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
[1-5]
,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6-7]
1916年中學畢業後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與葉聖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次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三·一八慘案後,他撰寫《執政府大屠殺記》等文章,聲討軍閥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8-9]
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英國,並漫遊歐洲數國,著有《歐遊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歸國,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運動中,他同學生一道上街遊行。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託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1歲。
[6]
[10]
[29]
- 中文名
- 朱自清
- 外文名
- Zhu Ziqing
- 別 名
- 字佩弦,號實秋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江蘇東海縣
- 出生日期
- 1898年11月22日
- 逝世日期
-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人物經歷
編輯1898年11月22日,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六歲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響,逐漸養成“整飭而温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
[12]
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並與武仲謙結婚。
[14]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15]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遊學。
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悽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於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蹟。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於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1948年6月18日
[28]
,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麪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麪粉,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朱自清主要作品
編輯出版時間 | 作品名 | 體裁 |
---|---|---|
1922年 | 《雪朝》 | 詩集 |
1922年 | 《匆匆》 | 散文 |
1923年 | 《毀滅》 | 長詩 |
1924年 | 《蹤跡》集 | 詩和散文 |
1928年 | 《背影》 | 散文 |
1933年 | 《春》 | 散文 |
1934年 | 《歐遊雜記》 | 散文 |
1936年 | 《你我》 | 散文 |
1944年 | 《倫敦雜記》 | 散文集 |
1945年 | 《國文教學》 | 論文集 |
1946年 | 《經典常談》 | 論文集 |
1947年 | 《詩言志辨》 | 詩論 |
1947年 | 《新詩雜談》 | 詩論 |
1948年 | 《標準與尺度》 | 雜文集 |
1948年 | 《語文拾零》 | 論文集 |
1948年 | 《論雅俗共賞》 | 雜文集 |
朱自清創作特點
編輯朱自清散文
主題
朱自清散文(2張)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類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創作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這類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價值選擇。
其次,覽勝記遊散文。《蹤跡》《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等散文集中有許多為人所稱道的覽勝記遊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覽勝記遊散文兼顧並重自然與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松堂遊記》《揚州的夏日》《蒙自雜記》等即是將對自然風情的描寫和人文景觀的刻畫緊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書懷抒情散文。朱自清懷念家人友朋的書懷抒情散文有《給亡婦》《兒女》《哀韋傑三君》《懷魏懷青君》《我所見的葉聖陶》等。即興書懷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聲》《荷塘月色》《擇偶記》《飛》等等。
其四,感悟覺世散文。朱自清還是一個不斷思索着現實人生的現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將自我的人生感悟和體驗與讀者共分享。他筆下的人生感悟,紮實而不玄虛,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將覺悟到的寶貴的人生奧秘,通過語言文字搭建的話語平台,儘量地向讀者展示出來。如他散文集《語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將人生的諸多體驗和感悟,娓娓道出。《談抽煙》《説話》《沉默》《撩天》《正義》《論自己》《論別人》《論誠意》《論東西》等等。
其五,指摘時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個較為平和的人。他對時事政治往往儘量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但時勢有時候也會逼着平和的人寫出“浮躁凌厲”之文,在這些文章中表達了朱自清作為一箇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良知。指斥時政的有《哀韋傑三君》《執政府大屠殺記》《知識分子今天的任務》等;批判落後社會現象的有《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等。揭示社會潛在的問題和四伏的危機的有《論不滿現狀》《論且顧眼前》等。
[19]
風格
作者善於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輕紗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他要無牽無掛獨自享用無邊荷塘月色,就是要擺脱“心裏頗不寧靜”,而追求剎那間安寧的心境的反映。由這種情緒所決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從而產生了“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所謂“恰是到了好處”的意境。追求剎那間安寧,為的是暫時忘卻,這裏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但作者畢竟不是真正超然,一聽到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一股愁思猛地襲上心頭,不禁發出慨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但他卻又釋然。接着他又想起採蓮的事,但他卻又感到“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鄉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樂得暫時忘記”而又不能“忘記”的萬分苦惱的心情。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流連在無邊荷塘月色裏的,正是作者感觸甚重的脈脈情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不僅使作品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為一體在散文中創造詩情畫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中對秦淮河月景的描繪:“那晚月兒已瘦卻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似藍得可愛,彷彿一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條隨意畫的不規則的畫線。”這一段,既有近物的細緻刻畫,也有遠景的淡淡勾勒,而這一切又是為了突出畫面的主體—月兒,為了寫出秦淮河上獨特的月景。從形態、精神兩個方面,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色彩淡雅,畫面優美。更可貴的,這並非是客觀描繪,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畫面裏去了,在那裏尋找到了寄託。朱自清要求文學語言要“回到樸素,回到自然”要“變故為新”。所以他的散文語言讀起來使人感到樸實、自然而又清新,但寫景抒情又不失細膩生動而有一種詩味。
[20]
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靜”的景物寫活了,例如:《春》寫“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了”。一個“鑽’字,就表現出了春草衝破土層的擠勁,再加上“偷偷地”修飾,狀其不知不覺出現,生動地表現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給寫活了。在《松堂遊記》寫道:“好了,月亮上來了,卻又讓雲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裏,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説:“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姍姍來遲而又被雲半遮的月亮,喻為害羞的鄉下姑娘。讓人感覺情趣無窮。
朱自清愛用疊詞,造成他散文的節奏感與韻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個疊詞,如“田田”、“層層”寫荷葉的多、密、重疊相連,“曲曲折折’寫荷塘的輪廓、形態,“淡淡”、“薄薄”寫雲霧的輕靈、縹緲,‘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寫荷塘四面樹叢的茂密,“翁翁鬱郁”寫樹色的濃重,這些疊字疊詞不僅增強了物態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富於音樂美。《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疊詞則多達72處。“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漣漪”、“於是人們飄飄然如御風而行的我們”、“嶸朦朧朧”“富富麗麗”等,這一些疊詞的運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長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兒化語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錯落有致,琅琅上口,頗有跌巖迴環的聽覺美感。特別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規句式的沉悶,使文章語言在洗煉中現出多樣化。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構思更見匠心。《背影》無論寫人、敍事、抒情都十分平實,但在平實中卻孕育着精巧的構思。“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荷塘月色》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春》從多側面細描春之生機,而把文眼“一年之計在於春”置於描敍之中,毫無斧鑿之痕。
[20]
[21]
朱自清詩歌
朱自清的詩,儘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羣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22]
朱自清人物影響
編輯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內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與探尋,並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3]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緻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縝密的藝術風格。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遊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豔的夜景也為之減色”。寫景則融情於景,敍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24]
朱自清人物評價
編輯朱自清後世紀念
編輯
合併圖冊(2張)
- 參考資料
-
- 1. 徐慶凱,周明鑑,秦振庭.辭書編纂紀事:商務印書館,2006.12:第58頁
- 2. 朱自清《詩多義舉例》:前年燕京大學抗日會在北平開過一爿金剃書莊,是顧頡剛先生起的字號。他告訴我“金利”有四個意思:第一、不用説是財旺;第二、金屬西,中國在日本西,是説中國利;第三、用《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話;第四、用《左傳》“磨厲以須”的話,都指對付日本説。又譬如我本名“自華”,家裏給我起個號叫“實秋”,一面是“春華秋實”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説我五行缺火.所以取個半邊“火”的“秋”字。這都是多義。
- 3. 朱自清著.朱自清説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170
- 4. 朱自清改名自策 .新浪網.2000-04-21[引用日期2019-12-08]
- 5. 朱自清的姓、名、號 .新浪網.2001-01-21[引用日期2019-12-08]
- 6. 朱自清 .揚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9]
- 7. 朱自清的文學遺產——中新網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2-02]
- 8. “朱自清《背影》因違反交規被刪”系誤傳 .鳳凰網.20140527[引用日期2014-09-19]
- 9. 莫讓《背影》成為落寞的“背影” .搜狐.20140521[引用日期2014-09-19]
- 10. 朱自清回憶錄 6(圖) .網易.14/0211[引用日期2014-09-19]
- 11. 朱自清 .紹興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9]
- 12. 宋林飛主編;周順生副主編;卞敏編著.中華傳統美德叢書 愛國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09:第175-176頁
- 13. 探訪揚州名人足跡之民主戰士朱自清 .新浪網.2014-05-12[引用日期2014-09-15]
- 14. 朱自清長子“匪特”冤案始末 .揚州時報.2009-10/28[引用日期2013-12-21]
- 15. 朱自清改名自策 .新浪網.2000-04-21[引用日期2013-12-21]
- 16. 朱自清:真是被餓死的嗎? .羊城晚報.2011-04-09[引用日期2015-12-14]
- 17. 曹子西主編.北京歷史人物傳(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02:第880-881頁
- 18.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經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7:第423頁
- 19. 楊新剛.精微與廣大世界的真誠展示——朱自清文藝性散文主題初探[J].東方論壇.2011年06期
- 20. 陳祝容.淺談朱自清散文的藝術風格[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 21. 劉欽榮 嶽本聰 張翠萍.大學語文.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187-188頁
- 22. 叢書編委會編撰,中國曆代名人精粹[M],外文出版社,2010.07,第176頁
- 23. 高方.朱自清先生的“興”論淺探[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1年04期
- 24. 張惠平.淺談朱自清散文風格與人格[J].名作欣賞.2011年26期
- 25. 陳明遠著.透視名人的心理奧秘: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04:第163頁
- 26. 歷史上的6月8日:朱自清寧肯餓死不食美國糧 .河南文化網 .20140608[引用日期2014-09-19]
- 27. 分道“揚”鑣 多維度穿行富甲揚州城(組圖)(3) .新浪.2012-07-19[引用日期2014-09-19]
- 28. 李秋生著. 難忘舊時處 北京名人故居攝影圖集[M]. 2017:325.
- 29. 朱自清過春節——文事探舊之四十七 .清華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23-03-2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