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旦

(中國北宋初年政治家)

鎖定
王旦(957年-1017年),子明,大名府莘縣(今屬山東省聊城市莘縣)人。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中國北宋初年政治家。 [101-102]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登進士第,授大理評事、知平江縣事。後入朝任著作佐郎,參與編修《文苑英華》。淳化二年(991年),累遷知制誥,歷任同判吏部流內銓、知考課院、理檢院等。宋真宗即位後,被擢升為翰林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台封駁司。鹹平三年(1000年),同知樞密院事,翌年升參知政事。遼軍南下入侵,王旦隨真宗北上,後因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疾,馳還開封,權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正式拜相,並監修《兩朝國史》。晚年深陷“東封西祀”中不能自拔,屢請遜位,極力推薦寇準繼其任,最終在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去世,享年六十一歲。獲贈太師尚書令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貞”(後避宋仁宗諱改稱“文正 [103]  )。 [101-102]  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 [42]  。宋理宗時位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41] 
王旦為人忠厚節儉,知人善任,明達治體,善於化解政治糾紛。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以務實安靜為行政風格,對真宗神道設教之事不滿,但不公開反對,凡天書封禪等事,皆未公開提出異議,屈意配合,頗受後世詬病。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101] 全宋詩》《全宋文》輯錄有其詩文。
全    名
王旦
別    名
王文正
子明
諡    號
文貞(後避宋仁宗趙禎諱改稱“文正”)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大名府莘縣
出生日期
957年
逝世日期
1017年10月2日
主要成就
柄用十八載,為相十二年
主要作品
文集二十卷
最高官職
太尉、玉清昭應宮使→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贈)

王旦人物生平

王旦早有美稱

王旦出生於後周世宗顯德四年(957年),因其生於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王旦先天相貌較醜,臉、鼻皆偏,喉部有突起,曾有華山道人預言其有異於他人的面相,説:“日後必大貴”。王旦小時候沉默寡言,卻好學不倦,頗有文才。王旦的父親王祜很器重他,説:“這個孩子應當會官至公卿宰相。” [1] 

王旦初入仕途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進士及第,擔任大理評事,後出任平江(今屬湖南)知縣平江縣官舍舊傳有怪物佔據暴戾,居住無法安寧,王旦到任前夕,看守的官員聽見羣鬼嘯呼説:“宰相公到了,我們應該避開離去了。”怪物便從此絕跡。後就地改任將作監丞。當時,轉運使趙昌言憑藉威望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使得下屬官吏退避害怕,但趙昌言進入王旦轄境,便稱讚他的善政,看出他高遠弘大的志向,把女兒嫁給他。 [2-3] 
雍熙元年(984年),趙昌言受替回朝,命王旦監潭州(今湖南長沙)銀場。何承矩典掌潭州,推薦王旦入朝擔任著作佐郎,參與編修《文苑英華》《詩類》。升任殿中丞。
雍熙二年(985年),出任鄭州通判,上表請求朝廷建立天下常平倉,以堵塞兼併的路徑。 [5] 
雍熙四年(987年),改任濠州(今安徽鳳陽)通判 [6] 
淳化元年(990年),王禹偁推薦他的才能,任轉運使。通過驛站被召到京城,王旦不喜歡吏員的職務,便進獻文章召試,改在弘文館當值。 [7] 
淳化二年(991年),被授任右正言知制誥 [8]  最初,王祜憑藉重名長久主掌制書詔命,王旦不到十年繼承他的職位,時論都稱美此事。錢若水有識別各類人的能力,見到王旦説:“這真是宰相之才。”他與王旦同事,每每説:“王君凌霄聳壑,是棟樑之材,顯貴不可限量,不是我所能趕得上的。”李沆以同舉進士同學的身份,也推重王旦為遠大之器。 [9] 
淳化三年(992年),王旦與蘇易簡同知貢舉,加官虞部員外郎、同判吏部流內銓、知考課院。當時其岳父趙昌言正任要職,王旦為避嫌,引用唐代獨孤鬱權德輿原有的成例辭職。太宗稱讚他識大體,改任他為禮部郎中集賢殿修撰 [10] 
淳化四年(993年),趙昌言出任鳳翔知府,太宗當天就任命王旦為知制誥,仍兼任修撰、判院事,太宗當面賜予金紫,挑選牯犀帶以示對他的榮寵,又令王旦位居西閣第一。 [11] 
至道元年(995年),王旦知理檢院。次年,升任兵部郎中 [12] 

王旦拜相當國

鹹平二年(999年),即位不久的宋真宗趙恆拜王旦為中書舍人,數月後,任翰林院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台駁司。真宗素來認為王旦賢能,王旦曾奏事後退下,真宗目送他説:“替朕招致太平的,必定是此人。”錢若水被免除樞密院職務,得以在苑中召對,真宗詢問大臣中可以任用的人,錢若水説:“王旦有德行威望,能夠勝任大事。”真宗説:“這本來是朕心裏所屬意的人。 [13] 
王旦半身立像 王旦半身立像 [4]
鹹平三年(1000年),主管貢舉,被鎖閉於科舉試場內應試十天,授任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實際上已位居宰輔,躋身於北宋統治核心。從這時起直至逝世,王旦作為真宗的輔佐大臣連任要職共十八年。 [14] 
鹹平四年(1001年),任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即副相)。 [15] 
景德元年(1004年),軍南侵,真宗聽從寇準建議,御駕親征澶州,王旦隨行。而擔任東京留守的雍王趙元份身患重病,王旦受命秘密從軍前回京接任留守之職。王旦臨行前説:“希望陛下宣召寇準,臣有所陳述。”寇準到後,王旦奏請説:“十天之內沒有捷報時,應該怎麼辦?”真宗沉默了很久後説:“立皇太子。”王旦既到達京城,徑直進入禁中,下發命令很嚴格,命人不得傳播消息。等到真宗返回後,王旦的子弟及家人都在郊外迎接,忽然聽見後面有騎士的呵斥聲,驚異之下一看,才發現是王旦。 [16] 
景德二年(1005年),王旦任尚書左丞。景德三年(1006年),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不久,又加拜集賢殿大學士明德皇后園陵使。景德四年(1007年),任大行皇后園陵使,並奉命監修《兩朝國史》。 [17] 

王旦追悔天書

主詞條:東封西祀
當時遼朝(契丹)已接受“澶淵之盟”,寇準把此事當作自己的功勞,臉上有得意的神色,真宗也自為得意。王欽若憎恨寇準,想要搞垮他,便從容不迫地説:“這是《春秋》裏的城下之盟,諸侯還以之為恥辱,而陛下認為是功勞,臣私下認為不可取。”真宗悽愴地説:“有什麼辦法呢?”王欽若估計真宗已厭倦戰爭,便詭言道:“陛下用軍隊攻取幽燕之地,才可洗去恥辱。”真宗説:“河朔百姓才免於戰爭,朕怎麼能這樣做?可以想想第二個方案。”王欽若説:“只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耀顯示外國。但自古封禪,應得到上天祥瑞希世絕倫的事情,然後才可以。”接着又説:“上天祥瑞如何能夠必定得到,前代大概有人力造成的,只要人主深信而尊崇,以明示天下,那麼與上天祥瑞沒有什麼不同。”真宗思考了很久,才表示同意,但心裏害怕王旦,説:“王旦要是認為不行呢?”王欽若説:“臣如果用陛下的聖意曉諭他,應該沒有什麼不行的。”便趁機會向王旦説了,王旦勉強同意。真宗還猶豫不決,沒人與他籌劃。恰逢真宗前往秘閣,突然問學士杜鎬説:“古代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果真是什麼事呢?”杜鎬是老儒,不能推測真宗的意思,隨意應付説:“這是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已。”真宗由此心意斷決,於是召王旦飲酒,非常高興,把一尊酒賜給王旦,説:“這酒極佳,您回去與妻子家人共同享用。”等回家後打開,都是珠寶。由於這樣,之後凡是天書、封禪等事,王旦只能不再有異議。 [18]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決心封禪泰山,假造祥符,詔令改元。封禪泰山已成定局,王旦阻止乏策,無奈順水推舟,違心地率官吏百姓上書請求封禪。真宗拜王旦為天書儀仗使、封禪大禮使。王旦奉命撰寫歌功頌德的《封祀壇頌》,其碑刻至今仍存於泰山岱廟中。 [19]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任兵部尚書,知樞密院,不久又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 [19]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祀汾陰大禮使、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撰《祀汾陰頌》。真宗欲再加官,王旦固辭乃免。又兼門下侍郎玉清昭應宮使。 [20]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任玉清奉聖像大禮使、躬謝太廟大禮使。景靈宮開始建造後,又兼景靈宮朝修使。 [21]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朝廷雕刻天書,王旦兼刻玉使,真宗挑選御廄中的三匹馬賜給他。玉清昭應宮建成,王旦為司空。京師舉行真宗特許的大聚會,王旦悲傷憂慮沒有赴會,真宗賜詩開導他的心意。王旦任天書使,每有大禮,他就奉天書以行事,常常悒悒不樂。 [22] 

王旦應對有方

王旦半身像 王旦半身像 [23]
真宗在位中後期,宋遼進入和平期,西北的夏州定難軍勢力也與宋誓約駐守故地,兩地邊境的軍隊被解除不用,真宗以無事治理天下。王旦認為祖宗的法制都在,務必實行原有的成例,謹慎地有所改變。真宗更加信任他,言無不聽,凡是大臣有所請求,必定説:“王旦認為怎麼樣?” [24] 
契丹奏請每年另外給予錢幣。王旦説:“東去封禪的日子很近,陛下將要出行,契丹以此來探聽朝廷的意思而已。”真宗説:“應該怎樣回答?”王旦説:“只要用微小之物而輕視他。”於是用歲給契丹的三十萬物資內各借三萬給契丹,並曉諭在第二年歲給額內扣除。契丹得到諭旨,大為慚愧。次年,又下令有關官員:“契丹所借金幣六萬,事屬微末,現仍然依照常數給予他,後不為例。”當時,定難軍的党項首領李德明説百姓饑荒,求取糧食一百萬斛。大臣們都説:“李德明剛剛締結盟約而敢於違背,請用詔書責斥他。”真宗因而詢問王旦,王旦請求敕令官吏備辦粟米一百萬斛於京師,而令李德明來領取。李德明得到詔書,慚愧下又拜謝説:“朝廷有人才。” [25]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呈上《兩朝國史》120卷,真宗加拜王旦為司徒、南郊恭謝大禮使。是年,王旦因多病請求辭職,真宗不允,特許其五日一上朝,遇大事可隨時入朝參議。
王旦為相時,賓客滿堂,沒人敢因私請託。王旦考察可與言以及素來知名的人,幾個月後,召來與他談話,詢問訪求四方利弊,或者讓他陳述其言進獻。觀察有才能者的長處,秘密登記他的名字,其人再來,不接見。每有差遣除授,首先秘密疏陳三四人姓名以請求,所錄用的人真宗用筆標記。同事不知道此事,爭論有所任用,惟獨王旦所用,奏入沒有不行的。丁謂因此幾次毀謗王旦,真宗更加厚愛他。已故參政李穆的兒子李行簡,以將作監丞的身份在家居住,有德行,升太子中允。朝廷使者不知道他的住所,真宗命使者到中書省問王旦,人們才知道李行簡是王旦所推薦的。凡是王旦所薦舉的,都是人們從不知道的。王旦死後,史官修撰《真宗實錄》,得到內廷出示的奏章,才知道朝廷士人多是王旦所推薦。 [26] 
石普知許州時,違反法令,朝廷輿論打算就此彈劾。王旦説:“石普是武人,不清楚典章法令,恐怕他依恃薄有微功,妄自惹起事端。必須從重執行,臣請召他回來設立獄案。”於是傳送御史審查,一天而獄案備辦。議論此事的人認為不屈國法而保全武臣,這是真正的國體薛奎任江、淮發運使,向王旦辭別,王旦沒有其他話,只是説:“東南民力睏乏了。”薛奎退而説:“這真是宰相的言論。”張士遜任江西轉運使,向王旦辭別求教,王旦説:“朝廷專賣利益最大了。”張士遜輪流改任發運使這個職位,想到王旦的話,從沒有求取利益,認識他的人説:“這個轉運使識大體。”張詠出知成都,朝廷召他回來,以任中正接任,諫官認為不妥。真宗為此詢問王旦的意見,王旦回答説:“不是任中正,不能守護張詠定下的規制。其他人前往,將妄自變更。”李迪、賈邊在當時享有聲名,考進士,李迪以賦落韻,賈邊以《當仁不讓於師論》把“師”字理解為“眾”字,與註疏不同,都落榜。主考官奏請收試,王旦説:“李迪雖然沒有思考,但是出於粗心大意,他的過失可以忽略不計。賈邊特地立異説,將會令年輕人務為穿鑿附會,一開始不能助長。”考官於是錄用李迪而貶退賈邊。 [27] 

王旦屢請遜位

《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王旦像及題字,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王旦像及題字,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05]
王旦為真宗信任而掌權共十八年,為宰相十二年 [28]  。有人毀謗他,他往往反省自己不加爭辯;至於他人有過失,即使是真宗盛怒,可以爭辯的就爭辯,必得而後已。王旦素來體弱多病,又擔憂認為自己名望地位太高,從東魯回覆君命後,連年請求解除職務,真宗優詔褒獎,既而當面曉諭,委任他沒有疑忌。 [29-30] 
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王旦任充州太極觀奉上寶冊使,加太保。四月,王旦在到達兗州返回後,上奏請求減免遭受蝗旱的曹、濟、徐、鄆州、廣濟、淮陽軍夏税,真宗下詔同意。
同年五月,王旦再次因病請辭,真宗改加他為太尉兼侍中,五天一次前往起居院,到中書省,遇到軍國大事,不限時前往參決。王旦上疏懇辭,又委託向敏中等奏請報告。真宗才下詔停止增加封邑一事,其餘禮遇如舊。 [31]  七月,王旦獨自一人在滋福殿應對,真宗説:“朕正要以大事委託您,但您的病這樣嚴重。”因而命皇太子趙受益(後改名趙禎)出來拜見,王旦惶恐逃避,皇太子隨從他而跪拜。王旦説:“太子盛德,一定能承擔陛下的事業。”因而推薦可以有所作為的大臣十多人,他推薦的人中其後沒有位至宰相的只有李及淩策二人,單二人也成為名臣。王旦又請求辭去職位,真宗看到他年老體弱,便憐惜地答應了他的請求。同月,命他以太尉的身份掌領玉清昭應宮使,給予宰相一半的俸祿。 [32-33] 
開始,王旦以宰相的身份兼任使臣,等到罷相後,他還是掌領使臣職務,專門設立使臣這個規定從王旦開始。不久,真宗又命王旦乘轎入禁宮中,讓他的兒子王雍與直省官吏扶持,在延和殿面見真宗。真宗説:“您現在病很重,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讓朕把天下事交付給誰呢?”王旦説:“知臣莫若君,惟賢明的君主選擇。”真宗再三詢問,王旦都沒有回答。當時張詠、馬亮都任尚書,真宗一一向王旦詢問這二人,王旦也不回答。真宗因而説:“試用您的意思説説。”王旦勉強起身舉着朝笏説:“以臣的愚見,不如用寇準。”真宗説:“寇準性情剛直狹隘,您再思考下一個。”王旦説:“其他人,是臣所不知道的。臣為疾病所困擾,不能侍奉陛下很久。”於是辭別退下。王旦去世後一年多,真宗終於任用寇準為相。 [34] 

王旦備極哀榮

王旦像,取自清代《江蘇江陰古塘王氏宗譜》 王旦像,取自清代《江蘇江陰古塘王氏宗譜》
王旦病重後,真宗派內侍探望一天有時達三四次,真宗親手和藥,並同山藥粥賜給他。王旦自知時日無多,於是請好友楊億撰寫遺表。他其後説:“辱為宰相輔臣,不能用將盡之言,替宗族親戚求取官職;只敍述生平遭遇,希望每天親自處理各種重要政務,進用賢士,稍減憂勞之心。”又告誡子弟:“我家盛名清德,應致力於儉樸,保守門風,不許太奢侈,不要厚葬把黃金財寶放入棺柩中。”遺表呈上後,真宗為之感嘆,便前往王旦的府第,賜銀五千兩。王旦上奏辭謝,稿子末尾自加四句説:“更加害怕多藏財物,況且沒有什麼用處,現在想要散發施予,以平息罪責禍害。”馬上讓人抬他到宮內小門,真宗下詔不準。回到家門時,王旦已經逝世,享年六十一歲。王旦篤信佛教,臨終時對其子説:“我一生別無過失,只有不勸諫天書一事,是我的過錯無法贖回。我死後,可為我削髮,穿僧衣殮葬,依佛制火化。” [35]  [94]  時為天禧元年九月十日(1017年10月2日)。真宗臨喪哀慟,為其輟朝三日,詔令京城內十日不舉樂。追贈王旦為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錄其子、弟、侄、外孫、門客、常從十餘人授官,喪期滿後諸子又各進一官。又另外停留為王旦發喪哀悼。 [36]  數日後,張旻(即張耆)前往鎮守河陽,按照成例應飲酒餞行,因王旦逝世的原因,沒有舉行宴樂。不久後,真宗取來王旦於奏稿後自加的四句話,看後流淚許久。 [37] 
乾興元年(1022年),宋仁宗即位,王旦與李沆、李繼隆一同配享真宗廟庭。 [38-39] 
至和二年(1055年),王旦之子王素奏請為王旦立墓碑,仁宗命史館修撰歐陽修撰寫碑文,並御書“全德元老” 碑額 [40] 
元豐二年(1079年),湖州知府蘇軾受王旦之孫王鞏之請,為王家廳堂撰寫《三槐堂銘》。 [100] 
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圖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勳閣,王旦位列其中。 [41] 

王旦主要影響

王旦善於知人,為相期間,多薦用厚重之士,力勸宋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變。他與人交往很少言笑,終日默坐,等到奏議朝政,羣臣意見不一,王旦緩緩地説一句話來決定。回到家裏有時不脱下帽子腰帶,進入靜室獨坐,家人沒人敢見他。王旦的弟弟因而以此事問趙安仁,趙安仁説:“剛剛議論國事,王公不打算實行而沒有決定,這必定是憂慮朝廷了。” [24]  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深為真宗信賴。

王旦歷史評價

王祐:“此兒當至公相。” [42] 
李昉:“此人後日必為太平宰相。” [43] 
  • 真宰相器也。 [42] 
  • 王君凌霄聳壑,棟樑之材,貴不可涯,非吾所及。 [42] 
  • 旦有德望,堪任大事。 [42] 
趙恆:“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42] 
李德明:“朝廷有人。” [42] 
薛奎:“真宰相之言也。” [42] 
張詠:“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李沆);深沈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公(王旦);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寇準);至於當方面,則詠不敢辭。” [44] 
利瓦伊:“踐歷台樞,將二十載,贊弭兵之論,興曠世之儀。紀律用張,方夏鹹乂。藹然令德,洽於民瞻。” [39] 
王禹偁:“以雄文直氣揚其父風,以儒學吏才張為國器。” [45] 
魏野:“太平宰相年年出,君在中書十二秋。” [46] 
王素:“先公相國文正魏公會遇二宗,踐兩禁,為元弼將三十年,豐功大業,宏材碩學,上輔真宗,格於皇天,於今天下稱太平宰相,勳書王府。” [47] 
魯宗道:“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他人可企。” [48] 
趙禎:“惟汝父旦,事我文考真宗,協德一心,克終厥位,有始有卒,其可謂全德元老矣。” [49] 
范仲淹:“王文正公旦為相二十年,人莫見其愛惡之跡,天下謂之大雅。” [50] 
  • 景德、祥符之際盛矣。觀公之所以相,而先帝之所以用公者,可謂至哉!是以君明臣賢,德顯名尊,生而俱享其榮,歿而長配於廟,可謂有始有卒,如明詔所褒。 [49] 
  • 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真廟翼翼,魏公配食。公相真宗,不言以躬。時有大事,事有大疑。匪卜匪筮,公為蓍龜。公在相位,終日如默。問其夷狄,包裹兵革。問其卿士,百工以職。問其庶民,耕織衣食。相有賞罰,功當罪明,相所黜升,惟否惟能。執其權衡,萬物之平。孰不事君,胡能必信?孰不為相,其誰有終?公薨於位,太尉之崇。天子孝思,來薦清廟。侑我聖考,惟時元老。天子念功,報公之隆。春秋從享,萬祀無窮。作為詩歌,以念廟工。 [49] 
文瑩:“本朝眷待耆德,於儀物之盛,惟王文正公也。” [51] 
蘇軾:“已而其(王祐)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100] 
王倫:“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輔相兩朝,天下所知。” [52] 
李燾:“玉清昭應宮之役,子明不能強諫,奉天書行事,每有愧色。” [54]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範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55] 
洪邁:“祥符以後,凡天書禮文、宮觀典冊、祭祀巡幸、祥瑞頌聲之事,王文正公旦實為參政宰相,無一不預。官自侍郎至太保,公心知得罪於清議,而固戀患失,不能決去。及其臨終,乃欲削髮僧服以斂,何所補哉?魏野贈詩,所謂‘西祀東封今已了,好來相伴赤松遊’,可謂君子愛人以德,其箴戒之意深矣。歐陽公神道碑,悉隱而不書,蓋不可書也。雖持身公清,無一可議,然特張禹孔光胡廣之流雲。” [57] 
朱熹:“通一代所謂名臣,必求粹自無疵,自漢唐不過二三,數宋君子,李、韓、範、馬外,趙普、王旦,鹹不免譏,矧其餘者。” [58] 
  • 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時謹守資格……以謹守資格為賢,名重當世,……而李沆十數人者,以守資格得名,而其時亦以治稱。 [56] 
  • 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為用人之利也決矣。 [56] 
王稱:“李沆、王旦相繼相章聖(宋真宗),君臣俱欲無為,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下則水土平草木茂,外則便鄙不聳,內則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職矣,而沆猶日奏水旱盜賊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識遠慮蓋如此。以旦之賢,諫行言聽,而於此有愧於沆焉,此春秋之法所以責備於賢者也。” [53] 
黃震:公靜密有謀,遭值真宗厭兵,國家無事。為相十年,一意休息。納萬物於大度,包荒之內,天下陰受其賜多矣。使不作天書使,豈不誠大臣與! [59] 
  • 蓋自李文靖(李沆)、王文正(王旦)當國,抑浮華而尚質實,獎恬退而黜奔競,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謹,政府有王曾之重厚,台諫有魯宗道之質直,相與養成渾厚朴實之風,以為天聖、景祐盡之用。雖縉紳之議論,台諫之風采,道學之術,科舉之文,非若慶曆以來炳炳可觀,而紀綱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驕,財不匱,官不冗,士不浮,雖慶曆之盛,亦有所不及也。 [60] 
  • 而宋朝之指目為小人者,自欽若(王欽若)、丁謂始……故當時知二子之奸者,王旦、李沆而已。 [61] 
王柏:“鬱郁三槐,陰覆萬宇。直幹承天,屹然八柱。棲鸞停鵠,蓄雲泄雨。穆如清風,作宋申甫。” [62] 
脱脱:“王旦當國最久,事至不膠,有謗不校,薦賢而不市恩,救罪輒宥而不費辭。澶淵之役,請於真宗曰:‘十日不捷,何以處之?’真宗答之曰:‘立太子。’契丹逾歲給而借幣,西夏告民飢而假糧,皆一語定之,偉哉宰相才也。惟受王欽若之説,以遂天書之妄,斯則不及李沆爾。” [42] 
葉盛:“王子明、寇平仲皆偉然一代人豪,然天書之謬,一以不能正其始,一以不能正其終。” [63]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於古,若償金、脱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傑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 [64] 
李贄:“人多以受珠一事求全文正,殊不知設身處此,更不知何如也。但觀其所全者多,此等處略之可也。” [65] 
王夫之:“王旦受美珠之賜,而俯仰以從真宗之偽妄,以為熒於貨而喪其守,非知旦者,不足以服旦也。人主欲有所為,而厚賄其臣以求遂,則事必無中止之勢,不得,則必不能安於其位。及身之退,而小人益肆,國益危。旦居元輔之位,系國之安危,而王欽若、丁謂、陳彭年之徒,側目其去,以執宋之魁柄。則其遲迴隱忍而導諛者,固有不得已於斯者矣……雖然,旦之處此也,自有道焉。旦皆失之,則彷徨而出於苟且之塗,弗能自拔,其必然矣。澶州受盟納賄之恥,微欽若言,君與大臣豈能無愧於心?……旦之登庸,以寇凖之罷相也。欽若不能與同朝,則旦亦不可與欽若並用。乃欽若告旦以祥瑞之説,旦無以處之,而欽若早料其宜無不可。則旦自信以能持欽若,而早已為欽若所持。夫其為欽若持,而料其不能為異者,何也?相位故也。使旦於命相之日,力爭寇凖之去,而不肯代其位,則欽若之奸不摧而自折,真宗之惑不辨而自釋,亦奚至孤立羣奸之上,上下交脅以阿從哉?進退之際,道之枉直存焉,旦於此一失,而欲挽之於終,難矣!” [66] 
朱軾:“真宗之朝多賢相,最為世所稱者,沆及王旦、寇準是也。” [67] 
畢沅:“旦為宰相,務遵法守度,重改作,善於論奏,言簡理順。其用人,不以名譽,必求其實。居家賓客滿座,必察其可言及素知名者,別召與語,詢訪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獻之,密籍其名以薦,人未嘗知。” [69] 
  • 王旦傅會天書,稱大禮使,此真宗所以誇其淫祀也;解縉黃淮不念舊君,鋪陳文學,從容密勿,此燕王棣(朱棣)所以文其逆舉也。故曰鄉原為不君之利也。 [70] 
  • 所謂交際參差而生榛梗者,周瑜年少,則為程普所陵;王旦老成,則為寇凖所短是也。 [70] 
佚名歷代羣英歌):“王旦裁抑奔競,(李)繼隆不附權臣。” [68] 
惲毓鼎:“宋代宮闈之事,大臣皆得與聞。如王文正、呂正惠(呂端)、呂文靖(呂夷簡),遇大事極能匡正。” [71] 
  • 欽若小人,不足深責。王旦名為正直,乃以欽若一言,美珠一樽,竟箝其口,後且力請封禪,冒稱眾意,利令智昏,固如此哉!讀畢為之三嘆! [72] 
  • 本回為王旦、寇凖合傳,兩人皆稱名相,而旦失之和,和則流;凖失之剛,剛則褊;要之皆非全才,而患得患失之心,則旦與凖皆不免。旦之所以同流合污者在此,凖之所以屢進屢退者,亦何嘗不在此?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旦與凖若知此道,則和可也,剛亦可也,何致事後自悔,遺令披緇,阿旨求榮,坐罪迭貶耶? [73] 

王旦軼事典故

王旦雅量過人

寇凖幾次説王旦的短處,王旦則專門稱讚寇凖。真宗對王旦説:“您雖然稱讚他的優點,他專門談您的缺點。”王旦説:“論理本來是這樣。臣在宰相的職位上時間長,政事闕失必定多。寇準對陛下無所隱瞞,更加見其忠心正直,這是臣之所以看重寇準的原因。”真宗因此更加認為王旦有德行。中書省有事送往樞密院,違反詔書式樣,寇凖在樞密院,把事情報告真宗。王旦被責斥,只拜謝,朝臣都被處罰。沒過一個月,樞密院有事送往中書省,也違反詔書式樣,朝臣興奮地呈給王旦,王旦命令送回樞密院。寇凖很慚愧,見王旦説:“我們同科考中,您怎麼得到如此大的度量?”王旦沒有應答。寇凖罷職樞密使時,託人私下求做使相,王旦驚異地説:“將相的任命,怎麼強以求取呢!我不接受私人請託。”寇凖很是懷憾。不久,寇凖獲授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凖入朝拜見,感謝説:“不是陛下了解臣,怎麼能至此?”真宗詳細説出是由於王旦的薦舉。寇凖慚愧感嘆,認為自己趕不上王旦。寇凖在外郡任職,生日那天,建造山棚大宴,又服飾用度僭越奢侈,被他人所告。真宗生氣,對王旦説:“寇凖每件事都想要仿效朕,行嗎?”王旦緩緩地回答説:“寇凖確實賢能,對他的呆有什麼辦法。”真宗心意於是消釋,説:“對,這正是呆而已。”於是不過問此事。 [75] 
翰林學士陳彭年呈給政府科場條目,王旦把它丟到地上説:“內翰得官幾天,就想要隔斷截留天下進士嗎?”陳彭年惶恐而退。當時向敏中同時在中書省,拿出陳彭年所留下的文字,王旦閉上眼睛取紙封住。向敏中請求一看,王旦説:“不過是興建符瑞圖進獻罷了。”後來陳彭年與王曾、張知白參預政事,一同對王旦説:“每次奏事,其中有不經過陛下閲覽的,您批旨奉行,恐怕人言認為不妥。”王旦只是辭謝而已。一天奏對,王旦退出,王曾等人稍留,真宗驚奇地説:“有什麼事不與王旦一起來?”三人都以前事應對。真宗説:“王旦在朕左右多年,朕考察他沒有絲毫的私心。自從東去封禪後,朕諭示他小事情獨自奉行,你等恭謹奉之。”王曾等人退出後愧謝,王旦説:“正是依仗諸公規益。”對前事毫不介意。 [76-78] 

王旦惜哉師德

王旦 王旦
諫議大夫張師德兩次到王旦家,沒能見面,認為是他人所毀謗,把此事告訴向敏中,替他慢慢明察。等到議論知制誥,王旦説:“可惜張師德。”向敏中詢問他,王旦説:“我屢次在皇帝面前説張師德是名家子弟,有士人行操,沒料到兩次到我家。狀元及第,榮進已定,只應冷靜地守候而已。如果他再為名利而奔走競爭,使沒有門徑求官的人該當怎麼做呢。”向敏中陳述張師德的意思,王旦説:“我這裏怎麼能夠有人敢輕率毀謗他人,只是張師德後進,對待我輕薄而已。”向敏中堅持稱:“如果有空闕,希望您不要忘記。”王旦説:“暫且緩一緩,讓師德知道,聊以勸戒貪圖進用、激勵薄俗。” [79-80] 

王旦篤信佛教

與當時許多士大夫一樣,王旦一生敬信佛教,其為人處世受佛教影響很大。釋省常在西湖結淨行社,以王旦為首的士大夫132人,皆稱淨行社弟子,比丘參與者千眾。除王旦外,參與者還有蘇易簡宋白、向敏中、錢若水梁鼎王化基張去華呂祐之馮伉梁顥李至宋湜王禹偁等人。 [95]  王旦臨終時囑託同樣篤信佛教的楊億依僧制將自己火化,但因王旦位居三公,終不能如願以僧人身份入殮。 [96]  宋真宗曾對宰臣説:“佛教使人向善,確實有益,豈可禁止?況且佛教流傳甚廣,即使是周邊諸國也加以信奉。道教只有中原才有,然而不太興盛。”王旦説:“近來契丹使者登開寶塔,虔誠禮拜,發誓戒殺,到了上清宮則不再禮拜。如此看來周邊部族敬佛而不信道。”宋真宗同意這個看法。 [97]  就王旦個人而言,未能阻止天書封禪鬧劇是他一生最大遺憾,王旦藉機委曲地表達了自己尊佛的主張,似也暗含勸誡真宗無太佞道之意。 [98] 

王旦救護性命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榮王宮失火,延燒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閣,王旦急忙進入。真宗説:“這裏兩朝積累下來的,朕不妄加花費,一朝之間將盡,確實可惜。”王旦回答説:“陛下富有天下,財物絲帛不足憂慮,所憂慮的是政令賞罰的不適當。臣備位宰相,天災如此,應該罷免臣的職務。”接着上表待罪,真宗於是降詔罪責自己,允許中外羣臣奏事談論利弊得失。後來有人説是榮王宮的火所蔓延,不是天災,請求設置獄案彈劾,應被牽連而死的有一百多人。王旦獨自請求説:“開始發生火災時,陛下已經責怪自己詔令天下,臣等都上奏待罪。現在反而歸咎於人,怎麼能表示信用?”於是一百多人都得以獲免。 [81-82] 
一次,占候占筮的人上書談論皇宮中的事情,被殺。抄他的家時,得到朝廷士人所與他往來佔問吉凶的書信。真宗發怒,打算交付給御史詢問情狀。王旦説:“這是人之常情,而且言語沒有涉及朝廷,不足罪責。”真宗怒氣未消,王旦因而自動取出曾經所佔問的書信進獻説:“臣年輕低賤的時候,不免也做這樣的事。如果一定要以之為罪,希望把臣一起交付牢獄。”真宗説:“這事已經揭發,怎麼可以免除呢?”王旦説:“臣身為宰相執行國家的法令,怎麼可以自己為之,僥倖於沒有被揭露而以罪人。”真宗的心意消釋。王旦到中書省,全部焚燒所得的書信。不久又後悔,急忙去取,但已經焚燒了。由於這樣都得以免罪。

王旦為相正直

宋仁宗趙禎還是皇太子時,太子諭德見到王旦,稱讚太子學習書法有章法。王旦説:“諭德的職責,只是這樣嗎?”張士遜又稱許太子的書法,王旦説:“太子不在應試科舉,挑選學士不在學習書法。” [83] 
真宗打算以王欽若為相,王旦不同意,真宗於是停止了以王欽若為相的想法。王旦罷相後,王欽若才被拜相,告訴他人説:“因為王公讓我推遲十年當宰相。”王欽若與陳堯叟馬知節同在樞密院任職,因為奏事忿恨爭執。真宗把王旦召來,王欽若還是喧鬧不停,馬知節流涕説:“希望與王欽若一起下御史府受審查。”王旦叱責王欽若讓他退下。真宗大怒,命令交付獄案。王旦從容地説:“王欽若等依恃陛下的優厚照顧,陛下煩於譴責呵斥,應實行朝廷刑典。希望暫且回到宮內,明天取旨。”第二天,真宗召王旦前去詢問,王旦説:“王欽若等應該黜退,不知因什麼罪?”真宗説:“因忿恨爭執無禮。”王旦説:“陛下擁有天下,假使大臣因忿恨爭執無禮的罪狀,或許被外國聽説,恐怕不能威懾邊遠之地。”真宗説:“您的意見是什麼?”王旦説:“希望到中書省,召王欽若等人宣示陛下寬容的意見,而且警告他們。等一段時間,罷免他們還不晚。”真宗説:“不是您的話,朕必難以忍住。”此後一個多月,王欽若等人都被罷免。 [84-85] 
真宗曾經出示樞密院、中書門下二府以御作《喜雨詩》,王旦納入袖內回去説:“陛下的詩有一字誤寫,不知是不是進獻時更改了?”王欽若説:“這也沒有害處。”但秘密上奏此事。真宗不高興,對王旦説:“昨天詩有誤字,為什麼不來上奏?”王旦説:“臣得到詩沒有時間再閲,有失上陳。”惶恐再次跪拜謝罪,眾臣都跪拜,只有樞密使馬知節不跪拜,按實際情況全部上奏,並且説:“王旦疏略不辨明錯誤,真是宰相之才。”真宗看看王旦而笑。 [86] 
當時,天下發生大蝗災,朝廷派人在荒野得到死蝗蟲,皇帝把它給羣臣看。第二天,執政大臣就把死蝗納入袖內進獻説:“蝗蟲確實死了,請在朝廷展示,率領百官慶賀。”只有王旦堅決不同意,眾人便作罷。幾天後朝廷正奏事時,飛蝗遮蔽天空,真宗看着王旦説:“假使百官剛剛慶賀,而蝗災如此,豈不被天下笑話嗎?” [87-88] 
王旦為兗州景靈宮朝修使時,宦官周懷政陪同出行,有時趁機會請見,王旦一定等待隨從都到,戴上帽子繫上腰帶出來在大廳會見,報告事情後退出。後來周懷政因事敗露,才知王旦長遠的考慮。宦官劉承規因忠心謹慎得到寵愛,得病快要死了,請求為節度使。真宗告訴王旦説:“劉承規等待節度使任命以瞑目。”王旦堅持不同意,説:“以後將有人請求為樞密使,怎麼辦?”於是停止了這一做法。從此宦官官職不超過留後。 [89] 

王旦品評丁謂

王旦曾經與楊億評品人物,楊億説:“丁謂以後當會怎麼樣?”王旦説:“有才能是有才能,説治道就未必。將來他在高位,讓有德行的人幫助他,可能得以終身吉祥;如果他獨攬大權,必定被自身牽累。”後來丁謂果然像王旦所説的那樣。 [90] 

王旦家門有禮

王旦侍奉寡嫂有禮節,與弟弟王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門第。被子衣服質樸,家人打算用絲綿裝飾氈席,王旦不同意。有人賣玉製的腰帶,弟弟認為很好,呈給王旦,王旦命弟弟繫上,説:“還見得好不好?”王旭説:“繫着它怎麼能自己看見?”王旦説:“自己負重而讓觀看的人稱讚好,這不是勞煩嗎!”王旭趕快歸還玉帶。因此王旦所繫的止於賜給的帶子。家人從沒有見他生氣,飲食不乾淨,只是不吃而已。曾試着以少許埃墨投放肉湯中,王旦只吃飯,問他為什麼不吃肉湯,就説:“我偶爾不喜歡吃肉。”後來又把墨放到飯中,就説:“我今天不想吃飯,可以另外備辦稀飯。”王旦不購置田產住宅,説:“子孫應各念自立,何況田地第宅,僅僅是讓他們爭奪財產為不義而已。”真宗認為王旦所居的房子簡陋,想要修治,王旦以先人的舊舍為藉口辭謝,才停止。住宅門壞了,負責的人把門徹底更新,暫時在走廊下開側門出入。王旦到側門,憑依馬鞍俯身經過,宅門修成又由宅門進去,都不過問。 [91] 

王旦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王言
官至黎陽縣令,累贈太師尚書令中書令,追封許國公。
曾祖母
姚氏
追封魯國夫人。
祖父
王徹
官至左拾遺,累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魯國公。
祖母
田氏
追封秦國夫人。
父親
王祐
官至兵部侍郎,累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晉國公。
母親
任氏
追封徐國夫人。
邊氏
追封秦國夫人。
弟弟
王旭
所生長子王質,累官知陝州。
配偶
趙氏
封榮國夫人。
長子
王雍
官至國子博士。
次子
王衝
官至左贊善大夫。
三子
官至工部尚書,死後諡號懿敏“”。
長女
——
嫁太子太傅韓億
次女
——
嫁兵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蘇耆
三女
——
右正言範令孫。
四女
——
嫁龍圖閣直學士、兵部郎中呂公弼
以上內容來源 [42]  [49]  [92-93] 

王旦主要作品

王旦有文集20卷 [74]  ,今已佚。《全宋詩》卷73錄其詩3首,《全宋文》卷165至166收其文。
王旦部分作品
《禁林讌會之什》《詩一首》《十洲閣》
《上聖祖聖號仙衣冊》《宣祖昭武睿聖皇帝加諡冊文》《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祐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冊文》《請舉樂奏》《太祖加諡啓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議》《太宗加諡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議》《請於京朝官中選宗姓者充宗正寺官奏》《乞減免曹濟徐鄆廣濟淮陽六州軍夏税奏》《吳氏族譜引》《顏回字子淵魯人贈兗公今進封兗國公贊》《閔損字子騫魯人贈費侯今進封琅琊公贊》《大宋封祀壇頌》《祀汾陰壇頌》《祀昊天上帝玉牒文》《某神奉安祝文》《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冊文》

王旦藝術形象

王旦被視為戲曲中“包龍圖”的老師、北宋丞相王延齡的原型之一。 [99] 

王旦後世紀念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羣賢堡村有王旦墓和三槐堂。 [99] 

王旦史料索引

文忠集·卷二十二·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銘》 [49] 
東都事略·卷四十》 [53] 
《五朝名臣言行錄》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 [42]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幼沉默,好學有文,祐器之曰:“此兒當至公相。”
  • 2.    《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列傳第二十六》:王旦宰嶽州平江,昌言一見,識其遠大,以女妻之...
  • 3.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為大理評事、知平江縣。其廨舊傳有物怪憑戾,居多不寧。旦將至前夕,守吏聞羣鬼嘯呼雲:“相君至矣,當避去。”自是遂絕。就改將作監丞。趙昌言為轉運使,以威望自任,屬吏屏畏,入旦境,稱其善政,以女妻之。
  • 4.    王旦半身立像取自天全堂1946年木活字印本《東沙築堂王氏宗譜》。
  • 5.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代還,命監潭州銀場。何承矩典郡,薦入為著作佐郎,預編《文苑英華》、《詩類》。遷殿中丞、通判鄭州。表請天下建常平倉,以塞兼併之路。
  • 6.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徙濠州。
  • 7.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淳化初,王禹偁薦其才任轉運使,驛召至京,旦不樂吏職,獻文。召試,命直史館。
  • 8.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誥。
  • 9.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初,祐以宿名久掌書命,旦不十年繼其任,時論美之。錢若水有人倫鑑,見旦曰:“真宰相器也。”與之同列,每曰:“王君凌霄聳壑,棟樑之材,貴不可涯,非吾所及。”李沆以同年生,亦推重為遠大之器。
  • 10.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明年,與蘇易簡同知貢舉,加虞部員外郎、同判吏部流內銓、知考課院。趙昌言參機務,旦避嫌,引唐獨孤鬱、權德輿故事辭職。太宗嘉其識體,改禮部郎中、集賢殿修撰。
  • 11.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昌言出知鳳翔,即日以旦知制誥,仍兼修撰、判院事,面賜金紫,擇牯犀帶寵之,又令冠西閣。
  • 12.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至道元年,知理檢院。二年,進兵部郎中。
  • 13.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真宗即位,拜中書舍人,數月,為翰林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台封駁司。帝素賢旦,嘗奏事退,目送之曰:“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錢若水罷樞務,得對苑中,訪近臣之可用者,若水言:“旦有德望,堪任大事。”帝曰:“此固朕心所屬也。”
  • 14.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鹹平三年,又知貢舉,鎖宿旬日,拜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
  • 15.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逾年,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
  • 16.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契丹犯邊,從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東京,遇暴疾,命旦馳還,權留守事。旦曰:“願宣寇準,臣有所陳。”準至,旦奏曰:“十日之間未有捷報,時當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嚴,使人不得傳播。及駕還,旦子弟及家人皆迎於郊,忽聞後有騶訶聲,驚視之,乃旦也。
  • 17.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二年,加尚書左丞。三年,拜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兩朝國史》。
  • 18.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契丹既受盟,寇準以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王欽若忌準,欲傾之,從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諸侯猶恥之,而陛下以為功,臣竊不取。”帝愀然曰:“為之奈何?”欽若度帝厭兵,即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滌恥。”帝曰:“河朔生靈始免兵革,朕安能為此?可思其次。”欽若曰:“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然自古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然後可爾。”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憚旦,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曰:“臣得以聖意喻之,宜無不可。”乘間為旦言,旦黽勉而從。帝猶尤豫,莫與籌之者。會幸秘閣,驟問杜鎬曰:“古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果何事耶?”鎬老儒,不測其旨,漫應之曰:“此聖人以神道設教爾。”帝由此意決,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既歸發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復異議。
  • 19.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大中祥符初,為天書儀仗使,從封泰山,為大禮使,進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受詔撰《封祀壇頌》,加兵部尚書。
  • 20.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四年,祀汾陰,又為大禮使,遷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仍撰《祠壇頌》,將復進秩,懇辭得免,止加功臣。俄兼門下侍郎、玉清昭應宮使。
  • 21.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五年,為玉清奉聖像大禮使。景靈宮建,又為朝修使。
  • 22.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七年,刻天書,兼刻玉使,選御廄三馬賜之。玉清昭應宮成,拜司空。京師賜酺,旦以慘恤不赴會,帝賜詩導意焉。《國史》成,遷司空。旦為天書使,每有大禮,輒奉天書以行,恆邑邑不樂。
  • 23.    王旦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4.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會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邊兵罷不用,真宗以無事治天下。旦謂祖宗之法具在,務行故事,慎所變改。帝久益信之,言無不聽,凡大臣有所請,必曰:“王旦以為如何?”旦與人寡言笑,默坐終日,及奏事,羣臣異同,旦徐一言以定。歸家,或不去冠帶,入靜室獨坐,家人莫敢見之。旦弟以問趙安仁,安仁曰:“方議事,公不欲行而未決,此必憂朝廷矣。”
  • 25.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契丹奏請歲給外別假錢幣。旦曰:“東封甚近,車駕將出,彼以此探朝廷之意耳。”帝曰:“何以答之?”旦曰:“止當以微物而輕之。”乃以歲給三十萬物內各借三萬,仍諭次年額內除之。契丹得之,大慚。次年,復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幣六萬,事屬微末,今仍依常數與之,後不為比。”西夏趙德明言民飢,求糧百萬斛。大臣皆曰:“德明新納誓而敢違,請以詔責之。”帝以問旦,旦請敕有司具粟百萬於京師,而詔德明來取之。德明得詔,慚且拜曰:“朝廷有人。”
  • 26.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為相,賓客滿堂,無敢以私請。察可與言及素知名者,數月後,召與語,詢訪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獻之。觀才之所長,密籍其名,其人復來,不見也。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所用者帝以筆點之。同列不知,爭有所用,惟旦所用,奏入無不可。丁謂以是數毀旦,帝益厚之。故參政李穆子行簡,以將作監丞家居,有賢行,遷太子中允。使者不知其宅,真宗命就中書問旦,人始知行簡為旦所薦。旦凡所薦,皆人未嘗知。旦沒後,史官修《真宗實錄》,得內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薦雲。
  • 27.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石普知許州不法,朝議欲就劾。旦曰:“普武人,不明典憲,恐恃薄效,妄有生事。必須重行,乞召歸置獄。”乃下御史按之,一日而獄具。議者以為不屈國法而保全武臣,真國體也。薛奎為江、淮發運使,辭旦,旦無他語,但云:“東南民力竭矣。”奎退而曰:“真宰相之言也。”張士遜為江西轉運使,辭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遜迭更是職,思旦之言,未嘗求利,識者曰:“此運使識大體。”張詠知成都,召還,以任中正代之,言者以為不可。帝問旦,對曰:“非中正不能守詠之規。他人往,妄有變更矣。”李迪、賀邊有時名,舉進士,迪以賦落韻,邊以《當仁不讓於師論》以“師”為“眾”,與註疏異,皆不預。主文奏乞收試,旦曰:“迪雖犯不考,然出於不意,其過可略。邊特立異説,將令後生務為穿鑿,漸不可長。”遂收迪而黜邊。
  • 28.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凡柄用十八年,為相僅一紀。
  • 29.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旦柄用凡十八年,為相一紀,素羸多疾,又憂名位太重,不自安,自東魯覆命,連章求解;帝優詔褒答,繼以面諭。
  • 30.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任事久,人有謗之者,輒引咎不辨。至人有過失,雖人主盛怒,可辨者辨之,必得而後已。素羸多疾,自東魯覆命,連歲求解,優詔褒答,繼以面諭,委任無貳。
  • 31.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庚子,太保、平章事王旦以疾求退...戊申,制授太尉兼侍中,聽五日一赴起居,因入中書,遇軍國重事,不限時日,入預參決。旦聞命愈恐,家居不出,手疏懇請去位,具言:“私門百口,屬疾將遍,欲退身以息災咎;今加此峻秩,則是愈增罪釁。”辭意堅苦。又遣其子詣向敏中附奏。乃詔止加封邑,其餘優禮悉如前制。
  • 32.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王旦以病堅求罷相,甲寅,召對滋福殿,左右掖扶而升。帝睹其瘦瘁,閔然曰:“朕方欲以大事託卿,而卿疾如此,奈何?”因命皇子出拜,旦皇恐走避,皇子隨而拜之。旦言:“皇子盛德,必任陛下事。”因薦可為大臣者十餘人,其後不踐兩府者,獨淩策、李及。旦退,覆上疏請去位,帝乃許之。丁巳,以旦為太尉,仍領玉清昭應宮使,特給宰相俸料之半,令禮官草儀,赴上尚書省。
  • 33.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天禧初,進位太保,為兗州太極觀奉上寶冊使,復加太尉兼侍中,五日一赴起居,入中書,遇軍國重事,不限時日入預參決。旦愈畏避,上疏懇辭,又託同列奏白。帝重違其意,止加封邑。一日,獨對滋福殿,帝曰:“朕方以大事託卿,而卿疾如此。”因命皇太子出拜,旦皇恐走避,太子隨而拜之。旦言:“太子盛德,必任陛下事。”因薦可為大臣者十餘人,其後不至宰相惟李及、淩策二人,亦為名臣。旦復求避位,帝睹其形瘁,憫然許之。以太尉領玉清昭應宮使,給宰相半奉。
  • 34.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初,旦以宰相兼使,今罷相,使猶領之,其專置使自旦始焉。尋又命肩輿入禁,使子雍與直省吏挾扶,見於延和殿。帝曰:“卿今疾亟,萬一有不諱,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誰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擇之。”再三問,不對。時張詠、馬亮皆為尚書,帝歷問二人,亦不對。因曰:“試以卿意言之。”旦強起舉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準。”帝曰:“準性剛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臣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辭退。後旦沒歲餘,竟用準為相。
  • 35.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臨終,語其子曰:“我別無過,惟不諫天書一節,為過莫贖。我死之後,當削髮披緇以斂。”
  • 36.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己酉,太尉、玉清昭應宮使王旦卒。前數日,駕幸其第,帝手自和藥並薯蕷粥賜之,復賜白金五千兩。旦命家人還獻,作奏畢,自益四句雲:“已懼多藏,況無所用,見欲散施,以息咎殃。”亟令舁至內闥。有詔不許,還至門,旦已卒。旦與楊億素厚善,病革,延至卧內,請撰遺表,且言:“忝為宰相,不可以將盡之言為宗親求官,止敍生平遭遇,願帝日親庶政,進用賢士,少減焦勞之意。”仍戒之弟勿為厚葬。時年六十一。帝遽臨哭之,廢朝三日,優詔贈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諡文正,錄其子、弟、侄、外孫、門人、故吏,授官十數人。及諸子服除,又詔各進一官。
  • 37.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疾甚,遣內侍問者日或三四,帝手自和藥,並薯蕷粥賜之。旦與楊億素厚,延至卧內,請撰遺表。且言:“忝為宰輔,不可以將盡之言,為宗親求官,止敍生平遭遇,願日親庶政,進用賢士,少減焦勞之意。”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德,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為厚葬以金寶置柩中。”表上,真宗嘆之,遂幸其第,賜白金五千兩。旦作奏辭之,藁末,自益四句雲:“益懼多藏,況無所用,見欲散施,以息咎殃。”即舁至內闥,詔不許。還至門,旦已薨,年六十一。帝臨其喪慟,廢朝三日,贈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諡文正,又別次發哀。後數日,張旻赴鎮河陽,例宜飲餞,以旦故,不舉樂。錄其子、弟、侄、外孫、門客、常從,授官者十數人。諸子服除,又各進一官。已而聞旦奏藁自益四句,取視,泣下久之。
  • 38.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乾興初,詔配享真宗廟廷。
  • 39.    配享功臣:蓋棺未必論定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10-28]
  • 40.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及建碑,仁宗篆其首曰:“全德元老之碑。”
  • 41.    《夜航船》卷3《人物部》“昭勳閣二十四人”:宋理宗寶慶二年,圖功臣神像於昭勳閣,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趙汝愚,凡二十四人。
  • 42.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9]
  • 43.    吳玉貴,華飛 主編.四庫全書精品文存 3(《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卷一》引李昉言,原文後還有“然東封西祀,亦不能救也”語,考慮到李昉去世時並沒有所謂“東封西祀”的徵兆,應為後人附會,故刪去):團結出版社,1997-06:307
  • 44.    畢沅 著.續資治通鑑 1:嶽麓書社,2008-11:394
  • 45.    曾棗莊,劉琳 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全宋文 第4冊:巴蜀書社,1989-06:388
  • 46.    《鶴林玉露》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9-19]
  • 47.    曾棗莊,劉琳 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全宋文 第16冊:巴蜀書社,1991-04:96
  • 4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49.    《文忠集·卷二十二·居士集第二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6-26]
  • 50.    《宋史全文·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4]
  • 51.    《湘山野錄·續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18]
  • 52.    《宋史·卷三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3]
  • 53.    《東都事略·卷四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2]
  • 54.    《乖崖集·卷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2]
  • 55.    曾棗莊,劉琳 主編.全宋文 第208冊:上海辭書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161
  • 56.    水心集 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2]
  • 57.    《容齋隨筆·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2]
  • 58.    南宋·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
  • 59.    《黃氏日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12]
  • 60.    《宋史全文·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2]
  • 61.    《宋史全文·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7]
  • 62.    莊仲方 編.中華傳世文選 南宋文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517
  • 63.    過常寶等 編著.中國稗官秘史 第7冊(所引內容取自《水東日記》):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1:176
  • 64.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2]
  • 65.    李贄 著;張建業 主編;劉幼生 整理.李贄文集 第6卷 史綱評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05:456
  • 66.    《宋論·卷三·真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9]
  • 67.    朱軾 編.歷代名臣傳:嶽麓書社,1993-03:348
  • 68.    韓錫鐸 主編.中華蒙學集成: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11:1869
  • 69.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1]
  • 70.    《浮邱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0]
  • 71.    澄齋日記 7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2]
  • 72.    宋史演義: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9]
  • 73.    宋史演義: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準遭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9]
  • 74.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有文集二十卷。
  • 75.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寇準數短旦,旦專稱準。帝謂旦曰:“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旦曰:“理固當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準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直,此臣所以重準也。”帝以是愈賢旦。中書有事送密院,違詔格,準在密院,以事上聞。旦被責,第拜謝,堂吏皆見罰。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書,亦違詔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還密院。準大慚,見旦曰:“同年,甚得許大度量?”旦不答。寇準罷樞密使,託人私求為使相,旦驚曰:“將相之任,豈可求耶!吾不受私請。”準深憾之。已而除準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准入見,謝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薦者。準愧嘆,以為不可及。準在藩鎮,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為人所奏。帝怒,謂旦曰:“寇準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對曰:“準誠賢能,無如騃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騃爾。”遂不問。
  • 76.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曾、知白、彭年等與王旦同在中書,嘗乘間謂旦曰:“曾等拔擢至此,公力也,願有所裨補。”旦曰:“願聞之。”曾曰:“每見奏事,其間有不經上覽者,公批旨行下,恐人言之以為不可。”旦遜謝而已。一日,曾等以前説聞於帝,帝曰:“所行公否?”皆曰:“公。”帝曰:“王旦事朕,多歷年所,朕察之無毫髮私。自東封后,朕諭以小事專行,卿等當謹奉之。”曾等退,謝於旦曰:“上之委遇,非曾等所知也。”旦曰:“向蒙諭及,不可自言先得上旨,今後更賴諸公規益。”略不介意。
  • 77.    《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然彭年素奸諂,時號“九尾野狐”。在翰林日,嘗詣中書謁宰相,王旦辭不見;翌日復至,旦令見向敏中。它日,敏中命吏取彭年所留文字示旦,旦暝目索紙封之,曰:“不過興建符瑞,圖進取耳。”
  • 78.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翰林學士陳彭年呈政府科場條目,旦投之地曰:“內翰得官幾日,乃欲隔截天下進士耶?”彭年皇恐而退。時向敏中同在中書,出彭年所留文字,旦瞑目取紙封之。敏中請一覽,旦曰:“不過興建符瑞圖進爾。”後彭年與王曾、張知白參預政事,同謂旦曰:“每奏事,其間有不經上覽者,公批旨奉行,恐人言之以為不可。”旦遜謝而已。一日奏對,旦退,曾等稍留,帝驚曰:“有何事不與王旦來?”皆以前事對。帝曰:“旦在朕左右多年,朕察之無毫髮私。自東封后,朕諭以小事一面奉行,卿等謹奉之。”曾等退而愧謝,旦曰:“正賴諸公規益。”略不介意。
  • 79.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諫議大夫張師德,兩詣旦門不得見,意為人所毀,以告向敏中。敏中乘間言之,旦曰:“旦處安得有毀人者!”及議知制誥,旦曰:“惜哉張師德!”敏中問之,旦曰:“師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兩及吾門!狀元及第,榮進素定,當靜以待之;若復奔競,彼無階而入者,當如何也?”
  • 80.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諫議大夫張師德兩詣旦門,不得見,意為人所毀,以告向敏中,為從容明之。及議知制誥,旦曰:“可惜張師德。”敏中問之,旦曰:“累於上前言師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兩及吾門。狀元及第,榮進素定,但當靜以待之爾。若復奔競,使無階而入者當如何也。”敏中啓以師德之意,旦曰:“旦處安得有人敢輕毀人,但師德後進,待我薄爾。”敏中固稱:“適有闕,望公弗遺。”旦曰:“第緩之,使師德知,聊以戒貪進、激薄俗也。”
  • 81.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宮禁火災,旦馳入。帝曰:“兩朝所積,朕不妄費,一朝殆盡,誠可惜也。”旦對曰:“陛下富有天下,財帛不足憂,所慮者政令賞罰之不當。臣備位宰府,天災如此,臣當罷免。”繼上表待罪,帝乃降詔罪己,許中外封事言得失。後有言榮王宮火所延,非天災,請置獄劾,當坐死者百餘人。旦獨請曰:“始火時,陛下已罪己詔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歸咎於人,何以示信?且火雖有跡,寧知非天譴耶?”當坐者皆免。
  • 82.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日者上書言宮禁事,坐誅。籍其家,得朝士所與往還佔問吉凶之説。帝怒,欲付御史問狀。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語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旦因自取嘗所佔問之書進曰:“臣少賤時,不免為此。必以為罪,願並臣付獄。”真宗曰:“此事已發,何可免?”旦曰:“臣為宰相執國法,豈可自為之,幸於不發而以罪人。”帝意解。旦至中書,悉焚所得書。既而復悔,馳取之,而已焚之矣。由是皆免。
  • 83.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仁宗為皇太子,太子諭德見旦,稱太子學書有法。旦曰:“諭德之職,止於是耶?”張士遜又稱太子書,旦曰:“太子不在應舉,選學士不在學書。
  • 84.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八月,庚午,以樞密使、同平章事王欽若為左僕射、平章事。先是帝欲想欽若,王旦曰:“欽若遭逢陛下,恩禮已隆,乞令在樞密院,兩府任用亦均。臣風祖宗朝未嘗使南人當國,雖古稱立賢無方,然必賢士方可。”帝遂止。及旦罷,卒相欽若。欽若嘗語人曰:“為王子明,遲我十年作宰相!”
  • 85.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帝欲相王欽若,旦曰:“欽若遭逢陛下,恩禮已隆,且乞留之樞密,兩府亦均。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雖古稱立賢無方,然須賢士乃可。臣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議也。”真宗遂止。旦沒後,欽若始大用,語人曰:“為王公遲我十年作宰相。”欽若與陳堯叟、馬知節同在樞府,因奏事忿爭。真宗召旦至,欽若猶譁不已,知節流涕曰:“願與欽若同下御史府。”旦叱欽若使退。帝大怒,命付獄。旦從容曰:“欽若等恃陛下厚顧,上煩譴訶,當行朝典。願且還內,來日取旨。”明日,召旦前問之,旦曰:“欽若等當黜,未知坐以何罪?”帝曰:“坐忿爭無禮。”旦曰:“陛下奄有天下,使大臣坐忿爭無禮之罪,或聞外國,恐無以威遠。”帝曰:“卿意如何?”旦曰:“願至中書,召欽若等宣示陛下含容之意,且戒約之。俟少間,罷之未晚也。”帝曰:“非卿之言,朕固難忍。”後月餘,欽若等皆罷。
  • 86.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帝嘗示二府《喜雨詩》,旦袖歸曰:“上詩有一字誤寫,莫進入改卻否?”王欽若曰:“此亦無害。”而密奏之。帝愠,謂旦曰:“昨日詩有誤字,何不來奏?”旦曰:“臣得詩未暇再閲,有失上陳。”惶懼再拜謝,諸臣皆拜,獨樞密馬知節不拜,具以實奏,且曰:“王旦略不辨,真宰相器也。”帝顧旦而笑焉。
  • 87.    《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三·宋紀三十三》:辛亥,飛蝗過京城,帝詣玉清昭應宮、開寶寺、靈感塔焚香祈禱,禁宮城音樂五日。先是帝出死蝗以示大臣曰:“朕遣人遍於郊野視蝗,多自死者。”翼日,執政有袖死蝗以講者曰:“蝗實死矣,請示於朝。”率百官賀。王旦曰:“蝗出為災,災弭,幸也,又何賀焉?”眾力請,旦固稱不可,乃止。於是二府方奏事,飛蝗蔽天,有墮於殿廷間者。帝顧謂旦曰:“使百官方賀而蝗若此,豈不為天下笑邪!”
  • 88.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天下大蝗,使人於野得死蝗,帝以示大臣。明日,執政遂袖死蝗進曰:“蝗實死矣,請示於朝,率百官賀。”旦獨不可。後數日,方奏事,飛蝗蔽天,帝顧旦曰:“使百官方賀,而蝗如此,豈不為天下笑耶?”
  • 89.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為兗州景靈宮朝修使,內臣周懷政偕行,或乘間請見,旦必俟從者盡至,冠帶出見於堂皇,白事而退。後懷政以事敗,方知旦遠慮。內臣劉承規以忠謹得幸,病且死,求為節度使。帝語旦曰:“承規待此以瞑目。”旦執不可,曰:“他日將有求為樞密使者,奈何?”遂止。自是內臣官不過留後。
  • 90.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嘗與楊億評品人物,億曰:“丁謂久遠當何如?”旦曰:“才則才矣,語道則未。他日在上位,使有德者助之,庶得終吉;若獨當權,必為身累爾。”後謂果如言。
  • 91.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事寡嫂有禮,與弟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門閥。被服質素,家人慾以繒錦飾氈席,不許。有貨玉帶者,弟以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還見佳否?”弟曰:“系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亟還之。故所服止於賜帶。家人未嘗見其怒,飲食不精潔,但不食而已。嘗試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飯,問何不啜羹,則曰:“我偶不喜肉。”後又墨其飯,則曰:“吾今日不喜飯,可別具粥。”旦不置田宅,曰:“子孫當各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爾。”真宗以其所居陋,欲治之,旦辭以先人舊廬,乃止。宅門壞,主者徹新之,暫於廡下啓側門出入。旦至側門,據鞍俯過,門成復由之,皆不問焉。
  • 92.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曾祖言,黎陽令。祖徹,左拾遺。父祐,尚書兵部侍郎,以文章顯於漢、周之際,事太祖、太宗為名臣。嘗諭杜重威使無反漢,拒盧多遜害趙普之謀,以百口明符彥卿無罪,世多稱其陰德。祐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 93.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三子:雍,國子博士;衝,左贊善大夫;素,別有傳。
  • 94.    《涑水記聞》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4-17]
  • 95.    《鹹淳臨安志》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4-17]
  • 96.    《續湘山野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4-17]
  • 97.    《佛祖統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4-17]
  • 98.    王旦與佛教  .知網[引用日期2021-04-17]
  • 99.    莘縣政協 編.楊巨源文集 卷2:濟南出版社,2019-02:46-47
  • 100.    蘇軾 著.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14-07:227-228
  • 101.    王旦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02.    鄭天挺,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9:254
  • 103.    《宋人軼事彙編》卷4:(丁傅靖)靖按:旦諡文貞,後避仁宗嫌名,通稱文正,遂與王曾無別。
  • 104.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407
  • 105.    [明]佚名:《唐宋名臣半身像冊》。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編號:故00006249-6/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