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聞一多

(中國近代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鎖定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浠水縣巴河鎮。中國近代詩人、學者、民盟盟員、民主戰士。 [1-2] 
1905年,進入綿葛軒小學讀書。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乙班。1914年6月,論文《名譽談》發表。1919年2月,成為《清華學報》編輯。1920年,編成詩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長詩《園內》寫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1924年6月,畢業於科羅拉多大學。1925年1月上旬,參與發起“中華戲劇改進社”;7月,詩《七子之歌》發表;9月,被聘為北京美術專門學校籌備專員。1927年2月,擔任武漢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藝術股長。1928年1月,詩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1936年1月,論文《離騷解詁》發表。1943年,組織十一學會。1945年3月,聯名發表昆明文化界《關於挽救當前危局的主張》 [17]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的大會上,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當日下午被國民黨特務暗殺逝世,時年47歲。 [3-4] 
2009年,聞一多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14] 
中文名
聞家驊
別    名
聞一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湖北浠水縣(今屬湖北黃岡
出生日期
1899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46年7月15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代表作品
紅燭
死水
七子之歌
唐詩雜論
友三

聞一多人物經歷

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巴河鎮聞家鋪的一個書香家庭。
1904年,進入私塾。
1905年,進入綿葛軒小學讀書,由父親教導讀《漢書》。
1910年,來到武昌,進入兩湖師範附屬高等小學校。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乙班,其間,閲讀了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3]  [4] 
1913年2月,寒假後開學,重新分班,被編入甲班;11月8日,與何均等人發起課餘補習會,並被推舉為副會長;11月15日,參與編劇《革命黨人》(又名《武昌起義》),並飾演革命黨人;12月6日,任《課餘一覽》編輯;12月30日,參與演出《打城隍》,飾演差役 [4] 
1914年6月15日,論文《名譽談》發表於《課餘一覽》;夏,參與國畫校外寫生團。
1915年9月,清華學校開學,進入中等科三年級;11月,擔任《清華週刊》編輯;12月25日,參與創辦貧民小學。
1916年1月,開始在《清華週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4月,在《清華週刊》發表文集《二月廬漫紀》;9月,擔任遊藝社副社長。
1917年6月,擔任《辛酉鏡》總編輯 [4]  [3] 
1919年2月22日,論文《辯質》發表於《清華週刊》第101期;五四運動開始後,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同月,成為《清華學報》編輯;8月5日,全國學生聯合會舉行閉幕式,第一次聆聽孫中山的演説;9月,與楊廷寶、方來等組織美術社;11月16日,作論文《讀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妹來了也作一首》,後編入《真我集》 [3]  [4] 
1920年春,作新詩《雪》;4月24日,散文《旅客式的學生》發表於《清華週刊》第185期;5月14日,作新詩《率真》《忠告》;7月1日,作新詩《所見》《晚霽見月》;暑假,將所作古文詩詞編成詩集《古瓦集》《真我集》;9月18日,被選為美術社書記;10月8日,論文《時間的教訓》發表於《清華週刊》第193期;12月4日,參與“清華演講記錄團” [4]  [3] 
1921年2月28日,作新詩《美與愛》,發表於《清華週刊》第211期;4月29日,論文《恢復倫理演講》《公共機關的威信》,發表於《清華週刊》第218期;6月,為抗議“六三慘案”,參與罷課,拒絕參與大考;9月1日,新詩《志願》發表於《清華週刊》第224期;11月20日,清華文學社成立,任詩歌組領袖;12月2日,文學社召開“第二次常會”,討論《詩的音節問題》,由聞一多報告研究結果 [4]  [3] 
1922年3月,寫成論文《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4月4日,新詩《進攻者》《死》《深夜的淚》發表於《清華週刊雙四節特刊》;7月16日,乘海輪由滬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和科羅拉多學院學習西洋繪畫,同時研究文學和戲劇;9月1日,與梁實秋、吳最超通信;9月18日,作詩《晚秋》(後改為《秋之末日》);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論著《〈冬夜〉〈草兒〉評論》出版,該作品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4]  [5]  [3] 
1923年2月18日,作詩《長城下的哀歌》;3月16日,長詩《園內》寫定,後發表於《清華生活》(清華建校12週年紀念號),該作品是聞一多最長的一首詩,共314行,並自認為“新詩中第一首長詩”;5月1日,詩《李白之死》發表於《創造季刊》第二卷第一期;8月25日,詩《別後》發表於大連《盛京時報》;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共103首詩),由泰東書局出版,該詩集將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亮麗的形式結合在一起,詩集氣勢恢宏、語言豪放,明顯受到美國新詩的影響;同月,成立大江學會 [5]  [4]  [3] 
1924年3月28日,英文詩《另一個支那人的回答》發表於科羅拉多大學的學生報紙《科羅拉多大學之虎》;6月上旬,畢業於科羅拉多大學,但未獲得學位;7月23日,作詩《大暑》;9月,轉學進入紐約藝術學院 [4]  [3] 
1925年1月上旬,參與發起“中華戲劇改進社”;3月10日,詩《漁陽曲》發表於《小説月報》第十六卷第三號;3月22日下午二時,在紐約參加孫中山的追悼大會;5月,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7月4日,詩《七子之歌》發表於《現代評論》第二卷第30期,該詩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衞、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大連)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表達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7月11日,詩《愛國的心》《洗衣曲》發表於《現代評論》第二卷第31期;8月9日,參加新月茶話會,加入新月社;9月22日,詩《末日》發表於《晨報·副刊》第1277號;同月,被聘為北京美術專門學校籌備專員 [4]  [3] 
1926年4月1日,參與創辦《晨報·詩鐫》,在創刊號上發表詩《欺負着了》;4月15日,詩《死水》《黃昏》發表於《晨報·詩鐫》第三號,其中,《死水》表達作者對軍閥混戰、帝國主義橫行的失望、痛苦、憤怒;5月6日,詩《鳥語一送友人南歸》發表於《晨報·詩鐫》第六號;6月24日,論文《戲劇的歧途》發表於《晨報·副刊》第二號;7月,在浠水老家作詩《夜歌》;9月,受聘於吳淞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兼訓導長 [4]  [3] 
聞一多選集
聞一多選集(2張)
1927年2月,任武漢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藝術股長;5月30日,詩《荒村》發表於《時事新報·學燈》;7月14日,論文《詩經的性慾觀》發表於《時事新報·學燈》,開始用名“一多”;8月,任東南大學教授;9月1日,南京第四中山大學開學,受聘為文學院外國文學系主任;同月,被聘為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外國文學系主任;12月3日,詩歌《你指着太陽起誓》發表於《時事新報·文藝週刊》第十二期 [4]  [3] 
1928年1月,詩集《死水》由新月書店出版,該詩集共28首,不僅顯示了聞一多思想感情向現實主義的深化,而且真正體現了他的新詩格律化主張;3月10日,在《新月》雜誌列名編輯,次年因觀點不合辭職;5月10日,詩《回來》發表於《新月》第一卷第三號;6月10日,譯詩《情願》發表於《新月》第一卷第四號;8月10日,傳記《杜甫》發表於《新月》第一卷第六號;同月,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 [4]  [5]  [3] 
1929年11月10日,論文《莊子》、譯詩《山花》發表於《新月》第二卷第九號;9月,開始講授“英詩初步”。
1930年4月10日,論文《杜少陵年譜會箋》發表於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四期載完;6月,辭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職務;9月,去山東任國立青島大學(現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 [4]  [3] 
1931年1月20日,詩《奇蹟》發表於《詩刊》創刊號(徐志摩主編);9月7日,青島大學開學,講授《中國文學史》《唐詩》《英詩人門》。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
1933年5月8日,論文《岑嘉州交遊事輯》發表於《清華週刊》第39卷第8期(文史專號);7月,為臧克家第一本詩集《烙印》作序 [3]  [4] 
1934年5月1日,論文《匡齋尺牘》發表於《學文》創刊號;7月1日,論文《匡齋尺牘》(續)發表於《學文》第一卷第三期。1935年9月15日,詩《卷耳》發表於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九期 [4]  [3] 
1936年1月,論文《離騷解詁》《高唐神女傳説之分析補記》發表於《清華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
1937年1月,論文《詩經新義》發表於《清華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11月,長沙臨時大學開課,講授《詩經》《楚辭》。
1939年2月26日,論文《宣傳與藝術》發表於昆明《易世報》“星期評論”專欄;3月14日,雜文《璞堂雜記》發表於《易世報》副刊“讀書”欄目第113期 [4]  [3] 
1940年9月9日,西南聯大開學,講授《中國文學史分期研究(一)》(即《上古文學史》);10月16日,論文《樂府詩箋》發表於昆明《國文月刊》第一卷第三期;11月20日,論文《怎樣讀九歌》,發表於《國文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4]  [3] 
1941年1月13日,論文《道教精神》發表於昆明《中央日報》“人文科學”副刊第二期;8月22日,作論文《宮體詩的自贖》;12月16日,論文《樂府詩箋》(續)發表於《國文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
1942年3月,論著《楚辭校補》由國民出版社出版;10月16日,論文《樂府詩箋》(續)發表於《國文月刊》第一卷第十六期;12月17日,在中法大學講授“神話與詩” [4]  [3] 
1943年5月25日,西南聯大演出《風雪夜歸人》,擔任舞台設計;7月3日,論文《端午節的歷史教育》發表於《生活導報》第三十二期;9月1日,論文《莊子內篇校釋》發表於重慶《學術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2月1日,論文《文學的歷史方向》發表於昆明《當代評論》第四卷第一期;同年,與西南聯大同仁組織十一學會 [4]  [3] 
1944年2月15日,在西南聯大講授《詩與舞》;2月20日,雜文《復古的空氣》發表於《雲南日報》“星期論文”副刊;4月23日,論文《從宗教論中西風格》發表於昆明《生活導報》第六十五期;5月16日,論文《九歌校釋》發表於《中央日報》“文林”副刊第一期;秋,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同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學習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體會到“嚴守中立、不聞不問”的態度 [4]  [6]  [3] 
1945年3月12日,聯名發表《昆明文化界關於挽救當前危局的主張》 [15]  ;4月27日,作論文《五四運動的歷史法則》,發表於《民主週刊》第一卷第二十期;5月2日,出席西南聯大新詩社舉辦的“詩歌朗誦晚會”;6月14日,論文《人民的詩人——屈原》發表於《詩與散文》(詩人節專刊);7月1日,聯名發表《昆明文化界致國民參政會電》;8月15日,出席“從勝利到和平時事晚會”;9月,主持“從勝利到和平”晚會 [4]  [3] 
1946年2月,擔任“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抗議重慶二一〇慘案 [18]  、堅持嚴懲一二一慘案禍首大會”主席;3月,參加為一二·一四烈士舉行的葬禮和遊行;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的大會上,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發表了《最後一次講演》。會後回家,再到民主週刊社主持記者招待會。招待會結束後,聞立鶴接父親回家。即將到家門時,潛藏的特務開槍射擊,聞一多頭部中彈身亡,時年47歲。 [4]  [3] 

聞一多人物關係

聞一多的人物關係
關係
姓名
介紹
父親
聞邦本
聞邦本(字固臣)是清末的秀才;生有聞一多兄弟五個孩子,聞一多排四;聞邦本擅長詩詞曲賦,且較早接受了新時代潮流的影響。他順應歷史潮流,不把兒子們拴在家中守業,而是分別送他們外出學習新的文化科學知識,掌握新本領。 [21] 
妻子
高孝貞
高孝貞,湖北黃岡人;聞一多先生遇害後,高孝貞改名高真,帶着兒女,冒着生命危險,穿越國統區.投身到解放區,新中國成立後,高真女士先後當選為河北省和北京市的政協委員。 [22] 
長子
聞立鶴
聞立鶴為了保護父親,挺身而出,身中5槍,幸得及時搶救才挽回性命,但終身落下殘疾,傷愈後聞立鶴重返清華大學英語專業繼續讀書,新中國成立後聞立鶴從事教育工作,因身體不好英年早逝。 [23] 
次子
聞立雕
聞立雕生於1928年9月,後改名韋英,籍貫湖北浠水,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黨的優秀宣傳思想工作者,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宣傳局副局級離休幹部,早年受父親聞一多先生影響,曾參加學生運動,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聞立雕長期以來積極傳播聞一多業績、宣傳弘揚聞一多精神,多次出席各種紀念會與學術研討會,多次接受中央與地方各類媒體採訪和節目錄制。 [24] 
三子
聞立鵬
聞立鵬,男,漢族,1931年10月5日出生於湖北浠水。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1983年至1991年任該院油畫系主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25]  受父親聞一多影響,從事油畫創作和藝術理論研究,創作了《大地的女兒》《紅燭頌》《疾風》《國際歌》等油畫作品,希望通過內容與形式的完美融合,表達對父親最深切的懷念,傳承父親的藝術主張和人格力量。 [23] 
四子
聞立鴻

長女
聞立瑛
1926年冬天,聞立瑛夭折。 [27] 
次女
聞銘 [3]  [4] 
聞銘,聞一多次女,北京師範大學離休幹部,1946年7月24日出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辦的追悼聞一多大會。 [28] 
幼女
聞惠羽
聞惠羽(1936年2月-2005年5月31日),中共黨員;1948年,聞惠羽隨母親高真從北平奔赴華北解放區,1956年9月至1966年9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中文系學習、工作。1968年5月至1970年1月在山西省靜樂縣靜樂中學任教員。1970年3月至1973年3月在安徽省鳳陽縣總卜中學任教員。1973年3月調到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組(北京教育學院前身)工作。1991年9月在北京教育學院退休。 [26] 

聞一多主要作品

聞一多原著

聞一多的主要作品
時間
出版社(刊物)
名稱
體裁
1914年6月15日
《課餘一覽》
《名譽談》
論文
1919年2月22日
《清華週刊》第101期
《辯質》
1919年11月14日

《雨夜》
詩歌

《月亮和人》
1919年11月16日

《讀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妹來了也作一首》
論文
1919年11月
《清華學報》第五卷第一期
《建設的美術》
1920年

《雪》
詩歌
1920年4月24日
《清華週刊》第185期
《旅客式的學生》
散文
1920年5月12日

《朝日》
詩歌

《雪片》
1920年5月14日

《率真》

《忠告》
1920年5月15日

《一個小囚犯》
1920年5月17日

《傷心》

《志願》
1920年5月22日

《黃昏》
1920年7月1日

《所見》

《晚霽見月》
1920年7月13日
《清華週刊》第191期
《西岸》
1920年

《古瓦集》
文集

《真我集》
1920年9月13日
《清華週刊》第195期
《印象》
詩歌
1920年10月8日
《清華週刊》第193期
《時間的教訓》
論文
1920年10月10日
《清華週刊》第195期
《對於雙十祝典的感想》
1920年11月12日
《清華週刊》第198期
《黃紙條告》
1920年12月10日
《清華週刊》第203期
《電影是不是藝術》
1921年2月28日
《清華週刊》第211期
《美與愛》
詩歌
1921年3月3日
《清華週刊》第211期
《警告落伍的詩家》
論文
1921年4月1日
《清華週刊》第214期
《中文課堂的秩序的一斑》
1921年4月29日
《清華週刊》第218期
《恢復倫理演講》

《公共機關的威信》
1921年5月13日
《清華週刊》第219期
《痛心的話》
1921年5月20日
《清華週刊》第220期
《愛的風波》
散文
1921年8月10日
《清華週刊》第223期
《清華週刊的地位一個疑向》
論文
1921年8月15日
《清華週刊》第223期
《夜來之客》
詩歌
1921年9月1日
《清華週刊》第224期
《志願》
1921年11月19日
《清華週刊》第226期
《恢復和平》
論文
1922年3月

《律詩底研究》
1922年4月4日
《清華週刊雙四節特刊》
《進攻者》
詩歌
《死》
《深夜的淚》
1922年4月26日
《清華週刊》第249期
《初夜一夜的印象》
散文
1922年9月18日
《清華週刊》第269期所附文藝增刊第四期
《晚秋》(後改為《秋之末日》)
詩歌
《笑》
1922年
清華文學社
《〈冬夜〉〈草兒〉評論》
論著
1923年2月18日

《長城下的哀歌》
詩歌
1923年3月16日
《清華生活》(清華建校12週年紀念號)
《園內》
1923年4月23日
《創造週報》第四號
《女神之時代精神》
論文
1923年5月1日
《創造季刊》第二卷第一期
《李白之死》
詩歌
1923年6月10日
《創造週報》第五號
《女神之地方色彩》
論文
1923年8月25日
《盛京時報》
《別後》
詩歌
1923年9月6日
《藝術的忠臣》
論文
1923年9月
上海泰東圖書局
《紅燭》
詩集
1923年12月3日
《時事新報》文學副刊《學燈》
《泰果爾批評》
論文
1924年3月28日
《科羅拉多大學之虎》
《另一個支那人的回答》
詩歌(英文)
1924年7月23日

《大暑》
詩歌
1925年3月10日
《小説月報》第十六卷第三號
《漁陽曲》
1925年3月25日
《晨報·文學旬刊》第65期
《大鼓詩》
1925年3月27日
《清華週刊》文藝增刊第九期
《你看(春日寄慰在美的友人)》
論文
1925年6月27日
《現代評論》第二卷第29期
《醒呀!》
詩歌
1925年7月4日
《現代評論》第二卷第30期
《七子之歌》
1925年7月11日
《現代評論》第二卷第31期
《愛國的心》
《洗衣曲》
1925年7月25日
《現代評論》第二卷第33期
《我是中國人》
1925年8月14日
《晨報·副刊》第1250號
《狼狽》
1925年9月19日
《現代評論》第二卷第41期
《聞一多先生的書桌》
1925年9月22日
《晨報·副刊》第1277號
《末日》
1925年12月1日
《晨報七週年紀念增刊》
《秦始皇帝》
《抱怨》
1926年4月1日
《晨報·詩鐫》
《欺負着了》
1926年4月15日
《晨報·詩鐫》第三號
《死水》

《黃昏》
1926年4月29日
《晨報·詩鐫》第五號
《春光》
1926年5月6日
《晨報·詩鐫》第六號
《鳥語一送友人南歸》
1926年5月13日
《晨報·詩鐫》第七號
《詩的格律》
論文
1926年5月27日
《晨報·詩鐫》第九號
《詩人的蠻橫》
詩歌
1926年6月3日
《晨報·詩鐫》第十號
《英譯的李太白》
1926年6月24日
《晨報·副刊》第二號
《戲劇的歧途》
論文
1926年7月

《夜歌》
詩歌
1927年5月20日
《時事新報·學燈》
《心跳》
1927年5月21日
《貢獻》
1927年5月30日
《荒村》
1927年6月18日
《罪過》
1927年6月23日
《一個觀念》
1927年6月25日
《發現》
1927年7月14日
《詩經的性慾觀》
論文
1927年7月15日
《收回》
詩歌
1927年7月26日
《什麼夢》(修正稿)
1927年9月10日
《時事新報·文藝週刊》第一期
《口供》
1927年9月17日
《時事新報·文藝週刊》第二期
《你莫怨我》
1927年12月3日
《時事新報·文藝週刊》第十二期
《“你指着太陽起誓”》
1928年1月
上海新月書店
《死水》
詩集
1928年4月10日
《新月》第一卷第二號
《答辯》
詩歌
1928年5月10日
《新月》第一卷第三號
《回來》
1928年5月26日
《新月》第一卷第四號
《先拉飛主義》
論文
1928年8月10日
《新月》第一卷第六號
《杜甫》
傳記
1929年11月10日
《新月》第二卷第九號
《莊子》
論文
1930年4月10日
《文哲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杜少陵年譜會箋》
1931年1月20日
《詩刊》
《奇蹟》
詩歌
1933年5月8日
《清華週刊》第39卷第8期(文史專號)
《岑嘉州交遊事輯》
論文
1934年5月1日
《學文》
《匡齋尺牘》
1934年7月1日
《學文》第一卷第三期
《匡齋尺牘》(續)
1935年9月15日
《大公報》“文藝副刊”第九期
《卷耳》
詩歌
1936年1月
《清華學報》第十一卷第一
《離騷解詁》
論文
《高唐神女傳説之分析補記》
1937年1月
《清華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
《詩經新義》
論文
1939年2月26日
《易世報》“星期評論”專欄
《宣傳與藝術》
1939年3月14日
《易世報》副刊“讀書”欄目第113期
《璞堂雜記》
雜文
1940年10月16日
《國文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樂府詩箋》
論文
1940年10月26日
《國文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樂府詩箋》(續)
1940年11月20日

《怎樣讀九歌》
1941年1月13日
《中央日報》“人文科學”副刊第二期
《道教精神》
1941年8月22日

《宮體詩的自贖》
1941年12月16日
《國文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
《樂府詩箋》(續)
1942年3月
國民出版社
《楚辭校補》
論著
1942年10月16日
《國文月刊》第一卷第十六期
《樂府詩箋》(續)
論文
1943年7月3日
《生活導報》第三十二期
《端午節的歷史教育》
1943年9月1日
《學術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莊子內篇校釋》
1943年10月
《中山文化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詩經通義》(召南)
1943年11月13日
《生活導報週年紀念文集》
《時代的鼓手——讀田間的詩》
雜文
1943年12月1日
《當代評論》第四卷第一期
《文學的歷史方向》
論文
1944年2月20日
《雲南日報》“星期論文”副刊
《復古的空氣》
雜文
1944年3月1日
《中央日報》
《家族主義與民族主義》
論文
1944年3月19日
《生活導報》
《説舞》
1944年4月23日
《生活導報》第六十五期
《從宗教論中西風格》
1944年5月16日
《中央日報》“文林”副刊第一期
《九歌校釋》
1944年5月25日
《雲南日報》“星期論文”副刊
《可怕的冷靜》
1945年4月27日
《民主週刊》第一卷第二十期
《五四運動的歷史法則》
1945年6月14日
《詩與散文》
《人民的詩人——屈原》
1945年9月3日
《中央日報》“勝利日特刊”
《謹防漢奸合法化》
1946年7月
-
《最後一次演講》
演講稿

聞一多譯著

時間
名稱
原作者
體裁
1919年7月
《台灣一月記》
莫爾斯
文集
1925年8月17日
《沙漠裏的星光》
-
詩歌
1927年10月8日
《櫻花》
-
1927年11月5日
《禮拜四》
-
1927年12月31日
《春齋蘭》
-
1928年3月
《白朗寧夫人的情詩》(其一)
-
1928年4月10日
《幽舍的麋鹿》
哈代
1928年6月10日
《情願》
郝思曼
1929年11月10日
《山花》
-
(參考資料: [4]  [7] 

聞一多創作特點

聞一多主題思想

情感表達
聞一多作為五四時期白話詩人或經典的浪漫主義詩人,往往將詩歌作為宣傳的號角,誇大了詩歌的功用,一反傳統詩歌對人類普遍情感的表達而崇尚個性。聞一多在內容的選擇上,注重原始母題的演繹,如生與死、愛與愁、信仰與理想、悲憫與憤懣等。在情感上,注重傳達人類最為普遍的感情,如鄉情、愛情、親情、友情、離情等等。從聞一多的詩作中,讀者一方面聽到了時代的吶喊,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來自個人心靈的吟哦 [8] 
生命意識
聞一多認為,生命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生與死都是人的生命的組成部分。要認識人生,不僅要面對生,而且要面對死。死是必然的,生是有限的,故需要每一個人對人生、生命進行積極籌劃。他從生命哲學的角度對“生死”進行解讀:死與生都是生命的本質,兩者交融在一起,死是生的動力,生是死的結束,生與死互為始終。所以死亡是生命的一種特殊狀態,也可以説它是新生命誕生時必然要經歷的“奠基禮”。在他這裏,死亡不再是一個悲劇,而更像一個新的開始。他把死看作生命中一個必經的階段,並且生命會因此而達到一種完滿的狀態。他的這種觀點異於中國傳統的生死觀,超越了一直以來人們嘆息生命,憂思生死的範疇,更多的是一種自在、自為的色彩。這種生命觀貫穿了他的一生,在他的詩作、研究和人生經歷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9] 
孤獨意識
婚姻與留學生活不盡人意,給聞一多帶來的是深沉的孤獨之生命體驗。他的許多詩作就是以此為題材和主題。有一部分詩就是對個人孤獨感的直接描寫。如赴美留學途中所寫的《孤雁》中,他稱自己是“孤寂的流浪者”“可憐的孤魂”。這個不幸失羣、思鄉難耐的“孤雁”,在無垠、廣袤的空間中找尋適合自己的“歸宿”。可是,“到底要往那裏去”?這實質上是詩人自己孤獨、迷茫的內心寫照;還有一部分詩是以孤獨者形象出現的,以“遊子”身份抒發對祖國的依戀之情。如《我是一個流囚》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一個失去家園的“流囚”,這個“流囚”的內心中充滿了孤獨和痛苦,留學於美國的聞一多,如同詩中那個不幸被趕出“幸福底朱扉”的“流囚”,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家園”,成為漂泊、流離失所的邊緣人、無根者。那種脱離文化母體後所造成的極度困惑、迷茫、孤獨,在這裏得到生動呈現 [9] 
童趣意識
聞一多不僅具有人們所熟知的關心時事、富有正義感的一面,他還藏有一顆未泯的童心。在藝術創作中,他時常以孩童般好奇、獨特的眼光打量生活中的事物。因此,他的很多詩作都流露着生機勃勃的童趣,透過這些充滿童趣的意象,人們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孩童般天真浪漫的想象。比如“太陽”是聞一多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在中國古典詩學中,“太陽”普遍是温暖、希望、光明或高尚人格的象徵。然而在他的詩中,“太陽”藴含着別樣的意味。如《朝日》《太陽吟》《你看》三首詩中,“太陽”富有創意,分別被想象成“主人翁”“神速的金烏”“眠後的春蠶”,充滿着無限的童趣。這三者在本體與喻體之間,讀者很難找到恰當、貼切的連接點。這種比喻既非形似,也非神似,但是運用到整個詩境中又顯得十分和諧。這是聞一多擺脱成年定型地思維習慣,以孩童般天真浪漫的幻想進行大膽創造的結果 [9] 

聞一多藝術手法

色彩藝術
聞一多在詩歌創作中注意色彩的運用,強調色彩生動、豐富,詩畫暖熱。當然他強調詩歌的色彩絕不是偶然的,這與他在美國學習繪畫有關。他的詩歌在全面把握詩歌的同時嵌入繪畫特點。聞一多選擇繪畫因素,來更豐富的傳達詩歌的審美感受。聞一多強調色彩的運用,主要為表達情感,比如,在《紅燭》中,聞一多用的主打色是紅色,如“紅燭”“紅豆”“太陽”“火”等,這與這部詩集想要傳達的主旨——信仰和意志,鬥爭與犧牲相吻合 [8] 
均齊藝術
聞一多詩歌的造型,是一種“節的勻稱與句的均齊”,這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聞一多特別重視視覺上的整齊,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而文學是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可以通過空間產生的視覺形象來使詩歌產生美感。均齊是聞一多詩歌造型最大的特點。翻開他的詩集,大部分詩歌的間隔、句從所選的兩首詩來看,每一節句子數量是相同的,相應的每一句的字數也是相同的,節與節、句與句完全對稱。但是,均齊不等於整齊劃一,在整飭中又有變化,如《死水》等詩的排列格式,規範而靈活,凝重而放逸,這便是一種章節對應、迴環搖曳的對稱型均齊的“建築美”。這種美指向和諧,和諧產生快感,能誘發讀者在視覺上的審美享受。顯然,聞一多是在通過多種途徑,創造出更為多元的形式美和藝術美 [8] 
抒情藝術
聞一多詩歌中的情感抒發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他並不是像郭沫若那般直白地、熱烈地,把自由奔放的感情不加修飾和約束的表達出來,不是“天狗吃月”般地怒吼,也不是“鳳凰涅粱”般地激情悲壯,而是把自己的感情用知性的力量隱藏在詩句之中,讓自己的情感在每一個精心挑選的文字中自由流淌,又被禁錮在雕塑般的詩體形式之內。但是這種隱藏並不是黃庭堅般的亳無痕跡,而是像平靜水流下的漩渦,在平靜與躁動之間相互“撕扯”,想要發泄去又不得其所的壓抑。這樣,情感的無限發酵性與空間的有限性會充分激發詩本身的文學張力,使得聞一多的詩歌更具有韌性,在欣賞他的詩歌時候會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就像是在欣賞擊鼓表演,看着表演家手中的鼓槌越敲越快,就在讀者的心跳跟着鼓的擊打頻率和力度越來越強烈而不斷加速激動不已,彷彿期待着鼓就要被擊穿的那一刻的時候突然節奏慢了下來。情感被完全調動而得不到迸發 [10] 
幻象藝術
聞一多的“幻象”分為兩個部分的——一個是“幻”,一個是“象”。“幻”,就是想象,幻想,詩人運用特有的想象力將掌握的意象進行整合建構,從而為自己所用成為一種獨特的存在來抒發詩人內心的情感。只有經過這種幻想和想象才能勾勒出奇異的意象和情境,才能調動起欣賞者的審美趣味並帶來獨特的審美享受,而不是生活中的平淡無奇。聞一多認為,沒有幻想就沒有奇異的審美享受,就不會展現出詩歌的審美魅力和內涵的韻味。比如《黃昏》這首詩,就把黃昏比作是下山的老牛,步履蹣跚。聞一多詩歌的來源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意向,詩人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把這些意象和情感進行二次加工,賦予它們獨特的審美展現 [10] 

聞一多人物思想

聞一多文學主張

作為詩人、學者的聞一多,主張詩“最好是用血肉來寫,用整個生命來寫”。他曾經用華章麗句禮讚拜倫的戰死沙場,認為“拜倫最完美、最偉大的一首詩,也便是這一死”。作為民主戰士的聞一多,是壯烈地死在昆明街頭的。 [30] 
聞一多的格律詩理論和實踐是以中國傳統詩歌為資源,結合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從而對中國新詩提出了一系列構想。 [31]  1920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1922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1922年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32] 

聞一多學術思想

在學術方面,聞一多反對“經學的”“歷史的”“文學的”三種舊讀法,而採用“社會學”“考古學”“民俗學”等新方法,力圖在文本的時代和讀者時代之間建立互動,提出要用“《詩經》時代”的眼光,以“詩”的角度去讀,要“求真求美”。 [33] 

聞一多教育思想

聞一多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在思想基礎、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教育目標、學科知識、美育思想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其特徵是,有愛國主義教育情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躬身實踐的教育精神;大學知識的有效培育;美育與藝術思想的陶冶。 [34] 

聞一多人物成就

聞一多文學方面

聞一多主張“節的勻稱”“句的均齊”,主張“音尺”,重音,韻腳。他認為詩該具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音樂的美指音節,繪畫的美指詞藻,建築的美指章句。 [35]  作為詩人,他在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詩集《紅燭》和《死水》,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奠定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36]  他在青島創作了詩歌《奇蹟》《憑藉》和散文《青島》。抒情長詩《奇蹟》是聞一多詩歌的壓卷之作。《青島》是聞一多一生中唯一的一篇抒情寫景散文。 [36] 

聞一多學術方面

作為學者,聞一多是一位獨步古今的國學大師,其研究範圍涉及楚辭、唐詩、樂府、古代神話、古文字等眾多領域,且屢有建樹。 [36]  聞一多全面展開《唐詩》研究,旁及《詩經》和《楚辭》,構成他古典文學研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他學術生涯的基礎。為中文系學生開設了《唐詩》《名著選讀》和《中國文學史》等中國古典文學課程,為外文系學生開設了《英詩入門》。 [36] 

聞一多政治方面

作為戰士,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聞一多“走下樓”來,投身於愛國運動,併為之悲壯殉身。 [36]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國民黨當局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輓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着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並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士們,踏着四烈士的血跡”繼續戰鬥。1946年6月29日,他在民盟雲南支部舉行社會各界招待會上宣佈民盟決心響應中共的號召,堅持“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的立場,號召“各界朋友們親密地攜起手來,共同為反內戰、爭民主,堅持到底!”7月15日,他主持《民主週刊》記者招待會,進一步揭露暗殺事件的真相。散會後,聞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身中十餘彈,為建立新中國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37] 

聞一多名字由來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又名聞亦多,投考清華學校時,取其簡便,改名“聞多”。五四運動後,聞多主張取消字、號,甚至取消姓。有一天他對同學説:“我要取消姓,改一個簡單的名字,但不能光叫‘多’。”同學吳澤霖説:“最簡單的就是‘一’字,你就叫‘一多’吧!”後來恢復姓,便成了“聞一多”。 [29] 

聞一多人物評價

毛澤東: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16] 
郭沫若:他(聞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賅博、立説的新穎而翔實,不僅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後無來者的 [4] 
散文家朱自清:抗戰以前,他(聞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聲歌詠愛國的詩人 [4] 
瑞典漢學家馬悦然:聞一多不光是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他是五四運動之後非常傑出的作家 [11] 
臧克家:作為美術家、詩人、學術家的聞一多先生,與作為政治家、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是一個卓然獨立的統一體。 [20] 
吳晗:聞一多一生在追求美,不止是形式上的美,而且是精神上的美、真、善。 [20] 
聞立鵬:聞一多短暫的一生是把他的藝術與人生都當作美來追求的。他用畫筆表現美,用詩句歌唱美,用文字賞析美,用生命追求美、創造美。 [20] 

聞一多後世紀念

聞一多聞一多紀念館

  • 湖北省浠水聞一多紀念館
聞一多紀念館 聞一多紀念館
聞一多紀念館座落在聞一多的故鄉——湖北省浠水縣城。紀念館佔地15畝,建設面積2000餘平方米,仿古庭院建築,古典園林環境。展覽內容為銅像、序廳、《聞一多生平事蹟簡史》展、碑廊及其它景點。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93年5月18日聞一多銅像揭幕暨開館。1998年被確認為“湖北省愛國主義示範基地”,2001年6月連續兩年被黃岡市旅遊局授予“優秀景點”稱號。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級旅遊景點”。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核定為全國重點博物館 [12] 
  • 昆明聞一多紀念館
聞一多紀念館坐落於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俊發城聞一多公園內,由清華大學王麗方教授主筆設計,建築設計工作開始於2017年,2020年施工完成,歷時3年。
建築設計以“紅燭”代表聞一多精神。將古篆字“燭”的形式鋪在大地上。簡化的“蜀”字做成長廊,“火”字以高揚的建築形態表達。長廊與建築之間圍合成水院空間。“燭”字作為公園與城市空間的界面,市民穿過花架可以輕鬆進入水院,進而進入紀念館。昆明聞一多紀念館總用地面積為36322㎡,總建築面積約1638㎡,佔地面積為907.47㎡,兩層建築高度28m,綠地率80%,由陳列區及市民活動區兩個部分組成。 [19] 

聞一多聞一多詩歌獎

聞一多詩歌獎由聞一多基金會設立,每年評選一屆,旨在“倡導詩意健康人生,為詩的純粹而努力”,《中國詩歌》雜誌每年的12位頭條詩人即為當屆候選人。因對作品質量的高標準要求和高額獎金,該獎項被譽為“中國詩歌界最高年度獎” [13]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

2004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與聞一多家屬代表聞立雕在北京簽訂了《聞一多全集》重印合同。簽約雙方表示:為了弘揚聞一多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向讀者展示聞一多先生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成就,同意重印199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聞一多全集》。

聞一多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4年是聞一多誕辰105週年,中國聞一多研究會、武漢大學文學院、聞一多基金會共同發起了定於8月20至23日在武漢舉辦的“2004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的主題一為“聞一多的學術研究與新詩的再考察”,一為“聞一多的生平、思想及其他”。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