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海王

鎖定
南海王,是中國古代郡王爵,歷朝可考者凡11人,如:漢朝時期的織、北魏時期的劉螽升之子等。
中文名
南海王
外文名
The k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漢    朝
北    魏
劉螽升之子
慕容燕國
慕容法
劉    宋
劉子師
南    齊
蕭子罕
南    梁
蕭大臨蕭珣
陳    朝
陳虔
唐    朝
莫潯
後    梁
劉隱劉龑

南海王織介紹

織,是百越人,原為閩越國的南武侯。公元前195年,被漢高祖冊封為南海王。
後來南海王織發兵反叛漢朝。漢朝的淮南王劉長遣兵攻打南海國,南海王織投降。劉長將南海國的臣民全部遷往上趕。從此以後,南海王織被降為庶人,南海國滅亡。
班固《前漢書·高帝紀》載:十二年三月,“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

南海王劉螽升之子

北魏孝昌年間,山胡人劉螽升自稱天子,年號神嘉,居雲陽谷,封三個兒子為南海王、西海王、北海王。劉螽升被北齊神武帝高歡擊敗後,被其部將北部王所殺。他的餘部立南海王為首領,最後被高歡所敗。南海王、西海王、北海王皇后公卿已下四百餘人,胡、魏五萬户被俘虜。

南海王慕容法

慕容法,慕容燕國宗室,南海王。

南海王劉子師

南海哀王劉子師,字孝友,劉宋孝武帝劉駿第二十二子也。大明七年,年四歲,封南海王,食邑二千户。未拜,景和元年,為前廢帝所害,時年六歲。太宗即位,追諡。

南海王蕭子罕

南海王蕭子罕(479年-495年8月1日),字雲華,齊武帝蕭賾第十一子,母為樂容華。永明元年正月壬戌(483年2月5日),封南海王。
永明六年(488年),出任北中郎將、南琅邪太守、彭城太守。永明十年正月戊午(492年2月14日),改任持節、都督南兗、兗、青、徐、冀五州軍事、徵虜將軍、兗州刺史。永明十一年(493年),蕭昭業即位,蕭子罕進號後將軍。隆昌元年(494年),改任散騎常侍、右衞將軍。建武元年(494年),改任護軍將軍
建武二年六月壬戌(495年8月1日),蕭子罕被齊明帝蕭鸞所殺,時年十七歲。 [1] 

南海王蕭大臨

蕭大臨,字仁宣。南梁太宗蕭綱第四子。大同二年,封寧國縣公,邑一千五百户。少而敏慧。年十一,遭左夫人憂,哭泣毀瘠,以孝聞。後入國學,明經射策甲科,拜中書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十一年,為長兼侍中。出為輕車將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侯景亂,為使持節、宣惠將軍,屯新亭。俄又徵還,屯端門,都督城南諸軍事。時議者皆勸收外財物,擬供賞賜,大臨獨曰:“物乃賞士,而牛可犒軍。”命取牛,得千餘頭,城內賴以饗士。大寶元年,封南海郡王,邑二千户。出為使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揚州刺史。又除安東將軍、吳郡太守。時張彪起義於會稽,吳人陸令公、潁川庾孟卿等勸大臨走投彪。大臨曰:“彪若成功,不資我力;如其撓敗,以我説焉。不可往也。”二年秋,遇害於郡,時年二十五。 [2] 

南海王蕭珣

蕭珣(573—633),字時章,號珩,後梁孝明帝蕭巋第六子,南海王。生於陳宣帝大建五年(公元573年),卒於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終年61歲,葬建康

南海王陳虔

南海王陳虔,字承恪,陳後主陳叔寶之子。至德元年,立為南海王。尋為武毅將軍,置佐史,進號軍師將軍。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涿令。

南海王莫潯

唐朝至德初年,首領黃乾曜、真崇鬱與陸州、武陽、朱蘭洞蠻皆叛,推武承斐、韋敬簡為帥,僭號中越王,廖殿為桂南王,莫淳為拓南王,相支為南越王,梁奉為鎮南王,羅誠為戎成王,莫潯為南海王,合眾二十萬,綿地數千裏,署置官吏,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廬舍,掠士女,更四歲不能平。史稱:黃峒蠻變

南海王劉隱

劉隱(873年―911年),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封州刺史劉謙長子,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嶺南藩鎮,南漢政權奠基人。
劉謙死後代任封州刺史。天祐元年(904年),授任清海節度使,據有田林(今廣西田林)、彬縣(今湖南彬縣)至瀕南海大片地區。劉隱好賢士,當時天下已亂,中原士人多來避亂,唐時大臣得罪流放嶺南者之後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亂不得歸中原者都客居嶺南,得此三類人士輔佐,使嶺南地區得以稍安。乾化元年(911年),進封其為南海王,同年劉隱病逝,時年三十八歲,其弟劉龑繼任其位。貞明三年(917年),劉龑稱帝,建立大越(南漢)政權,追諡劉隱為襄皇帝。

南海王劉龑

劉龑(889年―942年),初名劉巖,後改名劉陟、龑,封州刺史劉謙第三子,清海、靖海節度使、南海王劉隱之弟,五代十國時期南漢政權建立者。
乾化元年(911年),劉隱去世,劉龑繼承劉隱的官職,為權知清海軍留後、南海王。後梁授為清海軍節度使,封南平王。貞明三年(917年)稱帝,都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