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適

(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

鎖定
高適(704年 [38]  —765年,詳見人物爭議目錄),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 [4] 
高適早年家貧潦倒,壯年時期多寓居梁宋一帶,曾與李白杜甫等人交遊。近50歲時經張九皋 [29]  推薦中有道科進入仕途,任封丘縣尉,不久辭去。後得哥舒翰賞識,入河西幕府掌書記 [30]  安史之亂後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 [48] 潼關陷落後曾請纓守長安,未果 [41]  ,在玄宗西逃後間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載,玄宗封諸王分鎮天下,高適切諫不可,升諫議大夫,後被肅宗召見,分析江東局勢,肅宗奇之,任為御史大夫兼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平永王之亂。 [31-32]  高適為官“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權宦李輔國忌其才,數加詆譭,遂被貶為太子少詹事 [63]  ,後歷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渤海侯。 [27]  諡號“忠”。 [28] 
高適是盛唐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載了恢弘豪邁的盛唐氣勢,又流露出與同時代其他詩人相異的特質。他在第一次長安應試失意之後,選擇客居宋中,此時因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與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現出一種蒼涼與悲切的藝術風格。遊於燕趙之時,詩人所見多令人憤怨之事,他以飽含悲痛的心情寫下了《薊門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現實的詩作。寓居淇上之時,他有感於田園生活,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山水田園詩作。著有《別韋參軍》《燕歌行》《別董大》《封丘作 [5-6]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人日寄杜二拾遺》等。
全    名
高適
別    名
高常侍
達夫
諡    號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渤海蓨(今河北景縣)
出生日期
704年 [38] 
逝世日期
765年
主要成就
盛唐詩人的傑出代表
主要作品
《高常侍集》
最高官職
散騎常侍
爵    位
渤海縣侯
追    贈
禮部尚書

高適人物生平

高適早年經歷

武后久視元年(700年),高適出生(詳見人物爭議目錄)。 [26] 
高適二十歲前之生活情況,因缺乏具體材料,無法詳探。《舊唐書·高適傳》只記載其“適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貧”。另據適《別韋參軍》:“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大致可知適二十歲之前基本流寓梁、宋,攻文習武,頗為刻苦。 [79] 
開元七年(719年),高適初遊長安。 [26] 
開元八年(720年),滯留長安。 [26] 
開元九年(721年),高適自長安失意而歸,客遊梁宋,定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讀自養。 [26] 
開元十七年(729年),約在此年作《苦雪四首》詩。 [26] 

高適北上游歷

開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權臣可突幹弒殺契丹王李邵固,率其部眾並脅迫奚族人叛唐降於突厥,奚王李魯蘇攜妻東華公主、李邵固之妻東光公主逃奔大唐,唐與契丹和奚族的戰爭在東北邊境爆發。 [76]  高適於本年或開元十九年聽聞邊境戰事,遂北上燕趙尋找投軍機會,過魏州,至鉅鹿,冬天到達前線的幽州、薊州一帶,途中作《三君詠》《鉅鹿贈李少府》《酬司空璲 [26]  [77]  本年還作有《苦雨寄房四昆季》《贈別晉三處士》等詩。 [26] 
開元十九年(731年)至遲於本年啓程北上,來到幽薊一帶。 [77]  [79]  作有《塞上》《營州歌》《別馮判官》《塞上聽吹笛》等詩。 [26]  [77] 
開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禕大破敵軍,高適作《信安王幕府詩》獻給李禕幕下諸人,求引薦而無果。同年,還作有《薊門五首》詩。 [26]  [77]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在薊門與王之渙郭密之等老友往來酬贈,期間作有《酬李少府》《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等詩。同年冬,失望南歸,途中作有《自薊北歸》詩。 [26] 
或雲高適此番北上幽薊,曾投身軍中。 [78]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自薊北南返宋中,一路漫遊,拜訪地方官吏韋濟薛據等人。期間作有《同朱五題盧使君義井》《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邯鄲少年行》《別韋五》《酬別薛三蔡大留簡韓十四主簿》《寄宿田家》等詩。同年冬,梁洽去世。高適作有《哭單父梁九少府》詩悼念。 [26] 

高適長安應試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赴長安應試,未能考中。同年,作《題李別駕壁》《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等詩。 [26]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在長安結交名流,與張旭等人同遊。同年,作《醉後贈張九旭》《宴韋司户山亭院》等詩。 [26]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高適與王之渙、王昌齡宴遊。高適的詩已經開始有人傳唱。同年,作有《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獨孤判官部送兵》等詩。 [26]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有感於張守珪隱瞞敗績、軍中腐敗之事,結合此前北上幽薊之見聞,作《燕歌行》詩。同年秋,離長安回宋中,中途暫住洛陽。同年,還作有《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送崔錄事赴宣城》《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見贈之作》等詩。 [26] 

高適漫遊四方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回宋中後,寂寞寡歡。與房琯同遊。同年秋至汶上,與杜甫同遊。同年,作有《遇沖和先生》《別孫訢》《同房侍御山園新亭與邢判官同遊》《送蕭十八與房侍御回還》《寄孟五少府》《宋中別司功叔各賦一物得商丘》《宋中送族侄式顏時張大夫貶括州使人召式顏遂有此作》《又送族侄式顏》《東平路作三首》等詩。 [26]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高適赴相州遊覽。同年,作有《別耿都尉》《題尉遲將軍新廟》等詩。 [26]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高適寓居淇上,與朋友詩酒贈答。同年,作有《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淇上別業》《淇上別劉少府子英》《送蔡十二之海上》《送魏八》《淇上送韋司倉往滑台》《同衞八題陸少府書齋》《酬衞八雪中見寄》《哭裴少府》《別韋兵曹》《別從甥萬盈》等詩。 [26] 
天寶元年(742年)秋,高適離開淇上,至滑台。同年作有《田家春望》《別張少府》《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漁父歌》《同羣公題鄭少府田家》等詩。 [26] 
天寶二年(743年),春天在滑台,夏季回睢陽,先後與地方名流李邕、李少康等往來。同年,作有《夜別韋司士》《酬鴻臚裴主簿雨後雎陽北樓見贈之作》《送柴司户充劉卿判官之嶺外》《同韓四薛三東亭玩月》《同羣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奉酬睢陽李太守》《畫馬篇》《詠馬鞭》等詩,令作有《奉和鵑賦》。 [26] 
天寶三載(744年)春,高適往來於睢陽、陳留間。同年夏,與李白杜甫登吹台賦詩,並漫遊梁宋。夏秋之間,至單父,與李白、杜甫同登琴台,且縱獵孟渚澤。又一起同遊王屋山陽台宮欲尋訪司馬承禎 [37]  秋末,從大梁出發東遊,經酇縣、符離、靈璧、彭城、泗水、盱眙、淮陰,直至襄賁,寓居樊家。同年有《同李司倉早春宴睢陽東亭》《送田少府貶蒼梧》《送楊山人歸嵩陽》《送蔡山人》《送虞城劉明府謁魏郡苗太守》《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登子賤琴堂賦詩三首》《觀李九少府翥樹宓子賤神祠碑》《同羣公秋登琴台》《同羣公題張處士菜園》《平台夜遇李景參有別》《宋中十首》《宋中別周梁李三子》《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等詩,並作有《東征賦》。 [26] 
天寶四載(745年)秋,高適由泗水西北行,至東平。赴汶陽,過魯郡、曲阜等地。同年,作有《漣上題樊氏水亭》《漣上別王秀才》《樊少府廳獅猛贊》《魯西至東平》《東平留贈狄司馬》《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外》《東平路中遇大水》《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秋胡行》《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苟山人》《同羣公題中山寺》等詩。 [26] 
天寶五載(746年)夏,奉李邕召,赴臨淄郡,再次與李白、杜甫相聚。後隨李邕至北海郡。同年,作有《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鄭太守》《同羣公出獵海上》《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等詩。 [26] 
高適代表詩作《別董大》 高適代表詩作《別董大》
天寶六載(747年)春,在東平。旋即歸睢陽,與故交崔二等人往來。同年冬,與董令望等人相聚。 [26]  同年作有《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別崔少府》《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別王徹》《效古贈崔二》《過崔二有別》《宋中遇劉書記有別》《宋中別李八》《別董大》等詩。 [27] 
天寶七載(748年),居睢陽,窮困潦倒。同年,作有《宋中遇陳二》《宴郭校書因之有別》《酬裴秀才》《詠史》等詩。 [27] 

高適任封丘尉

天寶八載(749年)春,與劉眘虛暢璀往來。睢陽太守張九皋對高適的才華感到驚奇,薦舉他參加有道科的考試,高適考中,被授職為封丘縣尉。 [29]  初秋,至封丘上任。同年,作有《別劉大校書》《睢陽酬別暢大判官》《古樂府飛龍曲留上陳左相》《留上李右相》《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 《初至封丘作》《答侯少府》等詩,此外還作有《謝封丘縣尉表》。 [27] 
天寶九載(750年)上半年,在封丘縣尉任上,內心苦悶,對趨奉長官與壓迫百姓的縣尉日常生活感到痛苦。 [60]  同年秋,送兵至清夷軍,途出濮陽,與沈千運相逢。又經河間、博陵北上,於是年冬抵達薊北。完成送兵任務後,回薊門過年。同年,作有《同陳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封丘縣》《封丘作》《贈別沈四逸人》《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同羣公登濮陽聖佛寺閣》《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送兵到薊北》《使青夷軍人居廟三首》《薊中作》《贈別王十七管記》《除夜作》等詩。 [27] 
天寶十載(751年)春,離開薊北,經河淇回封丘。同年,作有《同敬八盧五泛河間清河》《闢陽城》《同顏少府旅宦秋中》《九月九日酬顏少府》《奉酬睢陽路太守見贈之作》等詩。 [27] 

高適入河西幕

天寶十一載(752年)秋,辭官,赴長安, [29]  崔顥儲光羲綦毋潛岑參杜甫薛據等人唱和應酬。秋末,受田梁丘推薦,赴河西幕府,登隴山,先至武威,經昌松,至臨洮,皆不遇哥舒翰。轉至隴右節度使駐地部州西平郡,終於見到了哥舒翰,哥舒翰認為高適是奇才,於是上表請任高適為左驍衞兵曹,充任哥舒翰府內的掌書記。同年冬,隨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盛讚高適。 [30]  同年,作有《陳留郡上源新驛記》《後漢賊臣董卓廟議》文。令作有《崔司錄宅燕大理李卿》《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同李九士曹觀壁畫雲作》《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玉真公主歌》《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送張瑤貶五溪尉》《贈任華》《送別》《別王八》《送蹇秀才赴臨洮》《送李侍御赴安西》《送裴別將之安西》《送鄭侍御謫閩中》《送董判官》《送渾將軍出塞》《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登壟》《登百丈峯二首》《入昌松東界山行》《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等詩。 [27] 
天寶十二載(753年)四月,仍在長安,旋即返河西,隨哥舒翰進擊吐蕃,五月,拔洪濟、大漠門等城,悉收黃河九曲部落 [74-75]  (按:九曲之地是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陪嫁,四十餘年間一直是吐蕃侵擾大唐的跳板,故哥舒翰出兵收復 [61-62]  )。戰事結束後,回積石軍。秋,回河西,與竇侍御同遊。同年,作有《李雲南徵蠻詩》《金城北樓》《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塞下曲》《無題》《同呂員外酬田著作幕門軍西宿盤山秋夜作》《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河西送李十七》《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九曲詞三首》等詩。 [27] 
天寶十三載(754年),在河西幕府,清閒多暇。同年,作有《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部落曲》《奉寄平原顏太守》等詩,令作有《繡阿育王像贊》文。 [27]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十二月,朝廷召哥舒翰平叛 [47]  ,隨即拜高適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48-49]  。約於本年末短期兼任絳郡長史,出河東。 [50]  同年,作有《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送蕭判官賦得黃花戍》等詩。 [27]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改元),上半年,佐哥舒翰守潼關。六月,潼關失守,高適回到長安,建議玄宗拿出皇宮倉庫裏的財物,招募敢死之士堅守長安 [39-40]  ,並自告奮勇,願意親自率領百官子弟和招募的壯士死守長安,但羣臣都反對,玄宗沒有采納。 [39]  [41]  唐玄宗西逃後,高適自駱谷西馳,間道追至河池郡,謁見玄宗,上《陳潼關敗亡形勢疏》,極言朝廷軍政腐敗,得到玄宗的嘉許,不久升為侍御史,隨玄宗入蜀。 [31]  七月,玄宗封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四鎮節度使,命其收復長安、洛陽,同時封永王李璘為四鎮節度使,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三鎮節度使,豐王李珙武威都督、四鎮節度使,並下令各路物資均由本路自供,諸王可自行任命屬官和本路郡縣官。 [51]  高適極力勸諫玄宗不可如此行事,玄宗不納。 [32]  [52]  本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改元至德。 [53] 

高適出鎮淮南

至德元載(756年),八月,肅宗使者入蜀,玄宗正式傳位。 [54]  同月,高適被擢升為諫議大夫 [31]  十一月,肅宗召永王李璘歸蜀覲見,李璘抗命不從。肅宗聽聞高適論諫有素,就召見他商議對策,高適分析了江東的形勢利害,斷言李璘必敗,肅宗聽後覺得非同凡響。十二月,以高適兼為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二郡,與韋陟、來瑱共同平定江淮之亂。年底,李璘攻打江南東道唐軍,江淮大震,高適和韋陟、來瑱會師於安陸,誓師討伐李璘。 [55]  [32]  [56] 
至德二載(757年),年初,在廣陵(淮南節度使的治所 [57]  )上《謝上淮南節度使表》。正月,聞安祿山死,上表《賀安祿山死表》稱賀,並請求馬上率師北伐。 [42]  同時,對李璘採取分化戰術,寫信向李璘的手下將官講清形勢以及利害關係,要他們離開李璘,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李璘部下幾員大將知道跟着李璘沒有前途,一起離開了他,大軍不戰而潰,李璘本人也被殺。 [55]  [57]  [58-59] 
是時,睢陽保衞戰正在進行,張巡許遠堅守孤城十個月,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與河南都知兵馬使許叔冀都對同屬河南道的睢陽擁兵不救 [43]  ,高適至書賀蘭進明和許叔冀,並作《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詩,希望他們捐棄前嫌,共同救援睢陽,然未有迴應。 [43-44]  。八月,張鎬代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十月,高適率淮南所部隨張鎬援救睢陽,但援軍趕到時,城池已失陷三天。 [42]  [45-46]  [43] 
乾元元年(758年)春,由於權宦李輔國憎惡高適的才幹和敢於直言,多次進讒言詆譭,高適被左遷為東都太子府少詹事。 [33]  [63]  四月離開廣陵,過宋州、汴州至洛陽,留司東都。 [27]  此時太子李豫早已跟隨肅宗在長安,高適到洛陽實為賦閒。 [64]  同年,作有《登廣陵棲靈寺塔》《廣陵別鄭處士》《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同觀陳十六史興碑》《送崔功曹赴越》《贈別褚山人》等詩,令作有《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 [27] 

高適蜀中為官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軍在相州會戰中失利,高適隨東京留守諸官南奔襄、鄧。五月,拜彭州刺史。先自襄州經上津,入武關,至長安朝見唐肅宗,然後赴彭州任上。六月初,抵達彭州任所,上《謝上彭州刺史表》。秋天,高適收到吏部員外郎裴霸的贈詩,以《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相答,是為高適生平最長的一首詩。年底,杜甫到成都,高適聞訊即作作《贈杜二拾遺》問候,杜甫隨作《酬高使君相贈》答謝。是年,還作有《秦中送李九赴越》《赴彭州山行之作》《同河南李少尹畢員外宅夜飲時洛陽告捷遂作春酒歌》《同鮮于洛陽於畢員外宅觀畫馬歌》等詩。 [27]  [64] 
揚州出現的講述高適故事連環畫之一 揚州出現的講述高適故事連環畫之一
上元元年(760年),上《西山三城置戍論》 [64]  (又名《請罷東川節度使疏 [64]  、《西山三城置戍疏》 [66]  )此前,玄宗離蜀時將劍南劃分為西川、東川兩處節度,又在邊境的西山三城(松、維、保州)增兵防守 [65]  [64]  ,高適指出,劍南道邊境的軍糧輸送,以全蜀之力加上山南道相助尚且不足,而今西川能徵收賦税的只有成都、彭、蜀、漢四州,此四州殘破凋敝,卻要承擔其他地方十個州的重賦和徭役,加之重利者千方百計榨取,官員害怕擔責而極力催逼,百姓逃亡者不可斷絕,而大量關中士人流入蜀中,更加重了蜀地的負擔,“賦税差科,乃無涯矣”。為解救黎民於倒懸之苦,高適提出兩點建議,第一,縮短戰線,不爭朝夕,讓百姓休養生息,暫時削減“以戎狄言之,不足以利戎狄,以國家言之,不足以廣土宇”的西山三城的戍衞,第二,如果認為已守之土不可棄,則應撤銷東川的建制,將東西二川合併為一道,統一調度整個劍南的力量來對抗吐蕃。肅宗沒有采納高適的建議。 [66]  [65]  [64]  同年秋,杜甫作《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向高適求助。九月,高適轉任蜀州刺史。 [27] 
上元二年(761年)人日,題《人日寄杜二拾遺》詩贈杜甫。夏,梓州刺史段子璋反,東川節度使李奐敗逃成都,遂州刺史、虢王李巨被殺,綿州、劍州陷落,高適率兵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討段子璋,斬之。 [34]  [80]  同年冬,與王掄同至杜甫草堂做客。期間杜甫屢次赴蜀州依託高適。 [27]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肅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 [81]  ,是為代宗。七月,劍南兵馬使徐知道趁嚴武奉調回京之機舉兵反叛,“傾竭府庫,塗炭黎岷,遂為欃槍,恣行蠆毒……曾未數日,蕩壞一隅,郊原已空,市井如掃”,並陳兵要害,阻止嚴武回京。高適於蜀州起兵,擊徐知道,是年八月大破賊眾,徐知道被其部下所殺。高適救弊扶傷,安撫地方,上《賀斬逆賊徐知道表》。 [82-83] 
廣德元年(763年)二月,高適被任命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攝東川節度使,上《謝上劍南節度使表》,表明願竭盡全力忠於職守,為國為民分憂 [18]  ,但同時希望朝廷再選英才,託付西南,讓自己以暮年還京。 [67]  是年夏,西川局勢日趨緊張,高適專駐劍南西川節度轄區,東川另設留後(代節度使)一職,由梓州刺史張彝充任。 [68]  七月,吐蕃盡取河西隴右之地,逼近長安,高適練兵於蜀,率軍出現於吐蕃的南邊境,意圖牽制吐蕃的兵力,但師出無功。十二月,在吐蕃的進攻下,西山三城(松、維、保三州)因糧草不足而陷落,雲山新築二城亦陷落。 [35]  [69-70] 

高適還京封侯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代宗下旨,將劍南東、西兩川合併為一道 [71]  ,任命嚴武為節度使,詔高適還京。 [36]  高適約於三月回到長安 [72]  ,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官階由西川時的從三品升為正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户。 [36]  [85]  按,是年五月,代宗下《加散騎常侍員品詔》,極言自己對散騎常侍一職之看重,詔令增設散騎常侍的人員,並將其品階提升為正三品(原為從三品 [86]  ),命中書門下省舉薦人選。 [73]  [84] 
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適去世。 [27]  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忠”。 [28] 

高適主要影響

高適政治

高適在諫議大夫任上,盡職盡責。宰相房琯建議唐玄宗以諸王分鎮天下,高適切諫不可,因為這樣最易造成諸王擁兵割據,非但不利於平定安史之亂,還會導致諸王內訌,國家分裂。昏饋的唐玄宗,竟聽信了房琯之計。很快,到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握四道兵、封疆數千裏的永王李璘就據金陵反,正如高適所預料。唐肅宗任命高適為淮南節度使,統兵參與平叛時,高適對叛軍採取分化戰術,當年十二月出兵,次年(757年)二月,叛亂即被平定。 [25] 
乾元二年(759年),蜀中動亂,高適相繼改任蜀州和彭州刺史。高適發現,唐玄宗此前將劍南一道,分置東、西川兩個節度使,致使百姓疲於調度,搖役不均,是“以彈丸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安史之亂未平,而“蜀人又擾,則貽朝廷憂”。高適力諫糾正,唐肅宗不聽。上元二年(761年),梓州副使段子璋反,高適率彭州州兵,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斬之。崔光遠的牙將花警定卻乘機大略東蜀。唐肅宗怒免崔光遠的節度使之職,任高適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又反,高適將其擊破,劍南悉平。與劍南接境的吐蕃,乘唐王朝遭遇安史之亂,不斷入侵,既攻陷隴右,又騷擾京畿。高適練兵於蜀,率之逼壓吐蕃南境,欲加以牽制。但終因實力懸殊,師出無功。 [25] 

高適文學

詩歌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邊塞詩
書畫家王靖作品高適詩 書畫家王靖作品高適詩
高適三次出塞,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把邊塞詩的創作推向高峯,成為盛唐邊塞詩的領軍人物。高適的邊塞詩,多數寫於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前兩次出塞,高適並沒有真正參軍,對軍旅生活缺乏深切的體驗。但高適較強的憂患意識,使他十分關注士卒的苦難,以政治眼光分析邊防問題,提出見解。這時作品主要有《塞上》《薊門五首》《送兵到薊北》《燕歌行》《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等。 [20] 
高適到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活。他再次以政治家的眼光直面現實、深入思考。詩歌慷慨激昂,充滿了報國安邊的壯志豪情,歌頌着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愛國之情,對將士們滿懷憐惜和同情。在河西的作品主要有《塞下曲》《九曲詞三首》《河西送李十七》《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入昌松東界山行》《送白少府送兵至隴西》《金城北樓》《送渾將軍出塞》《部落曲》《塞上聽吹笛》等。 [20] 
元代的陳鐸在《詩譜》中説:“高適詩尚質主理”。所謂“主理”,是指高適以政治家的眼洞察世事、冷靜觀察,以社會責任感深入思考,詩作反歐面廣闊、題旨深刻;所謂“尚質”,是指其邊塞詩語言渾厚質樸,不假雕飾;多直抒胸臆,或多夾敍夾議。 [20] 
①主理
高適的邊塞詩“主理”,以政論筆調反映邊塞生活的所見所聞和冷靜的思考,反映面廣,思想內涵豐富,主旨深刻。 [20]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塞下曲》)“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報國安邊的豪情壯志,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滲透對將士為國奮戰的頌揚中,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鐵衣遠戍辛勤久”、“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燕歌行》)歌頌保家衞國“破殘賊”的將士們的愛國節操。《送渾將軍出塞》描寫邊塞廣漠奇險的戰場和將士們的艱苦生活,歌頌了將士們浴血戰鬥、死節不顧身的英雄氣概。表達了英雄主義的主題,洋溢着盛唐時代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燕歌行》),揭露了邊將驕奢淫逸,不恤士卒,軍中兵將苦樂不公。“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燕歌行》),抒發邊帥輕敵失策邊患難平的憂憤。“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燕歌行》),表達對徵人久戍難歸的憂憤和感慨。《薊門作》從不同的生活側面反映連年戰爭給戍邊士卒帶來的困苦,描寫了軍中將士苦樂懸殊的生活;《薊門五首》揭露並痛斥邊庭上“戍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的反常現象;《答侯少府》描繪“邊兵如芻狗,戰骨成埃塵”的悲涼場面,表達了對士卒的深切同情。“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臨此都。”寫出了幽薊一代邊患深重的嚴峻事實,議論邊策,指出與敵久戰並非長策,“和親”並非“遠圖”,追憶李廣,表示任用良將鎮撫邊塞方為良策。 [20] 
②尚質
高適的邊塞詩語言質樸,不假雕飾,渾厚典雅,“暗淡之內,古意猶存”。現實主義的白描,為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務是高適邊塞詩的主要特色。高適注重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的完整,以白描的手法來描寫現實,語言質樸,達意即可。高適的《燕歌行》寫軍容“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寫出徵軍氣勢浩大,用語簡樸質實。
高適的邊塞詩創作夾敍夾議,在敍寫中抒發主觀情緒和感受。《燕歌行》就是以夾敍夾議的手法寫成,既有戰爭場面的敍述,也有議論性的主觀看法和感慨。在敍寫中表達作者的感嘆和憂憤,譴責邊塞將帥不體恤兵士的行為。高適的邊塞詩不注重邊塞風光的描寫,即使有也是為抒情做鋪墊,也是觸景生情。如“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積雪與天迥,屯軍連塞愁”,“古鎮青山口,塞風落日時。巖巒鳥不過,冰雪馬堪遲”,描寫積雪、塞風只是作為襯托,表達對軍旅悲苦生活的感受。 [20] 
總之,高適以政治家的視角觀察邊塞軍旅生活,其邊塞詩“主理”,反映現實深刻,內涵豐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高適的邊塞詩“尚質”,語言不假雕飾,渾厚質樸。高適的邊塞詩筆力雄健,風格悲壯而沉鬱蒼涼。 [20] 
二、政治抒懷詩
縱觀高適的政治抒懷詩,在他困守民間的前期詩作中,可以看到較為清晰的政治觀點:在高適的心中,“天子垂衣方宴如,廟堂拱手無餘議。蒼生晏卧休徵戰,露台百金以為貴”才是理想的政治形態,他反對和親,對朝廷“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的政策表示不滿;雖然身在江湖,長期不得志,“我慚經濟策,久欲甘棄置”,但卻仍然一心牽掛朝堂,“萬事切中懷,十年思上書”,並以“永願拯芻蕘,孰雲幹鼎鑊”為目標,坦陳為百姓謀取福利才是自己的政治目標。正是因為確立了造福百姓的為政目標,因而在高適終於走上仕途,任封丘縣縣尉之後,他所感到的並不是官職在身的欣喜,而是“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身不由己的悲哀,強調自己絕不是委身風塵下,只為做官的人,終於辭去官職,奔赴河西。在河西哥舒翰幕下,高適看到了人生的曙光。邊塞的生活雖然危險艱苦,但也是實現人生理想,進入統治階層的捷徑。事實果然同高適預料的一樣,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對形勢的正確認識,高適深得唐玄宗賞識,並委以重任,從此開始了十年達官的生涯。一直堅守的理想終於有了實現的機會。高適深知機會的難得與珍貴,因此在他的後期生活中,切實地為治地的百姓做一些實事,儘可能地改善人民生活和平定戰亂成為首要的任務,這一時期雖然詩歌創作數量急劇下降,但他為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應視為高適最為優秀的政治抒懷詩。 [24] 
三、詠史詩
高適的詠史懷古詩多借詠懷史事抒發失意的抑鬱之情;借讚頌古時的良臣賢將表達積極入仕的崇高志願;或借古諷今,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象提出批判;而作於邊塞的詠史詩大多通過對古時戰事的分析感概,表述對於戰爭以及邊塞政策的看法與意見;甚而在這一類詩作中體現出文學觀。簡言之,高適的詠史詩內容豐富,藴含詩人的真情實感。從高適懷古感時,興寄深長的詠史詩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歷史時勢,感受到高適對時事的無限感概和執着現實的滿腔熱情。 [22] 
四、田園詩
高適岑參詩選 高適岑參詩選
盛唐是田園詩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而高適也是盛唐田園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由於受當時積極進取的時代環境的影響加之高適特有的思想性格、人生經歷,高適的田園詩有其獨具特色的思想內涵:高適的田園詩除了經常會抒發對仕進功名的一往情深之外,還注意到了田家生活的疾苦,更重要的是他能將對農民疾苦的同情與自己濟世安邦、效忠國家的遠大志向聯繫起來。與同時代的田園詩相比,高適的田園詩具有直抒胸臆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蕭瑟悲壯的獨特藝術風格,但也有藝術上的不足之處。高適的田園詩多以積極進取的思想氣質和昂揚的精神面貌取勝,其中很少有對自然景物體會入微的刻畫,即使有寫景的場面也多是以形取勝,並沒有達到神似的地步,缺少神韻和氣象。而王孟詩派的田園詩則寫的極富美感,詩中絢麗的色彩,幽美的境界,能喚起人們新鮮生動的視覺感受。儘管高適的田園詩在藝術上存在着種種缺陷,但他的田園詩已經脱離了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重在迴歸自然的旨趣,為中唐以後流行起來的表現“田家苦”的詩歌開了先河。 [19] 
五、酬贈應答詩
高適本身交遊頗廣,有許多詩文往來的朋友,他亦自稱“交遊天下才,脱略身外事”,以詩歌作為友朋之間聯絡感情的方式在唐代又十分普遍,在這一社會氛圍下,高適創作了大量的酬贈詩。 [21]  在其全部詩歌創作中所佔比例極大,數量上也遠遠多於邊塞、詠懷之類的詩歌。高適的交遊詩大體可分為送別、酬贈、遊宴三類,其情感特徵以悲為主基調,在不同時期有着多樣化的表現;內容多是記敍具體的交遊情況,輔之以抒情議論;手法上則以白描鋪敍為主。高適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交遊詩創作比重在盛唐詩人羣體中可以説是名列前茅的,其悲壯的詩歌風格,白描鋪敍的表現手法以及具有諷時意義的內容視角,無不彰顯着自身和時代的特點。他和同時代其他大力創作交遊詩的詩人一起,共同推動了盛唐時期交遊一詩的繁榮。 [23] 
後世影響
首先,高適的詩歌中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不僅直承陳子昂詩歌革新的主張,而且對於後來唐代詩歌發展到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創作高峯、具有承先啓後的作用。因此、高適在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創作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次,高適和稍晚的岑參為首,加上王昌齡、李頎等人組成的邊塞詩派,不僅大大地開拓了詩歌的創作領域,而且取得了邊塞詩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為盛唐詩壇增添了極大的光彩。 [1] 
高適現存文十六篇,分別為《為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謝封丘尉表》《陳留郡上源新驛記》《後漢賊臣董卓廟議》《送竇侍御知河西和糴還京序》《繡阿育王像贊》《樊少府廳獅猛贊》《謝上淮南節度使表》《賀安祿山死表》《罷職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謝上彭州刺史表》《西山三城置戍論》《謝上劍南節度使表》《賀斬逆賊徐知道表》《請入奏表》《賀收城表》。這十六篇文中,向朝廷所進之“表”九篇,論、議文兩篇,贊兩篇,其他三篇。 [18] 
在高適現存文中,以“表”為最多,因受職向朝廷所進謝表即有四篇。從這些表中,可以瞭解到高適堅定的政治抱負和為國為民盡責的決心。首先是高適官拜淮南節度使時,他在《謝上淮南節度使表》中除了表示自己對朝廷授予官職的感謝外,還表明願為了國家的安定竭盡全力、不惜犧牲,並具體闡明瞭自己的職責規劃。與《謝封丘尉表》不同,高適在受封淮南節度使後所寫的謝表不再僅僅表明自己對朝廷的感激之情,而是更多地闡述對節度使一職具體職責的認知和自己就職後具體工作的設計。這時的高適已度過了一段時間的官場和軍旅生活,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鉅變,對國家和社會有了更加強烈的責任感,同時也具備了為國為民作出貢獻的條件,因而這時所寫的謝表更為具體實用,也更能體現高適的政治才能和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所具有的卓越才能。 [18] 
寶應二年,高適以六十四歲之齡就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攝東川節度使,作《謝上劍南節度使表》。此文首先強調蜀地於國家之重要,稱劍南節度使之職須皇帝授予有才幹並極信任之人,而自己在淮陽、彭蜀二地為官並未有突出成績,卻被授予如此重要之官職,感此恩德竭力不辱使命。在表明了對皇帝信任的感激和自己受任的惶恐後,高適以年老才淺為由,希望皇帝另擇有才之人鎮守劍南,允許他“歸侍丹闕”。最後,高適再次表明願竭力忠於職守,為國為民分憂。這一篇謝表充分寫出了高適對蜀地戰略位置之重要、對所受官職責任之重大的認知,從而突出了高適對統治階級給予自己的信任所表示的由衷感謝,以此順承對皇帝、對國家的忠誠之意,合情合理,令人信服。之後,高適以年老為由希望解除外職回到京城,誇讚皇帝能夠“天高聽卑,下情上達”,是寄望得到皇帝體諒,得以歸京,在文章最後述自己治內軍府、賦税之事,重申自己願為皇帝、為百姓分憂解難之心,意即雖渴望得到皇帝體諒得歸京城,但並不會以此疏於職守,只要在任上,就定然全心全意,竭盡所能。全文有情有理,無需贊言已將個人意願與對國家的忠心全盤托出,順情順理,使人絲毫不感牽強虛假之意,雖然只是得授官職後依例所作之文,卻條理明晰,感情真摯,體現了高適成熟的政治體察力和優秀的作文能力。 [18] 
除了上述四篇謝表,高適所作之《為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後漢賊臣董卓廟議》《賀安祿山死表》《西山三城置戍論》《賀斬逆賊徐知道表》《請入奏表》《賀收城表》等七篇文章皆為上奏朝廷之文,從中可見高適的許多政治觀點及其政論文之特色。 [18] 
《賀安祿山死表》《賀斬逆賊徐知道表》《賀收城表》三文為賀表。《賀安祿山死表》作於安祿山被殺後,另二表均為徐知道事而作。這三篇文章雖然都很短小,是目的性與實用性較強的文體,但條理明晰,清楚表明了高適的政治觀點,為後人瞭解其思想抱負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18] 
高適對反叛之臣的痛恨不僅針對與其同時的安祿山和徐知道等人,對歷史上的叛逆臣子,高適也是痛加斥責,毫不留情的。杜甫將安祿山與董卓作比,高適則針對當時民間淫祀董卓之風,作有《後漢賊臣董卓廟議》一文,痛斥董卓。要求焚燬淫祀董卓的廟宇,取締這一不當風氣。文章氣勢充沛,對董卓的批判極盡慷慨,使人讀之氣憤填膺,意氣激盪。 [18] 
《西山三城置戍論》是高適任彭州刺史時根據任地具體情況所上之政論文,主張合東、西川為一道,罷西山三城之戍,從此文中亦可得知高適為政之重民和對治地形勢之深刻了解。 [18] 
高適一方面為百姓爭取較為寬鬆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主張以德治教化為本,導民向善,《為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一文對迴文詩的記載對後世的研究多有裨益,更突出的是,對於詩作,高適看重的是其中“祥瑞之氣”和教化百姓的作用,與其《繡阿育王像贊》一文中體現的高適對於宗教的態度相映相符。這兩篇文章集中體現了高適對於文學、宗教教化作用的重視,是從治國治民的需要出發對文學和宗教加以要求,雖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政論文,卻同樣體現着高適作為政治家詩人所特有的時刻從政治要求出發對事物進行觀照的特點。 [18] 
另一篇政論色彩較為濃厚的文章是《送竇侍御知河西和糴還京序》。文章短小簡潔,在誇讚竇侍御的功績同時,提出如何有效使用收受糧税,也是一篇體現了高適政治觀點的散文。 [18] 
與這些文章相比,《樊少府廳獅猛贊》和《罷職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二文則或託物言志,或敍事以抒情,在高適現存文中別具特色。 [18] 
《樊少府廳獅猛贊》乃為詠樊少府廳中獅子像而作,高適對獅子威風的種種極盡能事的描寫,都是為了以獅子襯托樊公之雄風,樊公的英雄氣概經前文鋪墊形容,至結尾方始點出,語風勁峭而短小精悍,雖寥寥數行卻使人印象深刻,深為所動。 [18] 
《罷職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是高適敍事以抒情的名篇。高適於罷職還京途中作此祭文,將自身遭際的無窮感慨,與對張巡許遠不屈抗戰卻得不到援助,最終慷慨就義的無限哀悼融為一體,化而為文,情真意篤。滿篇以悲憤之情描寫睢陽守城軍民的艱苦卓絕與他們寧死不屈的英雄氣節,以一城存亡之慘烈宏贊張、許二人於國家危難之際不懼犧牲之精神,可歌可泣。這是高適對張巡、許遠最為真摯的哀祭,更是他於亂世中歷盡滄桑而發的感嘆,寄寓了強烈的悲憤之情,感人至深。 [18] 
從現存十六篇文中可見,高適作文涵蓋表、贊、序、論、議、記等多種文體,內容亦涉及國家政治形勢、具體施政方針、個人仕途遭際、情感流露,對民間文學、宗教的態度等多個方面,且均達到一定的藝術高度。 [18] 
辭賦
高適的辭賦傳世的僅有三篇,分別為:《雙六頭賦送李參軍》《奉和鶻賦》《東征賦》,分別為送別勵志、詠物言志、懷古感時之作,從三篇賦作可以略窺高適辭賦創作的一些特點。 [18] 
《雙六頭賦送李參軍》借詠雙陸送李參軍。賦開篇描畫雙陸,最後引入正題,擅於雙陸的李參軍思敏行捷,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機會的時候也一定能夠把握,從此創一番事業,一嗚驚人。通過對遊戲規則和投入程度的描述,引出對志同道合、共同遊戲的朋友的瞭解和信任,進而對朋友的前途滿懷信心,以此來加以鼓勵。以小小棋盤喻人生,以遊戲中的智慧對決見人品,將遊戲場面寫得緊張激烈又趣味橫生,文章雖短而頗有諧趣。而文中對雙陸的詳細描寫也為後世研究唐代雙陸游戲提供了重要資料,使此文具有雙重價值。 [18] 
《奉和鶻賦》是一篇詠物言志的佳作。乃是為李鯊《鵑賦》所感,嘆息自己沉滄民間之遭遇,故為此作。文章開頭便極言鶻之形狀氣質,“頭小而鋭,氣雄而逸”的鶻有着沉着鎮定、靈活敏鋭的個性特徵。鶻能沖天而飛,更勇猛善戰,飛鳥走兔都是它爪下獵物。如此英勇雄逸的鶻,所希望的是得人賞識、為人所用。縱然雄姿難匹,然所願者不過從君之令,為君所使j。這可以視為高適的自我表白,稱自己滿腹才華,只求得到在上者賞識,得效犬馬之力。然而就是這樣的鶻,卻空有傲人的本領和豪爽磊落的胸襟,志向卻無處施展。此賦名為詠鶻,實則是高適以鶻自許,借鶻抒情的自述之作。詩人空有一腔報國的熱情和滿腹才華,卻為時所棄,始終得不到賞識和重用,又不願意放下傲骨,與碌碌之輩相爭比。因作者皆以親身經歷與感受作文,故而全篇一氣貫注,雖為詠物之作,卻是“直抒胸臆”,感人至深。 [18] 
《東征賦》作於天寶三載,高適“自睢陽經郴縣、符離、靈壁、彭城、泗水、盱眙、淮陰而至襄賁(漣上)為止,未及南楚,故曰東征”。高適在此賦中記錄了所經之地的風光景物,更多的則是對遊歷之地令人想起的諸多歷史人物所生髮的感慨。從高適在賦中流露出的對歷史人物的不同態度可以看出,他所欽慕的是以雄才大略成就一番偉業的英雄,是輔佐帝王建立萬世基業的良臣,那些荒淫暴虐的亡國之君和不能忠於君主的逆臣都是他批判的對象,由此高適鮮明的政治觀盡數呈現,不言而喻。《東征賦》的價值不僅在於體現出了高適的政治觀點,還在於其中對景物的描述,與作者的情緒起伏相映襯,烘托出詩人的情感,增加了動人的色彩。 [18] 
高適的辭賦雖然存世極少,僅有三篇,但或借遊戲之筆鼓勵友朋,或以詠鶻自喻,或於羈旅途中感古懷今,題材各不一致,文風亦頗多樣,文中多貫注強烈的個人感情,無論是直抒胸臆之作,還是寫景敍事,皆氣勢流注,揮灑自如,筆勢浩蕩,讀來極為感人,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高的造詣。 [18] 

高適歷史評價

唐玄宗授高適為諫議大夫制(賈至草擬):侍御史高適,立節貞峻,植躬高朗,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贍文雅之才。長策遠圖,可雲大體;讜言義色,實謂忠臣。宜回糾逖之任,俾超諷諭之職。 [31] 
唐代文學家殷璠: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嶽英靈集》捲上) [9] 
唐代詩人杜甫:① 當代論才子,如公復幾人。(《奉簡高三十五使君》)②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書記》)③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④總戎楚蜀應全未, 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⑤致君丹檻折……獨步詩名在(《聞高常侍亡》)⑥嗚呼壯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動寥廓。(《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唐代文學家李華:渤海高適達夫,落落有奇節。(《三賢論》) [87] 
唐代詩人李頎:五十無產業,心輕百萬資。(《贈別高三十五》)
唐代詩人範攄:高適侍御與王江寧昌齡伸冤,當時用為義士也。(《云溪友議捲上 [88] 
五代後晉史學家劉昫趙瑩等:①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數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②適負氣敢言,權幸憚之。③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術,為大臣所輕。④累為藩牧,政存寬簡,吏民便之。⑤其《與賀蘭進明書》,令疾救梁、宋,以親諸軍;《與許叔冀書》,綢繆繼好,使釋他憾,同援梁、宋;《未過淮先與將校書》,使絕永王,各求自白,君子以為義而知變。⑥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⑦適以詩人為戎帥,險難之際,名節不虧,君子哉!⑧張鎬國器,適、璀儒風。(《舊唐書》) [2] 
北宋文學家宋祁歐陽修等:①負氣敢言,權近側目。②適尚節義,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而言浮其術,不為搢紳所推。然政寬簡,所涖,人便之。年五十始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佈。其詒書賀蘭進明,使救梁、宋以親諸軍,與許叔冀書,令釋憾;未度淮,移檄將校,絕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為義而知變。(《新唐書》) [3] 
南宋詩論家嚴羽: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 [10] 
元代文學家吳師道: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吳禮部詩話》) [10] 
元代文論家陳繹曾: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籤》卷五引《吟譜》) [9] 
元代詩人辛文房: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輔國忌其才。……適尚氣節,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多胸腹間語。(《唐才子傳》卷二) [10] 
明代詩文家徐獻忠: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琅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唐詩品》) [10]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高、岑一時不易上下,岑氣骨不如達夫遒上,而婉縟過之。選體時時入古,岑尤陟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為正宗。五言近體,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濃厚。(《藝苑卮言》) [10] 
明代學者胡應麟:①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②古詩自有音節。陸、謝體極俳偶,然音節與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陽、常侍雖音調高遠,至音節時入近體矣。③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調音節,時有參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質力造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內,古意猶存;岑英發之中,唐體大著。④高、岑並工起語,岑尤奇峭,然擬之宣城,格愈下矣。⑤高氣骨不逮嘉州,孟才具遠輸摩詰,然並驅者,高、岑悲壯為宗,王、孟閒淡自得,其格調一也。⑥盛唐排律,杜外,右丞為冠,太白次之。常侍篇什空淡,不及王、李之秀麗豪爽,而信安王幕府三十韻,典重整齊,精工贍逸,特為高作,王、李所無也。⑦王、岑、高、李,世稱正鵠。嘉州詞勝意,句格壯麗而神韻未揚:常侍意勝詞,情致纏綿而筋骨不逮。⑧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⑨高、岑明淨整齊,所乏遠韻。王、李精華秀朗,時覺小疵。學者步高、岑之格調,含王、李之風神,加以工部之雄深變幻,七言能事極矣。(《詩藪》) [10] 
明代詩論家許學夷:①唐人五七言古,高、岑為正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騁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達;岑語雖調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七言歌行,高調合準繩,岑體多軼蕩。②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③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於放,蓋過而非不及也。(《詩源辯體》) [10] 
明代文學家胡震亨:①陳繹曾曰: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王、孟閒淡自得,高、岑悲壯為宗。②岑詞勝意,句格壯麗,而神韻未揚;高意勝詞,情致纏綿,而筋骨不逮。岑之敗句,猶不失盛唐;高之合調,時隱逗中唐。③高適,詩人之達者也,其人故不同。甫善房琯,適議獨與琯左。白誤受永王磷闢,適獨察璘反蔭,豫為備。二子窮而適達,又何疑也。(《唐音癸籤》) [10] 
明代文學家鍾惺譚元春:鍾雲: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並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説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唐詩歸》) [10] 
明末學者周珽: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佈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於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者,盛唐佳品,豈能多得?(《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10] 
明代文學家陸時雍:七言古,盛於開元以後,高適當屬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詩鏡總論》) [10] 
明末清初文學家賀貽孫:高、岑五言古、律,俱臻化境,而高達夫尤妙於用虛。非用虛也,其筋力精神俱藏於虛字之內,急讀之遂以為虛耳。以此作律詩更難。如達夫《途中寄徐錄事》雲:“落日風雨至,秋天鴻雁初。離憂不堪比,旅館復何如。君又幾時去,我知音信疏。空多篋中贈,長見右軍書。”“君又”“我知”等虛字,豈非篇中筋力,但覺其運脱輕妙,如駿馬走坡,如羚羊掛角耳。且其難處,尤在虛字實對,仍不破除律體。太白雖有此不衫不履之致,然頗近古詩矣。(《詩筏》) [11] 
清初詩論家葉燮:盛唐大家,稱高、岑、王、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衝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傑句,苦無全篇,且起結意調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雲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後人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原詩》外篇) [10] 
清代詩人郎廷槐: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於岑乎?(王士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鍾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師友詩傳續錄》) [10] 
清代詞人賀裳:鍾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餘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穠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珪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提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載酒園詩活又編》) [10] 
清代學者沈德潛:①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唐詩別裁集》)②高、岑、王、李四家,每段頓挫處,略作對偶,於局勢散漫中,求整飭也。(《説詩晬語》捲上) [10] 
清代書法家方貞觀:高適、李頎不獨七古見長,大段氣體高厚,即今體亦復見骨格堅老,氣韻沉雄。(《輟鍛錄》) [10] 
清代醫家薛雪:前輩(指葉燮)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嘉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後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後人苟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一瓢詩話》) [10] 
清代詩人李重華: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者。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貞一齋詩話》) [10] 
清代詩人黃子云: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彬彬。(《野鴻詩的》) [10] 
清代詩人喬億:高、岑詩同而異:高詩渾樸,岑詩警動。(《劍溪説詩》捲上) [12] 
清代詩人管世銘:高常侍豪巖感激,岑嘉州創闢經奇,各有“建大將旗鼓出井徑”之意。(《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12]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鍾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石洲詩話》卷一) [11] 
清代文學家洪亮吉:①孫可之、李習之、皇甫持正能為文而不能為詩,高、岑、王、李、李、杜、韋、孟、元、白能為詩而不能為文,即有文亦不及其詩。(《北江詩話》卷二)②高常侍之於杜浣花,賀秘監之於李謫仙,張水部之於韓昌黎,始可謂之詩文知已。(《北江詩話》卷六) [12] 
清代文學家方東樹:①王、李、高、岑別有天授,自成一家,如如來下又有文殊、普賢、維摩也。又如太史公外別有莊、屈、賈生、長卿也。(《昭昧詹言》卷十二)②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平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餘韻,仍是俗手耳。(《昭昧詹言》卷十二)③高、岑二家,大概亦是尚興象,而氣勢比東川加健拔。(《昭昧詹言》卷三) [12] 
清末民國思想家宋育仁:高適達夫,其源出於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雄傑,妙於造語,每以俊言取致……。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鬱,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啓後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詩品》) [9] 

高適主要作品

高適的詩文,在唐代已經結集,北宋時流傳於世,明清時期流傳較廣,版本眾多。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有《四部叢刊》集部影印上海涵芬樓藏的明代銅活字本《高常侍集》八卷和《全唐詩》中收的高適詩四卷,二者詩歌數量相近,但篇目有出入。當代通行的版本,主要有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的劉開揚的《高適詩集編年箋註》,以明銅活字本為底本,收詩244首,文賦19篇;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孫欽善的《高適集校注》,以明覆宋刊本為底本,收詩249首,文賦19篇。此外還有,崇文書局2020年出版的李丹的《高適詩全集》,收錄詩歌258首(其中12首為誤收之詩),文賦21篇。 [13] 

高適人際關係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高祐(一作高佑,官至隋朝左散騎常侍。)
高侃(一作高偘,左監門衞大將軍、安東都護、平原威公,贈左武衞大將軍,陪葬於乾陵。)
高崇德(歷任洮勝二府都督,沁會延三州刺史,並府司馬,太子右衞率。)
高琛(官至睢陽郡司功。前妻杜蘭,後妻楊氏。)
高逸
---
---
高榮(妻崔氏。)
---
---
高崇禮(官至雲麾將軍行左衞率府中郎將。)
高元琮(官至遂州司户參軍。)
高鏡
高岑(妻尚氏。)
高幼成
高崇文(官至韶州長史,妻吳氏。)
高適
---
---
---
高嬇(為成都縣尉朱守臣之妻。)
---
---
---
(以上參考資料) [15-16] 

高適人物爭議

籍貫
舊唐書·高適傳》説高適為“渤海蓨人”,《新唐書·高適傳》説是“滄州渤海人”。但唐時已無渤海郡,故論者對此多有爭議。彭蘭認為應依《舊唐書》所説,定高適為唐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註》一書中所附年譜亦持此説;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學史》則認為高適是滄州渤海人;孫欽善《高適年譜》則以渤海為高適郡望,又依其《題李別駕壁》等詩定高適鄉里為洛陽傅璇琮的《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贊同此説,併為之補充論證;傅希堯《高適籍裏求是》則提出高適是唐滄州饒安(今河北省鹽山縣)夜珠高村人。 [17] 
生年 
關於高適的生年,向無定論,影響較大的説法有:
(1)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説。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持此説。
(2)約久視元年(700年)説。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北京大學中文系五五級《中國文學史》均持此説。
(3)久視元年(700年)説。周勳初《高適年譜》、佘正松《高適研究》持此説。
(4)長安元年(701年)説。孫欽善《高適集校注》附《高適年譜》持此説。
(5)長安二年(702年)説。聞一多唐詩大系》、高文《試論高適》、中國科學院文研所《中國文學史》、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徐無聞《高適詩文系年稿》均持此説。
(6)久視元年(700年)—長安二年(702年)之間説。傅璇琮《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持此説。
(7)長安四年(704年)説。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註》附《高適年譜》,陳鐵民喬象鍾《唐代文學史》上冊均持此説。
(8)神龍二年(706年)説。彭蘭《高適系年考證》、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辭海·文學分冊》均從之。 [17] 
求仕經歷
高適《別韋參軍》雲:“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在20歲時初遊長安求仕。由於對其生年的判斷不同,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註》以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初遊長安時間;左雲霖高適傳論》定為開元九年(721年);周勳初《高適年譜》和佘正松高適研究》則以為是在開元七年(719年)。 [17] 
初次求仕沒有成功,高適又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應唐玄宗詔書被徵召,但仍然無果。各種年譜因高適詩《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序言“乙亥歲,適徵詣長安”,皆以為高適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赴長安,然檢《資治通鑑》,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至東都洛陽,直至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冬方啓程往西京,而所謂徵詣,是應徵詣見皇帝,那麼就應該是在玄宗所在的洛陽,古代文人又有以“長安”代指都城的習慣,故而此時高適的行蹤有待考辨。廖立的《高適徵詣長安岑參獻書西周在洛陽辨》一文即對此問題進行了論述。 [17] 
遊宦經歷
天寶八年,高適舉有道科,授封丘尉。關於這一時間,學界亦有分歧:
(1)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認為,高適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被徵到長安,旋赴封丘尉任。 [17] 
(2)彭蘭《高適系年考證》則認為舉有道科系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但認為此年高適落第,仍還宋州;説高適於天寶六載(747年)夏、秋之際,又被徵詣長安,旋解褐汴州封丘尉。 [17] 
(3)孫欽善《高適年譜》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認為高適於天寶八載(749年)舉有道科登第,即授封丘尉。傅璇琮《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周勳初《高適生平若干問題的探討》都認為此説較為穩妥,併為之作了較為詳細的考辨。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高適行年考》、劉開揚《高適年譜》亦主此説。 [17] 

高適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 [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 [3] 
《唐才子傳·卷二》 [4] 
---

高適後世紀念

禹王台風景區坐落於開封城牆外東南部。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盲人樂師師曠常在此吹奏古樂,故名“吹台”。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適曾在此聚會,飲酒賦詩。明嘉靖二年(1522年),為追念大禹治水功德,在吹台上建禹王廟一座,此後改名為禹王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為了紀念李白、杜甫、高適同登吹台而建了三賢祠,位於禹王廟正殿東院,祠內有李白、杜甫、高適的塑像。 [7-8] 

高適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講述內容
2023年
動畫電影
講述了安史之亂爆發後數年,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 [14] 
參考資料
  • 1.    佘正松著.高適研究:巴蜀書社,1992.08:第270-272頁
  • 2.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高適》:高適者,渤海蓚人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7-13]
  • 3.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高適》:高適,字達夫,滄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7-13]
  • 4.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高適》: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滄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後舉有道,授封丘尉。未幾,哥舒翰表掌書記。後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輔國忌其才。蜀亂,出為蜀、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度使。還,為左散騎常侍。永泰初卒。適尚氣節,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嘗過汴州,與李白、杜甫會,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中間唱和頗多。今有詩文等二十卷,及所選至德迄大曆述作者二十六人詩,為《中興間氣集》二卷,並傳。
  • 5.    高適: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中國教育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5-31]
  • 6.    高適早期詩歌風格初探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引用日期2023-06-27]
  • 7.    禹王台風景區  .映象網[引用日期2023-07-12]
  • 8.    禹王台下話古今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12]
  • 9.    馬承五主編.唐宋名家詩詞箋評: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04:第85頁
  • 10.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第460-465頁
  • 11.    孫育華主編;馬月琴等撰稿.唐詩鑑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10:第999-1000頁
  • 12.    王步高主編.唐詩三百首匯評: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12:第1017-1018頁
  • 13.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前言第9頁
  • 14.    《長安三萬裏》發佈貼片預告 李白胸懷大鵬之志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3-07-13]
  • 15.    樊英峯主編.乾陵文化研究 11:三秦出版社,2017.02:第82-84頁
  • 16.    仇鹿鳴,唐雯.高適家世及其早年經歷釋證——以新出《高崇文玄堂記》、《高逸墓誌》為中心[J].社會科學, 2010(4):179-192.
  • 17.    張馨心.高適研究述評[J].甘肅社會科學, 2011(1):133-137.
  • 18.    張馨心著.高適研究論稿:民族出版社,2014.01:第112-132頁
  • 19.    蓋宇夏.高適田園詩研究[D].青島大學,2008.第37頁.
  • 20.    劉梅蘭.尚質主理——高適邊塞詩淺析[J].青年文學家, 2012(10X):210.
  • 21.    張馨心著.高適研究論稿.:民族出版社,2014.01:第191-192頁
  • 22.    張馨心著.高適研究論稿:民族出版社,2014.01:第189頁
  • 23.    劉峯.交遊天下才 悲歌傷懷抱[J].首都師範大學, 2012.第35頁.
  • 24.    張馨心著.高適研究論稿:民族出版社,2014.01:第161-162頁
  • 25.    劉隆有.高適:懷瑾握瑜,終成偉業[J].公務員文萃, 2019(4):68-71.
  • 26.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第425-440頁
  • 27.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第441-455頁
  • 28.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永泰元年正月卒,贈禮部尚書,諡曰忠。
  • 29.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宋州刺史張九皋奇之,舉有道科中第,調封丘尉,不得志,去。
  • 30.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河西節度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左驍衞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從翰入朝,盛稱之於上前。
  • 31.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及翰兵敗,適自駱谷西馳,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謁見玄宗,因陳潼關敗亡之勢……玄宗嘉之,尋遷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適,立節貞峻,植躬高朗,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贍文雅 之才。長策遠圖,可雲大體;讜言義色,實謂忠臣。宜回糾逖之任,俾超諷諭之職, 可諫議大夫。”
  • 32.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節度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
  • 33.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兵罷,李輔國惡適敢言,短於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 3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後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東川節度使李奐,適率州兵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於璋,斬之。
  • 35.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代宗即位,吐蕃陷隴右,漸逼京畿。適練兵於蜀,臨吐蕃南境以牽制之,師出無功,而松、維等州尋為蕃兵所陷。
  • 36.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代宗以黃門侍郎嚴武代還,用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户。
  • 37.    鑑賞|詩仙李白的唯一存世書跡  .齊魯晚報[引用日期2023-07-21]
  • 38.    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編.《歷代詠陝詩詞曲集成 古代部分 上》:三秦出版社,2007:第426頁
  • 39.    【文化政協】《鹽山歷史文化叢書》之《高適年譜》公元756年  .微信[引用日期2023-08-03]
  • 40.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翰敗,帝問羣臣策安出,適請竭禁藏募死士抗賊,未為晚,不省。
  • 41.    《新唐書·卷二百六·列傳第一百三十一》:是日,帝自南內移仗未央宮,國忠見百官,鯁咽不自勝,監察御史高適請率百官子弟及募豪桀十萬拒守,眾以為不可。
  • 42.    佘正松著.高適研究.中華書局.2008.10,第92頁
  • 43.    【文化政協】《鹽山歷史文化叢書》之《高適年譜》公元757年  .微信[引用日期2023-09-11]
  • 4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其與賀蘭進明書, 令疾救梁、宋,以親諸軍;與許叔冀書,綢繆繼好,使釋他憾,同援梁、宋。
  • 45.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始,肅宗詔中書侍郎張鎬代進明節度河南,率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節度掎角救睢陽,巡亡三日而鎬至。
  • 46.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 至德二載十月: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間丘曉,使共救之。曉素傲很,不受鎬命。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
  • 47.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三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病廢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與祿山不協,召見,拜兵馬副元帥,將兵八萬以討祿山……軍於潼關
  • 48.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祿山亂,召翰討賊,即拜適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翰守潼關。
  • 49.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 祿山之亂,徵翰討賊,拜適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翰守潼關。
  • 50.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第354頁
  • 51.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  至德元載: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享充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永王璘充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都使……盛王琦充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都使……豐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都使……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其署置官屬及本路郡縣官,並任自簡擇,署訖聞奏,時琦、珙皆不出閣,惟璘赴鎮。
  • 5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帝以諸王分鎮,適盛言不可。
  • 53.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 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城南樓……尊玄宗曰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
  • 54.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  至德元載:八月……癸巳,靈武使者至蜀……丁酉,制:“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己亥,上皇臨軒,命韋見素、房琯、崔渙奉傳國寶玉冊詣靈武傳位。
  • 55.    佘正松著.高適研究:中華書局,2008.10:第87-88頁
  • 56.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五 至德元載:十一月……敕璘歸覲於蜀;璘不從。江陵長史李峴辭疾赴行在,上召高適與之謀。適陳江東利害,且言璘必敗之狀。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二郡,以適為之;置淮南西道節度使,領汝南等五郡,以來瞋為之;使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圖璘……吳郡太守兼江南東路採訪使李希言平牒璘,詰其擅引兵東下之意。璘怒,分兵遣其將渾惟明襲希言於吳郡,季廣琛襲廣陵長史、淮南採訪使李成式於廣陵……江淮大震。高適與來瑱、韋陟會於安陸,結盟誓眾以討之。
  • 57.    【文化政協】《鹽山歷史文化叢書》之《高適年譜》公元756年  .微信[引用日期2023-09-15]
  • 58.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未度淮,移檄將校,絕永王,俾各自白
  • 59.    《新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廣琛知事不集,謂諸將曰:與公等從王,豈欲反邪?……今乃不然,使吾等名絓叛逆,如後世何?”眾許諾,遂割臂盟。於是惟明奔江寧,馮季康奔白沙,廣琛以兵六千奔廣陵。
  • 60.    高適《封丘作》:拜迎長官心欲碎,鞭笞黎庶令人悲。
  • 61.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330-331
  • 62.    《新唐書》:“吐蕃外雖和而陰銜怒,即厚餉矩,請河西九曲為公主湯沐,矩表與其地。九曲者,水甘草良,宜畜牧,近與唐接。自是虜益張雄,易入寇。”
  • 63.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輔國惡其才,數短毀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 64.    【文化政協】《鹽山歷史文化叢書》之《高適年譜》公元758年--760年  .微信[引用日期2023-09-26]
  • 65.    《新唐書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第489頁轉引)
  • 66.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414-415《西山三城置戍疏》
  • 67.    高適《謝上劍南節度使表》:陛下慎擇任人,朝廷多士,伏願更徵英彥,俾付西南,許臣暮年,歸侍丹闕。
  • 68.    【文化政協】《鹽山歷史文化叢書》之《高適年譜》公元763年  .微信[引用日期2023-09-26]
  • 69.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九 廣德元年:七月……吐蕃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救。
  • 70.    杜甫《東西兩川説》:頃三城失守,罪在職司,非兵之過也,糧不足故也。
  • 71.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九 廣德二年:正月……癸卯,合劍南東、西川為一道,以黃門侍郎嚴武為節度使。
  • 72.    周勳初.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9:第122頁
  • 73.    《唐大詔令集》 卷一百一 政事 官制下《加散騎常侍員品詔》:朕欲左右有人,朝夕進善。發自中禁,刑于四方,獻替於可否之間,論思於密勿之際,通天下之志,斷天下之疑。作而行之,道不遠矣。與我共此者.惟左右常侍乎!散騎之班,日親帷幄,切問近對之地,文章侍從之臣,賢不厭多,才不厭盛,實將助益,以置官階。重其任者崇其秩,勸其善者厚其祿,中書門下省,各加置散騎常侍四員,其官併為正三品,俸祿之外,優給雜料,仍委中書門下商議處分,必求望實,以真周行。臣哉鄰哉,汝為汝翼,慎茲高選,副朕意焉。
  • 74.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 天寶十二載:夏,五月……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擊吐蕃,拔洪濟、大漠門等城,悉收九曲部落。
  • 75.    李丹編著.高適詩全集:崇文書局,2020.01:337-338,《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詩注。
  • 76.    【文化政協】《鹽山歷史文化叢書》之《高適年譜》公元726年--公元730年  .微信[引用日期2023-09-27]
  • 77.    【文化政協】《鹽山歷史文化叢書》之《高適年譜》公元731年--公元735年  .微信[引用日期2023-09-27]
  • 78.    周勳初編著.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9:第第13頁:開元十八年 北上游燕趙,且於燕地從軍。
  • 79.    佘正松著.高適研究:中華書局,2008.10:第24-39頁《高適年表》
  • 80.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 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子璋驍勇,從上皇在蜀有功,東川節度使李奐奏替之,子璋舉兵,襲奐於綿州。道過遂州,剌史虢王巨蒼黃修屬郡禮迎之,子璋殺之。李奐戰敗,奔成都,子璋自稱梁王,改元黃龍,以綿州為龍安府,置百官,又陷劍州。
  • 81.    《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寶應元年四月……丁犯,肅宗崩……己巳,即皇帝位於柩前。
  • 82.    佘正松著.高適研究:中華書局,2008.10:第97頁
  • 83.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 寶應元年:七月……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以兵守要害,拒嚴武,武不得進。
  • 84.    《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二年……五月, 丁酉朔。戊午,敕中書、門下兩省加置散騎常侍四員,官為正三品。
  • 85.    佘正松著.高適研究.中華書局.2008.10,第100頁
  • 86.    《唐會要》卷五十四:左右散騎常侍,武德令以為從三品散官。貞觀十七年六月四日。改為職事官。
  • 87.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2部 第2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第3605頁
  • 88.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歷史文獻研究 北京新一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10:第41頁
  • 89.    高適簡介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11-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