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岑參

(詩人、官員)

鎖定
岑參(公元715~770年),南陽棘陽(今新野縣)人 [51]  [48]  高適並稱為“高岑”, [49]  因做過嘉州都督,故後人稱“岑嘉州” [51]  。唐代邊塞詩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47]  [51] 
岑參出生於官僚家庭,幼年喪父,砥礪苦學,遍讀經史。20歲獻書天子,希以此獲取官位而未能如願。天寶三年(744年),進士及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後在天寶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其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東歸,經杜甫等舉薦為右補闕。大曆元年(766年)入蜀,初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杜鴻漸僚屬,後任嘉州刺史。大曆三年(768年)罷官,東歸受阻,寓居於蜀。大曆四年(769年)歲末,卒於成都。 [47] 
岑參的詩遠近傳播,影響廣泛。早期詩歌多為寫景、紀遊、贈答、送別和嗟嘆仕途不遇之作,其中寫景之作詩風奇峭清麗,如《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鄭鄠》《初授官題高冠草堂》等,清麗俊逸,造意煉語俱奇;《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等送別詩亦為抒情佳篇。岑參因邊塞生活體驗極為豐富和充實,亦是盛唐書寫邊塞題材詩歌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詩人。這些詩色調雄奇瑰麗,充滿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其邊塞詩代表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47]  其詩集最初由杜確於岑參歿後30年編成,凡8卷。後陳鐵民、侯忠義和劉開揚亦為其作有《岑參集校注》和《岑參詩集編年箋註》。 [48]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一百文學家圖》 [50] 
別    名
岑嘉州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不詳
出生日期
約開元六年(718年,有爭議)
逝世日期
約大曆四年(769年,有爭議)
主要作品
岑嘉州詩集》等
本    名
岑參
籍    貫
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或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

岑參人物生平

岑參少年聰穎

岑參像 岑參像 [1]
開元十年(722年),五歲的岑參開始讀書。
約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歲的岑參開始創作文章。
約開元二十年(732年),十五歲的岑參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
約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歲的岑參西上長安,獻書闕下,但沒有得到提擢,之後屢次奔走在長安、洛陽之間大約十年。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任江寧丞,岑參作《送王大昌齡赴江寧》以送。 [2]  [3]  [4] 

岑參守選三年

天寶三載(744年),岑參以第二人登進士第,之後是三年的守選期。 [2]  [5] 
天寶四載(745年)春,岑參從長安出發,沿京洛大道東進,在孟津渡過黃河,到達河溯之地,尋找陶處士;然後向東北達到新鄉縣,拜訪縣尉王釜;之後經過相州到達鄴城,接着抵達了邯鄲,又經過清河縣到達冀州,之後由冀州向北達到瀛州,而後向西北而行到達安喜縣,拜訪了三叔父岑棓。夏末秋初時,岑參開始南返,先到井陘,拜訪李道士;再到黃河邊的黎陽縣,渡河到南岸的白馬渡,然後向東南直抵潁陽度歲。
天寶五年(746年),岑參由潁陽出發西返長安,先北渡黃河到達舊居之地王屋山,然後北赴晉州,在晉州故地重遊;再到絳州,並在參觀驪姬墓;之後東渡黃河到達蒲關,在蒲關寄宿;最後到長安杜陵別業,送安喜縣人郭乂回鄉時作《送郭乂雜言》。為了順利參加的冬集,岑參再次東去潁陽向州府彙報守選情況,並領取應選解文。在等待官府發放應選解文期間,岑參曾到達匡城縣(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受到周縣尉的招待,後於夜晚到達大梁投宿,又曾和好友韓樽在偃師東拜訪景雲寺暉上人。秋季,岑參在獲得了官府發放的應選解文後西歸長安參加冬集,為順利得到授官而作《感舊賦》分送衙門有關“達人”。 [6] 

岑參兩度出塞

《逢入京使》詩意畫(毛國倫繪) 《逢入京使》詩意畫(毛國倫繪) [7]
天寶六載(747年)春季,守選期滿的岑參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並在獲授官後創作了《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天寶七載(748年),顏真卿任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岑參在長安作《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以送。次年(749年),高仙芝入朝,表岑參為右威衞錄事參軍。岑參於是出塞,赴安西擔任高仙芝幕府掌書記。
天寶十載(751年)三月,高仙芝獲授武威太守、河西節度使,其幕僚岑參等收到消息後前往武威。在武威期間,岑參作有《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等詩。後高仙芝兵敗還朝,岑參便東歸,六月到達臨洮,後約於初秋到達長安。
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季,岑參與杜甫高適儲光羲薛據在長安同登慈恩寺塔,作《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次年(753年)春季,顏真卿出為平原郡太守,岑參作《送顏平原》以送。
約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應封常清之闢而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五月,封常清出師西征,岑參在後方。冬季,封常清破播仙,凱旋歸來時岑參作《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以獻。
至德二載(757年)春季,岑參於北庭作《北庭作》。因唐肅宗在鳳翔,岑參遂自北庭到唐肅宗行在,並在鳳翔作《行軍詩二首》等。六月十二日,裴薦、孟昌浩、魏齊聃、杜甫和韋少遊五人薦岑參可為諫官,唐肅宗以岑參為右補闕。十月,岑參扈從唐肅宗歸長安。 [2]  [3]  [4] 

岑參仕途反覆

赴任道別·岑參(謝振甌繪) 赴任道別·岑參(謝振甌繪)
乾元元年(758年),岑參常與左省(門下省)、右省(中書省)兩省僚友杜甫、王維、賈至等唱和,作有《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等。次年(759年)三月,岑參大概因為指述權佞而由右補闕轉任起居舍人。四月,暫任虢州長史,五月開始出關赴任。
寶應元年(762年)春季,岑參改任太子中允,不久後兼任殿中侍御史,充任關西節度判官。十月,天下兵馬元帥雍王李適會師陝州來討伐史朝義,岑參任掌書記。大約在冬季,岑參入長安。
廣德元年(763年),岑參改任考功員外郎,次年(764年)轉任虞部郎中。 [2]  [3]  [4] 

岑參客死他鄉

永泰元年(765年),岑參轉任庫部郎中。十一月,岑參被貶為嘉州刺史,與少尹成賁一同自長安前往成都。十二月,二人行至梁州(今陝西漢中市),因成都政局紛亂滯留其地。
大曆元年(766年)二月,杜鴻漸任劍南西川節度使,表岑參為職方郎中,兼殿中侍御使,岑參遂入其幕府。初夏,岑參自梁州(今陝西漢中市)前往利州益昌(今四川廣元市)與杜鴻漸會合,於四月到達利州益昌(今四川廣元市),六月入劍門關,七月抵達成都。 [4]  [8] 
大曆二年(767年)六月,岑參赴嘉州刺史任,作有《招蜀客歸》(《招北客文》)等。次年(768年)七月,岑參因被罷官而自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東歸,到達戎州(今四川宜賓市)時受亡命之徒所阻而無法繼續沿着水路東歸,滯留滬口,後自陸路北歸成都。 [2]  [3]  [4] 
約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逝於成都旅舍,享年約五十二歲(51週歲)。 [9] 

岑參詩歌成就

岑參成就綜述

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 [10]  詩歌意境新奇,風格奇峭,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詞采瑰麗,熱情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其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在盛唐時代,岑參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岑參詩歌類型

  • 寫景詩
綜述
少年時期,岑參創作的寫景詩風格清麗俊逸,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如殷璠《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晚年時期,岑參創作的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後,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時間分期
時間上,岑參寫景詩的創作可分為五個時期:嵩陽隱居時期、出入兩京時期、兩度出塞時期、虢州長史時期、嘉州刺史時期。 [11] 
一、嵩陽隱居時期
約開元二十年(732年),時年十五的岑參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開始了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持續時間不詳)。在這一階段,岑參常攝取大量明麗靜逸的意象入詩,配以自然沖淡的表現方式,詩風清新淳淡。特別地,因為人生閲歷和智慧的欠缺,岑參此時的寫景詩少了對人世滄桑的體悟和卷跡獨善的思考,更沒有為擺脱世事羈絆而自隱山水的主觀動因,因而其時岑參所抒寫的清音山水完全源於童年時期的審美直覺,是一種純粹的審美。 [2]  [11] 
二、出入兩京時期
約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歲的岑參為求取功名而奔波於兩京之間。在這一階段,生活軌跡的改變給了岑參不一樣的審美體驗,豐富了其詩歌創作的風格,如《鞏北秋興寄崔明允》等詩一掃單純描寫清幽之境的方式,選取喧鬧意象,配以冷色調,於雄奇闊大間顯出蒼茫蕭瑟的意境。總體看來,岑參的寫景詩很好地完成了由山水田園寫景走向邊塞風物寫景的準備和過渡。 [2]  [11] 
三、兩度出塞時期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赴安西充幕府掌書記;天寶十載(751年)初,岑參自邊歸京,這是岑參第一次出塞。在這一階段,岑參的寫景詩以描寫絕域的蒼茫為重心,字裏行間瀰漫着濃厚的思鄉之情,以愁苦為基調。之後,岑參渡過了二三年半官半隱的生活,期間創作了一些清麗幽雅的寫景詩,這些詩如同岑參早年嵩陽寫景詩的翻版,透出岑參自邊塞歸來後所尋求的審美補償。
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再次出塞。入幕北庭後,岑參的報國雄心得到極大的激發,加上封常清的賞識,岑參盡情將英雄主義生髮出的愛國豪情揮灑於西域的奇山異水中,以莫名驚詫的目光來打量邊塞的奇景,不只是覽勝賞美,更是達到了山河之愛和民族之愛的高度統一。
總體來看,岑參兩度出塞時期所創作的寫景詩(西域寫景詩)對中國傳統寫景詩有較強的開拓性意義。題材方面,岑參是最早的廣泛描寫西域景色風光的詩人,真正地將西域景觀引入寫景詩的關照範疇,為中國傳統的寫景詩注入了新的描寫元素;風格方面,岑參的西域寫景詩為傳統意義的寫景詩注入了英雄主義氣息,對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內向性的特點有所突破。這兩方面對後世的西域寫景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1] 
四、虢州長史時期
乾元二年(759年),岑參被貶為虢州長史。因為被貶,岑參心情的失落是必然的。任內,岑參的寫景詩意境上清新可人,體物更為細緻,寫景技巧已經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內容上,一些寫景詩透出岑參渴望隱逸山林和遁世逍遙的情緒,這實際上是一種吏隱思想——“仕”是主要情結,“隱”則是暫時的情緒。總體看來,岑參在這一階段所創作的寫景詩已經褪去了邊塞寫景詩中的雄渾激昂之氣而與其早年的清麗風格對接,大多通過清麗山水抒寫清新恬靜的境界,同時也包含了岑參諸多的心酸和無奈。若其早年嵩陽寫景詩是感性山水的快感直抒,則虢州寫景詩就是理性山水的苦悶訴求。 [11] 
五、嘉州刺史時期
永泰二年(766年),岑參再次被貶,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赴任途中,岑參懷揣着維護唐王朝統一的責任感,有奮發向上的激情。到達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後,岑參發現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是他理想幻滅的山水,因此,岑參在任內所創作了大量的寫景詩中沒有賞心的快感,只有老去的哀嘆和掛冠東去的期待。在這一階段,岑參的寫景詩是詩性和情性的雙重回歸。 [11] 
風格表現
風格上,岑參寫景詩的主要風格為“尚清”和“好奇”(“好奇”指愛好新奇事物)。 [11] 
一、“尚清”
①清幽之境:早年,岑參處於享受山水之樂的創作心境之下,因而多選取淡雅的暖色調景物來構造山林的清麗,同時還大力營造山林的幽靜,創作出的詩歌明白如話,發於天然,能以簡淨明快的語言表現出山明水秀的直觀印象,境界清朗爽目,曠遠幽深。虢州長史時期,岑參在寫景詩風格方面曾經有過短暫的向嵩陽寫景詩的迴歸,而回歸的主題便迴歸於清幽之境——通過描寫山水的清麗幽靜來表達閒靜之情。
②清寒之境:就本質而言,清寒之境就是孤獨、悲涼之境。出入兩京時期,岑參為契合求仕途中悽清孤獨的心境而大量冷色調的景物來構置清寒之境,因而其創作中的清幽山水也就逐漸褪去了閒靜的幽致而加入了寒冷、蒼茫的冷境。
③清逸之境:岑參的一些寫景詩透出一種清新靈動的氣息,還生髮出清逸之境——清遠飄逸的境界。清逸之境是美好景物和開放情懷結合的產物,具有完美的藝術張力,與清幽之境、清寒之境的內斂截然不同。同時,清逸之境又是一種才境,是一種化境,非有才力不能為之。兩度出塞時期,岑參有了釋放才力的契機,加上岑參本身所有的激情和西域瑰麗風光對他的觸發,使得岑參富有創作活力,也讓他能以逸動的詩筆描繪出一出出清新靈動的藝術境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便既有清麗的色調,又富有靈動的生機。 [11] 
二、“好奇”
①好寫奇景:岑參喜歡攝取新奇景物入詩,這使得他的寫景詩(特別是西域寫景詩)自問世就打上了“奇”的烙印。在西域寫景詩中,岑參展現了一幅幅迥異於內陸的異景奇觀,以真實傳神的描寫給人以不一樣的審美感受。同時,在描寫蒼茫的曠野、高險的劍門等內陸景物時,岑參也表現出好奇取勝的特點。因為有這些奇特的景物,岑參好奇的個性得到了最大的激發,反過來,岑參又因為好奇的個性而渲染這種奇特,二者可謂相互契合,相輔相成。
②好發奇思:岑參不僅有善於發現“奇”的眼睛,而且好發奇思,能創作出“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崖口懸瀑流,半空白皚皚”(《終南雲際精舍尋法澄上人不遇歸高冠東潭石淙望秦嶺微雨作貽友人》)等將風過山林、瀑布落下這些平常景象寫得奇意盎然的詩句,而由奇思生髮出的奇逸之境則令人歎為觀止,膾炙人口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便是一例。
③好抒奇情:岑參對景物的獨特體味常使他生髮出一種奇情,這些奇情異彩多樣、不同凡響。岑參早期寫景詩中純粹的審美對於喧囂的俗世而言是一種情感上的超越,是某種程度上的一種奇情;兩度出塞時期,岑參多通過西域奇景抒發或渲染英雄豪情,往往出奇制勝,寫出一種對立的和諧美,如面對旅途的艱辛時生髮出激昂的豪情,以及將邊塞的苦寒蒙上清麗的面紗,人置於其中而充盈着樂觀的豪情,可謂翻新出奇。
④好用奇字:岑參在寫景詩的詩句中總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來增加對景物的修飾,使詩句具有更風韻的藝術感官,如用奇巧的動詞將兩個景物聯繫起來,使之具有明晰的層次感,將生機注入景物中,營造出一種奇趣;或通過對動詞的精心選取來將原本不可捉摸的抽象事物繫於具體景物中,從而使之變為可以感知的具體物象。 [11] 
  • 邊塞詩
綜述
兩度出塞時期,岑參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 [12] 
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上,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形象和場景方面
岑參像 岑參像 [13]
雄偉壯美的形象和奇麗闊大的場景是岑參邊塞詩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參邊塞詩不同於高適等人邊塞詩的突出的藝術特色。簡要而言,岑參創作的邊塞詩能通過雄偉的景象將讀者帶入一個遼闊廣大的、神話一般的世界,給讀者以奮發向上的力量,具有一種雄渾奔放的特色。具體來看,岑參因曾先後擔任右威衞錄事參軍、伊西北庭支度副使等軍職,隨高仙芝、封常清等兩次駐守西北邊疆,到過安西、北庭等地,有長期的邊塞生活體驗,又同都護、判官們有較多的交往。因此,一方面,岑參在創作的邊塞詩中描繪西北地區的沙漠、雪山、火山等光怪陸離、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奇蹟般地再現了西北地區的奇寒奇熱、變幻莫測和俏麗多姿。描寫沙漠的有《過酒泉憶杜陵別業》、《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描寫雪山有《北庭貽宗學士道別》、《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描寫火山的則有《火山雲歌送別》、《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等。另一方面,岑參在創作的邊塞詩中還記敍了戍邊將士從軍、出征、殺敵、受降等場景,刻畫出一批堅韌不拔、威武雄壯戍邊將士的雄偉而壯美的形象,如《送人赴安西》一詩刻畫出一個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奔赴安西的長安徵人,《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詩則刻畫出不畏風霜嚴寒地揚鞭催馬飛奔前方的宇文判官,《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趙將軍歌》和《玉門關蓋將軍歌》等則刻畫出一羣能征善戰、威風凜凜的大將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岑參在邊塞詩中還寫到了小吏和士兵,如《題鐵門關樓》刻畫出一個堅強無比的守關小吏形象,《玉門關蓋將軍歌》、《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和《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則刻畫出出征戰士所向披靡的英雄羣像。 [12] 
二、寫景和抒情方面
在寫景中抒情,把抒情和寫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是岑參邊塞詩的又一藝術特色。在詩歌中表現情和景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方式是先景後情,情因景生,即景抒情,岑參邊塞詩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這種方式,岑參邊塞詩中的《銀山磧西館》、《北庭作》、《臨洮客舍留別祁四》、《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等便採用這種方式;除了先景後情的寫法外,在詩歌中表現情和景還有一種比較常用的方式,即邊寫景邊抒情,岑參邊塞詩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便採用這種方式;此外,在詩歌中表現情和景還可以採用通篇描寫景物而將思想感情暗含其中的方式,岑參邊塞詩中的《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等便採用這種方式。 [12] 
三、語言和韻律方面
語言清新俊秀,韻律靈活多變,不斷地創新求奇,這是岑參邊塞詩的第三個藝術特色。
在語言方面,岑參邊塞詩語言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奇”,但既非“奇險”,亦非縟麗,而是奇逸、奇麗、俊奇。他的這種語言風格是以通俗淺近的口語、俊秀挺拔的筆調為基礎的,通過奇特的想象表現富有傳奇色彩或童話般的生活而錘鍊出來的,類似李清照詞那樣“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具體表現為“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題鐵門關樓》)等生動形象的比喻語句和“花撲征衣看似繡,雲隨去馬色疑驄”(《青門歌送東台張判官》)等清秀奇妙的擬人語句,以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出神入化的誇張語句。總而言之,岑參邊塞詩的語言恰如洪亮吉所説的“奇而入理”——多為前人所未發,但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從生活體驗中得來的。
在韻律方面,岑參邊塞詩是很有創造性的——岑參邊塞詩的用韻不拘一格,遠紹樂府(樂府古詩一般採用通篇一韻或一篇中數次換韻兩種方式),近師初唐的押韻方式,綜合而採用隨物賦形的押韻方法,頗具靈活性和創造性,既增強了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又使得詩歌的層次更加分明——詩歌在用韻往往採用一韻一個層次的方式,還有利於在換韻中表現詩人的複雜多變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12] 

岑參歷代評論

  • 唐宋元時期
唐代殷璠:參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至如“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可謂逸才。又“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宜稱幽致也。(《河嶽英靈集·卷中》) [14] 
宋代周紫芝:參詩清麗有思,殊復可喜。觀少陵所謂“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遊渼陂”之句,則亦可以得其為人之大略矣。(《太倉稊米集·卷六十七·書岑參詩集後》) [14] 
宋代許顗:岑參詩亦自成一家, 蓋嘗從封常清軍, 其記西域異事甚多。如《優缽羅花歌》、《熱海行》,古今傳記所不載者也 。(《彥周詩話》) [14] 
南宋陸游:予自少時,絕好岑嘉州詩。往在山中,每醉歸,倚胡牀睡,輒令兒曹誦之,至酒醒,或熟睡,乃已。嘗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詩集》) [14] 
南宋時少章: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岑嘉州與子美遊,長於五言,皆唐詩巨擘也。(《唐百家詩選評》,吳師道《吳禮部詩話》所引) [15] 
南宋劉克莊:岑參、賈至輩句律多出於鮑,然去康樂地位尚遠。(《後村詩話續編·卷二》) [14] 
南宋嚴羽: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 [15] 
元代陳繹曾: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詩譜》) [15] 
  • 明清近現代
明代徐獻忠:嘉州詩一以風骨為主,故體裁峻整,語亦造奇,持意方嚴,竟鮮落韻。五言古詩從子建以上,方足聯肩。古人渾厚,嘉州稍多瘦語,此其所不迨亦一間耳。其他乃不盡人意。要之,孤峯插天,凌拔霄漢,時華潤近人之態,終然一短。(《唐詩品》) [14] 
明代顧璘:①岑參最善七言,興意音律不減王維,乃盛唐宗匠。②岑詩好起語華豔,初聯放寬,次聯突出奇語,平平結,最有法。(《批點唐音》) [14] 
明代王世貞:①高岑一時,不易上下。岑氣骨不如達夫,遒上而婉縟過之。選體時時入古,岑尤陟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為正宗。(《藝苑卮言·卷四》) [15]  ②五言近體,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濃厚。(《藝苑卮言·卷四》) [15]  ③盛唐七言律,老杜外,王維、李頎、岑參耳。李有風調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全唐詩説》) [16] 
明代周履靖:①萬仞則不用過句,陟頓便説他事,岑參專高此法。②前後、重三迭四用兩三字貫串,極精神好誦,岑參所長。(《騷壇秘語》) [14] 
明代胡應麟:①古詩自有音節。陸、謝體極俳偶,然音節與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陽、常侍雖意調高遠,至音節,時入近體矣。(《詩藪·內編·卷二》) [14]  ②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調音節,時有參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質力造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內,古意猶存;岑英發之中,唐體大著。(《詩藪·內編·卷二》) [15]  ③高、岑井工起語,岑尤奇峭,然擬之宣城,格愈下矣。(《詩藪·內編·卷二》) [15]  ④嘉州格調嚴整,音節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詩藪·內編·卷四》) [14] 
明代許學夷:盛唐五吉律,惟岑嘉州用字之間有涉新巧者,如“孤燈然客夢,寒件掏鄉愁”、“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大約不過數聯。然高、岑所貴,氣象不同,學者不得其氣象,而徒法其新巧,則終為晚唐矣。(《詩源辯體》) [14] 
明代胡震亨:岑詞勝意,句格壯麗,而神韻未揚;高意勝詞,情致纏綿,而筋骨不逮。岑之敗句,猶不失盛唐;高之合調,時隱逗中唐。(《唐音癸籤·卷十》) [15] 
明代陸時雍:①大則雅,小則巧。岑參多以巧用。(《唐詩鏡》)②岑參好為巧句,真不足而巧濟之,以此知其深淺矣。故曰“大巧若拙”。(《詩鏡總論》) [14] 
明末清初賀貽孫:詩家化境,如風雨馳驟,鬼神出沒,滿眼空幻,滿耳飄忽,突然而來,倏然而去,不得以字句詮,不可以跡相求。如岑參《歸白閣草堂》雲:“雷聲傍太白,雨在八九峯。東望白閣雲,半入紫閣松。”又如《登慈恩寺》詩中間雲:“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不唯作者至此,奇氣一往,即諷者亦把捉不住,安得刻舟求劍,認影作真乎?(《詩筏》) [14] 
明末清初徐增:岑嘉州詩豁達醒快,如聽河朔豪傑説話,耳邊朗朗。(《而庵説唐詩》) [14] 
明末清初王夫之:高、岑以氣取篇,五言近體,自非其長,句短氣浮,固必有趨蹶之患。排律於體,以紆長為優,則氣可相稱,則較之儲、孟,尤足以盡其才矣。(《唐詩評選》) [15] 
清代譚宗:參集詩雖不多,然篇皆峭倬,精思矗起,必迥不同於人,豈惟達夫不中比擬,即一時王、孟諸作手,要之總非其倫。乃千古以高岑稱,何其冤也。(《近體秋陽》) [14] 
清代毛先舒:①岑棘陽《慈恩浮圖》詩,便“東”、“冬”通用。“四角”二語,拙不入古,酷為鈍語。至“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漾漾”,詞意奇工,陳、隋以上人所不為,亦復不辦,此處乃見李唐古詩真色。②嘉州《輪台》諸作,奇姿傑出,而風骨渾勁,琢句用意,俱極精思,殆非子美、達夫所及。(《詩辯坻》) [14]  [16] 
清代田雯:嘉州(五律)句琢字雕,刻意鍛鍊。(《古歡堂雜著》) [14] 
清代顧安:高、岑性情開朗,故詩皆爽健。其不至於淺薄者,以高能用折筆,岑能用添筆也。(《唐律消夏錄·卷四》) [15] 
清代張文蓀:高、岑並稱,高骨較健,岑氣較雄。(《唐賢清雅集》) [15] 
清代張謙宜:其近體略遜古詩。(《絸齋詩談·卷五》) [14]  [16] 
清代沈德潛:①參詩能作奇語,尤長於邊寒。②嘉州五言,多激壯之音。(《唐詩別裁》) [14] 
清代薛雪:岑嘉州“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正謂闕事甚多,不能診縷上陳,託此微詞。後人不察其心,至有以奸諛目之,亦屬恨事。(《一瓢詩話》) [14] 
清代彭端淑:嘉州自是奇才,其詩雄健絕人,七古尤高。(《雪夜詩談·捲上》) [14] 
清代翁方綱:嘉州之奇峭,人唐以來所未有。又加以邊塞之作,奇氣益出。風會所感,豪傑挺生,遂不得不變出杜公矣。(《石洲詩話·卷一》) [14] 
清代管世銘(七絕)王、李以外,岑嘉州獨推高步。唯去樂府意漸遠。(《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14]  [16] 
清代洪亮吉:詩奇而人理,乃謂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盧玉川、李昌谷之詩,可雲奇而不入理者矣。詩之奇而人理者,其惟岑嘉州乎。(《北江詩話》) [14] 
清代劉熙載:高常侍、岑嘉州兩家詩,皆可亞匹杜陵。至岑超高實,則趣尚各有近焉。(《藝概·詩概》) [15]  [16] 
清代佚名:岑嘉州曠世逸才,其詩雄健絕人,七古尤高。(《不敢居詩話》) [14] 
近代丁儀:其詩辭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人比之吳均、何遜,蓋就其律詩言也,時亦謂之“嘉州體”。至古詩、歌行,間亦有氣實聲壯之作;《走馬川》詩三句一轉,雖變自柏梁,亦為創作。(《詩學淵源·卷八》) [14] 

岑參歷史評價

唐代裴薦、孟昌浩、魏齊聃、杜甫、韋少遊:宣議郎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賜緋魚袋岑參,右。臣等竊見岑參識度清遠,議論雅正,佳名早立,時輩所仰。今諫諍之路大開,獻替之官未備,恭惟近侍,實藉茂材。臣等謹詣閣門奉狀陳薦以聞,伏聽進止。(《為遺補薦岑參狀》) [16] 
唐代杜確:早歲孤貧,能自砥礪,遍鑑史籍,尤工綴文,屬辭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於常情,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時議擬公於吳均、何遜,亦可謂精當矣。(《岑嘉州集序》) [14] 
元代辛文房:參累佐戎幕,往來鞍馬烽塵間十餘載,極徵行離別之情,城障寒堡,無不經行。博覽史籍,尤工綴文,屬詞清尚,用心良苦。詩調尤高,唐興罕見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懷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與高適風骨頗同,讀之令人慷慨懷感,每篇絕筆,人輒傳詠。(《唐才子傳》) [14] 
近現代文學史家鄭振鐸:岑參是開、天時代最富於異國情調的詩人。(《中國文學史》) [17]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彭蘭: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於進取、熱愛祖國的思想是始終貫穿的。在詩歌藝術上,筆姿挺秀,想象豐富,立意新穎,造語奇特,富於浪漫主義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鑑。(《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 [18] 

岑參軼事典故

岑參赤亭教子

有一次,岑參辦完軍務要趕回西域,途中經過赤亭。當地戍邊的將士請岑參在赤亭壁上題詩,岑參沒有拒絕,於是提筆在壁上寫了一首詩。寫完之後,有個稚嫩的聲音將它唸了出來,岑參回頭一看,發現是個小孩。岑參對西域邊疆有能念漢語的小孩感到十分驚訝,忍不住詢問起來。一位守邊將士説: “這個小孩是離這裏不遠的放羊娃,他會説漢語,是我們允許他在這邊放羊的。有一次大風雪,我們迷了路,就是他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岑參對這個放羊娃感到很好奇,於是問他: “是誰教你説漢語的?”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説着,從懷裏掏出一本書。岑參不認識回鶻語,放羊娃告訴他: “這是《論語》,是我爺爺寫的,爺爺説,這裏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讓我慢慢看。”岑參感到十分欣慰,於是提筆給他寫了幾個字: “論語博大,回鶻遠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後,把題了字的書給父親看,放羊娃的父親聽説大詩人岑參來到了這邊,十分激動,於是帶着小孩去拜訪岑參。放羊娃的父親告訴岑參:“我們本來在漠北草原,本來也是世代讀書,因為宮廷內亂才逃到這邊避禍的,教他漢語是要他記住自己的根。現在我身體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為徒,教導他成為有用的人。”岑參若有所思,邊疆很缺翻譯,要是有人能翻譯兩族的語言,肯定會對邊防很有幫助。但是,他畢竟不會長期留在這裏,於是説:“我現在願意收他為義子,但要把他帶走,您願意嗎?”放羊娃的父親雖然很想讓放羊娃留下來做伴,但是為了放羊娃的將來,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岑參帶走放羊娃之後,將放羊娃改名為岑鶻。岑參發現岑鶻天資聰穎,並且異常好學,因此十分喜歡。在岑參的細心教導下,岑鶻精通兩族語言,並且能寫一手好詩。後來,岑鶻作為翻譯家,在漢族與邊疆的事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 

岑參墓中賬單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羣(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506號墓穴中出土過一件獨特的用紙糊的棺材。糊棺紙都是當時用後廢棄的西、庭二州一些驛站賓館的馬料收支帳,時間大多在天寶十二年(753年)至十四年(755年)。帳本中多次出現“封大夫”(封常清,唐代北庭都護)及其親屬的帳單,還有一張帳單上記的是“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叁豆伍勝,付健兒陳金”。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屍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
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參一人,所以史學家斷定這裏的“岑判官”就是岑參。從而得出賬單的意思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 [20-21] 

岑參高岑詩派

高岑詩派,唐代詩歌流派,又稱“高岑邊塞詩派”或“盛唐邊塞詩派”。 [22-23]  按學術界對“高岑邊塞詩派”的理解,此派是指以高適、岑參為主,包括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盛唐時期以寫邊塞題材而著稱的一羣詩人。對於“高岑邊塞詩派”和“盛唐邊塞詩派”之類的提法,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經過分析後認為“派”的説法不符合實際且缺乏科學依據,同時,這類提法既容易使人忽視高適、岑參等人其他題材的詩歌,也容易使人忽略其他人的邊塞詩,是弊大於利的,應該如何對待這類提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4] 
注:據孟二冬查證,“邊塞派”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胡云翼所著的《唐代的戰爭文學》(1927年初版)一書中,是胡云翼於國難當頭、民族危難之際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提出的。其時,“邊塞派”指的是有唐一代描寫戰爭與邊塞的詩人。之後,“邊塞派”的內涵由大而小:全唐→盛唐→高、岑為主。久而久之,“盛唐邊塞詩派”似乎已成為了高適、岑參的代名詞,甚至有人認為“邊塞詩派”等同於“高岑詩派”。 [24]  [25] 

岑參人際關係

親屬成員
輩分
稱謂
簡介
先輩
高祖父
曾祖父
岑文本,唐太宗時期宰相。
祖父
岑景倩,武則天時期任麟台少監、衞州刺史等。
伯祖父
岑曼倩。
堂伯祖父
岑長倩,武則天時期宰相。
父親
岑植,字德茂,明經及第,官終仙、晉二州刺史。
叔父
岑棣。
岑棓。
岑椅。
堂伯父
岑羲,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宰相。
平輩
兄長
岑渭,岑植長子,官至澄城丞。
岑況,岑植次子,曾任單父令、湖州別駕。
弟弟
岑秉,岑植四子,官至太子贊善大夫。
岑亞,一作岑垂,岑植五子,官至長葛丞。
後輩
兒子
岑佐公。
玄孫
岑卓兒。
表格參考資料: [26-28] 

岑參主要作品

岑參著作

岑參歿後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其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八卷,這是岑參詩文編集的開始。到宋代,《岑嘉州詩集》演變為八卷、七卷、十卷三種刊本。其中,宋刊十卷本已佚;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七卷本,似由宋刊七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四卷本,則似由宋刊八卷本演變而來。現代點校版有陳鐵民侯忠義參校多種版本後所作的《岑參集校注》等。 [29] 

岑參詩文

據陳鐵民、侯忠義的《岑參集校注》,岑參現存詩403首,文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和墓銘兩篇(即《果毅張先集墓銘》和《唐博陵郡安喜縣令岑府君墓銘》 [30]  )。 [31] 

岑參人物爭議

岑參籍貫方面

關於岑參的籍貫,杜確《岑嘉州集序》、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馬端臨文獻通考》、辛文房《唐才子傳》和《全唐詩》等均記載岑參的籍貫為“南陽”,此即“南陽説”;《法苑珠林》和《大清一統志》等則記載岑參的籍貫為“江陵”,此即“江陵説”。
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岑參是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其先世本居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南朝梁時其六世祖岑善方徙居江陵。諸書稱岑參為南陽人,大概是從其郡望而言。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廖立《唐代户籍制與岑參籍貫》則稱“岑參祖輩不居南陽棘陽已數百年,説是南陽人,與實際相距過遠。”且“岑氏之入江陵,自岑善方始。善方孫文本自江陵歸唐,累官至中書令,當為岑參是江陵人的根據。但自文本以後,岑參之祖及父均不居江陵,岑參更是一生未涉江陵一步,説是江陵人,也與實際情況不符。”並通過考察唐代户籍制等認為“稱為‘江陵人’,作為郡望,也不可靠。二者相較,恐怕還是‘南陽人’根據充分一些。”且“‘江陵人’之説是不足據的。”
總而言之,“南陽説”和“江陵説”各有依據,二説是非難斷而以“江陵説”為主流。 [4]  [32] 

岑參生卒方面

出生時間
對於岑參的出生時間,學界主要有六種説法:
①開元二年説:曹濟平《岑參生年的推測》根據岑參《感舊賦》中“參年三十未及一命”的“三十”為實指,稱岑參年三十而做賦,即應作於天寶二載(743年),次年及第,從天寶二載(743年)逆推二十九年得岑參生於開元二年(714年)。 [33]  按照此説,則廣德元載(756年)岑參創作《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時已經五十歲,與詩中表示四十五歲左右的“四十強”一詞不協,故此説不可成立。 [2] 
②開元三年説: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以杜確《岑嘉州集序》所言岑參“天寶三載進士高第”一語為基點,對岑參在《感舊賦》、《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行軍詩二首》、《銀山磧西館》、《北庭作》和《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六篇詩文中所自言的年歲左右權衡,認為《初授官題高冠草堂》一詩創作於天寶三載(744年)且詩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的“三十”為實指,同時認為及第當年授官,最終得到矛盾最少的結論:岑參的生年為開元三年(715年)。 [4]  此説中聞一多主觀臆斷《感舊賦》、《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行軍詩二首》、《銀山磧西館》和《北庭作》五篇詩文中的歲數是“虛歲(虛指)”還是“實歲(實指)”,與“開元二年説”有類似的問題,還與唐代銓選制度不合,所以此説亦不能成立。 [2] 
③開元四年説: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中的《岑參年譜》認為廣德元載(763年)時岑參至多四十八歲,推得岑參生於開元四年(716年)。 [34]  此説順“開元三年説”而來,存在未提出“四十八歲”為“四十強”的依據等問題,所以此説亦不能成立。 [2] 
④開元五年説:孫映逵《岑參生年考辨》先根據《敬酬杜華淇上見贈兼呈熊曜》和《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所注的“時王子欲應制舉西上”等認為天寶三載(744年)時岑參在河朔漫遊,不可能在在長安及第,然後以《玉芝堂談薈·卷二·歷代狀元》所載的“天寶三年進士二十九人,狀元羊襲吉”與《唐才子傳·卷三·岑參》所載的“天寶三年趙嶽榜”互異為出發點,通過論證得出杜確《岑嘉州集序》中的“天寶三載進士高第”是“天寶五載進士高第”之訛這一初步結論,然後由岑參及第、授官在天寶五載(746年)而時年三十推得岑參的生年為開元五年(717年)。 [35]  此説無法推翻《岑嘉州集序》、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等文獻關於岑參於天寶三載(744年)中第的記載,岑參是“天寶五載進士高第”的説法依據不足,所以此説亦不成立。 [2] 
⑤開元六年説:賴義輝《岑參年譜》依據《行軍詩二首》題下原注的“時扈從在鳳翔”等推斷出《行軍詩二首》創作於至德二載(757年),然後認為“吾竊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中的“四十”為實指,推得岑參的生年為開元六年(718年)。 [3]  學界對此説的誤讀、誤解很深:此説認為岑參二十七歲及第而三十歲授官,但聞一多之後的論者往往將此説中岑參的生年為開元六年(718年)這一結論放到聞一多的論證體系來推演,從而認為此説“粗疏不可通,早為學界所不取”,輕易否認。 [2] 
⑥開元七年説:王勳成《岑參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根據有關岑參生平的文獻均未言及他於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及第後以制舉或宏詞、拔萃登科認為岑參是“按吏部常調即守選期滿經冬集銓選而釋褐的”,又認為杜確《岑嘉州集序》不言岑參守選而只在他“進士高第”後接着説“解褐右內率府兵曹參軍”是因為守選在唐代是人盡皆知的,無需明言,不能因此而錯誤地認為岑參解褐授官也在天寶三載(744年),並以岑參在天寶三載(744年)至天寶六載(747年)間的出遊經歷説明岑參及第後未立即授官,而是在守選,且於天寶六載(747年)春守選期滿,然後依據唐代的銓選制度認為岑參必須“守選三年”後於天寶六載(747年)十月赴長安參加冬集,然後於第二年(748年)春“釋褐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然後以《初授官題高冠草堂》創作於天寶七載(748年)且詩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的“三十”是實指為依據,推得岑參的生年為開元七年(719年)。 [36]  此説所提出的“守選三年”是如何算的有待商榷。 [2] 
類比唐代詩人許棠的守選經歷可知,“守選三年”指的應該是指進士及第當年春天至正常情況下順利得到吏部授官之年的春天,期間整整三年,由此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出可取的是“開元六年説”(説法⑤)而非“開元七年説”(説法⑥),且按“開元六年説”來與《感舊賦》、《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行軍詩二首》、《銀山磧西館》、《北庭作》和《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六篇詩文的創作時間推算岑參創作各篇時的歲數,推算結果與詩文中岑參自言的歲數絲毫沒有扞格牴牾之處。總而言之,岑參的生年應為開元六年(718年)。 [2] 
去世時間和地點
對於岑參的去世時間和地點,學界主要有五種説法:①賴義輝《岑參年譜》認為岑參卒於大曆四年(769年); [3]  ②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中的《岑參年譜》認為岑參於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旅舍;③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認為岑參於大曆五年(770年)正月卒於成都旅舍,且時間在正月二十一日前; [4]  ④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則認為岑參卒於大曆四年十二月下旬(對應770年),未提到岑參去世之地; [37]  ⑤王勳成《岑參去世年月辨考》認為岑參可能於大曆四年(769年)十月左右病逝於東歸途中的船上,其地可能在嘉、戎一帶,而非成都之旅舍。 [38] 
杜甫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詩序稱“大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卻追酬高公比作”,又稱“海內忘形故人”而不及岑參,由此可知岑參卒於大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一日杜甫作此詩時前,説法①總體可信。説法②則忽略這一點及岑參大曆五年並無可查行事的事實,又機械地解讀《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中的“封酒棕花香”而認為詩作於大曆五年春夏間,故此説不成立。説法③和説法④則均認為岑參《故僕射裴公輓歌三首》中的“裴公”指的是裴冕,由裴冕卒於大曆四年(769年)十二月初四日或二十七日來確定岑參去世於裴冕卒後,前者是未考慮岑參去世消息傳遞所經歷的時間及正月元旦後百業休息的時間等的結論,後者則是綜合考量後的結論。但考之史籍可知裴冕家人丁既不興旺,又無兄弟、子侄八人的記述,與詩中“門瞻駟馬貴,時仰八龍名”中的“八龍”(一作“八裴”)之典不合,而許孟容《唐故侍中尚書右僕射贈司空文獻公裴公神道碑銘》記裴耀卿“歸葬絳州”且“有子八人,遂、泛、淑、綜、延(脱十九字)漢數(脱三字)豈德與祖同歟?綜、皋最知名”,既合“還鄉絳老迎”,且以裴耀卿八子去釋“八龍”或“八裴”之典更是再貼切不過的,所以《故僕射裴公輓歌三首》中的“裴公”指的是裴耀卿而非裴冕,因而無法坐實岑參卒於裴冕之後,二説就都不能成立。岑參首次東歸“一直是南下東行的路線,並無‘往來’於巴山之跡”,而《青山峽口泊舟懷狄侍御》稱“往來巴山道”,説法⑤由此認為岑參返回成都後有再度東歸之舉,但未考慮偏義複詞現象以及詩作於岑參折返成都途中的情況等,無法坐實岑參有再度東歸之舉,將《下外江舟懷終南舊居》視作岑參再度東歸途中所作也依據不足,關於岑參去世時間和去世地點的結論也就蒼白無力。
岑參有《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遊呈幕中諸公》一詩,詩題明言是“客舍”,詩中稱“莫言聖主長不用,其那蒼生應未休”,由此可認定此詩既非成都杜幕也非嘉州任上作,而只能是東歸受阻折返至成都作。詩的首二句為“三度為郎便白頭,一從出守五經秋。”從永泰元年(765年)岑參被任命為嘉州刺史,至大曆四年(769年)剛好五個年頭,因而可斷定此詩作於大曆四年(769年)秋。此後岑參還寫下《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一詩。此詩雖未明言寫的時令,但因詩題有“東歸”二字末尾有“忽作萬里別,東歸三峽長”句,故可認定詩作於行前且岑參確有再度東歸之念。其大曆四年(769年)於成都所作《送綿州李司馬秩滿歸京因呈李兵部》亦稱“劍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可知岑參有再度東歸之念而終未成行。杜確《岑嘉州集序》稱“旋軫有日,犯車犬俟時,吉往兇歸,嗚呼不祿”,言明岑參入蜀後未再返故里。總而言之,岑參當於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卒於成都旅舍。 [9] 

岑參遊歷方面

遊歷河朔的時間
岑參在守選期間曾有一段遊歷生涯,包括遊河朔、遊河東和遊大梁。關於這次遊歷的時間,學界主要有四種説法:
①聞一多在其《岑嘉州系年考證》認為岑參是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遊河朔,遊歷路線為“春自長安至邯鄲,歷井陘,抵貝丘。暮春自貝丘抵冀州。八月由匡城經鐵丘,至滑州,遂歸潁陽”。相關詩作按創作時間排序依次為《邯鄲客舍歌》、《題井陘雙溪李道士所居》、《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郊行寄杜位》 和《偃師東與韓樽同詣景雲暉上人即事》等。 [4]  廖立《岑參事蹟著作考》贊同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説法,但論據有所不同。 [39]  此説共三條依據,其中一條為《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詩與詩題所稱冀州,並寶應元年未更郡名以前之冀州”,但唐代詩人往往好稱舊名,這一依據的理由並不充分;另外兩條也存在問題,無法作為證據。故此説不成立。 [6] 
②孫映逵《岑參詩傳》認為岑參“天寶二年春天遊河東、歷絳州,從陝虢北渡黃河到永樂(今山西芮城縣西南),歷絳州(今山西絳縣)、平陽(今山西臨汾縣)等地,重遊了他少年時代隨父在晉州(平陽郡)時的故居,二月入蒲關(今陝西朝邑之東)歸長安。”而岑參漫遊河溯則在天寶三載(744年):其春從長安出發沿京洛大道東進,在孟津渡過黃河北上,到達古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邯鄲(今河北冀縣)一帶,三月間遊淇上,在臨清(今山東臨清市),後北游到達中山(即博陵郡,今河北定縣),於博陵過夏,入秋又南旋過井陘,八月間歸至東郡(即滑州,今河南滑縣),遊歷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等地,西渡漕河,秋末歸於潁陽過冬,次年春二月返回長安。 [40]  按照此説,則岑參在天寶三載(744年)抵達貝丘後又到貝丘至之北的冀州,到冀州後三月間又突然到貝丘之南的淇上,這是不太可能的;同時,若岑參二月抵達貝丘,三月間遊淇上,則岑參至遲在正月底、二月初從長安出發,若此則岑參不可能參加天寶三載(744年)的進士考試。故此説不成立。 [6] 
③陳鐵民在新版《岑參集校注》所附《岑參年譜》中認為岑參當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遊河溯,遊歷路線為“春自長安經古鄴城至邯鄲,復由邯鄲抵貝丘。暮春自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後到井陘。冬抵黎陽、新鄉”,於寶應元年(742年)遊大梁,遊歷路線為“秋七月,自長安東行,八月,至滑州、匡城、鐵丘、大梁,復由大梁以偃師歸潁陽”,於天寶三載(744年)遊河東,“是年舉進士,以第二人及第。遊絳、晉疑在本年末、下年初”,又定淇上之遊獨立河溯之遊而時間在天寶四載(745年)。 [41]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有制舉,陳鐵民因疏忽而認為此年無制舉並有來否定岑參此年北遊,又毫無依據地定淇上之遊獨立河溯之遊。故此説不成立。 [6] 
④孫植《論岑參河朔遊歷及其詩作》在考慮了前三種説法的問題後得到了一個較優的結論:此次遊歷發生在岑參天寶三載(744年)及第後至天寶六載(747年)初授官之前的這段時間內。 [6]  (遊歷路線見“人物生平-守選三年”)

岑參後世紀念

  • 紀念建築
岑參紀念館
岑參紀念館(6張)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岑河鎮秋收農莊內建有岑參紀念館,紀念館內有岑參生平及其家族的詳盡介紹以及與岑參的詩作有關的名人字畫及其它展品。 [42]  同時,秋收農莊內建有岑參書院、岑參祖輩“一門三相”的供室。此外,岑河鎮還建有岑參文化廣場。
  • 紀念組織
岑河鎮文化站成立了岑參書畫院、岑參詩詞楹聯協會、岑參藝術團等組織。
  • 紀念活動
2010年6月30日,岑參文化體育節在岑參文化廣場舉行。
2013年7月22日下午,沙市區章台梅文化藝術節暨岑河鎮岑參文化體育節開幕,此次文化體育節以籃球賽為主題,計劃舉辦比賽60餘場,歷時20天。
2016年6月1日,首屆“天宇杯”全國岑參詩歌大賽啓動,9月30日截止,由荊州市文聯、荊州日報傳媒集團、沙市區文化體育旅遊局、沙市區岑河鎮人民政府、壟上花開文學沙龍共同主辦,歷時4個月,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1231人的3000餘首原創詩歌。10月22日,大賽頒獎典禮及詩歌朗誦會在沙市區岑河鎮秋收農場岑參紀念館舉行。 [43] 
2017年8月1日晚,岑河鎮一年一度的“沙市區章台梅文化藝術節暨岑河鎮岑參文化體育節籃球聯賽”舉行了開幕式,預計歷時8天。 [44]  12月16日上午,沙市區岑參文化研討會在千年古鎮岑河鎮舉行,以“岑參與岑河”為研討會主題。會上,岑參書畫院負責人彙報了《岑參與岑河》近五年來的研究成果。各位學者結合自身最新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視角切入,採用多學科、多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了岑參與岑河文化的起源、發展及演變過程,挖掘了岑參文化與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繫。 [45] 

岑參後世研究

岑參史料索引

年代
作者
作品
唐代
杜確
《岑嘉州集序》
南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卷二十三)
元代
辛文房
唐才子傳》(卷三)
參考資料: [46]  備註:名單不全

岑參作品研究

註釋、校勘、研究岑參詩文編集的論著主要如下表:
論著
責任者
備註
《岑嘉州系年考證》
聞一多
載《聞一多全集》
《岑詩系年》
李嘉言
載《文學遺產增刊》第3輯
《岑參集校注》
陳鐵民,侯忠義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08月版和2004年修訂本
《岑參の邊塞詩》
(附《年譜》)
森野繁夫、新免惠子
有溪水社1988年12月版
《岑參詩集編年箋註》
劉開揚
有巴蜀書社1995年11月版
《岑嘉州詩集》(上卷)
森野繁夫
載《安田女子大學言語文化研究叢書 5》(安田女子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2000年3月版)
《岑嘉州詩箋註》
(附年譜)
廖立
有中華書局2004年9月版
表格參考資料: [46] 

岑參生平研究

研究岑參生平的論著主要如下表:
論著
責任者
備註
《岑參年譜》
賴義輝
載《嶺南學報》第1卷第2期(1930年)
《岑參生年考辨》
孫映逵
載《南京鮞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岑參評傳》
廖立
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08月版
《岑參事蹟著作考》
廖立
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吐魯番出土文學與岑參》
廖立
載《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4卷第1期
《岑參去世年月考辨》
王勳成
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2期
《岑參入仕年月及生年考》
王勳成
載《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交河郡長行坊支貯馬料文卷與岑參行年小考》
熊飛
載《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敦煌寫本歷代法寶記所見岑參事蹟考》
張子開
載《文學遺產》2000年第6期
《岑參入蜀未與杜鴻漸同行》
李厚瓊
載《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岑參卒年辨》
李厚瓊,于軍民
載《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關於守選制與唐詩人登第後的釋褐時間》
陳鐵民,李亮偉
載《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
表格參考資料: [46] 
參考資料
  • 1.    姚蘭 編著.中國名塔:漢英對照.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06月第1版:39
  • 2.    孫植. 岑參生年諸説辨疑[J]. 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9):7-11.
  • 3.    賴義輝. 岑參年譜[J]. 嶺南學報, 1930, 01(02):107-143.
  • 4.    聞一多. 岑嘉州系年考證[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33:17-63.
  • 5.    (元)辛文房 原著;李立樸 譯註.唐才子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149-151
  • 6.    孫植. 論岑參河朔遊歷及其詩作[J].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4(1).
  • 7.    孔玉芳 主編;徐志剛 編著.經典河南·名人.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01月第1版:145
  • 8.    李厚瓊. 岑參研究[D]. 四川師範大學, 2004:2-9.
  • 9.    李厚瓊, 于軍民. 岑參卒年辨[J]. 宜賓學院學報, 2004, 4(2):91-93.
  • 10.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辭源》:商務印書館編輯部,1983年
  • 11.    徐輝. 論岑參的寫景詩[J].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28(6):118-120.
  • 12.    薛祥生. 試論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J]. 山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1):50-56.
  • 13.    孔玉芳 主編;徐志剛 編著.經典河南·名人.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01月第1版:144
  • 14.    陳伯海主編;張寅彭,黃剛 編撰.唐詩論評類編(增訂本)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1085-1089
  • 15.    陳伯海主編;張寅彭,黃剛 編撰.唐詩論評類編(增訂本)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875-878
  • 16.    (唐)岑參 撰,廖立 箋註.岑嘉州詩箋註(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09月第1版:844-850
  • 17.    鄭振鐸 著.中國文學史(上冊).南昌:江西教育局出版社,2018年03月第1版:237
  • 18.    吳慧鵑,劉波,盧達 編.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03月第1版:249
  • 19.    陳昳,陳朗 編著.讀故事賞古詩.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版:71
  • 20.    舒敏 著.失落的文明:西域密碼.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08月第1版:34-35
  • 21.    王炳華 主編;劉玉生,等 攝.新疆歷史文物.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年:128
  • 22.    王曉燕 編.中國古典美文十講.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03月第1版:23
  • 23.    莊叔炎 編著.中國詩之最.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07月第1版:663
  • 24.    孟二冬. “盛唐邊塞詩派”質疑[J]. 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3):32-35.
  • 25.    汪建民 著.輕輕鬆鬆學國學.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6年03月第1版:176
  • 26.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01]
  • 27.    吳慧鵑,劉波,盧達 編.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03月第1版:237-238
  • 28.    聞一多 著.聞一多講文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174-177
  • 29.    王志清 著.唐詩十家精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0月第1版:221-222
  • 30.    (唐)岑參 著;陳鐵民,侯忠義 校注.岑參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08月第1版:461-462
  • 31.    李法惠,杜青山 編著.南陽文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76
  • 32.    廖立. 唐代户籍制與岑參籍貫[J]. 中州學刊, 1986(4):78-81.
  • 33.    曾濟平. 岑參生年的推測[J]. 文學遺產, 1957(177):1-1.
  • 34.    劉開揚 箋註.岑參詩集編年箋註.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1月第1版:3(“岑參年譜”部分)
  • 35.    孫映逵. 岑參生年考辨[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1(3):29-33.
  • 36.    王勳成. 岑參入仕年月及生年考[J]. 文學遺產, 2003(4):33-39.
  • 37.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10月第1版:367-369
  • 38.    王勳成. 岑參去世年月辨考[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4):107-111.
  • 39.    廖立 著.岑參事蹟著作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57-60
  • 40.    孫映逵 著.岑參詩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17-19
  • 41.    (唐)岑參 著;陳鐵民,侯忠義 校注;陳鐵民 修訂.岑參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542
  • 42.    特約記者行:岑參的名義 文化的農場  .荊州新聞網.2017-05-26[引用日期2019-08-14]
  • 43.    首屆“天宇杯”全國岑參詩歌大賽頒獎典禮暨詩歌朗誦會舉行,荊州文化品牌再次叫響全國  .荊州晚報.2016-10-24[引用日期2019-08-14]
  • 44.    岑河鎮岑參文化體育節籃球聯賽開賽  .荊州市沙市區人民政府.2017-08-03[引用日期2019-08-14]
  • 45.    岑參文化研討會在岑河鎮舉行  .荊州市沙市區人民政府.2017-12-18[引用日期2019-08-14]
  • 46.    孫猛 著.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09月第1版:1921-1923
  • 47.    岑參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01]
  • 48.    岑參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49.    高岑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09]
  • 50.    吉文軍 編著;魏忠善,魏志善 繪畫.中國一百文學家圖.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67
  • 51.    新野名人  .新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1-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