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夷簡

鎖定
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萊州(今山東萊州)。 [28]  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大理寺丞呂蒙亨之子。 [30]  中國北宋政治家、 [28]  宰相。 [29] 
呂夷簡於鹹平三年(1000年)進士及第,補絳州軍事推官。歷任通判通州、濠州,知濱州、提點兩浙刑獄、勾當通進司兼銀台封駁事等職。乾興元年(1022年)七月,呂夷簡任參知政事。天聖七年(1029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景靈宮使,為宰相。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親政,以其附劉太后罷相,未幾復相。景祐四年(1037年),因呂夷簡與王曾衝突,罷相知許州,後判天雄軍。次年,因西夏擾邊,呂夷簡復相,兼樞密使。慶曆三年(1043年),因病罷相,後去世。 [28] 
呂夷簡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國內國外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31]  劉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呂夷簡在協和兩宮方面有相當重要的貢獻。然呂夷簡為政後期,其果斷、進取的從政特徵逐漸喪失,日益轉向明哲保身、大搞權術,以取寵固位之路,對北宋中期保守政風及三冗問題的加劇,負有較大責任。 [28] 
別    名
呂文靖
呂申公
呂許公
坦夫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淮南壽州
出生日期
978年
逝世日期
1044年10月3日
主要成就
輔佐宋仁宗安定社會
主要作品
文集二十卷
本    名
呂夷簡
封    爵
申國公
追    贈
太師、中書令
諡    號
文靖
祖    籍
京東路萊州(今山東省萊州市)

呂夷簡人物生平

呂夷簡家族出身

呂夷簡原籍京東路萊州(今山東省萊州市),因其祖父呂龜祥曾任安徽壽州知州(今壽縣),故呂氏移家壽州。呂夷簡出身仕宦之家,北宋名相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大理寺丞呂蒙亨之子。

呂夷簡早年仕途

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考中進士,初補絳州軍事推官。 [1]  歷任通州通判、濱州知州、禮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呂夷簡才識卓優、清慎勤政,當時便有“廉能”之譽。知濱州時,他上疏請免掉農具税,真宗為之頒行天下。在禮部員外郎任上,他批評真宗建築宮觀是勞民傷財,請罷除冬天河運木石。真宗稱讚他“有為國愛民之心”,數次委以大任。他曾出使契丹議和劃界,返朝後升任知制誥之職,成為真宗的近臣。
真宗末年,他升為龍圖閣直學士遷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真宗把他的名字寫在屏風上,朝野盛傳呂夷簡將要獲拜為相。

呂夷簡輔佐太后

呂夷簡半身像 呂夷簡半身像 [33]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崩。年幼的仁宗即位,劉太后臨朝稱制。呂夷簡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相。
明道元年(1032年),仁宗的生母、嬪妃李氏病逝,太后未公開治喪。呂夷簡朝令時提出此事,太后説:“宰相也管宮中事嗎?”呂夷簡説:“太后不為日後保全劉家着想嗎?”於是太后下詔以皇后禮下葬李氏。

呂夷簡輔弼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崩逝,仁宗親政。呂夷簡向他提出八條規勸,即: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賄、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宋仁宗皆虛心接受。
宋仁宗郭皇后素不滿呂夷簡,在仁宗面前挑撥他與呂夷簡的關係,呂夷簡被短期罷相,旋即復任。郭皇后脾氣暴躁,在宮中與尚美人發生爭執,大打出手,不料一巴掌打在拉架的仁宗臉上。仁宗決意廢掉她,呂夷簡也表示贊同;孔道輔范仲淹等人疏救,被貶官外任。當時,宗室子弟人數劇增,經呂夷簡建議,朝廷設置大宗正對其進行管理,又增設教授員。後加右僕射,封申國公。
宰相王曾與呂夷簡意見不合,多次發生爭執。王曾無法忍受,直斥呂夷簡“納賂市恩”。呂夷簡請求在仁宗面前對答,但當仁宗詢問王曾的理由時,王曾卻語屈,二人於是一同被罷相。呂夷簡以鎮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之銜出判許州,又改任天雄軍節度使。不久後,又帶右僕射銜入朝拜相。一年多後,進位司空。呂夷簡推辭不接受,被改封為許國公。當時正整頓兵備,仁宗授呂夷簡為判樞密院事,但諫官田況認為言“總判”之名太重,於是改為兼樞密使。 [2] 
慶曆二年(1042年),契丹在燕雲一帶集結重兵,聲言要伺機南侵。消息傳至東京,有人主張遷都洛陽。呂夷簡認為,如果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池再堅固,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畏壯侮怯”,如果匆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仁宗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挫敗契丹南侵的圖謀。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改稱大名府為“北京”。 [3] 

呂夷簡病重去世

慶曆二年(1042年),呂夷簡因風眩病倒,仁宗改拜他為司空平章軍國重事。等到呂夷簡病情稍有好轉時,又讓他每隔數日到中書一次,裁決軍國大事。並剪下自己的鬍子送給呂夷簡,説:“古人説鬍鬚可以治病,朕現在剪下鬍鬚賜給您,希望您早日康復。” [4]  呂夷簡薦富弼等數人可堪重用,藉此再度請辭,但仁宗進拜他為司徒,仍不準其辭職。 [23] 
慶曆三年(1043年)春,呂夷簡病重。仁宗召見了他,不讓他下拜,扶他坐在自己面前。希望他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多多過問朝政。呂夷簡再三辭讓,仁宗允他以太尉致仕。 [23]  不久,呂夷簡病故,享年六十六歲。訃聞傳入朝中時,宰臣正在向仁宗奏事,仁宗悲哭道:“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旋即在禁苑中為其服喪發哀,並輟朝三日,下令有關卹典從優,追贈太師中書令,賜諡號為“文靖” [5]  。後仁宗追念呂夷簡,遂御書賜額為“懷忠” [25] 
宋英宗嘉祐八年(1063年),呂夷簡與王曾、曹瑋得以配享宋仁宗廟庭。 [7]  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理宗圖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勳閣,呂夷簡位列其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0] 

呂夷簡為政舉措

呂夷簡安撫邊疆

呂夷簡像 呂夷簡像
呂夷簡在處理宋與遼、夏關係,鞏固邊防方面卓有貢獻。他任用范仲淹用兵西夏,派名臣出使遼邦,與兩國達成和議,實現了和平,保護了國內安定的社會環境,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在上述關係的處理上,呂夷簡對遼夏讓步太多,歲輸銀兩、錦帛過巨,加重了國內財政負擔,這是應當指出的。

呂夷簡知人善任

在用人上,呂夷簡對反對他的人不夠寬容。這些人物常常被他貶往遠方任職,如孔道輔、范仲淹等。歐陽修批評呂夷簡“二十年間壞了天下。其在位之日,專奪國權,脅制中外,人皆畏之”。實際上,呂夷簡對真正有才幹的官員還是能夠重用的。常常一面薄懲示威,一面使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故史家稱他:“於天下事屈伸舒捲、動有操術。” [6]  [11] 

呂夷簡歷史評價

趙恆:“觀卿奏,有為國愛民之心矣。” [6] 
郭皇后:“夷簡獨不附太后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6] 
趙禎:“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 [6] 
王珪:“聰明亮達,規模宏遠。服在大僚,歷登三事,左右皇極,勤勞王家,二十餘年,厥功茂焉。” [7] 
張方平:“皇宋受命,光宅天下,唯上帝顧保,世賚良弼。在太宗朝,有若呂文穆公蒙正,率循大卞,乂寧王家,克左右、亂四方,以底綏大業。聖上纘服,有若元宰太尉許公,寅亮一德,謨明修輔,答揚祖宗之猷訓,以緝熙於光明,此所以持盈保成,重雍累洽,隆無疆之基者也。” [8] 
李燾:“自上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內外無間,天下晏然,夷簡之功為多。其後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師出數敗,契丹乘之,遣使求關南地,頗賴夷簡計畫,選一時有名之臣,報契丹、經略西夏,二邊以寧。然建募萬勝軍,雜市井小人,浮脆不任戰鬥,用宗室補環衞官,驟增俸賜,又加遺契丹歲金繒二十萬,當時不深計之,至於後世費大而不可止。夷簡當國柄最久,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復收用,亦不終廢。其於天下事,屈伸舒捲,動有操術。後卒配食廟庭,為世名相。” [11] 
  • 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時謹守資格,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在仁宗、英宗時謹守資格……以謹守資格為賢,名重當世,……而李沆十數人者,以守資格得名,而其時亦以治稱。 [12] 
  • 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為用人之利也決矣。 [12] 
  • 夷簡相仁宗,(闕)功立名,有益於世。方其主治喪之禮,則其見遠矣;消監兵之(闕),則其意深矣;請建都之議,則其謀偉矣;斯善持宰相之權者與,噫,夷簡誠有絕人之才,故能達權而應變,然其功最大者,乃在於處仁宗母子之際,使人無可乘之隙,消患於未萌,制治於未亂,朝廷以之安靜,公卿士大夫亦賴以無禍,此其所以有後也哉。 [9] 
  • 以夷簡為父,而公著為子,其謀謨事業有大過人者,蓋夷簡善任智,而公著則持正以成天下之務,賢於父遠矣……吾宋之韓呂氏,皆以相業世其家,嗚呼盛歟。 [10] 
趙與時:“呂文靖之老也,以司徒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每有軍國大事,與中書、門下、樞密院同議以聞。正獻之老也,復以司空同平章軍國事。曾令綽之為籤書,宣靖猶康寧,遂就養東府。士林尤以二家為盛事。” [13] 
  • 廢后者非仁祖之本心也,而夷簡實贊之。諫官伏閣,乃祖宗美意也,而夷簡實沮之。此夷簡入相之初,而國論為之一變也。 [14] 
  • 夷簡之罪,莫大於因私憾而預瑤華之議,因北事而忌富弼之能。夷簡之功,莫大於釋仲淹之宿怨,容孫沔之直言。君子論人功罪,不相掩可也。 [14] 
王應麟:“呂文靖為相,非無一疵可議,子為名相,而揚其父之美。” [15] 
脱脱:“呂夷簡、張士遜皆以儒學起家,列位輔弼。仁宗之世,天下承平,因時制宜,濟以寬厚,相臣預有力焉。士遜練習民事,風跡可紀,而依違曹利用以取譏。方夷簡在下僚,諸父蒙正以宰相才期之。及其為相,深謀遠慮,有古大臣之度焉。在位日久,頗務收恩避怨,以固權利,郭後之廢,遂成其君之過舉,咎莫大焉。雖然,呂氏更執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 [6] 
邵經邦:“愚觀呂許公,不惟文穆知之,王文正亦知之。觀其一言之決,雖筮龜不如,正所謂技茅連茹,以其匯徵吉者也。” [16] 
馮夢龍:“殺一監軍,他監軍故在也;自我罷之,異日有失事,彼借為口實,不若使自請罷之為便。文穆稱其有宰相才,良然。惜其有才而無度,如忌富弼,忌李迪,皆中之以小人之智,方之古大臣,邈矣!” [17] 
王夫之:“宋仁宗,賢主也,呂夷簡、夏竦,非大奸也,相激以爭,而石介以詩受所棺之僇。” [21] 
惲毓鼎:“宋代宮闈之事,大臣皆得與聞。如王文正、呂正惠、呂文靖,遇大事極能匡正。” [18] 

呂夷簡軼事典故

呂夷簡 呂夷簡

呂夷簡姍姍來遲

宋仁宗生病,很久沒有上朝。有一天病癒,想見執政的大臣,坐便殿,急着召見中書省樞密院。呂夷簡接到詔令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動身,同行的樞密贊公快步行走,呂夷簡卻安步當車。見到仁宗以後,仁宗説:“久病剛愈,很高興和你們見面,可為何姍姍來遲呀?”呂夷簡不慌不忙的奏道:“陛下身體不適,天下人都很憂慮,一旦忽然召見左右親近的臣子,臣等如果急速前來晉見,恐怕會驚動很多人。”仁宗認為他作為輔政大臣的表現很得體。 [19] 

呂夷簡巧罷監軍

三川口之戰後,大將劉平戰死。議論該事的人認為朝廷委任宦官監軍,使主帥無權調配軍隊,才導致劉平失利。仁宗下詔誅殺劉平的監軍黃德和。有人請求罷免其他部隊的監軍。仁宗就此事詢問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説:“不需罷除,只要選忠厚謹慎的人去擔任即可。”仁宗讓呂夷簡去選,呂夷簡説:“臣以宰相的身份,不應當與宦官交往,怎知他們賢明與否?希望陛下令都知押班,舉出不稱職的監軍來問罪。”仁宗依此而行。第二日,都知、押班都來叩頭,請求罷除監軍宦官。士大夫們都讚許呂夷簡有計謀。 [26] 

呂夷簡打擊李迪

李迪與呂夷簡同任宰相,李迪曾經規劃事情,而呂夷簡覺得自己不如他。有人對呂夷簡説:“李之東考慮事情更勝過他的父親。”呂夷簡就告訴李迪:“令郎之東的才智可以好好利重。”(邊批:詭計。)於是稟奏天子命李之東為兩浙提刑,李迪父子都很高興。李之東赴任以後,凡事不能再提醒李迪,李迪年老健忘,因此被免除宰相之職。李迪這才發現自己中了呂夷簡的計謀。 [27] 

呂夷簡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呂夢奇
後唐時官至兵部侍郎、北京副留守。後贈太師、齊國公。
祖父
呂龜祥
官至壽州知州。後贈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尚書令、祁國公。
父親
呂蒙亨
官至光祿寺丞、大理寺丞。後贈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
妻子
馬氏
太子少保馬亮之女,封秦國夫人。
長子
字仲裕,官至侍讀學士、右司郎中,卒贈左諫議大夫。
次子
字寶臣,官至西太一宮使,卒贈太尉諡號“惠穆”。
三子
字晦叔,官至司空、平章軍國重事,卒贈太師、申國公,諡號“正獻”。
四子
字稚卿,官至提舉醴泉觀,卒贈右光祿大夫。
幼子
長女
——
嫁司封郎中王雍
七世孫
南宋大儒。
南宋大儒。
據張方平《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呂公神道碑銘》所載,呂夷簡有七子,除表中五子以外,另兒子早夭;女兒有二人,除長女嫁王雍外,次女“不育”。
表格參考資料: [6]  [8] 

呂夷簡後世紀念

呂夷簡墓 呂夷簡墓
呂夷簡墓位於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鎮李墳村東約500米處,現存冢高4米,周長約40米。2001年11月12日,新鄭市政府將呂夷簡墓列為新鄭市文物保護單位。

呂夷簡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1989
1995
2019
冉唯羣(劇中叫做呂簡)
2020
清平樂
呂夷簡影視形象

呂夷簡史料索引

樂全集》卷36《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呂公神道碑銘》 [8] 
隆平集》卷5《宰臣》 [24] 
東都事略》卷52《呂夷簡傳》 [9] 
宋史》卷311《呂夷簡傳》 [6] 
參考資料
  • 1.    《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呂公神道碑銘》:鹹平三年,章聖始御便座,閲郡國貢士,公以進士擢第,解褐絳州推官。
  • 2.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王曾與夷簡數爭事,不平,曾斥夷簡納賂市恩。夷簡乞置對,帝問曾,曾語屈,於是二人皆罷。夷簡以鎮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許州,徙天雄軍。未幾,以右僕射復入相,逾年,進位司空,辭不拜,徙許國公。時方飭兵備,以判樞密院事,而諫官田況言總判名太重,改兼樞密使。
  • 3.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契丹聚兵幽薊,聲言將入寇,議者請城洛陽。夷簡謂:“契丹畏壯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景德之役,非乘輿濟河,則契丹未易服也。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或曰:“此虛聲爾,不若修洛陽。”夷簡曰:“此子囊城郢計也。使契丹得渡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乃建北京。
  • 4.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未幾,感風眩,詔拜司空、平章軍國重事,疾稍間,命數日一至中書,裁決可否。夷簡力辭,復降手詔曰:“古謂髭可療疾,今翦以賜卿。”
  • 5.    《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呂公神道碑銘》:薨問至,輔臣方奏事,上哭發聲,謂左右曰:“乃心國家,而任大事如呂某者,可復得乎?病不就訣,歿不臨酹,吾恨何既哉!”感悼不已,為制服苑中,哭之甚哀,不視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禮官考行諡曰文靖。
  • 6.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5]
  • 7.    《宋會要輯稿·禮一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8.    《樂全集·卷三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9.    《東都事略·卷五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10.    《東都事略·卷八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1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五十二》(慶曆四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4]
  • 12.    《歷代名臣奏議·卷五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13.    《卻掃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14.    《宋史全文·卷七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1]
  • 15.    《困學紀聞·卷十五·考史》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16.    弘道錄 3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17.    馮夢龍 著;柯繼銘 編譯.智囊全集 上:北方文藝出版社,2015-09:159-160
  • 18.    澄齋日記 7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19.    智囊全集  .豆丁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20.    《夜航船·卷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5-23]
  • 21.    《讀通鑑論·卷二十一·中宗偽周武氏附於內》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15]
  • 22.    清平樂 第01集(“演員表”呂夷簡飾演者見50:42左右)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12-21]
  • 23.    《隆平集》卷5《宰臣》:慶曆元年,進封許國公、判樞密院,以判院太重,改兼樞密使。二年,以病,特進、司空平章軍國重事。上憂之,翦髭賜,以療其疾。夷簡薦富弼等數人可大用,因再辭位,進司徒。固請老,以太尉致仕。
  • 24.    《隆平集·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21]
  • 25.    《宋會要輯稿·崇儒六》“御書賜勳戚”:仁宗:旌賢(故相王曾)、旌忠(故相萊國公寇準)舊學(故相晏殊)、旌功(故樞密使曹利用)、懷忠(故相呂夷簡)、旌忠、勳德(故樞密使張耆)、顯功(贈(大)[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李繼隆)、純孝(觀文殿學士張觀)、褒賢(贈禮部尚書范仲淹)、褒親(獻穆大長公主)、儒賢(觀文殿學士高若訥)、崇儒(觀文殿學士丁度)、清忠(故樞密使王德用)、思賢(故相劉沆)、旌忠、元勳(故樞密使狄青)、褒忠(故相陳執中)、全德元老(故相王旦)、親賢(隴西郡王李用和)(教)忠積慶(宰相文彥博父洎)、顯功(魯國忠武公李繼隆)、遺直(故相李迪)、旌勞(故相程琳)、英宗:大儒元老(故相賈昌朝)、忠規德範(故相宋庠)。
  • 26.    《智囊全集· 上智部總敍·迎刃卷四》:西鄙用兵,大將劉平戰死。議者以朝廷委宦者監軍,主帥節制有不得專者,故平失利。詔誅監軍黃德和。或請罷諸帥監軍,仁宗以問呂夷簡。夷簡對曰:“不必罷,但擇謹厚者為之。”仁宗委夷簡擇之,對曰:“臣待罪宰相,不當與中貴私交,何由知其賢否?願詔都知押班,但舉有不稱者,與同罪。”仁宗從之。翌日,都知叩頭乞罷諸監軍宦官。士大夫嘉夷簡有謀。
  • 27.    《智囊全集· 上智部總敍·迎刃卷四》:李迪與夷簡同相,迪嘗有所規劃,呂覺其勝。或告曰:“李子柬之慮事,過於其父。”夷簡因語迪曰:“公子柬之才可大用。”即奏除兩浙提刑。迪父子皆喜。迪既失柬,事多遺忘,因免去,方知為呂所賣。
  • 28.    呂夷簡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9.    黃文翰,呂俊海主編,洛陽呂氏繽紛錄[M].第91頁
  • 30.    車吉心主編,中國宰相全傳,第18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第4568頁
  • 3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鄭州市二七區委員會編,二七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11.第508頁
  • 32.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97
  • 33.    呂夷簡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