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耶律阿保機

(遼朝開國皇帝)

鎖定
耶律阿保機(872年-926年9月6日 [20]  [103]  ),耶律氏,字阿保機(又譯阿保謹 [33]  、阿布機 [32]  或安巴堅 [103]  ),小字啜裏只,漢名億,中國遼朝(契丹國)的創建者(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 [88] 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裏(今內蒙古赤峯市一帶) [1]  人。迭剌部領袖耶律撒剌的(遼德祖)之子 [2] 
阿保機初任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撻馬狘沙裏(扈衞官),統領親軍征服北方部族。後被選為聯盟夷離堇,升任于越。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取代遙輦氏任契丹八部聯盟長。隨後三次平定諸弟之亂,並在鹽池宴會中伏殺七部首領,統一契丹諸部 [58]  。同時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禮俗,建築城郭,製作契丹文字,發展農商。貞明二年(916年),建立契丹國,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年號神冊。建國後,並行漢制與草原行國體制(蕃漢分治),並南侵代北及河北州縣,西征諸遊牧部落。天贊四年(925年),東征渤海國,於次年(926年)迫降渤海王大諲撰,在渤海國舊地建東丹國,封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不久後,阿保機在回軍途中病死扶余,終年五十五歲。死後諡號升[昇]天皇帝 [47]  [53] 廟號太祖,墓號祖陵 [31]  [46]  累諡為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39] 
阿保機勇謀兼備,善於治軍用兵 [89]  ,以卓越的軍事、政治才幹,統一了中國北疆的大片領土和處於分散狀態下的草原各族,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間的交流,使契丹“變家為國” [90]  ,完成了從地區性的強大部落聯盟向具有良好組織的政權的變革 [41]  ,為遼朝兩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89] 
概述圖來源 [45] 
全    名
耶律阿保機(“阿保機”,又譯“阿保謹”“阿布機”“安巴堅”)
別    名
耶律億
啜裏只
大聖皇帝(或“大聖天皇帝”) [47] 
聖元皇帝 [47] 
諡    號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尊    號
大聖大明天皇帝
廟    號
太祖
年    號
神冊天贊天顯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時期
民族族羣
契丹族
出生地
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裏(今內蒙古赤峯市一帶) [1] 
出生日期
872年
逝世日期
926年9月6日 [103] 
逝世地
扶余府 [20] 
陵    墓
祖陵
在位時間
916年3月17日 至 926年9月6日
繼    任
遼太宗耶律德光
主要成就
建立契丹國,命人創立契丹文
攻滅渤海國、室韋和奚,擴展遼朝疆域

耶律阿保機人物生平

耶律阿保機崛起部落

耶律阿保機生於唐朝鹹通十三年(872年),是契丹迭剌部人。他出生時,契丹的貴族階層正在為爭奪聯盟首領之位而打得不可開交。阿保機的祖父耶律勻德實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被殺,父親和叔伯們也逃離本部,藏匿於鄰部突呂不部貴族耶律台押之家。祖母蕭氏(簡獻皇后)對於這時剛出生的阿保機非常喜愛,但又擔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將他藏在別處的帳內,塗抹其面,不讓他見外人。阿保機三個月便能行走,滿百日便能説話,凡事未卜先知。自稱左右好像有神人護衞。即使在童年之時,開言便涉及國家大事。 [4]  [5] 
阿保機自幼聰敏,才智過人。 [5]  長大成人後,身體魁梧健壯,胸懷大志,而且武功高強,《遼史》上説他“身長九尺,豐上鋭下,目光射人,關弓三百斤”,值伯父耶律釋魯于越(地位僅次於可汗),在契丹部落聯盟中掌權,阿保機深得伯父信任,任撻馬狘沙裏(扈衞官)。在任內,阿保機組建了侍衞親軍,並憑藉這支精鋭武裝,相繼降服小黃室韋,破越兀、兀古、六奚諸部,被國人譽為“阿主沙裏”(沙裏,契丹語“郎君”)。 [6]  釋魯遇事有疑難,便去向他諮問,將振興契丹、光大耶律家族的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 [4]  [100] 
遙輦氏聯盟後期,可汗家族勢力漸衰,耶律家族掌握了聯盟的實權。 [100]  天覆元年(901年),痕德堇可汗即位。當時釋魯因迭剌部權力鬥爭而被其子耶律滑哥以及蒲古只等人殺害,這使得迭剌部陷入混亂狀態。 [87]  在這種情況下,立下諸多功業的阿保機被推舉為迭剌部夷離堇(軍事首領),專事征伐,大破室韋、於厥及奚帥轄剌哥。 [77]  同年十月,進位大迭烈府夷離堇。 [7] 
阿保機雖成為迭刺部實際上的首領,但勢力並不牢固,深受滑哥勢力的威脅,權力鬥爭隨時有再次出現的風險。為避免重蹈釋魯的覆轍,阿保機暫避其鋒,選擇繼續擴大勢力,四處征戰。 [87]  天覆二年(902年),阿保機率軍進攻河東代北,“克郡縣九”,獲得大量人口、牲畜。 [77]  隨後,他在潢河南岸建龍化州城,將所俘漢人遷居於此 。 [8] 
山西懷仁,紀念阿保機和李克用約為兄弟的塑像 山西懷仁,紀念阿保機和李克用約為兄弟的塑像
天覆三年(903年),阿保機北攻女真,俘獲三百户;再次南攻河東、懷遠軍。十月,轉攻薊北(今河北北部),俘獲人口財物而回。憑藉這些戰功,阿保機得以升任于越、總知軍國事,成為部落聯盟的實際操縱者。 [9] 
天覆四年(904年),阿保機率軍討伐黑車子室韋,伏擊唐盧龍節度使劉仁恭所派的援軍於平原,活捉劉仁恭的養子趙霸,並乘勝大破室韋。 [71] 
天祐二年(905年)七月,阿保機再討黑車子室韋,並收到唐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結盟的邀請。十月,阿保機率七萬騎兵到雲州(今山西大同)東城相會。酒酣耳熱之際,李克用向阿保機借兵打擊劉仁恭(報自己在木瓜澗被擊敗之仇)與梁王朱温,阿保機答應。二人交換了衣袍和戰馬,結為兄弟。但此事未得結果 [67]  。接着,阿保機主動進兵攻打劉仁恭,攻下數州,盡數遷擄其民而回。 [10] 

耶律阿保機繼承汗位

契丹政權的建立 契丹政權的建立
天祐三年(906年)二月,阿保機又攻打劉仁恭。這年,正逢契丹三年一輪的選汗之時 [98]  。十二月,痕德堇可汗去世,據説他在遺命中推選阿保機為汗(也有説法認為,是各部的首領恥於痕德堇對劉仁恭的妥協,於是將他罷免,公推阿保機為可汗 [38]  )。於是阿保機的同族兄弟耶律曷魯等人多次勸進,阿保機顧忌傳統,猶豫不決,且不願公開選舉,曾試探性的讓位於耶律轄底,轄底力量不足與阿保機匹敵,遂擁護他即位。最後在曷魯等人的堅定支持下,才接受請求。 [11]  [77]  [44]  [87] 
遼太祖元年(907年)正月,阿保機當選為契丹大首領,即可汗位。 [100] 
作為草原遊牧政權最高統治者的可汗,阿保機並不僅僅把目光侷限在草原地區,在俘虜和來投的漢人以及與之結盟的中原割據勢力的影響下,他不甘於受部落貴族和可汗世選制度的約束,因而自擔任聯盟可汗之日起,就積極進行建國稱帝的準備。一方面,他繼續以武力征伐周邊地區和民族,進一步擴大聯盟的統治範圍和軍事實力。繼續征服黑車子室韋、吐谷渾、烏丸、奚、烏古和阻卜等部,積極向遼東和代北、河東、平州、幽州等地用兵。另一方面,加強內部統治機構的建立,調整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削弱契丹貴族中的保守勢力,加強培植個人勢力集團。後梁建立後,他背棄了與李克用的盟約,向朱温遣使請求冊封,以鞏固和加強自身的地位。參與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兄弟間的爭權鬥爭,以收漁人之利。 [100] 
太祖三年(909年),阿保機置羊城於炭山之北,以通市易。在草原地區建立城鎮、寺廟以安置被俘漢人和僧尼,同時廣建碑銘以張大其功德,樹立個人的權威。在契丹貴族內部,為了給自己取代遙輦氏披上合法外衣,他命本家族居於遙輦九可汗族人之後為第十帳,以弟耶律迭慄底(即耶律迭裏特 [12]  為迭烈府夷離堇,設官統領部眾。在部眾日增的情況下,他組建了自己的侍衞軍——腹心部,先後以曷魯和蕭敵魯蕭阿古只總領。為調整家族內部關係,於太祖二年(908年)設立了掌管皇族政教的宗正官——惕隱,以皇弟耶律撒剌(即耶律剌葛 [12]  )充任。為加強個人勢力,他提高了在爭權活動中支持他的妻族述律氏的地位,太祖四年(910年),任命妻兄蕭敵魯為北府宰相。在取得對諸弟鬥爭的勝利後,為防範來自迭剌部的威脅,又任命曷魯總軍國事,並擔任迭刺部的夷離堇,剝奪了耶律氏舊貴族對強大難制的迭剌部的控制權。在比較牢固地控制了軍政大權之後,他便置聯盟傳統的三年改選一次的選汗制度於不顧,連續九年擔任可汗而拒不受代,堅定地向建國稱帝的政治目標邁進。但是,當契丹社會發展至文明的門檻時,覬覦帝位者並非只有阿保機一人。當他一步步逼近皇帝寶座之際,諸弟以耶律剌葛為首便打起了傳統的旗號,同他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100] 

耶律阿保機討平叛亂

主詞條:諸弟之亂
今人繪阿保機像 今人繪阿保機像 [50]
按照契丹社會的世選制,當汗位轉入耶律氏家族之後,凡耶律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被選舉權。諸弟與諸叔又是最有優先權的人物。可汗權力的擴大,威權的提高,更增加了這一職務對契丹貴族的誘惑力。阿保機要完成劃時代的社會變革,必須衝破世選制的束縛,成為舊制度的掘墓人。諸弟要奪回這一職務,則必須藉助於傳統。於是,從阿保機擔任聯盟可汗的第五年開始,爭奪聯盟領導權的鬥爭便在他與諸弟之間展開,並得到了族叔耶律轄底和堂兄耶律滑哥(又作化哥)的支持。 [100]  這就是著名的三次“諸弟之亂”:
  • 第一次在太祖五年(911年)的五月,阿保機弟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策劃謀反,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得知後就報告了阿保機,使他有了準備,諸弟陰謀未能得逞。阿保機和他們登山殺牲對天盟誓,然後赦免了他們,只是貶剌葛為迭剌部夷離堇,封粘睦姑為晉國夫人。 [13]  在傳統和權力的較量中,雙方各自作出了讓步和妥協,矛盾得到了暫時的緩和。 [100] 
  • 太祖六年(912年),不領情的兄弟們又在轄底、滑哥的支持和鼓動下,第二次發動反叛。這年的七月,阿保機征伐阻卜(術不姑)部,讓剌葛領兵攻打平州(今河北盧龍)。到十月時,剌葛攻陷了平州,領兵阻擋阿保機的歸路,想強迫他參加可汗的改選大會。阿保機沒有硬拼,而是領兵南下,按照傳統習慣趕在他們的前面舉行了燔柴告天的儀式,造成連選連任的既成事實,使諸弟沒有了反叛的根據。第二天,諸弟便紛紛派人來向阿保機請罪,阿保機也就不再追究,只下令讓他們悔過自新。 [14]  但不久,諸弟識破了他的陰謀,並認識到傳統的約束已不能令阿保機就範,於是,雙方的對抗終於發展為武裝衝突。 [100] 
  • 在第二次諸弟之亂平息後不到半年,即太祖七年(913年)三月,諸弟又一次反叛。這次,他們先商議好擁立剌葛為新可汗,然後派迭剌和安端假裝去朝見阿保機,想伺機劫持阿保機去參加他們已經準備好的可汗改選大會。除了本部落外,乙室部落的貴族也參加進來。阿保機發覺了他們的陰謀,解決了迭剌和安端,並收編了他們的一千名騎兵,然後親自率領部隊追剿剌葛。剌葛派的另一支部隊在寅底石的率領下直撲阿保機的行宮,焚燬了輜重、廬帳,還奪走了可汗權力的象徵旗鼓和祖先的神帳。阿保機的妻子述律平看守大帳,領兵拼死抵抗,等到援軍來後又派人追趕,但僅追回旗鼓。四月,阿保機領兵北上追擊剌葛,他先派人分別在前面埋伏堵截,前後夾攻。這一次,侍衞親軍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將剌葛打敗,剌葛將奪去的神帳丟在了路上。阿保機沒有立即追擊,而是先休整部隊,因為他知道剌葛的部下不久便會思念家鄉,等到士氣低落無心戀戰時再出兵,就會不戰而勝。到五月,阿保機領兵進擊,終於擒獲剌葛,取得了對迭刺部舊貴族爭權鬥爭的完全勝利,為建國稱帝掃清了一大障礙。 [100] 
太祖八年(914年),阿保機重新任命了迭刺部夷離堇和惕隱等官,判處參與叛亂的三百餘人死刑,對參加奪權活動的諸弟,首犯刺葛和迭剌處以杖刑,寅底石、安端等從者釋罪不問。 [100] 
不過,平叛的代價是慘重的,《遼史·太祖紀》説:“孳畜道斃者十七八,物價十倍”。阿保機也曾在事後感嘆:“民間原有馬上萬匹,現在百姓出門都要步行了。” [15]  但迭刺部的守舊勢力已被徹底擊潰,他們再難以阻擋阿保機稱帝建國的步伐。 [44] 

耶律阿保機統一諸部

主詞條:鹽池之變
起於本部落內部的叛亂雖被平息,但契丹其他七部中的反對派勢力仍很強大,他們於太祖九年(915年)乘阿保機出征歸來之機,以恢復舊的可汗選舉制度為旗號,“遮道劫持”,奪取了他的汗(即八部大人)之權。阿保機只好先交出旗鼓,答應退位,然後以退為進,設下了計謀。他對眾人説:“我在可汗之位九年,下屬有很多漢人,我想自己領一部治理漢城,可以嗎?”眾人都同意了。 [57]  [61] 
到了炭山東南建立的漢城,阿保機率領漢人耕種,當地有鹽鐵,經濟也很發達,阿保機採納了述律平的計策,派心腹曷魯轉告諸部落的首領:“我有鹽池(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額吉諾爾,即達布蘇鹽池),經常供給各部落,但大家只知道吃鹽方便,卻不知鹽池也有主人,你們應該來犒勞我和部下。”眾人覺得有理,便帶着牛和酒來了,沒想到中了阿保機的詭計。阿保機佈下伏兵,等到酒酣耳熱之際,便將各部落的首領全部殺死。 [61]  這樣一來,在鎮壓了迭剌部的敵對勢力後,阿保機又用陰謀手段迫使契丹八部首領再一次確認了他的權力,為自己稱帝建國鋪平了道路。 [100]  [104] 

耶律阿保機稱帝立國

太祖十年(916年),阿保機在後來的龍化州附近的金鈴崗(今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福巨古城址附近)建立契丹國,稱大聖大明天皇帝,改元神冊 [16]  [105]  以述律平為地皇后,長子耶律倍為太子。 [100]  他率部眾建都城皇城,即後來的上京,京中建孔子廟、佛寺、道觀等。他立國後,漸以宗室為南府宰相, [17]  制定《決獄法》,頒定官爵位次。設立迭剌部南北二院夷離堇,成為後來的定製。 [98] 
耶律阿保機任用韓知古韓延徽康默記等有才學的漢人為謀士,並採納韓延徽的建策,置州縣,立城郭,定賦税,模仿漢地的制度來管理在戰爭中俘掠的大量漢人。 [72-73]  從此,契丹社會在奴隸制成分仍佔重要比重的情況下,封建制成分得以迅速發展。
阿保機在位之初,以部眾設立宮衞騎軍及州縣部族軍,成為契丹主要軍隊組成形式;還建立了一支精鋭而忠誠的親軍“腹心部”,確立了森嚴的儀衞制度。他創設的諸種制度與開創的規模,都為後來契丹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神冊三年(918年),阿保機建西樓城為皇都(後名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57] 

耶律阿保機南征西進

契丹(遼朝)建立時,分散遊牧於漠北的草原諸部比較弱小,沒有形成統一的勢力。東鄰渤海、高麗也已大大衰落。朱温雖然取代唐朝建立了後梁,但河東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一直與之對抗。於是,阿保機便加緊向周邊用兵,以期征服漠北,佔領遼東,臣服高麗,南下幽、薊,將統治範圍推進到黃河以北。 [100] 
  • 兩次南征
在阿保機崛起的時代,正逢唐末五代之際,社會動盪,與契丹緊密相連、又有着重要影響的則是前晉桀燕後梁三個角逐的勢力。 [95]  這些割據中原的勢力,常常將契丹作為一種借用的力量,幫助自己打擊對手,擴充實力,這就給阿保機提供了向中原發展勢力的契機,也刺激了他向南擴張境土的慾望。 [100] 
《中國皇帝全傳》中的耶律阿保機 《中國皇帝全傳》中的耶律阿保機 [102]
神冊二年(917年),前晉新州(今河北涿鹿)將領盧文進不滿李存勖徵兵本部,用於進攻後梁,遂舉兵投降契丹。阿保機於是就領兵對中原發動了第一次戰爭,和盧文進一起攻打新州和幽州。三月,盧文進與契丹兵進攻新州,擊敗晉將周德威,並乘勝圍攻幽州城將近二百天。後來,晉軍李嗣源的援兵到達,經過一番激戰,大破契丹。 [101]  阿保機在失敗後,雖然被迫撤兵,但仍以盧文進為幽州留後、盧龍節度使,令其常居平州,打開了南下中原的一道門户。 [100] 
神冊六年(922年),鎮州防禦使張文禮殺死節度使王鎔,向阿保機求救,一同對付李存勖。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也遣子王鬱求契丹出兵解鎮州(今河北正定)之圍,又給契丹提供了一次插手中原事務的機會。十二月,阿保機再度率大軍入居庸關,下古北口,攻陷涿州後進兵圍困定州,在沙河及望都(今河北定縣東北)與李存勖展開大戰。遼軍以絕對優勢圍擊李存勖的千騎親軍,但驍勇善戰的李存勖突圍而出,會合大軍奮勇反擊,逐北百餘里。時正逢連日大雪,契丹人馬缺乏食糧,死傷慘重,阿保機被迫撤退。他在退兵之際法度井然,令李存勖讚歎其御兵有法。 [98]  [100] 
  • 用兵西邊
兩次用兵失利後,阿保機改變了戰略部署,將進攻方向轉向西北和東北,計劃先征服草原諸遊牧部落和素有“海東盛國”之稱的強敵渤海國,解除來自側翼的威脅,再全力南下與割據勢力爭奪河北、河東。 [100] 
天贊三年(924年)六月,阿保機召開貴族大會,部署新的作戰計劃。他親率大軍出征吐谷渾、党項、阻卜諸部,兵鋒北抵烏孤山(今肯特山),曾抓獲回鶻都督畢離堇,迫使回鶻烏主可汗納貢謝罪;往西則抵達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他還掃蕩了北至臚朐河,西達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使契丹的勢力範圍大大擴展。 [100] 
在西征過程中,阿保機把征服和俘虜的各族男女,改編為契丹新八部,分隸於原契丹八部管理。而契丹原八部早已規定了固定的地區,由氏族部落轉變成地域居民了。這樣重新編制部族,推動了統治民族和被統治民族在地域基礎上的民族融合。 [98]  為日後草原各遊牧部落同遼朝政治關係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00] 

耶律阿保機開拓四方

對於東北腹地,阿保機採取步步為營、穩步推進的策略。他利用“鯨吞蠶食”與“遠交近攻”的戰略,將距離契丹本部較近的遼河流域和大興安嶺地區先納入統治區域,待時期成熟後,進入松花江流域,消滅渤海國,進而統一東北,以此創造契丹作戰四方的戰略基地和大後方。 [92] 
  • 攻取遼西
對於契丹來説,在東北的近親奚族與自己比鄰而居,關乎本土的安危。因此,被阿保機集中力量討伐。天祐三年(906年)二月,阿保機在攻打劉仁恭的回軍途中,襲擊山北奚人,將其打敗。十一月,派偏師討伐奚、靅諸部及東北女真中尚未歸附的部族,一概攻破降服之。 [77]  [92] 
經過反覆的進剿,奚族勢力大為削弱。太祖五年(911年),阿保機親征西部奚族,奚人自恃地險路遠,叛服不常,阿保機多次派人對他們加以招撫曉諭而不聽。這次戰役所向即下,於是分兵討伐東部奚,也得到平定。於是,東到大海,南及白檀,西越松漠,北抵潢水,總計五部的遼西之地,均歸入契丹版圖。 [92] 
  • 佔領遼東
隨後,阿保機將擴張的目標定在了遼東地區。太祖二年(908年)十月,他下令在鎮東海口修築長城。次年(909年)正月,前往遼東。太祖九年(915年)十月,在鴨綠江釣魚。神冊三年(918年)十二月,阿保機前往遼陽故城。其後,遼神冊四年(919年)二月,阿保機又“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户實之,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防禦使的設置,標誌着阿保機經過與渤海國的長期拉鋸,正式將遼東納入版圖。 [92] 
  • 征討室韋等部
耶律阿保機塑像 耶律阿保機塑像 [49]
大興安嶺各部,阿保機則進行了反覆的征討進剿,逐步蠶食控制各部。對黑龍江上游的黃頭室韋部族,他“以計降之”。天覆元年(901年),阿保機又進兵連破室韋、於厥(即烏古)及奚族首領轄剌哥,“俘獲甚眾”。經過多次戰爭,大小黃室韋和黑車子室韋先後歸附契丹。 [92] 
烏古是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和呼倫貝爾以東地區的一支強大的遊牧漁獵民族。太祖九年(915年)正月,烏古部“叛”,被阿保機派兵討平。神冊二年(917年)三月,烏古又叛,阿保機命室魯“以兵討之”。烏古屢平屢叛,是契丹統一東北的一個勁敵。到神冊四年(919年)十月,阿保機親率大軍包圍烏古部,命太子耶律倍領先鋒軍進擊,大破烏古,俘獲“生口萬四千二百,牛馬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餘萬”。烏古部“舉部來附”。此戰徹底征服了烏古部的有生力量,隨着遼海和大興安嶺地區被納入契丹版圖,阿保機完成了對渤海國的兩翼包抄。 [92] 
  • 出征渤海
在對漢地的戰事不順的情況下,阿保機將俘掠來的漢民大量安置在遼河中游,這又引起與渤海國的衝突。阿保機對渤海覬覦已久,而每次興兵南掠,又惟恐其在背後偷襲。 [98] 
天贊四年(925年),阿保機宣佈“所謂二事,一事已畢,惟渤海世仇未雪,豈宜安駐!”同年冬,阿保機傾師東征渤海,進圍渤海國的西部重鎮扶余府(今吉林四平),四天後便將其攻克。僅用六天,契丹軍便把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牡丹江東京城)團團包圍。三天以後,渤海王大諲撰率領幾百名大臣開城投降。阿保機將渤海改為東丹國(意即東契丹國),封耶律倍為東丹王,號“人皇王”。 [98] 
其後的六個月,阿保機留在東丹國,一方面進討拒不歸附或降而復叛的渤海殘餘勢力,一方面就地考察如何統治這片新徵服的疆土。經其決策,東丹國保留原渤海國的政府體制和封建秩序,“一用漢法”。 [98]  同時,阿保機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置官府,實施實際管理,從而結束了唐末以來東北地區的分裂局面,這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各族人民的交流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 
滅亡渤海後,阿保機將勢力擴大到了渤海沿岸,攫得今東北東部以東至日本海的大片物產豐饒的土地。在擁有大片腹地後,契丹既佔有了控扼其未來對手女真族的據點,還徹底解決其南攻漢地的後顧之憂。 [98] 

耶律阿保機班師去世

天顯元年(926年)七月二十七日(9月6日),阿保機在征服渤海、返回皇都的途中病逝於扶余(關於其死因的不同説法,見“人物爭議-死因”目錄),終年五十五歲。 [20]  [103]  九月,阿保機的梓宮運抵皇都,暫且停放在子城西北。同月己巳日(10月24日),羣臣為他上諡號為升[昇]天皇帝,廟號太祖。 [39]  後來,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擁護下,越過長兄耶律倍而得以即位(也有説耶律德光的即位,出自阿保機晚年改立繼承人的選擇 [54]  [76]  ),即遼太宗。 [53] 
天顯二年八月丁酉日(927年9月17日),阿保機被葬於祖陵(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 [39] 
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七月,遼聖宗耶律隆緒改諡阿保機為聖元皇帝(《遼史》作“大聖大明天皇帝”,但學者劉鳳翥指出此諡為阿保機生前尊號 [47]  [53]  )。 [39] 
重熙二十一年九月甲子日(1052年10月17日) [53]  ,遼興宗耶律宗真加諡阿保機為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39] 

耶律阿保機為政舉措

耶律阿保機政治

  • “變家為國”
連年的對外征伐,俘虜了大量人口、牲畜和財富,使契丹的統治範圍不斷擴大,控制的人口急劇增加,契丹人的部落組織數目陸續增多。為了有效地統治新徵服的遊牧民,加強皇帝對契丹諸部落的控制,鞏固新建的政權,阿保機對契丹部落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形成了“太祖二十部”。 [100] 
部落是遼朝治理遊牧人口的基層政權組織,有時也譯作“營”,相當於定居人口的。這一政權形式是自匈奴以來就逐漸確立的。阿保機對契丹部落的整編,既是契丹社會人口急劇增加的結果,也是他鞏固統治的客觀需要。整編是在原遙輦部落的基礎上進行的,“二十部”中,繼續保留了原有的遙輦八部。同時,又將在征伐戰爭中掠奪的人口相繼編入契丹新部落,任命契丹貴族為部落首領,管理新附的遊牧民。契丹社會中,與部落組織有着同樣職能的還有“遙輦九帳”“皇族三父房”“二國舅帳”和諸宮衞 [100] 
通過重新編部,阿保機一方面進一步籠絡和控制了契丹舊貴族,一方面使諸強部互相制約,從而加強了皇帝對整個契丹社會的控制。他按照唐朝對周邊民族上層賜姓加以籠絡的方式,將以前曾作過部落聯盟首領的家族——大賀和遙輦,也賜以國姓‘“耶律”,從而形成了遼朝契丹人中的所謂“三耶律”。而為了限制皇室貴族的權力和影響,則提高與皇族通婚的二國舅族的地位,將他們從契丹部落中析出,組成二國舅帳,使之對皇族的勢力發揮一定的牽制作用。奚人與契丹關係密切,也是最早被征服或歸附的部落,奚人上層在部落中享有較高的威望和較重的權力,同時也是阿保機必須防範的對象;乙室部也是契丹大部,且與迭刺部關係密切。於是在編部時,阿保機又藉機提高乙室部貴族的權力,使之對奚貴族發揮一定的制衡作用。迭刺部是契丹強部,其首領為阿保機堂兄弟或族兄弟,也是皇權的一大威脅。天贊元年(922年),阿保機將迭刺部一分為二,組成五院(北大王院)、六院(南大王院),同時,使二院與遙輦互相制約。 [100] 
同時,徹底廢除了部落世選制,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確立皇位世襲制。創“斡魯朵”(宮衞)制,建成特殊的皇權侍衞,“入則居守,出則扈從。”成為對內鎮壓異已,對外擴張的一支核心力量。從此,遼朝(契丹)作為契丹民族建立的統一國家雄踞北方。 [98] 
  • 建置州縣
阿保機在為聯盟長時,就重視對遼東的經略,築長城防禦渤海、高麗。建國後,修遼陽故城,實以漢户、渤海户,進一步加強對遼東的控制與開發。 [100] 
在契丹人生活的草原地區,也早就有漢人流入,他們或因逃避中原戰亂,或在契丹人的征伐掠奪戰爭中被俘,或因出使等種種原因留居草原,使得阿保機在建國前就已經接觸了漢人和漢文化,摸索和採納了一些治理農耕人口的方法和經驗。漢人進入草原,帶入了先進農業、手工業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對契丹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是阿保機得以迅速戰勝對手的重要因素之一。阿保機本人所領的屬民,既有遊牧人口,也有從事農業生產的漢人,這些人口多為其征伐所得,也是他賴以壯大和建立政權的基礎。因此,他對如何安置漢人自始至終都十分重視。這一點為契丹(遼)歷任皇帝所繼承,使契丹社會受益非淺。 [100] 
令大批被俘的漢人完全改變其經營方式和生活方式,並非易事,處理不當,將引起漢人的大量逃亡。於是阿保機採納漢族士人的建議,為其“樹城郭,分市裏”,使之繼續從事農業生產,不但使漢人得到了妥善安置,而且為遊牧社會增添了新的經濟、文化內容。對漢人的妥善安置,使阿保機受益良多。時值中原多故,尤其是幽州地區,在劉仁恭父子的殘暴統治下,戰事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躲避中原戰亂之苦,百姓甚至逃往草原,使阿保機的勢力迅速壯大起來。 [100] 
初期,漢人被安置在草原耕作,在牧區開出了部分農田。他們以原籍名稱為新居地命名,於是,在草原上出現了漢人的州縣。這些州縣,初期多是以皇帝、皇后、貴族、外戚和諸功臣私城的形式出現的,即《遼史》中所記的投下州縣,這是遼朝投下軍州的濫觴。建國和滅渤海後,仍不斷有漢人和渤海人進入草原,作為國家地方政權機構的州縣也逐漸建立起來,成為治理定居農業人口的地方政權組織形式。 [100] 
  • 營建上京
在安置漢人的同時,草原上的城鎮也逐漸建立起來,出現了一些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如果説早期的投下軍州是安置漢人的一種措施,那麼建國以後,阿保機則是更自覺更有意識地使其統治方式兼顧契丹等遊牧人口與漢、渤海等農業人口,使遼朝成為兼治蕃漢的政權了。這一轉變的重要表現之一是興建皇都。 [100] 
阿保機的先祖迭刺部部人世代駐牧於“西樓”(後來的上京祖州一帶),過着“逐寒暑以居,隨水草而牧,以車帳為家,素無邑屋”的遊牧生活。自阿保機被推舉為契丹八部大人之後,他意欲效仿中原帝制,開始在這裏有計劃地營建都邑。但因當時力量不足、局勢不定,他並未馬上大舉營造城郭、宮室,而是先讓俘獲的漢族民户於此地墾荒耕種。為使這些漢人“不復思歸”,還允許他們僑治縣邑和築城以居,從而形成了上京“漢城”之前軀。此時,阿保機又在潢河以北,狼河、南沙之間營建皇城。當時這裏沒有樓閣、宮室,只有阿保機裁決軍國大事的“帳殿”及其宴寢的住所“龍眉宮”。龍眉宮有如定期外徙的“斡魯朵”,是此處的政治中心,史書中多以“西樓”或“西樓邑”稱呼。 [57] 
遼上京遺址 遼上京遺址 [45]
太祖二年(908年)二月,作為契丹大汗的阿保機在龍眉宮“御正殿”受百官及諸國使臣的朝賀。十月,他就在龍眉宮附近修建了“明王樓”。太祖六年(912年),將俘獲的崇文等僧人攜歸西樓,併為他們修建“天雄寺”(今石人處)。第三次諸弟之亂中,明王樓被焚燬。太祖八年(914年)十月,阿保機在明王樓舊基上建起“開皇殿”。待到建國稱帝后,阿保機於神冊三年(918年)二月下詔在龍眉宮的基礎上修建皇都,任命漢官康默記為“版築使”,韓延徽參助,賈去疑監督工役。從此,上京的建築開始有規劃、有設計地施工。首先建築的是皇城城郭,僅三個多月的時間即告竣工。繼此之後,他於同年五月“詔建孔廟、佛寺、道觀”,至次年(919年)八月廟、觀、寺建成。這時西樓已經初具城郭、殿宇之規模,從此被更名曰“皇都”。後因忙於對渤海的戰爭,上京的營建工程告以暫緩。 [36]  [57] 
上京雖坐落在契丹人活動的中心,卻是一座兼具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特色的城市。皇都雖在太宗時有所擴建,但其基本形制在阿保機時已經奠定。全城分南北兩部分,北面為皇城,建有宮殿、衙署、寺廟,西北部除寺廟和窯址外,其空曠地當是契丹貴族安扎帳篷的所在。南城為漢人、渤海人和回鶻人居住之地,除少量官署和寺廟外,主要是民居和作坊,並建有留居使臣的館驛和停住回鶻商人的回鶻營。皇都這一設計特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阿保機對漢、渤海、回鶻等文化兼收幷蓄的態度。 [100] 
  • 任用人才
政權的建立和大批漢人、渤海人進入草原中心地區,使遼朝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契丹固有的體制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阿保機在建國的過程中及建國後,不斷制定一些新制度、新措施以完善其統治機構。他除了按傳統方式任命效忠於己的本族和妻族子弟為南北府宰相和惕隱以控制契丹諸部外,又積極網羅漢族將領和士人,協助他治理所俘漢人。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等在制定禮儀、法令和外交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100] 
這些有才能的文武將臣,被後世稱為“二十一功臣”或“二十功臣” [85]  。他把這些人分別比喻為身體的各個部位,其中耶律曷魯被比為心,蕭敵魯被比為手,蕭阿古只被比為耳。此外還有耶律蘇耶律斜涅赤、蕭老古、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人也被列為佐命功臣之一。 [70]  [72] 
  • 胡漢分治
平定諸弟之亂後,阿保機開始制定一系列制度和禮儀。太祖七年(913年),定吉兇儀。神冊三年(918年),建孔子廟。神冊六年(921年),下詔制定法律,確立班爵。同時,不斷調整契丹部落組織和任命必要的官員以完善其統治機構。 [100] 
對於逃入和俘獲的漢人、渤海人,阿保機並沒有強令他們改變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在設立州縣的同時,在朝廷也設置了管理漢人事務的漢兒司,任命韓知古總知漢兒司事,兼掌諸國禮儀。遼政權自建立之日起,就使漢制與草原行國體制並存,為日後“蕃漢分治”的南北面官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00] 

耶律阿保機軍事

  • 軍事活動
阿保機年輕時即被任命為撻馬狘沙裏(親兵隊長),後任執掌兵權的夷離堇,南征北戰十數年。 [22]  稱可汗後十數年,對內平定反叛勢力,對外兼併周邊部族。稱帝后,阿保機繼續向外擴張。天贊三年(924年),他親率大軍西征,穿越大漠,抵達浮圖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征服回鵑、吐渾、党項、阻卜等西北諸部。天顯元年(926年),率軍東征渤海國,二月,圍攻忽汗城(今黑龍江龍安西南),渤海國王出降,渤海國滅亡。 [93]  他的一系列征服活動,奠定了遼朝疆域的基礎。
  • 軍事建設及軍事思想
阿保機在長年征戰中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本着中央集權的統兵原則,取消“興兵合議”的舊習俗,設立北樞密院統管契丹兵馬,組建直接聽命於自己的宮帳軍。重視網羅中原人才,重用漢族謀臣戰將。強調嚴格治軍,賞罰分明。在作戰指導上強調避實擊虛,舍城邑而過,靠騎兵襲擾獲勝;先擊破弱小之敵,次第解決對方,避免兩線作戰;依據本民族昔日與野獸搏鬥的方法制定騎兵兩翼包抄戰術,並注意吸取中原的火攻、穴地攻城諸法。阿保機的軍事思想在豐富和發展契丹(遼)軍事思想方面作出了貢獻。 [22] 

耶律阿保機文化

  • 創制文字
阿保機與一些契丹貴族人士多通曉漢語,對中原政治、軍事形勢有一定了解,重視吸收中原統治階級的治國經驗、教訓,學習漢文化。但這並不影響他對遊牧經濟和草原文化的重視,特別是對契丹人固有的勇武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因此,他雖通曉漢語,卻擔心族人因效仿他變得怯懦而“歷口不敢言”。他以李存勖的失敗為戒,激勵自己,一度“舉家斷酒,解放鷹犬,休罷樂官”。 [100] 
為了便於草原牧業文化的傳播和政令的推行,也為了提高契丹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修養,他命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等,參照漢字字形(隸書)制定了契丹大字,於神冊五年(920年)頒佈推行 [18]  [74]  。此後,因用大字記錄契丹語有種種不便,又令皇弟迭刺蔘照回鶻文創制了契丹小字,小字為拼音文字,“數少而該貫”,成為與漢字和契丹大字並行的遼朝官私通用文字,並一直使用到金章宗時 [78-79]  。契丹大小字的創制,結束了契丹族“刻木為契”的歷史,加速其走向文明社會的步伐,對契丹和遼朝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98]  [100] 
  • 敬佛崇儒
契丹人原信奉薩滿教。10世紀初,佛教正式傳入契丹。阿保機南侵河朔時,擄掠大批僧侶,並在契丹腹地為其興修寺院。其本人還曾幸佛寺,進行飯僧、施菩薩像、放生等佛事活動。這是其本人崇信、倡導佛教的具體體現。因此,阿保機時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遼代佛教的奠基時期。 [94] 
一次,阿保機就契丹國應該推崇哪種思想與羣臣進行了討論,他問大臣:“受命之君,應該侍奉上天,敬仰神靈。朕想祭祀立了大功、擁有崇高道德的人,誰應該排在第一位?”大家都説應該讓佛排在最前面。阿保機認為:“佛不是中國之教。”這時,在一旁的耶律倍説:“孔子是萬世所尊崇的大聖人,應該排在最先。”阿保機聞言大喜,立即下詔建孔廟 [21]  ,讓耶律倍在每年春、秋兩季率領百官祭奠孔子。 [68]  同時,阿保機還任用了不少漢臣,這也使他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53] 

耶律阿保機外交

  • 中原諸政權
阿保機崛起之初,曾與晉王李克用結為兄弟,定下盟約,共擊劉仁恭、朱温,阿保機答應 [67]  。隨後阿保機只是主動攻擊了劉仁恭,並未對朱温用兵,甚至在朱温篡唐後還向朱温遣使請求冊封,以穩固自身地位 [100]  。待到契丹建國後,他兩次進兵中原,均被前晉(後為後唐)擊敗,但前晉降將盧文進的來歸,為後來契丹進一步南下中原打下了基礎 [100]  。後唐莊宗李存勖死後,即位的明宗李嗣源派供奉官姚坤向阿保機告哀。阿保機在慎州接見姚坤,回顧了與李克用的兄弟之交,口稱李存勖為兒。姚坤到後三日,阿保機病逝,耶律德光即位,遣使向李嗣源告哀。可證此時契丹與中原王朝存在着和平的使節來往 [103] 
  • 高麗
阿保機崛起時,最初與高麗有過友好往來。天贊元年(922年),阿保機遣使往高麗贈予駱駝、馬及氈 [83]  。天贊四年(925年)及天顯元年(926年),高麗太祖王建亦曾遣使契丹。 [35]  但當王建聽聞契丹滅渤海後,大為震驚,深感契丹的威脅,轉而開始對契丹採取敵對態度。 [84] 

耶律阿保機歷史評價

耶律偶思(契丹遙輦氏聯盟首領):
耶律曷魯(遼開國元勳):
  • 聞于越(指阿保機)之生也,神光屬天,異香盈幄,夢受神誨,龍錫金佩。天道無私,必應有德。 [70] 
  • 陛下聖德寬仁,羣生鹹遂,帝業隆興。 [70] 
蕭韓家奴(遼中期大臣):“昔我太祖代遙輦即位,乃制文字,修禮法,建天皇帝名號,制宮室以示威服,興利除害,混一海內。” [65] 
耶律章奴(遼末期大臣):“我大遼基業,由太祖百戰而成。” [80] 
耶律大石西遼創建者):“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 [66] 
遼上京博物館廣場的阿保機騎馬像 遼上京博物館廣場的阿保機騎馬像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史學家)等《新五代史》:
  • (阿保機)為人多智勇而善騎射。 [37] 
  • 契丹自阿保機時侵滅諸國,稱雄北方。 [37] 
葉隆禮:“契丹之興,本自東胡。然人外而獸內,窺釁中原,未若有太祖其盛者也。唐末諸藩霧暗,五嶽塵雰,赤縣成墟,紫宸遷宅。太祖奮自荒陬,馳驅中夏,漲幽、燕而胡塵,吞八部以高嘯,雄亦盛矣。豈天未厭亂,而淫名越號,亦可帖服諸人歟?不然,何以若斯其鋒也。五胡雲擾,聖鼎終移;拓拔鯨吞,南宇分割。雖曰人事,亦有運數存焉。” [99] 
耶律楚材(大蒙古國宰相):“皇祖遼太祖,奕世功德積。彎弓三百鈞,天威威萬國。一旦義旗舉,中原如捲席。東鄙收句麗,西南窮九譯。古器獲軒鼎,神寶得和璧。南陬稱子孫,皇業幾三百。” [42] 
脱脱阿魯圖(均為元朝宰相)等《遼史》:
  • 而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東征西討,如折枯拉朽。東自海,西至於流沙,北絕大漠,信威萬里,歷年二百,豈一日之故哉!周公誅管、蔡,人未有能非之者。剌葛、安端之亂,太祖既貸其死而複用之,非人君之度乎?舊史扶餘之變,亦異矣夫! [35] 
  • 太祖、太宗乘百戰之勢,輯新造之邦,英謀睿略,可謂遠矣。 [66] 
  • 太祖、太宗經理疆土,擐甲之士歲無寧居,威克厥愛,理勢然也。 [81] 
  • 遼太祖建國,諸弟窺覦,含容誘掖,弗忍致闢,古聖人猶難之。雖其度量恢廓,然經國之慮遠矣。 [86] 
  • 夫自太祖之世,剌葛、安端首倡禍亂,太祖既不之誅,又複用之,固為有君人之量,然惟太祖之才足以駕馭,庶乎其可也。李胡而下,宗王反側,無代無之,遼之內難,與國始終。厥後嗣君,雖嚴法以繩之,卒不可止。烏乎,創業垂統之主,所以貽厥孫謀者,可不審歟! [69] 
  • 其君臣(阿保機與曷魯)相得之誠,庶吳漢之於光武歟?夫信其所可信,智也,太祖有焉。故曰:惟聖知聖,惟賢知賢,斯近之矣。 [70] 
  • 神冊初元,將相大臣拔起風塵之中,翼扶王運,以任職取名者,固一時之材,亦由太祖推誠御下,不任獨斷,用能總攬羣策而為之用歟! [75] 
  • 遼起松漠,太祖以兵經略方內,禮文之事固所未遑。 [65] 
  • 遼自太祖創業,太宗撫有燕、薊,任賢使能之道,亦略備矣。 [82] 
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曾撰祭文讚道:
  • 遼太祖燕雲創業,朔漠騰聲。闢土開疆,一代之英明首出。宣威布惠,千秋之靈爽常存。 [43] 
  • 帝創業東方,宣威中土。聲騰木葉,十六州胥版圖。瑞應金鈴,二百祀茂延統緒。 [43] 
  • 帝制勝中原,肇基東土。奮雕戈而創業,八部威揚。志金箭以恢疆,五京勢鞏。仰英靈其如在,知神武所由興。 [43] 
魏源(清代學者):“從古帝王未聞有能前知者,其智如神,千古獨遼太祖一人而已。賣聰明作元后,非天人其孰能與於斯?” [97] 
陳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
  • 阿保機是一個有雄才大略同時也十分狡詐的政治家,他身邊又聚集了一些有勇有謀的契丹社會精英人物和來自漢地的人才。在實現其遠大政治目標的鬥爭中,阿保機既表現出了堅定的意志,又能隨機應變,儘量化解矛盾以減少對抗,因而能在傳統勢力還十分強大時,取得鬥爭的勝利。 [100] 
  • 阿保機以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才幹,在部落聯盟的廢墟上建立了國家政權,統一了中國北疆的大片領土和處於分散狀態下的草原各遊牧民族,促進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各遊牧、漁獵民族的發展,加速了北方諸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 [100] 
虞雲國(中國現代歷史學家):“誠然,作為一個從部落聯盟向文明社會過渡階段的遊牧民族建立的統一國家,遼太祖及其繼承者發動的向外掠奪勞動力的戰爭,給周邊民族和華北漢地社會經濟以嚴重破壞。但他在政治、法律、經濟等制度上採用蕃漢分治的做法,給遼朝國內的契丹和漢族人民的生存、發展和融合,提供了一種能夠共同接受的統治形式,體現出足夠的政治頭腦,不但有效縮短了契丹境內社會演進和民族融合的磨合期,而且充分弱化了這一磨合過程中帶有血和火的陣痛感。” [98] 
傅海波(德國漢學家)、崔瑞德(英國漢學家)等《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 阿保機的強大不僅來自俘虜,儘管這些俘虜起了重要的作用。來自契丹各部的許多戰士加入了阿保機個人的衞隊,他逐漸建立起個人的權力基礎,這個基礎潛移默化地破壞了契丹人的傳統部落結構和各部之間的權力平衡。顯然,他不僅能夠除掉舊統治者,還能埋葬舊的統治制度。 [40] 
  • 雖然他(阿保機)作為契丹領袖只有20年,卻使契丹完成了從地區性的強大部落聯盟向具有良好組織的政權的變革,這一政權控制了漠北與東北的諸遊牧民族,以及以前渤海的領土。 [41] 

耶律阿保機軼事典故

耶律阿保機出生異象

傳説在阿保機出生前,其母夢見太陽墜入自己懷中,於是懷了孕。待到出生之時,屋內有神光異香環繞,身體猶如三歲小兒,落地便能爬行。 [3] 

耶律阿保機一箭定上京

耶律阿保機掌握了契丹聯盟的軍政大權後,就萌發了依照漢制營建皇都的念頭,但是當時的時機還不成熟,只好暫時擱淺。
一箭定上京 一箭定上京 [29]
神冊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機又將營建皇都一事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此之前,耶律阿保機早就有意將皇都建在西樓邑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巴林左旗林東鎮境內。因為西樓邑坐落於狼河(今烏力吉沐淪河)與潢水(今之西拉沐淪河)之間,隱藏於巨大的山體之內,“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 [36]  。此外,這裏水草豐足,便於放牧;土地肥沃,利於耕種。更重要的一點是,這裏還是耶律阿保機家族的發祥地,也是耶律家族的世襲領地,其數代祖先也都出生和安葬在這裏。所以,建都於此,對於耶律阿保機來説,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有利因素。可是,將皇都建立在自己家族的根據地內,耶律阿保機又擔心契丹族的各部首領不服。於是,他便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一天,他對羣臣和契丹各部首領宣佈,要對建都之地“以金齪箭卜之”。意思就是説,他要騎着戰馬,在奔馳中射出一箭,箭落之地便是建都之地。決定宣佈後,耶律阿保機飛身上馬,狂奔而出,文武羣臣騎馬緊隨其後。在距離西樓邑不遠處,耶律阿保機在狂奔的戰馬上舉起大鐵弓,搭上金齪箭奮力射出,箭落之地正是他本人要建都的地方西樓邑。定下營建皇都的地點後,耶律阿保機下詔書任命漢臣康默記擔任版築使,以落箭之地為中心,開始修建都城。 [57]  [36] 
《遼史》在評價耶律阿保機此舉時稱:“金齪一箭,二百年基業,壯矣!” [36] 

耶律阿保機人際關係

耶律阿保機家世

關係
姓名
諡號/廟號/官爵
八世祖
耶律涅裏
——
高祖父
昭烈皇帝/肅祖
高祖母
蕭氏
曾祖父
莊敬皇帝/懿祖
曾祖母
蕭氏
祖父
簡獻皇帝/玄祖
祖母
蕭氏
父親
宣簡皇帝/德祖
母親
蕭氏
兄弟
中台省左大相
許王
明王
表格參考資料 [34]  [52] 

耶律阿保機后妃

耶律阿保機子女

姓名
生母
諡/廟號或其他稱呼
長子
述律平
文獻欽義皇帝/義宗
次子
孝武惠文皇帝/太宗
三子
章肅皇帝
四子
蕭氏
——
女兒
述律平
奧古公主
關於阿保機的其他後代,可參見遼朝君主詞條。
表格參考資料 [23]  [55]  [56] 

耶律阿保機主要作品

全遼文》收錄有數篇以阿保機名義發佈的詔令:《清理獄訟詔》(913年)、《平剌葛後諭左右》(914年)、《刑逆黨後宣諭》(914年)、《諭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及二宰相諸部頭等詔》(924年)、《賜甘州回鶻烏毋主可汗詔》(924年)、《徵渤海詔》(925年)、《諭東丹王》(926年)。 [96] 

耶律阿保機人物爭議

耶律阿保機姓名

  • 姓名來由
根據《契丹國志》採摘趙至忠《虜廷雜記》整理,契丹“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等到阿保機“變家為國”、即汗位之後(《新五代史》認為契丹有姓氏始於創制文字之後 [62]  ),才開始以王族號為“橫帳”,以所居之地“世裏”(位於上京以東二百里)取姓“世裏沒裏”,漢語譯為“耶律氏”。 [59-60]  《遼史·耶律庶成傳》附耶律庶箴傳載其上表乞推廣契丹姓氏時説“我朝創業以來,法制修明;惟姓氏止分為二,耶律與蕭而已”,阿保機制契丹大字時,“取諸部鄉里之名”。這表明最初耶律氏的姓氏,確實是來源於該族居地的地名。 [64] 
而關於阿保機為何姓耶律,宋人龐元英的《文昌雜錄》則有與《虜廷雜記》不同的記載。龐元英在書中轉述了曾出使遼朝的樞密都承旨張誠記下的一件由遼朝大臣回憶的關於阿保機的記聞。據説有一天,阿保機問大臣説:“自古以來的帝王,誰最英武呢?”大臣回答:“沒有超過漢高祖(劉邦)的。”阿保機又問:“將相勳臣,誰最傑出?”大臣以“蕭何”奉答。阿保機遂改姓耶律氏,漢譯為“劉”。 [63]  與“耶律”譯為漢語即是“劉”相關的説法,還見於《遼史·后妃傳》。《遼史》説阿保機仰慕蕭何輔助漢高祖的典故,於是自己“兼稱劉氏”,同時將其母親、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家族的姓氏拔里氏、乙室氏賜姓蕭氏。 [51]  後世學者認為,“劉”在漢語中,除作為姓氏之外,並無其他含義,因此“耶律”譯為“劉”的説法是不能成立的。“兼稱”説雖有一定道理,但在《遼史》及其他史籍中找不到實際例證。 [64] 
  • 姓名譯法
“阿保機”在當時之譯法,還有阿布機、阿保謹兩種。學者劉浦江認為,“阿保謹”的譯法更準確。 [32-33] 
有觀點認為,諸史所載遼太祖生前活動事蹟,均用“阿保瑾”譯音的番名,《遼史》所載其漢名“耶律億”,當系遼聖宗耶律隆緒追加。也有人認為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所改,證據並不充足。 [24] 

耶律阿保機死因

據《遼史》記載,天贊三年(924年)六月十八日,阿保機召集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及二宰相、諸部頭,説:“上天降監,惠及烝民。聖主明王,萬載一遇。朕既上承天命,下統羣生,每有徵行,皆奉天意。是以機謀在己,取捨如神,國令既行,人情大附。舛訛歸正,遐邇無愆。可謂大含溟海,安納泰山矣。自我國之經營,為羣方之父母。憲章斯在,胤嗣何憂?升降有期。去來在我。良籌聖會,自有契於天人;眾國羣王,豈可化其凡骨?三年之後,歲在丙戌,時值初秋,必有歸處。然未終兩事,豈負親誠?日月非遙,戒嚴是速。 ”其中提到“三年之後,歲在丙戌,時值初秋,必有歸處”,而阿保機恰恰是在三年後的丙戌年(926年)初秋七月二十七日(9月6日)去世。換言之,阿保機準確地預言了自己的死亡時間。 [25] 
關於這個令人費解的奇異現象,清代學者趙翼解釋道:“草昧開創之主,亦必有異稟,與神為謀……豈非所謂宿慧性成,鬼神相契,有不可以常理論者耶!” [26]  現代歷史學者王小甫認為這是契丹從回鶻接受摩尼教的結果,阿保機為了把自己塑造為摩尼教的聖人,故意安排好自己的死期並以“預言”的方式公佈於眾,等到死期(丙戌初秋)到來時讓述律皇后作為遺囑執行人來殺死自己,體現出“宗教獻身精神”。 [27]  另一位學者羅新則考察了內亞諸遊牧民族所共享的政治傳統,即立汗之時用絲帶將新汗勒昏,趁新汗神志未清之時問他能做幾年可汗,如果該汗在位超過了他所回答的年數,就不得不死。羅新推測阿保機在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即汗位同樣也有這種政治儀式,而阿保機則回答“九年”,等到第一個九年任期滿時,阿保機以採用中原帝號的形式又給自己增加九年任期,第二個九年行將期滿之際,即天贊三年(924年),阿保機又向皇后、皇太子等人請求放寬三年期限,以完成滅亡渤海國等未竟事業。因此他的這番話“事實上並不是預言,而是一種承諾,是一個保證”。因此,阿保機在“丙戌初秋”之死,並非自然死亡,而是自殺或者讓述律皇后殺死自己,以踐行自己在天贊三年的諾言。 [28] 

耶律阿保機後世紀念

耶律阿保機墓葬

遼祖陵 遼祖陵
祖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左旗石房子嘎查西北的山谷中。應建於天顯元年(926年),譭棄於天慶十年(1120年)金軍佔領此地。為遼代皇帝和諸國使臣拜謁的重要政治場所,天祚帝於乾統十年(1110年)作為遼帝最後一次到遼祖陵致祭。20世紀初發現,後經兩次調查,一次發掘。 [91] 
遼祖陵由陵區和奉陵邑祖州兩部分組成,陵區的山門巧妙地借用了天然的山谷,構思奇巧,十分獨特。原先的地面建築宏偉壯觀,後被毀,現僅存一些磚瓦碑石等。從其殘存的石雕上,可以看出契丹文化的特點,古樸拙致,秀麗自然,是研究契丹歷史的重要資料。 [30] 
1988年,遼祖陵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1] 

耶律阿保機雕像

內蒙古赤峯市紅山區南山生態園的契丹文化廣場中心有阿保機的雕像。 [45] 
內蒙古遼上京博物館廣場上的亦有阿保機的騎馬塑像。 [48] 

耶律阿保機史料索引

歐陽修、宋祁等《新五代史》卷72 [37] 
司馬光《資治通鑑》相關部分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1 [99] 
脱脱等《遼史》卷1 [34]  ~2 [35] 
參考資料
  • 1.    學者:契丹族發祥地在赤峯 不在平泉馬盂山  .鳳凰網.2012-04-03[引用日期2021-01-30]
  • 2.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諱億,字阿保機,小字啜裏只,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耶律彌里人,德祖皇帝長子,母曰宣簡皇后蕭氏,唐鹹通十三年生。
  • 3.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初,母夢日墮懷中,有娠。及生,室有神光異香,體如三歲兒,即能匍匐。
  • 4.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祖母簡獻皇后異之,鞠為己子。常匿於別幕,塗其面,不令他人見。三月能行,晬而能言,知未然事。自謂左右若有神人翼衞。雖齠齔,言必及世務,時伯父當國,疑輒諮焉。
  • 5.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諱億,字阿保機,小字啜裏只,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弭里人。德祖皇帝長子,母曰宣簡皇后蕭氏。唐鹹通十三年生。初,母夢日墮懷中,有娠。及生,室有神光異香,體如三歲兒,即能匍匐。祖母簡獻皇后異之,鞠為己子。常匿於別幕,塗其面,不令他人見。三月能行;而能言,知未然事。自謂左右若有神人翼衞。雖齠齔,言必及世務。
  • 6.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既長,身長九尺,豐上鋭下,目光射人,關弓三百斤。為撻馬狘沙裏。時小黃室韋不附,太祖以計降之,伐越兀及烏古、六奚、比沙狘諸部,克之。國人號阿主沙裏。
  • 7.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唐天覆元年,歲辛酉,痕德可汗立,以太祖為本部夷離,專征討,連破室韋、於厥及奚帥轄剌哥,俘獲甚眾。冬十月,授大迭烈府夷離。
  • 8.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明年秋七月,以兵四十萬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生口九萬五千,駝、馬、牛、羊不可勝紀。九月,城龍化州於潢河之南,始建開教寺。
  • 9.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明年春,伐女直,下之,獲其户三百。九月,復攻下河東懷遠等軍。冬十月,引軍略至薊北,俘獲以還。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户,徙饒樂之清河,至是創為奚迭剌部,分十三縣。遂拜太祖于越、總知軍國事。
  • 10.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明年七月,復討黑車子室韋。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遣通事康令德乞盟。冬十月,太祖以騎兵七萬會克用於雲州,宴酣,克用借兵以報劉仁恭木瓜澗之役,太祖許之。易袍馬,約為兄弟。及進兵擊仁恭,撥數州,盡徙其民以歸。
  • 11.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十二月,痕德可汗殂,羣臣奉遺命請立太祖。曷魯等勸進。太祖三讓,從之。
  • 12.    馮家升.遼史證誤三種.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100
  • 13.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五月,皇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謀反。安端妻粘睦姑知之,以告,得實。上不忍加誅,乃與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為誓而赦其罪。出剌葛為迭剌部夷離,封粘睦姑為晉國夫人。
  • 14.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冬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還,復與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甲申,遣人使梁致祭。壬辰,還次北阿魯山,聞諸弟以兵阻道,引軍南趨十七濼。是日燔柴。翼日,次七渡河,諸弟各遣人謝罪。上猶矜憐,許以自新。
  • 15.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秋七月丙申朔,有司上諸帳族與謀逆者三百餘人罪狀,皆棄市。上嘆曰:“致人於死,豈朕所欲。若止負朕躬,尚可容貸。此曹恣行不道,殘害忠良,塗炭生民,剽掠財產。民間昔有萬馬,今皆徒步,有國以來所未嘗有。實不得已而誅之。”
  • 16.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神冊元年春二月丙戌朔,上在龍化州,迭烈部夷離耶律曷魯等率百僚請上尊號,三表乃允。丙申,羣臣及諸屬國築壇州東,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後曰應天大明地皇后。大赦,建元神冊。初,闕地為壇,得金鈴,因名其地曰金鈴岡。壇側滿林曰冊聖林。
  • 17.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六年春正月丙午,以皇弟蘇為南府宰相,迭裏為惕隱。南府宰相,自諸弟構亂,府之名族多罹其禍,故其位久虛,以鋤得部轄得裏、只裏古攝之。府中數請擇任宗室,上以舊制不可輒變;請不已,乃告於宗廟而後授之。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
  • 18.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五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
  • 19.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二月庚寅,安邊、頡、南海、定理等府及諸道節度、刺史來朝,慰勞遣之。以所獲器幣諸物賜將士。壬辰,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顯。以平渤海遣使報唐。甲午,復幸忽汗城,閲府庫物,賜從臣有差。以奚部長勃魯恩、王鬱自回鶻、新羅、吐蕃、項、室韋、沙陀、烏古等從徵有功,優加賞賚。丙午,改渤海國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之。以皇弟迭剌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赦其國內殊死以下。
  • 20.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甲戌,次扶餘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隕於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奪目,入於行宮。有紫黑氣蔽天,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天贊三年上所謂“丙戌秋初,必有歸處”,至是乃驗。壬午,皇后稱制,權決軍國事。
  • 21.    《遼史》卷1《太祖本紀上》:五月乙亥,詔建孔子廟、佛寺、道觀。
  • 22.    耶律阿保機的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6]
  • 23.    《遼史·卷七十二·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4]
  • 24.    姜維東,鄭麗娜.遼代避諱問題研究[J].史學集刊.2018(06):58.
  • 25.    《遼史 卷二 太祖本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23]
  • 26.    趙翼.《廿二史劄記》:中華書局,1984年:第619—620頁
  • 27.    王小甫.《中國中古的族羣凝聚》:中華書局,2012年:第147—150頁
  • 28.    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海豚出版社,2014年:第96—122頁
  • 29.    袁騰飛.《塞北三朝遼》: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扉頁
  • 30.    王巍 著.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556
  • 31.    耶律阿保機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11-02]
  • 32.    歐陽修《歸田錄》卷2:契丹阿保機,當唐末、五代時最盛。開平中,屢遣使聘梁,梁亦遣人報聘。今世傳李琪《金門集》有《賜契丹詔》,乃為阿布機,當時書詔不應有誤。而自五代以來,見於他書者皆為阿保機,雖今契丹之人自謂之阿保機,亦不應有失。又有趙志忠者,本華人也,自幼陷虜。為人明敏,在虜中舉進士,至顯官。既而脱身歸國,能述虜中君臣世次、山川風物甚詳,又云阿保機,虜人實謂之阿保謹。未知孰是?此聖人所以慎於傳疑也。
  • 33.    劉浦江.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華書局,2008:229-233
  • 34.    《遼史·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4]
  • 35.    《遼史·卷二·本紀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4]
  • 36.    《遼史》卷37《地理志一》:上京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國、別魯等三山之勢於葦甸,射金齪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宮。神冊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潢。……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壯矣。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以天贊。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鸞。中有歷代帝王御容,每月朔望、節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並赴致祭。又於內城東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簡皇帝遺像。
  • 37.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4]
  • 38.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第一》:某部大人遙輦次立,時劉仁恭據有幽州,數出兵摘星嶺攻之,每歲秋霜落,則燒其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即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請聽盟約甚謹。八部之人以為遙輦不任事,選於其眾,以阿保機代之。
  • 39.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九月……丁卯,梓宮至皇都,權殯於子城西北。己巳,上諡昇天皇帝,廟號太祖。……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於祖陵,置祖州天城軍節度使以奉陵寢。統和二十六年七月,進諡大聖大明天皇帝。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諡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 40.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阿保機的興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4]
  • 41.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阿保機稱汗與登基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4]
  • 42.    蔣祖怡,張滌雲 整理.全遼詩話:嶽麓書社,1992-05:476
  • 43.    欽定盛京通志 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4]
  • 44.    虞雲國.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6:5-6
  • 45.    龔書鐸,劉德麟 主編.圖説中國史 金戈鐵馬的交匯 遼·西夏·金(公元907年-公元123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6:10,12
  • 46.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255
  • 47.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編.遼金歷史與考古 第7輯(本詞條參考內容引自劉鳳翥《遼太祖尊號諡號考辨》):遼寧教育出版社,2017-10:211-213
  • 48.    陳秉義,楊娜妮.中國古代契丹 遼音樂文化考察與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18-08:194
  • 49.    柯繼銘 編著.中國名人全傳 第1冊: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09:92
  • 50.    吳綠星 著;盧延光 繪.中國一百帝王: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1:143
  • 51.    《遼史》卷71《后妃傳》: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裏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 52.    《遼史·卷七十一·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5]
  • 53.    馮璐.遼代帝后諡號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9:48,53-54,69.
  • 54.    蔡美彪.遼金元史十五講.北京:中華書局,2011:75-80
  • 55.    徐世明 主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赤峯市委員會 編.赤峯人物 總古代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08:85
  • 56.    曹建華 主編.大遼上京人物譜 赤峯人物 巴林左旗卷 古代部分:文史出版社,2005-01:292
  • 57.    政協巴林左旗委員會 編.臨潢史蹟: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7-19
  • 58.    耶律阿保機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4-09]
  • 59.    《契丹國志》卷23“族姓原始”:契丹部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裏。至阿保機變家為國之後,始以王族號為“橫帳”,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裏著姓。世裏者,上京東二百里地名也。今有世裏沒裏,以漢語譯之,謂之耶律氏。復賜後族姓蕭氏。番法,王族惟與後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後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與諸部族之人通婚;或諸部族彼此相婚嫁,不拘此限。漢人等亦同此。故北番惟耶律、蕭氏二姓也。
  • 60.    《資治通鑑》卷269貞明二年年末《考異》引《虜廷雜記》:阿保機變家為國之後,始以王族號為橫帳,姓世裏沒裏,以漢語譯之謂之耶律氏。賜後族姓曰蕭氏。王族惟與後族通婚;其諸部若不奉北主之命,不得與二部落通婚。
  • 61.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第一》: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許之。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也。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漢人安之,不復思歸。阿保機知眾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諸部以為然,共以牛酒會鹽池。阿保機伏兵其旁,酒酣伏發,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
  • 62.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第一》:至阿保機,稍並服旁諸小國,而多用漢人,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千,以代刻木之約。又制婚嫁,置官號。乃僣稱皇帝,自號天皇王。以其所居橫帳地名為姓,曰世裏。世裏,譯者謂之耶律。
  • 63.    《文昌雜錄》卷5:餘嘗見樞密都承旨張誠一説,昔年使北遼,因問耶律、蕭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問大臣雲:“自古帝王英武為誰邪?”其大臣對曰:“莫如漢高祖。”又問:“將相勳臣孰為優?”對以“蕭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譯雲“劉”也。其後亦賜姓蕭氏。歐陽少師作《五代史》,乃曰天皇王阿保機以其所居橫帳地名為姓世裏,世裏譯者謂耶律。昔蕭翰為契丹大族,其號阿缽,本無姓氏,李崧為制姓名曰蕭翰,於是姓蕭。二者不知孰是。
  • 64.    朱學勤 主編.耶律阿保機 完顏阿骨打:遠方出版社,2002-06:1-4
  • 65.    《遼史·卷一百三·列傳第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66.    《遼史·卷三十·本紀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67.    《遼史》卷41《地理志五》:國昌卒,克用取雲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詞厚禮,與太祖會於雲州之東城,謀大舉兵攻梁,不果。
  • 68.    《遼史》卷72《義宗倍傳》: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
  • 69.    《遼史·卷七十二·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70.    《遼史·卷七十三·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71.    《遼史》卷73《耶律曷魯傳》:太祖討黑車子室韋,幽州劉仁恭遣養子趙霸率眾來救。曷魯伏兵桃山,俟霸眾過半而要之;與太祖合擊,斬獲甚眾,遂降室韋。
  • 72.    《遼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73.    《遼史》卷74《韓延徽傳》:攻党項、室韋,服諸部落,延徽之籌居多。乃請樹城郭,分市裏,以居漢人之降者。又為定配偶,教墾藝,以生養之。以故逃亡者少。……太祖初元,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
  • 74.    《遼史》卷75《突呂不傳》:突呂不,字鐸袞,幼聰敏嗜學。事太祖見器重。及制契丹大字,突呂不贊成為多。
  • 75.    《遼史·卷七十五·列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76.    《遼史》卷77《耶律屋質傳》:屋質借謁者籌執之,謂太后曰:“昔人皇王在,何故立嗣聖?”太后曰:“立嗣聖者,太祖遺旨。”
  • 77.    《遼史》卷34《兵衞志上》:遙輦耶瀾可汗十年,歲在辛酉,太祖授鉞專征,破室韋、於厥、奚三國,俘獲廬帳,不可勝紀。十月,授大迭烈府夷離堇,明賞罰,繕甲兵,休息民庶,滋蕃羣牧,務在戢兵。十一年,總兵四十萬伐代北,克郡縣九,俘九萬五千口。十二年,德祖討奚,俘七千户。十五年,遙輦可汗卒,遺命遜位於太祖。
  • 78.    鄭師渠 主編;任崇嶽 卷主編.中國文化通史 6 遼西夏金元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01:127-128
  • 79.    馮繼欽,孟古託力,黃鳳岐 著.契丹族文化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23
  • 80.    《遼史·卷一百·列傳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81.    《遼史·卷六十一·志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82.    《遼史·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83.    《高麗史》卷1《太祖世家》:五年,春二月,契丹來遺槖駝馬及氈。
  • 84.    《高麗史》卷2《太祖世家》:二十五年,冬十月,契丹遣使,來遣槖駝五十匹。王以契丹嘗與渤海連和,忽生疑貳,背盟殄滅,此甚無道,不足遠結為隣。遂絕交聘,流其使三十人於海島,系槖駝萬夫橋下,皆餓死(注:此事發生在遼太宗時)。
  • 85.    《遼史·卷六十四·表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86.    《遼史·卷六十六·表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87.    耿濤.迭剌部權力鬥爭與耶律阿保機建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04):78-88.
  • 88.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6]
  • 89.    耶律阿保機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6]
  • 90.    楊軍.“變家為國”:耶律阿保機對契丹部族結構的改造[J].歷史研究,2012(03):18-28.
  • 91.    遼祖陵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7]
  • 92.    鄭毅 著.遼朝的建立及其邊疆經略 契丹與漠北中原東北的地緣政治變遷:東北大學出版社,2019-03:20-25
  • 93.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五代至清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515
  • 94.    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 編.遼金歷史與考古 第4輯(參考內容取自葛華廷《耶律阿保機時期遼朝佛教的再認識》):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05:203
  • 95.    漆俠 著.漆俠全集 第5卷 耶律阿保機插手中原政治旋渦;契丹建國初期疆域擴大: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04:36-37
  • 96.    全遼文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6-30]
  • 97.    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校.魏源全集 第12冊 古微堂內外集 古微堂詩集 補錄:嶽麓書社,2004-12:216
  • 98.    虞雲國 著.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4:6-9
  • 99.    《契丹國志·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30]
  • 100.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001-1010
  • 101.    《舊五代史》卷35《唐明宗紀》:十四年四月,契丹安巴堅率眾三十萬攻幽州,周德威間使告急。……即命帝與李存審、閻寶率軍赴援,帝為前鋒,會軍於易州。帝謂諸將曰:“敵騎以馬上為生,不須營壘,況彼眾我寡,所宜銜枚箝馬,潛行溪澗,襲其不備也。”八月,師發上谷,陰晦而雨,帝仰天祈祝,即時晴霽,師循大房嶺,緣澗而進。翼日,敵騎大至,每遇谷口,敵騎扼其前,帝與長子從珂奮命血戰,敵即解去,我軍方得前進。距幽州兩舍,敵騎復當谷口而陣,我軍失色。……因挺身入於敵陣,舞槌奮擊,萬眾披靡,俄挾其隊帥而還。我軍呼躍奮擊,敵眾大敗,勢如席捲,委棄鎧仗羊馬殆不勝紀。
  • 102.    喬繼堂 主編.正説歷朝八十帝 中: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599
  • 103.    《舊五代史》卷137《外國傳一》:明宗初纂嗣,遣供奉官姚坤告哀,至西樓邑,屬安巴堅在渤海,又徑至慎州,崎嶇萬里。既至,謁見安巴堅,延入穹廬,安巴堅身長九尺,被錦袍,大帶垂後,與妻對榻引見坤。坤未致命,安巴堅先問曰:“聞爾漢土河南、河北各有一天子,信乎?”坤曰:“河南天子,今年四月一日洛陽軍變,今兇問至矣。河北總管令公,比為魏州軍亂,先帝詔令除討,既聞內難,軍眾離心,及京城無主,上下堅冊令公,請主社稷,今已順人望登帝位矣。”安巴堅號咷,聲淚俱發,曰:“我與河東先世約為兄弟,河南天子吾兒也。近聞漢地兵亂,點得甲馬五萬騎,比欲自往洛陽救助我兒,又緣渤海未下,我兒果致如此,冤哉!”……安巴堅善漢語,謂坤曰:“吾解漢語,歷口不敢言,懼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坤至止三日,安巴堅病傷寒。一夕,大星殞於其帳前,俄而卒於扶余城,時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也。其妻舒嚕氏自率眾護其喪歸西樓,坤亦從行,得報而還。既而舒嚕氏立其次子德光為渠帥,以總國事,尋遣使告哀,明宗為之輟朝。明年正月,葬安巴堅於木葉山,偽諡曰“大聖皇帝”。
  • 104.    鹽池之變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01]
  • 105.    遼朝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