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儻駱道

鎖定
儻駱道是古棧道名。儻駱道得名於其南口位於漢中洋縣儻水河口,北口位於周至縣西駱峪。儻駱道長約240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連雲棧道等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險峻的一條古道。從西安飛往漢中的飛機航線,就是沿着儻駱道飛行的。
中文名
儻駱道
別    名
駱穀道
行政區類別
陝西省周至縣和洋縣
所屬地區
西北地區
地理位置
南口位於漢中洋縣儻水河口,北口位於周至縣西駱峪
氣候條件
北部温帶季風性氣候,南部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方    言
關中方言和洋縣方言
長    度
約 240 km
遺    存
共發現50餘處

儻駱道發展歷史

儻駱道 儻駱道
儻駱道之名,三國時期始見於歷史記載。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之後,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大將軍諸葛誕叛於淮南壽春,蜀將姜維乘虛兵向秦川,率兵數萬人出駱谷”。到三國末期,魏將鍾會統十萬餘眾,分道從斜谷、駱谷出兵滅蜀。
儻駱道是由長安翻越秦嶺通達漢中、四川的又一驛道。因自長安南去取此道必先經周至縣西駱谷,故稱儻駱道。又因循此道翻越秦嶺後南面出口為漢江支流儻水河谷,故又稱儻駱道。
儻駱道雖得名於儻谷和駱谷,但兩谷並不直接相通,中間要經過西駱谷水、黑水、湑水、酉水、儻水等河谷,翻越西駱谷水與黑水之間的十八盤嶺、黑水與湑水之間的秦嶺主脊、湑水與酉水之間的興隆嶺、酉水與儻水之間的牛嶺和貫嶺梁等四五座大山嶺,而且西駱水河谷(約20公里)與儻水河谷(約50公里)的路段僅佔全程約1/7,所以,儻駱道是由眾多穀道組成的一條迂迴曲折的山谷道路。
儻駱道的經地大體是:由長安向西南,經户縣至周至,轉西南30裏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循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湑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水上游的洋縣華陽鎮,由華陽鎮向東南沿酉水經茅坪過八里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谷口;或由華陽鎮向西南,越牛嶺順酉水支流八里河至八里關;或由八里河谷的黑峽、大店子越嶺過四郎出儻谷;也可由牛嶺折西南至鐵河,循儻水河谷至洋縣。由洋縣沿漢江北岸渡湑水,經流王城、城固縣、柳林鎮達於漢中。路線全長約765裏,其中谷道約500裏,較之散關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其他通往陝南的驛道較為捷近。
儻駱道雖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翻越的幾座山嶺高度遠超過其他各道,路途異常艱險。駱谷關附近的十八盤和老君嶺山勢險峻,老君嶺至都督門一段道路,蜿蜒於秦嶺主峯太白山南側黑河各支流間,升降起伏於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中。洋州真符縣境有屈曲84裏的八十四盤,不僅“絕欄縈迴,危棧綿亙”,而且還有被稱為“黃泉”的險地,多有毒蟲猛獸,行人視為畏途。故儻駱道開闢利用較晚,被用作官驛大道的時間也較短。
三國時期,儻駱道主要用於軍事活動。南北朝時期關中漢中分屬兩個割據政權,儻駱道荒廢不通。隋朝對儻駱道又開通利用,並在周至縣駱谷關“設關官”。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亦“開儻駱道以通梁州”。唐代中後期儻駱道使用最為頻繁,特別是“安史之亂”後,皇帝、官員為求便捷,多取儻駱道往返於長安、漢中之間。至唐憲宗年間(公元806~820年)朝臣文士途經儻駱道者甚多,行旅益盛。著名詩人白居易岑參元稹韓琮崔覲等均曾著詩於儻駱道。柳宗元在貞元年間作《館驛使壁記》,列舉當時京都長安通向四面八方的驛站,入川驛路,獨舉駱谷,由此可見,唐中期以後是儻駱道使用的鼎盛時期。北宋時期,儻駱道一度仍為驛道。宋敏求長安志》曾記載其間所經驛館多處。南宋時與金兵軍事對峙,儻駱道也發揮重要作用,金帝完顏亮分道攻宋,宋吳璘部別軍姚仲出儻駱道反擊。陸游《憶南鄭歸遊》詩有“千艘漕粟魚關北,一點烽傳駱谷東”之句。
元代以後,儻駱道荒廢不通。據明嘉靖漢中府志》記:“洋縣之北,林深谷邃,蟠亙千里,為梁、雍第一奧阻”。
西安市境內的儻駱道遺蹟主要分佈在周至縣關嶺梁以北的西駱峪河谷段,八斗河、大蟒河、父子嶺段、厚畛子一帶黑河上游河谷段和都督門湑水上游段等處,多有棧道、棧孔、石棧、石砭路、棧橋等遺存。鼓轟潭附近大蟒河兩岸分別有1米多高的石樁3個,似為架設索橋而設。大蟒河今公路橋旁河牀兩岸及河心巨石上亦有橋柱孔遺蹟數個,説明古儻駱道曾在此架設橋樑。

儻駱道地理環境

儻駱道 儻駱道
儻駱道又名黨駱道,駱穀道,始通於三國,是穿越秦嶺,連通關中與漢中最近捷的古道路。唐代德宗、僖宗避兵火,均經由此路至漢中、四川。
儻駱道北口在周至縣西駱峪駱谷),向西南經太白、洋縣,三次翻秦嶺及其支脈,出儻水谷(儻谷)至漢中盆地,古道全長約200公里。
儻駱道一線的棧道、棧橋、摩崖碑刻等遺存共發現50餘處,主要分佈於西駱河、黑河水,儻水等河谷,其架木或架石的棧孔多開鑿於河流一側的懸崖壁上下,個別地點的棧孔多達70餘個。棧孔以方形和圓形為主,也有呈馬蹄形三角形的。棧道的修造方式有平梁立柱式、幹梁無柱式、依坡搭架式以及凹槽式。
儻駱道,因南口曰儻(在陝西洋縣境內)北口曰駱(在陝西周至縣境內),故名,又叫駱穀道,長約500華里。在中國歷史上穿越秦嶺的諸條古棧道中,儻駱道最靠近秦嶺主峯太白山,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圍的五、六座分水嶺,人煙稀少,猛獸出沒,是最便捷也最艱險的一條。秦嶺橫亙中國中部,被稱為華夏龍脈,最高峯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大致而言,秦嶺以北為黃河流域,以南就是長江流域了。《水經注》載:太白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 古道穿越秦嶺,艱險不言而喻,詩仙李太白有《蜀道難》嘆曰:“……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石梯石棧相鈎連……”
地勢險峻
佛坪山裏隱藏着一條有名的古道,叫儻駱道,是舊時入蜀的7條蜀道之一。儻駱道北從陝西周至駱峪進秦嶺,南由洋縣儻水河谷出,至漢中,是褒斜道文川道子午道金牛道、故道、連雲棧道等蜀道中最近捷也是最險峻的一條道路。
儻駱道因為是北從周至駱峪進秦嶺,南從洋縣儻水河谷出到漢中,進出口各取地名中一字,所以叫儻駱道,全長240公里,是當年所有棧道中長安往漢中方向最近、也最險峻的一條古道。

儻駱道歷史背景

儻駱道 儻駱道
在三國時期,劉備在漢中建立了對付曹魏的軍事基地,征戰進退,儻駱道是通北的首選道路。中唐以後,儻駱道成為官道,官員任免,回京述職,多走此路,路上曾經遍佈亭帳館舍,以備軍旅之用。
儻駱道,從周至駱峪口沿駱峪、經厚畛子,越興隆嶺,沿酉水華陽至洋縣,全程425公里。這條路線主要于軍事活動。正始二年(244),魏將曹爽出駱峪伐蜀。甘露二年(257),蜀將姜維出儻駱道伐魏。唐代,儻駱道曾一繁榮,成為由長安入川最捷近的道路,沿途館驛多達11處。建中四年(783年)德宗避亂南鄭,廣明元年(880年)僖宗去蜀,都取道儻駱。
相傳當年楊貴妃就是取道儻駱道,再沿漢江水路入長江到達揚州,最後飄洋過海去了東瀛。

儻駱道繁榮時期

儻駱道遠古以來由先民開闢,一直是溝通南北的捷徑,較多歷史記載見於《三國志》,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三國時期,劉備在漢中建立了對付曹魏的軍事基地,征戰進退,儻駱道是通北的重要道路。因這條道路山高谷深,人煙稀少,行程相對較短,且北指關中腹地,南抵漢中門户,便於藏兵、調兵和出奇兵,每到戰爭時期,古道上戰事頻繁,羽書飛馳。有趣的是,雖然漢劉秀起兵征戰過程中與儻駱道關係並不密切,且在正史中未見相關記載,但儻駱道上,尤其在南段,大部分的歷史傳説與他相關,如馬道樑上有三塊呈品字形分佈,有一人多高的大石塊叫支鍋石,相傳是因劉秀行軍至此支鍋造飯而得名;梁東側有條細長彎曲的山脊叫蟒嶺,相傳是有條修煉成精的大蟒,在劉秀與王莽激戰正酣時趕來助戰,希望立功受封,獲得正果。劉秀雖然戰事不利,但他是真命天子,封賞是有效力的。可這位蟒妖能力有限,貽誤戰機,遭劉秀斥責,失望羞愧之下,盤桓曲蜷在此化作蟒嶺。興隆嶺以南最高的山叫漢王山,也因劉秀得名。又有山民講,漢王山是劉邦行軍佈陣的地方,等等,不一而足,大部分與劉氏宗室和龍蛇有關。 到了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關中陝南物資轉運激增,商賈往來不絕,每條南北古路都經過大規模的整修,有關儻駱道的記載不絕於史書典籍,蔚為大觀了。唐代是儻駱道通行條件最為完備,商旅往來最為頻繁的時期,有三十里一驛站,十里一郵亭之説。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朝廷徵調民力整治疏通了儻駱道,在北口設置了駱谷關。整個唐代,儻駱道作為官驛大道,尤為通暢。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適為了躲避朱泚兵變,經儻駱道逃難來到漢中。德宗長女唐安公主時年23歲,因經受不了一路的艱難困苦,到洋縣後不久暴病身亡,就地安葬在縣城西40裏的馬暢鎮。德宗悲傷之極,雖在逃亡途中,仍以相應的規格埋葬公主,現公主墳被作為歷史文物旅遊資源得以保護。還有一種傳説,安史之亂後,楊玉環並沒有在馬嵬坡被吊死,後來走儻駱道逃到了日本。 唐代以降,政治經濟重心東移南遷,關中的經濟地位不復往昔,關東通往河南湖北的武關道,關西通往四川的陳倉道地位凸現,儻駱道不再整修,逐漸衰落。到了近代,隨着佛坪縣城東遷到佛坪袁家莊,108國道(周城公路)開通,儻駱道已被廢棄,再也見不到各色風塵僕僕的行旅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誌異,還有無數的英雄偉績和傳奇故事在山民間口耳相傳。 [1] 

儻駱道自然風光

儻駱古道的南端地處亞熱帶低地山區,氣候濕潤,降水豐沛。海拔2000米山區,年平均降水超過1000毫米。即使氣候變暖,暖冬持續,降水減少,這裏的雨雪增減量也不是很大。因而,秦嶺南坡和大巴山區,成為漢水最為可靠的水源地。在以往年份,雖然山上積雪沒有這般厚,但仍覆蓋高山地帶,歷經數月才消融,保障了山間河溪水流常年不斷。古道的北端,在秦嶺北坡的駱峪中,雖然地處暖温帶季風氣候,但山谷中仍是草木葱蘢,溪水奔流。秦嶺北坡的山勢陡峭,與秀麗幽深的南坡比較起來,這裏的景色更壯觀一些。
儻駱道 儻駱道
和其他古棧道一樣,儻駱道的絕大多數路程循河溪前行。秦嶺的河流多為南北走向,路修在河谷中,既有捷徑之利,又有夷平之便。但翻越山樑(分水嶺)是必經路段。古人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山間棧道綿延數里,但是遇到冰雪呢?在冬季若要翻越山樑,只能踏雪而行了。儻駱道北起周至縣的西駱峪口,南至洋縣的四郎廟(氵黨水河口),要翻越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樑依次為官嶺梁、西老君嶺,秦嶺梁,財神嶺,興隆嶺,大牛嶺,馬道梁共七道,其中長的超過20華里,短的也在5華里以上,冬季都是積雪重重,冰封難行。儻駱道中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樑有三條,分別是老君嶺,財神嶺和興隆嶺,都是秦嶺山脈中赫赫有名的大山。夏秋季節,這些山嶺煙嵐霧罩,霖雨連綿,河溪湍流如飛;冬春時分,寒風砭骨,冰凌垂路,積雪封山,通過難度可想而知。古人有關儻駱道的吟詠不少,多為高山巨川、密林幽篁震撼心靈之作,也有對艱險旅程的慨嘆。寫高寒積雪的如唐代元稹南秦雪》詩云:帝城寒盡臨寒食,駱谷春深未有春。才見嶺頭雪似盡,已驚巖下雪如塵。寫荒涼殘破的如宋代文同《駱谷》詩云:龍蛇縱橫虎豹亂,古棧朽裂深埋苔。寫軍旅生活的如宋陸游詩:雪雲不擁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
就在當今穿越儻駱古道,每個人都會有出乎意料的發現,對自小生長在城市中的户外運動愛好者來,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如果有足夠的植物知識,就會與水青樹連香樹獨葉草不期而遇,它們可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沒有的孑遺物種。假使不認識這些珍寶,漫山遍野灼灼似火的杜鵑花,兩人合抱粗的巨樹,一望無際的高山草甸也夠讓人震驚;在中國中東部,秦嶺是為數不多的能見到大羣野獸的地方,儻駱古道上,見到的都是動物園的明星,見到的可能性非常大。

儻駱道駱口驛站

駱口驛是儻駱道(也稱駱穀道)上一個控扼北口的著名驛站。最近,這座古代重要的交通郵驛和軍事關隘的遺址,已被當地考古愛好者發現、發掘。經專家認證,地址在今陝西省周至縣駱峪鄉駱峪村
據《西安晚報》1999年12月26日報道,發現駱口驛址的是周至縣考古愛好者王安泉。已發現的驛城,城區7460平方米,北城有門,開在其中。城中有200餘間官房,分別為驛館、客舍、貨棧、兵營、郵亭、庫房、馬廄等。屋中地面一律青磚鋪墁,門前有明柱、迴廊,街道以石條鋪設。北城門門墩稍加雕鑿,大門裹有鐵頁。古城牆基寬8?5米,高10米,城牆頂寬約5米,外牆基由石條砌築,上砌青磚,有垛口。城磚、石條和門墩已被村民移走,城區墾為耕地。出土時有許多五銖、開元和宋明清銅錢及個別銀幣 ,並有大量瓷、陶器殘片,其地道和排水道尚待發掘。
儻駱道也稱駱穀道,從長安去漢中,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駱水,入駱谷,稱駱穀道;而漢中去長安,自洋州道興縣(今洋縣)向北要先越儻水、入儻谷,故又稱儻駱道。《通典》載:“漢中去長安,取儻駱道,凡652裏”,是當時從長安通往漢中的三條古棧道(另兩條為子午道褒斜道)中最近的一條。
三條道中,駱穀道開闢較晚,當開通於三國時,其餘兩條則分別開闢於西漢和東漢。漢王(高祖劉邦)當年率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史記·高祖本紀》中所敍,指的就是子午道。西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開始修築,首先開通了被高祖燒絕的子午棧道。此道自長安、杜陵,入子午谷後,穿秦嶺,逕至漢中,從而溝通了關中與巴蜀及西南的聯繫。東漢永平年間(明帝劉莊)又開通了褒斜道,更密切了關中與巴蜀的聯繫。儻駱道的開通當在三國時代。三國時,蜀漢的北伐基地在漢中。北伐,首先得修復、擴充秦蜀之間的道路交通。據《三國會要》載:三國時秦蜀之間的通道大致有三谷四道。三谷者,即漢中西北的褒谷、北駱谷、東北子午谷。四道即: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及南棧金牛道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郵驛鬆弛。南宋初年,烽火連綿,金兵所到之處,大焚驛舍,鋪兵逃散,郵驛中斷,儻駱道隨即廢棄。此後,秦南北驛路,再未啓用儻駱道。

儻駱道歷史考證

楊貴妃與儻駱道
白居易於周至做都尉時曾一度詳細考察了楊貴妃之死,寫下《長恨歌》,歌中描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等詩句證明楊貴妃沿儻駱道逃走,東渡日本安享晚年。
儻駱道 儻駱道
儻駱古道還替唐朝皇家隱瞞了一個不能言説的秘密,成為永不破解的千古之謎。學者俞平伯有文説,唐朝天寶14年11月,安史之亂,楊貴妃馬嵬之死是着人替代,真正的楊貴妃由馬嵬坡悄悄南下,進儻駱道,過黃柏塬,直達漢中,沿漢江入長江,到揚州,在揚州改名換姓為太真,混跡青樓,後去日本。前面説過,白居易寫《長恨歌》畢竟離事件的發生只有50年,昔日的當事者有些還存在,因為時間的接近,作者一來可以得到真實的素材,二來又不可能將實情一一寫出,所以在《長恨歌》裏便埋下了許多伏筆。例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等等。唐玄宗出長安,過馬嵬,走的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明皇別錄》載:“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皇帝奔向西南,暗中留下的貴妃絕不能追隨其後,退回長安更不可能,惟一一條道路就是直接南行,進儻駱道,逃生於南方。儻駱道的駱口驛與馬嵬坡極近,在一條線上,彼此可遙遙相望,由此,楊貴妃走儻駱道的時間當在德、僖二宗之前,她是行走於這條蜀道的唐皇室第一人。“魂斷馬嵬春訊遠”,這一遠竟遠出了國界,遠到了日本。
有學者曾在日本曾經追尋過楊貴妃的足跡,拜訪過供奉楊貴妃的廟宇和她的墓地。在日本向津具半島的久津二尊院,佇立在一座低矮的小石塔前。石塔有些年月了,系久津八木家古時為八木女性建的供奉塔,書名“楊貴”,據説這就是楊貴妃在日本的墳墓。能看到濡濕的墓旁插着一塊中國駐日使館某官員立的木牌,牌上字跡已經模糊,想來那個官員必是個多情文人,會背《長恨歌》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將楊貴妃的“妃”字去掉而稱“楊貴”,思考極為巧妙,嚴格説,久津墓中的女人已不能稱之為“貴妃”,無皇所依,何妃之有,無勢可宣,何貴之言。她所享受的輝煌,在她走進儻駱道的時刻便已丟失殆盡,所剩的身份只是女人。在她“死亡”的瞬間,在儻駱道艱苦卓絕的行走中,她極清醒地、不容置疑地抓住了這個身份,並牢牢地把握住了它,再沒有鬆手。其時,她38歲,38歲的女人已經成熟,不再年輕。
日本有“楊貴妃研究會”,他們説中國馬嵬坡貴妃墓是個空冢,“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是白居易説的,白居易不會瞎説。我曾跟他們辯論説,中國有《舊唐書》記載,第二年上皇密令改葬他所,最初埋時以紫褥包裹,再葬時肌膚已壞,惟胸前香囊猶存,內侍獻上,上皇悲哀。
日本人大呼,紫褥子裏包的是另外的女人!
按日本人的説法,這座安葬楊貴妃的二尊院系平安初期大同三年修建,供奉的本尊是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這兩尊像是楊貴妃漂泊日本後,玄宗不忘貴妃,派方士帶往“蓬萊”,送給貴妃的。楊貴妃在久津,改楊氏為“八木”,從大富大貴中幡然醒悟,淡泊存活,給後人留下了“久津出美人”的佳話。神奈川的稱名寺,藏有楊貴妃使用過的玻璃珠簾;1963年,一名日本少女拿出文件證明,在電視上宣稱自己是楊貴妃後裔;2002年,我為周至縣湧泉寺探訪日本的泉湧寺,周至的湧泉寺隋唐時代是仙遊寺下院,屬皇家寺院,及至到了京都的泉湧寺,我才知道,該寺院的前身竟然也叫仙遊寺,供着楊貴妃的觀音像,據説這像成於唐代,雕刻者見過楊貴妃,所以面目表情和楊貴妃很接近,是寺中國寶級文物……
在這點,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想給歷史悲劇一個大團圓的完整結尾。在此,我們不必做過多的考證,姑且相信這一事情的真實,那麼,作為楊貴妃再生之後的啓程地便是馬嵬坡,是儻駱道了。

儻駱道歷史地位

鼎盛時有棧閣九萬餘間
這條古道叫儻駱道,是歷史上長安通往蜀地和大西南各地的多條古道中最快捷、也較為著名的一條。僅聽這條古代道路沿途的地名,我們就可以想象當年它的繁華和輝煌———蒸籠場、騾馬店、火池壩、牌坊溝、三官廟、三星橋……店鋪、商旅、集市的痕跡無處不在。據歷史記載,由於儻駱道穿越的河流峽谷地段比較多,所以在這條路上的懸崖峭壁上修造的棧道多達近百處,約佔道路全程的三分之一。
文獻記載,從當時的京城長安到成都,棧道最盛時期,有棧閣9萬餘間,每間以3米計算,是27萬米,即500多華里,約佔西安到漢中全程的三分之一。
其中儻駱道因為是北從周至駱峪進秦嶺,南從洋縣儻水河谷出到漢中,進出口各取地名中一字,所以叫儻駱道,全長240公里,是當年所有棧道中長安往漢中方向最近、也最險峻的一條古道。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圍的五六座分水嶺,所經地帶人煙稀少、猛獸出沒。史料記載:儻駱棧道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則設驛置……這些凌空飛架的棧道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湍流綠波之上,時而一閣,時而一樓,時而一亭,是何等的考究和華麗,又是多麼雄奇和壯美,我們今人很難想象。
並非人人都能上儻駱道
李白當年肯定沒有走過蜀道,否則他就不會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了。”漢中人杜映辰一説起儻駱道,就大發感嘆和評論,一副笑傲李白的口氣。“從後人對儻駱道等關中通往西南等地的7條古棧道的研究情況來看,在一千多年前,長安前往四川等地不僅沒有‘上青天’那麼艱難,而且要比今人想象的快捷和方便得多,因為那時候就已經有中國的‘高速公路’了。當然在那個時候不叫高速公路而是叫棧道,因為大都是在懸崖峭壁上修造,路況有些差。”杜映辰很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路況”儘管因大都在險要處而過於崎嶇,但儻駱道當年的繁華和喧囂史料裏卻記載的很多,而且讓人納悶的是,這些記載裏的許多人幾乎都是李白時代的人。這就讓人很是納悶,遊遍千山萬水的“詩仙”為什麼沒有選擇儻駱道出入長安和蜀地呢?
儻駱道 儻駱道
公元784年,大唐德宗建中年間,德宗皇帝李適的大女兒唐安公主走出秦嶺大山,過了儻水河口不久,就不堪艱險暴病而亡,年僅23歲,洋縣城西20公里馬暢鎮現存唐安公主墓;是年,大詩人白居易12歲,離他日後在儻駱道北口周至縣做主管政法的縣官還有數十年;唐安公主是隨父親躲避兵變而逃亡的,百年之後,大唐盛世還有一位皇帝僖宗李儇,因為差不多的原因,也從儻駱道亡命奔逃…… 由此可見,儻駱道真的和高速公路有異曲同工之處,即並不是誰的“車”也不是什麼人想上都可以上的。
如今航班開闢天上“儻駱道”
遺憾的是,在歷代學者專家的文獻和有關資料裏,關於儻駱道的確切修造年代沒有一個準確的記載。最早的歷史事件記載為三國時魏國的曹爽曾由此出兵攻蜀,蜀將姜維率兵經此道而伐魏……唐中期以後,儻駱道作為京城的驛道被頻繁使用,官員赴任、京城述職、使臣出使等公務活動大多經儻駱道。元朝以後,該道路因歹人和猛獸出沒太多,不再被充作驛道。解放以後,隨着現代交通的發展,儻駱道徹底被人們遺忘了。雖然如此,但是當您乘坐西安市到漢中市的航班經過秦嶺時,你會驚奇地發現,這條航道竟然走的是天上的“儻駱道”。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意!
如今,偶有探險家、旅行家冒着生命危險步行走儻駱道,他們經常會在懸崖高處、峭壁之上、雲嶺深處發現一孔孔碗口般大小的石洞,當地的山民會自豪地説:這裏曾是當年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經過的地方。

儻駱道路線走向

“儻駱道”又稱“駱穀道”,是長安、漢中間穿越秦嶺的一條穀道。南出山口在漢水支流儻水進入漢中平原處,北出山口在渭水支流西駱峪水進入關中平原處,取此道由漢中去長安,先入儻谷,後出駱谷,故稱為“儻駱道”;由長安去漢中,則先入駱谷,故又稱“駱穀道”。
儻駱道雖得名於儻谷和駱谷,但二谷並不直接相通,中間要經過西駱谷水、黑水、清水、酉水、儻水等河谷,翻越西駱谷水與黑水之間的十八盤嶺、黑水與湑水之間的秦嶺正脊、渭水與酉水之間的興隆嶺、酉水與儻水之間的牛嶺或貫嶺梁等四五道主要分水嶺。而且西駱谷水(全長20餘公里)和儻水河谷(全長約50公里)的路段只有近百里,僅佔全程的1/7。儻駱道並非“一谷二口”,而是通過迂迴曲折的眾多穀道所組成的一條線路。
儻駱道的走向大體是:由長安向西南,經鄠(户)縣至盩厔(周至),轉西南30裏,從西駱谷口入山,越駱谷關,循黑河西支流陳家河上游,再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水支流渭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比秦嶺主脈更高的興隆山,進入酉水上源的華陽鎮。由華陽鎮向東南沿酉水經茅坪過八里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谷口。或由華陽鎮向西南,越牛嶺順酉水支流八里河至八里關。或由八里河谷的黑峽、大店子越嶺過四郎出儻谷。也可由牛嶺折西南至鐵冶河,循儻水河谷至洋縣。由洋縣沿漢水北岸渡清水,經漢王城、城固縣柳林鎮達於漢中。路線全長約765裏,其中谷道約500裏,較之散關道褒斜道子午道捷近。
儻駱道雖較便捷,但其要翻越的幾座分水嶺的高度,遠遠超過其它各道,路途異常艱險。據文獻記載,駱谷關附近有著名的十八盤和老君嶺。老君嶺至都督門一段道路,蜿蜒於秦嶺主峯太白山南側黑河各支流間,升降起伏於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中。洋州真符縣境有著名的崎嶇八十四里的八十四盤,不僅“絕欄縈迴,危棧綿亙”,而且有被稱為“黃泉”的險地,分佈着一些有毒的動植物,行人視為畏途。故此道開闢利用較晚,直至三國時期始見於歷史記載,被用作官驛大道的時間亦比較短。
駱穀道作為驛道,唐朝後期最為興盛,使用頻繁。官員赴任、述職,使臣出使,多由此路。北宋之後,此道逐漸荒落,經常處於阻塞不通狀態。

儻駱道歷代運作

駱穀道在軍事上的利用,《三國志》多有記載。曹魏正始五年(244),曹爽欲立威名於天下,向蜀漢進攻。是年三月,曹爽至長安,率兵10餘萬人,由駱谷而入。由於蜀漢援兵自涪縣趕到,大將費神進據三嶺,阻截曹爽歸路,魏軍爭險苦戰,始得退回,關中為之虛耗[143]。又蜀漢延熙二十年(257),魏國在東南與吳國發生戰爭,姜維認為有隙可乘,率軍由漢中出發,沿駱谷向北進攻,直至沈嶺。魏軍竭力阻擋,姜維又退回漢中[144]。
曹魏景元四年(263),魏大將鍾會統10餘萬眾進攻蜀漢,分由斜谷、駱谷和子午谷以趨漢中,此即“魏滅蜀”的戰爭。鍾會在進軍時,曾派牙門將許儀(名將許褚之子)在前治道,鍾會中軍後行。由於有些橋道修得不夠堅實,致使橋穿馬足陷,許儀以失職罪被殺。許儀所修之路即駱穀道[145]。
東晉時期,駐守漢中的司馬勳利用關中人民反對羯族後趙政權的機會,於穆帝永和五年(349)北出儻駱道,佔據了長城戍,“壁於懸鈎”。又派部將劉煥向長安進發,但因兵力不足,未克退還[146]。“懸鈎”,地名,《南山谷口考》注稱“在長城戍東”。義熙十二年(416),劉裕伐後秦,進攻關中,令駐守在安康和漢中的姚珍、竇霸各率千人,分別由子午谷和駱谷北出,以相配合。
南北朝時期,關中與漢中分屬兩個割據政權,儻駱道荒塞不通。
隋代,駱穀道又被開通,並置“關官“[147]。
唐武德七年(624)“復開”駱穀道[148]。唐中後期,儻駱道的使用最為頻繁。特別是安祿山叛亂以後,皇帝、大臣、名士,為求近捷,不避艱險,取儻駱道往返於長安、漢中之間。在安祿山叛亂中,唐玄宗本人南逃時走的雖是散關道,但朝臣房珀、李煜高適等則都取道駱谷捷徑[149]。
唐肅宗及唐代宗時,杜鴻漸以丞相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赴任與還朝均走駱穀道[150]。據沿途官員盛廚傳以事招待的記載,知駱穀道已為驛道。唐代宗寶應元年(762)九月,曾下令金牛、駱谷、子午谷等路沿途關卡,要嚴格檢查旅客所帶武器與通行憑證的登記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即予扣留。可見此時駱穀道上行旅漸盛。唐代宗寶應二年(763)二月,兵部尚書來填被貶為播州縣尉,出長安後,賜死於郡縣。知儻駱道這時已成為解送貶官、罪犯的驛道。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朱泚盤據長安,德宗被迫先逃往奉天,後又南經武功、盩厔入駱谷,逃往漢中。次年五月,大將李晟平定叛亂後,德宗又返回長安。
唐憲宗年間(806~820),朝臣文士途經駱穀道者甚多,行旅益盛。僅元和四年至十年間(809~815),著名文士元稹就兩次往返於儻駱道上,寫詩三十餘首,記述沿途風光和驛站。著名詩人白居易岑參韓琮崔覲等,均曾著詩於駱穀道。柳宗元在貞觀年間作《館驛使壁記》,列舉當時京都長安通向四面八方的驛路,入川驛路獨舉駱谷。唐中期以後,是駱穀道使用的鼎盛時期。
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進迫長安,僖宗於廣明元年(880)帶着宦官田令孜等由儻駱道倉惶逃奔漢中、成都。
北宋時期,儻駱道亦曾是驛道。宋敏求長安志》曾記載了鄠縣、盩厔縣及其通往興道縣(治所今洋縣)的驛館多處。如“櫻桃驛”、“三交驛”、“林關驛”、“大望驛”等。南宋與金對立政權劃秦嶺為界的戰爭時期,駱穀道仍佔有重要地位。據文獻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元年(1161~1163),金帝完顏亮大舉分道攻宋。西路金軍由鳳翔出散關,宋吳磷部別軍姚仲出駱谷,分道反擊。陸游《憶南鄭舊遊》詩有“千艘漕粟魚關北,一點烽傳駱谷東”之句。
元、明、清時期,駱穀道可能已荒塞不通。《漢中府志》記:“洋縣之北,林深谷邃,蟠亙千里,為梁、雍第一奧阻。”不過,清代也有過藍大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雲南進入陝南,又由陝南洋縣沿駱谷北上,出黑水峪,攻佔盩厔縣城。後因清軍強大,又退還秦嶺山中。

儻駱道道路修治

唐朝對儻駱道使用最為頻繁,對道路修治也最為關注。《元和郡縣圖志》記:“駱谷關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武德七年(624)開駱穀道以通梁州。在今關北九里,貞觀四年(630)移於今所。”“真符縣,開元十八年(730)置,初名華陽縣,天寶三年(744)廢。八年,王供開清水谷道,復奏置。其年鑿山得玉冊,因改名真符縣。”清水谷在今洋縣北40裏四郎鄉田家嶺一帶,附近現尚存有清涼寺、馬踩坪等有關遺蹟。德宗建中年間(780~783)修建華陽鎮得意閣,《輿地紀勝輯錄的《華陽寨摩崖石刻》記有此事。1977年元月漢中地區文物工作者在洋縣華陽鎮南約100米處發現該石刻在河西南石崖上,高75釐米,寬40釐米,以楷書從右向左直行書寫雕刻了4行,共27字。全文為“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閣並回河鎮,同節度副使張大俠,石工沈長俊記”。這是唐代修築儻駱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唐末因政治社會不安定,儻駱道年久失修,至五代時已逐漸廢塞不通。後唐明宗時期雖曾一度修築,但最後因工程浩大,任務艱鉅,未能修通而止[151]。 [2] 

儻駱道文物保護

2021年10月12日,蜀道:儻駱道周至段等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