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封常清

(唐朝名將)

鎖定
封常清(?-756年),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唐玄宗時期名將。
封常清年少時,曾隨外祖父流落在安西胡城。外祖父死後,封常清無所依靠,過着清貧的生活。三十多歲時投到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的麾下從軍。並自薦到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麾下任侍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隨高仙芝征討達奚部叛亂,因功授任疊州戍主,並任四鎮都知兵馬使判官。天寶六年(747年),隨高仙芝破小勃律,因功授慶王府事參軍,任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天寶十年(751年),高仙芝任河西節度使,奏請封常清為判官。不久,改任四鎮支度營田副使、行軍司馬。天寶十一年(752年),升為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天寶十二年(753年),率軍進攻大勃律國,迫使其歸降。天寶十三年(754年),進京朝見,改攝御史大夫。不久,授命封常清權知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等使。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十一月,奉命至洛陽征討安祿山,戰事失利,隨高仙芝退守潼關
天寶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聽信邊令誠讒言,殺害了封常清。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756年1月24日
主要成就
攻破大勃律國
主要作品
《封常清謝死表聞》
本    名
封常清
籍    貫
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縣)

封常清人物生平

封常清早年清貧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縣人,他的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龜茲,今新疆庫車)充軍,守衞胡城(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東)南門。外祖父很喜歡讀書,經常帶封常清坐在城門樓上教他讀書。在外祖父的指導下,封常清學識廣博精深。外祖父死後,封常清無所依靠,從此過着清貧的生活。 [1]  [2] 

封常清自薦投軍

封常清三十多歲時投到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的麾下從軍。當時將軍高仙芝擔任四鎮都知兵馬使,頗有才能,每次出兵時,都要帶三十多名侍從,衣裳鮮豔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發奮,投書請求擔任侍從。但封常清身體瘦小,眼睛有毛病,加上腳短又跛,高仙芝瞧不上他的外貌,沒有接納他。結果封常清第二天又再次投書,高仙芝對他説:“我要求的侍從已經夠了,你為何還要再來?”封常清發怒説:“我仰慕您的高義,願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麼一定要拒絕呢?以貌取人,恐怕會失去像子羽那樣的人,您還是考慮一下吧。”高仙芝還是沒接納他,他就每天到門口來等候,高仙芝沒辦法,就接納他為侍從。 [3-4] 

封常清捷書揚名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達奚各部叛亂,從黑山以北,奔向碎葉城(亦稱素葉城、索虜城,在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闊葉附近,一説在今俄羅斯托克馬克附近),唐玄宗詔令夫蒙靈察前往平叛。夫蒙靈察派高仙芝率領兩千名精鋭騎兵追擊達奚部叛軍。叛軍因行軍勞頓,人困馬乏,因此幾乎被唐軍全部俘獲或殺死。 [5]  [6] 
封常清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捷書中詳細地陳述井眼、泉水、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捷報呈送高仙芝審閲,高仙芝看了,發現都是自己想説的,因此大為吃驚,馬上採用了這份捷報。回軍後,夫蒙靈察迎接、慰勞軍隊,高仙芝已解下奴襪(一種戎服)帶刀拜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爭着問:“此前送來的捷報是誰寫的?您帳下怎麼有這樣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説:“是我的侍從封常清。”劉眺等人很吃驚,對封常清施禮讓座,並和他談話,認為他是奇才。從此,封常清逐漸有了名氣。以擊敗達奚之功,授任疊州(治合川,今甘肅迭部)戍主,並任四鎮都知兵馬使判官。此後以軍功累授鎮將果毅、折衝。 [7-8] 

封常清留後立威

天寶六年(747年),封常清隨高仙芝擊敗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靈察出任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因隨從作戰有功,高仙芝便奏他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此後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為留後 [9]  [10] 
封常清有才學,辦事果斷,而且治軍極嚴。任留後時,高仙芝乳母之子鄭德詮已為郎將,乳母也住在內宅,高仙芝對鄭德詮視如兄弟,連家事都會告訴他,所以鄭德詮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但是他卻瞧不起封常清。封常清每次辦事回來,諸將都前去拜見,唯獨鄭德詮傲漫無禮不去拜見,有一次甚至騎馬撞了封常清的侍從後離開。封常清到了使院,派人把鄭德詮召來,每經過一道門,就讓人把門關住,見面後,封常清起身對鄭德詮説道:“我起自低微,御史中丞大人錯愛,讓我主持留後事務,郎將怎能無禮?”並喝斥他道:“必須借你的死,來嚴肅軍紀。”於是將鄭德詮杖打六十將其打死,然後又將鄭德詮臉朝下拖出。高仙芝的夫人和乳母聞訊後,在門外號啕大哭,想要救鄭德詮,但已來不及了。她們把情況告訴了高仙芝,高仙芝很吃驚,到見了封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沒敢責備他。封常清也不道歉。此後,封常清又殺了兩個犯了罪的大將。由此,軍中都畏懼封常清。 [11-12] 
天寶十年(751年),高仙芝改任安西節度使,表奏封常清為判官。不久,王正見接替高仙芝為安西節度使,表奏封常清為四鎮支度營田副使、行軍司馬 [23] 

封常清獨當一面

天寶十一年(752年),王正見去世,封常清升為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 [24] 
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軍先頭部隊屢次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勸道:“敵軍示弱,是引誘我軍的。請防備左右兩邊,搜索山間樹林。”封常清採納其建議,派兵搜索,果然發現伏兵,唐軍大敗其眾。 [15]  大勃律此戰失利後,被迫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 [25] 
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進京朝見,改攝御史大夫,賜給封常清一子五品官,賜第一區,去世的父母皆贈封爵。不久,北庭都護程千里任右金吾大將軍,命封常清權知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等使。 [13] 

封常清交戰叛軍

天寶十四年(755年),封常清進京朝見,十一月,於華清宮拜見唐玄宗。當時安祿山已反叛,唐玄宗指責安祿山反叛負恩,誰可以征討?封常清説:“安祿山率領敵兵十萬,侵犯中原,中原太平很久了,人不知戰。然而事有逆順,形勢會有變化的,我自請趕赴東京(指洛陽),開府庫,招募驍勇之兵,挑着馬杖和馬鞭渡河,很快就可以拿安祿山的首級進獻朝廷。”唐玄宗此時正在憂慮中,很欣賞他的勇氣。第二天便任命封常清為范陽節度,讓他募兵征討安祿山。當日,封常清騎馬到東京洛陽招兵,不多日就招到士兵六萬,但都是市民和僕役。 [26] 
封常清接着斬斷河陽橋,在洛陽堅守。十二月十一日,安祿山渡河,攻陷陳留,進入罌子谷,叛軍的兵鋒更鋭。叛軍先鋒到葵園,封常清派遣騎兵與叛軍交戰,殺死叛軍百十人。叛軍主力此時來到洛陽,封常清退入上東門,與叛軍交戰不利,叛軍鼓譟着從四個城門進入,殺掠百姓與胥吏。封常清又與叛軍戰于都亭驛,還是不勝。封常清再退守宣仁門,又失敗。於是從提象門入,砍倒樹木以阻礙叛軍。封常清退至谷水,西奔至陝郡,遇到高仙芝,封常清把戰況告知高仙芝,二人覺得難以與叛軍正面交鋒,於是隨高仙芝退守潼關。 [16]  [28] 

封常清因讒遇害

天寶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聽説封常清兵敗,便削其官爵,讓他以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軍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監左右廂諸軍,以幫助自己,封常清常穿着黑衣監督軍隊。監軍邊令誠每次都會干預高仙芝的軍令,高仙芝很多都沒有聽從,這讓邊令誠懷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關後,邊令誠入朝奏事,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貪生怕死敗退之事。唐玄宗聽後大怒,派邊令誠帶着敕書赴軍中斬殺高仙芝與封常清。 [17] 
邊令誠到了潼關,先把封常清叫到驛南西街,向他宣示了敕書。封常清説:“我之所以不拼死在戰場上,是怕污辱了國家的官職,被叛軍抓住殺死。現在我死的心甘情願。”當初封常清戰敗後,直接進了潼關,想見唐玄宗彙報征戰叛軍的情況。到了渭南,唐玄宗下詔命他到潼關去。封常清既憂慮又害怕,就寫遺表謝罪,説道:“自從洛陽失守以後,我三次派使者上奏章陳述討賊戰略,都沒被接見。”又説:“我死了以後,希望皇上不要看輕這叛賊,那麼國家就安定了。”等到這天臨刑之時,封常清把此表文(即《封常清謝死表聞》)交給邊令誠,拜託他呈送給唐玄宗。 [18]  [27] 
封常清死後,屍體陳放在一張粗席子上面。高仙芝回到官署後,邊令誠帶着一百多名陌刀手,對高仙芝説:“陛下對你有恩命。”高仙芝聽後立刻下廳,來到陳放封常屍體處。邊令誠宣讀了唐玄宗對高仙芝的敕書。高仙芝説:“我退兵確實有罪,死也不推辭,但是説我截扣軍餉和恩賜的東西,這是在誣陷我。”然後又對邊令誠説:“上是天,下是地,兵士們都在,難道他們和您能不知道嗎?”這時被招募的新兵都站在門外,他們對高仙芝非常信任。高仙芝大聲説:“我從長安和洛陽招募了許多兒郎,雖然朝廷允諾賞賜的東西很少,裝備也不齊全,但我還是能和你們一起消滅這些反賊,然後獲取高官和獎賞。這些反賊憑藉山陵險固、軍力眾多三番幾次攻來我也從不懼怕,軍隊前行到這裏,也是因為要堅決守衞潼關的原因。我如果真的是害怕才退兵,你們可以向陛下實話實説;我如果不是因為害怕才退兵,你們就不要再冤枉我了。”士兵們一起高呼説:“冤枉。”聲音驚天動地。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嘆息着説:“封二,你從貧賤到顯赫,是我提拔你成為判官,後來又接替我為節度使,想不到今天我會和你一起死在這裏,這大概就是命中註定吧。”説完,高仙芝也被斬了。 [19] 

封常清主要影響

封常清是唐玄宗時期名將,辦事果斷,治軍極嚴,且屢立戰功,主要戰績有: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封常清隨高仙芝平定達奚部叛亂。 [5]  [6] 
天寶六年(747年),封常清隨高仙芝擊敗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 [9] 
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迫使大勃律歸降。 [25] 
天寶十四年(754年),封常清自請赴洛陽,征討安祿山。 [26]  同年十二月,與安祿山先鋒在葵園交戰,殺死叛軍百十人。 [16]  兵敗被貶為平民後在高仙芝軍中效力,巡監左右廂諸軍,以幫助高仙芝。 [17] 

封常清歷史評價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①常清細瘦目類腳短而跛。②大盜作梗,祿山亂常,詞雖欲誅國忠,志則謀危社稷。於時承平日久,金革道消,封常清、高仙芝相次率不教之兵,募市人之眾,以抗兇寇,失律喪師。哥舒翰廢疾於家,起專兵柄,二十萬眾拒賊關門,軍中之務不親,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賊,旋致敗亡,天子以之播遷,自身以之拘執,此皆命帥而不得其人也。③羯賊犯順,戎車啓行。委任失所,封(封常清)、高(高仙芝)敗亡。 [21]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合撰《新唐書》:①常清素瘠,又腳跛。②常清性勤儉,耐勞苦,出軍乘騾,私廄裁二馬,賞罰分明。③祿山裒百鬥驍虜,乘天下忘戰,主德耄勤,故提戈內噪,人情崩潰。常清乃驅市人數萬以嬰賊鋒,一戰不勝,即奪爵土。欲入關見天子論成敗事,使者三輩上書,皆不報,回斬于軍。仙芝棄陝守關,遏賊西勢,以喪地被誅。玄宗雖為左右蒙瞽,然荒奪其明亦甚矣。 [20] 
隴東學院學報》:封常清與高仙芝的相繼處死是唐王朝自毀長城的開始,之後的哥舒翰也面臨着同樣的窘境,他們一心為國,卻無法贏得唐玄宗的信任,在奸臣與宦官的夾攻之下敗亡,也致使安史叛軍進軍關中,產生了更為嚴重的戰爭災害,人為地加深了叛亂的破壞性。 [22] 

封常清主要作品

封常清有臨終前呈送給唐玄宗的表文《封常清謝死表聞》傳世。 [22] 

封常清人際關係

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封常清小時候跟隨外祖父生活,他的外祖父姓名未見記載,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充軍,守衞胡城南門。正是在外祖父的教導下,封常清學識廣博精深。 [1]  [2] 

封常清軼事典故

封常清生性勤勞節儉,吃苦耐勞,出兵騎驛馬,私人馬廄只有兩匹馬,賞罰嚴明。 [14] 

封常清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 [21]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 [20]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犯罪流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門,頗讀書,每坐常清於城門樓上,教其讀書,多所歷覽。外祖死,常清孤貧。
  • 2.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封常清,蒲州猗氏人。外祖教之讀書,多所該究。然孤貧,年過三十,未有名。
  • 3.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年三十餘,屬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將軍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頗有材能,每出軍,奏傔從三十餘人,衣服鮮明。常清慨然發憤,投牒請預一傔。常清細瘦目類腳短而跛,仙芝見其貌寢,不納。明日又投牒,仙芝謂曰:"吾奏傔已足,何煩複來!"常清怒,倨謂仙芝曰:"常清慕公高義,願事鞭轡,所以無媒而前,何見拒之深乎?公若方圓取人,則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仙芝猶未納。常清自爾候仙芝出入,晨夕不離其門,凡數十日,仙芝不得已,補為傔。
  • 4.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以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嚐出軍,奏傔從三十餘人,衣褷鮮明,常清慨然投牒請豫。常清素瘠,又腳跛,仙芝陋其貌,不納。明日復至,仙芝謝曰:"傔已足,何庸復來?"常清怒曰:"我慕公義,願事鞭靮,故無媒自前,公何見拒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猶未納,乃日候門下,仙芝不得已,竄名傔中。
  • 5.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開元末,會達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葉,玄宗敕靈察邀擊之。靈察使仙芝以二千騎自副城向北至綾嶺下,遇賊擊之。達奚行遠,人馬皆疲,斬殺略盡。
  • 6.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會達奚諸部叛,自黑山西趣碎葉,有詔邀擊。靈察使仙芝以二千騎追躡。達奚行遠,人馬疲,禽馘略盡。
  • 7.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常清於幕中潛作捷書,具言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事頗精審。仙芝所欲言,無不周悉,仙芝大駭異之。仙芝軍回,靈察賞勞,仙芝去奴襪帶刀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逆問之曰:"前者捷書,誰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仙芝曰:"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眺等揖仙芝,命常清進坐,與語如舊相識,眾人方異之。以破達奚功,授疊州地下戍主,便以為判官。累以軍功授鎮將、果毅、折衝。
  • 8.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常清於幕下潛作捷布,具記井泉次舍、克賊形勢謀略,條最明審。仙芝取讀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駭,即用之。軍還,靈察迎勞,仙芝已去奴襪帶刀,而判官劉眺、獨孤峻爭問:“向捷布誰作者?公幕下安得此人?”答曰:“吾傔封常清也。”眺等驚,進揖常清坐,與語,異之,遂知名。以功授疊州戍主,仍為判官。
  • 9.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天寶六年,從仙芝破小勃律。十二月,仙芝代夫蒙靈察為安西節度使,便奏常清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尋加朝散大夫,專知四鎮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事。仙芝每出征討,常令常清知留後事。
  • 10.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仙芝破小勃律,代靈察為安西節度使,常清以從戰有勞,擢慶王府錄事參軍事,為節度判官。仙芝征討,常知後務。
  • 11.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常清有才學,果決。知留後時,仙芝乳母子鄭德詮已為郎將,德銓母在宅內,仙芝視之如兄弟,家事皆令知之,威望動三軍。常清出回,諸將皆引前,德詮見常清出其門,素易之,自後走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廳連節度使宅院,凡經數重門,德詮既過,命隨後閉之。德詮至,常清離席謂之曰:"常清起自細微,預中丞兵馬使傔,中丞再不納,郎將豈不知乎?今中丞過聽,以常清為留後使,郎將何得無禮,對中使相凌!"因叱之曰:"郎將須暫死以肅軍容。"因令勒回,杖六十,面仆地,曳出。仙芝妻及乳母於門外號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狀上仙芝。仙芝覽之,驚曰:"已死矣!"及見常清,遂無一言,常清亦不之謝。諸大將有罪者,擊殺二人,於是軍中股慄。
  • 12.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常清才而果,胸無疑事。仙芝委家事於郎將鄭德詮,其乳母子也,威動軍中。常清嘗自外還,諸將前謁。德詮見常清始貴,易之,走馬突常清騶士去。常清命左右引德詮至廷中,門輒閉,因離席曰:"吾起細微,中丞公過聽,以主留事,郎將安得無禮?"因叱曰:"須暫假郎將死,以肅吾軍。"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哭門外救請,不能得,遽以狀白仙芝,仙芝驚,及見常清,憚其公,不敢讓。常清亦不謝。會大將有罪,又殺二人,軍中莫不股慄。
  • 13.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十三載入朝,攝御史大夫,仍與一子五品官,賜第一區,亡父母皆贈封爵。俄而北庭都護程千里入為右金吾大將軍,仍令常清權知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等使。常清性勤儉,每出征或乘驛,私馬不過一兩匹,賞罰嚴明。
  • 14.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仙芝節度河西,復請為判官。久之,擢安西副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未幾,改北庭都護,持節伊西節度使。常清性勤儉,耐勞苦,出軍乘騾,私廄裁二馬,賞罰分明。
  • 1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十二載,封常清代仙芝,討大勃律,師次賀薩勞城,戰而勝。常清逐之,秀實進曰:“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遂殲其伏。
  • 16.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乃斫斷河陽橋,於東京為固守之備。十二月,祿山渡河,陷陳留,入罌子谷,兇威轉熾,先鋒至葵園。常清使驍騎與柘羯逆戰,殺賊數十百人。賊大軍繼至,常清退入上東門,又戰不利,賊鼓譟於四城門入,殺掠人吏。常清又戰于都亭驛,不勝。退守宣仁門,又敗。乃從提象門入,倒樹以礙之。至谷水,西奔至陝郡,遇高仙芝,具以賊勢告之。恐賊難與爭鋒,仙芝遂退守潼關。
  • 17.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玄宗聞常清敗,削其官爵,令白衣於仙芝軍效力。仙芝令常清監巡左右廂諸軍,常清衣皂衣以從事。監軍邊令誠每事幹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撓奔敗之狀。玄宗怒,遣令誠齎敕至軍並誅之。
  • 1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令誠至潼關,引常清於驛南西街,宣敕示之。常清曰:"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國家旌麾,受戮賊手,討逆無效,死乃甘心。"初,常清兵敗入關,欲馳赴闕庭,至渭南,有敕令卻赴潼關,自草表待罪。是日臨刑,託令誠上之。
  • 19.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常清既刑,陳其屍於蘧蒢上。仙芝歸至廳,令誠索陌刀手百餘人隨而從之,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遂至常清所刑處。仙芝曰:"我退,罪也,死不辭;然以我為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則誣我也。"謂令誠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豈不知乎!"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愛仙芝,仙芝呼謂之曰:"我於京中召兒郎輩,雖得少許物,裝束亦未能足,方與君輩破賊,然後取高官重賞。不謂賊勢憑陵,引軍至此,亦欲固守潼關故也。我若實有此,君輩即言實;我若實無之,君輩當言枉。"兵齊呼曰:"枉",其聲殷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屍,謂之曰:"封二,子從微至著,我則引拔子為我判官,俄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子同死於此,豈命也夫!"遂斬之。
  • 20.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8]
  • 21.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16]
  • 22.    陳飛飛, 杜曉蓉. 封常清之死與天寶末年政局研究——以P.3620《封常清謝死表聞》為中心[J]. 隴東學院學報, 2018, 第29卷(2):56-60.
  • 23.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十載,仙芝改西節度使,奏常清為判官。王正見為安西節度,奏常清為四鎮支度營田副使、行軍司馬。
  • 24.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十一載,正見死,乃以常清為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
  • 25.    張明林主編.中華姓氏通史 第11卷:遠方出版社,2006.06:第5205頁
  • 26.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十四載,入朝,十一月,謁玄宗於華清宮。時祿山已叛,玄宗言兇胡負恩之狀,何方誅討?常清奏曰:"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玄宗方憂,壯其言。翌日,以常清為范陽節度,俾募兵東討。其日,常清乘驛赴東京召募,旬日得兵六萬,皆傭保市井之流。
  • 2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始,常清敗,徑入關,欲見上陳討賊事。至渭南,有詔赴潼關。常清憂懼,為表以謝,且言:"自東京陷,三遣使表論成敗,不得對。"又言:"臣死後,望陛下無輕此賊,則社稷安。"
  • 28.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是月十一日,封常清兵敗於汜水。十三日,祿山陷東京,常清以餘眾奔陝州。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