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玢

(南漢第二代皇帝)

鎖定
劉玢(920年-943年),初名弘度, [24]  即南漢殤帝,南漢高祖劉龑的第三子, [25]  母為趙氏。 [24]  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皇帝。 [25] 
劉玢初封賓王,後改封秦王。南漢大有十五年(942年)三月,劉龑死,劉玢即皇帝位,改元光天,以弟晉王弘熙輔政。由於階級矛盾尖鋭,爆發了張遇賢領導的農民起義,但劉玢驕奢,不理朝政,其父還未安葬,便在宮中飲酒作樂。 [24] 
劉玢的弟弟弘熙經常用聲伎誘惑劉玢。劉玢又好手搏,弘熙乃引力士習角觝,獻於劉玢。南漢光天二年(943年)三月,劉玢與諸王置宴於長春宮,大醉。弘熙派遣指揮使陳道庠、力士劉思潮,刺殺劉玢,時年二十四歲。 [24] 
別    名
漢殤帝
劉弘度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出生地
興王府番禺縣(今廣東省廣州市
出生日期
920年
逝世日期
943年
本    名
劉玢
諡    號
殤皇帝
在位時間
942年-943年
年    號
光天(942年)
性    別

劉玢人物生平

劉玢早年經歷

劉玢,原名劉洪度(《資治通鑑》作劉弘度 [1]  ),是南漢高祖劉龑第三個兒子,母親為昭儀趙氏(劉玢繼位後,尊為皇太妃)。
公元932年(大有五年),劉洪度被封為賓王,不久又改封為秦王 [1]  [2] 
公元934年(大有七年),劉龑命令時任總判六軍的秦王劉洪度募集宿衞兵一千人。劉洪度所募集的都是些市井無賴子弟,而劉洪度卻親暱他們。同平章事楊洞潛向劉龑進諫説,劉洪度是南漢的皇位繼承人,應該親近行為端正之人。任用他治軍已經是過失,何況他竟然親暱成羣的小人。劉龑對楊洞潛説,這是劉洪度教他們治軍之事,過份勞煩您,讓您憂慮了。最終還是沒有約束劉洪度。 [3] 

劉玢登基為帝

公元942年(大有十五年)四月,劉龑患病不起,因其三子秦王劉洪度、四子晉王劉弘熙都驕橫任性,而小兒子越王劉弘昌孝順謹慎,有智慧見識,便與右僕射兼西御院使王翷謀劃派出劉弘度鎮戍邕州、劉弘熙鎮戍容州,而立劉弘昌為太子。制命將要下達施行時,正好遇上崇文使蕭益進宮問候劉龑的病情,劉龑便向他詢問此事。蕭益説,立太子應該立長子,如果違背了這一制度必然要導致混亂。劉龑於是打消立劉弘昌為太子的想法。 [4] 
公元942年(大有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劉龑去世 [5]  ,秦王劉弘度繼位,改名為劉玢,任用弟弟劉弘熙輔佐朝政,改年號為光天,尊奉其母昭儀趙氏為皇太妃。 [6] 
公元942年(光天元年)八月,劉玢將父親劉龑安葬於康陵,上諡號為天皇大帝,廟號高祖。 [7] 

劉玢遇弒而死

劉玢繼位後,驕橫奢侈,不喜歡過問政事。劉龑還在喪殯之中,他就大作聲樂酣飲;夜間同娼女鬼混,讓男子和女子脱光衣服而加以觀賞取樂。 [8] 
公元943年(光天二年)七月,晉王劉弘熙想要謀取劉玢的帝位,便用盛妝打扮聲妓,博取他的高興,促使他更加作惡。劉玢喜愛手搏,劉弘熙便命指揮使陳道庠引領力壯的武士劉思潮、譚令、林少強、林少良、何昌廷等五個人在晉王府中習練手搏,劉玢聽説後很是高興。七月初八日,劉玢與諸王們在長春宮宴飲,觀賞手搏,直到夜晚才停止酒宴,劉玢大醉。劉弘熙命陳道庠、劉思潮等人拖拽劉玢,劉玢被拉殺而死,時年二十四歲,並把他的左右隨從全部殺死。 [9] 
七月初九日早上,百官諸王不敢進入宮廷,越王劉弘昌帶領諸弟來到劉龑的寢殿,迎接劉弘熙即皇帝位,改名為劉晟,把年號改為應乾 [10]  給劉玢上諡號為殤皇帝 [11] 

劉玢為政舉措

劉玢政治

劉玢繼位後,左右的人有不合心意的往往殺害,沒有人敢作勸諫;只有他的兄弟越王劉弘昌和內常侍、番禺人吳懷恩多次進諫,劉玢不採納。經常猜忌他的幾個弟弟,每次邀集人蔘加宴會,就命宦官把守大門,君臣和宗室都要脱衣搜查,然後才能進門。 [12] 

劉玢軍事

光天元年(942年)七月,嶺南循州(今廣東龍川)一帶盜賊羣起,相互間不能統一,於是羣盜共同推舉擁戴博羅縣吏張遇賢為主,起兵反叛南漢。張遇賢自稱中天八國王,改年號為永樂,設置百官,攻取掠搶海邊沿岸一帶。張遇賢年紀尚輕,沒有什麼方略,所屬諸將只是向他報告進退而已。 [13] 
張遇賢起兵後,劉玢任命弟弟越王劉弘昌為都統、循王劉弘杲為副都統前去討伐張遇賢,在錢帛館交戰。南漢兵作戰失利,劉弘昌和劉弘杲都被賊兵所圍困;指揮使陳道庠等力戰去解救他們,才得免死。南漢境內靠東邊的州縣多被張遇賢所攻陷。 [14]  十月二十六日,張遇賢攻陷循州,殺南漢刺史劉傳。 [15] 

劉玢歷史評價

楊洞潛:秦王,國之冢嫡,宜親端士。使之治軍已過矣,況暱羣小乎! [16] 
薛居正:玢性庸昧,僭位之後,大恣荒淫。 [17] 
歐陽修:①玢立,果不能任事。 [18]  ②漢殤帝驕奢,不親政事。 [19] 
鮑士恭:昏暴益甚,為長夜之飲。 [20] 
蔡東藩:且弘熙殺兄屠弟,淫刑以逞,弘度荒耽酒色,死不足惜,諸弟無辜,亦遭毒手,冥漠豈真無憑,意者其假手弘熙,俾子之無噍類,以償其殺人之罪惡乎! [21] 

劉玢史書記載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18]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僭偽列傳二》 [1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 [19] 
《十國春秋·卷五十九》 [22] 
《五國故事·卷下》 [20] 

劉玢家庭成員

劉玢祖父母

祖父:劉謙,追諡聖武皇帝
祖母:段氏

劉玢父母

父親:南漢高祖劉龑
嫡母:皇后馬氏,楚王馬殷之女
生母:昭儀趙氏(劉玢繼位後,尊為皇太妃)

劉玢兄弟

  • 哥哥
邕王劉耀樞 [1] 
康王劉龜圖 [1] 
  • 弟弟
南漢中宗劉晟 [1] 
越王劉洪昌 [1] 
齊王劉洪弼 [1] 
韶王劉洪雅 [1] 
鎮王劉洪澤 [1] 
萬王劉洪操 [1] 
循王劉洪杲 [1] 
息王劉洪暐 [1] 
高王劉洪邈 [1] 
同王劉洪簡 [1] 
益王劉洪建 [1] 
辨王劉洪濟 [1] 
貴王劉洪道 [1] 
宣王劉洪昭 [1] 
通王劉洪政 [1] 
定王劉洪益 [1] 

劉玢侄子

南漢後主劉鋹劉繼興),劉晟之子 [23] 
桂王劉璇興,劉晟之子 [23] 
荊王劉慶興,劉晟之子 [23] 
祥王劉保興,劉晟之子 [23] 
梅王劉崇興,劉晟之子 [23]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是歲,漢主立其子耀樞為雍王,龜圖為康王,弘度為賓王,弘熙為晉王,弘昌為越王,弘弼為齊王,弘雅為韶王,弘澤為鎮王,弘操為萬王,弘杲為循王,弘為思王,弘邈為高王,弘簡為同王,弘建為益王,弘濟為辯王,弘道為貴王,弘昭為宜王,弘政為通王,弘益為定王;未幾,徙弘度為秦王。
  •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玢,初名洪度,封秦王。
  •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漢主命判六軍秦王弘度募宿衞兵千人,皆市井無賴子弟,弘度暱之。同平章事楊洞潛諫曰:“秦王,國之冢嫡,宜親端士。使之治軍已過矣,況暱羣小乎!”漢主曰:“小兒教以戎事,過煩公憂。”終不戒弘度。
  • 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漢高祖寢疾,以其子秦王弘度、晉王弘熙皆驕恣,少子越王弘昌孝謹有智識,與右僕射兼西御院使王翷謀出弘度鎮邕州,弘熙鎮容州,而立弘昌。制命將行,會崇文使蕭益入問疾,以其事訪之。益曰:“立嫡以長,違之必亂。”
  • 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丁丑,高祖殂。
  • 6.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秦王弘度即皇帝位,更名玢;以弘熙輔政,改元光天;尊母趙昭儀曰皇太妃。
  • 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漢葬天皇大帝於康陵,廟號高祖。
  • 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漢殤帝驕奢,不親政事。高祖在殯,作樂酣飲;夜與倡婦微行,倮男女而觀之。
  • 9.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晉王弘熙欲圖之,乃盛飾聲伎,娛悦其意,以成其惡。漢主好手搏,弘熙令指揮使陳道庠引力士劉思潮、譚令、林少強、林少良、何昌廷等五人習手搏於晉府,漢主聞而悦之。丙戌,與諸王宴於長春宮,觀手搏,至夕罷宴,漢主大醉。弘熙使道庠、思潮等掖漢主,因拉殺之,盡殺其左右。
  • 10.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明旦,百官諸王莫敢入宮,越王弘昌帥諸弟臨於寢殿,迎弘熙即皇帝位,更名晟,改元應乾。
  • 1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玢立二年,年二十四,諡曰殤。弟晟立。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左右忤意輒死,無敢諫者;惟越王弘昌及內常侍番禺吳懷恩屢諫,不聽。常猜忌諸弟,每宴集,令宦者守門,羣臣、宗室,皆露索,然後入。
  •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共奉遇賢,稱中天八國王,改元永樂,置百官,攻掠海隅。遇賢年少,無他方略,諸將但告進退而已。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漢主以越王弘昌為都統,循王弘杲為副以討之,戰於錢帛館。漢兵不利,二王皆為賊所圍;指揮使陳道庠等力戰救之,得免。東方州縣多為遇賢所陷。
  • 1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冬,十月,丙子,張遇賢陷循州,殺漢刺史劉傳。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2]
  • 17.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僭偽列傳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04]
  • 18.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04]
  • 19.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1]
  • 20.    《五國故事·卷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2]
  • 21.    五代史演義: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26]
  • 22.    吳任臣.《十國春秋》:匯賢齋,清康熙年間(1662―1722)
  • 23.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十一年,晟病甚,封其子繼興衞王,璇興桂王,慶興荊王,保興祥王,崇興梅王。
  • 24.    何本方,嶽慶平,朱誠如主編;王冠英,毛佩琦,盧昌德等副主編.中國宮廷文化大辭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1081頁
  • 25.    南漢殤帝劉玢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