層相差不大;宣德羣島次之,到55米處鹽度增加到34.17‰,30米以淺鹽度與表層相差不大;中建島底層鹽度比東島和宣德羣島大得多,65米深處鹽度為34.59‰,80米深處增加到34.64‰;永樂羣島底層變化較複雜,在銀島和石嶼北及東北岸邊,45米以淺的表、底層鹽度基本一致;而金銀島、羚羊礁和甘泉島附近表層鹽度較低,但底層鹽度卻是該區域較高的,40米水深處鹽度為34.10‰,60米水層鹽度為34.39‰,60米以下鹽度超過34.50‰。
[39]
- 鹽度變化
鹽度垂直分佈情況是:水深30米以內鹽度無顯著變化,永樂羣島東北岸一帶甚至40米以上鹽度仍較均勻;至50米以深才發生較大變化,到55米水層鹽度比表層才增加0.55‰,70米水層鹽度比表層平均增加0.70‰,到80米水層才比表層增加0.78‰。鹽度日變化情況,據觀測資料,底層日變幅達0.5‰;鹽度年變化與該海區降水量成反比,2月份降水最少,鹽度最高達34.0‰,9~10月份降水最多,鹽度最低,為33.4‰。
[39]
西沙羣島透明度
西沙羣島除高尖石為岩石島外,其餘皆為珊瑚島礁,故海島附近海底無泥而只有珊瑚碎屑或沙粒組成,海水中懸沙含量極低,海水清澈,透明度在15~30米之間。永樂羣島海域除金銀島外,其餘7個大礁盤所圍成的內海區深度淺於50米,在此水域和島礁附近因風浪掀起懸沙降低了透明度,一般只在15~20米之間,但島礁稍遠處透明度便超過30米,金銀島周邊透明度最大達34米。宣德羣島淺水處透明度僅14米,而深水處可達33米,東島與中建島透明度都在20米左右,遠離島嶼處透明度超過20米,最大可達30米。
[39]
西沙羣島海浪
據西沙羣島1976年~1990年觀測資料,西沙海域波浪以風浪為主,其平均波高有14個方位上超過1米。秋冬季平均波高最大,出現在北東北方向,10月平均波高1.5米,11月為1.8米,12月為1.6米,1月為1.6米;春夏季平均波高較小,2月為1.3米,4~9月平均波高在1.1~1.3米之間變化。
[39]
西沙海域波浪普遍較大,雖然平均波高最大值發生於秋冬季,但因颱風活動影響,最大浪卻發生在夏季的6~7月,最大波高達到9.0米,8.0米波高出現在8月,在16個方位中有12個方位上觀測到7米以上的大浪。
[39]
西沙羣島潮汐
西沙羣島是弱潮海區,據西沙海洋站1989年~1991年三年潮位資料及統計分析,西沙海區潮差較小,三年月平均潮差只有92釐米,月最大潮差多年平均只有150.9釐米。最大月平均潮差是12月,其值為107釐米;其次為6月,其值為105.7釐米。最小月平均潮差為9月,其值為77.3釐米;其次為3月,其值為77.7釐米。月最大潮差是6月,其值為182.9釐米;其次為7月,其值為178.3釐米。月最小潮差是9月,其值為130.7釐米;其次是3月,其值為132.3釐米。
[39]
西沙羣島自然資源
編輯西沙羣島植物資源
根據2011年統計資料顯示,西沙羣島的植被屬於熱帶植被類型。其陸地總面積為7.6047平方公里,林業面積約為1.0352平方公里,約佔總面積的13.61%;其植被的總面積為3.3251平方公里,覆蓋率為43.72%。森林類型為珊瑚島熱帶常綠林。海域珊瑚島熱帶常綠林中喬、灌木林的面積不大,約為2.8678平方公里。其中喬木林0.7974平方公里,灌木林1.8326平方公里,海灘沙生草本及匍匐藤本植物0.3681平方公里,其餘為無植物生長的海灘和礁盤。
[40]
西沙羣島動物資源
動物資源(3張)
西沙海域共發現底棲甲殼動物41種,隸屬13科28屬,其中以短尾類種數最多,共25種,隸於5科15屬,主要的蟹類有扇蟹、蜘蛛蟹、梭子蟹、磁蟹、蛙蟹、王蟹、菱蟹等,以扇蟹科種類最多,共6屬11種。蝦類資源約有200多種,主要品種有錦繡龍蝦、密毛龍蝦、中國龍蝦、黑吉對蝦、日本對蝦、近緣新對蝦、大額仿對蝦、鷹爪蝦、磷蝦、糖蝦。
[42]
西沙羣島海域已發現的底棲軟體動物19科25屬26種,僅次於甲殼類動物,列西沙海域底棲生物種類總數的第二位。在雙殼類中,鳥蛤科有3屬3種,簾蛤科2屬3種,銼蛤科2屬2種。潮間帶軟體動物51科287種。西沙礁盤區域游泳魚類平均生物密度平均密度比外海高;梅鯛類生物密度最高,主要密集於東島、永興島、七連嶼等海區。
[42-43]
西沙羣島能源資源
西沙羣島常年多風,風力資源豐富,年平均風速達5~6米/秒以上,是風力發電的最佳風速。全年各月的月平均風速在4~8米/秒之間,年靜風頻率<3%,有7個月以上的月均風速超過5米/秒,有效風速(3~20米/秒)時數6000~8000小時,平均每天可達16~18小時。有效風速時數以冬季最多,夏季次之,春季最少。最高為11月,月有效風速時數達到590~700小時,平均每天20小時;最低為4月份,月有效風速時數也有380~435小時,平均每天13~15小時。
[44]
西沙羣島的有效風能密度年平均為180~285瓦/米,月有效風能密度在75瓦/米以上,最高可達495瓦/米;年有效風能在1050千瓦時/米以上,永樂羣島高達1800千瓦時/米,全年各月有效風能超過29千瓦時/米,永樂羣島在58千瓦時/米以上,最高達345千瓦時/米,全年有8個月有效風能在100千瓦時/米以上,其中3個月達到210千瓦時/米以上;宣德羣島有6個月有效風能在100千瓦時/米以上,最高達173千瓦時/米。按中國風能區劃指標,西沙羣島及其所在海區屬風能豐富區。
[44]
西沙羣島交通條件
編輯西沙羣島航空
2016年,西沙羣島開通每日一班永興機場至海口美蘭機場的包機航班,永樂羣島水上飛機停靠點將建成投入使用。趙述島碼頭及岸線修復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45]
西沙羣島水運
西沙羣島島礁開發
編輯西沙羣島建築
永興島是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面積2.1平方公里,含機場跑道等人造陸地面積,永興島建有辦公樓、郵電局、銀行、商店、氣象台、海洋站、水產站、倉庫、發電站、醫院等生產和生活設施,建有環島公路、機場、碼頭,島上建有三條主要道路,道路的中心在“北京路”。有飛機、輪船通海南島。
[30]
2016年,完成永興學校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組建西沙中心醫院,建設和完善永興島道路、晉卿島環島路,趙述島海防路。完成永興島垃圾處理站和污水處理廠建設。
[45]
永興島上設有一條約800米長的石堤連接東北部的石島。琛航島設有長堤連接西部的廣金島。永興島、珊瑚島、琛航島、中建島、金銀島和東島6個移動通訊基站,由中國移動通訊架設。中國聯通於2012年7月22日完成永興島3G基地台建設,實現全島WCDMA網絡覆蓋。
2013年,三沙市在鴨公島、羚羊礁、銀嶼、晉卿島等小島共種植3500多棵綠樹。2014年7月,三沙開啓島礁綠化二期工程。以西沙洲為試點,三沙展開“綠化寶島”大行動,在西沙洲上種下了1500餘株木麻黃。
西沙羣島水源
西沙羣島電力
2006年,建設包括1100瓦太陽能發電和1200瓦風電組成的小型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以及太陽能熱水系統;2008年,購置了兩台太陽能電瓶車。2009年,中國海南省財政投資建設“西沙永興島風光混合發電系統”。2016年,完成永興島電網改造。
[45]
西沙羣島人口
永興島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駐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南省邊防總隊駐島部隊。海南省三沙市的工作人員,少量的定居漁民。
西沙羣島駐軍
西沙羣島永興島上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軍營,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南海艦隊。
- 參考資料
-
- 1. 《海洋大辭典》編輯委員會;嚴宏謨;李龍章,王永保,鄒德臣等.海洋大辭典 A Dictionary of Marine Science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8-06
- 2. 國務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設立市轄區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4-18]
- 3. 趙煥庭.《西沙羣島考察史》:《地理研究》1996年04期,1996年04期
- 4. 第一節 西沙羣島的主要島礁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5. 《山海經》之《海內南經》卷中述及“離耳國”,“在鬱水南。鬱水出湘陵南海。”晉人郭璞注“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
- 6. 《史記》載:秦“置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廣州)”;“番禺亦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 7. 第二節 歷代政府的治理管轄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8. 《諸蕃志》(宋·趙汝適)載:“武帝平南粵,遣使自徐聞渡海,略地置朱崖、儋耳二郡。”這時,漢朝已建立水師,承擔巡視海域的任務。《後漢書》(謝承撰)載:“交趾別駕陳茂隨交趾刺史巡部,涉漲海遇風”
- 9. “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郝玉麟等《廣東通志》)
- 10. 西晉左思《吳都賦》“窮陸飲木,極沉水居”唐高宗時李善註釋:“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甕承其汁而飲之”
- 11.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
- 12. 《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
- 13. 《諸番志·海南》(宋人趙汝適撰:“(唐)貞元五年(789),以瓊為督府,……至吉陽(屬振州,即今三亞一帶),乃海之極……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牀,渺茫無際,天水一色。”
- 14. 嶺南節度使轄下“州南近界,漲海連天”,“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島”,管轄範圍即包括南海諸島,“隸府之州遠者至三千里,懸隔山海”,“若嶺南帥得其人,則一邊盡治”(《韓昌黎集》卷二十一)
- 15. 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廣南東路……置巡海水師營壘,……(巡視)至屯門山二百里,……從屯門山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西沙永樂羣島)”
- 16. 南宋《瓊管志》載:“萬州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
- 17. 唐胄撰修的《正德瓊台志》(1521)“疆域”條記:瓊州府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
- 18. 王佐撰《瓊台外紀》載:萬州轄有“長沙石塘”
- 19. 屈大均《廣東新語》稱:“萬州城東大洋,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蓋天地所設,以堤防炎海之溢者。”
- 20. 佐纂修的《廣東通志》載:“海寇有三路,設巡海備倭(日本海盜),官軍以守之。春末夏初風迅之時,督發兵船出海防禦。……自東莞之南亭門放洋,至烏瀦(即珠江口外海)、獨瀦(萬寧東側海域)、七洲(西沙海域)三洋……。”
- 21. 清康熙五十五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圖》、乾隆二十年的《皇清各直省分圖》、乾隆三十二年的《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 22. 張嶽崧主纂的《瓊州府志》卷十八《海黎·海防·萬州海防》載:“萬州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即南海)最險之處。”
- 23. 陳天錫:《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彙編》
- 24. 抗戰勝利與南海戰略格局的形成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引用日期2017-08-29]
- 25. 第一節 南海諸島的淪陷與收復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26. 第二節 捍衞南海主權的鬥爭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27. 中國的西沙、南沙、中沙羣島歷史與現狀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8-29]
- 28. 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三沙市 .網易[引用日期2017-06-05]
- 29. 海南省三沙市甘泉社區居委會掛牌成立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8-29]
- 30. 西沙羣島:南海陸地最多的羣島 .三沙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6-05-18]
- 31. 1987年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廣東省地圖出版社出版 《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彙編》
- 32. 第二節 地貌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33. 《中國南海環礁目錄》,作者:曾昭璇。
- 34. 業治錚、何起祥、張明書、韓春瑞、李浩、鞠連軍、吳建政.《西沙羣島島嶼類型劃分及其特徵的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5年04月
- 35. 謝以萱.《西沙羣島海區的水下地形》:《海洋科技資料》,1979年03期
- 36. 第一節 氣 候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37. 第一節 地 質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38. 第一節 西沙羣島地質調查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3-01-11]
- 39. 第二節 水 文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40. 張浪、劉振文、姜殿強.《西沙羣島植被生態調查》:《中國農學通報》,2011年 第14期
- 41. 陳剛.《西沙羣島的資源特徵與開發策略》:《海洋開發與管理》,1995年04期
- 42. 第二節 動物資源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43. 《植物資源與環境》 1993年03期 西沙羣島植物資源調查
- 44. 第一節 自然再生能源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2]
- 45. 回顧2016:履行神聖使命 取得顯著成績 .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05]
- 46. 西沙蓄水池擴大3倍 淡水已能自給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6-0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