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文進

鎖定
盧文進(?-944年),字國用(一作大用) [1] 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五代十國時期軍事將領。
盧文進早年效力於盧龍軍燕國),幽州之戰中投降晉國後唐前身),在天祐十四年(917年)的祁溝關兵變中殺死主將李存矩,叛逃契丹,至天成元年(926年)又迴歸後唐,歷滑州、鄧州、潞州、安州等鎮。他在後晉建立後,不願再次臣服契丹,乃棄鎮南奔淮南,先後效力於吳國南唐,官至左衞上將軍,兼中書令,封范陽郡王。保大二年(944年)病逝 [2] 
盧文進在效力契丹期間,率所部漢軍屯駐平州,屢次引契丹南侵,並教契丹製作攻城器械,前後禍亂晉國、後唐近十年。他還教授契丹人紡織等技術,使得契丹逐漸強大,史稱“契丹所以強盛者,得文進之故也” [41] 
本    名
盧文進
國用(一作大用)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范陽
逝世日期
944年 [2] 
效力政權
燕國→晉國→契丹→後唐→吳國→南唐
官    職
盧龍節度使[契丹]、左衞上將軍[南唐]等
爵    位
范陽郡王[南唐]

盧文進人物生平

盧文進早年經歷

主詞條:幽州之戰
盧文進是幽州范陽人,年輕時便在盧龍節度使劉守光麾下為騎將。他身長七尺,食量過人,姿貌偉異。 [3] 
天祐八年(911年),劉守光稱帝,建立燕國。割據河東的晉王李存勖乃於次年(912年)初出兵討伐劉守光。 [15]  盧文進時為燕國納降軍使 [14]  ,率先投降晉軍,被李存勖調到其弟新州團練使李存矩麾下,並以“首降”之故,遙領壽州刺史 [4] 

盧文進叛投契丹

李存勖在攻滅燕國後,又繼續與據有中原的後梁政權爭奪中原霸權。李存矩時為威塞軍節度使,為了支援李存勖,在山後一帶募兵征馬。他很快便募集了五百騎兵,與盧文進一同趕赴前線。但所徵士卒皆不願遠征,因此在行至祁溝關(在今河北淶水東)時發生了譁變。變兵殺死了李存矩,擁盧文進為首,要回返新州(威塞軍治所,在今河北涿鹿),“據城自守”。 [5] 
盧文進因李存矩此前曾強納其女為側室,對李存矩早有不滿。他假意痛哭一番,便順勢接受了變兵的擁戴,率軍攻打新州、武州(治今河北宣化),均被守軍擊退。此時,盧龍節度使周德威已遣軍討伐盧文進。盧文進於是率部逃入契丹,投奔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被授為幽州兵馬留後 [6]  時為天祐十四年(917年)二月。 [7] 
盧文進不久便引契丹軍進攻新州。守將安金全棄城而走,新州為盧文進所據。周德威領兵來攻新州,“旬日不克”,反被契丹軍所敗,只得撤回幽州。盧文進以部將劉殷守新州,自與契丹軍乘勝進圍幽州。他教契丹製造飛梯衝車等攻城器械。契丹軍“鑿地道,起土山”,四面攻城。但周德威在城中臨機應變,屢次打退契丹軍的進攻,堅守城池二百餘日。李存勖命大將李嗣源符存審馳援幽州,這才於當年八月擊退契丹軍,解了幽州之圍。 [8] 
盧文進此後被契丹任為平州刺史 [16]  ,率所部屯於平州(治今河北盧龍)。他每年都要帶着契丹騎兵侵擾晉國的邊境,屠殺搶掠,使得燕趙一帶荊棘遍地。晉軍自瓦橋關(在今河北雄縣)運往幽州的軍糧,也經常遭到盧文進的劫掠。 [17]  契丹恃其強盛,曾要求晉國割讓盧龍軍給盧文進,為李存勖所拒絕。 [18]  契丹遂於天贊二年(923年)在平州設盧龍軍,以盧文進為盧龍節度使。 [19]  而就在當年,李存勖在河北稱帝,建立了後唐,史稱後唐莊宗。

盧文進復歸中原

天成元年(926年),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遇害。大將李嗣源被擁立為皇帝,史稱後唐明宗。他遣人前往契丹,以“易代之後,無復嫌怨”遊説盧文進,勸其迴歸中原。盧文進所部皆是漢人,也都有思歸之意。 [20]  盧文進於是殺死協守平州的契丹將領,率所部部眾十五萬、車乘八千,投奔後唐。 [21]  後唐朝廷大喜,百官稱賀。李嗣源為此免除了盧文進所部户口三年的租税,每口給糧五斗。當年十二月,盧文進率將吏四百人抵達後唐國都洛陽,獲賜鞍馬、玉帶、衣被、器玩、錢帛等物,不久又被授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封范陽郡侯 [22]  ,並以義成軍節度使之職出鎮滑州(治今河南滑縣)。 [23] 
天成三年(928年),盧文進又改任威勝軍節度使,由滑州移鎮鄧州 [24]  他後來去職,於長興元年(930年)時又入朝為左衞上將軍 [25] 
長興四年(933年),盧文進被外放為昭義軍節度使,鎮潞州(治今山西長治)。 [26]  他在鎮擒拿奸人,體察民情,深得時人讚譽。 [27]  次年(934年),盧文進又改任安遠軍節度使,鎮安州(治今湖北安陸)。 [28] 

盧文進終老江南

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援下,攻滅了後唐,建立後晉,史稱後晉高祖。他還和契丹結為父子之邦。盧文進因此前背叛了契丹,心懷不安,又不願屈身事奉後晉,於是在當年十二月,殺死行軍司馬馮知兆、節度副使杜重貴,率部眾逃奔吳國(割據江淮的政權,當時已被權臣李昪所控制)。 [29-30]  李昪亦遣將領祖全恩領兵兩千,到安州迎接盧文進。 [31] 
天祚三年(937年),盧文進被吳國授為宣武軍節度使,兼侍中 [32]  不久,李昪代吳稱帝,建立了南唐,史稱南唐烈祖。盧文進又仕南唐,任天威統軍,並於升元四年(940年)出任鎮海軍節度使,鎮潤州(治今江蘇鎮江)。 [33]  他在鎮“委任賓佐,政績甚美”,後被召入朝中,授為左衞上將軍,兼中書令,封范陽郡王,奉朝請,仍領節度使俸祿。 [34] 
保大二年(944年),盧文進病逝。 [2]  當時,元宗李璟的寵臣馮延巳素與盧文進不和,趁機誣以陰事,將盧文進諸子全部下獄,欲抄沒盧家的家產。盧文進的女婿高越上表駁斥馮延巳,為盧文進訟寃。他雖因此遭到貶官,但盧家最終得以保全。 [36] 

盧文進主要影響

盧文進一生歷經燕國、晉國(後唐)、契丹、吳國、南唐等多個政權,其對歷史進程產生影響主要是在效力契丹期間。
盧文進在投降契丹後,在圍攻幽州期間,教契丹軍制造製造飛梯、衝車等攻城器械,此後率部駐紮在平州,引契丹軍隊連年南侵,騷擾晉國、後唐的邊境近十年,擄掠人口,搶劫軍糧,使得燕趙地區荊棘滿地,在“同光之世,為患尤深”,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但他擄掠人口的行為,也讓契丹人學會了中原的織紝技術,發展了生產力,使得“契丹由此益強”。 [8]  [17]  [37] 

盧文進歷史評價

李嗣源:契丹盧龍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盧文進,遼西飛將,薊北雄才,頃以被讒,因而避禍。雖附茹毛之俗,長懷向國之誠,將軍寧屈於虜庭,校尉終還於漢壘。洎於纂紹,果卜旋歸,繼飛雁足之書,累殄龍庭之虜。 [40] 
薛居正:文進懼強敵之威,金全為輿台所賣,事雖弗類,叛則攸同,鹹附島夷,皆可醜也。 [41] 
葉隆禮:皇運將傾,則大盜移國;狂謀未敗,則桀猾不亡。求之五代,盧文進其人歟?方其自負龍蛇之異,叛亂南北之間,見其不敗者,謂之智,考其成敗,則謂之天。饋運可掠也,惠彼戎車之膏;燕地可取也,痛哉肝腦之血。此感今懷古之士,覩此未有不為之慨然者。 [10] 
吳任臣李金全、盧文進,故北方之虎臣,負釁來歸,鹹稱名將,乃援師不進,全軍而還,倘兵法所云“知彼知已”,非與?至文進奏績宣潤,折節禮賢,抑亦可謂善保功名者矣。 [13] 

盧文進軼事典故

盧文進自述異事

盧文進晚年在南唐“始晦跡,務恭謹,禮接文士,謙謙若不足”,平時只談論一些“朝廷儀制,台閣故事”,閉口不談軍事。 [37]  他還講述了很多早年在契丹遇到的異事。
  • 盧文進在叛亂之初,攻新州不下,趁夜撤離時不慎墜入壕溝。他“一躍而出”,第二天才發現這壕溝竟然是“絕岸數丈,深不可測”的黑龍潭。還有一次,有大蛇來到盧文進座間,蛇頭甚至都碰到了他的膝蓋。盧文進取食物喂之,大蛇竟離去。這幾次奇遇,使得盧文進“由是自負”。 [42] 
  • 盧文進在契丹一次於郊外打獵,遇到白天突然昏暗如黑夜,且“星象燦然”,很快又恢復如初。他大驚之下詢問當地人,這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笪日”(即日食)。 [43] 
  • 盧文進曾至無定河邊,見有人的脛骨“大如柱,長七尺”。 [44] 

盧文進聲至火滅

盧文進晚年鎮守潤州期間,曾命馬步軍撲救集市大火,結果火勢愈猛。他大怒之下親自走出府門,傳令要斬馬步軍使,不料命令剛下,大火竟隨聲而止。時人皆以為異事。 [35] 

盧文進人際關係

妻子:契丹公主,盧文進在契丹期間所娶。 [16] 
女兒:盧氏,被李存矩強納為側室。 [5] 
女兒:盧氏,“有才色,能屬文”,有“女學士”之稱。 [38]  其夫高越,隨盧文進南奔吳國,任為秘書郎,南唐時歷仕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後主李煜三朝,官至御史中丞、勤政殿學士、左諫議大夫,兼户部侍郎修國史 [39] 

盧文進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九十七·晉書列傳十二》 [41] 
新五代史·卷四十八·雜傳第三十六》 [9] 
《馬氏南唐書·卷十二·列傳第七》 [11] 
《陸氏南唐書·卷九·列傳第六》 [12] 
契丹國志·卷十八》 [10] 
十國春秋·卷二十四·南唐十》 [13] 
參考資料
  • 1.    注:盧文進的表字,史料記載有所不同。《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全唐文》卷870《盧文進小傳》皆作“字國用”,《遼史》卷2《太祖紀下》亦稱盧文進為“盧國用”。而《新五代史》卷48《盧文進傳》、《馬氏南唐書》卷12《盧文進傳》、《陸氏南唐書》卷9《盧文進傳》、《契丹國志》卷18《盧文進傳》、《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等皆作“字大用”。
  • 2.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二年三月,左衞上將軍范陽王盧文進薨。
  • 3.    《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盧文進,字國用,范陽人也。身長七尺,飲啖過人,望之偉如也。少事劉守光為騎將。
  • 4.    《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唐莊宗攻燕,以文進首降,遙授壽州刺史。初,莊宗得山後八軍,以愛弟存矩為新州圍練使以總領之。
  • 5.    《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莊宗與劉鄩對壘於莘縣,命存矩于山後召募勁兵,又命山北居民出戰馬器仗,每鬻牛十頭易馬一匹,人心怨諮。時存矩團結五百騎,令文進將之,與存矩俱行。至祁溝關,軍士聚謀曰:“我輩邊人,棄父母妻子,為他血戰,千里送死,固不能也。”眾曰:“擁盧將軍卻還新州,據城自守,奈我何!”因大呼揮戈,趣傳舍,害存矩於榻下。
  • 6.    《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文進撫膺曰:“奴輩累我矣。”因環屍而泣曰:“此輩既害郎君,我何面目見王!”(《契丹國志》雲:存矩取文進女為側室,文進心常內愧,因與亂軍殺存矩。)因為亂軍所擁。反攻新州,不克;又攻武州,又不利。周德威命將追討,文進遂奔契丹,命為幽州兵馬留後,部分漢軍,常別為營寨。
  • 7.    《舊五代史》卷28《唐莊宗紀二》:天祐十四年二月甲午,新州將盧文進殺節度使李存矩,叛入契丹。
  • 8.    《舊五代史》卷28《唐莊宗紀二》:天祐十四年二月,帝聞劉鄩復收殘兵保守黎陽,遂率師以攻之,不克而還。是月甲午,新州將盧文進殺節度使李存矩,叛入契丹,遂引契丹之眾寇新州。……契丹攻新州甚急,刺史安金全棄城而遁,契丹以文進部將劉殷為刺史。帝命周德威率兵三萬攻之,營於城東。俄而文進引契丹大至,德威拔營而歸,因為契丹追躡,師徒多喪。契丹乘勝寇幽州。……盧文進招誘幽州亡命之人,教契丹為攻城之具,飛梯、衝車之類,畢陳於城下。鑿地道,起土山,四面攻城,半月之間,機變百端,城中隨機以應之,僅得保全,軍民困弊,上下恐懼。德威間道馳使以聞,……夏四月,命李嗣源率師赴援,次於淶水;又遣閻寶率師夜過祁溝,俘擒而還。秋七月辛未,帝遣李存審領軍與嗣源會於易州,步騎凡七萬。於是三將同謀,銜枚束甲,尋澗谷而行,直抵幽州。八月甲午,自易州北循山而行,李嗣源率三千騎為前鋒。庚子,循大房嶺而東,距幽州六十里。契丹萬騎遽至,存審、嗣源極力以拒之,契丹大敗,委棄毳幕、氈廬、弓矢、羊馬不可勝紀,進軍追討,俘斬萬計。辛丑,大軍入幽州,德威見諸將,握手流涕。翼日,獻捷於鄴。
  • 9.    新五代史:卷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7]
  • 10.    契丹國志:卷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7]
  • 11.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341-5342
  • 12.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535-5536
  • 13.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333-334
  • 14.    《舊五代史》卷52《李嗣本傳》:九年,周德威討劉守光,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山後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
  • 15.    《舊五代史》卷27《唐莊宗紀一》:天祐八年八月甲子,幽州劉守光僣稱大燕皇帝,年號應天。十二月甲子,帝遣周德威、劉光浚、李嗣源及諸將率蕃漢之兵發晉陽,伐劉守光於幽州。
  • 16.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奔契丹,娶契丹公主,為其平州刺史。
  • 17.    《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自是北師數至,驅擄數州士女,教其織紝工作,中國所為者悉備,契丹所以強盛者,得文進之故也。同光之世,為患尤深。文進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軍屯涿州,每歲運糧,自瓦橋至幽州,勁兵猛將,援遞糧車,然猶為契丹所鈔,奔命不暇,皆文進導之也。
  • 18.    《舊五代史》卷31《唐莊宗紀五》:幽州上言,契丹入寇至瓦橋。(《契丹國志》:時契丹日益強盛,遣使就唐求幽州,以處盧文進。)以天平軍節度使李嗣源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陝州留後霍彥威為副,率軍援幽州。
  • 19.    《遼史》卷2《太祖紀下》:天贊二年二月,如平州。甲子,以平州為盧龍軍,置節度使。天顯元年冬十月,盧龍軍節度使盧國用叛,奔於唐。
  • 20.    《契丹國志》卷2《太宗紀》:天贊六年。(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九月,帝即位,猶稱天贊六年。冬十月,盧龍節度使盧文進守平州,唐遣人説之,以易代之後,無復嫌怨,而文進所部華人皆思歸,乃帥其眾十萬歸唐。
  • 21.    《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及明宗即位之明年,文進自平州率所部十餘萬眾來奔。行及幽州,先遣使上表曰:“……臣十月十日,決計殺在城契丹,取十一日離州,押七八千車乘,領十五萬生靈,十四日已達幽州”雲。
  • 22.    《全唐文》卷106錄李嗣源《授盧文進義成節度使制》:契丹盧龍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盧文進,……可特進依前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滑州諸軍事守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度滑濮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仍封范陽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兼賜推忠翊聖保義功臣。
  • 23.    《舊五代史》卷37《唐明宗紀三》:幽州奏,契丹平州守將偽署幽州節度使盧文進,率户口歸順,百僚稱賀。……鎮州奏,準詔盧文進所率歸業户口,蠲放租税三年,仍每口給糧五斗。十二月戊子,盧文進及將吏四百人見,賜鞍馬、玉帶、衣被、器玩、錢帛有差。甲午,以契丹盧龍軍節度使盧文進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滑州節度使。
  • 24.    《舊五代史》卷39《唐明宗紀五》:天成三年二月乙未,以樞密使兼東都留守孔循為許州節度使兼東都留守,鄧州節度使高行珪移鎮安州,應州節度使李從璋移鎮滑州,滑州節度使盧文進移鎮鄧州。
  • 25.    《舊五代史》卷41《唐明宗紀七》:長興元年八月甲午,以前鄧州節度使盧文進為左衞上將軍。
  • 26.    《舊五代史》卷44《唐明宗紀十》:長興四年三月戊子,以左衞上將軍盧文進為潞州節度使,以右龍武統軍張温為雲州節度使。
  • 27.    《舊五代史》卷97《盧文進傳》:長興中,復出鎮潞州,擒奸恤隱,甚獲當時之譽。
  • 28.    《舊五代史》卷46《唐末帝紀上》:清泰元年九月甲寅,以前潞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盧文進為安州節度使。
  • 29.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晉高祖立,與契丹約為父子,文進懼不自安,且本燕人,尚氣,不能屈於晉,乃決計歸吳,遂殺其行軍司馬馮知非、副使杜重貴,送款烈祖。
  • 30.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天祚二年冬十一月丁酉,契丹立石敬瑭為天子於柳林,國號晉,改元天福。十二月辛丑,唐安遠節度使盧文進棄鎮來奔。
  • 31.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時烈祖輔吳為齊王,將受禪,乃遣將祖全恩以兵二千迎之。
  • 32.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天祚三年二月,以盧文進為宣武軍節度使兼侍中。
  • 33.    《十國春秋》卷15《南唐元宗紀》:升元元年冬十月,吳主禪位於王。甲申,王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通鑑》以是年即號唐國。)……升元四年秋八月,廬州李章卒,以潤州馬仁裕代,以天威統軍盧文進為鎮海軍節度使。
  • 34.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烈祖以文進為天威統軍、寧國節度使,改鎮海軍節度使。委任賓佐,政績甚美。召還,授左衞上將軍,兼中書令,封范陽郡王,奉朝請,猶給藩鎮俸。
  • 35.    《十國春秋》卷97《盧文進傳》:潤州市大火,文進使馬步救之,益熾,文進怒,自出府門斬馬步使,傳聲火止。(《九國志》雲:使召馬步使,將斬之,聲至,火即滅。)人皆異之。
  • 36.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馮延已素惡文進,文進亦於延已不少下,歿後延已誣以陰事,盡收文進諸子,欲籍其家。營田判官高越,文進女夫也,乃上書訟文進寃,指延已過惡,詞氣甚厲。時延已方用事,人頗壯之。元宗怒,以越屬吏,貶蘄州司士參軍,而盧氏亦賴以得全。
  • 37.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自其奔契丹,時數引契丹掠幽薊境,又教契丹以中國織紝工作,無不備,由是契丹益強。及其南奔,始晦跡,務恭謹,禮接文士,謙謙若不足。其所談論,祗朝廷儀制,台閣故事,而口未嘗言兵。
  • 38.    《十國春秋》卷28《高越傳》:高越字衝遠,少舉進士,精詞賦,有名燕、趙間。盧文進鎮上黨,具禮幣致之。初以客從,及文進鎮安州,越又從之,遂為其掌書記。文進仲女有才色,能屬文,號女學士,因以妻越。
  • 39.    《十國春秋》卷28《高越傳》:文進南奔,越與俱行。……遂至廣陵,吳以為秘書郎。及烈祖受禪,遷水部員外郎。……元宗以為稱職,眷待與二徐等,不徙官者累年。後主立,始遷御史中丞、勤政殿學士、左諫議大夫,兼户部侍郎、修國史。
  • 40.    全唐文:卷一百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09-02]
  • 41.    舊五代史:卷九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8]
  • 42.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先是,文進攻新州,不利,夜走墜塹,一躍而出,遲明視之,故黑龍潭也,絕岸數丈,深不可測。又常有大蛇徑至坐間,引首及膝,文進取食飼之而去,由是自負。反覆南北,終無挫衄焉。
  • 43.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文進在金陵時,為客言往陷契丹,常獵於郊,遇晝晦如夜,星象燦然,大駭,偶得一土人問之,曰:“此謂之笪日,何足異,頃自當復。”良久,果如其言,日方午也。
  • 44.    《十國春秋》卷24《盧文進傳》:又曾至無定河,見人脛骨大如柱,長可七尺,皆異事雲。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