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詩

(詩歌體裁)

鎖定
新詩,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詩歌的創作逐漸走向僵化,“濫調套語”充斥,“無病呻吟”的傾向相當普遍,古典詩歌所使用的詞彙與現代口語嚴重脱節,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對仗用典以及平仄韻律上)的種種嚴格限制,對詩歌表現不斷變化而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造成極大的束縛。因此,新詩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學運動最先開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文名
新詩
外文名
a new poem,a Chinese free verse
拼    音
xīn shī
詞    性
名詞
詞語解釋
白話詩
產生時間
五四運動前後

新詩詞語釋義

1. 新的詩作。
晉·張華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遊娛。” 唐·杜甫解悶》詩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清·黃遵憲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脱口每爭傳。”
2.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詩體,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毛澤東《關於詩的一封信》:“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李一氓《〈阿英文集〉序》:“你寫新詩,我填舊詞,也是個詩人高唱的時代。” [1] 

新詩新詩詩體介紹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新詩初創階段的努力,以廢除舊體詩形式上的束縛,主張白話俗語入詩,以表現詩人的真情實感為主要內容。因此,當時也稱新詩為“白話詩”“白話韻文”“國語的韻文”(錢玄同《〈嘗試集〉序》、胡適《談新詩》、康白情《新詩底我見》)。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第一本用白話寫的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而最早從思想藝術上顯示一種嶄新面貌,併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重大貢獻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詩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外國詩歌較大的影響。這對新詩藝術方法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許多詩人在吸取中國古典詩歌、民歌和外國詩歌有益營養的基礎上,對新詩的表現方法和藝術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多種藝術潮流,出現了自由體、新格律體、十四行詩、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眾多詩人的探索和一些傑出詩人的創造,使新詩逐漸走向成熟和多樣化。從五四運動以來,新詩一直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主體。

新詩早期新詩主要流派

起始於新文化運動時期。
湖畔派——因該流派詩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國新詩最早的一個流派。愛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內容。代表詩人是馮雪峯、汪靜之、應修人、潘漠華等。代表作品:馮雪峯《伊在》《賣花少女》,汪靜之《蕙的風》《我是死寂的海水》,應修人《含苞》,潘漠華《離家》等。
新月派——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寫作。代表詩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陳夢家、聞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揚娜拉》《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靜夜》,朱湘《採蓮曲》等。
象徵派——早期現代詩歌的一個分支,更具有獨立的象徵主義特徵。代表詩人是李金髮、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胡也頻、蓬子等。代表作品:王獨清《但丁墓旁》,李金髮《棄婦》《我揹負了……》《里昂的車中》,胡也頻《曠野》,穆木天《落花》《煙雨中》等。
現代派——這一流派的詩歌成就較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深遠。他們堅持“純詩”的概念,主張借鑑西方現代藝術手法,重視詩的思維、情緒,但並不注重詩的音樂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詩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廢名、徐遲、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蟄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斷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殘損的手掌》,何其芳《預言》《花環》,廢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七月派——這一流派的詩人大多經歷過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獄幾十年,新時期得以“鮮花重放”,是跨越了三個時代的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牛漢、艾青、羅洛曾卓、綠原、魯藜、彭燕郊、鄒荻帆、胡風等。代表作品:牛漢《我的家》《半棵樹》《華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礁石》,鄒荻帆《花與果實》《走向北方》,曾卓《欄杆與火》《懸崖邊的樹》,胡風《為祖國而歌》,綠原《驚蟄》,魯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九葉派——顧名思義由九位詩人組成。他們努力融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現代詩歌的語言風格,追求詩歌的現實性、象徵性和哲理性,注重詩人內心獨特的感受。代表詩人有辛笛、陳敬容、鄭敏、杜運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陳敬容《珠和覓珠人》,穆旦《讚美》《森林之魅》等。
現實浪漫派——這個命名有些牽強,也許源出於毛老人“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寫作原則吧。從建國後到七十年代末期,遵循的是一條專制文學道路,即所謂的遵命文學或革命文學,文學主體地位退位給了政治或集團利益。在近三十年的歷史跨度裏,詩歌的調式驚人的統一。代表詩人有郭小川、聞捷、賀敬之、張志民、田間、李瑛、李季、嚴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林,青紗帳》,賀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魯迅》,聞捷《蘋果樹下》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等。
此外,民主革命時期詩歌流派或詩羣還有早期寫實派馮至、冰心、劉半農、胡適等)、早期浪漫派(郭沫若、田漢等)、中國詩歌會(蘆荻、王亞平、蒲風等)、晉察冀詩派(田間、陳輝等)等,這些流派影響不是很大,或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詩學主張。

新詩新時期的朦朧詩派

起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的一個時期。
新時期的(朦朧詩派)第一個也是最大、影響力最深遠的詩歌流派,伴隨着“三個崛起”理論,迅速登陸中國詩壇。它的崛起,終結了專制寫作時代,開啓了中國新詩的新紀元。包括後朦朧詩潮在內,朦朧詩派被稱作第二個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詩歌的新生。主要代表詩人有北島、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王小妮芒克食指多多王家新黑大春、傅天琳、車前子、李鋼等。代表作品:北島《回答》《一切》《宣告》《十年之間》《黃昏,丁家灘》,舒婷《神女峯》《致橡樹》《牆》,顧城《一代人》《遠和近》《感覺》《弧線》《小巷》,梁小斌《雪白的牆》《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諾日朗》《大雁塔》,江河《紀念碑》,食指《相信未來》,王小妮《印象》,王家新《潮汐》等。
第三代詩羣——繼朦朧詩後出現的一個詩歌羣體,以顛覆朦朧詩、解構傳統、解構崇高為理論基礎,主張“詩到語言為止”。代表詩人是于堅、韓東楊克周倫佑楊黎李亞偉何小竹、於小韋、吉木狼格、默默、海男等。代表作品:于堅《尚義街6號》《芸芸眾生4·羅家生》,韓東《有關大雁塔》《你見過大海》,楊克《在地面與天空之間》,李亞偉《中文系》,歐陽江河《蝴蝶》等。
中間代詩羣——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命名,收羅了部分六十後出生的詩人,沒有相對成熟的流派主張,但部分詩人的創作成就是可圈點的。代表詩人有陳先發餘怒楊鍵沈葦葉匡政李輕鬆馬永波樹才趙麗華汗漫、老刀、楊子、路也、格式等。代表作品:沈葦《新柔巴依》《黑的雪》,汗漫《水之書:守望黃河》,葉匡政《城市書》,老刀《關於父親萬偉明》,路也《江心洲》《牌坊街》《文史樓》,李輕鬆《母獸》《馬》《鴉王》,馬永波《電影院》等。
七十後詩羣——不用説,也是個年代概念。代表詩人是豎、魔頭貝貝、尹麗川沈浩波蘆哲峯、唐煜然、朵漁、劉川、胡續冬、劉春、孫磊、聶迪、魏克、李鬱葱、夢亦非、黃金明、胡軍軍、遠人等。代表作品:豎《菜青蟲》《老太太哭了》,尹麗川《為什麼不再舒服一些》,沈浩波《心藏大惡》《蝴蝶》等。
口語詩派——也稱民間寫作。口語寫作消解了傳統的經驗行寫作,給詩壇帶來了一股清新鮮活的詩風,有些近乎原生狀態。但無節制的口語氾濫,使一些詩寫淪為口水或夢囈,破壞了良性的詩歌生態,詩壇對此譭譽不一。代表詩人是伊沙、徐江、侯馬、阿翔、秦巴子、馬非、謝湘南、賈薇、趙麗華巖鷹魯西西等。代表作品:伊沙《餓死詩人》《車過黃河》《結結巴巴》,徐江《豬淚》,侯馬《金別針》《精神病院的花園》等。
知識分子寫作——也稱新學院詩派,與民間寫作相對立,是世紀之交“盤峯論劍”的產物。主張詩歌的人文結構、貴族化。代表詩人是海子西川臧棣翟永明蕭開愚歐陽江河孫文波張曙光西渡桑克、蔣浩等。代表作品: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西川《在哈爾蓋仰望星空》《夕光中的蝙蝠》,翟永明《獨白》,歐陽江河《玻璃工廠》等。
第三條道路寫作——由於1999年“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之間的矛盾在在平谷縣的盤峯詩會上爆發,他們之間的對立使得相當一批數量的詩人轉向其他的中立立場,第三條道路寫作概念因此提了出來。詩派創始人:譙達摩 ,代表詩人有:譙達摩温皓然、莫非、樹才、上帝的拇指、劉文旋、 朱赤、 夕婉、 王學仲、 方明 、 黃明仲
八十後寫作——同樣是一個年代概念。是當下詩壇最活躍、最前衞的詩歌羣落。代表詩人有肖水春樹、水晶珠鏈、巫女琴絲、鬼鬼、阿斐鄭小瓊、吾桐樹三米深、鐳言、丁成、阡陌塵子、澤嬰、阿斐、山葉蘭逸塵、遠觀、八零、蘇瓷瓷、嘎代才讓唐不遇莫小邪等。

新詩台灣詩壇

1894—1945年,台灣處於日本佔據之下。從二十年初,台灣文學就在“五四”影響下得到發展。1925年張我軍的《亂都之戀》出版,是台灣第一部新詩集。具有多方面才華的賴和,這時也有新詩問世。三十年代的陳虛谷,楊華,毓文,王錦江等等,進一步顯示了新詩的實績。
日據時期的台灣新詩,除少數受日本現代詩影響者外,大多數走的是現實主義路子。
1935年2月,曾和戴望舒一起編過《新詩》的紀弦(路易士)創辦了《現代詩》,到1956年發展成為“現代派”詩社。1954年,曾在三十年代參加過“新詩歌運動”的覃子豪鐘鼎文,余光中等發起成立“藍星詩社”。同年,由瘂弦洛夫張默等發起成立“創世紀”詩社。儘管他們各有不同的藝術見解,有“主知”,有“主情”,有講“超現實”,但都共同向西方現代派尋找詩的出路。其影響所及,五、六十年代,現代派成為台灣詩壇主流。
1964年6月,桓夫(陳千武)、林亨泰、白荻、杜國清等二十位台灣籍詩人發起成立“笠”詩社他們提出詩的民族性(走中國道路)和社會性問題。經過20世紀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爭”,笠詩社同人和許多新生代詩人推動現實主義潮流發展。一些現代派詩人也注意到現代詩背棄傳統,脱離現實的偏頗,詩風有所改變。
20世紀60年代以來,台灣詩人大多注意用詩來探索人生,表現現代人存在的情緒。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孤絕感與失落感也成為詩歌中常見的主題。隨着民族意識覺醒,失落感發展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鄉愁詩。與之相伴的是寫愛情與親情的“純情”詩,尤其是一些女性詩人如蓉子張香華席慕蓉等所作,常以七情深意摯,如珠如玉而動人心絃。
同屬於中國新詩的香港詩歌,和大陸,台灣詩歌自有其相同之處。然而由於其環境的特殊性,詩的性質與形態也顯示了自己的特色。香港詩人也從古典詩詞和“五四”以來的新詩汲取營養,但沒有大陸詩人那麼深沉的歷史反思,而是以更濃的現代意識觀察現實。他們也從西方現代派借鑑藝術技巧,但在表現手法上較台灣現代派詩人更為平實。
如犁青、吳正、何達、古蒼梧、藍海文、傅天虹、梁秉均等都寫過不少力作。
就整體而言,澳門詩歌和香港詩歌有着相似特色。
旅居海外的華人詩歌,其精神狀貌與內涵感情和海峽兩岸的詩也有一致性。

新詩主要時期劃分

中國新詩已有近百年曆史,它有如青松翠竹,卓然而立於世界詩歌之林。新詩的主流是現實主義,而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則時隱時現,與之互補而共存。
新文化運動前後
“五四”新文化運動,新詩是中國現代詩歌主體。
最早新詩刊物《新青年》,此刊最早新詩作者:胡適,劉半農沈尹默
到1918年底 胡適是第一本新詩集《嘗試集》的作者。
1918-1919年,劉大白俞平伯,康白情,葉紹鈞,宗白華田漢等相繼創辦《星期評論》,《新潮》,《少年中國》等刊物。
1921年1月,中國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在北京宣告成立。它不僅把“五四”前後一批詩人集合在一起,還扶植了一批後起之秀:周作人,謝冰心戴望舒朱自清鄭振鐸王統照徐玉諾劉延陵郭紹虞梁宗岱朱湘徐志摩徐雉梁實秋等。他們以真情實感“表現社會人生”(文研會的主張)。
冰心以《繁星》《春水》開創小詩一派。
1921年朱自清,葉紹鈞,俞平伯,劉延陵在杭州組織了中國第一新詩社“中國新詩社”。
葉紹鈞、朱自清等創辦新詩雜誌 - 《詩》
1922年1月15日,出版了第一本新詩刊物《詩》創刊,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汪靜之的《蕙的風》等七首詩,葉紹鈞、朱自清、劉延陵任主編輯、,中華書局印行。是文學研究會的刊物之一。
《 詩》是中國第一份新詩雜誌,主要撰稿人有朱自清、胡適、周作人、俞平伯劉延陵、葉紹鈞、王統照鄭振鐸徐玉諾、陳南士、汪靜之、馮雪峯、潘訓(潘謨華)等。
1923年5月15日停刊,共出17期。
此後,又發表了馮雪峯,潘漢華,應修人的小詩。在《詩》月刊中,他們並不引人注目,但這四個年輕詩人於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詩社,這是中國第二個新詩社,他們的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以請新自由的格調,歌唱美與愛,成為當時別具異彩的湖畔詩派
郭沫若 郭沫若
1921年7月創造社在日本東京成立,先後加入該社的詩人有郭沫若,成仿吾,穆木天鄧均吾王獨清等人,其中最具影響的是郭沫若,他從1919年9月開始在上海《時事新報》副刊發表詩作,1921年8月出版《女神》,以磅礴的氣勢,浪漫的色彩,創造的精神,在中國詩壇上如“一枝異軍突起”(朱自清語)創造社詩人各有特性,如成仿吾的哀婉,鄧均吾的清醇,穆木天的朦朧,王獨清的頹廢等,但他們走的大抵是郭沫若開創的浪漫主義路子。
1926年4月6日徐志摩在北京《晨報》編了十一期《詩鐫》。主要作者有聞一多,朱湘,劉夢葦,於賡虞,饒孟侃等。1928《新月》創刊,以後又出版《詩刊》,在這幾個刊物上發表的,還有孫大雨陳夢家邵洵美,林徽音等。這些都被稱為新月派詩人,大多傾向浪漫主義,其共同藝術主張就是要試驗建立無固定格律的現代格律詩。聞一多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美(音節),繪畫的美(辭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與句的勻齊)。他的第二本詩集《死水》就是這一主張的實踐,徐志摩實踐的體制最多,並以柔美流麗的抒情風格為人稱道。
從法國回來的李金髮於1925出版《微雨》,標誌着新詩中象徵派的誕生。他的詩意象雜陳,冷峻生澀,常為人所詬病。目之以“詩怪”,與此同時,後期創造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轉向象徵主義。
戴望舒也從法國象徵派汲取營養,由於他在《現代》雜誌(1932創刊)發表的詩作引起很大的反響,且在該雜誌發表的許多詩都有追求“純詩”的藝術傾向。文史學家把三十年代出現的這一羣體稱為“現代詩派”。1936戴望舒主編《新詩》雜誌,把這一詩派的藝術成就推向頂峯,但同時也意味着它開始走向沒落,抗日戰爭的炮聲打斷了他們在幽齋裏的內心抒情獨白。他們中大多數詩人走向了新的起點,開始新的藝術追求。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在它主辦的刊物《拓荒者》《盟芽月刊》《北斗》上出現了一個以詩歌為戰鬥武器的詩人羣體,包括蔣光慈錢杏村胡也頻洪靈菲等,其中最有才華的是殷夫
1932年,蒲風任鈞王亞平柳倩,曼晴等人組織成立“中國詩歌會”,創辦《新詩歌》雜誌,他們熱情關注着時代情緒,企圖用詩來喚起民眾,使現實主義詩歌有了更廣闊的發展。
然而,20世紀30年代,更能展現現實主義詩歌藝術實績的,是以描寫中國農民苦難命運著稱的詩人臧克家,以短促緊張的節奏傳達時代的經神。
抗日戰爭時期
田間被聞一多稱為“擂鼓的詩人”。
艾青主張“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色彩,給顏色以聲音,使流逝變幻者凝形”。被稱為吹蘆笛詩人。
抗日戰爭暴發,艾青田間來到戰地,以詩傳達中華民族覺醒的心聲,卞之琳何其芳柯仲平,高蘭,嚴辰鄒荻帆力揚公木等等。帶着各自藝術色彩,為詩壇增添豐碩力作。
20世紀40年代,胡風主編的《七月》雜誌和《七月詩叢》周圍,形成一個被稱為七月詩派的詩人羣,他們主張詩人用真誠的態度去把時代的脈搏,達到藝術的真實,詩集《白色花》選編了其中主要成員魯藜,孫鈿,阿壠,綠原等二十人作品。活躍在北方的詩人,大多重視向民歌汲取營養,出現了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阮章競的《漳水河》,張志民的《死不着》等民歌體新詩力作,為新詩民族化,羣眾化開闢了一條新道路。在北方戰地,從1939——1942年出現兩個詩刊:《詩建設》和《詩戰線》,其主要成員有田間,邵子南方冰魏巍,丹輝,陳輝,袁勃,史輪,曼晴等。被稱為晉察冀詩派。他們主張“更深入地接觸生活,投入鬥爭,把新的血的戰爭的現實寫入詩裏”(陳輝語)。
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上海出版了《詩創造》《中國新詩》兩個詩刊,成員有穆旦,陳敬容,鄭敏等九人,因其詩會集《九葉集》被稱為九葉詩派。他們把現代派藝術技巧引入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詩風偏於藴藉深沉,同樣反映了時代的情緒和民眾的希求。
建國後十七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新詩的發展躍入一個新時代。許多經歷了戰亂歲月的詩人告別苦難的過去,對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寄與熱望。賀敬之,徐遲呂劍聞捷蔡其矯等等,都有真摯熱觀,激昂爽朗的力作問世。一大批有才華的青年詩人,包括李瑛公劉未央,白樺,邵燕祥嚴陣流沙河等等,以或清新自然,或激越豪邁,或樸實淳厚的歌聲,引起廣泛的注目。
八十年代前後
如果説建國後的十七年是頌歌的年代,那麼,1966—1976的十年動亂則是悲歌的年代。
1976年10月,動亂結束,中國新詩進入歷史轉折的新時期,以真實的表現時代情緒和人民願望為特色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與發展,在詩人們噴發的激情中增加了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理性思考。一大批新人進入詩壇:舒婷北島梅紹靜傅天琳楊牧周濤雷抒雁章德益等。他們帶着各自的舒情個性,為提高詩藝進行勇敢探索,為詩壇增填了新聲。
新時期的詩歌,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逐漸走向了多樣化。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其他創作方法,都有人在借鑑,探索。既有成功的創造,也有失敗的嘗試,但作為整體的新詩是在發展,在前進。
網絡化時代
泛指在網絡上,用個人博客寫詩的一個羣體。這個時期的羣體詩歌創作,無論是詩的質量還是數量,2010年前後正處於高峯時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