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濮州

鎖定
濮州(pu zhou):清朝山東省直隸州之一,原治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原鄄城縣城),後因黃河水患徙州治至黃河北岸,治今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濮城鎮(原屬鄄城縣)。隋開皇16年(596年)改濮陽郡為濮州,領鄄城、濮陽縣、範縣、觀城、朝城、臨濮、雷澤等縣,州治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原濮陽郡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景泰三年(1452年)因黃河水患,濮州徙治王村(今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濮城),屬山東東昌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濮州升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年)降為散州,改屬山東曹州府。1913年1月,濮州改為濮縣,直屬山東都督府東臨道。1931年“濮鄄分治”,以黃河為界,河西地區為濮縣,河東地區為鄄城縣。1936年撤銷鄄城縣,鄄城全境併入濮縣。1940年再於濮縣河東地區置鄄城縣。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屬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屬山東省聊城專區。1956年3月,山東省濮縣撤銷,轄區劃歸山東省範縣 ,1964年隨範縣由山東省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83年。隨範縣由河南省安陽地區劃歸河南省濮陽市,同年設鎮,即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濮城鎮。
中文名
濮州
外文名
pu zhou
別    名
老濮州
相關文獻
《元和郡縣圖志》《濮州志》
優    點
交通便利
所屬地區
山東省、平原省、河南省
故州治
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
明清州治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濮城鎮

濮州歷史沿革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為衞國地,《左傳》“齊桓公會諸侯於鄄”,注曰:“鄄,衞地,今東郡鄄城縣也。”戰國時屬齊。在漢為濟陰郡之鄄城也。後漢獻帝於此置兗州。晉置濮陽郡,後改為濮陽國,封王子允為王,後為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濮州。
隋代
596年(隋開皇十六年) ,於鄄城廢濮陽郡置濮州(濮州之名始於此),於城陽故址置雷澤縣,於城濮故址置臨濮縣。鄄城、雷澤、臨濮3縣均屬濮州。
606年(煬帝大業二年)廢濮州,撤銷臨濮縣。
唐代
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濮州(治鄄城),境內有鄄城、濮陽縣、臨濮、雷澤、永定、長城、安丘6縣。次年廢長城、安丘2縣入臨濮縣。625年(唐武德八年) 廢永定縣入鄄城縣。
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廢濮州設濮陽郡,治所設在鄄城。
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改濮陽郡為濮州。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建置同唐。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屬地。
北宋
北宋時期(960-1127)濮州轄鄄城縣、臨濮、範縣、雷澤縣地。
南宋、金
濮州為金國地,轄鄄城、臨 濮、雷澤、範縣4縣,屬大名府路。
貞元2年(1154年)臨濮縣、雷澤縣併入鄄城縣,臨濮、雷澤降為鎮。
元代濮州治鄄城舊城 元代濮州治鄄城舊城
元世祖(1271年)濮州屬直隸中書省,領鄄城、朝城、範縣、臨清、館陶、觀城6縣,州治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北的舊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其地直屬濮州,濮州降為縣級政區。於鄄城置千户,屬東昌府。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因黃河之患,濮州知州毛晟將州治遷至王村集(今河南範縣濮城),鄄城古城遂稱舊城,屬東昌府。
清(1644-1911)初屬山東省東昌府濮州地。
雍正八年(1730年)升濮州為直隸州,直屬山東省。
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降為散州,改屬曹州府。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屬兗沂曹濟道曹州府濮州地。
民國
1913年改濮州為濮縣,屬山東濟西道。次年,該道改稱東臨道,濮縣仍屬之。1925年,改屬曹濮道。1928年,撤道制,直屬山東省。
1931年,“濮鄄分治”,於濮縣河東地區復置鄄城縣,縣政府駐王堌堆集(今鄄城縣城)。
1936年10月,再並鄄城入濮縣。全縣設30個鄉,河西10個,河東20個,屬山東省第二專區。1938年改屬山東省第十六專區(駐菏澤)。
濮縣地圖 濮縣地圖
1939年,濮鄄分治,復於河東地區設立鄄城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濮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鄄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地區。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濮縣屬山東省聊城專區。鄄城屬山東省菏澤專區,自此一直屬菏澤管轄至今。
1956年3月,山東省濮縣撤銷,轄區劃歸山東省範縣 。
1964年,隨範縣由山東省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濮州從此分屬兩省。
1983年,隨範縣由河南省安陽地區劃歸河南省濮陽市,同年設鎮,即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濮城鎮。

濮州郡縣圖志記載

濮州境域

東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濮州位置

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東郡七百九十五里。東北至鄆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黃河二十里。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

濮州貢賦

開元貢:絹二十匹。賦:綿,絹。

濮州轄縣

濮州管五縣:鄄城,雷澤,臨濮,濮陽,範縣
鄄城縣,緊臨郭下,本漢舊縣,屬濟陰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此置濮州,鄄城縣屬焉。大業三年(607年)廢濮州,縣屬東平郡。武德四年(621年)重置濮州,鄄城縣又隸焉。黃河,北去縣二十一里。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臨淄侯植為鄄城侯。
雷澤縣,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成陽縣,古郕伯國、周武王封弟季載於郕,漢以為縣,屬濟陰郡。隋開皇六年,於此置雷澤縣,因縣北雷復澤為名也,屬濮州。歷山,在縣北十六里。《史記》曰:“舜耕歷山,耕者讓畔。”
臨濮縣 ,北至州六十里。本漢成陽縣地,屬濟陰郡。隋開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澤西界置臨濮縣,屬濮州。南臨濮水故以為名。大業二年廢,武德四年重置。清丘,在縣西三十五里。
濮陽縣, 東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也,古昆吾國,即帝丘,顓頊之墟也。昆吾即夏諸侯,為五伯之首。《左傳》曰:“狄滅衞,遷於帝丘。”衞侯自楚丘徙濮陽縣。秦置東郡理此,漢仍為東郡及濮陽縣也。隋開皇十六年,改屬濮州。黃河,北去縣一十五里。瓠子河,上承黃河。《漢書》武帝時,河決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範縣。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東郡。春秋時,晉大夫士會之邑也。高齊廢,隋開皇六年又置範縣,屬濟州,十六年改屬濮州。

濮州典故

濮州地圖 濮州地圖
上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侯田邠奉邑食鄃,鄃在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災。乃言“江、河之決皆天事,非易以人力塞之”,乃不復塞。後二十餘歲,歲比不登,梁、楚尤甚。上使汲人、郭昌率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沈白馬玉璧,自將軍以下皆負薪,下淇園之竹以為楗。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於是,卒塞瓠子,築宮於其上,名曰宣房。其後王尊為東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佐吏民,沈白馬,祀水神,親執玉璧,使巫策祝,請以身填金堤。水盛堤壞,吏民皆奔走,尊立不動,而水漸退。
姚墟,在縣東十三里。舜生於姚墟。堯母廟,在縣西南四里。堯陵,在縣西三里。自堯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記於碑。貞觀十一年有詔,禁人芻牧,春秋奠酹。
故顧城,在縣東二十八里。夏之顧國也,詩曰“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國黨於桀,皆為湯所誅。”

濮州著名人物

孫臏:生卒年不詳,齊國鄄邑人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範文子 :軍事戰略家,春秋範縣人,後人尊稱範文子,在晉國政壇長達40年的努力,使範氏成為晉國幾個強大的家族之一。
汲黯:西漢濟陰郡(濮州)人,官至中大夫。漢武帝稱讚其為“社稷之臣”。
吳隱之:東晉濮陽郡人,官至度支尚書,著名廉吏,做官清正廉潔,曾賦《貪泉》詩一首明志。
杜鴻漸:濮陽人。安史之亂中,參與擁立肅宗即位靈武,授兵部郎中知書舍人事,轉武部侍郎,又先後出任河西節度使、荊南節度使。
王仙之: 唐代濮州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乾符元年(874 年)王仙之聚眾數千人 ,在河南長垣率眾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
張泳:字復之,宋代濮州人,官至工部尚書。1014 年卒,贈右僕射,諡號忠定,著有《乖崖文集》 10 卷。
李仕魯 : 字宗孔,明代濮州人。生年不詳。為明初著名儒士,官至大理寺卿。一生以光大程朱理學,斥駁佛教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