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風氣候

鎖定
季風氣候,是指受季風支配地區的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温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高温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應。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一個要素。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因此我國的降水在地理空間上呈現“由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遞減”的特徵。
一年中隨同季風的變化,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為三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各有特徵。 [1] 
中文名
季風氣候
外文名
monsoon climate
特    徵
隨同季風的旋轉,降水發生變化
原    因
海陸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等
分    類
東亞季風、南亞季風等
分    佈
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目錄

季風氣候氣候簡介

季風氣候形成

關於季風的成因問題,有認為是海陸間熱力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的季節變化造成的;有則認為是由行星風帶的季節位移所致。我國的一些氣候工作者認為,季風現象是海陸分佈的熱力作用、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和具體地形等三因子共同影響下的綜合現象。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依次跨越了熱帶、副熱帶以及中緯度温帶地區。中國的西北地區為內陸地區,為大陸性氣候;而在中國的東部和南部,是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的交匯區,海陸熱力差異明顯,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由南往北依次為熱帶和副熱帶季風氣候温帶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特點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温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在季風氣候條件下,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雨。季風氣候的高温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雖然不免有悶熱難熬之苦,卻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應。
一般來説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就是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區,就是半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區,就是半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就是乾旱地區。一個地區降水的分佈特點可以分為地區分佈狀況和季節分佈狀況兩部分來組成。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因此我國的降水在地理空間上呈現“由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遞減”的特徵。我國的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濕潤區;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間,屬於半濕潤區。而我國的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屬於半乾旱和乾旱地區。

季風氣候影響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一個要素。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着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東南季風帶來的。東南季風為我國帶來太平洋的水汽,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會最先得到東南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豐富的降水,也就成為了我國年降水量最為豐富的地區。從年降水量的地區分佈狀況來看,我國年降水量總體上由東南往西北遞減,我國的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成為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我國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而在冬季,我國盛行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西北季風,水汽含量很少,形成的降水也不多。
農耕生產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我國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在高温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温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由於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徵,所以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氣候也是屬於“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季風氣候名由

季風指的是季節性的風,英文名稱為monsoon,源自阿拉伯語mausem,是季節的意思,最早生活在印度洋一帶的阿拉伯海沿岸的居民,認識到每年有半年盛行吹西南風、半年盛行吹東北風水手利用這種盛行風向隨季節轉換的自然現象,航海來往於印度半島和東非之間,正因為此,凡提到季風大多指的是著名的印度季風、後來隨着科學的發展和氣象、海洋資料的不斷豐富,人們進一步發現季風是一種大氣和海洋的耦合環流系統,它不僅出現在印度半島和東非之間,還覆蓋了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以及鄰近海洋的熱帶、副熱帶地區,至也出現在南美洲和北美洲。 [2] 

季風氣候分類

季風產生的主要原因和影響的區域是不同的,因此其對應的大氣環流和氣候特徵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根據季風盛行的區域和產生的原因,可以將全球季風劃分為不同的季風氣候區,這些季風氣候區有着各自的氣候特徵。
  • 東亞季風區
東亞季風系統的主要成員有低層的季風槽,即熱帶輻合帶、鋒面、低空西南風和東南風急流(也包括低層越赤道氣流一西南季風)以及澳大利亞冷高壓,中層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高層則有南亞高壓——青藏高壓等。
東亞季風系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陸熱力差異和行星風帶的季節性移動造成的風系的季節變化。伴隨着季風系統的季節變化,我國夏季雨帶呈現規律性的北推和北跳,由南向北形成各地不同時期的汛期。
  • 南亞季風區
南亞印度季風是全球最強的季風系統,位於南半球的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馬斯克林高壓)隨季節變化向北移近赤道,其低層氣流以逆時針方向流出,與南印度洋東南信風匯合後穿越赤道,形成越赤道氣流,該越赤道氣流受到東非地形的影響,形成索馬里急流。索馬里急流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西南氣流,即印度半島的西南季風,由於西南季風來自索馬里急流,因此南亞的夏季季風相當強盛。
位於印度半島北方的青藏高原不但阻擋了來自北邊的其它天氣系統,使它們不能影響印度半島的夏季氣候,同時也使得西南季風無法往北延伸,只能沿高原南部流動。因此,正是青藏高原的存在決定了南亞季風區西南季風風向穩定,由於青藏高原地表的温度比鄰近地區大氣温度高,因而在高層形成南壓高壓,南壓高壓的存在代表高層大氣的輻散,有利於維持高原南邊的低層低壓系統,低層低壓槽形成的大範圍由南向北的氣流在科氏力的作用下轉變成西南風,這就是西南季風存在的原因之一,西南季風帶來南部海洋充分的水汽,造成南亞地區夏季雨季大量的降水降水過程釋放出的大量潛熱可以加熱高層大氣,更有利於高壓系統的維持,南亞高壓輻散的北風受科氏力影響轉為東風而形成強盛的熱帶東風急流,在印度季風系統控制下,該季風區的氣候特徵表現為冬季乾燥、少雨,以東北風為主而夏季潮濕、多雨,以西南氣流為主,其總體特徵是冬季季風弱,夏季季風強。
  • 其它季風區
其它季風區,澳大利亞也屬於季風區,並與亞洲季風是一個整體,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冬季季風弱、夏季季風強。非洲東岸屬於印度季風範疇,10~5月為東北季風,7~8月轉為西南季風,西非地區也表現為西南季風與東北季風的交替,夏季四個月為西南季風,為越赤道流所致,濕潤多雨其餘時間為東北季風,氣候乾燥。北美地區季風現象相對較弱。 [2] 
參考資料
  • 1.    周健民.土壤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3
  • 2.    陳星.現代氣候學原理: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