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仙芝

(唐朝中期名將)

鎖定
高仙芝(?—756年1月27日/1月24日) [37-38] 高句麗貴族,唐玄宗時期將領。 [48] 
高仙芝出身於武將世家,自幼習武,武藝高強。早年隨父在安西任職,但未受重用。後被夫蒙靈察提拔重用。741年,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747年,唐朝和西南吐蕃等交惡,唐玄宗派高仙芝出征攻打小勃律。749年,高仙芝入朝,加特進,兼左金吾衞大將軍同正員。次年,擊敗竭師國軍隊,俘虜竭師王勃特沒。後高仙芝又領導怛羅斯之戰,慘敗而歸。756年,高仙芝被冤殺。 [37] 
高仙芝多次出征,使帕米爾以南地區得以平定。這些國家的歸順,有效地遏制了吐蕃的前進,中國的影響擴展到裏海以南。高仙芝深得玄宗信任,成為了英雄,並有常勝將軍的美譽。 [49]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高句麗人 [47] 
逝世日期
756年1月27日(一説756年1月24日)
主要成就
平定達奚部叛亂、平定小勃律國、擊破揭師國、攻破石國
本    名
高仙芝
官    職
右羽林大將軍、行營節度使
封    爵
密雲郡公

高仙芝人物生平

高仙芝少年從軍

高仙芝外貌英俊,善於騎馬射箭,勇猛剛毅而果斷。少年時隨父親高舍雞到安西(即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因父親有功而被授予遊擊將軍。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與父親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來夫蒙靈察擔任節度使時,開始重用他。 [1]  [17]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高仙芝被封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同年,達奚各部叛亂,從黑山以北,奔向碎葉城(亦稱素葉城、索虜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闊葉附近,一説在今俄羅斯托克馬克附近),唐玄宗詔令夫蒙靈察前往平叛。夫蒙靈察派高仙芝率領兩千名精鋭騎兵追擊達奚部叛軍。叛軍因行軍勞頓,人困馬乏,因此幾乎被唐軍全部俘獲或殺死。 [18]  [2] 

高仙芝攻滅小勃律

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原為唐朝屬國,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贊普把女兒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二十多國,中斷了他們對唐朝的朝貢,唐朝幾任安西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察數次派兵討伐,因地勢險要,加之吐蕃進行援助,皆無功而返。 [19] 
天寶六載(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詔令高仙芝率步、騎兵一萬名出兵討伐小勃律。當時步兵都有私人馬匹隨行,高仙芝就從安西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又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越過葱嶺(今帕米爾高原),駐紮在特勒滿川(今瓦罕河),共走了一百天。高仙芝把軍隊分成三支,派疏勒將領趙崇玼從北穀道、撥換將領賈崇瓘祐從赤佛道、高仙芝和監軍邊令誠從護密國同時進攻,約定在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會合。 [21]  連雲堡有守兵一千多人。城南邊依山修寨,又有守兵九千人守衞。城下是婆勒川。遇上川水上漲,無法渡過,高仙芝殺牲口祭祀,命兵將每人帶三天的乾糧在川邊集合,兵將都不大相信。涉水過去後,旗沒沾水,馬未濕鞍。軍隊列好了陣,高仙芝高興了,對邊令誠説:“剛才我們才過河時,敵軍如進攻我們,我們就活不成了。現已過河列好陣,是老天幫助我們討賊成功。”於是上山挑戰,沒到中午,攻破了敵軍,佔領了敵人城堡,斬首五千,俘獲了一千人,戰馬一千多匹,衣裳物資器械鎧甲數以萬計。
高仙芝想乘勝向小勃律國內進攻,邊令誠害怕了,不肯走。高仙芝就留下三千名老弱兵派他據守,隨後率軍進兵。三天後,登上了坦駒嶺(興都庫什山險要山口之一)。山嶺極陡,下山有四十里路。 [20]  [22]  高仙芝怕兵將畏險不敢前進,就偷偷派二十名騎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裝來迎接,他先對部將説:“阿弩越胡來迎接了,我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到了山邊,兵將不肯下山,説:“您要把我們帶到哪裏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來了,聲稱:“阿弩越胡來迎接大軍,我們已切斷了娑夷橋(在娑夷河上,娑夷河就是弱水,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吉爾吉特附近印度河北岸支流)。”高仙芝馬上假裝高興,命兵將都下山。走了三天,阿弩越胡真的前來迎接了。第二天,到達了阿弩越城。高仙芝派將軍席元慶率精鋭騎兵一千名先去,對小勃律國王説:“我們不攻你的城,是路過到大勃律國去。” [3] 
城中的大酋長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暗地命令席元慶説:“如果酋長們逃跑,你就拿出詔書叫住他們,賜給他們綢緞,等他們來了,就都綁起來等我處置。”席元慶按他説的做了。等高仙芝到了,把酋長們都殺了。小勃律國王和妻子逃到山洞裏去了,抓不到,高仙芝招降他們,他們才出來投降,由此平定了小勃律國。他又趕快派席元慶去砍斷了娑夷藤橋。當天傍晚,吐蕃援兵來了,卻不能過河。因為藤橋被砍斷了約一箭地長,需要一年才能修好。八月份,高仙芝帶着小勃律王和妻子從赤佛道回到連雲堡,和邊令誠一起率軍歸來。這時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七十二國都震驚地投降歸附了。 [23] 

高仙芝升任節度使

天寶六載(747年)九月,高仙芝行至婆勒川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一起返回。九月末,高仙芝回軍至播密川,即令劉單起草捷報,並派中使判官王廷芳進京告捷,但事前並未告訴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當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時,夫蒙靈察不派一人前來迎接慰勞。 [24]  一見面,夫蒙靈察就大罵高仙芝:“高麗奴才,于闐使你從誰那裏得到的?”高仙芝害怕了,道歉説:“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又問:“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都是從誰那裏得到的?”高仙芝回答説:“也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説:“知道這些,捷報不經過我就敢上奏,是為什麼?奴才該殺,但看你剛立了功,就饒了你。”高仙芝不知如何是好。邊令誠秘密對朝廷報告了此事,並且説:“如果高仙芝立了功卻憂愁而死,以後誰會為朝廷賣力呢?”唐玄宗就下詔升高仙芝為鴻臚卿、假御史中丞,接替夫蒙靈察任四鎮節度使,並下詔命夫蒙靈察回京,夫蒙靈察害怕了。高仙芝早晚拜見他,還像過去一樣行禮,夫蒙靈察更慚愧了。 [25] 
副都護程千里,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曾在夫蒙靈察面前説過高仙芝的壞話。高仙芝上任後,把程千里喊來罵道:“您外表是個男子,但內心卻像個娘們,是為什麼?”又對畢思琛説:“你奪走了我城東的一千石種子田,還記得嗎?”畢思琛回答説:“是您賞給我的。”高仙芝説:“那時我怕你的威風,哪裏是因可憐賞給你的呢?”他又把王滔喊來,想打他們,過了一陣,又把他們都放了,説:“我的氣已經出了。”因此全軍都安心了。 [4] 

高仙芝縱橫邊疆

天寶八載(749年),高仙芝入朝,加特進,兼左金吾衞大將軍同正員,一個兒子也被授五品官 [26]  同年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裏伽羅上表唐廷説,朅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運糧受阻,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番臣禮”,請求進討。經朝廷允許後,高仙芝於天寶九載(750年)二月,擊破朅師國,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及吐蕃酋長。三月,唐廷冊立勃特沒的哥哥素迦為朅師王。隨後,他派人與石國約和,然後乘其不備,出兵偷襲,俘虜了石國國王車鼻施及其部眾,並盡殺其老弱。 [27]  [29]  返程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騎施背叛為由,擊破突騎施,俘虜了其可汗移撥。 [42] 
天寶十載(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獻其所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朅師王,車鼻施行被唐玄宗所殺。唐玄宗以其功勳卓著,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為武威太守,並代安思順河西節度使,但當地各民族堅決挽留安思順,此令未能實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將軍。 [27]  [28-29] 

高仙芝怛羅斯之戰

主詞條:怛羅斯之戰
高仙芝以欺詐的手段攻破了石國,並大肆殺掠,國王車鼻施也被唐玄宗所殺。石國王子將此遍告昭武諸胡,激起了他們的憤慨,便暗中聯合大食國共同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獲知此事後,於天寶十載(751年)四月親率蕃、漢兵三萬(一説兩萬)進攻大食,深入其境七百餘里,至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江布爾城附近),與大食軍遭遇,雙方激戰五日,未見勝負。在雙方相持的重要時刻,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乘夜間逃跑。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面擋住去路,人馬壅塞道路,幸虧右威衞將軍李嗣業為他殺開一條血路,才得以逃脱。此戰,高仙芝部眾死傷大半,僅剩千餘人逃回。 [27]  [5]  [6]  [7]  戰後,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衞大將軍

高仙芝出兵討逆

天寶十四載(755年),高仙芝被封為密雲郡公 [27]  同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發動叛亂。唐玄宗急派入京朝見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趕赴洛陽募兵迎戰。任命榮王李琬為討賊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命高仙芝率飛騎彍騎及朔方、河西、隴右進京勤王兵馬,並召募了關輔新兵五萬人。繼封常清後,出並潼關討伐安祿山,高仙芝仍兼任御史大夫。十二月,高仙芝從長安出發,唐玄宗親自到勤政樓,叫榮王來接受任命,為高仙芝和部下設宴。又到望春樓慰問送行,下詔命監門將軍邊令誠為監軍。出兵後,高仙芝屯兵陝郡(治陝城,今河南三門峽市西)。 [8-9]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十一日(756年1月17日),封常清兵敗於汜水。十二月十三日,安祿山攻陷東京洛陽,封常清率殘部退守陝郡,封常清向駐守該地的高仙芝説:“我連日血戰,但敵軍兵峯不可當,況且潼關無兵,如果叛軍攻破潼關,那麼長安就危險了。應該放棄陝郡,前往保衞潼關。”高仙芝接受了他的意見,急忙打開太原倉,將所有庫存錢物賞給兵將,其餘的都放火焚燒了,率兵向潼關撤退。很快叛軍追來,各路兵馬很害怕,鎧甲兵器物資糧食丟滿了道路,長几百里。高仙芝退到潼關後,訓練士兵修理攻守用具,士氣逐漸振作起來了。叛軍進攻潼關攻不破,就退兵了。 [30]  [31] 

高仙芝因讒遇害

此前,邊令誠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都沒有答應。高仙芝退守潼關後,邊令誠就奏報他不敢進兵損失物資的情況來激怒唐玄宗,並説:“封常清説叛軍強大動搖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陝郡幾百裏地,偷偷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唐玄宗大怒,命邊令誠在軍中將他們斬首。天寶十四載十二月二十一日(756年1月27日【一説十二月十八日(756年1月24日)】) [37-38]  ,邊令誠到潼關將封常清斬首後,把他的屍體放在席子上。高仙芝從外面回來,邊令誠身後帶着一百名陌刀手,説:“御史大夫也有詔命要被處死。”高仙芝急忙下馬説:“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認。但説我偷偷剋扣賞賜和軍糧,是誣衊。”他對邊令誠説:“上有天、下有地,兵將都在這裏,你難道不知道?” [32] 
高仙芝又回頭對部下説:“我把你們招募來,當然是想打敗叛軍多得重賞,但叛軍力量正強,所以撤退到這裏,也是為了加強潼關的防守。我如有罪,你們可以説,如沒有罪,你們就喊冤枉。”全軍都喊:“冤枉!”喊聲動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屍體説:“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當節度使,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這裏,這難道就是命嗎?”隨後被殺死了。 [10] 

高仙芝主要影響

高仙芝軍事活動

平定北疆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高仙芝率軍平定達奚部叛亂。 [18]  [2] 
進軍西域
天寶六載(747年)三月,高仙芝率軍平定了小勃律國,俘虜了其國王,由此讓受到震懾的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七十二國投降歸附了。 [23] 
天寶九載(750年),高仙芝擊破揭師國,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隨後又攻破石國,俘虜了石國國王車鼻施及其部眾。 [27]  [29] 
天寶十載(751年)四月,高仙芝率軍進攻大食,雙方於怛羅斯城激戰五日。隨後因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而大敗。 [27]  [5]  [6]  [7] 
抵禦叛軍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756年1月),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先是屯兵陝郡,隨後退守潼關,訓練士兵,修理攻守用具,士氣逐漸振作,使叛軍無法攻破潼關而退兵。 [30]  [31] 

高仙芝軍事思想

1、長途奔襲,分進合擊的作戰指導。
唐玄宗時期的西域戰場,長途奔襲是一大特點,以唐、吐蕃(今青藏高原)為首的各方都經常採用這一作戰指導,而高仙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攻打小勃律、朅師,還是石國、突騎施、大食,其行軍距離少則數百里,多則上千裏。不僅如此,高仙芝的行軍常常是隱蔽的,這樣一來更能出其不意。而當接近目的地後,高仙芝又會採用分進合擊的方法攻打敵軍。 [36] 
2、高超的山地行軍藝術。
中外戰爭中,不乏出色的山地行軍,如漢尼拔拿破崙蘇沃洛夫等西方名將都有過類似的壯舉。但縱觀中外名將,能夠在帕米爾高原那種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統率大軍兩次完美地完成行軍任務的,只有高仙芝一人。這主要得益於高仙芝所做的充分準備:在後勤保障方面,高仙芝做了充分準備。由於高原上補給困難,高仙芝利用地理環境之便,採取兵分三路的辦法來解決後勤供應。 [40]  並讓唐軍將士攜帶私馬,用來馱運物資,這使後勤補給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保障。在行軍路線方面,高仙芝也做了精心的選擇。首先是決定翻越帕米爾高原,這樣一來在戰略上可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進入帕米爾高原後,又挑選平坦寬闊的山間谷地或河道行軍,從而將困難降至最低。在行軍時間的選擇上,高仙芝同樣做了周密的安排。選擇氣温最熱的三至十月份行軍,這樣一來可使唐軍避免在嚴寒中艱苦行軍,從而使唐軍將士和馬匹都的體力不至於消耗過大,從而保證了戰鬥力。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高仙芝不僅考慮到了出征時所用的時間,還想到了作戰時所用的時間和回軍時所用的時間,使唐軍免受嚴寒之苦。 [36] 

高仙芝歷史評價

後晉劉昫趙瑩等編著《舊唐書》:①大盜作梗,祿山亂常,詞雖欲誅國忠,志則謀危社稷。於時承平日久,金革道消,封常清、高仙芝相次率不教之兵,募市人之眾,以抗兇寇,失律喪師。……抑又聞之,古之命將者,推轂而謂之曰:‘閫外之事,將軍裁之。’觀楊國忠之奏事,邊令誠之護戎,又掣肘于軍政者也,未可偏責三帥,不尤伊人。後之君子,得不深鑑!②贊曰:羯賊犯順,戎車啓行。委任失所,封、高敗亡。虔劉圻甸,僭竊衣裳。醜哉舒翰,不能死王。 [11]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編著《新唐書》:常清乃驅市人數萬以嬰賊鋒,一戰不勝,即奪爵土。欲入關見天子論成敗事,使者三輩上書,皆不報,回斬于軍。仙芝棄陝守關,遏賊西勢,以喪地被誅。玄宗雖為左右蒙瞽,然荒奪其明亦甚矣。卒使叛將得藉口,執翰以降賊。嗚呼,非天熟其惡,使亂四海,舉黔首而殘之邪!彼二將奚誅焉? [12] 
北宋文學家蘇軾:唐自中葉以後,方鎮皆選列校以掌牙兵。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雖老奸巨盜,或出其中。而名卿賢將,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來瑱李抱玉段秀實之流,所得亦已多矣。(《徐州上皇帝書》) [14] 
英國探險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①當我立在口頂閃光熠熠的積雪上向那直到六千英尺下雅新山谷盡頭的峻坂下窺,對於起初拒絕向前移動後來他們努力掙扎前進的高仙芝的勇敢,才能認識清楚。他們那足智多謀的統帥已經恍然於前途的險惡,因此很謹慎地安排下聰明的策劃,鼓勵他的部下向前開入下面的深谷之中。逾越這種天險而突然出現,便足以使雅新的佔領者大感狼狽,於是立即決定了完全的勝利。……在那時我覺着可惜的是這位勇敢的中國將官竟不在達科特隘口建立紀念碑之類的東西以志此事。就所遭遇的困難而言,橫越達科特及帕米爾較之歐洲史上從漢尼拔以至於拿破崙同蘇沃洛夫諸名將之越阿爾卑斯山,還要困難呢! [43]  ②若單純從所遭遇並戰勝的物質上的艱難程度上來評判,這位卓越的高麗裔將軍高仙芝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值得與歐洲歷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指揮官的偉大登山功績相提並論。他第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率領一支有組織的軍隊,徑直翻越了帕米爾高原,併成功地突破了拱衞亞辛和吉爾吉特防止北面入侵的那些巨大的山脈屏障。對這位領導者的能力和才幹的尊崇。必定會隨着人們對史書中不加掩飾的記載所透露出來的其下屬的傳統性的衰弱的認識進一步增長起來。(《西域考古圖記》) [15]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他鎮守安西,為維護唐西陲的安全、加強與西域的聯繫作出了貢獻。他退守潼關,暫避敵鋒,有利於阻止叛軍西進長安。但由於宦官的誣陷,唐玄宗的偏聽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27] 
李伯欽編著《新資治通鑑》:高仙芝與封常清是當時名將,他們的被冤殺引起了軍心的動搖,也使唐廷喪失了兩員具有作戰經驗的大將,對平定安史之亂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35] 

高仙芝人際關係

父親
高舍雞,最初在河西軍任將軍,後在四鎮任校將。 [16] 
妻子
《舊唐書》《新唐書》的《封常清傳》中都有提及高仙芝妻子,但均未提及姓名。 [33-34] 
同僚
封常清,原為高仙芝部下,後接替高仙芝為節度使,天寶十四載與高仙芝同日被唐玄宗下詔處死。 [37-38] 
邊令誠,宦官,高仙芝軍中監軍,向唐玄宗進讒,唐玄宗大怒,命邊令誠在軍中將高仙芝與封常清斬首。 [32]  [37-38] 

高仙芝人物爭議

怛羅斯之戰
對於怛邏斯之戰爆發的原因,學界有所爭議:南京大學歷史系的李琪認為唐朝和大食間的戰爭是“歷史的必然,而高仙芝誘殺石國國王則成為兩國軍事衝突的導火索”。 [40]  貴州工業大學講師張晶如認為“怛邏斯戰役的發生,是大食帝國侵略政策的繼續。” [44]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方則認為,怛邏斯之戰雖然是邊將(指高仙芝)個人素質不高引發的一個偶然事件,但也是唐朝和大食兩大勢力在中亞角逐的必然反映,是唐朝西域政策的必然結果。 [45] 
對於唐軍在怛羅斯之戰中失敗的原因,學界也有所爭議:暨南大學歷史院原副院長盧葦教授認為“唐將高仙芝在怛邏斯戰敗,並不是由於大食的強盛,而是因為西域各國的倒戈。” [46] 西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懷德則認為,怛邏斯之戰的失敗,“主要是由於高仙芝沒有認清唐朝在西域勢力的日益衰落所致。”南京大學歷史系的李琪則認為怛邏斯之戰的失敗是因為“出征路線漫長”“投入兵力不足”。 [40]  [41] 
去世時間
關於高仙芝的死亡時間,史書記載略有不同,其中《舊唐書·本紀九》作:“十四載……十二月……丙午,斬封常清、高仙芝於潼關。”即天寶十四載十二月二十一日(756年1月27日)。而《新唐書·本紀五》作:“十四載……十二月……癸卯,封常清、高仙芝伏誅。”《資治通鑑》卷二一七亦作:“天寶十四年乙未……十二月……上大怒,癸卯,遣令誠齎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即天寶十五載十二月十八日(756年1月24日)。 [37-39] 

高仙芝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 [1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 [12] 

高仙芝影視形象

2009年電視劇《楊貴妃秘史》,李承鉉飾演高仙芝。 [13]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少隨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年二十餘即拜將軍,與父同班秩。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未甚任用,後夫蒙靈察累拔擢之。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 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會達奚諸部叛,自黑山西趣碎葉,有詔邀擊。靈察使仙芝以二千騎追躡。達奚行遠,人馬疲,禽馘略盡。
  • 3.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仙芝恐士憚險不敢進,乃潛遣二十騎,衣阿弩越胡服來迎,先語部校曰:“阿弩越胡來迎,我無慮矣。”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驅我何去?”會二十人至,曰:“阿努越胡來迎,已數娑夷橋矣。”仙芝即陽喜,令士盡下。娑夷河,弱水也。既行三日,越胡來迎。明日,至阿弩越城。遣將軍席元慶以精騎一千先往,謂小勃律王曰:“不窺若城,吾假道趨大勃律耳。”
  • 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副都護程千里、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皆嘗譖仙芝於靈察者。既視事,呼千里嫚罵曰:“公面雖男兒,而心似婦女,何邪?”謂琛曰:“爾奪吾城東千石種田,憶之乎?”對曰:“公見賜者。”仙芝曰:“爾時吾畏汝威,豈憐汝而賜邪?”又召滔,欲捽辱。良久,皆釋,曰:“吾不恨矣。”由是舉軍安之。
  • 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裏,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右威衞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
  • 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九》:其子逃難奔走,告於諸胡國。羣胡忿之,與大食連謀,將欲攻四鎮。仙芝懼,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仙芝大敗。會夜,兩軍解,仙芝眾為大食所殺,存者不過數千。事窘,嗣業白仙芝曰:“將軍深入胡地,後絕救兵。今大食戰勝,諸胡知,必乘勝而併力事漢。若全軍沒,嗣業與將軍俱為賊所虜,則何人歸報主?不如馳守白石嶺,早圖奔逸之計。”仙芝曰:“爾,戰將也。吾欲收合餘燼,明日復戰,期一勝耳。”嗣業曰:“愚者千慮,或有一得,勢危若此,不可膠柱。”固請行,乃從之。路隘,人馬魚貫而奔。會跋汗那兵眾先奔,人及駝馬塞路,不克過。嗣業持大棒前驅擊之,人馬應手俱斃。胡等遁,路開,仙芝獲免。
  • 7.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六十三》:初,仙芝特以計襲取石,其子出奔,因構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連兵攻四鎮。仙芝率兵二萬深入,為大食所敗,殘卒數千。事急,嗣業謀曰:“將軍深履賊境,後援既絕,而大食乘勝,諸胡鋭於鬥,我與將軍俱前死,尚誰報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嶺以為後計。”仙芝曰:“吾方收合餘盡,明日復戰。”嗣業曰:“事去矣,不可坐須菹醢。”即馳守白石,路既隘,步騎魚貫而前。會拔汗那還兵,輜餉塞道不可騁,嗣業懼追及,手梃鏖擊,人馬斃僕者數十百,虜駭走,仙芝乃得還。
  • 8.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十一月,安祿山據范陽叛。是日,以京兆牧、榮王琬為討賊元帥,仙芝為副。命仙芝領飛騎、彍騎及朔方、河西、隴右應赴京兵馬,並召募關輔五萬人,繼封常清出潼關進討,仍以仙芝兼御史大夫。十二月,師發,玄宗御望春亭慰勞遣之,仍令監門將軍邊令誠監其軍,屯於陝州。
  • 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六十三》:祿山反,榮王為元帥,仙芝副之,領飛騎、彍騎及朔方等兵,出禁財募關輔士五萬,繼封常清東討。帝御勤政樓,引榮王受命,宴仙芝以下。帝又幸望春亭勞遣,詔監門將軍邊令誠監軍。
  • 1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六十三》:又顧麾下曰:“我募若輩,本欲破賊取重賞,而賊勢方鋭,故遷延至此,亦以固關也。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軍中鹹呼曰:“枉!”其聲殷地。仙芝視常清屍曰:“公,我所引拔,又代吾為節度,今與公同死,豈命歟!”遂就死。
  • 11.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23]
  • 12.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23]
  • 13.    《楊貴妃秘史》再曝新成員 韓星李承炫加盟  .搜狐網.2009-08-07[引用日期2021-11-22]
  • 14.    (清)曾國藩纂;喬繼堂編.經史百家雜鈔 上: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08:第632-636頁
  • 15.    (英)奧雷爾·斯坦因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譯.西域考古圖記 修訂版 第一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03:第121頁
  • 16.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父舍雞,初以將軍隸河西軍,為四鎮校將。
  • 17.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仙芝年二十餘,從至安西,以父功補遊擊將軍。數年,父子並班。仙芝美姿質,善騎射,父猶以其儒緩憂之。初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等,不甚知名。後事夫蒙靈察,乃善遇之。開元末,表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 18.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開元末,會達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葉,玄宗敕靈察邀擊之。靈察使仙芝以二千騎自副城向北至綾嶺下,遇賊擊之。達奚行遠,人馬皆疲,斬殺略盡。
  • 19.    徐英編著.歐亞草原遊牧民族 歷史文化大事年表: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3.03:第255頁
  • 20.    吳文質,汪清秀,張爽編著.中國曆代軍事將領成才故事:金盾出版社,2013.10:第301-302頁
  • 2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天寶六載,詔仙芝以步騎一萬出討。是時步兵皆有私馬自隨,仙芝乃自安西過撥換城,入握瑟德,經疏勒,登葱嶺,涉播密川,遂頓特勒滿川,行凡百日。特勒滿川,即五識匿國也。仙芝乃分軍為三,使疏勒趙崇玼自北穀道、撥換賈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與監軍邊令誠自護蜜俱入,約會連雲堡。
  • 2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堡有兵千餘。城南因山為柵,兵九千守之。城下據婆勒川。會川漲,不得度,仙芝殺牲祭川,命士人齎三日備集水涯,士不甚信。既涉,旗不沾,韉不濡。兵已成列,仙芝喜,告令誠曰:“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遂登山挑戰,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斬五千級,生禽千人,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萬計。仙芝欲遂深入,令誠懼,不肯行。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師行。三日,過坦駒嶺,嶺峻絕,下四十里。
  • 23.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城中大酋領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慶曰:“若酋領逃者,弟出詔書呼之,賜以繒彩,至,皆縛以待我。。”元慶如言。仙芝至,悉斬之。王及妻逃山穴,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國。急遣元慶斷娑夷橋,其暮,吐蕃至,不克度。橋長度一箭所及者,功一歲乃成。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還連雲堡,與令誠俱班師。於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 24.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天寶六載八月,仙芝虜勃律王及公主趣赤佛堂路班師。九月,復至婆勒川連雲堡,與邊令誠等相見。其月末,還播密川,令劉單草告捷書,遣中使判官王廷芳告捷。
  • 25.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軍至河西,靈察怒,不迎勞。既見,罵曰:“高麗奴,于闐使爾何從得之?”仙芝懼,且謝曰:“中丞力也。”又曰:“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皆何從得之?”答曰:“亦中丞力也。”靈察曰:“審若此,捷書不待我而敢即奏,何邪?奴當斬,顧新立功,故貸爾。”仙芝不知所為。令誠密言狀於朝,且曰:“仙芝立功而以憂死,後孰為朝廷用者?”帝乃擢仙芝鴻臚卿、假御史中丞,代靈察為四鎮節度使,而詔靈察還,靈察懼。仙芝朝夕見,輒趨走,靈察益慚。
  • 26.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八載,入朝,加特進,兼左金吾衞大將軍同正員,仍與一子五品官。
  • 27.    白壽彝總主編;陳光崇主編.中國通史 10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1412-1415頁
  • 28.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九載,討石國,其王車鼻施約降,仙芝為俘獻闕下,斬之,由是西域不服。
  • 29.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九》:初,仙芝紿石國王約為和好,乃將兵襲破之,殺其老弱,虜其丁壯,取金寶瑟瑟駝馬等,國人號哭,因掠石國王東,獻之於闕下。
  • 30.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是月十一日,封常清兵敗於汜水。十三日,祿山陷東京,常清以餘眾奔陝州,謂仙芝曰:“累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狂寇奔突,則京師危矣。宜棄此守,急保潼關。”常清、仙芝乃率見兵取太原倉錢絹,分給將士,餘皆焚之。俄而賊騎繼至,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無復隊伍。仙芝至關,繕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賊騎至關,已有備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
  • 3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六十三》:次陝郡,而常清敗還。仙芝急,乃開太原倉,悉以所有賜士卒,焚其餘,引兵趨潼關。會賊至,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里。既至關,勒兵繕守具,士氣稍稍復振。賊攻關不得入,乃引還。
  • 3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六十三》:初,令誠數私於仙芝,仙芝不應,因言其逗撓狀以激帝,且雲:“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朘盜稟賜。”帝大怒,使令誠即軍中斬之。令誠已斬常清,陳屍於蘧祼。仙芝自外至,令誠以陌刀百人自從,曰:“大夫亦有命。”仙芝遽下,曰:“我退,罪也,死不敢辭。然以我為盜頡資糧,誣也。”謂令誠曰:“上天下地,三軍皆在,君豈不知?”
  • 33.    《舊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五十四》:仙芝妻及乳母於門外號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狀上仙芝。
  • 34.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仙芝妻及乳母哭門外救請,不能得,遽以狀白仙芝。
  • 35.    李伯欽編著.新資治通鑑 第4冊 隋唐 五代十國 公元589年-公元960年:黃山書社,2009.11:第183頁
  • 36.    莫一因編著.一生要了解的60位中華古代名將:海潮出版社,2006.06:第243頁
  • 37.    《舊唐書·卷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4-28]
  • 38.    《新唐書·本紀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4-28]
  • 39.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28]
  • 40.    李琪. 唐代高麗邊將高仙芝及其在西域的活動[J]. 西北民族研究, 2000, (2):116-126.
  • 41.    趙志龍. 怛邏斯之戰及其影響探析[J]. 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 2011, (1):37-39.
  • 42.    錢伯泉. 從《張無價告身》論高仙芝征討石國和突騎施[J]. 民族研究, 1991, (3):51-58.
  • 43.    (英)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記:商務印書館,2017.08:第44-45頁
  • 44.    張晶如. 淺析怛邏斯戰役及其影響[J]. 貴州民族研究, 2002, 22(1):153-158.
  • 45.    李方. 怛邏斯之戰與唐朝西域政策[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 3(1):56-65.
  • 46.    暨南大學中外關係史研究室編輯.中外關係史研究集刊: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編輯部,1986.10:第57-68頁
  • 47.    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 旅遊休閒 仙居谷自然風景區  .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2022-01-04[引用日期2022-05-07]
  • 48.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舊唐書·卷一百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6-25]
  • 49.    (法)張日銘著;姚繼德,沙德珍譯.唐代中國與大食穆斯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09.第5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