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寇準

(北宋宰相、政治家、詩人)

鎖定
寇準(961或962年8月27日 [38-39]  -1023年10月30日 [40]  [98]  ),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寇湘之子。北宋政治家、詩人。 [1-2]  [43]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先後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樞密副使,淳化五年(994年)升任參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年冬天,契丹(遼國)南下犯宋,包圍了澶州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力排眾議,堅主抵抗,反對南遷,促使真宗親往澶州督戰,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被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知陝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任樞密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天禧四年(1020年),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後又遭丁謂誣陷,被一再貶逐,直至雷州司户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貶所。 [7]  [32]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二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7]  [33] 
寇準早操政柄,性豪奢,為人耿直敢言,正氣凜然。其善詩能文,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為晚唐派,以七言絕句最有韻味。有《寇萊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詩集》三卷傳世。 [30]  [32]  [96] 
概述內圖片來源: [91] 
別    名
寇準
寇老西
寇萊公
柘枝顛
平仲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華州下邽
出生日期
962年8月27日 [38] 
逝世日期
1023年10月24日 [40] 
主要成就
澶淵退遼
開發雷州
詩詞創作
主要作品
《寇萊公集》
《寇忠愍公詩集》
本    名
寇準
官    職
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
諡    號
忠愍
爵    位
萊國公

寇準人物生平

寇準早年經歷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 [42]  寇準出生日期據考證為建隆三年(962)中元節的前一天(農曆七月十四)。 [38-39]  [41] 
寇準年少時才智超羣,通曉《春秋》三傳,十九歲時,考取進士。宋太宗選擇人才,大多御前殿面試,年紀小的考生往往被太宗免除。有人教寇準多報年齡,寇準回答説:“我正在努力進取,可以欺騙君主嗎?”後來寇準被錄用,授職大理評事,任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知縣。每到徵繳賦税的期限,他未曾擅自下達徵調命令,只把鄉里要交納賦役人的姓名張貼在縣衙門口,百姓沒有敢過期不交納的。他接連升至殿中丞、鄆州通判。朝廷召他到學士院考試,授右正言、直史館,任三司度支推官,轉任鹽鐵判官。適逢宋太宗召百官議事,寇準盡力陳述利弊,太宗更加器重他。提拔他任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 [44] 

寇準直言進諫

淳化二年春,大旱,宋太宗邀請近臣詢問時政得失,大家都説旱災是天命。寇準回答説:“《洪範》講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係,二者互相感應;發生大旱就是驗證,大概是刑法不公。”太宗發怒,起身回後宮。片刻,太宗召寇準問刑法不公的依據,寇準説:“希望陛下把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大臣召來,我就説。”皇帝下詔請二府大臣入宮,寇準於是奏説:“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視法令收受賄賂,祖吉貪污不多就被判處死刑;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偷盜國家資財上千萬,卻只是處以杖刑,並恢復他的官職,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麼呢?”太宗以此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認罪,太宗於是嚴詞斥責了王沔,從而也認識到寇準是可重用的人。隨即任命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 [46] 
寇準與知樞密院事張遜多次在皇上面前爭論政事。一天,他同温仲舒一道走,在路上遇狂人迎着馬喊萬歲,左金吾王賓與張遜平日彼此交好,張遜慫恿王賓向皇上上奏這件事。寇準請温仲舒做證人,張遜要王賓單獨上奏,他的措辭很嚴厲,而且互相指責對方的短處。皇帝發怒,貶謫張遜,寇準也被罷官外任青州知州。 [47] 

寇準召拜參政

寇準半身像 寇準半身像 [97]
宋太宗非常顧念寇準,寇準走後,太宗思念他,經常悶悶不樂。太宗問身邊的人:“寇準在青州快樂嗎?”回答説:“寇準得一美差,當然不苦惱。”過了幾天,太宗又問起寇準。身邊的人揣度皇帝的意思是想召回任用寇準,於是回答説:“陛下思念寇準一點也沒忘記他,聽説寇準每天縱酒,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太宗默然無語。第二年,太宗召回寇準任參知政事。 [48] 
自唐朝末年起,少數民族有居住在渭水南邊的。温仲舒任秦州知州,把他們趕到渭水以北,設立堡柵用以限制他們的往來。宋太宗看到温仲舒的奏摺後不高興,説:“古時羌戎尚且與漢人雜居於伊、洛,這些少數民族人易衝動難安撫,一經調發,將會嚴重地困擾我關中。”寇準説:“唐朝宋璟不獎賞邊地戰功,終於取得開元時的太平。邊疆的官員為求取戰功以致釀成禍害,很值得警戒。”太宗於是命寇準出使渭北,安撫這些少數民族,而調温仲舒到鳳翔。 [49] 

寇準勸帝立儲

至道元年,寇準加任給事中。當時宋太宗在位很久,馮拯等人上奏請求立太子,太宗發怒,貶馮拯到嶺南,朝廷內外無人敢言。寇準剛從青州被召回,入見太宗,太宗的腳傷得很重,親自撩起衣服給寇準看,並且説:“你為何來遲呢?”寇準回答説:“我沒得到陛下的召見不敢回京城。”皇帝説:“朕的兒子哪一個可以繼承帝位?”寇準説:“陛下替國家選擇儲君,與婦人、宦官商量是不可以的;與親信大臣商量也不可以;希望陛下選擇能符合天下意願的。”皇帝低頭思考了很長時間,屏退身邊隨從,説:“襄王可以嗎?”寇準説:“知子莫若父,皇上考慮後認為他可以,希望馬上決定。”太宗便讓襄王任開封尹,改封為壽王,立為皇太子。太子拜謁太廟後回去,京城的人擁道歡呼雀躍説:“真是少年天子。”太宗聽説後不高興,召見寇準説:“人心很快歸屬太子,想把我放在什麼位置呢?”寇準再次拜賀太宗説:“這是國家的福氣。”太宗入宮告訴皇后嬪妃,宮中的人都前來祝賀。太宗再次出宮,延請寇準喝酒,喝得大醉才結束。 [50] 

寇準性剛招嫌

至道二年,在南郊舉行祭天,朝廷內外官員都進升官職。寇準平素所喜歡的人大多得任台省清閒要職,他所討厭的不相知的人貶退一級升職。彭惟節職位向來居於馮拯之下,馮拯轉任虞部員外郎,彭惟節轉任屯田員外郎,但在奏章排列官銜中,彭惟節仍處在馮拯之下。寇準發怒,在公堂張貼告示告誡馮拯不要擾亂朝廷制度。馮拯非常憤慨,上陳寇準擅權行事,又逐條列上嶺南官吏授職不公的幾件事。廣東轉運使康戩也上奏説:呂端張洎李昌齡都是寇準所引薦的,呂端對寇準有恩,張洎能曲意奉承他,而李昌齡膽小軟弱,不敢與他抗爭,所以寇準任憑自己的臆斷,擾亂法紀。宋太宗發怒,適逢寇準主持太廟祭祀事宜,便召呂端等人責問。呂端説:“寇準性情剛烈自信,我們這些人不想多爭,擔心有傷國體。”於是再拜請罪。到寇準入見回答皇帝,皇帝説到馮拯的事,寇準為自己申辯。皇帝説:“如果在朝廷辯論,有失執政大臣之體。”寇準還是爭辯不止,又拿中書省的官員名冊在皇帝面前論是非對錯,皇帝更不高興,因而嘆息説:“鼠雀尚且懂人意,何況人呢?”於是罷寇準的相職任命為鄧州知州。 [51] 
真宗即位,寇準改任尚書工部侍郎。 [52] 
鹹平初年,調河陽任職,又任職於同州。 [53] 
鹹平三年,寇準去京城朝見,走到閿鄉時,又被調至鳳翔府任職。真宗巡幸大名,詔令寇準到行營,升任刑部,代理開封府知府。 [54] 
鹹平六年,他升職兵部,任三司使。當時把鹽鐵、度支、户部合為一使,真宗命令寇準裁決定奪,於是他用六個判官分掌這些事,機構繁簡開始適中。 [55] 

寇準澶淵之盟

真宗很久就想任寇準為宰相,擔心他剛直,難以獨當此任。景德元年,讓畢士安為參知政事,一個月後,一起任命畢士安和寇準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準以集賢殿大學士身份位處畢士安之下。 [56] 
這時,契丹軍侵入宋境內,放縱遊動的騎兵到深、祁之間掠奪,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而沒有戰鬥的意圖。寇準説:“這是讓我方習以為常而放鬆戒備。請訓練軍隊任命將領,選擇勇猛精鋭之兵據守要害之地防備敵人。”這年冬天,契丹軍果然大舉入侵。告急的文書一夜共五次,寇準不採取行動,飲酒談笑自如。第二天,同僚把此事告訴了真宗,真宗十分驚駭,問寇準。寇準説:“陛下想了結這件事,不超過五天。”於是讓真宗親征澶州。同僚大臣害怕,想退出,寇準制止了他們,命令他們等候皇帝起駕。真宗恐懼親征,想回內宮。寇準説:“陛下入後宮臣不得見,國家的大事也就完了,請不要回宮而採取行動。”真宗於是商議親征的事,召集羣臣詢問制敵策略。 [57] 
不久契丹兵包圍了瀛州,一直侵犯到貝、魏,朝廷內外極度吃驚。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請求真宗去金陵;陳堯叟,是蜀人,請求真宗去成都。真宗問寇準,寇準知道王、陳兩人的計謀,於是表面裝作不知道,説:“誰替陛下出這種計策,其罪可處死。現在陛下神武,將領大臣團結協作,如果陛下大駕親征,敵寇自然會逃走。不這樣,出奇兵擾亂敵人的戰略,堅守使敵兵疲憊,以逸待勞之勢,預計可得勝利。怎麼會放棄宗廟社稷跑到遙遠的楚、蜀之地,所在之處人心離散,敵寇乘機長驅直入,國家還能保住嗎?”於是請真宗親征澶州。 [58] 
剛到澶州南城,契丹兵勢正旺,眾人請停留暫住觀察軍事形勢。寇準堅決請求説:“陛下不過黃河,人心就會更恐慌,敵軍氣勢不可怕,這不是可憑藉威勢取勝的。況且王超率領勁兵屯駐中山扼守着咽喉之地,李繼隆、石保吉分別設大陣扼住敵人的兩邊,四方將軍統帥前來救援的天天到達,為何遲疑不前進呢?”眾人商議都懼怕前進,寇準極力爭,真宗不能決定。寇準出來在門前遇見高瓊,對他説:“太尉你受到國家的恩澤,現在用什麼來報答呢?”高瓊回答説:“我是武人,願以死效力。”寇準又進來見真宗,高瓊跟隨站在堂下,寇準嚴肅地説:“陛下不認為我説得對,可試問高瓊等人。”高瓊立即上奏説:“寇準説得對。”寇準説:“機不可失,應趕快親自率兵征討。”高瓊馬上指揮衞士推來輦車,真宗於是渡過黃河,來到澶州北城門樓,遠近士兵看見皇帝的黃羅傘蓋,歡呼跳躍,歡呼聲傳到幾十裏外,契丹兵面面相覷很驚懼,擺不成陣。 [59] 
真宗把軍中事務全委託給寇準,寇準奉旨獨自決策,號令清明嚴肅,宋兵喜悦。敵人數千騎兵乘勝迫近澶州城下,他命令宋兵迎擊,殺死俘敵大半,敵人於是退去。真宗回到行營,留下寇準坐在城上,慢慢派人看寇準做什麼,寇準正在與楊億飲酒賭輸贏,唱歌玩笑歡呼。真宗高興地説:“寇準如此,我又憂慮什麼。” [60] 
雙方相持十幾天,敵統軍撻覽出來督戰。當時威虎軍頭張瓌守牀子弩,弩弓搖動,機關發動,射中撻覽前額,撻覽死去,契丹就秘密派使者請求結好。寇準不答應,而契丹使者求和更堅決,宋真宗將要答應。寇準希望得到使其稱臣,獻出幽州地區。真宗厭惡戰爭,想不斷籠絡契丹。有人誣陷寇準希望征戰來抬高自己的地位,寇準不得已同意結盟。真宗派曹利用到軍中商議每年給契丹的錢數,並説:“百萬以下的數目都可答應。”寇準召曹利用到幄帳,對他説:“雖然有皇上的許諾,你答應契丹不能超過三十萬,超過三十萬,我砍你的頭。”曹利用到遼軍,果然以三十萬達成而回。河北消除兵禍,這是寇準出的力。 [61] 

寇準君臣生隙

寇準居宰相位,用人不分資格,同僚頗不高興。一天,又任命官員,同僚拿着有關官員按舊例搞的名冊送上。寇準説:“宰相是用來推薦賢能貶退無能無德之人的,如果按舊例辦,只是一個官職而已。” [62] 
景德二年,寇準加任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 [63] 
寇準頗以澶淵的功勞自誇,真宗也因此對寇準很好。王欽若很嫉妒他。有一天上朝,寇準先退,真宗目送他退出,王欽若趁機奏説:“皇上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真宗説:“是。”王欽若説:“澶淵之戰皇上不感到恥辱,卻説寇準對國家有功,為什麼呢?”真宗很驚訝,問:“有什麼緣故嗎?”王欽若説:“在自己城下與敵結盟,《春秋》以此為恥;澶淵之舉,就是城下之盟。皇上以萬乘之尊卻與敵結城下之盟,還有什麼恥辱能與之相比!”真宗聽後變得不高興。王欽若説:“皇上聽説過賭博嗎?賭徒快把錢輸光時,就盡其所有去賭,這叫孤注一擲。陛下,就是寇準的一把賭注,這也太危險了。” [64]  從此,真宗對寇準漸漸疏遠。 [65] 
第二年,降為刑部尚書、陝州知州。於是任用王旦為宰相。真宗對王旦説:“寇準多次以官職許諾人,把這當作自己對別人的恩惠。等你行使相權,應深以為戒。” [66] 
寇準隨真宗封泰山,升任户部尚書、知天雄軍。祭祀汾陰,任命寇準為貝、德、博、洺、濱、棣提舉,管理巡檢捉賊公事,升任兵部尚書,入判都省。 [67] 
真宗巡幸亳州,寇準暫代理東京留守,任樞密院使、同平章事。 [68] 
林特任三司使,因為河北每年納絹減少,督促十分急迫。而寇準向來討厭林特,多幫助轉運使李士衡而詆譭林特,並説在魏州時曾轉運河北絹五萬匹而三司沒有接納,以至於現在缺少供用,請彈劾主吏及以下屬官。然而京城每年耗費絹百萬匹,寇準所籌助的才五萬。真宗不高興,對王旦説:“寇準剛強急躁易怒像過去一樣。”王旦説:“寇準喜歡使人思念他的恩惠,又想使人敬畏他,這都是大臣所應避免的,而寇準仍舊自以為是,這是他的缺點。”沒多久,寇準被罷職為武勝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又調永興軍任職。 [69] 
天禧元年,寇準改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當時巡檢朱能攜同內侍都知周懷政假作天書,真宗問王旦。王旦説:“最初不相信天書的人是寇準。現在天書降下,必須讓寇準進獻天書。”寇準跟隨送上天書,朝廷內外都認為這不對。真宗於是升任寇準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 [70] 
天禧三年,在南郊祭祀,寇準進升為尚書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當時真宗得中風病,劉太后在內干預朝政,寇準秘密地向真宗請示説:“皇太子為人們所期望,希望皇上以國家為重,把帝位傳給他,選擇正直的大臣輔佐他。丁謂錢惟演是奸佞小人,不可用來輔佐少主。”真宗同意。寇準秘令翰林學士楊億起草詔表,請皇太子監國,想引楊億輔政。旋即計劃泄露,降職任太子太傅,封為萊國公。 [71] 
當時周懷政輾轉不安,擔心獲罪,於是謀劃殺大臣,請皇帝解除皇后干預朝政,尊奉真宗為太上皇,而傳帝位給太子,恢復寇準宰相職。客省使楊崇勳等人把此事告訴了丁謂,丁謂穿便裝在晚上乘牛車到曹利用家謀劃此事,第二天把該事報告皇后。於是處死周懷政,降寇準任太常卿、相州知州,接着又調到安州任職,貶為道州司馬。真宗起先不知此事,一天,他問隨從説:“我很久不見寇準,怎麼回事?”隨從沒敢回答。真宗死時也説只有寇準和李迪可委託大事,可見寇準被看重達到如此程度。 [72] 

寇準客死雷州

乾興元年,寇準再次被貶為雷州司户參軍。 [73]  到任後,連個像樣的住房也沒有,但當地官員、百姓素來仰慕寇準的為人,主動替他蓋房,安排寓所。他就住在當時還是荒郊野外的天宇寺西館(即今西湖公園)。 [28] 
天聖元年,寇準調任衡州司馬。 [76] 
當初,太宗曾得到貴重的通天犀,命令工匠做成二根犀帶,賜給寇準一根。到這時,寇準派人從洛家中取這根犀帶,取回幾天後,洗完澡,穿上朝服繫上犀帶,朝北面拜幾拜,喊隨從趕快擺設卧具,躺在牀上死去。 [77] 
寇準死後十一年,朝廷恢復其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後來又賜給諡號忠愍。 [83] 
皇祐四年,詔令翰林學士孫抃為寇準撰寫神道碑,仁宗在碑文之首用篆文寫“旌忠”二字。 [84] 

寇準主要影響

寇準政治

寇準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影響。寇準一生無論是做地方官,還是擔任中央要職,在其卓越的政治才華背後,始終貫穿着鮮明的愛民思想。在其施政時,百姓的利益往往得到體現。徵收賦税與徵發徭役是令地方官頗為頭疼的事。每到此時,他們就簽發文書至各鄉催逼,搞得民怨沸騰,耽誤了農業生產,還往往收不到預期效果。而時任巴東知縣的寇準卻“推至信””於民,只在縣城門口大張告示,開列出各鄉鎮應交税額及負責入的名單,就達到了目的,又不擾民。這使他在地方官任上游刃有餘,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愛戴。 [35] 
寇準最突出的成就在於遼軍圍困時力勸宋真宗親征,在澶州之戰中擊退遼軍的進攻。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軍南下的消息傳到開封,邊書告急,京師震動,宋廷君臣驚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張遷都以避風險。不少人主張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寇準力排眾議,堅持真宗皇帝親征。寇準推舉參知政事王欽若鎮守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東北),雍王趙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隨軍出征。宋真宗親自到澶州城,但不敢過河。寇準與高瓊力促真宗渡河,命令衞士把皇帝車駕駛向澶州北城。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時,北宋軍民士氣大振。宋真宗象徵性地巡視後即回到南城行宮。寇準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直至迫使遼國停戰求和。 [3]  [22] 
寇準以其堅強獨立的個性及其政治家的敏鋭眼光看到了當時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已有很多弊端露頭,因而不可盲目排斥所有對國家政事進行更張的建議,並“第一個對這樣的束縛手腳的條條框框提出反對意見”,對其進行大膽的抵制與改革,成為宋朝改革派的先驅。相比起其循默無為、崇尚按資排輩的同僚而言,寇準可謂是真正具有宰相識見的人。 [35] 
寇準在地方任職時政績也非常顯著。寇準在被貶雷州期間,傳播中原文化,指導當地居民學習中州音,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傳授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領雷州人民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灌溉良田,促進經濟發展;向羣眾解説天文地理知識,破除歪理邪説;同時還修建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傳播中原文化,對雷州文明發展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28] 

寇準文學

寇準在文學創作上有較大成就。他在幼年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氣,很早就開始了詩歌創作。寇準在入仕之前,有很多詩作,這些詩大多寄託了對建功立業的熱情和嚮往。在巴東的三年,是寇準詩歌創作的高峯期。這些詩多有悲涼感傷的意味。他自己對這一時期的創作成果也頗為得意,將這些詩錄成《巴東集》。在離任巴東到卒於雷州的四十年中,詩作數量與巴東詩作大致相當,而且大都集中在外任期間,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京城時所作。在這四十年中,寇準幾起幾落,經歷了官場中的跌宕起伏,飽嘗了人生的大喜大悲。這些詩作承載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和對人生的感慨。 [24]  [26] 
寇準的詩,深受唐詩的影響,他的一些作品甚至堪與唐詩相媲美。清代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中評價寇準詩“卓有晚唐之風致”。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作為宋初晚唐體詩人中的一員,寇準作詩頗有賈、姚的苦吟風範。在總體的風格上,寇詩與其他晚唐體詩人的作品有很多共同之處。在體制方面,較偏好近體詩,古體詩的數量非常少;在近體詩中,五律和七絕佔多數。在語言風格方面,寇詩與其他晚唐體詩人的作品一樣,都具有比較淺易通俗的特點在字詞的選擇上並不追求生僻和新鮮,也很少用典,即使用典,也都選擇一些比較常見、容易理解的。作為一個仕宦詩人,寇準的境遇和九僧及林逋、魏野等人大不相同,因此,在詩歌風格方面,寇準的詩作與僧人、隱士的作品相比,自然也有一些差別。與九僧相比,寇準的詩歌闊大遙遠、清新自然,不似九僧詩那樣細碎窘迫、淡寡無趣。此外,同樣是對自然風物的描繪,寇準筆下的一花一木,一蟲一鳥,都被賦予了情感,充滿了生機和情趣。寇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其詞寫得非常細膩憂傷,內容都是春日傷懷和離愁別緒。 [24]  [26]  [30] 

寇準歷史評價

趙光義: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89] 
趙恆:準剛忿如昔。 [89] 
呂端:準性剛自任。 [89] 
畢士安:①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②準方正慷慨有大節,忘身徇國,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積,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安佚,而西北跳梁為邊境患,若準者正所宜用也。 [89] 
王旦: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為己任,此其短也。 [89] 
李迪:丁謂罔上弄權,私結林特、錢惟演,且與曹利用、馮拯相為朋黨,攪亂朝事。寇準剛直,竟被遠謫。 [5] 
錢惟演:寇準朋黨盛,王曙又其女婿,作東宮賓客,誰不畏懼!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準矣。臣言出禍從,然不敢不言。 [6] 
張詠:①人千言而盡,準一眼而盡,真宰相。 [35]  ②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89] 
魏野:文武稟全才,何人更可陪。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 [27] 
范仲淹: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 [8] 
司馬光: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9] 
王安石: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澶州》) [24] 
張耒:自是乾坤扶聖主,可能功業盡萊公。(《聽客話澶淵事》) [10] 
田況:寇準在相位,以純亮得天下之心。丁謂作相,專邪黷貨,為天下所憤。民間歌之曰:“欲時之好,呼寇;欲世之寧,當去丁。”及相繼貶斥,民間多圖二人形貌對張於壁,屠酤之肆往往有焉。雖輕訬頑冥少年無賴者,亦皆口陳手指,頌寇而詬丁,若己之恩讎者,況耆舊有識者哉! [11] 
陳瓘:當時若無寇準,天下分為南北矣。然寇萊公豈為孤注之計哉?觀契丹之入寇也,掠威虜、安順軍,則魏能、石普敗之;攻北平寨,則田敏擊走之;攻定州,則王超等拒之;圍嵐岢軍,則賈宗走之;寇瀛州,則李延渥敗之;攻天雄,則孫全照卻之;抵澶州,則李繼隆御之。兵將若此,則親征者所以激將士之用命。然所謂親征者,在景德行之則可。而議者當靖康時,有請用真宗故事,則不可。蓋親征之行,必兵強可也,財富可也,將能擒敵可也。若此,則分畫明,紀綱修,法度正。一有不然,則委人主以危事曰:“天子所在,兵無不勝。”此書生之虛論,可言而不可行也。寇準之功不在於主親征之説,而在於當時畫策欲百年無事之計。向使其言獲用,不惟無慶曆之悔,亦無靖康之禍矣。我宋之安,景德之役也;靖康之禍,亦景德之役誤之也。景德王師一動而誅韃覽,契丹不能渡河也,遂使靖康坐守京城而覘敵之不渡河。景德不戰而和,欲和者敵也,遂使靖康坐視敵之深入而獨意和好之可久。景德既和,詔邊郡無邀敵歸,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敵人議割吾之三鎮,而猶縱敵不追。其守不足以為謀,其和不足以為信,其縱不足以為德,準之言至是驗矣。 [8] 
王十朋:①昔在景德初,胡虜犯中原。朝廷用萊公,決策幸澶淵。高瓊雖武夫,能發忠義言。詠詩退虜騎,用醜樞相顏。鑾輿至北城,斷橋示不還。一箭斃撻覽,夜半卻腥羶。至仁不忍殺,和好垂百年。偉哉澶淵功,天子能用賢。 [12]  ②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範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13] 
脱脱:準於太宗朝論建太子,謂神器不可謀及婦人、謀及中官、謀及近臣。此三言者,可為萬世龜鑑。澶淵之幸,力沮眾議,竟成雋功,古所謂大臣者,於斯見之。然挽衣留諫,面詆同列,雖有直言之風,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與,致啓懷政邪謀,坐竄南裔。勳業如是而不令厥終,所謂“臣不密則失身”,豈不信哉! [89] 
魏瀚:廊廟安危力萬鈞,泰山喬嶽等嶙峋。雷陽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幾人!濟海舟航橫野渡,謫居池地動星辰。南來為問崖州户,曾似丞嘗廟貌新。 [14] 
孫承恩:立朝侃侃,直道靡顧。致身鼎鉉,秉節清素。手扶日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與京。 [15] 
戴嘉猷: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 [16] 
吳敬所:以蘇秦之遊説,雲長之忠義,寇準之於舜英,蒙正之於千金,皆非所演,中體能從其侑賀,只自誣耳,又豈可允從之哉? [17] 
王夫之: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陳堯叟、王欽若避寇之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而日與楊大年飲博歌呼於帳中。故王欽若之譖之曰:“準以陛下為孤注”,其言亦非無因之誣也。王從珂自將以御契丹於懷州,大敗以歸而自焚;石重貴自將以追契丹於相州,諸將爭叛而見俘於虜;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類之。且契丹之兵勢方張,而飲謔自如,曾無戒懼,則其保天子之南歸,而一兵不損,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於一擲乎?則欽若之譖,宜其行矣。 [18] 
張怡:寇準乃“真宰相”,有才有度,但其所作詞卻清麗柔美,意境纖麗,大不似其人風格。(《謏聞續筆》) [21] 
湯鵬:劉義康不見淮南厲王事,是以獲罪;寇準不讀《霍光傳》,其功不終:短其術而陋者也。 [19] 
顧誠:向使李綱、寇準之流為之相,韓、嶽、宗澤之儔為之將。將相同心,不憂中制,中外一德,可彌外憂。 [20] 

寇準軼事典故

寇準必燃炬燭

寇準的家中未曾燃油燈,即使廚房廁所這些地方,一定要燃着蠟燭。 [80] 

寇準必舞柘枝

寇準喜歡跳柘枝舞,每次會客都會跳柘枝舞,一跳就是一整天,因此時人給了他一個“柘枝顛”的綽號。 [92] 

寇準髭發返白

寇準三十多歲,太宗想要重用他,正在因其年少為難,寇準知道後,立即服用地黃,加上蘿蔔為藥餌答覆太宗,不久,鬍鬚和頭髮變成雪白。 [93] 

寇準手植雙柏

寇準當初及第時,知歸州巴東縣,在院內親手種植兩顆柏樹,直至今日百姓都很愛惜它,可以和棠梨相比,百姓稱它為“萊公柏”。 [86] 

寇準北門鎖鑰

寇準鎮守大名府,遼國使臣經過這裏,對寇準説:“宰相名望很大,為什麼不在中書任職呢?”寇準説:“皇上因為朝廷無事,所以鎮守邊防要地非我不可。” [94] 

寇準八歲作詩

寇準八歲時,作吟誦華山的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他的老師對他的父親説:“令郎怎麼可能不成為宰相呢!” [88] 

寇準骨類多遜

當初,寇準十九歲通過殿試,成為進士,有擅長看相的人説:“先生的面相非常高貴,但是及第太早,恐怕不會有好的結局。若功業成就後提前隱退,或許能免除大禍。大概是先生的品格像盧多遜吧。”後來果真如他所説。 [87] 

寇準輒引帝衣

寇準曾在殿中奏陳政事,跟太宗言語不合,太宗發怒起身準備回宮,寇準就拉太宗的衣服,請太宗坐下,議完政事再退朝。太宗因此嘉獎他,説:“朕得到寇準,好像文皇得到魏徵一樣。” [45] 

寇準蒸羊逆境

寇準貶官沒多久,丁謂也被放逐到嶺南,路過雷州,寇準派人送一隻蒸羊在境上。丁謂想見寇準,寇準拒絕了。寇準聽説有家僮謀劃要報仇,就堵上門放任這些家僮賭博,不準出門,等到丁謂走遠才作罷。 [75] 

寇準折節從學

寇準年幼時,性格不拘小節,非常喜歡尚武好獵的豪縱生活。他的母親性格嚴厲。有一次,寇母怒火難遏,拿起秤砣就扔了過去。秤砣砸在寇準腳上,頓時鮮血直流。因此,寇準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開始發奮讀書。等到富貴後,寇母已經去世,每當寇準撫摸腳上的疤痕,就會痛哭起來。 [36] 

寇準羹污準須

當初,丁謂出自寇準門下任職至參政,他事奉寇準很小心。曾經在中書省一起吃飯,寇準的鬍鬚沾上了菜湯,丁謂起身為寇準慢慢擦拭鬍鬚。寇準笑着説:“參政是國家的大臣,是替長官擦鬍鬚的嗎?”丁謂十分羞愧,從此他排擠陷害寇準一天比一天厲害。 [74] 

寇準不學無術

起先,張詠在成都,聽説寇準當宰相,對自己的僚屬説:“寇公是奇才,可惜學問權術不夠。”等到寇準出使陝州,張詠恰好從成都罷職回來,寇準尊敬地供給帳幕,熱情款待。張詠將離去,寇準送他到郊外,問他説:“您有什麼教我的?”張詠緩緩地説:“《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沒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取書讀之,讀到“不學無術”時,笑着説:“這是張公説我。” [78] 

寇準枯竹生筍

寇準在雷州一年多。死後,調任衡州司馬的命令才到,於是歸葬西京。路過荊南公安縣,該縣百姓都設祭在路上哭吊,折斷竹子插在地上,並掛着紙錢,過一個月再來看,枯竹全部都生出竹筍。眾人於是為寇準建廟,逢年過節用祭品供奉。 [81] 

寇準不起樓台

寇準出將入相三十年,不建私宅,隱士魏野贈詩給寇準説:“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等到寇準南遷,適逢遼國使臣到來,舉辦宮廷宴會,宰執官都參加。使臣逐一察看每個宰執官,對負責翻譯及導送的人説:“誰是無地起樓台宰相?”在座的所有人都沒有應答。 [90] 

寇準且聽豔歌

寇準從宰相出任北方軍事要地的地方長官,有歌者到院中,寇準取來金盃獨飲,讓歌者唱了幾闕後,寇準贈給歌者一束絲綢,歌者不滿意。蒨桃在屋內看到此情景,即刻作詩二首呈給寇準,第一首説:“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拖梭織得成。”第二首説:“夜冷衣單手屢呵,幽窗軋軋度寒梭。臘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寇準附和道:“將相功名終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間萬事君休問,且向樽前聽豔歌。” [85] 

寇準嗜酒如命

寇準少年即得富貴,性情豪爽奢侈,喜歡狂飲,每次宴請賓客,多閉門解馬。 [79]  寇準擅長喝酒,很少有人能匹敵。等到被罷免宰相一職,判永興軍,官吏賓客中能喝酒的人,不論地位和樣貌,寇準經常讓他們陪酒。當時隱士魏野、僧人夢英也常常入座酒席。有一副官多次因喝酒困擾,已經生病,但是寇準還不停地催促他喝酒,副官的妻子就在公堂叩頭訴訟,於是免禍。之後有一道士求見寇準,自稱可以豪飲,一口氣可以喝掉一瓶酒。道士要求寇準用酒瓶和他比試酒量,寇準高興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不久,道士舉起酒瓶一飲而盡,寇準則不能再喝。道士強迫他喝,寇準笑着説:“量不能再加了。”於是停止。道士因此對寇準説:“從今往後少勸人喝酒。”寇準醒悟,自此減少勸酒行為,道士於是不再出現。 [95] 

寇準寇準斷案

寇準任成安縣令時,令衙役在衙前貼出告示:“本官初來乍到,暫停一切堂斷,訴訟一律造冊候處。”暗地裏,他化裝私訪,早出晚歸,調查、蒐集黑紳惡霸罪證。嗅到危險的惡人,聯名上告大名府,參寇準終日遊逛,不務正業,當官不為。府尹差人調查,果然衙不開、案不理,勃然大怒,親自督查。
見大名府尹光臨,寇準當即在衙前貼出告示:“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訴冤,有仇訴仇,所有官司明過不候。”次日,縣衙原被告雲集,寇準穩坐公堂,府尹並坐於右,衙皂兩旁站立,寇準響木一拍升堂:“本官審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陳述。”整個公堂之上人聲鼎沸,震耳欲聾,府尹只好掩耳呆坐。半個時辰狀詞方畢,寇準依次斷案,法度嚴謹,判罰到位,堂下眾呼青天,府尹大人轉怒為喜,連連讚許。這就是寇準“眼觀千家狀,耳聽萬人言”的由來。接着,寇準又重拳出擊,懲辦了那些作惡多端的貪官污吏、惡霸豪紳,大快了民心。 [34] 

寇準計廢元佐

楚王趙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因為救助趙廷美沒有成功,於是患上心理疾病,性情變得很殘忍,左右的人稍有過失,馬上用箭射殺。太宗屢次教誨,他都沒有悔改。重陽節時,太宗宴請諸王,趙元佐因為生病初愈沒能參加,半夜發泄憤怒,把姬妾關在宮中,並縱火焚宮。太宗很生氣,打算廢除他太子的身份。正好寇準任鄆州通判,太宗特別召見他,對他説:“你試着和朕一起決斷一件事。太子所為不合王法,將來一定會做出像桀、紂那樣的惡劣行為。朕想廢掉他,但東宮裏有私兵,恐怕因此招致禍端。”寇準説:“請陛下於某月某日命令太子到某地代理皇上祭祀,也命令太子的左右侍從跟着去,陛下再趁機派人去搜查東宮,如果真有不法的證物,等太子回來再當面出示,想要廢除太子之位,只需派黃門侍郎宣佈一下就可以了。”太宗採用了寇準的計策。等太子離去後,果然搜得一些殘酷的刑具,其中有挖眼、挑筋、割舌等刑具。太子回來後,太宗把這些刑具當面出示,太子服罪,於是被廢。
但史家李燾指出這個故事荒誕無稽(趙元佐未被立為太子)。 [37] 

寇準人際關係

寇凖的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祖父
寇宣
[25] 
父親
寇相(孫忭《寇準碑》作“寇湘”)
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乙巳科狀元; [23]  後晉開運年間,應朝廷徵召任魏王府記室參軍。 [43] 
妻子
宋氏

嗣子
寇隨
寇準沒兒子,以侄子寇隨做繼嗣。 [82] 

寇準主要作品

寇準現存作品有《寇萊公集》 7卷,《寇忠愍公詩集》3卷。傳世詩作有近300首,《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 [24] 
體裁
作品
甘草子·春早 [24]  [26]  [31-32] 

寇準後世紀念

寇準寇公祠

寇準塑像
寇準塑像(3張)
寇準一生最後18個月在雷州度過。他造福一方百姓,深得雷州人民的敬仰。寇準遺體雖運回西京洛陽安葬,為了緬懷這位忠心耿耿的名宦,雷州人在他寄居寓所“西館”立祠奉祀。祠前矗立着寇準的塑像,展廳中陳列着寇準的事蹟,還有當年其寓所寇準生前用的傢俱仿製品,還有一口“萊泉井”。這口寇準飲用過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稱“萊泉”。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海北南道廉訪使餘璉修井,由名宦進士王佐題“萊泉井”石匾。寇公祠兩側廊廂佈滿歌頌寇準的詩文。“寇公祠”內還有幾幅圖畫記載着他在雷州的業績。 [28] 

寇準寇準墓

寇準墓
寇準墓(5張)
寇準墓,位於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左家村南一里許。封土高4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墓前立有“宋寇萊公墓”碑石一通。碑文為當時任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畢沅所書。1956年8月6日,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後,當地政府重視文物,在此興建寇準小學,以保護這座衣冠冢和紀念歷史名相。 [4] 

寇準史料索引

元·脱脱等《宋史·列傳第四十(寇準傳)》 [89]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卷八十一 [32] 
南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 [32] 

寇準影視形象

寇準各類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1年
電視劇
1985年
電視劇
楊家將
1991年
電視劇
楊家將
1997年
電視劇
2001年
電視劇
2004年
電視劇
2005年
電視劇
《大宋奇案·狸貓換太子傳奇》
2021年
電視劇
梁冠華 [29] 
參考資料
  • 1.    周光召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1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139
  • 2.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39
  • 3.    黃如一.鐵血強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9:96-101
  • 4.    寇準墓  .絲路信息網.2021-08-10[引用日期2022-08-26]
  • 5.    《宋史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0]
  • 6.    《續資治通鑑·卷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0]
  • 7.    侯外廬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538
  • 8.    《宋史全文·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4]
  • 9.    司馬光.《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 10.    詩詞 張耒 聽客話澶淵事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5-15]
  • 11.    《儒林公議》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4-09-30]
  • 12.    詩詞 王十朋 觀國朝故事 其一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5-25]
  • 13.    王十朋:《梅溪集·御試策試》
  • 14.    寇準在雷州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6-11-04]
  • 15.    孫承恩:《文簡集》卷三十八.欽定四庫全書·集部
  • 16.    褚人獲:《堅瓠集·堅瓠六集·贈長短句》
  • 17.    《龍會蘭池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0]
  • 18.    宋論·卷三 真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6]
  • 19.    浮邱子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26]
  • 20.    《南明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0]
  • 21.    《刀鋒上的文明》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0]
  • 22.    羅 斌.一口氣讀完宋朝的那些戰爭[M].北京:京華出版社,2010:66-68
  • 23.    孫忭《寇準碑》:父湘,博古嗜學,有文章名。
  • 24.    楊帆.“功成自高退,散發遊滄浪”——論宋代名相寇準及其詩詞創作[D].內蒙古大學,2006:9-22
  • 25.    李高田.寇準與寇氏家族考略[C]//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2009:164-172
  • 26.    林偉.寇準詩歌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5:15-36
  • 27.    詩詞 魏野 上知府寇相公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5-15]
  • 28.    馬偉明.淺論宋代十賢在雷州[J].廣東史志·視窗,2009(5):66-69
  • 29.    電視劇《大宋宮詞》演職員表---梁冠華飾演寇準  .豆瓣網[引用日期2022-07-04]
  • 30.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359
  • 31.    金性堯 選注.宋詩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
  • 32.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9
  • 33.    渭南三賢  .渭南宣傳網.2017-07-03[引用日期2022-08-04]
  • 34.    寇準:“圈茶”飄廉香  .檢察日報.2019-05-07[引用日期2022-08-25]
  • 35.    陳曉瑩.寇凖簡論[D].濟南:山東大學,2002:3-49
  • 36.    《涑水記聞》卷七:寇萊公少時不修小節,頗愛飛鷹走狗。太夫人性嚴,嘗不勝怒,舉秤錘投之,中足流血,由是折節從學。及貴,母已亡,每捫其痕,輒哭。
  • 37.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六:庚戌,重陽,召諸王宴射苑中,而元佐以疾新起,不預。至暮,陳王元佑等過之,元佐謂曰:「汝等與至尊宴射,而我不預焉,是為君父所棄也。」遂發憤,中夜,閉媵妾,縱火焚宮。遲明,鞭焰未止。上意火必元佐所為也,令攝赴中書,遣御史按問。置巨校於前,元佐恐懼,具對以實。上遣入內都知王仁睿謂曰:「汝為親王,富貴極矣,何兇悖如是!國家典憲,我不敢私,父子之情,於此絕矣。」元佐無以對。陳王元佑已下洎宰相、近臣,號泣營救,上涕泗謂曰:「朕每讀書,見前代帝王子孫不率教者,未嘗不扼腕憤恨。豈知我家亦有此事!朕為宗社計,斷不捨之。」遂下制廢為庶人,送均州安置。顧謂宰相曰:「比者內外安寧,方思自適,而元佐縱火,實撓朕懷。」宋琪等曰:「堯、舜有丹朱、商均,此不足以累聖德。元佐苟無心疾,當不至是,惟陛下開釋。」丁巳,琪等帥百官伏合拜表,乞留元佐京師,詔不許,表三上,乃許之。元佐行至黃山,召還,置於南宮,使者監護,不通外事。楚王府諮議趙齊王遹、翊善戴玄以輔導無狀,皆請罪,上曰:「朕教訓猶不從,豈汝等所能贊導耶!」並釋不問。(寇準通判鄆州,得召見,太宗謂曰:「知卿有深謀遠慮,試與朕決一事,令中外不驚動,此事已與大臣議之矣。」準請其事,太宗曰:「東宮所為不法,他日必為桀、紂之行。欲廢之,則東宮亦自有兵甲,恐因而招亂。」準曰:「請某月日令東宮至某處攝行禮,其左右侍衞皆令從之。陛下搜其宮中,果有不法之事,俟還而示之,隔左右勿令入而廢之,一黃門力耳。」太宗以為然。及東宮出,因搜其宮中,得淫刑之器,有剜眼、挑筋、摘舌等物,還而示之,東宮服罪,遂廢之,選立章聖為太子。自是太宗眷準益厚。此張唐英所着仁宗政要寇準傳所載也,傳聞謬誤一至於此,蓋因廢元佐事耳。淳化三年十月,罷恭孝太子元僖冊禮,則緣惑嬖妾張氏,初無淫刑事也。唐英書世多有之,謬誤不獨此,不可不辨。)
  • 38.    張其凡.關於寇準生年的再考證[J].中國史研究,2003(4):171-173
  • 39.    宋·魏野《寇相公生辰二首》其一:嶽瀆精英氣,來鍾積慶門。何時生上相,明日是中元。仙藥寧無種,靈椿別有根。佇期三入後,一品見玄孫。
  • 40.    第二章 政治人物  .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2-09-02]
  • 41.    翟付滿.寇準詩歌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8:1-4
  • 4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也。
  • 4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父相,晉開運中,應闢為魏王府記室參軍。
  • 4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或教準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後中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每期會賦役,未嘗輒出符移,唯具鄉里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後期。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會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
  • 4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 4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問時政得失,眾以天數對。準對曰:"《洪範》天人之際,應若影響,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頃之,召準問所以不平狀,準曰:"願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詔召二府入,準乃言曰:"頃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賕,吉贓少乃伏誅;淮以參政沔之弟,盜主守財至千萬,止杖,仍復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問沔,沔頓首謝,於是切責沔,而知淮為可用矣。即拜準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 4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準與知院張遜數爭事上前。他日,與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遜雅相善,遜嗾上其事。準引仲舒為證,遜令賓獨奏,其辭頗厲,且互斥其短。帝怒,謫遜,準亦罷知青州。
  • 4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帝顧準厚,既行,念之,常不樂。語左右曰:"寇準在青州樂乎?"對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數日,輒復問。左右揣帝意且復召用準,因對曰:"陛下思準不少忘,聞準日縱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參知政事。
  • 4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驅之渭北,立堡柵以限其往來。太宗覽奏不懌,曰:"古羌戎尚雜處伊、洛,彼蕃夷易動難安,一有調發,將重困吾關中矣。"準言:"唐宋璟不賞邊功,卒致開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禍,深可戒也。"帝因命準使渭北,安撫族帳,而徙仲舒鳳翔。
  • 5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至道元年,加給事中。時太宗在位久,馮拯等上疏乞立儲貳,帝怒,斥之嶺南,中外無敢言者。準初自青州召還,入見,帝足創甚,自褰衣以示準,且曰:"卿來何緩耶?"準對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師。"帝曰:"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準曰:"陛下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準曰:"知子莫若父,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帝遂以襄王為開封尹,改封壽王,於是立為皇太子。廟見還,京師之人擁道喜躍,曰:"少年天子也。"帝聞之不懌,召準謂曰:"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準再拜賀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語後嬪,宮中皆前賀。復出,延準飲,極醉而罷。
  • 5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進秩。準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惡不及知者退序進之。彭惟節位素居馮拯下,拯轉虞部員外郎,惟節轉屯田員外郎,章奏列銜,惟節猶處其下。準怒,堂帖戒拯毋亂朝制。拯憤極,陳準擅權,又條上嶺南官吏除拜不平數事。廣東轉運使康戩亦言:呂端、張洎、李昌齡皆準所引,端德之,洎能曲奉準,而昌齡畏忄耎,不敢與準抗,故得以任胸臆,亂經制。太宗怒,準適祀太廟攝事,召責端等。端曰:"準性剛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因再拜請罪。及准入對,帝語及馮拯事,自辯。帝曰:"若廷辯,失執政體。"準猶力爭不已,又持中書簿論曲直於帝前,帝益不悦,因嘆曰:"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遂罷準知鄧州。
  • 5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真宗即位,遷尚書工部侍郎。
  • 5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鹹平初,徙河陽,改同州。
  • 5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三年,朝京師,行次閿鄉,又徙鳳翔府。帝幸大名,詔赴行在所,遷刑部,權知開封府。
  • 5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年,遷兵部,為三司使。時合鹽鐵、度支、户部為一使,真宗命準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簡始適中。
  • 5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景德元年,以畢士安參知政事,逾月,並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准以集賢殿大學士位士安下。
  • 5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是時,契丹內寇,縱遊騎掠深、祁間,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鬥意。準曰:"是狃我也。請練師命將,簡驍鋭據要害以備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書一夕凡五至,準不發,飲笑自如。明日,同列以聞,帝大駭,以問準。準曰:"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爾。"因請帝幸澶州。同列懼,欲退,準止之,令候駕起。帝難之,欲還內,準曰:"陛下入則臣不得見,大事去矣,請毋還而行。"帝乃議親征,召羣臣問方略。
  • 5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既而契丹圍瀛州,直犯貝、魏,中外震駭。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帝問準,準心知二人謀,乃陽若不知,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邪?"遂請帝幸澶州。
  • 5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眾請駐蹕以覘軍勢。準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且王超領勁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繼隆、石保吉分大陣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徵鎮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進?"眾議畢懼,準力爭之,不決。出遇高瓊於屏間,謂曰:"太尉受國恩,今日有以報乎?"對曰:"瓊武人,願效死。"準復入對,瓊隨立庭下,準厲聲曰:"陛下不以臣言為然,盍試問瓊等?"瓊即仰奏曰:"寇準言是。"準曰:"機不可失,宜趣駕。"瓊即麾衞士進輦,帝遂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
  • 6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帝盡以軍事委準,準承製專決,號令明肅,士卒喜悦。敵數千騎乘勝薄城下,詔士卒迎擊,斬獲大半,乃引去。上還行宮,留準居城上,徐使人視準何為。準方與楊億飲博,歌謔歡呼。帝喜曰:"準如此,吾復何憂?"
  • 6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相持十餘日,其統軍撻覽出督戰。時威虎軍頭張瑰守牀子弩,弩撼機發,矢中撻覽額,撻覽死,乃密奉書請盟。準不從,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準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河北罷兵,準之力也。
  • 6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準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頗不悦。它日,又除官,同列因吏持例簿以進。準曰:"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職爾。"
  • 6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年,加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
  • 6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準頗自矜澶淵之功,雖帝亦以此待準甚厚。王欽若深嫉之。一日會朝,準先退,帝目送之,欽若因進曰:"陛下敬寇準,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欽若曰:"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帝愀然為之不悦。欽若曰:"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 6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由是帝顧準浸衰。
  • 6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明年,罷為刑部尚書、知陝州,遂用王旦為相。帝謂旦曰:"寇準多許人官,以為己恩。俟行,當深戒之。"
  • 6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從封泰山,遷户部尚書、知天雄軍。祀汾陰,命提舉貝、德、博、洺、濱、棣巡檢捉賊公事,遷兵部尚書,入判都省。
  • 6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幸亳州,權東京留守,為樞密院使、同平章事。
  • 6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林特為三司使,以河北歲輸絹闕,督之甚急。而準素惡特,頗助轉運使李士衡而沮特,且言在魏時嘗進河北絹五萬而三司不納,以至闕供,請劾主吏以下。然京師歲費絹百萬,準所助才五萬。帝不悦,謂王旦曰:"準剛忿如昔。"旦曰:"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為己任,此其短也。"未幾,罷為武勝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徙永興軍。
  • 7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巡檢朱能挾內侍都知周懷政詐為天書,上以問王旦。旦曰:"始不信天書者準也。今天書降,須令準上之。"準從上其書,中外皆以為非。遂拜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
  • 7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三年,祀南郊,進尚書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時真宗得風疾,劉太后預政於內,準請間曰:"皇太子人所屬望,願陛下思宗廟之重,傳以神器,擇方正大臣為羽翼。丁謂、錢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帝然之。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草表,請太子監國,且欲援億輔政。已而謀泄,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
  • 7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時懷政反側不自安,且憂得罪,乃謀殺大臣,請罷皇后預政,奉帝為太上皇,而傳位太子,復相準。客省使楊崇勳等以告丁謂,謂微服夜乘犢車詣曹利用計事,明日以聞。乃誅懷政,降準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貶道州司馬。帝初不知也,他日,問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何也?"左右莫敢對。帝崩時亦信惟準與李迪可託,其見重如此。
  • 7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乾興元年,再貶雷州司户參軍。
  • 7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初,丁謂出準門至參政,事準甚謹。嘗會食中書,羹污準須,謂起,徐拂之。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邪?"謂甚愧之,由是傾構日深。
  • 7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及準貶未幾,謂亦南竄,道雷州,準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謂欲見準,準拒絕之。聞家僮謀欲報仇者,乃杜門使縱博,毋得出,伺謂行遠,乃罷。
  • 7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天聖元年,徙衡州司馬。
  • 7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初,太宗嘗得通天犀,命工為二帶,一以賜準。及是,準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數日,沐浴,具朝服束帶,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設卧具,就榻而卒。
  • 7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 7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脱驂。
  • 8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
  • 8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在雷州逾年。既卒,衡州之命乃至,遂歸葬西京。道出荊南公安,縣人皆設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掛紙錢,逾月視之,枯竹盡生筍。眾因為立廟,歲時享之。
  • 8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無子,以從子隨為嗣。
  • 8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準歿後十一年,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後又賜諡曰忠愍。
  • 8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皇祐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
  • 85.    《苕溪漁隱叢話·卷四十》公自相府出鎮北門,有善歌者至庭下,公取金鐘獨酌,令歌數闋,公贈之束彩,歌者未滿意。蒨桃自內窺之,立為詩二章呈公雲:“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拖梭織得成。”其二雲:“夜冷衣單手屢呵,幽窗軋軋度寒梭。臘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公和雲:“將相功名終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間萬事君休問,且向樽前聽豔歌。”
  • 86.    《澠水燕談錄·卷八》萊公初及第,知歸州巴東縣,手植雙柏於庭。至今民愛之,以比甘棠,謂之“萊公柏”焉。
  • 87.    《澠水燕談錄·卷六》初,寇萊公十九擢進士第,有善相者曰:“君相甚貴,但及第太早,恐不善終。若功成早退,庶免深禍。蓋君骨類盧多遜耳。”後果如其言。
  • 88.    《堯山堂外紀·卷四十四》寇平仲八歲吟華山詩云:“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其師謂其父曰:“賢郎怎不作宰相!”
  • 8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09]
  • 90.    《國老談苑·卷二》寇準出入宰相三十年,不營私第,處士魏野贈詩曰:“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洎準南遷,時北使至,內宴,宰執預焉。使者歷視諸相,語譯導者曰:“孰是無地起樓台相公?”畢坐無答者。
  • 91.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2-10-28]
  • 92.    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寇萊公好柘枝舞,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盡日,時謂之“柘枝顛”。
  • 93.    《國老談苑·卷二》寇準年三十餘,太宗欲大用,尚難其少。準知之,遽服地黃,兼餌蘆菔以反之,未幾,髭發皓白。
  • 94.    《國老談苑·卷二》寇準鎮大名府,北使路由之,謂準曰:“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書?”準曰:“主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鎖鑰非準不可。”
  • 95.    《能改齋漫錄·卷十八》寇萊公善飲酒,人罕能敵。迨罷相,判永興,官吏賓客之能飲者,不限位貌,常令陪飲席。時處士魏野、僧夢英亦常預坐。有倅連困於酒,已疾,而公尚促之不已,其妻乃叩公庭而訟焉,遂免。後有一道人上謁,自言能劇飲,一引可盡鬥瓶。索公以瓶為對,公喜如其請。既而道人舉瓶,一引而盡,公則不能。道人強之,公笑曰:‘量不可加。’遂止。道人因謂公曰:‘今後少勸人酒。’公悟,自爾勸酒減矣,道人遂不復見。”
  • 96.    寇準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17]
  • 97.    寇準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98.    孫抃.寇忠愍公準旌忠之碑.“天聖元年閏九月,移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行衡州司馬,是月七日,以疾終於貶所。”天聖元年閏九月七日為是年公曆10月30日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