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岑參詩作)

鎖定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詩作。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作品名稱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    者
岑參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題    材
邊塞詩、送別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品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2]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情景圖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情景圖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註釋譯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詞句註釋

⑴武判官:當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職名。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官,是節度使、觀察使一類的僚屬。
⑵白草:西北的一種牧草,曬乾後變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
⑷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裏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像梨花開了一樣。
⑸珠簾:用珍珠串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形容簾子的華美。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幕。形容帳幕的華美。這句説雪花飛進珠簾,沾濕羅幕。“珠簾”“羅幕”都屬於美化的説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錦衾(qīn)薄: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形容天氣很冷。衾,被子。
⑺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控,拉開。
⑻都護:鎮守邊鎮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鐵衣:鎧甲。難着:一作“猶着”,一作“猶著”。
⑼瀚海:沙漠,這裏當指輪台附近的準噶爾盆地沙漠。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這句説大沙漠裏到處都結着很厚的冰。
⑽慘淡:昏暗無光。
⑾中軍:稱主將或指揮部。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的營帳。飲歸客:宴飲歸京的人,指武判官。飲,動詞,宴飲。
⑿胡琴:泛指西域之琴,不是現在的胡琴。羌笛:羌族的管樂器。這句説在飲酒時奏起了樂曲。
⒀轅門:軍營的門。古代軍隊紮營,用車環圍,出入處以兩車車轅相向豎立,狀如門。這裏指帥衙署的外門。
⒁“風掣”句: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一言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掣,拉,扯。
⒂輪台:唐輪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境內,與漢輪台不是同一地方。天山:一名祁連山,橫亙新疆東西,長六千餘里。
⒃滿:鋪滿。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⒄山迴路轉:山勢迴環,道路盤旋曲折。
⒅空:只。 [2]  [3-4]  [5]  [6]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話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飄降大雪。
彷彿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競相開放。
雪花飄入簾籠沾濕帳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將軍獸角弓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鎧甲冷得難穿上。
無邊沙漠結成百丈堅冰,憂愁的陰雲凝結在長空。
帳中擺酒為回京人送行,助興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黃昏時轅門外大雪紛飛,凍硬的紅旗風吹不飄動。
在輪台東門外送你回京,臨行時茫茫白雪佈滿山。
山路曲折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馬蹄的印跡。 [4]  [5]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創作背景

岑參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春夏之交東歸,此詩當作於此期,具體時間約在天寶十四載(755),地點在輪台。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着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台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6]  [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品鑑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整體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鋭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此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敍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全詩共分三個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一起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即”“忽如”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接着四句寫雪後嚴寒。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彷彿在悠閒地飄散着,進入珠簾,打濕了軍帳。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氣寒冷也會訓練,還在拉弓練兵。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體現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與隆重。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裏迸發傾泄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着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豔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徵。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部分描寫了對友人惜別之情,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着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8]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邢昉唐風定》:細秀嫋娜,絕不一味縱筆,乃見煙波。 [9]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顛倒傳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問花源津渡。“胡琴琵琶與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鷺飛。 [9] 
清·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註》:起得勢,四語精微(首四句下)。彬彬乎大雅之章也。首尾完善,中間精整。 [9]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奇峭。起颯爽,“忽如”六句,奇氣奇情逸發,令人心神一快。須日誦一過,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換氣,起下“歸客”。 [9]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入手飄逸,迥不優人(首四句下)。深情無限,到底不脱歌雪故也(末二句下)。 [9] 
清·張文蓀《唐賢清雅集》:嘉州七古,縱橫跌蕩,大氣盤旋,讀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學古者,誠宜留心此種。看他如此雜健,其中起伏轉折一絲不亂,可謂剛健含婀娜。後人竟學盛唐,能有此否? [9] 
清·範大士《歷代詩發》:灑筆酣歌,才鋒馳突。“雪”字四見,一一精神。 [9]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方曰:“忽如”六句,奇才奇氣奇情逸發,令人心神一快。 “瀚海”句換氣,起下“歸客”。 [9]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10]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467
  • 2.    陳國林.高中生必背古詩文.北京:龍門書局出版社,2012:166-167
  • 3.    劉維均.西域史話(上).烏魯木齊: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5
  • 4.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93-194
  • 5.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32
  • 6.    孫欽善 等.高適岑參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137-138
  • 7.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03-605
  • 8.    梁川 等.唐詩三百首鑑賞.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191-193
  • 9.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97-798
  • 10.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