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沅

鎖定
畢沅(1730年9月29日-1797年8月24日) [32] 湘蘅,一字秋帆,小字潮生,自號靈巖山人,祖籍安徽休寧,生於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中國清朝乾嘉時期官員、學者。 [30] 
畢沅自幼受母親張藻養育成人,學習《詩經》《離騷》,十歲能詩,通曉聲韻。後師從學者沈德潛惠棟,學問日進。乾隆十八年(1753年),畢沅中舉人。後授內閣中書,遷軍機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狀元及第,被授為翰林院修撰。歷任翰林侍讀學士太子左庶子鞏秦階道道台安肅道道台、陝西按察使陝西巡撫河南巡撫湖廣總督等職。期間曾處理河南賑災,荊州治水等重大事務。後因事被貶為山東巡撫。乾隆六十年(1795年),復授湖廣總督,兼署巡撫。石三保起義爆發後,畢沅奉命到荊州、常德等地籌辦糧餉、軍火;又率軍鎮壓湖北聶傑人起義。因鎮壓各地白蓮教起義有功,被賞輕車都尉世職。嘉慶二年(1797年),畢沅因積勞成疾,在湖南辰州軍營逝世。 [30]  獲贈太子太保。不久後受和珅案牽連,被坐罪抄家,革除世職。 [17] 
畢沅位居地方軍政要職二三十年,在救災撫卹、穩定邊關等方面頗有政績。 [37]  在陝西巡撫任上,他親赴山野,考察文物古蹟,制定措施,保護古代帝王陵墓,修整碑林。在其幕府眾多學者的幫助下,編成《關中勝蹟圖志》《關中金石記》等著作。 [31]  畢沅於經史、小學、地理無不通曉,著有《傳經表》《説文解字舊音》《音同義異辨》《續資治通鑑》等。他又善為詩,有《靈巖山人詩集》傳世。 [30] 
全    名
畢沅
別    名
潮生
纕蘅、秋帆
靈巖山人
所處時代
清朝中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
出生日期
1730年9月29日(雍正八年八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
1797年8月24日(嘉慶二年七月三日)
主要成就
編纂《續資治通鑑》
主要作品
續資治通鑑
關中勝蹟圖志
靈巖山人詩集
靈巖山人文集 等
最高官職
湖廣總督太子太保(贈)
爵    位
二等輕車都尉

畢沅人物生平

畢沅求學時期

雍正八年八月十八日(1730年9月29日),畢沅出生於鎮洋(今江蘇太倉)。畢氏先世居於安徽休寧,至明代時避居蘇州崑山,又遷居太倉州,後太倉州中畢氏居住地被另設為鎮洋縣,畢沅家遂佔籍鎮洋。 [28] 
畢沅幼年失父,由母親張藻養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教授畢沅《毛詩》《離騷》,畢沅能做到過目成誦。他十歲時知悉聲韻,十二歲習制舉義,十五歲能作詩。稍長之後,至蘇州靈巖山讀書,跟隨著名學者沈德潛惠棟從學,學業大為長進。 [29] 

畢沅一舉奪魁

乾隆十八年(1753年),畢沅於順天府鄉試中舉人
畢沅像 畢沅像 [1]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舉人身份授內閣中書,負責撰擬、結寫詔令。後來入值軍機處,擔任素有“小軍機”之稱的軍機章京,負責撰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 [2]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畢沅參加會試。四月參與殿試,五月被乾隆帝擢為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 [41]  [39] 
畢沅中狀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42]  。他的仕途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遷左庶子 [3] 

畢沅治理陝甘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以其“才可大用,非詞臣能盡其所藴”,特旨補授甘肅鞏秦階道 [39]  曾隨總督明山出關堪查屯田。後調安肅道道員。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二月,授陝西按察使 [43]  。乾隆帝出巡,畢沅朝見,奏告甘肅大旱,乾隆帝詔賑濟,免速欠田賦400萬。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擢陝西布政使。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擢陝西巡撫。黃河、洛水、渭河氾濫成災,開倉賑濟,救了若干人的性命。募民開墾荒地80餘頃。疏渠灌田。置姬氏《五經》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墓。繕修華岳廟等名勝古蹟。徵集碑刻,儲藏於學宮。 [4]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賞戴花翎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聽説有個叫高樸的官員在葉爾羌私採玉石,運送回京。畢沅逮捕審訊高樸的僕人,沒有問出什麼。乾隆帝降旨斥責畢沅草率。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因母親張藻去世,畢沅離職守喪。 [5]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陝西巡撫缺員,乾隆帝詔:“畢沅在西安任職很久,在家守喪快一年了。特命畢沅署理陝西巡撫。這是特殊情況,不是開在職守喪的先例。” [6]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甘肅河州發生內亂,畢沅會同西安將軍伍彌泰提督馬彪等率兵前往鎮壓,事平論功,乾隆帝賞畢沅一品頂戴。甘肅一些州縣謊報災情,冒領賑濟,畢沅未據實參奏,乾隆帝讓畢沅自行定罪。畢沅請罰款白銀5萬兩,以充軍餉。御史錢灃奏劾畢沅之罪應與冒賑等同,當照冒賑議處。 [39]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降旨,褫奪一品頂戴,降為三品。 [7]  [39]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復為一品頂戴。守喪期滿,實授陝西巡撫。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甘肅再度發生內亂,畢沅遣兵鎮壓,受到乾隆帝的獎勵。 [8] 

畢沅歷撫豫荊

圖片 圖片 [1]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調為河南巡撫 [44]  。畢沅上疏指出黃河北岸一帶連年乾旱,租税收不上來,倉廩空虛,請截留漕糧二十萬石備用。並不得私自囤積糧米,以平糧價。疏通賈魯河惠濟河以利漕運。他的奏請皆獲詔準。奉詔去調查淮水發源地,查明源自桐柏山。乾隆帝御寫《淮源記》賜他。 [9]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賞賜黃馬褂,擢湖廣總督伊陽縣(今河南汝陽)殺官首犯秦國棟等人遲遲沒有緝獲,乾隆帝降旨責斥,將他罷歸陝西巡撫。 [10]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在荊江決口,乾隆帝覆命畢沅為湖廣總督。畢沅到任,上疏:“長江自松滋(今屬湖北)流至荊江萬城堤,折而東北流,荊水無處散泄。請築對岸楊林洲土坎、雞嘴石壩,逼水南流,衝涮洲沙,可克壅遏。”又請修築襄陽等處堤壩,鑿四川、湖北一帶長江的險灘,便於雲南鋼鐵的漕運。同年底,章學誠到武昌署投入他的幕下,他在武昌水陸街擇一公館,出其私人藏書20萬卷,讓章學誠編書修志。修成有《麻城通志》《湖北通志》《史籍考》等。 [11]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四十大壽。畢沅賦詩十首相贈。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陝西安康、四川大寧(今重慶巫溪)發生叛亂,傳言來自湖北,畢沅被貶為山東巡撫 [12] 
姚仔繪《畢尚書榮歸圖》 姚仔繪《畢尚書榮歸圖》 [1]
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授湖廣總督。湖南苗人石三保造反,奉命赴常德、荊州督餉,克盡職守,賞戴花翎。 [13] 
嘉慶元年(1796年),枝江(今屬湖北)人聶傑人等造反,破保康(今屬湖北)、來鳳(今屬湖北)、竹山(今屬湖北),圍攻襄陽。畢沅自辰州(州治今湖南沅陵)趕赴枝江鎮壓,當陽(今屬湖北)又落入聶傑人手中。嘉慶帝詔罷畢沅官。詔令未到,畢沅攻克當陽,嘉慶帝又下詔復畢沅職,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畢沅擒獲石三保、吳半生、吳八月等人,惟叛亂者的首領石柳鄧還沒捉拿到。畢沅上疏,請撤各省軍隊,留二、三萬兵分守苗疆要隘。未被允許。不久石柳鄧被俘,嘉慶帝命畢沅赴湖南鎮撫。畢沅上疏請求修築樊城城牆,以工代賑。 [14] 

畢沅生前身後

嘉慶二年(1797年)六月,畢沅手足麻木,嘉慶帝賜“活絡丸”藥。七月初三日(1797年8月24日),畢沅在湖南辰州的當陽旅館中積勞病逝 [20]  ,享年六十七歲,歸葬於靈巖山的東北麓。嘉慶帝聞奏,下詔追贈畢沅為太子太保 [15]  但説他在湖廣總督任內失察過多,未加諡號。八月,被追奪太子太保。畢沅死後被葬於蘇州吳縣木瀆靈巖山麓上沙村。 [22] 
嘉慶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去世,嘉慶帝查辦和珅,將其抄家賜死。畢沅與和珅頗有來往。嘉慶帝於是追究畢沅在湖廣辦理“教匪”失察,下旨不準承蔭,革去長孫承襲世職及次子承襲廕生,籍沒其家。 [16]  [22] 

畢沅主要影響

畢沅學術

畢沅早年曾師事惠棟沈德潛,故學有根底,加之自己治學勤奮,“從小至老,無一日廢書”,又“少嗜著述,至老不輟”,“雖官至極品,鉛槧未曾去手”,因而在學術上造詣頗深,能做到著作等身。他治學範圍極其廣泛,經學史學小學金石學、地理學、校勘學無不涉及,且能詩善文,故而在學術上亦多有建樹。 [34] 
畢沅博學多才,潛心研攻經史,敬重文士,尤好扶植後進,“一時名儒,多招至幕府”,據其幕士洪亮吉記載,畢沅生平最愛禮賢下士,只要“聞有一技之長,必持幣聘請,惟恐其不來,來則厚資給之。”因此“一時名儒,多招致幕府”,為他識拔的知名人士不下四十餘人,如章學誠邵晉涵、洪亮吉、嚴長明孫星衍汪中凌廷堪錢坫段玉裁黃易黃景仁楊芳燦錢泳方正澍吳泰來等均出其幕下。這些學者由於畢沅的支持和資助,獲得了良好的治學條件,寫出了不少著名的著述。而他自己也在與幕僚們的共同切磋,探討中開闊了學術視野,提高了學術水平,從而使他完成或在這些學者們的幫助下完成了《續資治通鑑》《關中金石志》《中州金石志》《靈巖山人詩集》《史籍考》等許多宏篇鉅著。 [34]  他與幕僚們一起討論學術問題,甚至吸收其參與決策行政大事。這在清代官吏中確屬罕見。 [35] 
  • 史學
有鑑於徐乾學所修《資治通鑑後編》仍存在着不少缺點,畢沅立志編撰《續資治通鑑》以正其失。他蒐羅了一批名家學者,如章學誠、邵晉涵、錢大昕等從事這項工作。他們主要利用《資治通鑑後編》作底本加以損益而成。歷時二十年,成書二百二十卷,二百三十五萬多字。原名《宋元編年》,後改定為《續資治通鑑》。 [38] 
《續資治通鑑》於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同樣重視,還特別指出“其遼、金二史所載大事,無一遺落,又據旁籍以補其逸”。宋代之事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而推廣之”,兼採《中興小紀》《宋季三朝政要》諸書以補其不足;元代之事“多引文集,而説部則慎其可徵信者”。總共參閲著作達一百十種之多,不僅史料之豐富大大超前此所有宋元編年諸家,而且內容上也改變了詳宋而略遼、金,元的弊病。對於所用史料,亦用司馬光資治通鑑》之成例,作出考異,但不單獨刊行,而是仿胡三省注《資治通鑑》之義例,“注於本文之下以便省覽”。與《通鑑》和《通鑑後編》一個很大不同點,是去掉了所附的作者評論,不用“臣某曰”的形式,理由是:“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史文評論,苟無卓見特識,發前人所未發,開後學所未聞,而漫為頌堯非桀,老生常談,或有意騁奇,轉入迂僻,前人謂如釋氏説法,語盡而繼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韻之以銘,斯為贅也。” [38] 
對於這部著作,邵晉涵作出了很大貢獻,從商定義例、校訂事實,直到最後的通篇複審,始終參與其事。錢大昕也曾為本書作了校閲。因此從質量而言,確是達到了“後來居上”的要求。但編者並不因此居功自喜,而是把這個成績的取得歸功於時代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今茲幸值右文盛治,四庫蒐羅,典章大備,遺文秘冊,有數百年博學通儒所未得見而今可借抄於館閣者,縱橫流覽,聞見廣於前人,亦借時會乘便利有以致此,豈可以此輕忽先正苦心,恃其資取稍侈,恫然自喜”。 [38] 
全書最大的缺點是多取舊史原文入錄,缺乏熔裁,因此未能通過融會貫通,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敍述,這樣,文字就不可能做到流利通暢,更難做到生動優美,這與司馬光之融會眾家、冶於一爐,自不可相比。但總的來説,它遠在前此諸家宋元編年之上,因此後世史家便把它作為可續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唯一著作,並把兩者一起合刻,稱為《正續資治通鑑》。 [38] 
  • 方誌學
《中州金石記》 《中州金石記》 [1]
畢沅重視地方誌,精於地理沿革的考證。“信載籍而不信傳聞,博考旁稽”,考證方法以水系辨山脈,以山水形勢考察郡縣建置和地理沿革,是清代方誌“考據學派”(亦稱“地理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這些方誌思想集中地體現在他編纂的《關中勝蹟圖志》中。此志以郡縣為經,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蹟四目為緯,薈萃古今記載,而以諸圖附後,綱領較明,頗合志體。書中援據考證,各附本條,始末了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視儒生著述,披尋於殘碑碎碣之間,研索於脱簡殘編之內者,其廣狹固有殊矣”,是世人公認的清代方誌中之上乘。 [34] 
畢沅對方誌事業的另一大貢獻是,積極整理舊方誌,倡導和贊助編纂新方誌。他在孫星衍等人的協助下,校訂了《山海經晉書地理志校注》《三輔黃圖》等書。他還整理校訂、重刊了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和元代駱天驤的《類編長定志》等著名的古方誌,並輯有《晉書地道記》《太康三年地誌》等。清代著名史學家王鳴盛評價他在這方面的成就時説:“美哉!先生之才大而思之遠,超出於流俗絕遠也。” [34] 
同時,畢沅極為重視纂修地方誌,每到一地,均倡修志書,象嚴長明的《西安府志》,洪亮吉的《長武縣誌》《淳化縣誌》,孫星衍的《醴泉縣誌》《直隸邠州志》,錢坫的《朝邑縣誌》,章學誠的《湖北通志》等一大批著名方誌,均是在其倡導、贊助、監修下編纂而成,這對當時的修志事業有着很大的影響。 [34] 

畢沅治政

  • 治理陝甘
畢沅在甘肅為官時,眼見甘肅災荒嚴重的情況。於是在乾隆帝出巡時,畢沅朝見,“具言甘肅頻年苦旱狀”,乾隆帝准奏,“有旨意督臣加意賑恤,並免積欠四百萬兩”。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他因甘肅遭受旱澇災害兩次奏請免除銀糧。為了豐裕倉儲,救濟民生,他還詳定章程,嚴密稽查,幫助甘肅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恢復捐監製度。 [39] 
由於甘肅歷年承辦軍需較多,花費大量銀兩,導致司庫閒款一直較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畢沅奏請朝廷給甘肅撥付銀款,解決甘肅軍備匱乏的問題。此時畢沅署理陝甘總督印務,所以他能更好的調度軍需,調配兩省資源。同時,他又積極懲治惡霸,整頓治安,對階州為禍一方的惡少黨朋全部嚴厲懲辦,派兵嚴把甘肅秦州東南各要隘關口,以防流犯逃竄擾民,並做《哀愚民》一篇,以儆官吏。他還積極經理屯田,除了在甘肅當地屯田之外,鼓勵人們去新疆屯田,對甘肅穩定和新疆開發功不可沒。 [39] 
畢沅在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和陝西巡撫期間,黃河、洛水、渭河氾濫成災,他開倉賑濟,救了很多流離失所老百姓的性命。在擔任河南巡撫之時,又多次上疏奏明黃河北岸一帶因為連年乾旱,租税難收,倉廩空虛,請截留漕糧20萬石備用,且不得私自囤積糧米,以此來平抑糧價,得到了乾隆的批准,保障了當地的民生。 [39] 
畢沅在陝期間還修文重教,並身體力行。他十分看重“關學”的價值,於到任不久後廣求社會賢達,重新修復關中學院,同時,利用自己的名望,延請教席。在政事之餘,他還親自前往授課,使這座有着近千年歷史的關學重鎮頓放異彩,各地士子紛紛向學,並取得累累成果,出現志書所謂“關中鄉、會試中或膺館選者,大半皆書院之士”的記載,當時也有“關中書院英才遍秦中”的稱譽。
  • 治理湖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畢沅擢湖廣總督。在任上,他上疏説:“長江自松滋(今屬湖北)流至荊江萬城堤,折而東北流,荊水無處散泄。請築對岸楊林洲土坎、雞嘴石壩,逼水南流,衝涮洲沙,可克壅遏。”築成楊林洲後,再次奏請修築襄陽等處堤壩,清鑿四川、湖北一帶長江中的險灘,以便於雲南鋼鐵的漕運。 [39] 

畢沅藏書

畢沅與學者章學誠交往極深,曾出其私人藏書20萬卷,讓章學誠編書修志。他於經史、書畫、小學、金石、詩文、地理之學,無不貫通。為編撰《關中金石記》,蒐羅秦中文獻1500餘種。家有“經訓堂”、“靈巖山館”,是藏書之所。編撰有《經訓堂書目》。輯刊《經訓堂叢書》,收書21種,是輯者註釋、校訂重要古籍的匯刻,由洪亮吉、孫星衍等共同校理,因名家所校,刻印質量高,被藏書家稱為善本收藏。其中《山海經》《呂氏春秋》《釋名疏證》等校本,尤為精善。其他如《長安志》《晉泰康三年地記》,流傳極少,是考證西北古史地所必備之書。刊刻圖書數種。藏書印有“畢沅審定”、“秋帆珍賞”“經訓堂珍藏印”“秋帆書畫圖章”“畢沅鑑藏”“畢沅一字湘蘅”等。

畢沅歷史評價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畢沅歷任封圻,尚屬曉事。” [45] 
畢沅去世後,趙翼輓聯中説:“羊祜惠猶留峴首馬援功未競壺頭。” [21] 
錢泳:“鎮洋畢秋帆先生,負海內重望,文章政績,自具國史。” [20] 
趙爾巽等:
  • 沅以文學起,愛才下士,職事修舉;然不長於治軍,又易為屬吏所蔽,功名遂不終。 [17] 
  • 川、楚教匪,沅當其始,久而後定。 [17] 
支偉成:“公識量閎遠,喜愠不形於色。遇僚屑以禮,不執己見,人人皆得盡言。苟遇大疑難,眾莫識所措者,則又沈機立斷,雖萬口莫能奪。久蒞方面,職事修舉。不以察察為明,亦不以煦煦要譽。獨軍旅非所長,且馭下太寬,未免矇蔽,卒坐是被累,身後遭籍沒,論者惜之。生平篤於故舊,尤好汲引後進。” [40] 

畢沅軼事典故

畢沅才子慈母

畢沅幼年就失去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著有《培遠堂詩集》。畢沅在她的調教下,6歲能讀《詩經》《離騷》,10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隨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巖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54句270言《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温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張藻病故後,乾隆帝特賜御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將室名稱作“經訓堂”,將自己的詩文集名為《經訓堂集》。

畢沅忠厚得福

軍機處任職時,畢沅與同事諸重光童鳳三等人都是舉人身份。為了有個更好的前程,他們三人都參加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禮部會試。考試結束後,他們照常回到軍機處辦理公務。會試發榜的前一天晚上,本該輪到諸重光值夜班,但諸重光急於打聽考試的結果,就毫不客氣地對畢沅説:“今天夜班還須請你代勞。”畢沅不解,便問:“為什麼呢?”諸重光提高嗓門説:“問題明擺着的,要中狀元書法必須過關。我的書法比你好,明天放榜倘若高中,還有殿試奪魁的希望,得早做準備。你的書法屬中下水平,即使明天榜上有名,難道還想去奪一甲前三名嗎?”畢沅儘管心裏也非常想乘空探聽一下消息,但覺得諸重光的分析不無道理,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傍晚值班時,接到陝甘方面一份有關新疆屯田的奏摺,畢沅閒坐無事,便饒有興致地將這篇奏摺反覆看了幾遍,其內容已是爛熟於心。第二天會試發榜,畢沅與諸重光、童鳳三均中貢士。數日之後,他們一起去參加殿試。當時新疆初定,乾隆帝準備在那裏搞屯田,於是親自出了與新疆屯田有關的“策問”題。對此,一般士子半天摸不着邊,可畢沅因心中有底,答得特別順手,寫得格外詳實得體,很得主考官們的好評,只因書法稍差,初擬名次時,僅排在第四位。乾隆帝閲讀前十名貢士卷時,發現前三名的卷子都不太滿意,讀到第四名畢沅的卷子時,覺得頗對胃口,大加讚賞,便親自改為第一甲第一名,而書法頗佳的浙江餘姚人諸重光卻屈居第二位。人們都説,畢沅中狀元是忠厚得福。 [39] 

畢沅悼念亡妻

畢沅的夫人汪氏美麗、聰明且賢惠,與畢沅成婚後伉儷甚篤,卻在三十多歲時病故。畢沅悲痛欲絕,曾作有《江雨山房》悼亡詩三十二首,追思夫妻恩情。李調元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路過西安時,見到了這些悼亡詩,不禁賦了一首四絕,其中有“雲鶼連理恨無窮,伉儷悽然一卷中”之句。 [35] 

畢沅畢李交往

畢沅與名伶李桂官交好。趙翼曾有詩歌《李郎曲》描述李桂官與畢沅之間的情感。
根據趙翼與袁枚的記載(趙袁二人均與畢沅熟識),李桂官在畢沅中進士之前就已經認識,李桂官服事畢沅最為殷勤,生病時為他“稱藥量水”,出入則授轡隨車。李桂官還為畢沅買來素冊界烏絲,勸他勤習殿試卷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果然一舉奪魁,得以狀元及第,帶着李桂官赴櫻桃宴(新進進士的宴會),老臣史貽直是康熙三十九年(也是庚辰年,1700年)的進士,在座中聽説李桂官到場,笑着説:“我抹一抹老眼,想見見狀元夫人。”可見李桂官名聲之大。畢沅到陝西任職時,李桂官前去探望,路過金陵。此時他已經快三十歲了,仍“風韻猶存”。袁枚見後,作長歌相贈,併為其《勸畢公習字》作序説:“如果對內助也論功賞勳,應該讓夫人接受造封(若教內助論勳伐,合使夫人讓誥封)。” [24] 

畢沅禮賢下士

畢沅隸書書法 畢沅隸書書法 [1]
畢沅性情儒雅和易,愛才若渴,曾“歲以萬金遍惠貧士,人言宋牧仲(宋犖)後一人”,身邊常名士雲集。當時的著名詩人黃景仁由於不願當官,又不知理財,生活貧寒。一天,畢沅讀到他“一傢俱在西風裏,九月寒衣未剪裁”的詩句,馬上派人送去銀子五十兩。後畢沅又為他出資謀得縣丞之職,遺憾的是黃景仁還沒有到任便病逝了;畢沅又資助經費,撫養其母親,還為他整理出版詩集。 [35] 
祖籍歙縣的著名文人汪中與畢沅沒有見過面,有一次跑到畢沅的衙門,遞給門衞一張小紙條,只説住在某某客店,轉身便走。門衞將紙條呈送畢沅,只見紙條上寫道:“天下有汪中,先生無不知之理;天下有先生,汪中無窮困之理。”畢沅看罷,哈哈大笑,立即派人送去白銀五百兩。 [35] 
程晉芳初入幕府時,畢沅勉勵他多讀些書,程晉芳説自己“行篋無書”。畢沅當即傳令吩咐:“程老爺倘若買書,請給錢。”程晉芳因此得以博覽羣籍。 [35] 
孫星衍居畢沅幕府時,恃才傲慢,“狂而好狎侮人”,幕僚們聯名告到畢沅處,要求驅逐他。畢沅聽後,很不高興,説:“我請來的人,你們怎麼能趕走呢?即使不與他共處,也還有別的辦法。”於是特地為他構築一室,讓孫星衍單獨居住,待遇比以前更好,還增加了薪俸。 [35] 
畢沅任陝西巡撫任時,一次路過一座寺院,老僧出來熱情招待,談得十分投機,畢沅忽然開玩笑地問道:“一部《法華經》,不知有多少個阿彌陀佛?”老僧從容應道:“我一個破廟老和尚,非常慚愧生成鈍根。大人是天上文曲星,非同一般,不知一部《四書》有多少個‘子曰’?”畢沅不禁一愣,非常佩服老僧機敏狡黠,於是捐銀為寺裏添置田產,還把寺院整修一新。 [35] 

畢沅死後抄家

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省荊州、襄陽爆發了白蓮教農民起義,規模浩大,很快蔓延到南方各省,前後歷經九年,才被清朝廷鎮壓下去。為此清朝廷耗用軍費二億兩白銀,相當於四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嘉慶元年,清朝廷派兵對湖北的白蓮教農民起義進行鎮壓,軍隊的軍需錢糧委派湖北省安襄鄖荊道道員胡齊侖負責管理。胡齊侖自負責管理軍需錢糧以後,任意侵貪、剋扣,致使領取軍餉的清軍官兵多有怨言。於是兩湖總督景府對胡齊侖經管的軍費收支進行了審計清查。經過審訊得實:胡齊侖在嘉慶元年至二年間,掌管湖北省軍需錢糧,在發放湖北襄陽軍隊的軍餉時,每發一百兩軍餉,扣除户部在撥款時已少撥的四兩“短平”銀外,又報請當時的湖廣總督畢沅批准再扣除四兩,以備支付按規定不準報銷的款項,此外胡齊侖還利用職權私自加扣二兩。如此三扣兩扣,每發一百兩軍餉,官兵們實得九十兩。胡齊侖經手發放的襄陽軍隊的軍餉一百四十餘萬兩,他私自扣留二萬九千兩,饋送給各營將軍、督撫們花用,其中僅送給一名叫永保的領兵大員就達六千兩。
接到審案官關幹胡齊侖一案的審訊結論報告,嘉慶帝為此特發上諭,嚴厲痛斥貪污軍餉的行為,他説:自鎮壓白蓮教以來,至今已有四年了,所耗用的款項達七千萬兩之多。白蓮教起自湖北,而清軍的行賄饋送之風也起自於湖北。前任兩湖總督畢沅,公然將軍需錢糧,任由胡齊侖一人經理,恣意侵扣,實為罪魁禍首,畢沅現已去世,倘若他還活着,我將立即把他處死,以正國法。即便如此,畢沅死後,家產還是遭到藉沒,全部充公。也就是《清史稿·畢沅傳》所寫的那樣:“(嘉慶)四年,追論沅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需幣項,奪世職,籍其家。”
相較《清史稿》,《清史列傳》記載則更為詳細。嘉慶四年九月,嘉慶帝發佈上諭稱:“迄今匪徒蔓延,皆由畢沅於教匪起事之初,辦理不善,其罪甚重。昨又據倭什布查奏胡齊侖經手動用軍需底帳,畢沅提用銀兩及饋送領兵各大員銀數最多。畢沅既經貽誤地方,復將軍需帑項任意濫支,結交饋送,執法營私,莫此為甚。倘畢沅尚在,必當重治其罪。今雖已身故,豈可復令其子孫仍在官職?”故將其作官的兒子就地免職。至十月,“追產入官”。
關於這一點,梁啓超曾以同情的口吻寫道:“獨軍旅非所長,且馭下太寬,未免矇蔽,卒坐是被累,身後遭籍沒,論者惜之。”其實,畢沅遠非一個潔身自好者。乾隆末年,當時他為湖廣總督,福寧為湖北巡撫,陳淮為湖北布政使,這三人即官官相護,千方百計婪索民財。當地百姓形容他們三人説:“畢如蝙蝠,身不動搖,惟吸所過蟲蟻;福如狼虎,雖人不免;陳如鼠蠹,鑽穴蝕物,人不知之。”(昭連:《嘯亭雜錄》卷一〇《湖北謠》)
還有一個記載可以對畢沅的人品做一個補充。錢泳《履園叢話》載,和珅當權時,“欲令天下督撫皆欲奔走其門以為快,而(畢沅)先生淡然置之”。但到和珅四十歲生日時,“自宰相而下皆有幣帛賀之”,畢沅也坐不住了,賦詩十首,“並檢書畫銅瓷數物為公相壽”。錢泳問他:“公將此詩入《冰山錄》(明朝權相嚴嵩被革職,他的被查抄沒收的全部財產,登在《天水冰山錄》中)中耶?”畢沅“默然,乃大悟,終其身不交和相”。錢泳已經預見了日後和珅的倒台,於是給畢氏一個忠告;畢氏接受了,遂保持了氣節。但清人陳康祺指出:“秋帆(畢沅)制府愛古憐才,人所共仰,其交和珅,懾於權勢,未能泥而不滓,亦人所共知。”畢秋帆死後被抄家,也和捲入和珅貪污案有莫大關係。在陳康祺看來,作為“畢氏客”的錢泳,對這件事不要提就算了,“惟欲以拒絕權門,歸功於一言之諫沮,其然,豈其然乎?”欲蓋彌彰,倒是弄巧成拙了。 [27] 

畢沅人際關係

母親:張藻
原配:汪氏 [18] 

畢沅主要作品

畢沅一生喜愛著述,到老手不釋卷。他認為經義必有師承,於是敍述其源流,著《傳經表》一卷、《通經表》一卷;認為讀書需要先識文字,於是考校文字異同,撰《説文解字舊音》一卷、《經典文字辨正書》五卷、《音同義異辯》一卷;又認為司馬光資治通鑑》之後,沒有詳備的續作,所以召集文士,編成《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 [26]  ;還認為研究史學必須先通曉地理,於是對《山海經》《晉書·地理志》進行校訂,撰成《山海經校本》十八卷、《篇目考》一卷、《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五卷。 [25]  此外還有《西安省志》《關中勝蹟圖記》《關中中州山左金石諸記》《靈巖山人詩文集》等著述傳世。

畢沅後世紀念

畢沅墓葬

畢遠生前在靈巖山後上沙村購得水木明瑟園舊址(今屬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營造生擴,自題“棲託好佳”額。墓西有“弁山宮太保畢公祠”,祠堂中央懸掛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御書“福”字匾額,中間供奉畢沅雕像,兩側祀夫人及副室5人塑像。其墓面對焦山的白鶴頂,石坊題“宮保畢公墓”字樣,前有兩塊神道碑,一對石獅子,還有石羊、石虎、石馬、翁仲、方池等,十分雄偉。墓封土南北長20米,東西寬11米半,高近2米。墓身用堅固的澆漿構築,外形呈饅頭狀,直徑10米,墓內構築3個相連的墓坑,葬7具棺木,為畢沅與其6位妻妾的合葬墓。20世紀60年代初,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0年10月由南京博物院發掘清理,出土大量隨葬品。 [35]  [36] 

畢沅其餘遺蹟

畢沅留在今江蘇省蘇州市的古蹟較多:
  • 畢沅曾在蘇州城裏購得朱長文的樂圃,後雖家產抄沒,但因園已改為家廟,例不入官,一家眷屬都居住樂圃; [35] 
  • 黃鸝坊橋東的慕家花園,為康熙間江蘇巡撫慕天顏所築,畢沅割分一半,改為“畢園”(又名小靈巖山館),園以水池為中心,假山、石筍、花木錯落點綴,池中疊一座塔形假山,稱之石塔; [35] 
  • 畢沅少時因隨沈德潛讀書於古鎮木瀆,故對木瀆感情特別深厚,取號“靈巖山人”。晚年在靈巖山南麓西施洞下,築有靈巖山館,內有“御書樓”“九曲廊”“澄懷觀”“畫船”“雲壑”、“硯石山房”等勝蹟建築,佔地四五十畝,化銀10萬兩之多。不過畢沅自己未住過一天。嘉慶年間歸虞山蔣氏,咸豐中毀於兵燹,只存廢址。 [35] 

畢沅史料索引

王昶《春融堂集》卷52《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廣總督贈太子太保畢公神道碑》 [19] 
錢大昕潛研堂集》卷42《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湖廣總督世襲二等輕車都尉畢公墓誌銘》 [18] 
洪亮吉《畢宮保遺事》 [19] 
史善良《弇山畢公年譜》 [19] 
錢泳履園叢話》卷6《秋帆尚書》
國史館臣撰《清史列傳》卷30 [19]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332《畢沅傳》 [17] 
徐世昌等《清儒學案》卷81《蘭泉學案》
參考資料
  • 1.    畢沅像取自上海百宋印刷局1947本《太倉鄉先賢畫像》,王伯明、樓龍殊摹繪。
  • 2.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 畢沅,字纕蘅,江南鎮洋人。乾隆十八年舉人,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處章京。
  • 3.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二十五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再遷庶子。
  • 4.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三十一年,授甘肅鞏秦階道。從總督明山出關勘屯田,調安肅道。擢陝西按察使。上東巡,覲行在,備言甘肅旱。諭治賑,並免逋賦四百萬。擢布政使,屢護巡撫。師徵金川,遣沅督餉,軍無匱,授巡撫。河、洛、渭並漲,朝邑被水。治賑,全活甚眾。幕民墾興平、盩厔、扶風、武功荒地,得田八十餘頃。濬涇陽龍洞渠,溉民田。嘉峪關外鎮西、迪化士子赴鄉會試者,奏請給驛馬。置姬氏五經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華岳廟暨漢、唐以來名跡,收碑碣儲學宮。屢署總督。
  • 5.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四十一年,賜孔雀翎。四十四年,丁母憂,去官。
  • 6.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四十五年,陝西巡撫缺員,諭:“沅在西安久,守制將一年。命往署理,非開在任守制例也。”
  • 7.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四十六年,甘肅撒拉爾回蘇四十三為亂,沅會西安軍伍彌泰、提督馬彪發兵討之。事平論功,賜一品頂帶。甘肅冒賑事發,御史錢灃劾沅瞻徇,降三品項戴。
  • 8.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四十九年,甘肅鹽茶廳回田五復亂,沅遣兵分道搜剿。上命大學士阿桂視師,沅治軍需及驛傳供億,屢得旨獎勵。
  • 9.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五十年,調河南巡撫。奏:“河北諸府患旱,各屬倉儲,蠲緩賑恤,所存無多,請留漕糧二十萬備賑。”既又請緩徵民欠錢糧,並展賑,上温諭嘉之。命詣胎簪山求淮水真源,御製淮源記以賜。
  • 10.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五十一年,賜黃馬褂。授湖廣總督。伊陽盜秦國棟戕官,上責沅捕治未得,命仍回巡撫。
  • 11.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五十三年,復授湖廣總督。江決荊州,發帑百萬治工。沅奏:“江自松滋下至荊州萬城堤,折而東北流,南逼窖金,荊水至無所宣泄。請築對岸楊林洲土壩、雞嘴石壩,逼溜南趨,刷洲沙無致雍遏。”又請修襄陽老龍堤、常德石櫃堤、潛江仙人堤,鑿四川、湖北大江險灘,便雲南銅運。
  • 12.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五十九年,陝西安康、四川大寧邪教並起,稱傳自湖北,沅赴襄陽、鄖陽按治,降授山東巡撫。上以明年歸政,令督撫察民欠錢糧豁免,奏蠲山東積逋四百八十七萬、常平社倉米穀五十萬四千餘石。
  • 13.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六十年,仍授湖廣總督。湖南苗石三保等為亂,命赴荊州、常德督餉,以運輸周妥,賜孔雀翎。
  • 14.    《清史稿·列傳第一百十九》:嘉慶元年,枝江民聶人傑等挾邪教為亂,破保康、夾鳳、竹山,圍襄陽,沅自辰州至枝江捕治。當陽又陷,復移駐荊州,上命解沅總督。旋克當陽,獲亂渠張正謨等,覆命沅為總督如故,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尋奏亂渠石三保、吳半生、吳八月等皆就獲,惟石柳鄧未獲;請撤各省兵,留二三萬分駐苗疆要隘。上諭曰:“撤兵朕所原,但平隴未克,石柳鄧未獲,豈能遽議及此?”尋獲石柳鄧。上命沅馳赴湖南鎮撫。疏言:“樊城為漢南一都會,請建磚城,以工代賑。”
  • 15.    《清史稿·列傳第一百十九》:二年,請以提督移辰州,增設總兵駐花園汛。尋報疾作,手足不仁,賜活絡丸。旋卒,贈太子太保。
  • 16.    《清史稿·列傳第一百十九》:四年,追論沅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需帑項,奪世職,籍其家。
  • 17.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二·列傳一百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9]
  • 18.    潛研堂文集 42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07]
  • 19.    傅璇琮 總主編.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 明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07:364
  • 20.    《履園叢話·卷六·耆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7]
  • 21.    李海章 著.古今名人聯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6-01:78
  • 22.    李峯.蘇州通史 人物卷 中 明清時期: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277
  • 23.    四部備要-53國朝先正事略(畢沅傳見卷20,第1005頁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7]
  • 24.    《隨園詩話》卷4:李桂官與畢秋帆尚書交好。畢來第時,李服事最殷:病則稱藥量水,出則授轡隨車。畢中庚辰進士,李為購素冊界烏絲,勸習殿試卷子,果大魁天下。溧陽相公,康熙前庚辰進士也,重赴櫻桃之宴,聞桂郎在坐,笑曰:“我揩老眼,要一見狀元夫人。”其名重如此。戊子年,畢公官陝西。李將往訪,路過金陵,年已三十,風韻猶存。餘作長歌贈之,序其《勸畢公習字》雲:“若教內助論勳伐,合使夫人讓誥封。”
  • 25.    司馬朝軍 撰.《經解入門》整理與研究 中: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04:639
  • 26.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7]
  • 27.    田東江 著.歷史如此年輕 報人讀史札記二集: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0-03:4
  • 28.    《潛研堂文集》卷42《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湖廣總督世襲二等輕車都尉畢公墓誌銘》:先世居徽之休寧,明季避地蘇之崑山,又徙太倉州,後析置鎮洋縣,遂佔籍焉。
  • 29.    《潛研堂文集》卷42《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湖廣總督世襲二等輕車都尉畢公墓誌銘》:公自少穎悟,甫六歲,母張太夫人手授《毛詩》、《離騷》,過目即成誦。十歲審聲韻,十二習制舉義,十五能詩。稍長,讀書靈巖山,從沈文慤公德潛、惠徵君棟遊,學業益邃。
  • 30.    畢沅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31.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2016年,第1輯,總第30輯[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6.06.第137頁
  • 32.    王竇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50 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灣:文海出版社,1980:180
  • 33.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 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 1: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04:196
  • 34.    林正秋 主編.中國地方誌名家傳:黃山書社,1990-12:147-149
  • 35.    李嘉球 著.蘇州狀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02:151-153
  • 36.    李嘉球 編著.姑蘇城西是“天堂” 蘇州木瀆名人冢墓錄:古吳軒出版社,2016-02:147
  • 37.    《安徽歷史名人詞典》編輯委員會 編.安徽歷史名人詞典 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05:676
  • 38.    倉修良,魏得良 編.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06:476-477
  • 39.    安傑.畢沅:學者督撫的雙面人生[J].檔案,2017(07):45-50.
  • 40.    支偉成 著.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嶽麓書社,1998-08:341
  • 41.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612:(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御太和殿傳臚,賜一甲畢沅、諸重光、王文治三人進士及第。
  • 42.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613:(乾隆二十五年五月)授一甲一名進士畢沅為翰林院修撰。
  • 43.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875:(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己丑。諭:據文綬奏,按察使秦勇均,年屆七十,氣血已衰。現在患病未痊,難膺臬司重任,請解任調理等語。秦勇均着準其解任回籍調理,所遺陝西按察使員缺,着畢沅補授。
  • 44.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224:(乾隆五十年二月)諭曰:畢沅着調補河南巡撫。
  • 45.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三百四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3-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