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蜀道

(中國境內古老交通路線)

鎖定
蜀道,傳統意義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漢唐時期從長安(今陝西西安)翻越秦嶺大巴山,經過漢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網絡 [25]  [29] 擁有超過2300年的歷史 [25]  。主要指秦漢至明清時期連接關中與成都平原,穿越秦嶺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陝道路 [4] 
蜀道號稱“北五南三”,許多地段蜿蜒於秦巴山地的河谷險峽之中,需伐木架棧行走,故蜀道在詩人筆下又稱“棧道”。 [22]  其中,蜀道秦嶺段主要有故道(陳倉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後在明清時期又稱“連雲棧道”)、儻駱道(又稱駱穀道)、子午道陰平道。經漢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22]  荔枝道與楊貴妃喜食新鮮合江荔枝而建起的運輸驛道有關。因穿越秦嶺與大巴山,李白發出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5] 
蜀道上眾多的交通遺存與文化景觀,保留着歷史變遷的痕跡,被譽為“古代陸路交通活化石”。 [18]  是人類歷史上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並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不僅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時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5]  2015年,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並被納入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提名地範圍。 [6] 
中文名
蜀道
地理位置
跨越關中平原、秦巴山區、成都平原三大地形區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著名景點
陳倉道
金牛道
米倉道等
解    釋
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
起止點
北起西安,南至成都
歷    史
3000多年

蜀道歷史淵源

蜀道形成演變

3000多萬年前,板塊運動讓青藏高原不斷隆升,地殼物質向東南流展,在四川盆地周緣造就了龍門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相嶺等多條山脈。層巒疊嶂的山脈把四川盆地團團圍住,獨特的地質構造成就了氣候温和、物產豐饒的成都平原,但也讓蜀地四面被高山峽谷阻隔。 [4]  為了溝通內外,人們修築了蜀道。蜀道打通了秦嶺大巴山,聯繫起關中平原四川盆地。它幫助秦人將蜀地經營成穩固的天府之國,為統一天下奠定堅實的基礎。 [26] 
秦嶺 秦嶺

蜀道歷史沿革

商周時,秦蜀之間已有蜀道雛形。
戰國晚期,金牛道作為第一條官道出現。
三國時期,曹魏軍打通無人之地的陰平道,陰平道也因名將鄧艾千里行軍奇襲滅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川陝公路的通車標誌着“蜀道難”的歷史正式結束。 [7] 
1949年後,隨着國道、鐵路、高速公路和高鐵快速發展,蜀道作為交通線路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與此同時,蜀道優質的生態環境和多彩的文化旅遊資源逐漸被外界所熟知。 [7] 

蜀道發展現狀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十週年,也是成都國際班列開行的十週年。新時代造路者用新技術新方法,超大橋樑、超長隧道打通了越來越多的“新蜀道”,構建起一張上天入地、通江達海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 [4] 
2023年9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廣元市主持召開蜀道保護利用座談會,明確將蜀道考古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動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創新。 [31] 

蜀道遺址特色

蜀道結構

傳統意義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漢唐時期從長安(今陝西西安)翻越秦嶺、大巴山,經過漢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網絡。其中,秦嶺段主要有故道(陳倉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後在明清時期又稱“連雲棧道”)、儻駱道(又稱駱穀道)、子午道陰平道 [22] 
古蜀道示意圖 古蜀道示意圖
經漢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荔枝道與楊貴妃喜食新鮮合江荔枝而建起的運輸驛道有關。蜀道因此號稱“北五南三”。蜀道許多地段蜿蜒於秦巴山地的河谷險峽之中,須伐木架棧行走,故蜀道在詩人筆下又稱“棧道”。 [22]  此外,峽江古道、川滇古道、川黔古道、川藏古道等都屬於廣義上的蜀道。 [22] 
  • 蜀道北段
秦嶺通道:從關中平原的長安地區,翻越秦嶺進入漢中盆地的道路
方向:自西向東
關鍵詞:越秦嶺
起始地:起於關中,止於漢中
主要道路:4條
1.子午道:子午鎮→子午谷→秦嶺→石泉→饒風關→南子午鎮→城固→漢中
2.儻駱道:周至→駱谷關→洋縣→儻水→城固→漢中
3.褒斜道:郿縣→留壩→褒城→漢中
4.陳倉道(也稱故道):寶雞益門鎮→清姜河→略陽→勉縣→漢中 [4] 
  • 蜀道南段
巴山通道:從漢中盆地,翻越巴山進入四川盆地的道路
方向:自西向東
關鍵詞:越巴山
起始地:始於漢中,終於成都等地
主要道路:3條
1.金牛道:勉縣→寧強→廣元→昭化→劍門→綿陽→成都(金牛道還有條岔路,折往閬中→南充→重慶)
2.米倉道:漢中→巴中
3.荔枝道(也稱洋巴道):漢中→萬源→平昌→宣漢→開江→梁平→墊江→涪陵 [4] 
蜀道七條道 蜀道七條道

蜀道特點

兩千多年來,蜀道基本形成並沿襲“北四南三”的格局。以漢中盆地為中間站,可將蜀道分為南北兩段,一段為越秦嶺道路,另一段為越巴山道路。 [4] 
古蜀道示意圖 古蜀道示意圖

蜀道文物遺存

蜀道陳倉道

陳倉道又名嘉陵道、周道、故道、是聯繫關中與漢中,進而聯繫巴蜀的最早古道之一。 [9] 
《通典》卷175説:從興元府(漢中)去長安,驛路(即板道) 1233裏。這是由漢中去長安繞道最遠,但又最平的一條路線。其途徑為:(北)寶雞一大散關一黃牛鋪一北星紅花鋪一白石鋪雙石鋪一白水江一略陽 陽平關(南)。嘉陵道主要利用了兩條走向不同、但又互相連接的河谷:嘉陵江穿過秦嶺西緣,其北大散嶺北面,有渭河支流杆水(今名塔河)與之相對應。在這兩條河谷之問,即在大散嶺上,有一重要關口——大散關,控制着這條交通樞紐。嘉陵道北段早期叫周道。西周早期,周人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周原一帶,巴蜀與周的聯繫,多利用此道。由周而秦,統治中心逐漸東移,褒斜道日益重要起來。高祖劉邦採用韓信之計,從故道出擊三秦,便取嘉陵道。漢代嘉陵道上修有棧道。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自陳倉出散關,經河池、陽平破南鄭,仍取嘉陵道。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張飛等屯兵下辨,與曹洪戰。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首出祁山,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圍祁山,亦皆取道嘉陵道及其支線隴西道。此道為後世沿用。 [9] 

蜀道褒斜道

褒斜道又名斜道、斜谷道。秦、漢以來往來秦嶺南北的主要通道。因取褒水、斜水(今名石頭河)兩河谷而得名,兩水同源出秦嶺:褒水上源出秦嶺正脊,南流入漢,谷口在舊褒城縣北十里,斜水源出太白山支脈鰲山,北流入渭,谷口在今眉縣西南三十里斜谷關。漢武帝時發數萬人修治襃斜道五百里。自漢至五代,南北兵爭,多取道於此。唐代以後,北段斜谷路荒廢。公私行旅自褒谷北上,多折西北由故道出散關。褒斜道南端古石門留有漢以來修建褒斜道的摩崖石刻多處,今已為褒河水庫所淹。 [10] 

蜀道儻駱道

儻駱道是溝通關中與漢中,進而與蜀的大道之一。
路線為:(北)咸陽一興平一週至一駱谷一厚畛子一佛坪一青隆嶺一華陽一洋縣一城固一南鄭(南)。儻駱道利用了儻、駱兩條互相對應的河谷為道。 [11] 
儻駱道見於記載較晚,始見於蜀漢時期。據《通典》卷175,從漢中府去長 麓安,取駱谷路652裏,比斜谷道還要近280餘里,這也是它能夠在蜀漢時興起,並在以後愈來愈重要的原因之一。

蜀道子午道

子午道是溝通漢中與關中的山道之一,在地理條件上主要是利用了洵水、子午河谷為道。《輿地紀勝》卷183説子午道全長1040裏。當時的途徑為: (北)子午鎮 (沿洵河)一(沿池河道而南) 池河石泉饒風一洋縣南鄭(南)。
子午道的優點在於它的北口距長安很近,往來方便。王莽後,禍及道路,子午道又由官道變為無人管理的民道。元初二年(115年),先零羌阻斷隴道,寇三輔,入益州,據漢中,嘉陵、褒斜道受阻10餘年,政府只好啓用子午道,它又成為官道。到延光四年(125年),先零羌亂被平定,朝廷即下令不再以子午道為官道。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首次北伐,大將魏延建議給他5000騎兵出子午道而直取長安,諸葛亮未採納此計。太和四年(230)八月,魏軍伐蜀,數道並出,魏大司馬曹真率軍出子午道,時遇陰雨,甚是險阻,於九月撤軍。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再次伐蜀,數道並進,其中亦有子午道。 [12] 

蜀道陰平道

陰平道自今甘肅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由四川平武、江油等縣,繞出劍闊以西,直趨成都市。三國魏將鄧艾進兵滅蜀,途出於此。 [23] 

蜀道金牛道

金牛道又稱劍閣道、劍門蜀道 [17]  、石牛道 [11]  ,是古蜀歷史上首次見於史書的道路。從建成以來,金牛道便成為聯繫川陝最重要的蜀道。而現代的川陝公路、寶成鐵路也沿金牛道修建。 [1]  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溝通秦蜀的一段道路,亦稱“南棧”,是故道和褒斜道向南的延續路段。春秋戰國時期,關中和蜀郡同稱“天府之國”,兩地人民相互交往的路線通稱“蜀道”或“秦蜀棧道”,金牛道是秦蜀棧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蜀之間為險峻的秦嶺、巴山阻隔,通行困難,故諸多文士慨嘆“蜀道難”。根據甲骨文和古文獻記載以及古有“循河覓道”之説,先民沿故道水(嘉陵江)側畔而行,早已開始利用這條路線。 [13]  由於歷史原因,唐之後,荔枝道、米倉道逐漸遠離人們的視線,成為被廢棄的古道。
金牛道 金牛道

蜀道米倉道

米倉道北起漢中、南抵巴中,是從今陝西漢中循濂水河谷翻米倉山再循南江河谷入四川的一條重要通道。米倉道始創於秦末,興於漢代,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在川東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逐步又分為官道、兵道、商道,除主幹線外還包括米倉道接木門道、米倉道接金牛道等支線。 [14] 
米倉道上的韓溪,因韓信而得名 米倉道上的韓溪,因韓信而得名

蜀道荔枝道

荔枝道是蜀道七條道上其中名氣最大的一條驛道。 《舊唐書》 《新唐書》和有關史料上記載: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為了滿足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喜食荔枝的需要,吃上新鮮甜美的荔枝,頒旨下令從四川涪州(現重慶涪陵)置專驛傳送,修建了一條專供運輸荔枝的官(驛)道直通京都長安。 [16]  換人換馬不換物,接力快速傳送,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被稱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 [15]  從產地分佈和交通線路來看,參與四川荔枝傳驛的道路其二為米倉道。是由秦入蜀的一條古道,因米倉山而得名,起始經行時間約在漢代,甚至更早,唐宋時期一度十分興盛。 [19] 
荔枝道涉及達州市花萼山遺產區(包括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台山省級風景區、百里峽省級風景區)、羅家壩遺址遺產區;瀘州市佛寶遺產區(包括佛寶省級風景區、福寶古鎮、合江漢代崖墓遺址、神臂城、合江古荔枝園、合江古碼頭)。 [5] 
2024年4月,“溯源蜀道·發現瀘州”專項研究選題論證交流會召開。市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建議大力開展荔枝古道文化研究,聚焦落實文化傳承保護,推進“荔枝古道申遺”。 [30] 

蜀道大散關

大散關也稱散關,其得名有的説是因為大散嶺或者散谷水,有的則説是因為這裏是西周開國功臣散宜生封國的關隘。這裏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就是“川陝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 [1] 

蜀道劍門關

綿延數百里的大劍山七十二峯形如利劍,卻在其中有一個天然的缺口,這個缺口便是“劍門關”之所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説的也正是這裏。
劍門關從未被人從正面攻破過。蜀漢後期,姜維以三萬人憑藉劍門關的天險,抵禦鍾會的十萬大軍,還多次取勝。後鄧艾偷渡陰平道,劉禪不戰而降,詔令姜維投降,劍門關這才失守。 [1] 
劍門關 劍門關

蜀道明月峽

在四川廣元往東33公里,有明月峽。原名朝天峽,因唐玄宗來此避難,當地官員在此接駕朝拜而得名。明清後,取李白“清風清,明月明”的詩意,改為明月峽。明月峽集水道、縴夫道、棧道、驛道、公路、鐵路古今六道於一峽,有遠古時候山民們走出的羊腸小道,有通過這裏的金牛道,有峽中江邊船工們修建的縴夫道,有嘉陵江上的船道,有民國時期修建的川陝公路,還有川陝公路對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修建的寶成鐵路隧道。被譽為“中國交通史博物館”。 [1] 
明月峽 明月峽

蜀道其他遺存

  • 行道樹
行道樹分佈蜀道兩旁,是中國古人植樹護路的典範。驛道樹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以樹記裏,起里程碑的作用;二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三是便於修理棧道,就近伐樹取材;四是保護道路,防止雨水沖刷路基;五是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蔭避暑。 [24] 
  • 鋪、驛
蜀道沿途有不少以某某鋪、某某驛命名的地方,如漢陽鋪、抄手鋪、劍門驛、龍泉驛等。鋪、驛站設有驛丞、管理、文書、獸醫、公館、廚師等,既解決護樹、護路和沿途郵傳、治安問題,又解決了往來行人吃、住、行的問題,其功能與今天的養路段、路政部門、交警部門以及高速公路服務區等的職能職責差不多。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時僅廣元與陝西交界處至綿陽這一段古道上有56鋪、14驛站,形成古蜀道一套完整的路政交通、軍事治安、郵傳等一元化體系。 [24] 
  • 攔馬牆、飲馬槽
攔馬牆就是在驛道險要處為防備跑馬官差跌落懸崖而砌成的牆,是最早的路政安保設施。飲馬槽又叫飲馬池,是在大青石上開鑿的可移動性水槽或固定性的水槽,專為往來馬匹提供飲用水源。青石板路面一般寬2~3米,最寬處達到5米,路面平整,溝渠暢通,千百年來路面很少垮塌。古驛道管理人員在光滑的石板路上開設了防滑帶,並在容易塌方處和階梯石中間加有“門坎石”,一方面使路基石板穩固,另一方面使雞公車易於減速剎車,保證了行人行路安全。 [24] 
  • 棧道和石門
歷史上棧道在中國西南及陝南秦嶺大巴山山地產生,是人們為了在深山峽谷通行而在峭巖陡壁上鑿石架木、下撐以柱、上覆以板所構成的通道。為了防止這些木樁和木板不被雨淋變朽而腐爛,又在棧道的頂端建起房亭(亦稱廊亭)。這就是閣,亦稱棧閣。相連貫的稱呼,就叫棧閣之道,簡稱棧道。 [24] 

蜀道歷史文化

蜀道名稱由來

蜀道是古代聯通巴蜀地區與關中地區的交通要道。古稱陝西為秦,四川為蜀,歷史文獻將此道稱為“秦蜀古道”,簡稱“蜀道”。
“蜀道”之名,始於漢初,具體所指即有隴蜀道。《史記·項羽本紀》有載: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 [21] 

蜀道藝文

  • 《蜀道難》·唐 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3] 
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其後還有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接連作詩,到了宋代的陸游在此抗擊金兵時,更是留下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名句。 [1] 

蜀道相關人物

李白,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蜀道難》,讓蜀道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燦爛一筆。 [8] 
據南宋《方輿勝覽》記載,劉備初入蜀地,劉璋就是在這裏設宴席來為他接風。劉備酒過三巡,站在山上一覽蜀中形勝,不禁感嘆:“富哉!今日之樂乎!”富樂山因之得名。在綿陽城西,則有一座西山,此處埋葬着蜀漢“四相”之一——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蔣琬。 [8] 

蜀道主要活動

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元市劍閣縣考察了翠雲廊古蜀道,聽取古蜀道發展歷程,察看千年古柏長勢,指出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22] 

蜀道文化活動

2023年11月10日,第十屆《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頒獎儀式和第五屆劍門蜀道詩歌大會在廣元市劍閣縣舉行。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作家、詩人和文學愛好者齊聚劍閣,共敍詩詞佳作,共話蜀道發展新成就。 [28] 

蜀道歷史價值

蜀道文化價值

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蜀道所藴含的歷史文化是古蜀文明之精華,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蜀道也見證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曆史悠久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沿線留下了人文與自然等各類遺存,凸顯了古代社會重視文化的人文觀與尊重自然的生態觀。特別是蜀道打破了大巴山脈與秦嶺之阻,溝通了四川盆地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對於中華民族的融合交流、穩定團結起到了促成和維續作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5] 
蜀道是中國古代溝通中原與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對於王朝中央統治西南地區有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意義。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及其在國家反分裂、捍衞國家統一進程中,蜀道也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 [27] 
蜀道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十分豐富,是一個歷史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帶,包括古代山地道路工程技術、古代行旅文學、古代書法史、古代軍事遺產、古代移民通道等文化遺產。蜀道文學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魏晉南朝樂府詩中即有“蜀道難”這一詩題,內容多描寫蜀道的艱險難行與旅遊者的悲傷。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了南朝梁簡文帝《蜀道難》二首。唐宋時期蜀道文學興盛,這一時期大部分著名詩人有過蜀道之旅並留下詩文。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隴蜀羈旅詩,白居易的巴地詩,元稹的巴蜀雜,薛能、孫樵、韋莊等人的蜀中詩,宋代蘇軾父子、範祖禹、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也留下了一些蜀道詩。 [22] 

蜀道交通價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驛站傳遞制度的國家之一,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蜀道驛站的建設和管理。明清時期,30到40裏設一驛,10到20裏設一鋪。直到現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境內還保留着很多帶有“驛”“鋪”的老地名。蜀道對中原王朝治理西南地區有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意義,特別是在維護國家統一進程中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蜀道還是連接西北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蜀道自陝西寶雞向西北可經甘肅隴山、天水、蘭州,連接西北絲綢之路;向西南可沿連雲棧道經陝西漢中、廣元進入雲南,連接西南絲綢之路。 [22] 

蜀道生態價值

蜀道劍門山區(翠雲廊古蜀道)適宜柏樹生長。千百年來,當地形成了栽植柏樹的傳統,由此形成了川北最大的柏林區。劍閣縣境內現存古柏7778株,平均樹齡1050年,其中最年長樹齡約2300年,被稱為“蜀道奇觀”和“森林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保護價值。 [22] 

蜀道旅遊價值

蜀道是一條極具開發潛力的文化旅遊地帶。蜀地古史傳説遺蹟、三國文化古蹟、古代軍事著名關隘,如劍門關、白水關、天雄關、陽平關、大散關、武休關等,都是現代蜀道保護與文旅開發的重要資源。 [22] 

蜀道保護措施

2009年,四川省啓動蜀道申遺工作,提出蜀道文化線路整體申遺。此後的數年裏,形成了《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廣元共識》。 [6] 
2011年,蜀道申遺自在廣元啓動。在地域上,4條古道涵蓋四川7市26區縣,古道(遺產點)的時間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最晚到清朝。其中,金牛道文化遺產點共33處,米倉道文化遺產點19處,陰平道5處,荔枝道11處。 [20] 
2012年,蜀道(金牛道廣元段)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5年,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並被納入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提名地範圍。2016年4月,四川成立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領導小組。 [6] 
2014年,荔枝道、米倉道納入蜀道申遺範圍,2015年、2016年先後兩次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對荔枝道、米倉道進行考古調查。 [19] 
截至2016年1月,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並被納入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提名地範圍。 [20] 
2021年10月12日,蜀道:子午道南段驛站、儻駱道周至段、褒斜道留壩段、金牛道廣元段等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 
2023年9月,蜀道保護利用座談會在四川省廣元市召開,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羣表示,要將蜀道考古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蜀道保護利用工作,籌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8] 
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元市劍閣縣考察了翠雲廊古蜀道,聽取古蜀道發展歷程,察看千年古柏長勢,指出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22] 

蜀道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蜀道許多地段蜿蜒於秦巴山地的河谷險峽之中 [22]  其中,蜀道秦嶺段主要有故道(陳倉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後在明清時期又稱“連雲棧道”)、儻駱道(又稱駱穀道)、子午道陰平道。經漢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22] 
  • 交通信息
蜀道可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前往。

蜀道所獲榮譽

2019年,蜀道入選四川十大文旅品牌。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