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鎖定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六句敍述離長安西行情景;中間十六句敍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後八句敍述夜宿隴山情景。這首詩歌頌宇文氏為國從軍,不計個人得失的高貴品質,抒發了高揚的樂觀無畏精神。此詩語言平易自然,情感深切真摯。
作品名稱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作    者
岑參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作品原文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1
一驛過一驛2,驛騎如星流3
平明發咸陽4,暮及隴山頭。
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5
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6
西來誰家子7,自道新封侯8
前月發安西9,路上無停留。
都護猶未到10,來時在西州11
十日過沙磧12,終朝風不休13
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萬里奉王事14,一身無所求。
也知塞垣苦15,豈為妻子謀。
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16
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飀17
別家賴歸夢18,山塞多離憂19
與子且攜手20,不愁前路修21 [1]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註釋譯文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詞句註釋

  1. 宇文判官: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屬下判官,名未詳。判官,節度使佐吏。
  2. 驛:驛站,古時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一驛站,為往來官員歇息換馬之所。
  3. 驛騎:乘騾馬傳送公文的人。這裏指乘馬赴邊的詩人。
  4. 平明:天亮的時候。咸陽:秦都咸陽,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此借指唐都長安
  5. 嗚咽:流水聲若斷若續。子:男兒。
  6. 貂裘:貂皮袍子。貂,一種動物,皮料珍,最能禦寒。
  7. 新封侯:指是時宇文氏新任判官。
  8. 前月:上月。
  9. 安西:指安西節度使治所龜茲鎮(今新疆庫車)。
  10. 都護:指高仙芝。唐高宗時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設都護一人,總領府事。玄宗時更置安西節度使,治所在安西都護府,節度使例兼安西都護,故稱安西節度使為都護。
  11. 西州:治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哈拉和卓
  12. 沙磧:指沙漠、戈壁。
  13. 終朝:從早到晚。
  14. 奉:接受並執行。
  15. 塞垣:邊關城牆。
  16. 關:隴山下有隴關,又名大震關。
  17. 颼飀(sōu liú):象聲詞。風雨聲。
  18. 賴:依靠。
  19. 離憂:別離之憂。
  20. 子:這裏指宇文判官。攜手:比喻互勉共進。
  21. 修:長。 [1]  [2]  [3]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白話譯文

一個驛站又是一個驛站,驛騎疾馳有如流星一般,
黎明時分從那長安出發,傍晚已經越過隴山之顛;
隴水聲聲令人不忍去聽,嗚嗚咽咽多麼使人愁煩。
一路風沙塵土撲滿馬汗,晨昏霧氣露水打濕衣衫,
那西方馳來了誰家男兒,自説是新近裏立功封官,
上月間從安西啓程出發,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趕。
都護現在尚未到達駐地,出發時還在那西州旁邊,
十天間越過了浩瀚沙漠,狂風吹起沙土從早到晚。
戰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鮮血灑在路間。
置身萬里之外報效朝廷,自己並無任何追求貪戀。
並非不知邊塞艱難辛苦,豈是為了妻子兒女打算。
邊塞山口明月正在升起,月光先已照上高高城關。
溪水聲聲伴着松濤陣陣,在靜夜裏颼颼刮過耳邊。
離家之仿只靠歸夢排解,關山塞外離憂縈繞心間,
願與為友攜手同赴國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 [3]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創作背景

天寶八載(749),岑參為右威衞錄事參軍,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這首詩即為詩人赴安西途中所作。 [3]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作品鑑賞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文學賞析

全詩大體可分為三層,開頭六句敍述離長安西行情景;中間十六句敍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後八句敍述夜宿隴山情景。
詩的開頭從離京西上軍起。一開始就寫渾騎的飛奔。“一驛過一驛”寫路程的遙遠,也透露着行進的迅速;“驛騎如星流”,寫行進的迅速,包包含着路程的遙遠。“如星流”這一比喻把飛馳的驛騎寫得很形象。接着用“平明發咸陽,暮到隴山頭”,對路程的遙遠和行進的急切加以補充。以上四句從奔赴邊關的急切方面寫。以下兩句則從奔赴邊關的悲愁方面寫:“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寫抵達隴山及產生的感受。關於隴水,《隴頭歌辭》説:“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詩人途經隴山,自然要產生古今相通的行役之情和思鄉之感。如詩人在《經隴頭分水》中寫到的:“隴水何年有,潺潺道路傍,東西流不歇,曾斷幾人腸”。這正是“愁”的內容。以上點出題目“初過隴山”,寫總的感受,以急迫而悲慨的情調引起全詩。
以下十六句寫途中遇字文判官及雙方交談所得邊地情景。詩中先以“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來勾劃出一個餐風宿露、鞍馬風塵的騎者形像,為“誰家子”的出現蓄勢;緊接着又用“西來誰家子”一向來強調,然後以“自道新封侯”來點明騎者的身份與心理。“沙塵”、“霧露”兩句可見旅途之艱辛,而“自道”一句卻又見騎者的興奮與自豪,在上層“嗚咽令人愁”的基礎上,格調為之一轉。“前月發安西”以下八句是騎者即字文判官敍述沿途情景。先以四句寫路途的遙遠,又以兩句寫天氣的惡劣,再以兩句寫道路的坎坷艱難,從各個方面極寫“塞垣苦”,描繪極為真切。邊塞如此艱辛而逼出的卻是極高昂的情調:“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這就直接揭示出騎者的內心世界,以身許國,公而忘私。這樣,上面對邊塞苦寒的極力鋪寫,就成為了突出騎者的必要鋪墊。建安詩人曹植曾在《白馬篇》中描寫了一個“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哪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赴邊戰士的形象。在兩詩的比較中可以看到,這種以身報國的愛國精神,是古今相遇的。這些詩句,為“西來”的騎者所“自道”,是戍邊將土坦率真誠的表白,也是詩人對他們的讚許,其中也表現了詩人的胸襟。
詩的最後八句又收筆寫隴山夜景和詩人心境。詩人以“山口月”寫所見,以“溪流與松風”寫所聞,構成蒼涼荒寒的隴山夜景,用它來牽動、來烘托詩人的“離憂”。“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高憂”承上兩句夜景寫愁懷,詩的情調為之一抑,真切傳達出遠離家鄉的詩人的情懷,而最後兩句:“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情調頓時一揚,扣應題目“呈”字,以昂揚情調結束全詩。
全詩寫初過隴山途中情景,時而有急促的行進,時而有深沉的鄉思,時而有邊塞的艱辛,時而有昂揚的鬥志,使詩的情調如波浪洶湧,充分表達了初赴邊塞的詩人複雜的情懷;而以“嗚咽令人愁”開頭,以“不愁前路修”結束,説明“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這種慷慨昂揚的格調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於有深刻的切身體驗,詩中寫景寫事寫情都極為真切,生動地展現了當時戍邊將士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 [2]  [3]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名家評價

明·鍾惺《唐詩歸》:如口道(“來時”句)。漢魏人邊塞語(“四蹄”句)。從來作鄉夢語奇妙者多矣,為此“賴”字佔先(“別家”句)。
清·張鳴珂《彙編唐詩十集》:敍得有法,長篇中亦是足採。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亦稱驚絕。 [1]  [2]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4] 
參考資料
  • 1.    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37-39
  • 2.    孫欽善.高適岑參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108-110
  • 3.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