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禎

(宋朝第四位皇帝)

鎖定
宋仁宗趙禎 [1]  (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7]  ),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 [1] 
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2]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其間,遼朝趁機以重兵壓境,逼迫宋廷增輸歲幣,史稱“慶曆增幣”。伴隨着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三冗”危機更加突出;在廢除郭皇后事件中,困擾北宋的黨爭問題開始出現。嚴重的邊患,沉重的賦税,加重了農民負擔,使國內階級矛盾尖鋭。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任用參知政事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企圖整頓吏治,以緩解統治危機。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在東京福寧殿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全諡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濬 [105]  ]哲明孝皇帝” [104] 廟號仁宗,葬永昭陵 [3] 
趙禎知人善用,在其統治時期,北宋經濟繁榮,第一次興學運動出現,科舉制度不斷改革,宋學勃興,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132] 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4]  史家將其統治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趙禎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5] 
概述圖參考來源:《宋仁宗坐像軸 [6] 
全    名
趙禎
別    名
宋仁宗
仁祖
諡    號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濬]哲明孝皇帝
封    號
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皇太子(即位前) [2]  [12] 
尊    號
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
廟    號
仁宗
年    號
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京開封府
出生日期
1010年5月30日
逝世日期
1063年4月30日
逝世地
福寧殿(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 [3] 
陵    墓
永昭陵
在位時間
1022年3月23日 至 1063年4月30日 [133] 
前    任
宋真宗趙恆
繼    任
宋英宗趙曙
主要成就
出現仁宗盛治,支持慶曆新政
主要作品
尊道賦
御製集
本    名
趙受益

趙禎人物生平

趙禎早年經歷

趙受益(後改名趙禎)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 [7]  ,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其母為李氏(即李宸妃)原為趙恆寵信的美人劉氏(即章獻明肅皇后)的侍女,後得幸於趙恆,生下一子一女,即趙受益和惠國公主(早夭),累封婉儀。 [1]  [112]  因劉氏無子,趙恆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 [8] 
趙受益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形於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三月,授左衞上將軍,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二月,調任特進、忠正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進封壽春郡王,講學於資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加官中書令 [9]  [111] 
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趙受益調任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中書令、行江寧尹、建康軍節度使,進封升王。 [111]  同年八月丁卯日,趙受益被冊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10-11] 參知政事李迪太子賓客,以輔導趙禎。 [12] 

趙禎登基與親政

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劉氏代行處理軍國事務。 [13] 
天聖二年(1024年)十一月,羣臣為其上尊號為“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加尊號為“睿聖文武體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三月,劉太后去世。四月,趙禎追尊生母李宸妃為皇太后,開始親政。七月,下詔省去“睿聖文武”四個字。 [111]  十二月,廢皇后郭氏(郭皇后)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居長寧宮。 [106]  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立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曹氏(慈聖光獻皇后)為皇后。 [106] 
景祐二年(1035年)十一月,百官為趙禎上尊號為“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景祐四年十二月,並、代、忻州發生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趙禎遣使安撫救濟災民。 [106]  寶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改上尊號為“寶元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 [106]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下詔省去“寶元”二字。 [111] 

趙禎為政寬仁

主詞條:仁宗盛治
取自南燻殿舊藏仁宗趙禎畫像 取自南燻殿舊藏仁宗趙禎畫像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待臣僚、侍從寬厚。 [69]  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中認為趙禎“無定志”。在趙禎親政的三十年中,兩府大臣換了四十餘人,都是屢進屢退,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這樣朝令夕改,一反一復,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什麼事也辦不成。 [15]  [121]  諫臣蔡襄曾説他“寬仁少斷’’。在慶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趙禎“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為難……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15] 
趙禎一朝的人才,在宋朝歷史上可謂首屈一指,根據一些學者統計,大致如下:
相關領域
相關人物
政治軍事
文學藝術
思想學術
科學技術
活躍在神宗、哲宗乃至徽宗前期的趙槩吳奎張方平唐介趙抃呂誨範鎮曾公亮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絳韓維韓忠彥傅堯俞彭汝礪範純仁範純禮劉摯王巖叟等一批人才,實際上也都是趙禎一朝養育而成的。正如蘇軾所説:“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69] 
總體而言,趙禎知人善用,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家譽為“守成賢主”,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

趙禎勵志變革

趙禎 趙禎 [14]
趙禎不安於守成的現狀,針對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以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也有志開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責大臣”,意圖有所作為。 [16] 
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授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人稱“四諫”),鋭意進取。九月,在趙禎的責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佈實施,頒發全國。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
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17] 

趙禎立儲及患病

趙禎因膝下無子,故而在景祐二年(1035年)將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宮,交給曹皇后撫養。但在寶元二年(1039年)苗妃生子趙昕後,趙禎又將趙宗實送出宮。 [18] 
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十八日夜間,坤寧宮附近一帶,崇政殿親從官顏秀等四人密謀叛亂 [114]  ,殺人放火,一度危及趙禎的安全,但事變最終被平定。 [109]  事後,趙禎寬大處理被牽涉的人員。
趙禎的身體一向不好。早在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趙禎便出現“不豫”的狀況。 [106]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趙禎在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忽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同日,遼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見趙禎,趙禎語無倫次。宰相文彥博只好對遼使解釋為飲酒過量所致。此後數日,趙禎病情愈益加重,整日大呼“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等荒唐的言語。至二月才逐漸康復,開始處理政事。 [19-20] 
趙禎的健康狀況欠佳,且連失三子(趙昕及楊王趙昉、荊王趙曦),心情沉重,朝廷內外對皇嗣問題深為擔憂。經宰相韓琦及大臣包拯、範鎮、司馬光等反覆勸諫,趙禎於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正式立趙宗實為皇子,賜名曙。 [21-22] 

趙禎崩逝汴梁

趙禎彩像(清人繪) 趙禎彩像(清人繪)
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起,趙禎重病不起,最終於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在東京福寧殿駕崩,享年五十四歲。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十月二十七日,葬於河南府永安縣的永昭陵 [3]  [111] 
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開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裏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23] 
據説,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朝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抓着宋使的手,哀慟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説:“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朝歷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 [23-24]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閏六月,加諡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睿又作濬 [105]  )哲明孝皇帝。 [104] 

趙禎為政舉措

趙禎政治

主詞條:慶曆新政
范仲淹 范仲淹 [25]
趙禎針對宋中期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
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根據意見,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十五歲、弟侄年滿二十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慶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佈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17] 

趙禎軍事

  • 西北戰事
主詞條:宋夏戰爭
好水川之戰形勢圖 好水川之戰形勢圖
趙禎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遼和宋”的國策,於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夏間維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 [26]  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 [26]  而西夏雖在宋夏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但自身亦傷亡近半,國力難支,且與遼朝關係惡化。在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宋、夏終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但到了嘉祐年間,西夏卻違反和議,再次犯邊 [135]  [26] 
  • 平定嶺南
皇祐四年(1052年),廣西僮族首領儂智高舉兵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趙禎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夜襲崑崙關,于歸仁鋪之戰大敗儂智高。儂智高遁走,後不知去向。 [27] 
  • 編修兵書
主詞條:《武經總要
康定年間(1040年-1041年),趙禎命丁度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40卷 [28]  [29]  此書為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趙禎經濟

  • 紙幣發行
趙禎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局面,使宋朝的經濟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宋廷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 [30] 
  • 三冗
宋朝對遼、夏是以每年支出數十萬兩銀、數十萬匹絹,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換取和平。然而,成為慶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經濟方面重大危機的,是所謂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 [26]  趙禎在位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佔賦税十分之七。宋夏戰爭結束後才略有裁減,亦維持在一百一十餘萬人。鉅額的軍費開支佔國家總收入的大部分。“冗費”是指皇帝的各種祭祀活動、修建佛寺宮觀以及各種賞賜等等的開支。 [26] 
“三冗”導致宋廷入不敷出,為了維持龐大的開支,只有加緊剝削。據慶曆時任主管財政的三司使張方平説:“慶曆五年取諸路鹽酒商税歲課,比《景德會計錄》,皆增及三數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餘萬貫,慶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萬餘貫”等等。 [26] 
  • 土地兼併
真、仁兩朝,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公卿大臣大都佔地千頃以上。趙禎在位末期,“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31] 

趙禎文化

  • 教育、史學、經學
但因變法改制而興起的北宋第一次興學運動,推動了全國地方州縣辦學的高潮,開啓了北宋教育領域的變革時代。這一時期,科舉制度不斷改革,錄取了大批優秀人才充實到官僚隊伍中。通過《新唐書》《新五代史》的編修,重振了儒學的綱常倫理,整頓思想,宋學勃興。在疑經惑古、批判前人的基礎上,宋代學風大變,經學完成了其從側重傳注向心性義理的轉變,湧現出眾多留名史冊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132] 
趙禎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 [33] 
  • 蒐集、整理書籍
趙禎畫像 趙禎畫像 [32]
趙禎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元年(1041年)成《崇文總目》66卷。該書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
嘉祐五年(1060年),趙禎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一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一匹,及獻五百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響應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作為搜訪依據。

趙禎科技

  • 器械發明、技術創新
天聖五年(1027年),官員燕肅根據古籍記載,復原了古代指示方向、記錄車輛行過距離的裝置指南車記裏鼓車 [34]  。此外,燕肅還創制了新的“蓮花漏”(一種計時器)。
  • 天文學
慶曆元年(1041年),司天監上《崇天萬年曆》。 [108] 
  • 醫學
趙禎非常關心醫療事業。天聖四年(1026年),他認為針艾之法講求精準,而前代古籍對穴位之描述紛繁錯雜,易誤導醫者,故詔令王惟一主持鑄造針灸銅人為範。王惟一又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於石碑而頒行全國,為針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慶曆八年(1048年),趙禎命翰林醫官院編撰的、專門用於防治蠱毒的醫學方書《慶曆善救方》頒行。 [108] 
嘉祐二年(1057年)設立校正醫書局,由當時權威醫學工作者有組織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蒐集整理、考證、校勘、推廣,使諸多宋以前醫書得以流傳後世,對中國醫學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趙禎民族、對外關係

  • 對夏
在割據西北的党項首領李德明(趙德明)時期,趙禎曾加封其官號,雙方仍保持和平往來。 [35]  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在趙德明死後,宋繼續冊封其子李元昊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 [106] 
寶元元年(1038年),元昊反宋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在經歷數年的戰爭後,趙禎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與夏方訂立和約: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再加上其他賞賜,歲幣總數共達二十五萬五千 [134]  ),並開放邊境貿易。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宋夏關係趨於緩和,但到了嘉祐年間,西夏卻違反和議,再次犯邊 [135]  [26] 
  • 對遼
主詞條:慶曆增幣
趙禎在位初期,宋遼維持了澶淵之盟達成的和平協議,總體相安無事。彼此遇重要事件,仍互派使者往來。 [106] 
慶曆元年(1041年)底,乘宋、夏戰事緊張之際,遼興宗在以南院宣徽使蕭惠為首的羣臣支持下,決定以宋修邊防與攻夏為藉口,一面派耶律重元及蕭惠聚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態勢。一面於次年(1042年)初派蕭特末、劉六符赴宋廷,索取被後周世宗攻佔的關南十縣。趙禎派大臣富弼與遼朝進行談判,其嚴詞強硬,博徵旁引,打破遼朝索要後周時奪取的三關之地的企圖。同時,為避免兩面作戰,趙禎最終決定以每年增加歲幣(銀、絹各十萬匹、兩)為代價,維持澶淵之盟,史稱“慶曆增幣”(遼人稱“重熙增幣”)。 [26] 
但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在宋夏戰爭時期,陝西出支一度達到三千三百六十三萬(慶曆二年),幾近赤字。遼失去南下劫掠的經濟誘因,也是遼宋能維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 對唃廝囉
對於稱雄河湟的青唐吐蕃首領唃廝囉,宋廷在趙禎在位期間繼續進行聯絡,並多次加封官爵,以使其牽制新興的西夏政權。
明道元年(1032年),宋授唃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景祐二年(1035年)十二月,加保順軍留後。 [106]  景祐四年(1037年),唃廝囉遣使進貢。次年(1038年),宋廷進授其為保順軍節度使,仍兼邈川大首領,又加封其為河西節度使。此後雙方亦常有使者往來。 [108]  [110] 
  • 東南亞、南亞
自乾興元年(1022年)四月起,越南李朝(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開國君主、受宋冊封為南平王的李公藴向宋朝通好,四次來朝貢。亦曾於天聖六年(1028年)入侵宋邊境,掠奪邊民,趙禎命廣南西路轉運使向李朝追討 [36-37]  。李公藴死後,又冊封其子李佛瑪為交阯郡王,並加授勳號;李佛瑪亦對宋頗為恭順,曾數次遣使進獻馴象 [38]  [108] 
天聖六年(1028年),室利佛逝遣使進貢。 [39]  天聖八年(1030年),占城國遣使進貢。 [40]  明道二年(1033年),朱羅國(《宋史》稱注輦國)遣使進貢。 [106]  慶曆二年(1042年),占城獻馴象三頭。 [108]  此後各國仍時有貢獻。 [110] 
  • 高麗
天聖八年(1030年),高麗國王王詢遣使進貢。 [40] 
  • 西域諸國
自天聖元年(1023年)至天聖九年(1031年),西域的歸義軍甘州回鶻龜茲國、喀喇汗國(《宋史》稱為“于闐”)等政權多次遣使來朝。雙方往來頻繁。 [41]  [110] 

趙禎藝術造詣

趙禎善書法,史稱其“天縱多能,尤精書學”,尤擅飛白體,《書史會要》稱“埶遒勁,可入能品” [42]  。宮殿門觀,多為其飛白書題榜。當時大臣的神道碑首,也多有其題字。 [43] 
趙禎通曉音律,《宋史·樂志》載:“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44] 

趙禎歷史評價

王安石:“仁宗在位,歷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46] 
  • 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於古。 [48] 
  •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 [49] 
範祖禹:“臣掌國史,伏睹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豐功盛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見者,其事有五:畏天、愛民、奉宗廟、好學、聽諫。仁宗行此五者於天下,所以為仁也。” [50] 
陳師錫:“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47] 
邵伯温:“嗚呼!雖酒酣、嬪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聖帝明王以來,天獨以仁諡之也。” [51] 
趙禎像 趙禎像 [53]
周正夫:“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 [54] 
  • 仁宗愛民恤物,出於聖性。其於斷獄,必求以生。 [55] 
  • 仁宗愛重民力……。 [55] 
  • 仁宗承平之久,紀綱不振,蓋因循積習之弊耳。然能為太平天子四十二年,民到於今稱之,以德意存焉故也。 [55] 
  • 仁宗皇帝,至誠納諫,自古帝王無可比者。 [124] 
  • 仁宗儉德,殆本於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 [124] 
蔡絛:“而我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始終若一。” [129] 
趙昚:“慶曆、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轢商周。” [56] 
朱熹:“仁宗有意於為治,不肯安於小成,要做極治之事。只是資質慈仁,卻不甚通曉用人,驟進驟退,終不曾做得一事。然百姓戴之如父母。契丹初陵中國,後來卻服仁宗之德,也是慈仁之效。緣它至誠惻怛,故能動人如此。” [115]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57] 
  • 明道二年四月,親政之後,抑內降,正朝綱,擯斥張耆、夏竦、陳堯佐之徒,而擢用范仲淹、孔道輔、龐籍輩,天下駸駸向治矣。嗚呼!明道二年之親政,積而為慶曆、嘉祐之盛。 [58] 
  • 是何台諫之職在國初則輕,在仁宗之時則重,在國初則為具員,在仁宗之時則為振職,何邪?蓋仁祖不以天下之威權為紀綱,而以言者之風采為紀綱,故其進退台諫,公其選而重其權,優其遷而輕其責,非私之也,蓋以立國之紀綱實寄於此。 [58] 
  • 我朝之治,莫盛於仁祖,而災異之多,惟仁皇之世為屢見。惟我仁祖減膳撒樂,旱而撒蓋,雨而徒跣,其禱祈之切至,露立於壇陛,其訓辭之切至。移災於朕躬,是以天鑑其誠,民感其仁,而慶曆之災異,轉為四十二年之和氣。 [59] 
  •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安樂,唯仁治而已。 [60] 
文天祥:“康定間,歐陽修以言事出,未幾即召以諫院;至和間,唐介以言事貶,未幾即除以諫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 [61] 
脱脱等:
  • 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禱禁庭,或跣立殿下……至於夏人犯邊,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歲幣。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62] 
  • 仁宗之世,契丹增幣,夏國增賜,養兵兩陲,費累百萬;然帝性恭儉寡慾,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63] 
  • 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 [64] 
陶宗儀:“天德純粹,無聲色畋遊之好。” [42] 
梁寅:“仁宗,其遏西夏之兵者,韓琦范仲淹之功也;致慶曆之治者,亦韓、範與富弼三人之力也。而帝之恭儉愛民,四十二年始終若一,真可謂仁矣。” [130] 
鄒智:“宋之英主,無出仁宗。夏竦懷奸挾詐,孤負任使則罷之;呂夷簡痛改前非,力圖後效則包容之;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氣有重望,則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慶曆、嘉佑之治號為太平,未聞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66] 
劉玉:“宋仁宗能納范仲淹、唐介之忠,故能臻慶曆之治。” [65] 
孫承恩:“穆穆仁宗,實惟盛德。奉身清約,議論懇惻。學勤講筵,治法無逸。昭陵之思,百世一日。” [68] 
萬鏜:“在昔人君,以務實致治者,漢文景、宋仁宗是也。” [67] 
歸有光:“宋之仁宗,可謂漢、唐以來之令主矣,當此時,韓琦為宰相,君臣皆賢,迄不能如光所言。豈以其分量有所止,雖四十年深仁厚澤,無以進於三代之隆,為可惜也。” [113] 
李贄:“若仁宗之為君也,只看其沒後,深山窮谷莫不奔走悲號而不能止,則可知已。至於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131] 
朱國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119] 
謝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漢文帝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雖恭儉,而治亂相半,不足道也……宋仁宗四十年中,君子小人相雜並進,河北西夏,日尋兵革,苟安之不暇,何暇致刑措哉?” [70] 
蔣一葵:“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民安俗阜,天下稱治,葬昭陵,有題詩道傍者曰:‘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夢過,春風吹淚灑昭陵。’” [122] 
天都外臣:“小説之興,始於宋仁宗。於時天下小康,邊釁未動,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樂部纂取野記,按以歌詞,與秘戲優工,相雜而奏。是後盛行,遍於朝野。蓋雖不經,亦太平樂事。” [120] 
王夫之:“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台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71] 
佚名東坡詩話》:“先生處於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已無為,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真個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 [52] 
秦篤輝:“仁宗之弊,患在廢弛。” [72] 
  • 仁宗之世,宋尚稱盛,元昊騷擾西陲,得一良將以平之,猶為易事。 [73] 
  • 仁宗之駕馭中外,未嘗不明,而失之於柔……仁宗以仁稱,吾謂乃婦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74] 
虞雲國:“儘管有種種外患內政上的問題,但仁宗一朝無論如何還是宋朝的治世,除卻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頗有些盛世氣象……治世的出現,與仁宗‘恭儉仁恕’的個人秉性與治國方針有關,他不是一個奮發有為的英主,甚至在歷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遊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軟,對後宮女色也有相當的興趣。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寬容仁厚,能容忍各種激烈的批評意見,哪怕是對他私生活妄加非議,聽了也從不挾憤報復。” [69] 

趙禎軼事典故

趙禎生母之爭

主詞條:狸貓換太子
趙禎畫像 趙禎畫像
關於趙禎的身世,清代小説《三俠五義》裏有一種“狸貓換太子”的説法,認為劉氏(章獻明肅皇后)、李氏(章懿皇后,即李宸妃)在宋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工於心計的劉氏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而將劉氏立為皇后。後來,天怒人怨,劉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的男嬰就是宋仁宗趙禎。在包拯的幫助下,趙禎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氏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説、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演繹,趙禎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關於“趙禎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這一問題,無論是小説,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趙禎是李氏所生。
而在史書記載中,李氏本是劉氏做妃子時的侍女,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嬪妃,併產下一個男嬰。連喪數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趙禎在出生後,便在真宗的默許下,由未能生育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趙禎即位後,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趙禎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后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順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 [116] 
劉太后病逝後,燕王趙元儼告知趙禎實情。趙禎號慟頓毀,連日不視朝,下哀痛之詔自責。尊宸妃為皇太后,諡號“莊懿”。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後,趙禎倍感震驚。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趙禎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説自己的生母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趙禎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118]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宸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 [117]  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趙禎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趙禎為寵待李氏,還拜舅舅李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賞賜豐厚。後來更加追念李氏,便想盡辦法厚待母家,把長女福康公主下嫁給李用和之子李瑋 [118] 

趙禎仁慈寬厚

有關仁宗仁慈、寬厚、恭儉的遺聞軼事特別多,雖不無箭垛效應,但也折射了歷史的光影。 [69] 
一天,趙禎退朝回到寢宮,因為頭癢,沒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叫梳頭太監進來替他梳頭。太監梳頭時見趙禎懷中有一份奏摺,問道:“陛下收到的是什麼奏摺?”趙禎説是諫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説:“大臣家裏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還要增置。陛下侍從並不多,他們卻建議要削減,豈不太過分了!”趙禎沒有接口。太監又問:“他們的建議,陛下準備採納嗎?”趙禎説:“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採納。”太監自恃一貫為趙禎所寵信,就不滿地説:“如果採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趙禎聽了,頓然站起,呼喚主管太監入內,按名冊檢查,將宮人二十九人及梳頭太監削減出宮。事後,皇后問道:“梳頭太監是陛下多年的親信,又不是多餘的人,為何將他也削減?”趙禎説:“他勸朕拒絕諫官的忠言,朕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125] 
諫官王素曾勸諫趙禎不要親近女色,趙禎回答説:“你是王旦之子,我是真宗之子,與他人不同,自是世交。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給我,現在在宮中,我很中意,你就讓我留下她吧。”王素説:“臣今日進諫,正是恐怕陛下為女色所惑。”趙禎聽了,雖面有難色,但還是命太監説:“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辦好後就來報告。”説完,他還淚水漣漣。王素説:“陛下認為臣的奏言是對的,也不必如此匆忙辦理。女子既然已經進了宮,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她們走為妥。”趙禎説:“朕雖為帝王,但人情相同。倘若見她們落淚不願出宮,恐怕也就不忍心趕她們了。你就在這裏等回報吧。”不久,內侍來報“事已了當”。 [69] 
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三司使,趙禎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趙禎大怒道:“你們是想説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唐介越次上前,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經做過,恐怕不是粗官。”趙禎悚然,最終採納了言官的建議。 [107]  他回到後宮後,張貴妃遣宦官探問,得知包拯犯顏直諫。等趙禎回到宮中,張貴妃迎上前去,又想為伯父美言。趙禎用袖子擦着臉不耐煩地説:“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126]  而唐介的直諫也給趙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中命人繪製唐介的畫像,掛在温成閣中,並親自題寫文字:“右正言唐介。”唐介去世後,宋神宗把畫像賜給唐介的家人,世人才知曉此事。 [127] 
趙禎對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説:“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對待下人的過失,趙禎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不適與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
趙禎對讀書人也比較寬容。嘉祐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裏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説,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裏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趙禎卻説:“朕設立科舉,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趙禎尚德緩刑,遇到疑難案件,儘量從輕發落,即使對“煸動造反”的,也能區別對待,分清是真要造反,還是發牢騷。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此人應予以嚴懲,趙禎卻説:“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就授其為司户參軍 [123] 
據説,詩人柳永因詞作中“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趙禎,在科舉中被劃掉,於是反唇相譏,説自己是“奉旨填詞” [122]  。但實際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趙禎登基時,他已經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趙禎親政,出於對老年考生的同情,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 [78]  ,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愛戴趙禎,作“願歲歲,天仗裏常瞻鳳輦”來歌頌他。

趙禎為人勤儉

宋仁宗不喜珠飾 宋仁宗不喜珠飾
趙禎不光對人仁慈寬厚,身為九五至尊,但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衣食非常簡樸,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 [128] 
一天早晨,趙禎對近臣説起昨天夜裏失眠腹飢,想吃燒羊肉。近臣問他為什麼不降旨取索,他回答説:“宮禁每有取索,外間便為定製。我怕自此以後每夜都要宰羊,殺生害物。” [69] 
有一次,趙禎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趙禎回宮後,着急的對嬪妃説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趙禎:“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趙禎説:“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趙楨問從哪裏弄來的,臣下答説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説共二十八枚,每枚錢一千。趙楨説:“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二萬八千錢,朕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還有一次,趙禎早晨醒來對近侍説:“昨天晚上朕肚子餓得很,睡不着想吃燒羊。”近侍問道:“陛下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採辦?”趙禎説:“朕如果一開口,下面就因為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擾民,所以還是不開口的好。”
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趙禎説:“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到趙禎去世前不久,中書門下樞密院曾在福寧殿的西合奏事,看見趙禎所用的牀帳、墊具都質樸灰暗,許久未更換。趙禎看着宰相韓琦等人説:“朕居於宮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隨便浪費嗎!” [75] 

趙禎廢后寵妃

趙禎 趙禎
早在劉太后生前,趙禎與太后之間就已存在極大的衝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趙禎明顯地感到太后的專橫。趙禎最初看上了並非官宦卻富有錢財的王蒙正的女兒(遂國夫人),曾向劉太后提起過此事,但武斷的太后根本不予理會,藉口這個王姓女子“妖豔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將這個“姿色冠世”的少女許配給了劉美長子劉從德。劉美即是太后的前夫、銀匠龔美。這一許配卻極大地傷害了趙禎。
趙禎喜歡的姑娘被許給劉從德後,太后也準備儘快為十五歲的皇帝完婚,選了幾個有身份的少女進宮,作為皇后候選人,其中有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郭氏,已故驍騎衞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張美人)。當時趙禎一眼就相中了張氏。本來皇帝選中誰就可以立為皇后,但趙禎的意願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撓。原來,經過太后審視,認為張氏不如郭氏,在未與趙禎商量的情況下,便自作主張以張氏為才人,而冊立郭氏為皇后。張才人「後進位為美人」去世後,趙禎追封其為皇后,當時郭皇后仍在位,這是趙禎在位時期出現的第一次生死兩皇后)。 [86-89]  這一決定又一次使少年趙禎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進而造成此後長時間內皇帝對正宮的冷漠,也直接導致了廢后風波。
郭皇后有劉太后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謙讓和寬容,更是逐漸養成了驕橫自恣的性格。太后死後,她依然舊習不改,仍沿用太后時的規矩,壟斷後宮。而趙禎親政,卻力圖要擺脱太后的影響,其中一項重要變化,就是後宮嬪妃紛紛得寵。當時最受趙禎寵愛的兩個美人是尚氏和楊氏。尚美人的父親封官受賜,恩寵傾動京城,引起郭後的嫉恨,幾番與尚氏發生衝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趙禎面前詆譭皇后。一次,尚氏當着趙禎的面譏諷郭後,郭後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趙禎跑過來勸架,偏巧一巴掌落在趙禎的脖頸上。趙禎大怒,令宦官閻文應傳來宰相呂夷簡,讓他“驗視”傷痕,其實是為其廢后尋求支持。隨後,趙禎下詔,稱皇后無子,願意當道姑,特封淨妃、玉京衝妙仙師,易名淨悟,別居長寧宮。此詔一出,朝廷大譁,甚至引發了台諫官員在皇帝寢宮門前集體進諫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郭後被廢,名義上是她長時間未能生育皇子,實際上是趙禎發泄對已故太后的不滿。
慈聖光獻皇后曹皇后 慈聖光獻皇后曹皇后
郭皇后被廢后,趙禎讓宋綬草擬廢后詔書,其中有“當求德門,以正內治”的話,意思是從有教養的家庭中選取秀女。劉太后雖已不在人世,趙禎也已親政,但在選後的問題上他卻一直未能如願。當時,左右領來一個姓陳的女子進宮,頗得仁宗歡心。陳氏是壽州茶商之女,父親靠捐納謀得一個小官,不具高貴的門第。宋綬説:“陛下若以賤者正位中宮,不就與前日詔書所言背道而馳了嗎?”宰相呂夷簡、樞密副使蔡齊等人也紛紛勸説,負責給趙禎供藥的太監閻士良頗得仁宗信任,他也勸諫仁宗不要娶陳氏。這樣,在眾人的反覆勸説下,趙禎不得不另立中宮,勉強將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選為皇后。
正因為如此,趙禎對這次婚姻似乎也不是很滿意,郭廢后去世後,趙禎下詔追復她為皇后,此時曹皇后在位,這是趙禎在位時期出現的第二次生死兩皇后。 [83]  進入中年以後,趙禎最寵愛的女人是張美人。張美人後進封貴妃,雖然她在死後才被追冊為皇后,但其生前的威勢,並不亞於正宮曹皇后。張貴妃是洛陽人,祖先是吳人,吳越歸宋,其家遷到河南定居。不幸的是其父張堯封進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親在齊國大長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將女兒帶在身邊。大長公主見這個小女孩靈巧可愛,便召入宮中作樂女,那時她才八歲,由宮人賈氏代養。一次宮中宴飲,被趙禎看中得寵,並於慶曆八年(1048年)成為貴妃。張氏在短短几年內,就由末等嬪妃直升至最高等級的貴妃,距離皇后僅一步之遙,可知趙禎對她特別寵愛。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歲的張貴妃暴病身亡。趙禎感念張貴妃生前的柔情與善良,悲痛無比地對左右説,當年顏秀等人發動宮廷叛亂時,張貴妃不顧自身安危,挺身出來保護自己。天下大旱,為了替他分憂,又是張貴妃,在宮中刺臂出血,書寫祈雨的禱辭。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趙禎最後決定用皇后之禮為張貴妃發喪。一生都夢想着登上皇后之位的張貴妃,終於在死後穿上皇后的殮服,享受到宗室、大臣們的參拜告奠。由於擔心朝野的反對,趙禎乾脆在治喪的第四天宣佈追冊貴妃張氏為皇后,賜諡温成。正宮曹皇后在世,卻另追冊貴妃為後,又一次出現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后,如此逾禮之事,曠古未聞。台諫連續上奏反對,趙禎置之不理。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趙禎下令為其輟朝七日,京師“禁樂一月”,京師惟一的活動便是為温成皇后舉喪。 [76]  張貴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國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趙禎仍為其輟朝三日,並親臨其家祭奠。 [77] 
趙禎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生母和愛妃,不顧朝野內外的巨大非議,毅然進行了兩次追冊活動,這種感情是真摯的。同樣,知人善任的趙禎對自己看中的臣子,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會給予相當的信任,這種信任也是坦誠的。但是,早年母后臨朝的陰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憂鬱而又猶疑不定的性格,使得這種信任很難經得起世事滄桑的考驗。

趙禎畫像傳遼

據《邵氏聞見後錄》記載:嘉祐二年(1057年)秋,遼朝曾派使者前來求取趙禎的畫像。朝臣擔心畫像被使用厭勝之術,趙禎説:“朕待虜人誠懇,他們一定不會這樣做。”於是遣使將自己的畫像贈送給遼朝,遼道宗耶律洪基舉行隆重儀式,親迎趙禎畫像。耶律洪基見到畫像後,“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51] 

趙禎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宋朝第三位皇帝,諡號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
嫡母
劉氏
宋真宗皇后,曾撫養趙禎為己子,趙禎即位之初成為太后,臨朝稱制,被趙禎稱為大娘娘。諡號章獻明肅皇后
生母
李氏
宋真宗宸妃,世稱“李宸妃”,諡號章懿皇后。
養母
楊氏
宋真宗淑妃,曾與劉太后一同撫養趙禎,被趙禎稱為小娘娘,稱保慶皇太后。諡號章惠皇后
皇后
郭氏
郭皇后,後被廢為淨妃,趙禎賜名清悟,死後追復為皇后。
曹氏
曹皇后,經歷仁、英、神三朝。諡號慈聖光獻皇后。
張氏
初封美人,即張美人,被追冊為皇后。
張氏
貴妃,即張貴妃,追諡温成皇后
妃嬪
苗氏
封貴妃,即苗貴妃,諡號昭節。
周氏
封貴妃,即周貴妃,諡號昭淑。
俞氏
才人,追贈德妃,即俞德妃
楊氏
修儀,追贈德妃,即楊德妃
馮氏
修容,追贈賢妃,即馮賢妃
董氏
充媛,追贈淑妃,即董淑妃
張氏
追贈賢妃。
張氏
昭容
尚氏
充儀
朱氏
封充儀。
連氏
婕妤
楊氏
封美人。
尚氏
封美人。
兒子
俞德妃,早亡,追封楊王。
母昭節貴妃苗氏(苗貴妃),早亡,追封雍王。
母才人朱氏,早亡,追封荊王。
女兒
趙氏
母昭節貴妃苗氏(苗貴妃),即福康公主,累封莊孝明懿大長帝姬。
趙氏
母俞德妃,即崇慶公主,早亡,追封楚國公主,累封徐國大長公主。
趙氏
母温成皇后張氏,即安壽公主,早亡,追封唐國公主,累封鄧國大長公主。
趙氏
母温成皇后張氏,即寶和公主,早亡,追封越國公主,累封鎮國大長公主。
趙氏
馮賢妃,早亡,追封楚國公主,累封楚國大長公主。
趙氏
早亡,追封魯國公主,累封商國大長公主
趙懿安
母馮賢妃,即隋國公主,早亡,追封吳國公主,累封魯國大長公主。
趙幼悟
母温成皇后張氏,即鄧國公主,同年進封齊國公主早亡,追封韓國公主,累封唐國大長公主。
趙氏
董淑妃,即福安公主,早亡,累封陳國大長公主。
趙氏
周貴妃,即慶壽公主,累封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
趙氏
母董淑妃,即永壽公主,追封袞國大長公主。
趙氏
母周貴妃,即寶壽公主,追封燕、舒國大長公主。
趙氏
母董淑妃,早亡,追封楚國公主,後追封至豫國大長公主。
表格參考資料: [79-83]  [84]  [90-103] 

趙禎主要作品

據《玉海》記載,趙禎有《御製集》100卷 [5]  ,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13首。另據《文獻通考》所載,趙禎還曾“纂古今兵書戰策及書史成敗之跡”,撰《神武秘略》10卷,也已經佚失。 [45] 
部分詩文作品
《句》(其一)、《句》(其二)、《蓮花經贊》、《賞花釣魚》、《送李端懿師鄆》、《挽劉沆》、《幸資善堂》、《賜賦元亨》、《賜劉輝及第》、《賜梅摯知杭州》、《嘉祐六年八月十五日賜林悦二首》(其一)、《合宮歌》
《尊道賦》

趙禎後世紀念

主詞條:永昭陵
宋永昭陵
宋永昭陵(9張)
趙禎去世後埋葬在河南府永安縣(今河南省鞏義市)的永昭陵 [111]  。永昭陵位於嵩山北麓與洛河間丘陵和平地上。陵區以芝田鎮(宋永安縣治)為中心,南北約15公里,東西約10公里。
陵園遵從風水地形堪輿學説,依地勢而就,傍山依水,東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宮”組成,神道兩側的石刻羣形態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更是雕刻史上的傑作。
南宋初年,永昭陵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1998年,永昭陵開始獲修復,現為鞏義市的宋陵公園

趙禎藝術形象

趙禎文學形象

趙禎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名稱
飾演者
1955
電影
1958
電影
1965
電影
1967
電影
金峯
1982
電影
2003
電影
2015
電影
2016
電影
1975
電視劇
1985
電視劇
1986
電視劇
趙宏基
1986
電視劇
1989
電視劇
高培均
1991
電視劇
楊曉
1993
電視劇
1994
電視劇
施羽
1994
電視劇
王官武
1994
電視劇
1994
電視劇
潘志文
1995
電視劇
蔡棣
1995
電視劇
王文聖
2000
電視劇
2001
電視劇
2001
電視劇
2003
電視劇
2004
電視劇
張鐵林
2004
電視劇
2004
電視劇
2004
電視劇
2006
電視劇
2008
電視劇
2008
電視劇
2010
電視劇
2011
電視劇
2011
電視劇
2011
電視劇
2012
電視劇
王皓
2013
電視劇
2013
電視劇
2014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2016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2018
電視劇
小戲骨包青天
2019
電視劇
2020
電視劇
2021
電視劇

趙禎遊戲形象

年份
遊戲名
出現場景
形象圖
2018年
逆水寒
在支線任務“舊億三仙”、“孤城閉”中出現 [85] 
宋仁宗遊戲角色圖 宋仁宗遊戲角色圖

趙禎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9《仁宗紀一》: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諱禎,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
  • 2.    《宋史》卷9《仁宗紀一》:七年,封慶國公。八年,封壽春郡王,講學於資善堂。天禧元年,兼中書令。明年,進封升王。
  • 3.    《宋史》卷12《仁宗本紀》:(嘉祐)八年……二月癸未,帝不豫……三月……辛未,帝崩於福寧殿,遺制皇子即皇帝位,皇后為皇太后,喪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務從儉約。諡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十月甲午,葬永昭陵。
  • 4.    《宋史·卷九·本紀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4]
  • 5.    王應麟.《玉海》:廣陵書社,2007-12
  • 6.    陳詩宇.玉座塵消硯水清 龍髯不動彩毫輕 兩宋御容與所繪冠服[J].紫禁城,2020(02):41.
  • 7.    《宋史》卷9記載趙禎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同書卷12則稱其於“(嘉祐)八年……三月……辛未(二十九日),帝崩於福寧殿”。今以中國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換算,其生卒年分別為儒略曆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 8.    《宋史》卷9《仁宗紀一》:章獻皇后無子,取為己子養之。
  • 9.    《宋史·卷九·本紀第九》:天性仁孝寬裕,喜愠不形於色。七年,封慶國公。八年,封壽春郡王,講學於資善堂。天禧元年,兼中書令。
  • 10.    《續資治通鑑》卷34:八月,丁酉,羣臣上表請立皇太子,不允;表三上,許之。……甲辰,立升王受益為太子,改名禎,大赦天下。
  • 1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92:(天禧二年八月)甲辰,立升王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禎。
  • 12.    《宋史》卷9《仁宗紀一》:明年,進封升王。九月丁卯,冊為皇太子,以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
  • 13.    《宋史》卷9《仁宗紀一》:乾興元年二月戊午,真宗崩,遺詔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權處分軍國事。
  • 14.    趙禎像取自南薰殿舊藏《歷代聖賢像冊》。
  • 15.    師晟,鄧民軒 編著.范仲淹立身行事九九方略: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09:209
  • 16.    《臨川集》卷91《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誌銘》:當是時,上數以天下事責大臣,慨然欲有所為,蓋其志多自公發。
  • 17.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18.    《宋史》卷13《英宗本紀》:四歲,仁宗養於內。寶元二年,豫王生,乃歸濮邸。
  • 19.    《宋史》卷313《文彥博傳》:三年正月,帝方受朝,疾暴作,扶入禁中。……帝疾愈,彥博等始歸第。當是時,京師業業,賴彥博、弼持重,眾心以安。
  • 2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二》(嘉祐元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04]
  • 21.    《宋史》卷13《英宗本紀》:七年八月……戊寅,立為皇子。癸未,改今名。
  • 22.    《宋史》卷312《韓琦傳》:帝既連失三王,自至和中病疾,不能御殿。中外惴恐,臣下爭以立嗣固根本為言,包拯、範鎮尤激切。積五六歲,依違未之行,言者亦稍怠。至是,琦乘間進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繫。自昔禍亂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建立,何不擇宗室之賢者,以為宗廟社稷計?”帝曰:“後宮將有就館者,姑待之。”已又生女。一日,琦懷《漢書·孔光傳》以進,曰:“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猶能如是,況陛下乎。願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可者。”又與曾公亮、張昇、歐陽修極言之。會司馬光、呂誨皆有請,琦進讀二疏,未及有所啓,帝遽曰:“朕有意久矣,誰可者?”琦皇恐對曰:“此非臣輩所可議,當出自聖擇。”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請其名,帝以宗實告。宗實,英宗舊名也。琦等遂力贊之,議乃定。
  • 23.    《後山談叢》卷3:仁宗崩,計於契丹,所過聚哭。既訃,其主號慟執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識兵矣!”葬而來祭,以黃白羅為錢,他亦稱是。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餘時為童,與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師小兒會闕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數百人,有司不能禁。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
  • 24.    《邵氏聞見後錄》卷1: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 25.    范仲淹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6-07-11]
  • 26.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 27.    高文德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2:521
  • 28.    《宋史》卷292《丁度傳》:(丁)度著《邇英聖覽》十卷、《龜鑑精義》三卷、《編年總錄》八卷,奉詔領諸儒集《武經總要》四十卷。
  • 29.    黃達權等.中國兵書集成(3-5):遼瀋書社,1988-08
  • 30.    《宋史》卷9《仁宗紀一》:天聖元年……十一月……戊午,置益州交子務。
  • 31.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時又禁近臣置別業京師及寺觀毋得市田。……後承平浸久,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 32.    趙禎畫像取自明朱天然《歷代古人像贊》。
  • 33.    李強.論北宋守成之君宋仁宗.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
  • 34.    《宋史》卷9《仁宗紀一》:(天聖)五年……十一月……壬寅,復作指南車。
  • 35.    《宋史》卷9《仁宗紀一》:八年……十二月癸未,加恩百官。辛丑,西平王趙德明、交阯王李德政並加賜功臣。
  • 36.    《宋史》卷9《仁宗紀一》:乾興元年……夏四月……丙寅,交州來貢。……十一月……南平王李公藴遣使進貢。……(天聖)五年……是歲,甘州及南平國王李公藴遣人來貢。……六年……五月乙未朔,交阯寇邊。
  • 37.    黎崱 著,武尚清 點校.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296
  • 38.    《宋史》卷9《仁宗紀一》:七年……夏四月……辛卯,南平王李公藴卒,其子德政遣人來告,以為交阯郡王。……八年……十二月癸未,加恩百官。辛丑,西平王趙德明、交阯王李德政並加賜功臣。
  • 39.    《宋史》卷9《仁宗紀一》:六年……是歲,甘州、三佛齊來貢。
  • 40.    《宋史》卷9《仁宗紀一》:(天聖)八年……是歲,高麗、占城、邛部川都蠻來貢。
  • 41.    《宋史》卷9《仁宗紀一》:天聖元年……是歲,甘、沙州來貢……。二年……是歲,龜茲、甘肅來貢。……三年……是歲,龜茲、甘州、于闐來貢。……五年……是歲,甘州及南平國王李公藴遣人來貢。……六年……是歲,甘州、三佛齊來貢。……九年……龜茲、沙州來貢。
  • 42.    《書史會要·卷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43.    《澠水燕談錄·卷九》:仁宗天縱多能,尤精書學。凡宮殿門觀,多帝飛白題榜,勳賢神道,率賜篆螭首。
  • 44.    《宋史·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18]
  • 45.    《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一·經籍考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19]
  • 46.    《臨川集·卷四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47.    歷代名臣奏議 15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48.    《蘇東坡全集·卷三十四·敍二十五首》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11-20]
  • 49.    《蘇東坡全集·卷八十八·墓誌銘二首》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11-20]
  • 5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七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51.    《邵氏聞見後錄·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2]
  • 52.    侯忠義等 主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説 1: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10:281
  • 53.    趙禎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54.    《北窗炙輠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55.    《豫章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5-30]
  • 56.    《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57.    莊仲方 編.中華傳世文選 南宋文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529
  • 58.    《宋史全文·卷七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1]
  • 59.    《宋史全文·卷八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1]
  • 60.    《宋大事記講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5-30]
  • 61.    《宋寶祐四年登科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2-18]
  • 62.    《宋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0]
  • 63.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0]
  • 64.    《宋史·卷三十五·本紀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6]
  • 65.    《皇明經世文編·卷一百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8]
  • 66.    《立齋遺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67.    《皇明經世文編·卷一百五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8]
  • 68.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69.    虞雲國 著.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4:158-160
  • 70.    《五雜俎·卷十五·事部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71.    王夫之.船山遺書 第6卷(詞條所引內容取自《宋論》卷4):1999,北京出版社:3390
  • 72.    《讀史剩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73.    宋史演義: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2]
  • 74.    宋史演義: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2]
  • 75.    《續資治通鑑》卷61:丙戌,中書、樞密院奏事於福寧殿之西合,見帝所御幄亦、裀褥皆質素暗弊,久而不易。帝顧韓琦等曰:“朕居宮中,自奉正如此耳。此亦生民之膏血也,可輕費之哉!”
  • 7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6:(至和元年):初,有司請依荊王故事,輟視朝五日,或欲更增日,聽上裁,乃增至七日。……丁丑,追冊貴妃張氏為皇后,賜諡温成。……禁京城樂一月。
  • 7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6:(至和元年):壬申,温成皇后母楚國太夫人曹氏卒,輟視朝三日,幸其第臨奠。
  • 7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4:(景祐元年):癸未,詔曰:“朕念天下士鄉學益蕃,而取人之路尚狹,或棲遲田裏,白首而不得進。其令南省就試進士、諸科,十取其二。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嘗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及嘗預先朝御試,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自此率以為常。本紀雲特奏名者,差其舉與年,視舊格稍優之,率以為常,此據本志。
  • 79.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8]
  • 80.    《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8]
  • 81.    《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8]
  • 82.    《宋史》卷10《仁宗紀二》:(明道二年)十一月……乙丑,追冊美人張氏為皇后。
  • 83.    《宋史》卷10《仁宗紀二》:(景祐)三年春正月壬辰,追復郭氏為皇后。
  • 84.    《宋史》卷12《仁宗紀四》:至和元年春正月……癸酉,貴妃張氏薨,輟視朝七日,禁京城樂一月。丁丑,追冊為皇后,賜諡温成。
  • 85.    逆水寒法場疑雲探索劇情任務介紹  .遊民星空[引用日期2021-01-10]
  • 86.    《宋史》卷10《仁宗紀二》:(明道二年)十一月......乙丑,追冊美人張氏為皇后。甲戌,贈寇準為中書令。十二月丙申,復置提點刑獄。丁酉,詔諸路轉運使、副,歲遍歷所部,仍令州軍具所至月日以聞。甲辰,以京東飢,出內藏絹二十萬代其民歲輸。乙巳,詔修周廟。丁未,詔台官非中丞、知雜保薦者勿任。戊申,出宮人二百。乙卯,廢皇后郭氏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居長寧宮。
  • 87.    《宋史》卷242《仁宗郭皇后傳》:仁宗郭皇后......天聖二年,立為皇后。初,帝寵張美人,欲以為後,章獻太后難之。後既立,而頗見疏。其後尚美人、楊美人俱幸,數與後忿爭......。
  • 8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4:天聖四年(夏四月)......丁巳......天聖初,驍騎衞上將軍張美曾孫女與郭後同入宮,上意屬之,將選為後,而太后固欲立郭後,於是,以張氏為才人......
  • 8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6:天聖六年......九月......癸丑,以才人張氏為美人。時張氏已被疾,後五日卒。
  • 90.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豫國大長公主,嘉佑六年閏八月薨,追封楚國。《王安石文集 皇故第十三女追封楚國公主制》:「 :先王制禮,有卑尊疏戚之宜,惟至親〔得〕以致悼痛之恩,惟至貴得以極褒崇之意。皇故第十三女,方在襁褓,尚其有成;位號未正,奄與物化。蓋王姬之車服下後一等,而不視其夫,情文之隆,於是為稱。則雖夭閼,其(弭)可弭忘 追命啓封,胙之全楚。以終天性之愛,且慰幽穸之靈焉。可。」治平元年六月,追封韓國長公主。元符三年十二月,改封豫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儼大長帝姬。
  • 91.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陳國大長公主,嘉佑五年五月封福安。《歐陽修文集 皇第九女封福安公主制》:「門下:朕稽有國之彝章,着皇女之稱謂。取其主以同姓,所以見王體之尊;必也錫之美名,所以彰禮命之寵。載涓吉日,敷告在庭。皇第九女岐嶷之姿,有生知之異稟;柔順之質,得天性之自然。方嚴保傅之規,以養肅雍之德。俾遵舊典,褒以徽章。嘉乃妙齡,盛哉儀服。考僉言而惟允,非予意之敢私。嗚呼!隆仁德以厚親,茲惟教愛;習圖史而循法,繄乃夙成。祗若訓言,往膺渙渥(一作命)。可封福安公主。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主者施行。」八年五月,進封康國長公主。治平四年正月,封鄭國大長公主。閏三月薨,追封秦國。元符三年三月,封陳國。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齊大長帝姬。張方平《樂全集 秦國大長公主墓誌銘》:「秦國大長公主,仁宗皇帝第九女也。母曰淑妃董氏。嘉佑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誕生。嘉佑初,仁宗違裕,淑妃奉侍勤瘁,帝心察而憐之,眷遇甚渥,故主愛亦隆。五年,封福安公主。八年,英宗纂御,進封康國長公主。治平四年,今上踐阼,加號鄭國大長公主。閏三月二十三日薨,年八歲。主雖妙齡,地居尊(蜀)[屬]。在仁宗有允女之寵,於英宗處天妹之重。今上當太主之貴,而太皇太后盡鞠育之慈,皇太后敦諸姑之好。可謂生而極盛,榮之致也。主既終三年之制,復值大行之恤,性資純孝,情深攀慕,日課佛經,間或 饌。積毀癯瘠,感疾遂浸。三宮軫懷,日就臨問,親嘗醫劑,奄然無瘳。美玉韜華,明珠晦色。琅函金簡,應圖課以暫來;矞雲景星,見光靈而遽返。中闈傷慟,掖庭哀送。四月二日,菆塗於奉先資福精舍,上為輟視朝五日,(逡)[追]襚秦國大長公主。秋八月,從英宗皇帝龍韞,歸穸昭陵外(城)[域],別用滷薄儀物以從,蓋舊禮也。有詔近臣,刊辭樂石。銘曰:月渚仙(俄)[娥]之仁,密賜擁全之惠。伸福而壽,既安且寧。微災頓消,妙氣來集。」 ,星潢帝女。周美天妹,漢尊太主。初解文褓,承禧紫房。穠華鳳彩,秀色龍章。素瑟未工,玉簫方習。黼渥愛隆,雲軿回急。三宮慈渥,五陵神隩。逝不可留,吁嗟大早!」《秦國文恭公集 集禧觀開啓福安公主禳災道場青詞》:「伏以神輦宅中,嶽祠峙左。據國陽之勝勢,嚴館御之尊容。時屬仲商,眷惟愛女。粵居 齒,用禱琳庭。慮氣運之交乘,或星躔之臨燭。特營祠醮,恭致禬禳。仰祈陰。
  • 92.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唐國大長公主,慶曆四年十二月賜號保慈崇(祜)[佑]大師,名幼悟。五年四月封鄧國。是月改齊國,落師號。尋薨,追封韓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燕國。治平元年六月,追封秦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唐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慎大長帝姬。張方平《樂全集 皇第八女追封韓國公主石記文》:「慶曆紀年,龍集作噩,孟夏二十五日辛亥,皇第八女齊國公主薨,出斂于都城西普濟佛舍,以須即遠。宸衷愴悼,有詔追封於韓,再不視垂拱朝。甲寅,為舉哀於後苑。 臣敍班,慰於崇政殿門之外。時皇族楚國太夫人之喪歸祔潤恭靖王之兆,故因其儀仗,載堲周以軿車。五月丁卯,葬諸永安陵園,本朝之故(曲)[典]也。公主以癸未季冬十日,實啓裼衣之慶。生而明秀,自然温靖。每省中建道場,聞梵唄鐃磬之音,輒有悦色,以故嘗依浮圖,法號為保慈崇佑大師。及是疾良美,乃下制改封於鄧,再進大國於齊。噫!稟和天粹,託體帝家,以鍾念於淵慈,故薦膺於寵數。(故)[胡]不遐壽,永享我福,早歲逝矣,彼蒼何哉!不歸兜率之宮,親承受記;必向迦羅之國,還復下生。被旨諲文,用識幽穸。謹記。
  • 93.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徐國大長公主,寶元二年九月封崇慶。慶曆二年五月薨,追封楚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周國。治平元年五月,追封唐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徐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和大長帝姬。 鄧國大長公主,慶曆二年五月封安壽。是月薨,追封唐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漢國。治平元年五月,追封魏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鄧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順大長帝姬。 鎮國大長公主,慶曆三年封寶和。是月薨,追封越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秦國。治平元年六月,追封楚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鎮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定大長帝姬。 楚國大長公主,慶曆三年八月薨,追封鄆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魏國。治平元年六月,追封吳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楚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禧大長帝姬。 商國大長公主,慶曆二年八月薨。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魯國。治平元年六月,追封陳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商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宣大長(公主)[帝姬]。 魯國大長公主,慶曆四年五月賜號崇因保佑大師,名懿安。是月薨,追封隋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吳國。治平元年六月,追封燕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魯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夷大長帝姬。
  • 94.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嘉佑五年封慶壽,進惠國。治平四年五月,進許國大長公主,降右領軍衞大將軍錢景臻。改韓、周、燕國。徽宗朝進秦、魏兩國。政和三年,更封令德景行大長帝姬。建炎初復公主號,改封秦、魯國。紹興十五年薨,諡(明)[賢]穆。
  • 95.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兗國大長公主,嘉佑六年三月封永壽。八年五月,進封榮國長公主。治平四年正月,進封邠國大長公主。熙寧九年十一月,改魯國。十二月,降左領軍衞大將軍曹詩。元豐六年十二月薨,追封荊國,賜諡賢懿。元符二年,追封秦國。元符三年二月,追封兗國。政和四年六月,特追封賢懿恭穆大長帝姬。
  • 96.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燕、舒國大長公主,嘉佑六年三月封寶壽。八年五月,進封順國長公主。治平四年正月,進封冀國大長公主。元豐五年十二月,改魏國。是月,降開州團練使郭獻卿。八年四月,進封楚國。元符三年三月,改吳國。崇寧五年十二月,進封吳、越國。大觀二年二月,改封秦、兗國。政和二年正月薨,追封燕、舒國,賜諡懿穆。四年正月,改封懿穆大長帝姬。
  • 97.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魯國大長公主,慶曆四年五月賜號崇因保佑大師,名懿安。是月薨,追封隋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吳國。治平元年六月,追封燕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魯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夷大長帝姬。
  • 98.    《宋史》卷242《馮賢妃傳》:馮賢妃,東平人。曾祖炳,知雜御史;祖起,兵部侍郎。妃以良家女,九歲入宮。及長,得侍仁宗,生邢、魯國二公主。封始平郡君。帝將登其品秩,力辭不拜。養女林美人得幸神宗,生二王而沒,王尚幼,妃保育如己子。累加才人、婕妤、修容。在禁掖幾六十年,始終五朝,動循禮度。薨,年七十七,贈賢妃。
  • 99.    《宋會要輯稿·后妃三》:貴妃董氏天頭原批雲:「仁宗貴妃董氏。」,嘉佑四年自御侍縣君為貴人,五年進美人,固辭,請回授其父一官,許之。六年七月進婕妤,九月進充媛,是月卒,贈淑妃。元符三年四月贈貴妃。生莊謹(此處有誤,應為莊儼)大長公主、莊齊大長公主、賢懿恭穆大長公主。
  • 100.    《宋會要·輯稿·后妃三》:仁宗貴妃周氏,嘉祐四年六月自御侍安定郡君為美人,五年七月進婕妤,八年三月進婉容,熙寧九年三月進賢妃,元豐五年十二月進德妃,八年四月進淑妃,元符三年正月進貴妃。生令德景行大長帝姬、懿穆大長帝姬。
  • 10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7:(慶曆二年)八月壬申朔,皇第六女卒,母御侍楊氏也,生才六日。
  • 10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4:(寶元二年)九月......己亥,皇長女封福康公主,次女封崇慶公主,福康母曰苗昭容,崇慶母曰俞婕妤。
  • 103.    《宋會要輯稿·帝系八》:商國大長公主,慶曆二年八月薨。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魯國。治平元年六月,追封陳國長公主。元符三年三月,改封商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宣大長(公主)[帝姬]。
  • 10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36:元豐六年閏六月二十五日條:庚子,王珪等請上仁宗徽號曰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英宗曰體乾膺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神宣孝。詔以羣臣所上請於本廟本室。
  • 105.    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宋會要輯稿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
  • 106.    《宋史·卷十·本紀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9]
  • 10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69:(皇祐二年)己未,三司使、户部侍郎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節度使、景靈宮使。……庚申,又加張堯佐同羣牧制置使。……癸亥,知諫院包拯等言:……初,執政希上旨,一日除堯佐四使,又以王舉正重厚寡言,同日授御史中丞。朝議意舉正儒懦,或迤邐退避,動經浹旬,則堯佐之命必遂行,論諫弗及矣。甲子,舉正遂告謝上殿,力言擢用堯佐不當。……疏入不報。戊辰朝退,舉正留百官班廷諍,復率殿中侍御史張擇行、唐介及諫官包拯、陳旭、吳奎於上前極言,且於殿廡切責宰相。上聞之,遣中使諭旨,百官乃退。唐介傳雲:堯佐一日除四使,介與諫官包拯等七人力爭,又請中丞王舉正留百官班,卒奪堯佐二使。所稱七人,蓋中丞王舉正,殿中張擇行、唐介,諫官包拯、陳旭、吳奎,餘一人未詳。時李兑實為知雜御史,而兑本傳不載兑嘗有言,當考。又張耒明道雜志雲:嘉祐中,嘗欲除張堯佐節度使,陳秀公作中丞,與全台上殿爭之。仁宗初盛怒,迎謂之曰:「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粗官,何用爭?」唐質肅公作御史裏行,最在眾人後,越次而前曰:「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上竦然,而堯佐之命竟罷。
  • 108.    《宋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9]
  • 109.    《宋史》卷11《仁宗本紀三》:(慶曆八年)閏月……辛酉,親從官顏秀等四人夜入禁中謀為變,宿衞兵捕殺之。
  • 110.    《宋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9]
  • 111.    《宋會要輯稿·帝系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9]
  • 112.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9]
  • 113.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114.    楊仲良 撰.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第2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880
  • 115.    《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16]
  • 116.    《宋史》卷242《李宸妃傳》: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錢氏,為金華縣主簿;父仁德,終左班殿直。初入宮,為章獻太后侍兒,莊重寡言,真宗以為司寢。既有娠,從帝臨砌台,玉釵墜,妃惡之。帝心卜:釵完,當為男子。左右取以進,釵果不毀,帝甚喜。已而生仁宗,封崇陽縣君;復生一女,不育。進才人,後為婉儀。仁宗即位,為順容,從守永定陵。
  • 117.    《宋史》卷242《李宸妃傳》:明道元年,疾革,進位宸妃,薨,年四十六。初,章獻太后欲以宮人禮治喪於外,丞相呂夷簡奏禮宜從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頃,獨坐簾下,召夷簡問曰:“一宮人死,相公云云,何歟?”夷簡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無不當預。”太后怒曰:“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夷簡從容對曰:“陛下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是喪禮宜從厚。”太后悟,遽曰:“宮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簡乃請治用一品禮,殯洪福院。夷簡又謂入內都知羅崇勳曰:“宸妃當以後服殮,用水銀實棺,異時勿謂夷簡未嘗道及。”崇勳如其言。
  • 118.    《宋史》卷242《李宸妃傳》:後章獻太后崩,燕王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尊宸妃為皇太后,諡壯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宮,親哭視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銀養之,故不壞。仁宗嘆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劉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廟曰奉慈。又即景靈宮建神御殿,曰廣孝。慶曆中,改諡章懿,升祔太廟。拜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寵賚甚渥。既而追念不已,顧無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瑋。
  • 119.    趙中男 主編.明代宮廷政治史 下:故宮出版社,2015-11:565
  • 120.    朱一玄,劉毓忱 編.水滸傳資料彙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5:167
  • 121.    《宋論》卷4《仁宗》:仁宗自明道二年劉後殂始親政,訖乎帝崩,三十年,兩府大臣四十餘人。夷考其人,韓、富、範、杜諸公之大節炳然者,若而人矣。抑若呂夷簡、夏竦、陳執中、高若訥,清議所交謫者,抑繁有徒。他如晏殊、宋庠、王鬷、丁度之浮沉而無定守者抑與焉。其進也,不固進也,俄而退矣;其退也抑未終退也,俄而又進矣。人言一及而輒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或大過已章而姑退之,或一計偶乖而即斥之。且諸人者,皆有所懷來,持以為用,一得位而即圖嘗試;而所與倡和以伸其所為者,勃然蹶起,乘所宗主者之大用,以急行其術。計此三十年閒,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吏無適守,民無適從,天下之若驚若騖、延頸舉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  數進而數退者,或賢或佞,固不可保矣。則政之所繇亂,民之所繇傷,非但小人之亟代君子,君子之澤不及下逮也。以君子亟代君子,其同也,則何取乎代之?其異也,則亦旦之令不保於夕也。且以君子而亟代小人,吏民既已受小人之虐,而降心茹荼以從之,從之已夙,亦不得已而安之,而代之者又急反焉,則前勞費而後效亦不易收;且抑不敢信以為可久,而志愈惑,力愈詘矣。況以小人而亟代小人,小人者,各有其私以相傾而相制者也,則且託於鋤奸革弊之大名以搖天下。為害之實相若也,而名與法,則紛糾雜出而不可紀。進者退矣,已而退者又進矣。輸忠者無可釋之憂疑,懷奸者挾危機以觀望。自非清剛獨立之端士,且遊移以冀兩容;雖以利病昭著之謀猷,亦乍行而無成績。害者害,而利者亦害;邪者邪,而貞者不能固保其貞。舉棋之不定也,築室之不成也,以求社稷生民之安平鞏固於百年也,其可得乎?
  • 122.    《堯山堂外紀·卷四十五·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8]
  • 123.    《曲洧舊聞》卷1:予在太學時,見人言仁宗時,蜀中一舉子獻詩於成都府。某人忘其姓名,雲: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知府械其人付獄,表上其事。仁宗曰:“此乃老秀才,急於仕宦而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參軍,不釐事務,處於遠小郡。”其人到任,不一年,慚恧而死。
  • 124.    《曲洧舊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125.    《曲洧舊聞》卷1:一日朝退,至寢殿,不脱御袍,去幞頭曰:“頭癢甚矣,疾呼梳頭者來。”及內夫人至,方理髮,次見御懷中有文字,問曰:“官家,是何文字?”帝曰:“乃台諫章疏也。”問其所言何事,曰:“霖淫久,恐陰盛之罰,嬪御太多,宜少裁減。”掌梳頭者曰:“兩府、兩制家中,各有歌舞,官職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官家根底剩有一兩人,則言陰盛須待減去,只教渠輩取快活。”帝不語久之,又問曰:“所言必行乎?”曰:“台諫之言,豈敢不行。”又曰:“若果行,請以奴為首。”蓋恃帝寵也。帝遂起,呼老中貴及夫掌宮籍者,攜籍過後苑。有旨戒閽者曰:“雖皇后,不得過此門來。”良久,降指揮,自某人以下三十人盡放出宮,卧房所有,各隨身,不得隱落。仍取內東門,出盡,文字回奏。時迫進膳,慈聖慮帝御匕箸後時,亟遣,莫敢少稽滯。既而奏到,帝方就食。終食,慈聖不敢發問。食罷進茶,慈聖雲:“掌梳頭者,是官家常所嬖愛,奈何作第一名遣之?”帝曰:“此人勸我拒諫,豈宜置左右。”慈聖由是密戒嬪侍,勿妄言、無豫外事,汝見掌梳頭者乎,官家不汝容也。
  • 126.    《曲洧舊聞》卷1:張堯佐除宣徽使,以廷論未諧,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將御朝,温成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對,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為罷之。温成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説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 127.    《曲洧舊聞》卷1:唐質肅公在諫垣日,仁宗密令圖其像,置温成閣中,御題曰:右正言唐介。時猶衣綠,外庭不知。逮質肅薨於位,裕陵澆奠,索畫影看曰:“此不見後生日精神。”乃以此畫像賜其家人,始知之,乃嘆仁宗之用意深不可及也。
  • 128.    《曲洧舊聞》卷1:仁宗儉德,殆本於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當未明求衣之時,嬪御私易新衣以進,聞其聲輒推去之。遇浣濯,隨破隨補,將遍猶不肯易。左右指以相告,或以為笑,不恤也。當時不唯化行六宮,凡命婦入見,皆以盛飾為恥,風動四方,民日以富。比之崇儉之詔屢掛牆壁,而汰侈不少衰,蓋有間也。
  • 129.    《鐵圍山叢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130.    沈乃文 主編.明別集叢刊 第1輯 第3冊(所引內容取自《新喻梁石門先生集》):黃山書社,2013-03:549
  • 131.    李贄 著;張建業 主編;劉幼生 整理.李贄文集 第6卷 史綱評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05:475
  • 132.    宋仁宗趙禎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4]
  • 133.    《宋史》:(嘉祐八年三月)辛未,帝崩於福寧殿,遺制皇子即皇帝位,皇后為皇太后,喪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 134.    《宋史 夏國傳》:四年,始上誓表言:"兩失和好,遂歷七年,立誓自今,願藏盟府。其前日所掠將校民户,各不復還。自此有邊人逃亡,亦毋得襲逐。臣近以本國城砦進納朝廷,其栲栳、鎌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邊境蕃漢所居,乞畫中為界,於內聽築城堡。凡歲賜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乞如常數,臣不復以他相干。乞頒誓詔,蓋欲世世遵守,永以為好。倘君親之義不存,或臣子之心渝變,使宗祀不永,子孫罹殃。"詔答曰:"朕臨制四海,廓地萬里,西夏之土,世以為胙。今乃納忠悔咎,表於信誓,質之日月,要之鬼神,及諸子孫,無有渝變。申覆懇至,朕甚嘉之。俯閲來誓,一皆如約。"十二月,遣尚書祠部員外郎張子奭充冊禮使,東頭供奉官、閣門祗候張士元副之。仍賜對衣、黃金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冊以漆書竹簡,籍以天下樂錦。金塗銀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國主印",錦綬,塗金銀牌。緣冊法物,皆銀裝金塗,覆以紫繡。約稱臣,奉正朔,改所賜敕書為詔而不名,許自置官屬。使至京,就驛貿賣,宴坐朵殿。使至其國,相見用賓客禮。置榷場於保安軍及高平砦,第不通青鹽。然宋每遣使往,館於宥州,終不復至興、靈,而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
  • 135.    《宋史 夏國傳》:嘉祐二年,遂團兵宿境上。逮三月,增至數萬人,守將斂兵弗與戰。知麟州武戡築堡於河西,以為保障。役既興,戡率將吏往按視,遇夏人於沙鼠浪,戡與管勾郭恩等欲止,而走馬承受黃道元以言脅之,遂夜進至卧牛峯,見烽舉,且鼓聲,道元猶不信,比明,至忽裏堆,與夏人相去才數十步,遂合戰。自旦至食時,夏人四面合擊,眾大潰,戡走,恩與道元及兵馬監押劉慶等被執。安撫司遣李思道、孫兆往議疆事,而訛龐驁不聽。久之,太原府、代州兵馬鈐轄蘇安靜得夏國呂寧、拽浪撩黎來合議,乃築堠九,更新邊禁,要以違約則罷和市,自此始定。諒祚忌訛龐專,或告訛龐將叛,諒祚討殺之,夷其族。已而請去蕃禮,從漢儀。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