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承業

(唐末五代時期宦官)

鎖定
張承業(846年-922年),原名康繼元,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人。內常侍張泰養子,中國唐末五代時期宦官。 [58] 
乾寧二年(895年),張承業擔任河東監軍。天覆三年(903年),宰相崔胤與朱温在長安斬殺宦官數百人,並以唐昭宗名義,詔令各地藩鎮誅殺宦官監軍。李克用將張承業藏在斛律寺中,得以倖免。開平元年(907年),朱温建立後梁,李克用仍稱唐臣,沿用唐天祐年號,以興復大唐為名與朱温抗衡,任張承業為河東監軍。開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逝,張承業與李克用之弟李克寧等受命輔佐李存勗。他首先幫助李存勗除掉了欲陰謀奪權的李克寧,穩定了李存勗的王位和河東局勢。此後,他長期主掌太原軍政事務,招撫流民、勸課農桑,徵集兵馬、物資,有力地配合了李存勗在前線與後梁軍隊的作戰,為晉軍的軍事勝利提供了充足的後勤保障。 [58] 
龍德元年(921年),李存勗在河北與後梁軍隊作戰,諸將勸進,欲登基稱帝。張承業本卧病於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親赴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勸諫,李存勗不聽。張承業知復興唐室無望,於龍德二年(922年),抑鬱而終。 [58]  據《西溪叢語》記載,張承業著有《財計書》,宋代時便已失傳。 [59] 
概述圖片來源: [2] 
別    名
康承業
張特進
繼元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西交城
出生日期
846年
逝世日期
922年
主要成就
輔佐唐莊宗成就霸業
主要作品
《財計書》 [3] 
本    名
張承業
官    職
河東監軍使
諡    號
貞憲

張承業人物生平

張承業早期事蹟

張承業原姓康,自幼淨身入宮,被內常侍張泰收為養子,因此改姓為張。 [4]  他在光啓年間曾主持郃陽(今陝西合陽)軍事,獲賜紫衣,後升任內供奉。 [5] 

張承業監軍河東

康熙版《山西通志》張承業傳 康熙版《山西通志》張承業傳
乾寧二年(895年),張承業因多次出使渭北,被任命為晉王李克用的監軍,隨河東軍征討邠寧節度使王行瑜。他在戰爭結束後,被改任為酒坊使 [6] 
乾寧三年(896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攻打長安,唐昭宗欲到太原避難。張承業因與李克用交好,被任命為河東監軍,前往太原安排迎駕事宜。但唐昭宗最終卻逃往華州(今陝西華縣),並未前往太原。張承業又被加為左監門衞將軍。 [7] 
天覆三年(903年),宰相崔胤在朝中大肆誅殺宦官,又命各鎮節度使誅殺當地監軍宦官。但李克用不忍殺死張承業,將其藏在斛律寺中,並殺死一個罪囚,以應對朝廷詔令。張承業因此得以倖免。 [8-9]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今河南開封)。李克用仍沿用唐朝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相對抗,並重新任命張承業為河東監軍。從此,張承業對李克用竭力效忠。 [10] 

張承業輔佐嗣主

開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逝,遺命張承業與弟弟李克寧、大將李存璋、吳珙輔佐其子李存勖。他臨終前曾對張承業等人道:“我把亞子(李存勖小名)託付給你們了。”當時,李存勖痛哭不止。張承業勸道:“您作為繼承人,能不使祖宗基業淪亡,便是大孝,多哭又有何用。”他將李存勖扶到大殿接見將吏,讓其襲任河東節度使、晉王。 [11] 
同年二月,李克寧陰謀作亂,欲奪權篡位,歸附後梁,並將李存勖母子送往汴州,結果被史敬鎔告知李存勖之母曹太夫人。曹太夫人忙召見張承業,指着李存勖對他道:“先王臨終將這孩子託付給您,但現在卻有人要背叛我們。我們母子只求能有一個安身之處,不要被送往大梁。其他的不敢連累您。”張承業大驚,表示不敢違背先王遺命。李存勖遂將李克寧的密謀告訴張承業,並道:“我們叔侄至親,不能自相殘殺。若能使叛亂不發,我寧願讓位給叔父。”張承業卻表示必須除掉李克寧,並聯絡李存璋、吳珙、李存敬、朱守殷等人,暗中加強戒備。不久,李存勖於王府宴請諸將,在席間擒拿李克寧,當日便將其處死。 [12] 
後來,李存勖聽從張承業的建議,親自率軍救援潞州(今山西長治),並在夾城擊敗梁軍。他非常感激張承業,稱其為七哥,常到張承業的家中探視,還升堂拜母,結為通家之好。當時,李存勖承製任命官員,欲給張承業加官進爵。但張承業卻推辭不受,始終堅持自己是唐朝的河東監軍使。 [13] 
開平四年(910年),李存勖在柏鄉(今河北柏鄉)與梁軍交戰。當時,梁晉兩軍營壘相距不遠。大將周德威請求撤退到三十里外的鄗邑,以防梁軍衝營。李存勖認為周德威畏懼梁軍,不聽他的建議,徑自回帳安歇。諸將都不敢進言,只得請張承業前去勸説。張承業對李存勖道:“現在還不是大王歇息的時候。周德威乃是老將,洞察軍事,所言不可忽視。”李存勖也幡然醒悟,當夜便撤軍退守鄗邑。 [14] 

張承業留守太原

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命張承業前往幽州前線,與周德威一同征討燕王劉守光。劉守光遣使請降。張承業認為他素來不講信用,不肯受降,還建議李存勖親自領兵征討。同年十一月,李存勖命張承業留守太原,代理河東軍府事務,而後親自率軍征討幽州,果然取得幽州之戰的勝利。 [15] 
乾化五年(915年),李存勖趁魏博軍亂,進據河北。此後近十年,李存勖都在河北與梁軍作戰,將太原軍政全部委託給張承業。張承業徵兵買馬支援前線、招撫流民生產務農、徵集糧草充實軍用,為李存勖在前線征戰提供後勤保障。當時,張承業對留在晉陽的宗室權貴嚴格約束,不合理的要求一概拒絕,若有違法犯禁的必予懲罰。 [16] 
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承製,拜張承業為開府儀同三司、左衞上將軍、燕國公。張承業仍推辭不受。 [17] 

張承業憂鬱而死

龍德元年(921年),李存勖因諸將勸進,欲登基稱帝。當時,張承業卧病在牀,聽聞後命人將他從晉陽抬到魏州(今河北魏縣),勸諫道:“大王父子與梁賊血戰三十年,是要為國家報仇,恢復唐室社稷。如今梁賊未滅,大王便要稱帝,恐怕會令天下人失望。大王應先誅除梁賊,為先帝報仇,然後冊立唐室後人。唐室後人若在,誰敢承擔?唐室若無後人,天下誰能與大王相爭?臣只是唐室一老奴,希望能在成功後退隱田裏。到時由百官送出洛陽東門,路人能指着臣感嘆一句‘這是本朝敕使、先王監軍’,便是臣無上之榮。”李存勖不聽。張承業自知難以勸阻,仰天大哭道:“諸侯們浴血奮戰,本為恢復唐朝,現在大王卻自取帝位,欺騙老奴啊。”他返回晉陽,從此一病不起。 [18] 
龍德二年(922年)十一月二日,張承業病逝於晉陽,終年七十七歲,葬於交城縣城西南十五里洪相村北 [19]  。曹太夫人聞知,立即趕到他的家中致哀,並身穿孝服行子侄之禮。 [20]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追贈張承業為左武衞上將軍,賜諡貞憲。 [21] 

張承業主要成就

張承業一生忠於唐朝,曾輔佐李克用、李存勖兩代晉王,與篡唐的朱梁王朝對抗數十年,始終以唐朝的官職自居。他是李克用的託孤重臣,並協助李存勖剷除了意圖篡權的李克寧,鞏固了李存勖的王位。在此後的梁晉爭霸中,他留守太原,執掌晉國後方軍政,發展生產,為李存勖在前線征戰提供後勤保障。 [22-23] 
張承業在後世被視為賢宦的代表,常與東漢時期的宦官呂強並稱。

張承業軼事典故

張承業誠感河神

夾城之役時,張承業奉命到鳳翔求取援兵,因黃河凌汛,舟船難行,便向河神禱告。當夜,張承業夢到一個神人對他道:“你儘管渡河,不用擔心流冰。”醒後,管理渡口的官吏來報:“河冰已經凍在一起了。”次日凌晨,張承業便率人渡河。等他渡過黃河後,河冰馬上就融化分開了。 [24] 

張承業婉言進諫

盧質在李存勖幕府時,嗜酒輕傲,常蔑稱李存勖的兄弟為豬狗。李存勖對此很是惱火。張承業擔心盧質吃虧,便尋機對李存勖道:“盧質總是無理取鬧,臣建議大王把他殺掉。”李存勖連忙説:“我現在正招賢納士,開創霸業,七哥怎麼這麼説呢?”張承業正色道:“大王果然如此的話,還怕得不到天下嗎?”此後,盧質雖然有時放肆一些,李存勖總是能容得下他,一直沒有藉故加害,這都是張承業的事先謀劃的結果。 [25] 

張承業拒賞庫錢

李存勖欲向張承業索要錢財,以賭錢取樂、賞賜伶人,便在泉府(指儲備錢財的府庫)中宴請張承業。他酒酣之際,讓兒子李繼岌為張承業起舞助興。張承業將自己的玉帶、馬匹贈給李繼岌。李存勖指着錢堆,對張承業道:“和哥(李繼岌小名)沒有錢花,七哥就給他這一堆吧,寶馬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張承業道:“郎君為我歌舞,承業便拿自己的俸錢回報。這些錢是大王府庫之物,支援三軍所用,我不敢將公物當作私禮送人。” [26] 
李存勖很不高興,借醉指責張承業。張承業道:“臣是個宦官,沒有子孫後代。省錢並不是為子孫謀財,都是為了大王的基業。大王如果要賞賜別人,對老夫也沒什麼,不過將來財盡兵散,那就一事無成了。”李存勖大怒,讓元行欽取劍,要殺張承業。張承業拉着李存勖的衣袍,哭道:“老奴受先王遺命,誓要為國家誅殺汴賊。若因為大王節省國庫財物而被殺,死也無愧於先王。”閻寶上前將張承業拉開,讓他退下。張承業揮拳毆擊閻寶,罵道:“你原是朱温的同黨,如今歸降大王,不盡心效忠,竟敢阿諛諂媚。” [27] 
曹太夫人聽説李存勖酒後失行,連忙派人召他回去。李存勖素來孝母,聽聞太夫人召見,便向張承業磕頭道歉:“我今日多喝了幾杯酒,冒犯七哥,太夫人一定會責怪我。還請七哥喝兩杯酒,為我分解一番。”他連飲四杯,又向張承業勸酒。張承業卻不肯飲酒。李存勖回府後,曹太夫人派人轉告張承業:“小兒冒犯特進,我已經責打過他了,您先回府吧。”次日,曹太夫人又與李存勖親自到張承業府中慰勞。 [28] 

張承業治家嚴格

張承業治家非常嚴格,有個侄子殺死販牛人,被他立刻處死。李存勖派人前去解救,但為時已晚。後來,李存勖任命張承業的侄子張瓘為麟州刺史。張承業對張瓘道:“你本是一個普通百姓,曾與劉知俊一同做賊,一貫不守法度,現在若還不改悔,不知哪天你就會被殺死。”從此,張瓘不管到何處為官,都不敢貪暴。 [29] 

張承業人物評價

荊罕儒:我生平聞張特進名,幸而識其子。 [30] 
薛居正:① 承業奉遺顧,爰立嗣王,平內難,策略居多。② 承業感武皇厚遇,自莊宗在魏州垂十年,太原軍國政事,一委承業;而積聚庾帑,收兵市馬,招懷流散,勸課農桑,成是霸基者,承業之忠力也。③ 承業感武皇之大惠,佐莊宗之中興,既義且忠,何以階也。夫如是,則晉之勃貂,秦之景監,去之遠矣。 [22] 
歐陽修:嗚呼!人情處安樂,自非聖哲,不能久而無驕怠。宦、女之禍非一日,必伺人之驕怠而浸入之。明宗非佚君,而猶若此者,蓋其在位差久也。其餘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續,世數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為。其為大害者,略可見矣。獨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善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取其善而戒其惡,所謂“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也。故並述其禍敗之所以然者著於篇。 [23] 
司馬光:夫寺人之官,自三王之世,載於詩、禮,所以謹閨闥之禁,通內外之言,安可無也。如巷伯之疾惡,寺人披之事君,鄭眾之辭賞,呂彊之直諫,曹日升之救患,馬存亮之弭亂,楊復光之討賊,嚴遵美之避權,張承業之竭忠,其中豈無賢才乎! [31] 
陳瓘:呂強請赦黨人,楊復光泣忠武周岌,嚴遵美力辭兩尉,張承業極諫橫費,如此之類,皆忠於國家而信於公議者,豈可謂古有恭、顯曾害忠良,便以為今日之人都無可聽者乎? [32] 
蘇軾:夫閹尹之禍,如毒藥猛獸,未有不裂肝碎膽者也。自書契以來,惟東漢呂強、後唐張承業二人號稱善良。 [33] 
完顏亮:人言宦者不可用,朕以為不然。後唐莊宗委張承業以軍,竟立大功,此中豈無人乎。 [34] 
王應麟:自夏靡之後,忠之盛者,二子(申包胥張子房)而已。我思古人,唯漢諸葛武侯可以繼之,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其志一也。若梁之王琳、唐之張承業,功雖不就,抑可以為次矣,不當以功之成否論。 [35] 
胡三省:① 張承業之扶李存勗出嗣位,猶張昭孫權也。 [36]  ② 張承業之權略,烏可以宦者待之哉。 [37]  ③ 晉王之在魏,皆張承業足饋餉以輔之;亦內有曹夫人,故承業得行其志。 [38]  ④ 張承業,唐之純臣也! [39] 
朱元璋: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嘆。此輩在人主之側,日見親信,小心勤勞,如呂強、張承業之徒,豈得無之? [40] 
劉定之:於馭內臣也,既知有呂強、張承業之忠,又知有仇士良陳弘志之惡。 [41] 
張懋:昔馬存亮、楊復光之弭亂討賊,鄭眾、嚴遵美之辭賞避權,呂強、張承業之忠亮樸素,出乎其類。 [42] 
袁袠:呂強之清忠,楊復光之討賊,張承業之存唐,光照史冊。 [43] 
王世貞:張承業不完人也,然而完人矣。其不受晉爵也,不從晉帝也,其在文若之上乎。 [44] 
高宇泰:唐室受宦者之禍為烈,後至草薙而禽獼之;迨亞子之稱帝也,張承業獨為唐死。歐陽公言五代全節之士三人而已,而不及承業。嗚呼!又豈可以閹寺而忽之哉! [45] 
王夫之:張承業之忠,忠於沙陀耳,或曰“唐之遺忠”。豈定論哉?李存勗得傳國寶,將稱帝,承業亟諫止之,欲其滅朱氏,求唐後復立之,削平吳、蜀,則天下自歸,雖高祖、太宗復生,不敢復居其上,以立萬世之基,此其以曹操劉裕處存勗,而使長有天下也明甚,豈果有存唐復辟之心乎?使能求唐後以立邪?則朱温篡奪之日,可早立以收人心,承業噤不一語,而必待朱氏既滅之後,此則何心? [46] 
李霨中官之賢者,公忠勤恪,如巷伯、管蘇、呂強、張承業之流,代不乏人。 [47] 
順治帝:若夫掖廷之中、貂珥之列,或恪恭著美,或勤慎流徽,若漢之呂強、唐之張承業,亦可謂賢矣。 [48] 
乾隆帝:自古宦寺誤人家國者多矣,其類不可以殫數,獨承業以孤忠丹誠終身為唐,其節用愛民為晉聚財者,蓋亦欲平梁而復唐耳,豈非閹防其名而忠良其行,君子之所取者乎。嗚呼,五代之際,世道衰微,王綱掃地,讀書學聖之人,皆入山林而求自樂。當時如張文蔚楊涉蔣玄暉柳璨之徒,皆以國輸人,為朱温羽翼,而獨於宦寺之中,有可取者一人焉,則五代之事亦可知矣。(《張承業論》) [49] 
趙翼:① 此皆漢宦官之賢者,可與北魏之仇洛、齊王瑀、趙黑北齊之田敬宣、唐之俱文珍、張承業、明之覃吉王承恩並觀也。 [50]  ②宦寺之賢,世所傳不過呂強、張承業。 [51] 
陸以湉:漢以後宦寺之禍,史不勝書,然亦有賢者。如漢呂強,北齊田敬宣,唐楊復光,後唐張承業,宋邵成章,明懷恩、覃吉、何鼎李芳陳矩王安,簡冊褒稱,美名著焉。知人貴自立,不患類之賤也。 [52] 
蔡東藩:自來國家之患,莫如女色,尤莫如宦官。但宦官中亦非無賢者,如張承業之乃心唐室,始終不渝,洵足為庸中佼佼,鐵中錚錚之特色。觀其諫阻晉王,瀝肝披膽,無非為復唐起見。及力諫不從,慟哭而返,遂至悒悒不起,彼其悔所輔之非人乎?篤於效忠,而短於料事,承業亦不得為智。但略跡原心,固足告無愧於天下! [53] 
金古良:唐老奴,匿不死,先王留託李亞子。惜庫錢,豈為己,欲佐王成霸業耳。元兇未滅稱尊名,老奴喃喃憤不平。輿歸太原仰天哭,死見先王心自明。非如荀彧背大義,廿年助操老忽貳。忠節不能如寺人,空有子房之才智。(《南陵無雙譜》張承業畫像題詩 [2] 
胡致堂:張承業之志,行雖縉紳士大夫,有遠不能及者,可以為內侍之師法矣。晉養民蓄財,軍興不乏,職也;受克用顧託不敢違負,忠也;行法不寬貴戚,不以官物為私,禮公也;晉王欲使分過,終不承,命守也;居唐官終其身,義也。使中常侍皆率此道,烏有趙高石顯張讓之禍哉! [54] 

張承業個人作品

據《西溪叢語》記載,張承業著有《財計書》,宋代時便已失傳。 [3]  [55] 

張承業家庭成員

張承業因是自幼淨身,沒有直系後裔,近支親屬只有幾個侄子。其中張瓘歷仕後唐後晉後漢三朝,曾任麟州刺史、密州刺史,最終入朝為環衞官 [56]  另在後周時期,有一位供奉官張奉珪自稱是張承業之子,但真偽難辨。 [57] 

張承業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七十二·唐書列傳二十四》 [22] 
新五代史·卷三十八·宦者傳第二十六》 [23] 
《山西通志·卷二十·人物誌》(清·劉梅編次.康熙二十一年刊本) [1]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二》 [10]  [15] 
參考資料
  • 1.    據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山西通志》卷二十·人物誌、明萬曆太原府志明確記載:張承業,交城人,僖宗宦官,初租頜陽軍士……
  • 2.    張承業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繪,康熙中葉刻本《南陵無雙譜》。
  • 3.    《西溪叢語·捲上》:澶淵之役,班師,留兵器於開德府,謂之御前甲仗庫。著令監官四員,兩員宗室。庫內有張承業《財計書》、李克用《兵法》。此書,今亡。
  • 4.    《新五代史·張承業傳》:本姓康,幼閹,為內常侍張泰養子。
  • 5.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光啓中,主郃陽軍事,賜紫,入為內供奉。
  • 6.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武皇之討王行瑜,承業累奉使渭北,因留監武皇軍事,賊平,改酒坊使。
  • 7.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三年,昭宗將幸太原,以承業與武皇善,用除為河東監軍,密令迎駕。既而昭宗幸華州,就加左監門衞將軍。
  • 8.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崔魏公之誅宦官也,武皇偽戮罪人首級以奉詔,匿承業於斛律寺。
  • 9.    《新五代史·張承業傳》:其後崔胤誅宦官,宦官在外者,悉詔所在殺之。晉王憐承業,不忍殺,匿之斛律寺。
  • 10.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王被兗冕,即皇帝位。……戊辰,大赦,改元,國號大梁。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乙亥,下制削奪李克用官爵。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祐”,西川稱“天覆”年號。……至是,復以為監軍,待之加厚,承業亦為之竭力。
  • 11.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晉王命其弟內外蕃漢都知兵馬使、振武節度使克寧、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吳珙、掌書記盧質立其子晉州刺史存勖為嗣。……辛卯,晉王謂克寧等曰:“以亞子累汝!”亞子,存勖小名也。言終而卒。……將吏欲謁見存勖,存勖方哀哭未出。張承業入謂存勖曰:“大孝在不墜基業,多哭何為!”因扶存勖出,襲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
  • 12.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李存顥等為克寧謀,因晉王過其第,殺承業、存璋,奉克寧為節度使,舉河東九州附於梁,執晉王及太夫人曹氏送大梁。太原人史敬鎔,少事晉王克用,居帳下,見親信,克寧欲知府中陰事,召敬鎔,密以謀告之。敬鎔陰許之,入告太夫人,太夫人大駭,召張承業,指晉王謂之曰:“先王把此兒臂授公等,如聞外間謀欲負之,但置吾母子有地,勿送大梁,自它不以累公。”承業惶恐曰:“老奴以死奉先王之命,此何言也!”晉王以克寧之謀告,且曰:“至親不可自相魚肉,吾苟避位,則亂不作矣。”承業曰:“克寧欲投大王母子於虎口,不除之豈有全理!”乃召李存璋、吳珙及假子李存敬、長直軍使朱守殷,使陰為之備。壬戍,置酒會諸將於府舍,伏甲執克寧、存顥於座。……是日,殺克寧及存顥。
  • 13.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既終易月之制,即請出師救潞,破賊夾城。莊宗深感其意,兄事之,親倖承業私第,升堂拜母,賜遺優厚。時莊宗初行墨制,凡除拜之命,皆成於盧汝弼之手。汝弼既自為户部侍郎,乃請與承業改官及開國邑,承業拒而不受。其後,但稱本朝舊官而已。
  • 14.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柏鄉之役,王師既逼汴營,周德威慮其奔衝,堅請退舍。莊宗怒其懦,不聽,垂帳而寢,諸將不敢言事,鹹詣監軍請白。承業遽至牙門,褰帳而入,撫莊宗曰:“此非王安寢時,周德威老將,洞識兵勢,姑務萬全,言不可忽。”莊宗蹶然而興曰:“予方思之。”其夕,收軍保鄗邑。
  • 15.    《資治通鑑·後梁紀二》:六月,壬申朔,晉王遣張承業詣幽州,與周德威議軍事。……辛卯,燕主守光遣使詣張承業,請以城降。承業以其無信,不許。……十一月,甲辰,晉王以監軍張承業權知軍府事,自詣幽州。……癸亥,晉王入幽州。
  • 16.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承業感武皇厚遇,自莊宗在魏州垂十年,太原軍國政事,一委承業;而積聚庾帑,收兵市馬,招懷流散,勸課農桑,成是霸基者,承業之忠力也。時貞簡太后,韓德妃、伊淑妃、諸宅王之貴,洎王之介弟在晉陽宮,或不以其道幹於承業,悉不聽,逾法禁者必懲,由是貴戚斂手,民俗丕變。
  • 17.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十四年,承製授開府儀同三司、左衞上將軍、燕國公,固辭不受。
  • 18.    《新五代史·張承業傳》:天祐十八年,莊宗已諾諸將即皇帝位。承業方卧病,聞之,自太原肩輿至魏,諫曰:“大王父子與梁血戰三十年,本欲雪家國之讎,而復唐之社稷。今元兇未滅,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且失天下望,不可。”莊宗謝曰:“此諸將之所欲也。”承業曰:“不然,梁,唐、晉之仇賊,而天下所共惡也。今王誠能為天下去大惡,複列聖之深讎,然後求唐後而立之。使唐之子孫在,孰敢當之?使唐無子孫,天下之士,誰可與王爭者?臣,唐家一老奴耳,誠願見大王之成功,然後退身田裏,使百官送出洛東門,而令路人指而嘆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時監軍也’,豈不臣主俱榮哉?”莊宗不聽。承業知不可諫,乃仰天大哭曰:“吾王自取之!誤我奴矣。”肩輿歸太原。
  • 19.    據光緒八年《交城縣誌》載:“張監軍墓,監軍名承業,後唐人,墓在縣西南十五里洪相村北。”
  • 20.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十九年十一月二日,以疾卒於晉陽之第,時年七十七。貞簡太后聞喪,遽至其第盡哀,為之行服,如兒侄禮。
  • 21.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同光初,贈左武衞上將軍,諡曰貞憲。
  • 22.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9]
  • 23.    新五代史:宦者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9]
  • 24.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夾城之役,遣承業求援於鳳翔。時河中阻絕,自離石渡河,春冰方泮,凌澌奔蹙,艤舟不得渡,因禱河神。是夜,夢神人謂曰:“子但渡,流冰無患。”既寤,津吏報曰:“河冰合矣。”凌晨,躡冰而濟,旋踵冰解。
  • 25.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是時,盧質在莊宗幕下,嗜酒輕傲,嘗呼莊宗諸弟為豚犬,莊宗深銜之。承業慮質被禍,因乘間謂莊宗曰:“盧質多行無禮,臣請為大王殺之,可乎?”莊宗曰:“予方招禮賢士,以開霸業,七哥何言之過也!”承業因聳立而言曰:“大王若能如此,何憂不得天下!”其後盧質雖成縱誕,莊宗終能容之,蓋承業為之藻藉也。
  • 26.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莊宗歲時還晉陽宮省太后,須錢蒱博、給伶官,嘗置酒於泉府,莊宗酣飲,命興聖宮使李繼岌為承業起舞,既竟,承業出寶帶幣馬奉之。莊宗指錢積謂承業曰:“和哥無錢使,七哥與此一積,寶馬非殊惠也。”承業謝曰:“郎君哥勞,承業自出己俸錢。此錢是大王庫物,準擬支贍三軍,不敢以公物為私禮也。”
  • 27.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莊宗不悦,使酒侵承業。承業曰:“臣老敕使。非為子孫之謀,惜錢為大王基業,王若自要散施,何妨老夫,不過財盡兵散,一事無成。”莊宗怒,顧元行欽曰:“取劍來!”承業引莊宗衣,泣而言曰:“僕荷先王遺顧,誓為本朝誅汴賊,為王惜庫物,斬承業首,死亦無愧於先王,今日請死!”閻寶解承業手,令退。承業詬寶曰:“黨朱温逆賊,未嘗有一言效忠,而敢依阿諂附。”揮拳踣之。
  • 28.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太后聞莊宗酒失,急召入。莊宗性至孝,聞太后召,叩頭謝阿業曰:“吾杯酒之間,忤於七哥,太后必怪吾。七哥為痛飲兩卮分謗,可乎?”莊宗連飲四鍾,勸承業,竟不飲。莊宗歸宮,太后使人謂承業曰:“小兒忤特進,已笞矣,可歸第。”翌日,太后與莊宗俱幸其第,慰勞之。
  • 29.    《資治通鑑·後梁紀四》:承業治家甚嚴,有侄為盜,殺販牛者,承業立斬之,王亟使救之,已不及。王以瓘為麟州刺史,承業謂瓘曰:“汝本車度一民,與劉開道為賊,慣為不法,今若不悛,死無日矣!”由此瓘所至不敢貪暴。
  • 30.    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16]
  • 31.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9]
  • 3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33.    蘇東坡全集:卷一百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5-27]
  • 34.    金史:列傳第六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7]
  • 35.    困學紀聞:卷六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5-27]
  • 3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37.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38.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39.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40.    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一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5-27]
  • 41.    明史: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7]
  • 42.    永安縣誌:卷七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5-27]
  • 43.    袁袠《世緯》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5-27]
  • 44.    弇州四部稿:巻一百四十  .文學100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45.    雪交亭正氣錄:卷一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5-27]
  • 46.    讀通鑑論:五代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9]
  • 47.    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八  .文學100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48.    清世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一  .文學100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49.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六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50.    二十二史札記: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51.    二十二史札記:卷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52.    冷廬雜識: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8]
  • 53.    五代史演義: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9]
  • 54.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中國地方誌集成·山西府縣誌輯(第二十五冊·光緒交城縣誌):鳳凰出版社,2005:312-313
  • 55.    姚寬《西溪叢語》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5-27]
  • 56.    《舊五代史·張瓘傳》:張瓘,同州車渡村人,故太原監軍使承業之猶子也。……瓘天祐十三年補麟州刺史。……晉天福中,為密州刺史,秩滿入居環衞。乾祐三年夏,卒於官,輟視朝一日。
  • 57.    《宋史·荊罕儒傳》:有供奉官張奉珪使泰州,自言後唐張承業之子。罕儒曰:“我生平聞張特進名,幸而識其子。”厚加禮待,遺錢五十萬,米千斛。
  • 58.    張承業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59.    殆知閣  .西溪叢語[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