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造季刊

鎖定
《創造》季刊,現代文學期刊。是“五四”新文學團體創造社成立後最早發刊的文藝刊物。 [4]  1922年5月出版,1924年2月停辦,共出二卷六期。由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等編輯,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唯美主義傾向,在“五四”文壇“異軍突起”。創造社同人還另辦有《創造週報》(1923.5—1924.5),在《中華新報》上闢《創造日》(1923.7—1923.11)。上述刊物發表了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陶晶孫鄭伯奇田漢、王獨清及女士、聞―多、梁實秋徐志摩馮至等作家的作品,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晚期創造社在1926—1929年還辦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主要撰稿人有成仿吾、王獨清、李初梨、彭康、朱鏡我等。 [2] 
中文名
《創造》季刊
語    種
中文
類    別
新文學刊物
主管單位
創造社
創刊時間
1922年5月1日
發行公司
由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
簡介
創造社與《創造》季刊
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上的雙子星。創造社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馮乃超、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主要成員,主辦有《創造》季刊、《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流沙》半月刊、《創造週報》等刊物。其中《創造》季刊出版於1922—1924年,由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第1卷4期,第2卷2期,共出6期。
在創造社出版的期刊中,只有《創造》季刊為純文藝刊物,專門發表小説、詩歌、散文、戲劇、譯作和評論,著名作品有郭沫若的《棠棣之花》、《殘春》、《星空》、《王昭君》、《卓文君》,郁達夫的《茫茫夜》、《春潮》、《採石磯》、《春風沉醉的晚上》、《蔦蘿行》,張資平的《她悵望着祖國的天野》、《上帝的兒女們》、《迴歸線上》、《愛之焦點》,田漢的《咖啡店之一夜》、《午飯之前》,成仿吾的《一個流浪人的新年》、《灰色的鳥》,滕固的《壁畫》、《石像的復活》,陶晶孫的《尼庵》、《木犀》,王獨清的《聖母像前》,張友鸞的《:墳墓》,穆木天的《復活日》,倪貽德的《花影》,淦女士的《隔絕》,周全平的《迷途的小羊》、《林中》等,因而廣受歡迎,每一期都重版至五六次之多,這在期刊出版中是不多見的。 [1] 
創刊號之謎
《創造》季刊的終刊號是第2卷第2期,1924年2月28日發行。但關於它創刊的具體時間,學術界卻有不同説法。
上海書店在1983年9月影印全套《創造》季刊時註明該刊是1922年3月15日創刊。而郭沫若在《我怎樣寫(棠棣之花)》一文中寫道:“在一九二。年的十月十日《時事新報》的《學燈》增刊上把第二幕發表了。後來被收在《女神》裏面。又在一九二二年五一節《創造季刊》的創刊號上把第三幕發表了。” [1] 
刊物本身也是這種情況:創刊號初版本的版權頁上明確記載着“中華民國十一年三月十五日發行”,而8月25日發行的第2期初版本版權頁上的第1期目錄中又寫着“五月一日出版”。同一種刊物怎麼會有兩個創刊日期呢? [1] 
創刊號是郭沫若委託郁達夫編輯的。網上流傳的一份《郁達夫年表》中這樣説:“1922年3月15日,主編的《創造》季刊創刊號付印,5月1日起由泰東圖書局正式發行。”這裏把兩個日期調和起來了,似乎消除了矛盾。但問題是,3月15日明明是發行期,怎麼會僅僅是付印呢? [1]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郭文友著《千秋飲恨——郁達夫年譜長編》寫道:“三月十五Et,郁達夫編輯的《創造》季刊創刊號(第一卷第一號)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創刊號原定一月一日出版,後以《茫茫夜》尚未創作完畢,又改定本13出版。但事實上,創刊號發稿後,又以書局無人負責校勘,故一直愆期到五月一日才同讀者見面。”這個説法是符合情理的,應該就是事實真相。 [1] 
看來,《創造》季刊本來計劃在3月15日創刊,而事實上一直到5月1日才真正面世。於是乎郭沫若在文章中才會如是説。 [1] 
創刊號初版本卷尾有郁達夫的一篇《編輯餘談》,寫於1922年2月13日。在重版本中,郭沫若在該文後面加了兩條附記。第一條的後半部分是:“本志有改版之必要的原因是(一)初版錯誤太多,(二)自第二期起,改用橫排,須求畫一。裏封面及各欄欄面圖樣均出自陶晶孫兄之手。一九二二年七月六日沫若志”第二條是:“本期改版後,得衞天霖兄的封面畫使增色彩,這是我們為藝術及私情上兩都感謝不盡的。二三年六月十四日,沫若再志”
可見,創刊號的二版大約是1922年7月發行的,三版大約是1923年6月發行的。根據我掌握的資料,四版是1928年2月20日發行的,五版是1929年5月20日發行的,此時刊物本身早已停刊了。從第三版起,封面用的是衞天霖的繪畫,而第二版的封面或許與初版本(見附圖)是一樣的。在《創造》季刊全部6期中,後5期全都是橫排本,創刊號自二版起也全是橫排本,只有初版本是豎排,從版本學角度看,這個初版本堪稱珍品了。 [1] 
郁達夫與《創造》季刊
1922年3月15日,經過緊張的寫作和編輯活動,郁達夫主編的《創造季刊》創刊號付印,於5月1日起由上海泰東書局正式發行。在第1期上即以郭沫若的《序詩·創造者》表明了致力新文學創造的宗旨,郁達夫在該期上發表了小説《範範夜》和論文《藝文私見》。從此,郁達夫即以一個小説家同時又是一個編輯家的身份而活躍於文學界和編輯界。像魯迅、郭沫若、茅盾一樣,既是編輯型的作家,又是作家型的編輯。
從1920年發起成立創造社到1927年8月15-日宣佈退出創造社,郁達夫為創造社的幾種刊物和出版叢書傾注了大量的才智和心血。《創造季刊》以發表文學創作為主,兼刊理論和翻譯文章,體現了郁達夫早就謀劃的純文學雜誌的編輯主張。創造社的主要成員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是此雜誌的作者。郁達夫的著名小説除前面提到的《範範夜》外,《春風沉醉的晚上》《採石磯》等十餘篇作品,包括他唯一的劇作《孤獨的悲哀》都發表在《創造季刊》上。在這個刊物上,郁達夫培養了一批像王怡庵、倪賬德、王以仁、樓建南、敬隱漁、金女士(馮沉君)等文學新秀,為新文學注人了新鮮血液。緊接着《創造季刊》的發行,“立即引起了各方面強烈的反響。沫若、達夫和仿吾的新作品吸引了廣大的青年讀者。創造社因此奠定了它在文學界的地位”。郁達夫也贏得了廣大青年的尊敬。當《創造季刊》風行之時,1923年的4月,郁達夫從北京回上海,專任創造社各刊物的編輯,併為此投入了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3] 
參考資料
  • 1.    許建輝編,《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經典作家文物文獻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01,第104—105頁
  • 2.    王瑞蓀等主編;實用百科全書編委會編,《實用百科全書》,開明出版社,1993.05,第674頁
  • 3.    蔣成德,《百家文庫  中國近現代作家的編輯歷程》,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1,第204—205頁
  • 4.    馬洪海主編,《漢語國際教育研究 第3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08,第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