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嗣昭

(五代時期晉國名將)

鎖定
李嗣昭(?-922年),本姓韓,原名進通,字益光,汾州太谷(今山西太谷)人,唐末五代時期晉國名將。 [92] 
幼年為晉王李克用之弟李克柔收養,賜姓李。少從李克用征戰,膽勇過人,頗受器重,擢衙內指揮使。唐光化元年(898年),於胡壁堡(今萬榮西南)擊敗朱全忠(即朱温)軍萬餘人,任權河中留後事。唐光化二年(899年),任蕃漢馬步都指揮使,督師攻潞州(今長治),以鐵騎圍城,城中絕糧,朱全忠軍棄城宵遁,嗣昭伏兵截擊,殺獲甚眾。天覆元年(901年),朱全忠以數萬軍圍攻晉陽(今太原南晉源鎮),李嗣昭於城壁鑿暗門,遣軍夜襲,乘其退軍,率精騎追擊,獲兵仗數以萬計。翌年,朱全忠遣軍來攻,連克慈、隰、汾(今吉縣、隰縣、汾陽)三州,進圍晉陽。晉王李克用欲退保雲州(今大同),李嗣昭與李嗣源等將力主固守,率敢死士晝夜出擊,斬將奪旗,收復所失三州。 [92] 
天祐三年(906年),授李嗣昭義軍節度使,鎮守潞州。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後梁軍圍攻潞州,其堅守逾年,後梁軍數易主將,均被擊退。龍德二年(922年),隨李存勖與契丹軍戰於望都(今屬河北),率精騎300往復衝殺,突破契丹重圍,救李存勖脱險。不久,攻後梁鎮州(今正定),中矢而亡。 [92] 
別    名
韓進通
李進通
益光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汾州太谷
逝世日期
922年
主要成就
南破後梁,北拒契丹
本    名
李嗣昭
所屬政權
晉國
官    職
檢校僕射、蕃漢馬步都指揮使、昭義節度使等
爵    位
隴西郡王(贈)

李嗣昭人物生平

李嗣昭家世出身

李嗣昭本姓韓,出身汾州太谷縣農家子弟。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曾到太谷一帶打獵,中途在一韓姓農家歇息,卻見周圍樹林中鬱郁有生氣。主人韓某稱其家中剛生一子。李克用認為這個孩子有富貴氣象,便用金帛將孩子換來,交給其弟李克柔撫養,取名李進通。後來,李克用又收其為養子 [1]  ,更名為李嗣昭。 [2] 
李嗣昭身材矮小,但卻膽勇過人,很早便在李克用軍中效力,因生性謹厚深得李克用的喜愛,被任命為衙內指揮使 [3] 

李嗣昭屢戰梁軍

乾寧二年(89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病逝,軍士擁立其侄行軍司馬王珂為留後。王重盈之子王珙時任保義軍節度使,趁機攻打河中府河中鎮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與王珂爭奪河中鎮的繼承權。 [4]  王珂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嗣昭率軍援救王珂,在猗氏(在今山西臨猗)大敗王珙。 [5]  後來,唐昭宗正式任命王珂為河中節度使,並封李克用為晉王。 [6] 
乾寧四年(897年),王珙在宣武節度使朱温的支持下,再次攻打王珂。 [7]  李嗣昭時任衙內都將,率兩千騎兵援救王珂 [8]  ,並在胡壁堡(在今山西萬榮西南)大敗宣武軍(梁軍),擒獲梁將滑禮,因功加授檢校僕射。後來,王珂前往太原,迎娶李克用之女。而李嗣昭則奉命留守河中。 [9] 
光化元年(898年),李嗣昭兵出馬嶺關(在今河北邢台西),攻打邢州(治今河北邢台)、洺州(治今河北永年)。他起初被梁將葛從周擊敗於張公橋 [10]  ,被逼退入青山口,後得李嗣源率部來援,又反敗為勝擊退梁軍。 [11]  是年十二月,澤州刺史李罕之引兵入據潞州昭義鎮治所,在今山西長治),並背叛李克用投降朱温,被表奏為昭義節度使 [12]  李嗣昭引兵討伐李罕之,襲取澤州(治今山西晉城),抓獲李罕之的家眷,將他們送往太原。 [13] 
光化二年(899年),朱温遣軍攻取澤州 [14]  ,入據潞州,同時將李罕之調離昭義鎮。 [15]  李嗣昭在含口大敗梁軍,擒獲梁將蔡延恭,升任蕃漢馬步都指揮使。他進抵潞州城下,並命李存質、李嗣本率部攻取天井關(在今山西晉城西南),收復了澤州。當時,潞州守將賀德倫、張歸厚閉城不戰。李嗣昭派鐵騎日夜環城巡邏,使得梁軍無法出城芻牧。梁軍因糧草將盡,最後只得放棄潞州。 [16]  晉軍由此奪回潞州,重新控制了昭義鎮。 [17] 
光化三年(900年),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因梁軍犯境,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命李嗣昭攻打邢州、洺州,以牽制梁軍。李嗣昭在沙河大敗梁軍,乘勝攻取洺州,擒獲刺史朱紹宗。朱温親率三萬大軍進逼洺州。李嗣昭遂放棄洺州 [18]  ,退回河東,途經青山口時被葛從周的伏兵擊敗。是年十月,朱温以武力征服成德鎮 [19]  ,又西攻義武鎮。義武節度使王郜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又命李嗣昭率軍赴援。李嗣昭兵出太行,攻取懷州(治今河南沁陽) [20]  ,又進攻孟州,最終因汴軍來援而退兵。 [21] 

李嗣昭保衞太原

兩次太原之戰經過圖
兩次太原之戰經過圖(2張)
天覆元年(901年),梁軍攻破河中府,盡取河中鎮所屬州縣,而後大舉進擊河東。 [22]  當時,梁軍共分四路,氏叔琮出太行,葛從周出土門,張歸霸出馬嶺關,侯言出陰地關。魏博都將張文恭、定州刺史王處直亦出兵助戰。六路大軍合擊太原。澤州刺史李存璋棄城而逃,汾州刺史李瑭叛附梁軍 [23]  ,潞州、遼州承天軍等地皆被梁軍攻取。 [24] 
梁軍很快便攻至太原城下。李克用親自上城指揮,並趁大雨連綿,命李嗣昭、李嗣源等不時於夜間出擊 [25]  ,襲殺梁軍。 [26]  當時,梁軍兵馬眾多,糧草供給不足,士卒又多患疾病。朱温見太原一時難以攻取,只得命諸軍撤退。李嗣昭趁機與周德威率精騎追擊,大敗梁軍,殺戮以萬計。他隨後又與符存審攻打汾州,僅三日便攻破城池,擒殺李瑭。此戰,梁軍雖先勝後敗,但重新奪回了昭義鎮。朱温遂以丁會為昭義節度使,鎮守潞州。 [27] 
李嗣昭不久又兵出陰地關,攻入河中鎮,連取慈州(治今山西吉縣)、隰州(治今山西隰縣)。當時,朱温正發動鳳翔之戰,以爭奪對唐昭宗的控制。李克用遂趁機攻打朱温。李嗣昭自沁州(治今山西沁源)直趨晉州(治今山西臨汾 [28]  ,在晉州大敗梁軍。他隨後與周德威進屯蒲縣,但卻因兵力不足被氏叔琮打得大敗,只得退回河東。梁軍乘勝奪回慈、隰、汾三州。 [29] 
李克用命李存信率親軍迎擊梁軍,但亦敗於清源(治今山西清徐)。梁軍逼近晉祠,再次圍攻太原。當時,太原城中兵力很少 [30]  ,周邊藩鎮也大都已歸附於朱温,太原孤立無援。李克用晝夜上城指揮防禦,不得寢食,甚至打算聽從李存信的建議,棄城逃往雲州(治今山西大同)。李嗣昭、周德威及李克用的夫人劉氏皆力主堅守太原,最終打消了李克用的棄城之念。 [31] 
晉軍潰兵不久逐漸返歸太原,太原城中人心始穩。李嗣昭與李嗣源等又親率敢死之士 [32]  ,多次夜入梁軍營寨,襲擊騷擾。梁軍疲於應對,最終只得引兵撤退。李嗣昭率軍追擊 [33]  ,在白壁關(在今山西孝義)大敗梁軍,重新收復慈、隰、汾三州。時為天覆二年(902年)三月。 [34]  此後,李嗣昭又率軍相繼討平雲州都將王敬暉、振武軍部將契苾讓的叛亂。 [35] 

李嗣昭出鎮潞州

天祐三年(906年),梁軍再次進攻滄州,劉仁恭又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遂命李嗣昭、周德威攻打昭義鎮,以牽制梁軍。劉仁恭亦遣軍配合。是年十二月,昭義節度使丁會開城迎降。李克用再次控制了昭義鎮,並以李嗣昭為昭義節度使,鎮守潞州。朱温遂由滄州撤軍。 [36] 
後梁建立時的梁晉形勢 後梁建立時的梁晉形勢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史稱梁太祖 [37]  但李克用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天祐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相對抗。 [38]  當時,朱温先後以康懷英李思安為主將,率十萬梁軍圍攻潞州,並修築夾城,斷絕潞州內外聯繫。 [39]  李嗣昭閉城拒守,並斬殺後梁的招降使者,以示拒降。 [40]  李克用亦命周德威率諸軍援救,雖屢破梁軍,但卻始終未能解除潞州之圍。 [41]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長子李存勖襲位。梁軍認為李存勖“少年嗣位,未習戎事”,認為攻取潞州的大局已定,放鬆了對晉軍的戒備,竟不再派出斥候偵察。李存勖卻出其不意,親自率軍馳援潞州,伏兵於潞州城外三垂岡,趁霧直攻夾城,將毫無防備的梁軍打得大敗潰走,徹底解除潞州之圍。 [42]  當時,潞州被圍年餘,城中軍民死傷過半,百業蕭條。李嗣昭放寬法律,減免租税,勸課農桑,打擊盜寇,一兩年間便使得潞州“軍城完集,邊鄙不聳”。 [43] 
天祐十五年(918年),晉軍在胡柳陂之戰中先勝後敗,周德威戰死,各軍皆陷入亂戰。李存勖集合散兵,佔據一座土山自保。梁軍則在土山西面列陣。 [44]  當時,李存勖及部分將領打算收兵回營,準備明晨再戰。李嗣昭與李建及等皆極力反對,認為不能給梁軍修整的機會。李存勖遂命李嗣昭、李建及率騎兵下山衝殺,終於反敗為勝,擊潰梁軍。 [45] 
天祐十六年(919年),李嗣昭代理了三個月的幽州節度使 [46]  他離任之時幽州百姓“號泣請留,截鞍惜別”,最終“夜遁”才得以離去。 [47]  次年(920年),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叛梁降晉,被梁將劉鄩圍困於同州(治今陝西大荔)。李嗣昭與符存審率軍馳援河中,在同州 [48] 渭河兩次大敗劉鄩,一直追擊至奉先(治今陝西蒲城)一帶,並拜謁唐朝諸帝皇陵。 [49] 
天祐十八年(921年),李嗣昭以昭義節度使的身份,聯合河中朱友謙、橫海符存審、安國李嗣源、天平閻寶、大同李存璋、振武李存進等十鎮節度使,一同遣使勸進,請李存勖建國稱帝,並各獻貨幣數十萬,作為其登基建國的費用,但均被李存勖拒絕。 [50]  是年年末,契丹軍大舉南下,進犯涿州定州等處。 [51]  李嗣昭又率部北上,隨李存勖抵禦契丹軍。 [52] 
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勖在新城(治今河北高碑店)大敗契丹軍,卻在隨後的望都之戰中被契丹軍重重圍困。李嗣昭親率三百騎兵,橫擊契丹軍陣,在陣中往來衝殺 [53]  ,保護着李存勖突圍而出。李存勖隨即縱兵奮擊,終於擊潰契丹軍,俘斬數千,繳獲氈裘、毳幕、羊馬不可勝紀,乘勝追襲至幽州。契丹軍最終只得退回漠北。 [54] 

李嗣昭戰死鎮州

李存勖在對戰契丹之前,便命閻寶率一支軍隊攻打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征討成德節度使張文禮。張文禮驚懼病死,其子張處瑾卻繼續負城頑抗。 [55]  閻寶築壘挖塹,長期圍困鎮州,但最後卻反被鎮州軍襲敗,只得退保趙州(治今河北趙縣)。李存勖遂以李嗣昭為北面招討使,接替閻寶繼續攻打鎮州。 [56] 
天祐十九年(922年)四月 [57]  ,張處瑾派出一千士卒,前往九門(在今河北藁城西北)接運糧草。李嗣昭設伏於閻寶舊營,將一千鎮州軍全部殲滅,只剩三個人藏匿在斷壁殘垣之間。他驅馬射敵,卻被敵人一箭射中頭部。當時,李嗣昭箭矢已經用盡。他遂反手拔下頭上的箭,將敵人射死,隨即回營,結果因創處血流不止,當夜便死於營中。 [58]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李嗣昭被追贈為太師、隴西郡王 [59]  長興二年(931年),李嗣昭又與幽州節度使周德威、宣武節度使符存審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莊宗(李存勖)廟廷。 [60]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李嗣昭又被追封為韓王。 [61] 

李嗣昭主要影響

李嗣昭歷事李克用、李存勖兩代晉王,南征北戰,是晉國的重要將領。
  • 戰後梁:李嗣昭早年轉戰河中、邢洺、澤潞等地,多次擊敗梁軍;兩次太原之戰,堅定李克用守城的決心,打退梁軍的入侵併收復失地;潞州之戰中,困守孤城一年多,斬使拒降,堅持到李存勖率大軍來援;後又在胡柳陂之戰、同州之戰中擊破梁軍。 [9]  [11]  [16]  [27]  [31]  [33]  [40]  [42]  [45]  [49] 
  • 平叛亂:李嗣昭在太原之戰後,曾討平晉國內部的雲州都將王敬暉、振武軍部將契苾讓的叛亂。 [35] 
  • 破契丹:李嗣昭在天祐十九年(922年)時隨李存勖北上,在新城大破契丹,望都之戰中更是親率三百騎兵衝陣,救出了身陷重圍的李存勖,追襲至幽州,將契丹軍逐回漠北。 [54]  [53] 

李嗣昭歷史評價

薛居正:嗣昭以精悍勤勞,佐經綸之業,終沒王事,得以為忠,然其後嗣皆不免於刑戮者,何也?蓋貨殖無窮,多財累愚故也。抑苟能以清白遺子孫,安有斯禍哉! [62] 
歐陽修:唐自號沙陀,起代北,其所與俱皆一時雄傑虣武之士,往往養以為兒,號義兒軍,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業,及其亡也亦由焉。太祖養子多矣,其可紀者九人,其一是為明宗,其次曰嗣昭、嗣本、嗣恩、存信、存孝、存進、存璋、存賢。 [63] 
胡三省:① 孫策之中頰,韓賢之斷脛,李嗣昭之中腦,皆以主將之重而逞一夫之技以喪身,善將者不如是也。② 史建瑭殞斃於前,閻寶敗退於後,李嗣昭、李存進相繼輿尺而歸,四人者皆晉之驍將也。 [64] 

李嗣昭軼事典故

李嗣昭年輕時非常喜歡喝酒,結果遭到李克用的告誡。他便一改舊習,從此終身不飲。 [65] 

李嗣昭人際關係

李嗣昭的妻子楊氏,善於治產理財,積累家財百萬。他共有七個兒子,除李繼達外皆是楊氏所生。 [66] 
  1. 李繼儔,擔任澤州刺史,李嗣昭死後接任昭義節度使,卻被弟弟李繼韜所囚禁。他在李繼韜死後被任命為“權知潞州事”,卻佔據李繼韜的家室及婢僕、珍玩等,貪淫享樂,被異母弟李繼達攻殺。 [66]  [67]  [68]  [69] 
  2. 李繼韜,囚禁兄長李繼儔奪取昭義節度使之職,後背叛李存勖投降後梁,被任命為匡義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他在後梁滅亡後復歸後唐,後又圖謀反叛,事泄被殺。 [66]  [67]  [70]  [71]  [68] 
  3. 李繼忠,仕後唐官至成德軍司馬、檢校司徒後晉建立時獻財有功,歷任沂州棣州單州、隰州、澤州五州刺史,官至右監門大將軍,是李嗣昭的兒子中唯一善終者。 [66]  [72-75] 
  4. 李繼達,李繼韜死後被任命為潞州軍城巡檢,因不忿李繼儔霸佔李繼韜的家室及婢僕、珍玩等,率部譁變,攻入殺李繼儔,但隨即便被副使李繼珂討平,自刎而死。 [68]  [69] 
  5. 李繼能,天成年間擔任相州刺史,在母親死後到太原奔喪,卻因追索金銀,將主管庫藏的婢女拷打致死,被婢女的家人告發謀反,賜死。 [66]  [76] 
  6. 李繼襲,與李繼能被一同賜死。 [66]  [76] 
  7. 李繼遠,隨李繼韜投降後梁,多次勸説李繼韜自作打算,最終被李存勖誅殺。 [66]  [70]  [71]  [68] 

李嗣昭人物爭議

李嗣昭去世時間

關於李嗣昭的去世時間,《舊五代史》中有兩種記載:
1、天祐十九年(922年)四月,見於《舊五代史·唐莊宗本紀》、《舊五代史·張文禮傳》。 [57]  [77] 
2、天祐十九年(922年)七月,見於《舊五代史·李嗣昭傳》。 [78] 

李嗣昭姓名及身份

關於李嗣昭的本姓、原名及養子身份,史料記載頗有分歧。
《舊五代史》稱李嗣昭是李克用之弟李克柔的“假子”,本姓不詳,“小字進通”。 [79]  但李嗣昭曾對李克用自稱為“兒”。 [80]  李存勖則待其以“家人禮”,以“兄”相稱。 [81-83] 
《新五代史》則將李嗣昭作為李克用養子列入《義兒傳》 [1]  ,同時又稱其為李克柔養子。他“本姓韓氏”,“初名進通”。 [2] 
《資治通鑑》只稱李嗣昭是李克柔假子,小名進通,但未載其本姓。 [84]  而李存勖則以“吾兄”相稱。 [85-86] 
舊唐書》稱李嗣昭為李克用之子。 [87] 
《冊府元龜》將李嗣昭歸入《宗室部》,在《宗室部·悔過門》稱其為李克柔之子,但在同部《孝行門》則又稱其是李克柔養子。 [88-89] 

李嗣昭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唐書列傳四》 [62]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義兒傳第二十四》 [63] 

李嗣昭文學形象

明代小説《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李嗣昭是十三太保中的二太保,曾隨李克用剿滅黃巢。他在雞寶山之戰時出陣挑戰王彥章,被王彥章一槍挑死。 [90-91] 
參考資料
  • 1.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唐自號沙陀,起代北,其所與俱皆一時雄傑虣武之士,往往養以為兒,號“義兒軍”,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業,及其亡也亦由焉。太祖養子多矣,其可紀者九人,其一是為明宗,其次曰嗣昭、嗣本、嗣恩、存信、存孝、存進、存璋、存賢。作《義兒傳》。
  • 2.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李嗣昭,本姓韓氏,汾州太谷縣民家子也。太祖出獵,至其家,見其林中鬱郁有氣,甚異之,召其父問焉。父言家適生兒,太祖因遺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養以為子。初名進通,後更名嗣昭。
  • 3.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嗣昭為人短小,而膽勇過人。太祖愛其謹厚,常從用兵,為衙內指揮使。
  • 4.    《舊五代史·卷十四》:及重盈卒,軍府推珂為留後。時重盈子珙為陝州節度使,瑤為絳州刺史,由是爭為蒲帥。
  • 5.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乾寧初,王珂、王珙爭帥河中,珙引陝州之軍攻珂,珂求救於武皇,乃令嗣昭將兵援之,敗珙軍於猗氏,獲賊將李璠等。
  • 6.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乾寧二年八月,武皇請賜河中王珂旌節,三表許之。……十二月乙未,天子賜武皇為忠貞平難功臣,進封晉王,加實封二百户。
  • 7.    《舊五代史·卷一》:乾寧四年八月,陝州節度使王珙遣使來乞師。是時,珙弟珂實為蒲帥,迭相憤怒,日尋干戈,而珙兵寡,故來求援。帝遣張存敬、楊師厚等領兵赴陝。
  • 8.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乾寧四年三月,陝帥王珙攻河中,王珂來告難;武皇遣李嗣昭率二千騎赴之。
  • 9.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四年,改衙內都將,復援河中,敗汴軍於胡壁堡,擒汴將滑禮,以功加檢校僕射。及王珂請婚武皇,武皇以女妻之;珂赴禮於太原,以嗣昭權典河中留後事。
  • 10.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光化元年九月,武皇遣周德威、李嗣昭率兵三萬出青山口,以迫邢、洺。十月,遇汴將葛從周於張公橋,既戰,我軍大敗。
  • 11.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武皇遣大將軍李嗣昭率師下馬嶺關,將復邢、洺,梁將葛從周以兵應援。嗣昭兵敗,退入青山口,梁軍扼其路,步兵不戰自潰,嗣昭不能制。會帝本軍至,……率其屬,解鞍礪鏃,憑高列陣,左右指畫,即徑犯其陣,奮擊如神。嗣昭繼進,梁軍即時退去,帝與嗣昭收兵入關。
  • 12.    《舊五代史·卷十五》:光化元年十二月,晉之潞帥薛志勤卒,罕之乘其喪,自澤州率眾徑入潞州,自稱留後,以狀聞於克用曰:“聞志勤之喪,新帥未至,慮為他盜所窺,不俟命,已屯於潞矣。”克用怒,遣李昭嗣討之,罕之執其守將馬溉、伊鐸、何萬友,沁州刺史傅瑤等,遣其子顥拘送於太祖以求援焉。(《新唐書》:全忠表罕之昭義軍節度使。)
  • 13.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武皇遣李嗣昭將兵討之,下澤州,收罕之家屬,拘送晉陽。
  • 14.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光化二年三月,汴人復陷澤州。
  • 15.    《舊五代史·卷二》:光化二年六月,帝表丁會為潞州節度使,以李罕之疾亟故也。又遣葛從周由固鎮路入於潞州,以援丁會。
  • 16.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李罕之襲我潞州也,嗣昭率師攻潞州,與汴將丁會戰於含口,俘獲三千,執其將蔡延恭;代李君慶為蕃漢馬步行營都將,進攻潞州,遣李存質、李嗣本以兵扼天井關。汴將澤州刺史劉屺棄城而遁,乃以李存璋為刺史。……賀德倫閉壁不出,嗣昭日以鐵騎環城,汴人不敢芻牧,援路斷絕。八月,德倫、張歸厚棄城遁去,我復取潞州。
  • 17.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光化二年八月,嗣昭營於潞州城下,前鋒下澤州。時汴將賀德倫、張歸厚等守潞州。德倫等棄城而遁,潞州平。九月,武皇表汾州刺史孟遷為潞州節度使。
  • 18.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光化三年九月,汴帥自將兵三萬圍洺州,嗣昭棄城而歸。
  • 19.    《舊五代史·王鎔傳》:光化三年秋,梁祖將吞河朔,乃親征鎮、定,縱其軍燔鎮之關城。鎔謂賓佐曰:“事急矣,謀其所向。”判官周式者,有口辯,出見梁祖。……即送牛酒貨幣以犒軍。式請鎔子昭祚及大將梁公儒、李宏規子各一人往質於汴。梁祖以女妻昭祚。
  • 20.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光化三年十月,遣李嗣昭率步騎三萬攻懷州,下之。進攻河陽,汴將閻寶率軍來援,嗣昭退保懷州。
  • 21.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光化三年,汴人攻滄州,劉仁恭求救,遣嗣昭出師邢、己以應之。嗣昭遇汴軍於沙河,擊敗之,獲其將胡禮。進攻洺州,下之,獲其郡將朱紹宗。九月,梁祖自率軍三萬至臨洺,葛從周設伏於青山口。嗣昭聞梁祖至,斂軍而退,從周伏兵發,為其所敗,偏將王郃郎、楊師悦等被擒。十月,汴人大寇鎮、定,王郜告急於武皇,乃遣嗣昭出師,下太行,擊懷、孟。汴將侯信守河陽,不意嗣昭之師至,既無守備,驅市人登城;嗣昭攻其北門,破其外垣,俄而汴將閻寶救軍至,乃退。
  • 22.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天覆元年,河中王珂為汴人所擄,河中晉、絳諸郡皆陷。是月,汴人初得蒲、絳,乃大舉諸道之師來逼太原。
  • 23.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四月,汾州刺史李瑭謀叛,納款於汴。
  • 24.    《舊五代史·卷二》:天覆元年三月,遣大將賀德倫、氏叔琮領大軍以伐太原,叔琮等自太行路入,魏博都將張文恭自磁州新口入,葛從周以兗、鄆之眾自土門路入,洺州刺史張歸厚以本軍自馬嶺入,定州刺史王處直以本軍自飛狐入,晉州侯言自陰地入。澤州刺史李存璋棄郡奔歸太原。叔琮引軍逼潞州,節度使孟遷乞降。……乃進軍趨太原。四月乙卯,大軍出石會關,營於洞渦驛。都將白奉國自井陘入,收承天軍。張歸厚引兵至遼州,刺史張鄂迎降。
  • 25.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時大將李嗣昭、李嗣源每夜率驍騎突營掩殺,敵眾恐懼。
  • 26.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是時,諸道之師畢萃於太原,郡縣多陷於梁,晉陽城外,營壘相望。武皇登陴號令,不遑飲食。屬大雨彌旬,城壘多壞,武皇令帝與李嗣昭分兵四出,突入諸營。
  • 27.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時霖雨積旬,汴軍屯聚既眾,芻糧不給,復多痢瘧,師人多死。五月,汴軍皆退。氏叔琮軍出石會,周德威、李嗣昭以精騎五千躡之,殺戮萬計。初,汴軍之將入寇也,汾州刺史李瑭據城叛,以連汴人,至是武皇令李嗣昭、李存審將兵討之。嗣昭悉力攻城,三日而拔,擒李瑭等斬於晉陽市。氏叔琮既旋軍,過潞州,擄孟遷以歸。汴帥以丁會為潞州節度使。
  • 28.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十一月甲寅,天子出幸鳳翔。武皇遣李嗣昭率兵三千自沁州趨平陽。
  • 29.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六月,嗣昭出師陰地,攻慈、隰,降其刺史唐禮、張瑰。是時,天子在鳳翔,汴人攻圍,有密詔徵兵。十一月,嗣昭出師晉、絳,屯吉上堡,遇汴將王友通於平陽,一戰擒之。明年正月,嗣昭進兵蒲縣。十八日,汴將朱友寧、氏叔琮將兵十萬來拒。三月十一日,有白虹貫周德威之營,候者雲不利,宜班師。翼日,氏叔琮犯德威之營,汴軍十餘萬列陣四合,德威、嗣昭血戰解之,乃保軍而退,汴軍因乘之。時諸將潰散,無復部伍,德威引騎軍循西山而遁。朱友寧乘勝陷慈、隰、汾等州。
  • 30.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天覆中,我師不利於潘縣,汴將朱友寧、氏叔琮來逼晉陽。時諸軍未集,城中大恐。
  • 31.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武皇聞其敗也,遣李存信率牙兵至清源應接,復為汴軍所擊。汴軍營於晉祠,嗣昭、德威收合餘眾,登城拒守;汴人治攻具於西北隅,四面營柵相望。時鎮州、河中皆為梁有,孤城無援,師旅敗亡。武皇晝夜登城,憂不遑食,召諸將欲出保雲州,嗣昭曰:“王勿為此謀,兒等苟存,必能城守。”李存信曰:“事勢危急,不如且入北蕃,別圖進取。……”武皇將從之,嗣昭亟爭不可,猶豫未決,賴劉太妃極言於內,武皇且止。
  • 32.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居數日,潰軍稍集,率敢死之士,日夜分出諸門掩襲梁軍。
  • 33.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二十一日,朱友寧燒營退去,嗣昭追擊,復收汾、慈、隰等州。
  • 34.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天覆二年三月辛酉,汴軍營於晉陽之西北,攻城西門,……居數日,亡散之士復集,軍城稍安。李嗣昭與李嗣源夜入汴軍,斬將搴旗,敵人扞禦不暇,自相驚擾。丁卯,朱友寧燒營而遁,周德威追至白壁關,俘斬萬計,因收復慈、隰、汾等三州。
  • 35.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五月,雲州都將王敬暉據城叛,振武石善友亦為部將契苾讓所逐,嗣昭皆討平之。
  • 36.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天祐三年九月,汴帥親率兵攻滄州,幽州劉仁恭遣使來乞師,武皇乃徵兵於仁恭,將攻潞州,以解滄州之圍。仁恭遣掌書記馬鬱、都指揮使李溥等將兵三萬,會於晉陽,武皇遣周德威、李嗣昭合燕軍以攻澤、潞。十二月,潞州節度使丁會開門迎降,命李嗣昭為潞州節度使,以丁會歸於晉陽。汴帥聞潞州失守,自滄州燒營而遁。
  • 37.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天祐四年四月,天子禪位於汴帥,奉天子為濟陰王。改元為開平,國號大梁。
  • 38.    《舊唐書·卷二十下》:全忠建國,奉帝為濟陰王,遷於曹州,處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時太原、幽州、鳳翔、西川猶稱天祐正朔。
  • 39.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五月,梁祖遣其將康懷英率兵十萬圍潞州,懷英驅率士眾,築壘環城,城中音信斷絕。……梁祖以懷英無功,乃以李思安代之。思安退保堅壁,別築外壘,謂之“夾塞”,以抗我之援軍。……李思安乃自東南山口築夾道,連接夾寨,以通饋運,自是梁軍堅保夾塞。
  • 40.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四年六月,汴將李思安將兵十萬攻潞州,乃築夾城,深溝高壘,內外重複,飛走路絕。嗣昭撫循士眾,登城拒守,梁祖馳書説誘百端,嗣昭焚其偽詔,斬其使者。
  • 41.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李思安之寇潞州也,德威軍於餘吾。時汴軍十萬築夾城,圍潞州,內外斷絕,德威以精騎薄之,屢敗汴人,進營高河,令遊騎邀其芻牧。汴軍閉壁不出,乃自東南山口築甬道樹柵以通夾城,德威之騎軍,倒牆堙塹,日數十戰,前後俘馘,不可勝紀。梁有驍將黃角鷹、方骨侖,皆生致之。
  • 42.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厭代,帝乃嗣王位於晉陽。……汴人知我國禍,以為潞州必取,援軍無俟再舉,遂停斥候。帝知其無備,乃謂將佐曰:“……人以我少年嗣位,未習戎事,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練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雲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甲子,軍發自太原。五月辛未朔,晨霧晦暝,帝率親軍伏三垂崗下。詰旦,天覆昏霧,進軍直抵夾城。……三道齊進。……梁軍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噎塞行路,斬萬餘級,獲其將副招討使符道昭洎大將三百人,芻粟百萬。梁招討使康懷英得百餘騎,出天井關而遁。
  • 43.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五年五月,莊宗敗汴軍,破夾城。嗣昭知武皇棄世,哀慟幾絕。時大兵攻圍歷年,城中士民飢死大半,廛裏蕭條。嗣昭緩法寬租,勸農務穡,一二年間,軍城完集,三面鄰於敵境,寇鈔縱橫,設法枝梧,邊鄙不聳。
  • 44.    《舊五代史·卷二十八》:天祐十五年十二月戊午,下令軍中老幼,令歸魏州,悉兵以趣汴。癸亥,次胡柳坡。帝以銀槍軍突入梁軍陣中,斬擊十餘里,賀瑰、王彥章單騎走濮陽。帝軍輜重在陣西,望見梁軍旗幟,皆驚走,因自相蹈籍,不能禁止。帝一軍先敗,周德威戰歿。是時,陂中有土山,梁軍數萬先據之,……帝率軍先登,銀槍步兵繼進,遂奪其山。梁軍紛紜而下,復於土山西結陣數里。
  • 45.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胡柳之戰,周德威戰沒,師無行列,至晚方集。汴人四五萬登無石山,我軍懼形於色。或請收軍保營,詰旦復戰。嗣昭曰:“賊無營壘,去臨濮地遠,日已晡晚,皆有歸心,但以精騎逗撓,無令返旆,晡後追擊,破之必矣。我若收軍拔寨,賊人入臨濮,俟彼整齊復來,即勝負水決。”莊宗曰:“非兄言,幾敗吾事!”軍校王建及又陳方略,嗣昭與建及分兵於土山南北為掎角,汴軍懼,下山,因縱軍擊之,俘斬三萬級,由是莊宗之軍復振。
  • 46.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天祐十六年春正月,帝還魏州,命昭義軍節度使李嗣昭權知幽州軍府事。三月,帝兼領幽州,遣近臣李紹宏提舉府事。
  • 47.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十六年,嗣昭代周德威權幽州軍府事。九月,以李紹宏代,嗣昭出薊門,百姓號泣請留,截鞍惜別,嗣昭夜遁而歸。
  • 48.    《舊五代史·梁末帝紀》:貞明六年九月,晉王遣都將李嗣昭、李存審、王建及率師來援同州,戰於城下。我師敗績。
  • 49.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天祐十七年秋七月,梁將劉鄩、尹皓寇同州。先是,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取同州,……梁主怒,不與,遂請旄節於帝。梁主乃遣劉鄩與華州節度使尹皓帥兵圍同州,帝遣蕃漢總管李存審、昭義節度使李嗣昭、代州刺史王建及率師赴援。九月,師至河中,……梁人悉眾以出,蒲人在南,王師在北。騎軍既接,蒲人小卻,李嗣昭以輕騎抗之,梁軍奔潰,追斬二千餘級。是夜,劉鄩收餘眾保營,自是閉壁不出。數日,鄩遂宵遁。王師追及於渭河,所棄兵仗輜重不可勝計,劉鄩、尹皓單騎獲免。王師略地至奉先,嗣昭因謁唐帝諸陵而還。
  • 50.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天祐十八年三月,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滄州節度使李存審、定州節度使王處直、邢州節度使李嗣源、成德軍兵馬留後張文禮、遙領天平軍節度使閻寶、大同軍節度使李存璋、新州節度使王鬱、振武節度使李存進、同州節度使朱令德,各遣使勸進,請帝紹唐帝位,帝報書不允。自是,諸鎮凡三上章勸進,各獻貨幣數十萬,以助即位之費,帝左右亦勸帝早副人望,帝捴挹久之。
  • 51.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十二月辛未,王鬱誘契丹安巴堅寇幽州,遂引軍涿州,陷之。又寇定州,王都遣使告急,帝自鎮州率五千騎赴之。
  • 52.    《舊五代史·李嗣昭傳》:莊守親征張文禮於鎮州。冬,契丹三十萬奄至,嗣昭從莊宗擊之。
  • 53.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敵騎圍之數十重,良久不解。嗣昭號泣赴之,引三百騎橫擊重圍,馳突出沒者數十合,契丹退,翼莊宗而還。
  • 54.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天祐十九年春正月甲午,帝至新城,……分軍為二廣,追躡數十里,獲安巴堅之子。時沙河冰薄,橋樑隘狹,敵爭踐而過,陷溺者甚眾。安巴堅方在定州,聞前軍敗,退保望都。……翼日,引軍至望都,契丹逆戰。帝身先士伍,馳擊數四,敵退而結陣,帝之徒兵亦陣於水次。李嗣昭躍馬奮擊,敵眾大潰,俘斬數千,追擊至易州,獲氈裘、毳幕、羊馬不可勝紀。時歲且北至,大雪平地五尺,敵乏芻糧,人馬斃踣道路,累累不絕,帝乘勝追襲至幽州。(《契丹國志》:晉王趨望都,為契丹所圍,力戰,出入數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騎橫擊之,晉王始得出,因縱兵奮擊,太祖兵敗,遂北至易州。)
  • 55.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天祐十八年八月庚申,令天平節度使閻寶、成德兵馬留後符習率兵討張文禮於鎮州。是月,張文禮病疽而卒,其子處瑾代掌軍事。
  • 56.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天祐十九年三月丙午,王師敗於鎮州城下,閻寶退保趙州。時鎮州累月受圍,城中艱食,王師築壘環之;又決滹沱水以絕城中出路。是日,城中軍出,攻其長圍,皆奮力死戰,王師不能拒,引師而退。鎮人壞其營壘,取其芻糧者累日。帝聞失律,即以昭義節度使李嗣昭為北面招討使,進攻鎮州。
  • 57.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天祐十九年)夏四月,嗣昭為流矢所中,卒於師。
  • 58.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七月二十四日,王處球之兵出自九門,嗣昭設伏於故營,賊至,伏發,擊之殆盡;餘三人匿於牆墟間,嗣昭環馬而射之,為賊矢中腦,嗣昭箙中矢盡,拔賊矢於腦射賊,一發而殪之。嗣昭日暮還營,所傷血流不止,是夜卒。
  • 59.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嗣昭節制澤、潞,官自司徒、太保至侍中、中書令。莊宗即位,贈太師、隴西郡王。長興中,詔配饗莊宗廟庭。
  • 60.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長興二年夏四月戊戌,故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故幽州節度使周德威、故汴州節度使符存審,並配饗莊宗廟廷。
  • 61.    《舊五代史·晉高祖紀》:天福二年十二月,故隴西郡王李嗣昭追封韓王,故橫海軍節度使安審通贈太師。
  • 62.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2]
  • 63.    新五代史:義兒傳第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2]
  • 6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21]
  • 65.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初喜嗜酒,太祖嘗微戒之,遂終身不飲。
  • 66.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嗣昭有子七人,長曰繼儔,澤州刺史;次繼韜、繼忠、繼能、繼襲、繼遠,皆夫人楊氏所生。楊氏治家善積聚,設法販鬻,致家財百萬。
  • 67.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繼韜兄繼儔,嗣昭長嫡也。當襲父爵,然柔而不武。方在苫廬,繼韜詐令三軍劫己為留後,囚繼儔於別室,以事奏聞。莊宗不得已,命為安義軍兵馬留後。
  • 68.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繼韜潛令紀綱書諭繼遠,欲軍城更變,望天子遣己安撫。事泄,斬於天津橋南。乃遣使往潞州斬繼遠,函首赴闕,命繼儔權知軍州事,繼達充軍城巡檢。
  • 69.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繼儔以繼韜所畜婢僕玩好之類悉為己有,每日料選算校,……繼達怒謂人曰:“吾仲兄被罪,父子誅死,大兄不仁,略無動懷,而便烝淫妻妾,詰責貨財,慚恥見人,生不如死!”繼達服縗麻,引數百騎坐於戟門,呼曰:“為我反乎!”即令人斬繼儔首,投於戟門之內。副使李繼珂聞其亂也,募市人千餘攻於城門。繼達登城樓,知事不濟,……出潞城門,將奔契丹。行不十里,麾下奔潰,自剄於路隅。
  • 70.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弟繼遠,年十五六,謂繼韜曰:“兄有家財百萬,倉儲十年,宜自為謀,莫受人所制。……河北不勝河南,不如與大梁通盟,國家方事之殷,焉能討我?無如此算。”乃令繼遠將百餘騎詐雲於晉、絳擒生,遂至汴。梁主見之喜,因令董璋將兵應接,營於潞州之南,加繼韜同平章事,改昭義軍為匡義軍。繼韜令其愛子二人入質於汴。
  • 71.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及莊宗平河南,繼韜齎銀數十萬兩,隨其母楊氏詣闕,冀以賂免。將行,其弟繼遠曰;“兄往與不往,利害一也。以反為名,何面更見天下!不如深溝峻壁,坐食積粟,尚可苟延歲月,往則亡無日矣。”或曰:“君先世有大功於國,主上季父也,宏農夫人無恙,保獲萬全。”及繼韜至,厚賂宦官、伶人,言事者翕然稱:“留後本無惡意,奸人惑之故也。嗣昭親賢,不可無嗣。”楊夫人亦於宮中哀祈劉皇后,後每於莊宗前泣言先人之功,以動聖情,由是原之。在京月餘,屢從畋遊,寵待如故。李存渥深訶詆之,繼韜心不自安,復賂伶閹,求歸本鎮,莊宗不聽。
  • 72.    《舊五代史·卷九十一》:繼忠少善騎射,從父征討有功,莊宗手製授檢校兵部尚書,充感義馬軍指揮使,……天成中,自北京大內皇城使轉河東行軍司馬,入為右驍衞將軍。未幾,授成德軍司馬,加檢校司徒。
  • 73.    《舊五代史·卷九十一》:高祖即位,二年三月,授沂州刺史,加檢校太保,尋移棣州刺史。繼忠舊苦風痹,皆辭以地遠,乃授單州刺史,仍加輸忠奉國功臣。三年,入為右神武統軍。四年三月,出領隰州。七年八月,移刺澤州。開運元年,復入為右監門大將軍。三年秋,以疾卒於東京,年五十一。
  • 74.    《舊五代史·卷九十一》:始繼忠母楊氏善治產,平生積財鉅萬。及高祖建義於太原,楊已終,繼忠舉族家於晉陽。時以諸軍方困,契丹援兵又至,高祖乃使人就其第,疏其複壁,取其舊積,所獲金銀紈素甚廣,至於巾屨瑣屑之物,無不取足。高祖既濟大事,感而奇之,故車駕入洛,繼忠雖有舊恙,連領大郡,皆楊氏之力也。
  • 75.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嗣昭諸子自相屠害,幾於溘盡,惟繼忠一人僅保其首領焉。
  • 76.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天成初,繼能為相州刺史,母楊氏卒於太原,繼能、繼襲奔喪行服。繼能笞掠母主藏婢,責金銀數,因笞至死。家人告變,言聚甲為亂,繼能、繼襲皆伏誅。
  • 77.    《舊五代史·張文禮傳》:十九年三月,閻寶為處瑾所敗,莊宗以李嗣昭代之。四月,嗣昭為流矢所中,尋卒於師,命李存進繼之。
  • 78.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天祐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王處球之兵出自九門,嗣昭設伏於故營,賊至,伏發,擊之殆盡;餘三人匿於牆墟間,嗣昭環馬而射之,為賊矢中腦,嗣昭箙中矢盡,拔賊矢於腦射賊,一發而殪之。嗣昭日暮還營,所傷血流不止,是夜卒。
  • 79.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李嗣昭,字益光,武皇母弟代州刺史克柔之假子也。小字進通,不知族姓所出。
  • 80.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武皇晝夜登城,憂不遑食,召諸將欲出保雲州,嗣昭曰:“王勿為此謀,兒等苟存,必能城守。”
  • 81.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十七年六月,嗣昭自德勝歸藩,莊宗帳餞於戚城。莊宗酒酣,泣而言曰:“河朔生靈,十年饋挽,引領鶴望,俟破汴軍。今兵賦不充,寇孽猶在,坐食軍賦,有愧蒸民。”嗣昭曰:“臣忝急難之地,每一念此,寢不安席。大王且持重謹守,惠養士民。臣歸本藩,簡料兵賦,歲末春首,即舉眾復來。”莊宗離席拜送,如家人禮。
  • 82.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莊宗知其忠懇,謂諸將曰:“朕於繼韜何薄,於裴約何厚?裴約能分逆順,不附賊黨,先兄一何不幸,生此鴟梟!”
  • 83.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嗣昭曰:“賊無營壘,去臨濮地遠,日已晡晚,皆有歸心,但以精騎逗撓,無令返旆,晡後追擊,破之必矣。我若收軍拔寨,賊人入臨濮,俟彼整齊復來,即勝負水決。”莊宗曰:“非兄言,幾敗吾事!”
  • 8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河東將李嗣昭敗陝兵於猗氏,又敗之於張店,遂解河中之圍。嗣昭,克用弟克柔之假子也。
  • 8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晉王克用臨終謂晉王存勖曰:“進通忠孝,吾愛之深。今不出重圍,豈德威不忘舊怨邪!汝為吾以此意諭之。若潞圍不解,吾死不瞑目。”進通,嗣昭小名也。
  • 8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二》:裴約遣間使告急於帝,帝曰:“吾兄不幸,乃生梟獍,裴約獨能知逆順。”
  • 87.    《舊唐書·卷二十下》:李克用與幽州之眾同攻潞州,全忠守將丁會以澤、潞降太原,克用以其子嗣昭為留後。
  • 88.    《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七》:後唐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太祖弟克柔之子,在昭義為梁師所圍。及莊宗解夾城之圍,嗣昭知太祖棄世,號踴毀瘠,殆不勝喪。
  • 89.    《冊府元龜·卷二百七十四》:後唐太祖母弟克柔養子嗣昭,沈毅不羣。初喜嗜酒,太祖微申戒約,自是終身不飲。
  • 90.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九回 德威遣將滅黃巢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2]
  • 91.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六回 晉王起兵伐朱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2]
  • 92.    李嗣昭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