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藩鎮

鎖定
藩鎮,亦稱方鎮,是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藩是“保衞”之意,鎮是指軍鎮;唐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衞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陲各異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中文名
藩鎮
拼    音
fān zhèn
含    義
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
職    權
掌管地方軍政大權
基本解釋
地方方面長官

目錄

藩鎮詳細解釋

(1)地方方面長官。
三國志·蜀志·許靖傳》:“﹝張子云﹞今雖臨荒域,不能參與本朝,亦國家之藩鎮,足下之外援也。”
昭槤嘯亭雜錄·論三逆》:“命吳三桂……等世守邊圉,以為藩鎮。”
(2)藩衞鎮撫。
《三國志·吳志·陸凱傳》:“願陛下簡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將,藩鎮方外,公卿尚書,務脩仁化。”
(3)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設都督府, 睿宗 時設節度大使,玄宗時又在邊境設置十節度使,通稱“藩鎮”。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

藩鎮發展歷史

藩鎮概念

藩鎮地區劃分 藩鎮地區劃分
安祿山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伺機發動叛亂。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中衰,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税。而在河北一帶的藩鎮,即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盧龍三鎮,割據一方的同時,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 [1]  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稱為“藩鎮割據”。

藩鎮興起

唐朝的軍制,顯著的一點是繼承前朝在重要地點設置都督府睿宗時設節度大使玄宗時開始擴大節度大使職權,並在邊境設置十節度使,統稱“藩鎮”。由此,形成了所謂的藩鎮雛形。
唐朝攻滅眾多隋末割據勢力,統一之後,又逐步攻滅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薛延陀國、百濟高句麗等國家,擴張佔據廣大疆域,還打敗吐蕃、松外諸蠻、契丹、奚等等,吐蕃稱臣於唐朝,松外諸蠻、契丹、奚等勢力歸降於唐朝。但是在唐高宗時期,吐蕃崛起,從唐高宗中期開始,雙方頻繁發生交戰。
到了武則天時期,後突厥復辟。唐玄宗好大喜功,邊將無不以拓疆開土來封官發財。由此,唐朝與吐蕃頻繁發生交戰,此外,唐朝在北方、東部也要增加軍隊遏制突厥,以及打服契丹、奚。一方面,廣大的疆域需要唐朝在遠離中央的地方作戰;另一方面,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已完全破壞,開始實行募兵制,這必然會造成兵隨將走,將領擁兵自重。無形中其實已經提供了藩鎮形成的條件。
唐玄宗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兵權,是唐朝在遠離中央的地方進行戰爭的需要;藩鎮節度使擁有轄區數州的行政財政人事管轄權,是更有效地執行軍事任務的需要。總之,藩鎮節度使是唐軍事戰略變革需要的產物。

藩鎮其他

唐初時道相當於現代的軍區,長官為大都督(戰時出征稱大總管),又以守捉、軍、城、鎮作為不同等級的邊防軍分區,其長官稱為“使”,有時一部分都督以欽差身份持節上任,至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以節度使為固定官職取代“使”時仍只有統兵權;唐玄宗時沿邊以數州為一鎮設九節度使、一經略使,藩鎮既指節度使及所部軍隊,首長由重臣出任,賜雙旌雙節、攬軍政大權,十鎮共擁兵486900人:
藩鎮名
所在地
職責
軍力
安西節度
龜茲、焉耆、于闐、疏勒
管理西域南部、西部
24000 [2] 
北庭節度
瀚海、天山、伊吾。伊州、西州
管理西域北部、東部。防制突騎施、堅昆
20000 [3] 
河西節度
今甘肅
斷隔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節度
今寧夏靈武
遏制突厥
64700 [4] 
河東節度
今山西太原
遏制突厥
55000 [5] 
范陽節度
今北京
壓制契丹、奚
91400
平盧節度
今遼寧
鎮撫室韋、靺鞨
37500
隴右節度
今青海樂都
對吐蕃作戰
75000
劍南節度
今成都
西抗吐蕃,南撫蠻獠
39000
嶺南五府經略
今廣州
綏靜夷、獠
15400
長樂經略
福州
-
1500 [3] 
東萊守捉
萊州
-
-
東牟守捉
登州
-
-
藩鎮軍中按兵源分有以前分番服役的健兒、罷諸州團練使後新組建的團結兵和地方鄉兵;按構成劃分有隻領的外鎮兵、屬下州的郡兵、屯於藩鎮帥府內宅的內院兵;最重要的是牙兵,又稱衙兵,藩鎮之最親兵,極為精鋭,負責保衞衙城和藩帥,是藩鎮軍的核心力量。
唐玄宗末期,節度使權限過大,亦有身兼數鎮者,終至釀成安史之亂。

藩鎮基礎

安史之亂後,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裏,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才開始出現大量藩鎮割據。 [1] 
唐代藩鎮節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資格自擅一方的,其財政基礎依賴於國家的賦税收入,其武力憑藉是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即所謂“官健”。藩鎮裏的那些割據藩鎮既企圖遊離於中央集權之外,又不能徹底否定中央統治。 [6] 
在土地所有者看來,賦税是上供朝廷,還是截留藩鎮,並沒有經濟上的實際區別。同樣是以交納一定賦税的形式與政府共同瓜分農民創造的剩餘價值,在驕藩控制下,並不比在中央集權統治下能得到更多的經濟好處。因此,大土地所有者對藩鎮割據時間抱着不支持不合作的消極態度,乃是他們本身的客觀經濟利益所決定的。貞元時,李希烈叛亂,張建封奉命防遏,“大豪俊傑,爭來效節”,建封“隨其才而用之” [7]  ,其原因即在於此。 [6] 
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是投身軍戎充當職業僱傭軍失地農民
參考資料
  • 1.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6
  • 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安西節度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治龜茲城,兵二萬四千。
  • 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天寶元年……安西節度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治龜茲城,兵二萬四千。北庭節度防制突騎施、堅昆,統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護府,兵二萬人。河西節度斷隔吐蕃、突厥,統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黑離、豆盧、新泉八軍,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涼、肅、瓜、沙、會五州之境,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捍禦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受降城,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之境,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雲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嵐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恆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薊、媯、檀、易、恆、定、漠、滄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屯營、平二州之境,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隴右節度備禦吐蕃,統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屯益、翼、茂、當、巂、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萬九百人。嶺南五府經略綏靜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桂、容、邕、交四管,治廣州,兵萬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長樂經略,福州領之,兵千五百人。東萊守捉,萊州領之;東牟守捉,登州領之;兵各千人。凡鎮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
  •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朔方節度捍禦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受降城,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之境,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
  • 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雲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嵐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萬五千人。
  • 6.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6-37
  • 7.    《奉天錄》卷三:公於是敞大幕,立義旗,賞英賢,練士馬。大豪傑俊,爭來效節。公皆隨其 才而用之,君予小人,鹹盡其能。幕府無遺才矣。遠近嚮慕,元兇懾氣,將士皆 樂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