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白山

(秦嶺山脈主峯,中國大陸東部第一高峯)

鎖定
太白山,秦嶺山脈的主峯,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太白和西安市周至三縣交匯處 [26-27]  ,如鶴立雞羣之勢冠列秦嶺羣峯 [17] 主峯拔仙台,海拔3771.2米,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峯 [25]  。自古以來,以高、寒、險、奇、富饒、神秘的特點聞名於世、稱雄華夏。
太白山是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分水嶺最高地段,具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類型,界限清楚、特點各異,特別是第四紀冰川活動所雕琢的各種地貌形態保留完整、清晰可辨。
太白山南北兩坡氣候迥然不同,隨着海拔高度遞增,氣候類型按一定規律呈連續的帶狀分佈。氣候立體差異,使植物、動物分佈也形成相應的垂直帶譜。氣候、動植物的差異同時影響着地表岩石風化進程,並直接參與着不同類型土壤形成。以氣候為基因、以植被、土壤為標誌的自然綜合體的天然景觀也在垂直位置構成不同類型景觀帶。諸如此,使得太白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藥遍地皆是,尤其世界上僅存的孑遺植物——獨葉草在太白山獨有。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類之血雉、紅腹角雉及獸類之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禽異獸於太白山繁衍生息。自19世紀始,國內外學者紛紛來太白山考察。太白山成為多種學科盛夏時避暑旅遊考察研究和教學實習的主要基地。
太白山風景優美,是旅遊勝地和道家活動場所。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學士登臨揮毫,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關中勝蹟圖志》載:道書雲太白山為道家第十一洞天。因此,每逢盛夏之時,登山覽勝者與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1-2] 
中文名
太白山
外文名
Mount Tai bai
別    名
太乙山
所屬山系
秦嶺山脈
地理位置
陝西太白、眉縣、周至三縣
走    向
東西
長    度
61 km
寬    度
39 km
主    峯
拔仙台
海    拔
3771.2 m

太白山山名由來

太白山名由來已久,現代地理定義的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鰲山(古稱武功山)以及聯接二者的西跑馬梁等。原太白山與鰲山(古稱武功山)東西對峙,又有東、西太白山之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攻滅殷商建立了西周,分封諸侯。感泰伯禪讓之恩,將秦嶺主峯最高峯命名為太白(泰伯)山;為紀念其文治武功,將太白山西邊的山峯(今稱鰲山,古稱垂山)命名為“武功山”。
太白山在《尚書·禹貢》謂之“惇物山”,《説文解字》雲:“惇者,物之豐厚也。”可見古人早對其得天獨厚的物產便有發現,以“惇物”名山,也可見當時經濟發展與此山關係密切。
漢書·地理志》謂之“太乙山”,據傳説為太乙真人修煉之地。《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於終南圭峯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時有紫氣復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稱為“太白山”的,《古今圖書集成》《關中勝蹟圖志》《郿縣誌》等均有記載。
“太白山”之名最早見於《魏書·地理志》中,隋、唐後直沿用至今。太白山與鰲山(古稱武功山),山高勢險,故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説。
水經注》載:太白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過去,人們以太白山氣勢巋然,風雨無時,僅在六月盛暑時,始通行人,俗呼“開山”。六月以外,霧雪塞路,人跡罕至,俗稱“封山”。以至《水經注》有“山下行軍,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的近乎神話之説。現代人已不受什麼“開山”、“封山”限制,即可隨時登山。“不得鼓角”、“疾風雨至”的説法,僅只能説明山上氣候變化無常。 [3] 
鰲山古稱垂山、武功山,“其山冬夏積雪,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墜圭峯西,其精化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 [4] 

太白山位置境域

太白山的位置及範圍 太白山的位置及範圍
太白山,跨太白縣眉縣周至縣三縣,主峯拔仙台在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海拔3771.2米 [25]  ,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07°41′23″~107°51'40"和北緯33°49'31"~34°08'11"之間,直距太白縣城43.25公里。從東太白拔仙台至西太白——鰲山(古稱垂山、武功山),兩峯間直距約31.81公里,中夾20公里跑馬梁。山體東西展布橫亙太白縣境中東部,位於鸚鴿鄉、桃川鄉、嘴頭鎮南部。西起嘴頭鎮,東至周至縣老君嶺,南以湑水河在太白縣黃柏塬鄉之河段為界,北以鸚鴿和眉縣營頭為界,東西長直距約61公里,南北寬直距約39公里。 [5] 

太白山主要山峯

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鰲山以及聯接二者的西跑馬梁等山地。 [22] 
太白山(峯),是秦嶺山脈最高峯,也是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峯,如鶴立雞羣之勢冠列秦嶺羣峯之首。自古以來,太白山就以高、寒、險、奇、富饒、神秘的特點聞名於世、稱雄華中。太白山風景優美,是旅遊勝地和道家活動場所。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學士登臨揮毫,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關中勝蹟圖志》載:道書雲太白山為道家第十一洞天。因此,每逢盛夏之時,登山覽勝者與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21] 
玉皇山,古稱普明香巖山、又名青霄山,位於太白縣靖口鄉水蒿川村西北,海拔2819米,距縣城(直線)24公里處,山勢陡峭峻拔,冬春被雪、風勁,山上植被豐茂,樹木參天蔭鬱。
青峯山,位於高碼頭鄉,海拔2242米,距縣城(直線)25公里處,山上樹木濃翳,植被豐茂。
鰲山,古稱垂山、武功山,系太白山迤邐之西脈,亦稱西太白,海拔3475米,為漢、渭水之分水嶺,嶔崟立於太白縣縣城之南,山上植被蔭濃翳鬱,原始古木最大者闊可達三四米。
凍山,位於太白縣嘴頭鎮西北,海拔2583米,距縣城(直線)20公里處,冬春山頂多積雪,林木茂盛。
南天門,位於太白縣白雲鄉,海拔2656米,距縣城(直線)20公里處,其上有原始林木。
銀河山,位於太白縣二郎壩鄉,海拔2480米,距縣城(直線)32公里處,林木茂盛。 [20] 

太白山地理環境

太白山地質構造

太白山岩基由花崗岩組成,以拔仙台為中心,分佈於9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拔仙台一帶出露的主要是變質輕微的角閃石花崗岩及片麻狀構造的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這一規模龐大的花崗岩塊體,主要是在地質構造運動中地下酸性岩漿不斷向上侵入,最後逐漸凝結成巖,岩基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是歷經漫長的歲月和複雜的變化。
山體形成。約6億年前的震旦紀時,整個秦嶺地區乃是一片汪洋大海,當時這裏地面凹陷下沉,海水不斷變深,海相沉積發育,逐漸形成石灰岩、白雲岩等,海底偶有零星岩漿噴發。4億年前的加里東運動時,這裏上升隆起,逐漸褶皺成山,形成太白山之雛形。此後,在海西運動和印支運動中,多期構造變動。岩漿浸入和巖變質,使其雛形進一步發展。據近年地質資料記載:太白岩基的同位素年齡主要在2.06~2.29億年之間。
太白山山體地質構成特點 太白山山體地質構成特點 [6]
地殼劇烈運動相對平靜時期,太白山以緩慢上升為主,在上升幅度相對較小的低窪處,水流匯聚,形成河、湖,河、湖中沉積的泥沙,逐漸形成頁岩和沙岩。地表長期外露,遭受剝蝕,使初露崢嶸的太白山漸被夷平。到距今1億年的中生代晚期,這裏地勢低矮起伏不大,呈現出準平原狀態。約在距今1億至7千萬年之間的燕山運動中,太白山再度上升隆起,酸性岩漿再次浸入,使太白岩基組成更加複雜化,太白山為夾在兩條近東西向大斷裂之間的活動地塊。這時,秦嶺北側大斷層以渭河谷地向下斷陷,此斷層以南之太白山地塊,南北產生不均衡的抬升。繼燕山運動之後發生的喜馬拉雅運動,是太白山上升最強烈的時期。當時太白山塊體以跳躍方式急劇上升,北陡南緩更加明顯,渭河谷地相對迅猛下降,使脊線迫近北部翹起,形成險峻之高山。故北坡陡峻,南坡相對較緩。
從距今約7千萬年開始的新生代以來,渭河谷底沉積物厚達5000~6000米,太白山頂海拔已上升到3771.2米,沉降和上升幅度已超過9000米。
地殼的劇烈運動,對生物界既是一種災難性的襲擊,然而又是一種迫使生物發展進化的力量。一些倖免於難的物種通過改造自身,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而發展繁榮起來,一些物種被淘汰,還有一些被遷移。新生代初,整個秦嶺包括太白山都還不高,故其南北生物差異不大。後來秦嶺急劇升高,方使南北自然條件產生明顯差異,生物隨之明顯分化。第四紀冰期的到來,一批生物又被淘汰,而更多、生命力更強的新生物繼之出現。據地質鑽探發現,約在第四紀以來的300萬年中,渭河谷底下降的最大幅度已超過3000米。時至今,太白山以上升為主的新構造運動仍在繼續着,故山頂忉保留着中生代準平原的部分殘石和第四紀冰川遺蹟。 [7] 

太白山地貌特徵

太白山由下到上分為低山區、中山區、高山區三種地貌類型,形態不一,特點各異。低山區黃土覆蓋,中山區石峯發育,高山區保留冰川遺蹟。
太白山區地貌特徵 太白山區地貌特徵 [8]
低山區
該區在海拔800~1300米之間,地形起伏兼有黃土地貌與石質山地地貌的綜合特點,相對高差不大,黃土掩覆,山頭渾圓。山下基岩裸露處,水流常沿斷裂帶侵蝕切割,形成幽深峽谷。
中山區
該區在海拔1300~3000米之間,北坡大體從劉家崖到放羊寺,南坡從黃柏塬到三清池,屬石質中山區。大殿以下為深切谷地,溝谷斷石呈“V”型,谷間山樑陡峭,多呈鋸齒狀。大殿以上石峯林立,山石崢嶸,巨石嶙峋,千姿百態。大殿至鬥母宮一帶層巒疊翠,勢若屏風。大殿之東北樑上的麥垛石甚為奇特。鬥母宮附近的花崗片麻岩柱峯,如巨大石柱,傲然挺立,直插雲端。鬥母宮至放羊寺間,多為巨大塊狀岩石,谷中岩石前擁後擠、重重疊疊。
高山區
該區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太白山頂峯,第四紀冰川地貌形態較清晰、保存較完整。該區第四紀冰川地貌遺留下來的部分,按冰川作用的類型分冰蝕地貌冰磧地貌。按形態分,冰蝕地貌包括冰斗、角峯、槽谷;冰磧地貌僅為終磧堤。拔仙台是第四紀冰川活動中心,故各種冰川地貌多分佈於它周圍。
冰斗湖、角峯
大太白海和二太白海是太白山保存完整的兩個典型冰斗湖。前者位於拔仙台西北,東、南、西三面為崖壁環繞,開口向北。後者位於拔仙台西南,坎口朝南。三太白海是一個受斷層影響的冰蝕湖,湖面高程海拔3485米。玉皇池是太白山最大的冰蝕湖,湖面高程海拔3380米。太白山角峯僅只拔仙台,為未發育成型、不太典型的角峯。
槽谷其橫斷面呈“U”形,較典型者二:其一為大太白海槽谷,在其冰斗之下方,向西北方向延伸,長約1500米,末端在海拔3100米附近,再向下便由流水切割形成的“V”形谷取代。谷底寬約200米,遍佈塊礫。沿谷而下,有台階三級,稱冰階。大太白海即位於第一級冰階內,相鄰階間距離不等,一、二級間高差近100米,二、三級間高差只60米許。其二為二太白海槽谷,位其冰斗之下,向南延伸,因受冰前影響,略彎曲,長約3000米,寬在300~400米之間。槽谷呈階梯狀逐級下降,末端高程為海拔3000米。
石海、石河與“馬蹄窩”
從拔仙台頂面,東北到文公廟梁,西經跑馬梁直至鰲山,大小不等的稜角狀礫塊遍佈、覆蓋山樑及台原,連成一片,狀似石塊構成的海洋、河流,故名。跑馬梁遍佈由凍融分選作用形成的石環和多邊形石,是一種特殊的冰緣地貌。其為粗大礫石圍繞細粒土和細小碎石構成的較規則的幾何圖形,外緣粗礫排列環狀叫石環,因很象馬踩過的蹄印,故名“馬蹄窩”,跑馬梁也以此得名。 [9] 

太白山氣候

低山温帶季風氣候帶太白山北坡海拔800~1500米之間,屬温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約11℃,年積温3200~3500℃,夏季平均氣温20~23℃,極端最高氣温35~37℃。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温—7~—2℃,積雪與土壤結凍期常在3個月以上。秋季降水量佔年降水量的60~65%。
中山寒温帶季風氣候帶在海拔1500~3000米間,全年無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長,氣候冷濕,多雨多霧。年平均氣温6℃。活動積温1900~2500℃,無霜期僅140天左右,年降水量多達750~1000毫米。春季以4月下旬或5月初開始,5月份平均氣温11~13℃,極端最高氣温有時可達30℃,然而寒流一旦襲來氣温又會降到0℃以下,故陰坡仍會殘留積雪。9月下旬到10月初開始降雪,冬季從10月始到翌年4月終,極端最低氣温—25~—12℃,積雪盈尺,有時於翌年六七月份仍消融不完。年相對濕度達70~80%,因而多濕多霧,多出現雨淞霧淞,構成奇麗彖致。故唐代書法家張旭在《山行留客》一詩中曾有“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已沾衣”之佳句。
高山亞寒帶氣候帶在海拔3000~3360米間,氣候寒冷濕潤,年平均氣温—2~—1℃,年降水量約800~900毫米。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氣温在0℃以下,土壤結凍期長達7~8個月,全年9個月時間為冬季。6月中旬與9月中旬,平均氣温10~14℃之間。本帶上限是太白山森林之上限。
高山寒帶氣候帶太白山海拔3350米以上為寒帶氣候。此帶氣候寒冷半濕潤,無秋,冬季長,天氣變幻驟劇,風大,太陽輻射強。晴、陰、風、雨瞬息萬變,霧常繚繞,山頭忽隱忽現。一年中寒冷期長達9~10個月,全年平均氣温極少超過8℃,自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氣温都在0℃以下,極端最低氣温可降到-30℃左右,7~8月氣候温涼,日平均氣温5~10℃之間的日數約50天,日温差變化大,常刮東南風。最大降水高度高出1500米,因此降水量明顯減少,年降水量約750~800毫米。8月份起始降霜,9月份始降雪,持續到翌年5月份。大太白海之堅冰,一般於7月份方可消融。頂峯拔仙台,絕大部分時間處於冰天雪地中,若遇寒冷多雪之年,被雪終年不化。七八月間,晴午之時,大太白海、拔仙台一帶,雖冷風颼颼,然陽光如炙,人體感温度可達50℃左右。 [10] 

太白山植被

垂直分佈帶譜
太白山植物分佈,自下而上可分為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帶、草甸帶。
太白山針葉林帶 太白山針葉林帶
落葉闊葉林帶在海拔780~1300米間,為山之北麓一個基帶——栓皮櫟林亞帶。此間,氣候條件較優越,地形起伏不大,土層一般較厚,屬典型褐土,最宜於落葉闊葉樹類生長。主要為栓皮櫟林分佈帶,其樹冠繁茂,連片成蓋,樹幹挺直,競相向上,組成較突出的喬木林層。林下灌木層主要由子梢、狼牙刺、孩兒拳頭、鐵掃帚組成,林緣和林間空地上零星散佈着黃櫨或小喬木。灌叢下之草本層,主要由突脈苔草、野青茅、牡蒿、大油茫等組成。
在海拔1300~1800米間(蒿坪寺至上白雲)為鋭齒櫟林亞帶。土壤以普通棕壤為主,間有弱灰化棕壤。此間栓皮櫟減少,鋭齒櫟、檀子櫟增多,鋭齒櫟幼林多連片出現。本亞帶也是油松分佈較集中的地帶。混交林木以板栗、山楊、皂柳、青柞槭、鵝耳櫟、榆、灰楸、麥麩楊、油松等組成雜木林。常見灌木為子梢、胡枝子。林外草本植物佔優勢者為芒、大油芒、山棉花及蒿類。太白山所含華中植物區系成份大體以本亞帶為分佈中心,主要有四照花、八月炸、貓兒屎、八角楓、枳椇、獼猴桃、漆樹等。
在海拔1900~2300米間(下白雲至大殿)為遼東櫟林亞帶。土壤為普通棕壤與弱灰化棕壤,上至大殿一帶為生草棕壤。此間鋭齒櫟和油松明顯減少,遼東櫟和華山松佔優勢。遼東櫟純林較少,主要集中在海拔1820米處的上白雲至大殿之間。西太白山陰坪樑上有較好的遼東櫟萌芽林,母株根基直徑最粗者可達1.5米。本亞帶以混交林為主,華山松分佈最廣,從海拔1140米處的蒿坪寺至海拔3000米的放羊寺都有華山松分佈。在駱駝樹至鬥母宮之間,華山松分佈較集中,多形成小面積純林。混交林中,喬木主要有山楊、遼東櫟、太白楊、椅楊、皂柳、紅樺、白樺、千金榆、刺榛、三椏烏藥、花楸、棶木、華山松,此外有少量巴山冷杉與零星分佈的鐵杉、刺松。林下灌木以華橘竹(又名枴棍竹)佔優勢,次為繡線菊、米麪翁、膀胱果等。在本亞帶之上部及谷地多見水蒿等草本植物羣落。大殿附近藴有藥用植物200餘種,林下盛產豬苓、靈芝、猴頭、蘑菇、木耳等菌類植物。
在海拔1805~2750米間(駱駝樹至鬥母宮)為紅樺林亞帶。氣候偏涼,濕度較大,兼之地形起伏高差較大,植物生長立地條件較差。土壤以生草棕壤為主,向上則變為生草灰化棕壤。樹木種類大減,佔絕對優勢者為紅樺。愈向上華山松愈生長不良,僅只零星散佈。在鬥母宮下之紅樺稀疏林下,多密生着太白杜鵑(又名藥枇杷)及稀疏低矮的華橘竹灌木層,林緣和林間空地,多有峨嵋薔薇灌叢。草本層以野青茅佔優勢。紅樺林下有天麻、大葉三七等藥用植物。華山松多殘留山峯、山樑及懸崖峭壁處的裸露基岩上,有少量巴山冷杉零星散佈本亞帶中。紅樺林和華山松林在西太白山石埡子一帶也均有分佈。
在海拔2095~2800米間(大殿至明星寺)為牛皮樺林亞帶。此間越向上自然條件越差,土壤由生草灰化棕壤變為灰化土和生草灰化土,因屙牛皮樺逐漸增多,且於鬥母宮以上更為集中形成大面積之純林。由鬥母宮向上,巴山冷杉逐漸增多,有些地方與牛皮樺組成混交林。林下灌叢仍以華橘竹為主,在林間較開闊地面多生有秦嶺小櫱為主的灌叢,或為野青茅屬的草地。在平安寺附近的空地上,還生長着多年生草本植物柳蘭。明星寺以上,在稀疏的樺林下多有金背枇杷繁生,有的地段尚形成金背枇杷叢林。我國特有的獨葉草(Kingdonia)就主要生長在太白山金背枇杷林下。
針葉林帶在海拔2800~3200米左右(大體在鬥母宮與放羊寺之間)為冷杉林亞帶。土壤為灰化土和生草灰化土,主要生長着巴山冷杉。在海拔2800~3000米左右,多出現巴山冷杉林片段,大殿以上零星散佈,所見不多。鬥母宮以上才顯現小片冷杉林,在放羊寺稍下山樑上方可見到面積較大的巴山冷杉林。冷杉純林鬱閉度較大,林下陰濕多苔蘚。在稀疏的冷杉林下,有金背枇杷灌叢。草本植物主要有高山老鸛草。
在海拔3200~3400米間,為落葉松林亞帶。主要由太白紅杉(Larixchi-nensis)純林組成。其上界已是太白山森林分佈之上限。此間由下而上為生草灰化土、森林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氣候較冷,植物生長期較短,立地條件極差。太白紅杉個體生長極慢,年粗生長在0.8釐米以下,年高生長不足7釐米,植株幹矮彎曲多分枝,當達2米以上時,則上部枝葉乾枯,且常有全株死者居多。其林帶內,灌木層有密枝杜鵑、銀露梅、忍冬、高山繡線菊等。草本層成分複雜,主要有禾葉蒿草、圓穗蓼、早熟禾等。另外,林中苔蘚、地衣甚多,多生長於地面和岩石上。太白紅杉在海拔3200米以下的陰坡和半陰坡,一般生長較好,高達15米,最高可達17米。
高山灌叢帶、草甸帶海拔335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帶、草甸帶。地勢高,為第四紀冰川活動的冰源地段。自第四紀末次冰川消退以來,這裏一直處在冰緣氣候控制之下,氣侯寒冷、空氣稀薄,陽光輻射強烈,常颳大風,蒸發旺盛,植物生長期短。基岩裸露,塊礫遍佈,現代冰融風化作用仍在強烈進行。成土過程極為緩慢,主要分佈着高山草甸土、原始草甸土和原始土壤。在這塊冰蝕地面上喬木已絕跡,主要分佈着矮生匍匐灌叢、矮生草甸、苔蘚羣落、地衣羣落,且有少數裸露巖面被微觀藻類和菌類羣落所覆蓋。
矮生灌叢主要由密枝杜鵑和懷腺柳組成,或由高山柳羣落以小片狀與密枝杜鵑羣落組成複合體,偶或與密枝杜鵑組成共優種羣落。密枝杜鵑羣落覆蓋率為70~80%,高山柳羣落覆蓋率為50~70%,灌叢中有高山繡線菊等。灌叢羣中常有禾葉蒿草密生,其覆蓋率達20%。矮生草甸,主要以禾葉蒿草羣落佔優勢,在局部低平較陰濕地段還分佈着以圓穗蓼草為主的雜草羣落。苔蘚羣落和地衣羣落分佈極廣,從岩石、土壤以至樹杆枝頭,均可見到不同種類的地衣和苔蘚。太白山頂部,灌叢和草甸合起來佔不到一半面積,而苔蘚和地衣羣落佔到一半左右。其中殼狀地衣羣落佔全部地衣羣落面積的80%以上,處於絕對優勢,而葉狀地衣只佔10%,枝狀地衣僅佔1%左右。
種類
稀有植物世界上僅存的、中國獨有的孑遺植物——獨葉草,在太白山得天獨厚的環境中延續,在地球上如鳳毛麟角,罕見難得,被視為“世珍國寶”。
用材林木優質用材林木有栓皮櫟、鋭齒櫟、遼東櫟、側柏、油松、華山松、冷杉、紅樺、白樺、落葉松、小葉楊、青楊、毛白楊、山楊、椅楊、椴、太白楊、楸、椿、榆、槐、楓、黃蓮木、樸等高大喬木。
澱粉植物、糖類植物已知太白山澱粉和糖類植物有84種,其中毛慄、葛等均含澱粉在25%以上,此外尚有榛子、百合等都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野生澱粉植物。太白山野生糖類植物以獼猴桃、八月炸、五味、山葡萄、峨嵋薔薇果為主。
油脂植物太白山含油脂野生植物約100餘種,其中松科、柏科的種子含油率約42.76%,榛子的種子含油率為51.6%,除可食用外,又可供工業作潤滑油、制皂、油墨、油畫顏料和化妝品的原料。此外,黃蓮木(藥樹)含油率35.05%,可供工業制皂和制潤滑油,經過處理亦可食用,其枝、葉、根、皮均可做殺蟲農藥。毛棶(又名油樹、樑子木)果實含油率31.3~41.3%,含糖2.9~5.8%,油可供製皂、漆料和作潤滑油。白樺樹皮提取樺皮油,出油率33.12%,在工業上有較高的使用價值。漆樹割取漆液,可作油漆原料。貓屎瓜可提取橡膠。
此外,油脂植物還有杜仲、衞茅、楝樹、五角楓、三椏烏藥、椿、播娘蒿、黃花蒿等。
纖維植物太白山含纖維野生植物有114種,其中以木本之榆樹皮、禾本之蘆葦、草本之芒、馬蓮含纖維率高,可用作造紙、人造棉原料。
單寧植物單寧(鞣質)植物經浸提取的產品為栲膠,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已發現太白山單寧植物有50餘種,其中栓皮櫟、遼東櫟等樹種的殼鬥和種仁及樹皮均含單寧在13.26~26.06%,油松、華山松、冷杉、粗榧等樹皮中所含單寧量多、質優,鹽膚木葉上生的五倍子含單寧可達60~80%。此外,如鵝耳櫪、楝樹皮、毛棶、黃櫨等及蕨類均含鞣質。
藥用植物已發現太白山藥用植物有510種,有些命名冠有“太白”二字,以示太白山所產,與眾不同。當地把部分草藥稱“七”藥,其中有50餘種已被收入《陝西中草藥》一書,太白山產“七”藥百餘種。以“太白”冠名之地道藥材有太白貝母、太白黃蓮、太白米、太白花、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黃精、太白鹿角、太白艾、太白美花草、太白小紫苑、太白黑人蔘、太白手兒參等。
常用中藥材有黨蔘、黃芪黃精天麻、首烏、菖蒲大黃、太羌、威靈仙獨活五味子靈芝豬苓升麻柴胡前胡等200餘種。太白山中藥材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的潛力大,成為太白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 [11] 

太白山動物

珍稀動物
白山珍禽異獸中,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太白虎;屬於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紅腹角雉;屬於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林麝、鬣羚、青羊、金錢豹、金雞、血雉等。
動物分佈
太白山從下向上,野生動物分佈分五個帶,且基本與氣候帶植物帶相吻合。
動物分佈
地區
鳥類
獸類
爬行動物
暖温帶
野鴨、鷺、鷗、隼、竹雞、鶉、鴴、沙雉、斑鳩、燕子、鷚、鶺鴒、鵯、伯勞、椋鳥、鴉、鶇等
鼠、野兔、黃鼬、赤狐等
北草蜥、麻蜥、三線石龍子、無蹼壁虎、烏梢蛇、錦蛇等
温帶和寒温帶下部
雉、鳩鴿、杜鵑、鴞、夜鷹、佛法僧、啄木鳥、山椒鳥、畫眉、鶯、鶲等
金絲猴、大熊貓、黑熊、野豬、豹、麅、豪豬、刺猥、松鼠
無記錄
寒温帶上部
紅脅藍尾鴝、金色林鴝、短翅鴝、金眶鶲鶯、褐頭雀鶥、紅腹山雀、白領鳳眉、酒紅朱雀、赤胸灰雀、白翅擬臘嘴、紅翅旋壁雀等
鬣羚和青羊
腹蛇
高山亞寒帶
鷦鷯、赤腳灰雀、藍紅尾鴝、戴菊、旋木鳥等
秦嶺特產之羚牛,少量鼠、兔、黃鼠等小型獸類動物
無記錄
高山寒帶
領巖鷚、棕胸巖鷚、粉紅胸鷚、鷦鷯、白頂溪鴝等
黃鼬、鼠、兔等
無記錄 [12] 

太白山水文

天然湖泊,太白山上的冰斗湖(大太白海、二太白海)、冰蝕湖(玉皇池、三太白海)。 [19] 
石頭河,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一級支流,分源於鰲山、太白山北麓,沿途納五里峽、大蹇溝、沙溝、路平溝、鹿台溝、後河、白雲峽、三岔峽、吉利溝、蹇溝諸水,北出斜峪關,經眉縣、岐山縣入渭水。其上游名桃川河,主要為五里峽、沙溝峽、大蹇溝等水匯流而成。其中游鸚鴿段,主要為白雲峽、三岔峽、蹇溝水與桃川河水匯流而成。在本縣集流面積676.02平方公里,出境距源頭流程47.5公里,發源高程海拔3040米,出境高程海拔740米,平均坡降48.4‰,平均流量每秒13.7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309億立方米。 [20] 
太白河,屬漢江三級支流,源於鰲山南麓。主流經嘴頭鎮南部,貫穿太白河鄉,於元壩子(太白河鄉之元壩子)入留壩縣境。沿途納蘇家溝、無名溝、耳爬溝、雙合溝、王家溝、廟溝、青?溝、東溝諸水。在本縣集流面積377.87平方公里,出境距源頭44.2公里,發源高程海拔2470米,出境高程海拔1100米,平均坡降30.9‰,平均流量每秒5.2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645億立方米。 [20] 
霸王河,又稱“教坊河”、紅河,古稱“赤谷水”。發源於太白山中爬爬窯(據明《郿志》載:“赤谷水俗稱紅河,源出太白湫”)分兩派,經河底注渭者曰洪溝河,或稱寧曲河;經第二坡由教坊注渭者稱教坊河。北流蜿蜒山中23公里,至響水石村納匯李家河,繼而北流2公里至營頭出峪。崮峪口後到傅家院西南分為兩河,主流經第二坡、年家莊至教坊入渭者曰霸王河,亦即教坊河;支流經清湫入渭,曰清水河,亦稱小霸王河。澇則流,旱則涸。霸王河全流域面積177.12平方公里,幹流長43.6公里。峪口以上幹流長22.9公里,流域面積145.88平方公里。河牀比降,峪口以上為36.6%,峪口至渭河段65.1%,多年平均流量2.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是1913年的877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8212萬立方米。峪口以上,均系石、林山區,被覆良好,水流清澈。峪口以下系沙卵石河牀,衝涮較小。http://dfz.shaanxi.gov.cn/sqzlk/xbsxz/sxdyl/bjs_16199/mxz/201004/t20100415_733369.html
西沙河,主源為遠門河(舊稱山河、潭谷河),發源於太白山區土地嶺,納匯山間小溪,逶迤崇山疊嶺。北流於遠門口出峪。出峪後急折向西北流,經燒香台、河灣北流至舒家村與黑峪河(黑峪河系大黑峪河、小黑峪河與香山河匯流而成,幹流長11.6公里),全長16公里,在黃家莊東與楊家河(亦稱馬駒河)匯流,穿過西寶公路,至權四灘入渭。幹流全長24.85公里,積水面積92.1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73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3288.4萬立方米。 [23] 
黑河 ,發源於秦嶺最高峯太白山,流域地形起伏大,流域內次一級斷塊發育,斷裂帶控制着山澗小溪和較大支流的流向,使之形成典型的釣鈎水系;渭河沖積平原南緣,以東西向的斷層為界,與秦嶺山地明顯分開,兩者分界處為河道縱斷面變化的轉折點,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黑河干流大體也是東北流向。黑河長125.8公里,主河道比降8.8%。流域面積2258平方公里,其中峪口以上控制面積1636.9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的72.8%。黑河流域分水嶺高差懸殊較大,分水線總長225.1公里,相對高差3282米,平均高差1768.6米,流域平均坡降81.23%,河流直線長42.7公里,彎曲係數2.265。因此,深切曲線是其基本特點。 [24] 

太白山礦產資源

  • 鐵礦
岩漿熱液型鐵礦,分佈在牛頭山、寶雞、太白等花崗岩基及西壩巖體附近,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分佈,以磁鐵礦、赤鐵礦為主,次為黃鐵礦、褐鐵礦及少量菱鐵礦、黃銅礦等,有時伴生有錳、銅和其它元素。 [18] 
  • 銅礦
產地有73處,佔金屬礦產地數的28.4%;其中中型礦牀1處,礦點21處,礦化點51處。主要分佈於眉縣銅峪和鳳縣一帶。可分為三類物質來源,四個成礦建造,六種成因類型,以重熔—混合岩漿成礦建造熱液型(30處)、變質火山岩成礦建造火山氣化—熱液型(9處)、正常沉積岩成礦建造沉積—改造型(15處)為主。 [18] 
火山熱液型。為本區銅礦的主要類型。常與同類型鐵礦共生,產於火山岩分佈區,可以分南、中、北三個礦帶。南礦帶見於太白縣白雲—古字樑上泥盆統下東溝組火山岩帶中,在蘇家溝、紅水河等地火山岩中已見到銅礦化現象;中礦帶見於鳳縣老廠奧陶系草灘溝羣火山岩中,已知有老廠銅鋅礦點、李家溝礦點和坑溝口礦化點等;北礦帶見於眉縣銅峪—户縣東流水長城系寬坪羣火山岩帶中,已知有銅峪中型礦牀,磨石峪、拉塔溝、響水石、四十畝地等礦點和劉家灣礦化點。 [18] 
熱液角礫岩型。分佈於太白縣王家堎—王家莊一帶,位於西壩巖體北側,礦化帶長8公里,寬60~280米,賦存於古道嶺組下段地層的鈉長絹雲母板岩中,礦體為礦化鈉長絹雲母角礫岩,礦石類型為含金角礫岩,角礫成分主要為斜長板巖碎塊,呈光梭角狀,膠結物為鈉長石、鐵碳酸鹽、矽質、黃鐵礦等。自然金呈它形粒狀、片狀,粒度0.0007~0.072毫米,被包裹在黃鐵礦中。屬晶體包裹型裂隙金,品位一般0.2~3克/噸,最高為8克/噸,伴生有銀,含量2克/噸,最高20克/噸。 [18] 
沉積—改造型。分佈在太白縣古道一帶,見於古道嶺組下段砂岩夾板巖為核部組成的北西向傾伏的背斜構造中,已有老洞80多處,其中以銀銅溝腦老洞脈牆帶較好,寬數米,長60餘米,含金最高57.01克/噸,平均9.23克/噸;銀最高100克/噸,平均25克/噸,推測礦化向深部有變好趨勢。為本地區金礦的“礦源層”。 [18] 
  • 鎳礦
太白縣鸚鴿鎮的羊坡溝鎳礦點,產於前奧陶系秦嶺羣上部的綠簾石、綠泥石片岩中,經分析含鎳0.2%,屬物源及成因不明的礦點。 [18] 
  • 大理石
產地有5處,分佈在寶雞縣橋鎮、太白縣鸚鴿、高馬頭、隴縣新集川、温水、六橋、西坡、扶風縣北部山區等地。鳳縣紅花鋪徐家山大理石礦,屬早石炭世沉積變質礦牀,開採條件較差,尚未利用。 [18] 
  • 白雲石
產地有6處,其中大型礦牀2處,小型礦牀1處,礦點3處,分佈在太白縣的上店房、隴縣咸宜關的關山溝等地,屬正常沉積岩成礦建造的沉積變質型。產於前奧陶系秦嶺羣,中泥盆統古道嶺組地層中,古脊樑礦點層位穩定,質量優純,是良好的冶金輔助材料。 [18] 

太白山旅遊資源

  • 自然景觀
太白積雪六月天
“太白積雪六月天”是關中八景之一。《水經注》有太白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之記載;唐代詩人杜甫有“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詩句;柳宗元的《太白山祠記》一開頭就寫到:“雍州西南界於梁,其山日太白,其地恆寒,冰雪之積未尚已也。”宋代蘇軾在《太白山禱雨記》中就有春季發生大旱,天氣乾熱,麥苗枯萎,而山上卻依然是“巖崖已奇絕,冰雪戛琱鎪”的描述。元代朱鐸《太白山》一詩中有“雪花點翠屏,秋風吹不起”之句,極言降雪、積雪之早;元《一統志》中載:“山(太白山)極高,上恆積雪,望之皓然”;明代王圻三才圖會》中,對太白山終年積雪的描繪是:“山巔常有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何景明在《太白山歌》中也有“陰崖皚皚積古雪,絕壑長松幾摧折”的詩句以描寫太白山積雪時間之久。可見太白盛夏積雪之奇麗景色,確實來歷已久,蔚為奇觀非誇張與虛構。在過去那寒冷多雪的年代裏巍巍高峯,終年積雪、銀光四射,百里可見,故“太白積雪六月天”之奇觀勝景則由此而來。近年來,由於氣候逐漸變暖,兼之冬季降雪減少,盛夏又多出現伏旱高温炎熱天氣。因而“太白積雪六月天”的勝景現已很難看到了。
鬥母奇峯
從大殿向南,奇峯怪石林立,從大殿向東眺望,在一道道莽莽蒼蒼的松樑上巍然屹立着一座白色巨石,俗稱“麥垛石”。麥垛石是一巨大花崗片麻岩斷塊,高約60米,周圓30米許,呈圓柱體。若在晴朗的傍晚,夕陽餘輝將石體照耀通紅。此時晚山含黛,唯麥垛石光彩奪目,分外妖嬈。繼而上行有“五台”(即送經台、梳妝枱、別娘台、滴淚台、望鄉台)和“一堵牆”,怪石成峯,千姿百態。至鬥母宮,三座孤立花崗片麻岩柱峯拔地而起,突兀雲霄,令人驚歎,山峯之奇,莫過於此。這些柱峯象三根巨大撐天的石柱,高聳入雲,崢嶸秀麗,巍峨壯觀。三座柱峯,分別稱為“三皇台”、“玉皇台”、“藥王台”,人稱“鬥母奇峯”。昔日,峯頂各有廟宇,已廢。
雲海奇觀
太白山千峯競秀,萬壑藏雲。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可看到極其壯觀的雲海,以平安寺為最。平安寺地處海拔2700米的山樑上,周圍羣峯聳立拱峙,勢若圍屏,山峯間溝壑寬闊,深邃莫測。向南展眸,拔仙台、跑馬梁、鰲山相連如駝峯顯現。向西北遠眺,桃川河帶狀蛇迥,隱隱可見。站在平安寺,但見雲層如海濤洶湧,變幻多端。時而“湧濤掀浪”,不可遏止,時而“風平浪靜”,霧散雲匿,時而濃雲密霧鋪天蓋地,時而白雲輕如鮫綃。朝、夕晴朗之時,雲海霞光映金,景色煥然一新。置身雲海之中,使人有進入神話傳説的仙境之感。
高山奇湖
拔仙台之南北分佈着兩個冰斗湖、四個冰蝕湖。玉皇池最大,位於拔仙台南坡海拔3380米處。湖面約30畝許,呈圓形似滿月。若遇晴朗天氣臨此,波光鱗鱗,藍天、白雲、山峯俱映湖中,湖光山色十分迷人。最小的佛池、三清池居其附近。三太白海位玉皇池北上方之槽谷,形似玉如意。二太白海位三太白海北上方,形似朝笏。唯獨大太白海位於拔仙台北之槽谷,呈圓形,湖面13.8畝。晴朗之時,湖水清澈如鏡,冰涼沁人心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多雨季節湖水滿溢,沿谷乘奔馭風而下,鳴聲震耳,遐邇可聞。此處天氣瞬息變化無常,湖面忽兒霧氣瀰漫,咫尺物不相見,忽兒霧散清明,青山湖光依舊,民間俗稱此霧為“神帳子”。更令人驚異的是,每逢盛夏登臨此地,常見湖邊有一種小鳥,名白頂溪鴝,其大小類燕子,背烏黑、腹部紅褐,頭頂有一白色斑紋,鳴聲“啾啾”,飛行敏捷,時而劃過湖面,如蜻蜓點水;時而佇立巖上,形態自若,逗人喜愛。白頂溪鴝以水中浮游生物或小樹葉為食,所以常激搏水面捕食覓餌。唐代文學家韓愈有“魚蝦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葉,欲墮鳥驚救,爭唧彎環飛,投葉急哺彀”之詩句,極言“神鳥”銜湖面落葉之情狀。宋人朱弁在《風月堂詩話》中也描述:“此湫林間陰森,水面湛然,魚游水面不怖人,人莫敢取者。林間落葉,鳥輒唧去,遠棄之,終年無一葉能墮波上者。”於是乎,人們就把這種少見的現象——小鳥銜落葉,更加神秘化了。相傳下來,便稱此鳥為“淨水童子”,並説“有片葉寸荑鳥必銜去”。唐貞觀年間,天氣大旱,京兆尹韓皋取湖水祈雨巧應;宋代,蘇軾任鳳翔府籤判時曾撰《太白山禱雨記》文。由是之後,登山取水祈雨便成習俗,風糜於世。向“神靈”乞求普賜恩澤,是過去人們對自然科學不認識的一種迷信做法。
太白山大爺海 太白山大爺海 [13]
太白山湖泊之所以奇特,是因為它們是我國內陸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又因清澈明淨,一塵不染,光潔可鑑之故。
萬年不融冰洞
位於大太白海之上,拔仙台北下巖崖上,為一天然巖洞。洞深10餘米、高3米許。洞頂有巖隙滴水,濕冷陰森,供有太白山神主3尊,系生鐵鑄像。過去因氣候特寒,滴水出巖隙即成鐘乳石狀冰柱,終年不融,人稱“萬年不融冰洞”。近代氣候轉暖,夏季暑熱時已不多見有冰存在。
拔仙絕頂
拔仙台是太白山最高巔,從下向上望去,峯頂廟宇凌空,鍔刺藍天,李白有“舉手可近月”之形象比喻。然而攀上去,卻另是一番景象,枱面開闊平坦,向西直通跑馬梁,站上拔仙台極目遠眺,果真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羣山小”。至若晴夏景明之時,北望秦川,渭河如帶,蜿蜒曲迥,川原似棋盤,阡陌縱橫。顏色灰暗處,是村落、城鎮與工廠。四顧環視,或石河石海廣佈,似浪濤翻滾奔騰;深澗、懸崖如刀劈劍削,深不見底;山巒重疊,如犬牙交錯;唯拔仙台如鶴立雞羣,羣山揖圍其下,如眾星捧月,景象別緻。入夜,晴空月朗之時,山峯含黛,羣星燦燦,萬籟俱寂,時有微風沙沙。每當夕陽西下或紅日初升之時,霞光四射,薄霧彤彤,雲濤赤紅與金黃深淺相間,向陽巖壁、峯崖一片通紅,奇麗壯觀。 [15] 
拜仙台 拜仙台 [14]

太白山建築名勝

太白山上有我國建築史上罕見的古建築羣,如沙坡寺、蛟龍寺、黑虎關、嵩坪寺、中山寺、大殿、鬥母宮、平安寺、明心寺、放羊寺、文公廟、三官廟、藥王殿、蓮花寺、太白廟等。鬥母宮以上的廟殿多用鐵瓦,神像多為鐵鑄或木雕。山巔氣候嚴寒,冰山雪峯,四季不融,聳立天空,銀光四射,百里可見,極為壯觀。 [4] 

太白山保護管理

1956年,經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劃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設立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屬陝西省林業研究所下屬單位。有蒿坪寺、鸚鴿兩個保護區管理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批劃定的保護區之一。1983年,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更名為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局,歸國家林業部領導,由陝西省林業廳主管。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是在陝西省林業調查設計院1960年進行秦嶺中部Ⅲ級森林經營調查時所區劃的防護林經營管理區基礎上劃定的,總面積63557公頃。北坡最低點為海拔1400米的鐘山寺。1975~1976年,全省森林資源清查時,又將保護區東南部的大蟒河、老君嶺等地段從保護區劃出,總面積減少為54103公頃。由於原確定的境界範圍僅側重森林經營管理,在自然景觀完整性和生物完備性方面都存在不足之處,加之森林資源普查時境界變動,使保護區價值有所削弱。故在1982~1983年考察中以境界範圍能保證自然景觀的完整、珍稀動物生活繁衍所需要的環境、珍稀植物分佈範圍及生境條件,並有利於保護對象安全與管護方便以及當地羣眾生產、生活需要等為原則,對境界範圍進行適當調整。 [16] 

太白山登山線路

太白山北坡登山路線

太白山路線示意圖 太白山路線示意圖 [3]
舊時,登山者由郿縣遠門口而入,關中各地禱雨取此道,其道險峻,人多視為畏途,然沿途奇景多。近山口1.5公里處為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東南行0.5公里許至艾蒿坪,山腰路窄甚,不容換步,只能撫壁挪足。再3公里至小雪巖,溪流西路側一巨石,石上一樹蟠屈,人稱婆娑樹。行1公里至大雪巖,再行2.5公里至盤龍山,再行1.5公里至小郭集,有太白廟(已廢)。行2.5公里至新桃砭,再行1.5公里至仙人橋,凌溪架獨木橋(已廢),下視三四丈許。過橋200餘米,有巖壁闊數十丈,上鐫清康熙時三秦觀察使賈鉝書“隔斷紅塵”4字。行2.5公里至小西岔,再行1.5公里至大西岔,再行3.5公里至“接官亭”。東南行5公里至金鎖關,路旁石峯如刀劈劍削,高數十仞,下有廟(板房)名萬善宮(已廢),供奉神主——藥王,對面一峯獨立雲表,其旁稍平處名羊角台,一樹生磐石上,儼若危亭。行2.5公里至小石壘(也名萬笏山),山陡絕,樹皆傍石叢生,行旅藉以容足,飛泉橫徑,壘頂有廟(已廢)供本山社神。下石壘,飛泉界道,如疋練。再行1公里許有石踞路側,圓周丈餘,名“兒石”。至此,回望遠門,所過崇山峻嶺俱成平阜,瞰渭河如一線。再行2公里至大石壘,一峯獨立巖表,名獨秀峯,頂平曠約半畝許,有廟(已廢)。行2.5公里至竹雲嶺(也名黑風嶺),行1公里至黑風門(也名神會天),路險絕,寒風凜冽,唯六月朔至七月望陰霾稍退,俗呼“開山”。行2.5公里至土地嶺,傍山石洞供太白神像3尊。由嶺西南下行5公里至松花坪,有廟(已廢)。行5公里至大壑落,路益險峻,多奇石,如屋宇、如車輪、如饔缶,高下參差。南面高峯旁石坪上列雙峯,望之似人遙相對立,名“二仙山”,近有水簾洞。由大壑落行5公里至下坂寺,鑿石室供奉太白神像,洞口鐵瓦湯房2間(已廢)。二仙山南側為沖天峯(嶺),千巖競秀。行1.5公里許,兩山之中有土嶺平坦,名駱駝嶺(又名望仙石),過嶺上行6公里至救苦嶺。過嶺至瘦魚嶺,石嶺脊窄僅尺餘,長至數丈,其峯稜峭利,若魚脊故名。再行7.5公里至上坂寺,多怪石,行1.5公里至寒風關,大石數百,自成一山,上有鐵像,鐵牌匾書題“呼風喚雨”,一鬆挺然石上如車蓋。行5公里至神窪,倚山行約1.5公里,旁一石台名將台,其下大小斜石支撐如几案,其上平放大石三四盤,大如數間屋。再行1.5公里至雷神峽,峽東西鼯峭壁高萬仞。再行5公里至鐵香爐山,其旁名孤魂窪,俗稱“鬼凹”。再行2.5公里至九牙山,傳稱的“三山九牙”、“十二重樓”諸景皆散佈於此,其石峯或立、或坐、或卧、或僕,如人物、如樓台、如鳥獸狀。再行6公里至二里關,也名三天門,自此行1.5公里至大太白海,池水清鑑鬚髮,池岸有廟。池南仰登1公里許至金星洞,也稱“萬年不化冰洞”。再上行3公里至走馬嶺(今稱跑馬梁),東西約20餘公里長,其梁之石上有半環狀印痕似馬踩過稱“馬蹄印”,從梁向東上行半公里至拔仙台,有廟、亭。越梁南下陡路5公里許至二太白海,有鐵碑、鐵香爐,再下1公里許至三太白海,再下8公里許至玉皇池,有凌霄殿,附近有三清池、佛池。
今登太白山,北從眉縣營頭入山,經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局,上行至響水石,再上行至蛟龍寺(多有烏梢蛇,故名)。再上行至黑虎關,再上至蒿坪寺,再上至劉家崖,南行至鐘山寺。再西南行至下白雲,與從太白縣鸚鴿鄉柴胡山村登山路線合。
從太白縣鸚鴿鄉登太白山,可分別以柴胡山、六家村、南塬村三地為起點。由柴胡山啓程,東南向上行6.5公里至下白雲,與從眉縣營頭登山路線合,有廟,正殿3間、偏側小廟1間、道房3間,均年久失修。廟內供菩薩畫像3尊,有鍾、罄,均為明萬曆年間鑄造。從下白雲上行2.5公里至上白雲,有廟及新塑像。從上白雲上行2.5公里至駱駝樹,海拔1805米,廟3間、道房2間、鐵像1尊。從駱駝樹上行5公里至菩薩山大殿,海拔2095米,廟3間、道房5間,原三教殿3間已倒塌,正殿1980年毀於火,現存瓦千餘、鐵像4尊(高70釐米)、罄1口(清光緒時鑄造)。從大殿上行2.5公里經五台(送經台、梳妝枱、別娘台、滴淚台、望鄉台)、“一堵牆”、麥垛石,再上行10公里至鬥母宮,海拔2750米,有廟,正殿3間,偏殿2間,道房2間。廟內供鐵像1尊、有罄1口。此處三座石峯孤立拔地而起,突兀雲霄,各名為三皇台、玉皇台、藥王台,即太白山斗母奇峯。再行10公里至平安寺,海拔2810米,破廟3間、鐵像9尊、鐵匾牌1副,此處“雲海”壯觀,稱之“平安雲海”為太白山奇景之一。再行10公里至明星寺,海拔2833米,石窟廟1洞、鐵像3尊、破鍾1口、罄1口,從明星寺上行10公里至放羊寺,海拔3120米,破廟3間,罄1口。廟門旁蹲有石羊。從放羊寺上行10公里至文公廟,海拔3567米,石砌洞廟2座、鐵像2尊、木雕像18尊、鐵碑3通。從文公廟上行10公里至大太白海(冰蝕湖),海拔3680米。湖面圓形,約13.8餘畝大,水清澈可鑑毫髮,湖岸有鳥名白頂溪鴝,俗稱“淨水童子”。湖東岸有廟8間、道房5間、鐵像36尊、鐵香爐5座、鍾1口、雲板(雲朵狀之扁鍾)2通。從大太白海南直上至金星洞(稱萬年不融冰洞),有鐵像9尊、鍾1口、罄2口。再上行1公里至跑馬梁雷神殿(已廢),鐵像5尊、鍾1口、罄1口。向東上行200餘米至拔仙台(其上有太白洞),海拔3767.2米,稱其勝景為拔仙絕頂。有廟、道房共10間,廟兩側有耳房,後有壽星亭(破殘),鐵像4尊、木雕像24尊、鍾3口、罄6口、雲板3通。廟後巨石平台約150平方米,台下萬丈深澗。從鸚鴿鄉六家村和南塬村登山,沿小徑入羊皮溝,再經“雞上架”至平安寺與前路合。 [5] 

太白山南坡登山路線

從太白縣黃柏塬鄉經偏橋子至曹家河壩北向入龍洞溝上行10公里許至太白廟,海拔1960米。廟成殘垣,鐵像3尊、鍾1口、罄1口。上行10公里至大坪,僅存罄1口(清光緒時鑄造)。再上行10公里至將軍石,海拔2625米。將軍石約7立方米大小,石後有廟3間,板牆破殘。從將軍石上行約5公里至老廟子,海拔2700米。廟3間,板牆破殘。從老廟子上行10餘公里至靈光台,海拔2850米。廟5間(破殘)、木雕像5尊、鍾1口。從靈光台上行10公里至蓮花池(一説蓮花台),海拔3300米,僅存破罄1口。上行經東原口,再上至萬仙陣,海拔3400米,立石如林,高矮參差。東北行亂石中(石海)15公里至佛池,海拔3460米。廟8間、鐵像10尊、泥塑像7尊、鍾1口、罄2口、鐵匾牌1副(清雍正六年三月造),且有散存鐵瓦。向東下行2.5公里至玉皇池,海拔3380米。池圓形,約30餘畝大,池岸有凌霄殿(較完好),鐵像3尊、木雕像15尊、鍾2口、罄1口,鼎2口,玉皇池南為三清池(甚小)。從玉皇池北直上5公里至三太白海,形如玉如意勾,海拔3485米,再北直上5公里至二太白海,形如朝笏,8.5畝大小,海拔3580米。有鐵碑2通、鐵香爐1座、鐵像16尊。從二太白海仰登陡坡5公里許至拔仙台。從周至縣厚畛子登山,經都督門,西北上行經南天門,再上行至將軍石與前路合。再經玉皇池、三太白海、二太白海至拔仙台。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