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鎖定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為天寶十三年(754年)作者赴北庭途經臨洮時所作。前三聯寫景,尾聯點明主旨。全詩從“聞説”落筆,極寫通往輪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邊地風物,抒發了詩人不辭路途遙遠艱苦,盡力國事的高昂豪邁的思想感情。
作品名稱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作品別名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得飛字)
作    者
岑參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作品原文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聞説輪台路,連年見雪飛
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1]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註釋譯文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詞句註釋

⑴臨洮:即洮州,唐時與吐蕃接界,在今甘肅臨潭西。一説指臨洮軍,駐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北庭:唐六都護府之一,治所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
⑵輪台:庭州屬縣.在今新疆烏魯木齊。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⑶連年:接連多年。一作“年年”。唐鄭遂初《別離怨》詩:“蕩子戍遼東,連年信不通。”
⑷曾(zēng):竟,竟然。一作“長”。
⑸應:一作“來”。
⑹疏勒:地名,唐時安西四鎮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屬甘肅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遠思”。勤王:謂盡力於王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 [1]  [2-3]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白話譯文

聽説通往輪台的路上,連年都可以看到雪飛。
春風從未到過那裏,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無邊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蒼的山嶺只是過了武威。
為王事盡力豈敢説路遠,只希望能從夢中返歸。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創作背景

此詩為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詩人岑參赴北庭途經臨洮時所作。臨洮的舊友為他餞別。這是一次唱和,他得到“飛”字韻,因作詩留贈,向詩友公開此行的意義。 [4]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作品鑑賞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整體賞析

此詩所寫,都是迴應其他人的關心和慰問。詩題“發臨洮將赴北庭”,因而詩中所敍述,也是臨洮至北庭沿途景物。開頭“聞説”者,則説明此行輪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對比:自然方面,春風不到,連年雪飛;人事方面,漢使應稀。此次雖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還是第一次,所以憑傳聞寫出輪台的寒冷與荒涼,但是調子並不低沉。
從“連年見雪飛”至“青山過武威”寫景,但詩人並沒有直接説環境多麼寒冷和惡劣,而是通過描寫春風不來、人少、植被稀疏來襯托北庭連年見雪飛的苦寒的惡劣環境。“連年見雪飛”寫氣候之寒冷,“春風曾不到”寫其荒涼,“白草通疏勒”寫其蕭瑟,“漢使亦應稀”寫其地距中原之遙遠,揭示出西域戍邊的艱苦性。
尾聯在內容情感上起到了點染和昇華的作用,全面地抒發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勤王敢道遠”就是指要竭盡全力報效祖國,而“私向夢中歸”表達了詩人想念家鄉,想和親人團聚的情感。這兩句其實是回答別人“勤王道路遠,家鄉何時歸”的關懷,寫得很有創意,把忠君報國之志和思念故鄉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結構上點明瞭詩歌主旨,昇華了主題,言簡義豐,言有盡而意無窮。
全詩從“聞説”落筆,極寫通往輪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邊地風物,以抒發詩人不辭路途遙遠艱苦,盡力國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4]  [5]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批評家許學夷:岑“聞説輪台路”在厥體中為壓卷,《正聲》不錄,不可曉。(《詩源辨體》)
明末清初學者黃生:前後兩截格。七、八分明寫北庭之遠,一時不能遽歸。立言恰要如此,方是真正詩人。將“春風”陪“漢使”,設語更松趣。(《唐詩矩》)
清代詩人冒春榮:詩腸之曲,如岑參“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本怨赴邊庭歸期難必,卻反言不敢道遠,夢中可歸。(《葚園詩説》卷一)
清代評論家餘成教:(岑參)《送人到安西)雲:“小來恩報國,不是愛封候。”《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雲:“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壘山》雲:“曠野看人小,長空共鳥齊。”《送張子尉南海》雲:“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首秋輪台》雲:“秋來惟有雁,夏盡不聞蟬。”信乎“語奇體峻”也!(《石園詩話》卷一) [2]  [4]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