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道

鎖定
馬道,指建於城台內側的漫坡道,一般為左右對稱。坡道表面為陡磚砌法,利用磚的稜面形成澀腳,俗稱“礓”,便於馬匹、車輛上下。
建築施工中,當角度較大邊坡高於一定高度時,在邊坡上設置1-2m寬的較水平的道路。
中文名
馬道
拼    音
mǎ dào
含    義
建於城台內側的漫坡道
特    點
左右對稱
作    用
運兵、糧草和武器

馬道古城牆馬道

馬道是騎馬上城的通道,主要功能是運兵、糧草和武器。馬道緊貼城牆(城樓)向上,呈15—30坡度通達牆頂。馬道往往兩條相對,形為“八”或倒“八”字,寬約數米,青磚鋪砌,外側設女牆。明初建內城時,除在九門門樓和角樓下設馬道外,城樓間的城牆還均布有14對馬道(據傅公鉞《北京老城門》)。城牆馬道的設置,除根據距離和防禦需要,設於兩樓正中外,餘多正對元大都城內交通要道,以為運輸與調兵之便。比如,北城牆分別在藥王廟街(後改稱舊鼓樓大街)北、雍和宮大街北設馬道。這些街道都是原大都城內的老街。還有一種情況,即因在馬道上運送物資和調動軍隊,漸漸在其附近形成了新的街道。比如大都城內析津坊北並無交通要道,到了明萬曆年,西直門大街東形成新開路,並與原析津坊北的新開道街相交,稱為“新街口”。新開道街即後來的“新街口北大街”。街的北端城牆下,就設有一對馬道。

馬道引證解釋

1.碼頭。
浙南及福建等地舊時稱碼頭為馬道,今浙南與福建很多馬道的地名即與此相關。
2.通車馬的大路。
李翱 《來南錄》:“如 虎丘 之山,息足 千人石 ,窺 劒池 ,宿 望梅樓 ,觀走砌石,將遊 報恩 ,水涸,舟不通,無馬道,不果遊。”《金瓶梅詞話》第九二回:“多情燕子樓,馬道空回首。”
3.指校場或城牆上跑馬的路。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且説這校場原在東門外頭,地方甚是空闊。上面一座高台,幾間廠房,是演武廳;東面是將台,西面是馬道。”楊大羣 《關東傳奇》第三四章:“他見 馬太太 快跑到馬道跟前了,在馬道頭上被炮彈炸了幾個彈坑,而且由於多年失修,磚都塌下來了。”
4.指宮中允許上馬的地方。
《北史·郭祚傳》:“故事:令、僕、中丞騶唱而入宮門,至於馬道。及 祚 為僕射,以為非盡敬之宜,言於帝,納之。下詔御在 太極 ,騶唱至 止車門 ,御在朝堂,至 司馬門 ,騶唱不入宮,自此始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騶唱不入宮》:“馬道是許人上馬處也。” [1] 
5.地名,馬道鎮,在四川西昌市
馬道所在地是鐵路單位集中之地,以前是”西昌鐵路分局“所在地。馬道鎮的火車站名叫”西昌南站“,也就是西昌市鐵路的貨運中心。從西昌坐25路公交車,半個多小時就可到達馬道鎮,馬道鎮的主街是四川307省道,西昌到木裏縣經過這裏。
6.一般在大型演出場所如體育館、影劇院等,為了方便工作人員設置燈光、音響、舞台機械等附屬設施,要設置供工作人員在高空行走和工作的走道,這種走道就叫做馬道。

馬道基本概念

滿恆先
一道“凸”形城牆圍起一座北京老城。高聳的箭樓、嚴緊的甕城,還有垛口墩台冷兵器時代,這種城防工事,簡直就是銅牆鐵壁。在這個防禦體系中,馬道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設施。馬道連着城裏的民、城上的兵,連着城裏的人心向背和城上的血雨腥風。待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時,馬道又成了溝通城鄉的首選——扒個豁口好通行。
上世紀40年代末,北京老城牆包括馬道還基本完整。
水利上説的馬道是指深坑基礎開挖、圍堰中的運輸道路、或平台(也可以解釋成開挖邊坡的運輸道路或平台),在馬道一邊會設置排水溝進行排水。馬道邊的排水溝就是用來排圍堰的濾水。馬道的作用是截取雨水,防止壩坡沖刷;同時也兼作交通、壩體檢修,觀測;還有利於壩坡穩定。
馬道多見於較高邊坡和施工過程中垂直面上,其功用主要有保證邊坡穩定(一般開挖邊坡高於10m左右就設一個馬道,其它的視情況而定)、保證施工期交通並主要是人員和小型設備的交通。馬道如果你從字面上解釋,可以做這樣的解釋,首先道,是一個通道或者類似於通道的形狀,而馬道有別於公路、羊腸小道就可以通過馬來理解,古代跑馬的道路應該比較窄且形狀不會太複雜,這就意味着馬道體型一般比較規則(直線或者圓弧等),而且不寬。馬道的寬度一般只有1~2m,3~4m的就已經算是比較寬的了。比如施工時跑重型汽車、寬度在7m的就只能叫施工便道或道路了。這樣的解釋只是為了初學者加強理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