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岱廟

(山東省泰安市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岱廟,又稱東嶽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嶽大街191號,始建於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羣 [1]  [9] 
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1]  。岱廟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也是泰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羣,堪稱泰山歷史文化的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 
1988年1月13日,岱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岱廟
外文名
Dai Temple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嶽大街191號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佔地面積
9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3-0125-3-0073

岱廟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時期,漢廷於博縣境內建泰山廟。
武周時期,武則天命將東嶽廟由漢址移建於現址。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封禪泰山,命拓修東嶽廟。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宋太祖遣太子右贊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東嶽廟。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東嶽廟增建天貺殿。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廷詔修東嶽廟,大殿改稱嘉寧殿。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河東路都運使陳知存、京東路轉運使高某等分別捐施款項,修葺東嶽廟嘉寧殿。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命增葺東嶽廟。
金皇統七年(1147年),東嶽廟重修。
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東嶽廟發生火災,僅存門牆。
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廷敕令知泰安軍事徐偉等重修東嶽廟。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東嶽廟各殿門陸續修復。閏三月,廷臣奏定正殿名仁安,皇后殿名蕃祉,寢殿曰嘉祥,真君殿曰廣福,炳靈王殿曰威明,外門曰配天,東門曰晨暉,西門曰圓景。
金泰和六年(1206年)五月,重修東嶽廟。
金貞祐四年(1216年),東嶽廟因遭戰火,殿宇盡焚,僅存延禧與誠明堂。
元中統四年(1263年),元廷命掌教宗師誠明真人張志敬修復東嶽廟。
元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詔命重修東嶽廟,構建仁安殿。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月,增修東嶽廟。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重修東嶽廟延禧殿與誠明堂。
元朝末年,戰事頻繁,東嶽廟被毀。
明永樂元年(1403年)十二月,東嶽廟重修。
明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東嶽廟大火。
明正統元年(1436年)九月,東嶽廟重修。
明天順五年(1461年),山東巡撫賈銓重修東嶽廟。
明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山東巡撫王霽重修東嶽廟廊廡。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明孝宗發帑撥銀八千餘兩,命太監苗逵會同山東鎮巡等修葺東嶽廟。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東嶽廟東廊起火。
明嘉靖元年(1522年),山東參政呂經改東嶽廟前草參亭為遙參亭。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東嶽廟起火,正殿、門廊俱焚,僅存寢宮及炳靈、延禧二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山東巡撫朱衡委派濟南同知翟濤重修東嶽廟。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八月,山東左參政屠元沐請修東嶽廟。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山東鹽司同知查志隆重建環詠亭。
清康熙六年(1667年),山東巡撫劉芳躅重修東嶽廟。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發生強烈地震,東嶽廟配天門、三靈侯殿、大殿等牆垣坍塌。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於東嶽廟建御墨亭。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興工重修東嶽廟。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東嶽廟發生火災。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發帑重修東嶽廟。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月,乾隆帝為賀六十壽誕,遣內務府大臣劉浩重修東嶽廟。
清嘉慶十九年(1815年),泰安府奉旨重修東嶽廟。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9年),正月,山東巡撫陳預請修東嶽廟。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泰安知縣吳士愷重修東嶽廟遙參亭。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省政府發帑10萬元,撤除東嶽廟天貺殿神像,在大殿西壁修建戲台,致使壁畫多處受損。環詠亭和雨花道院改為旅館、浴池。諸多石刻被鑿為石料。城牆多處被拆毀,四角樓及門樓僅存正陽門左右二樓。歷代牌匾多被毀作桌凳。
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中原大戰”東嶽廟成為兵營,壁畫被炮毀數處。
民國二十年(1931年)10月,泰安縣縣長周百鍠和趙正印報請山東省政府批准,維修、保護東嶽廟天貺殿壁畫。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東嶽廟見大、仰高二門之上的門樓被炸燬。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開始修復東嶽廟。
1953年,整修岱廟天貺殿東御座等主要建築8處。
1957年,翻修岱廟後寢宮、東靈侯殿、太尉殿、配天門等;漢柏院新建假山,並將石碑鑲嵌在該院東牆。
1983年,整修岱廟遙參亭,翻修大門、配房等12間,並重立“禁止捨身碑”“五三慘案紀念碑”。
1984年5月1日,岱廟天貺殿東嶽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同年,復建岱廟厚載門、正陽門,翻修御碑亭,續建廊房15間。
1985年,岱廟正陽門、後載門及門樓復建竣工,復建岱廟西南角樓坤樓。
1986年2月1日,泰安市博物館在岱廟成立。
1987年,復建岱廟鐘樓及東南角樓巽樓。
2004年,修復岱廟北、東城牆部分 [3] 

岱廟建築格局

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1]  [25]  。總體佈局上按照唐宋以來祠祀建築中最高標準修建,採用了以三條縱軸線為主,兩條橫軸線為輔,均衡對稱,向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羣佈局形式。岱廟南起舊泰城南門,北至南天門中軸線上 [4] 

岱廟建築特色

岱廟充分利用借景和引景的手法,將泰山的自然形勝引入岱廟。因岱廟是東嶽帝君居住的神府,所以在岱廟敕建之初,就按照帝王宮城的樣式建造,故有泰山宮之稱。岱廟與北京故宮佈局相似,作為皇家廟宇,從整體佈局到單體建築具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岱廟具有明確的中軸線,按照均衡對稱的形式佈局。中軸線上,無論坊、門、殿等建築均雄偉端莊,以祭祀禮儀功能為主題,顯示“侯家事嚴整”的威嚴,也符合中國傳統建築遵從周禮的典制。岱廟城牆高築,四角根據方位分別建有“巽樓、艮樓、乾樓、坤樓”四座角樓,院落方正,體現古人“天圓地方”的哲學理念。城門之上城樓分別以“正陽門、厚載門、東華門、西華門”命名,門前設有牌坊、照壁、鐘樓等附屬建築,所有命名與形制都彰顯帝王宮城的威嚴。在中軸東西兩側,分別安排具有獨立功能的院落,形成兩道副軸線。中軸線與東西副軸線之間以夾道來解決縱向交通和防火問題。建築佈局形式為傳統四合院。綠化以側柏、檜柏為基調,整齊陣列式栽植。有古樹名木232株,除柏樹外,另有銀杏、玉蘭、國槐等古樹名木 [25] 

岱廟主要建築

岱廟中路建築

雙龍池
雙龍池位於遙參亭坊南,清光緒六年(1880年)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內東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龍頭而得名。池東西長約3米,南北寬約2米,高約1米,柱頭、柱身皆雕刻花卉石紋,北面正中欄板內側凹刻行書“龍躍天池” 四字。池周圍有雙龍池碑、萬古流芳碑,均為清光緒七年(1881年)引水竣工的記事碑。池西有古槐一株,池南為通天街 [8]  [10-11] 
遙參坊
遙參坊位於遙參亭前,雙龍池北。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坊為四柱門式,寬9米,高5.8米,四石柱均有石座,柱下部施滾墩石,上部有門楣、額板、回紋雀替。額板上題“遙參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中門額枋正中有三寶火焰紋珠,靠額板柱子兩側飾單浮雲,柱頂端立望天吼獸。石坊與望柱相結合,是清代的特殊形制。石坊東西兩側有兩尊清代鐵獅 [8]  [12] 
遙參亭
遙參亭南接通天街,北連岱廟,是岱廟古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帝王凡有事於泰山,必先在此舉行遙祭參拜之禮。唐代稱“草參門”;宋代在門內築台建亭,更名為“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成為完整的院落,易名“遙參亭”。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進深三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梁、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亭院以山門、儀門、正殿、台亭、後門為中軸線,東西輔以配殿及廂房 [11-12]  [21] 
遙參亭 遙參亭
岱廟坊
岱廟坊又名玲瓏坊,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的。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寬9.8米,進深3米,通高11.3米。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獅蹲列,周圍都有幼獅攀耍。石坊中柱陽陰兩面均有刻聯,南聯是“峻極於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聯是“為眾嶽之統宗,萬國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石枋上部為歇山頂,正脊兩端施高大螭吻,中立寶瓶。中柱與邊柱的大小額枋浮雕麒麟、仙鶴等祥瑞圖,邊柱外浮雕升龍 [11-12]  [20] 
正陽門
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始建於宋朝時期,時稱太嶽門,明代稱岳廟門、岱廟門,清代稱正陽門延續至今。現存為20世紀80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仿照宋代的營造法式重修的。通高19米,門洞寬4米,進深17.7米,其上城樓高11米,名五鳳樓。正陽門兩旁置有東、西掖門 [5]  [12]  [19] 
配天門
配天門是岱廟的第二道門,取孔子語 “德配天地”而名。帝王來岱廟祭祀時,於此門前降輿,入門內黃帷少憩,並淨手而入仁安門。建築為單檐歇山式,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舊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兩側配殿,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殿。分置於配天門前的兩尊銅獅,系明萬曆年間鑄造 [8]  [25] 
仁安門
仁安門是岱廟的第三道門,其名取意於《論語·里仁篇》中的“仁者安人”。始建於元至元三年(1266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毀於火災,後屢有重修。建築為九脊歇山式,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門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舊有環廊與天貺殿相接,形成以大殿為中心的廟中廟、院中院的封閉式庭院建築格局 [8]  [13]  [25] 
閣老池
閣老池東西長11.4米,南北寬7.9米,周置石欄。池內外共有九塊太湖石,又稱玲瓏石,石上均有題記,現多已漫漶不清。因石形狀如老人,故稱此池為“閣老池” [8] 
天貺殿
天貺殿為岱廟的主體建築,又名仁安殿、峻極殿。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創建,歷代多有重修。內祀東嶽泰山之神。天貺殿採用的“九五”之制及重檐廡殿頂的形式,為中國古建築的最高營造形制。殿內繪有《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壁畫。殿前露台為宋朝以來帝王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東西碑亭內置有清乾隆皇帝的御製碑。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6]  [12]  [15] 
後寢宮
後寢為三宮,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歷代均有重修。中寢宮是為泰山神妃“淑明後”修建的後宮,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有甬道與天貺殿相通。其東西兩側的銀杏樹為清代所植 [8]  [25] 
厚載門
厚載門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明稱後宰門,也稱魯瞻門,是岱廟的北門。厚載,取自《易·坤》所説的“坤厚載物”,即大地因廣厚而能載萬物之意。厚載門上城樓名望嶽閣 [8]  [25] 

岱廟西路建築

唐槐院
唐槐院位於岱廟西南隅,舊稱延禧院,原有延禧殿,祀延禧真人。民國十七年(1928年)山東省國民政府由濟南遷至泰安期間,古蹟遭到破壞。院內現有唐槐抱子、槐香池、古槐蔭山、百碑牆及清乾隆唐槐詩碑等景觀,北為延禧殿遺址 [5]  [8] 
雨花道院
雨花道院原為道士齋宿之所。院內舊有藏經堂、環詠亭、魯班殿等建築,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至泰安,將此處改建成了旅館和澡堂,古建、文物遭到嚴重毀壞。2007年,院內闢為岱廟石刻園,彙集了泰山石刻中的精華及岱廟館藏古代、現代名家的書法作品。院內現保留有環詠亭遺址、魯班殿(復建) [8] 

岱廟東路建築

漢柏院
漢柏院位於廟東南隅,為炳靈院舊址,因院內有漢柏而得名。現存漢柏五株,傳為漢武帝封禪泰山時所植。其中尤以“漢柏連理”“赤眉斧痕”兩柏著名。另外,還有歷代碑刻、經幢八十餘通。其中清乾隆帝十次來泰山所留御書碑刻多集中於此院,院北為漢柏亭 [12]  [18] 
東御座
東御座位於漢柏院北,舊稱迎賓堂,始建於元朝時期,是達官貴人的休憩之所。清康熙年間增建“三茅殿”,奉祀三茅真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時改為駐蹕亭,成為御用之所。此組建築由垂花門、儀門、大門、正殿、東西廂房組成。東御座是目前泰山上下唯一一處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宮 [16] 

岱廟附屬建築

角樓
角樓位於岱廟廟牆四角,各以八卦方位得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南為坤,西北為乾。紅牆碧瓦,疊檐三層,黃琉璃瓦單檐九脊歇山頂。原角樓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戰亂。1987年完成巽樓、坤樓的復建;1994年艮樓、乾樓建成 [17] 
鐵塔
鐵塔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鑄造。原址位於天書觀,抗日戰爭時期天書觀被毀,鐵塔也遭破壞。塔身原為八角十三級,分層鑄造,而後套合。現僅存底部四層,每層高0.6—0.9米不等,通高3.8米,自第四級開始塔體四面各開一拱形門,並有紋飾出現。以下三級均鑄有捐款者的姓名、籍貫及鑄造者 [22] 
銅亭
銅亭又名金闕,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鑄造,原置於泰山頂碧霞祠內,內奉碧霞元君。明末清初移置靈應宮,1972年遷置岱廟。銅亭現置兩層台基之上,底層高1.65米,上層為須彌座,高1.03米。銅質結構,呈長方形,面闊4.45米,進深3.27米,高5.6米,造型和結構完全仿木,皆範銅鑄件,外鎏金。銅亭為重檐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飾以鴟吻,戧脊飾以獸頭,檐頭施以圓形瓦當和滴水。檐下影作一斗三升斗拱承託下檐檁,上迭抹角梁,其上立有中柱,上層檐下施闌額墊板,下層四角柱角有額、墊板、闌額相連,每柱兩側有抱柱。底部為覆盆式柱礎。亭四壁原裝隔扇,能轉動開啓 [12]  [14] 

岱廟文物遺存

宣和重修泰岳廟記碑
宣和重修泰岳廟記碑為岱廟內最大的龜趺碑。立於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碑高9.2米,寬2.1米,厚0.7米,龜趺座高1.9米,長4.8米,為一巨石雕鑿而成,重約4萬餘斤。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張漴奉敕書並篆額。文中記載宋時岱廟已有建築“八百一十有三楹”。碑陰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山東巡撫李戴和巡按吳龍徵題,田東作書的“萬代瞻仰”四字,字徑1.2米 [7]  [23] 
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
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為岱廟現存最早的龜趺碑。立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而立的封號碑。碑高8.2米,寬2.1米,厚0.6米,碑文由北宋翰林學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詔、朝散大夫尹熙古奉敕書並篆額。碑陰“五嶽獨宗”四字,系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山東巡撫右僉都御史固安張允濟、巡按監察御史太原王立賢題 [7]  [24] 

岱廟歷史文化

  • 傳説軼事
天降詔書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遼聖宗耶律隆緒侵犯大宋邊境,拿下了幽雲十六關。此時宋真宗與官員都想避戰,在寇準的力挺下,宋真宗無奈親到澶淵督戰,取得了勝利,但是在主和官員的讒言下,卻在此時與遼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失去的幽雲十六關也沒有收回。澶淵之盟讓朝野之間怨聲載道,宋真宗的威信和統治地位受到了嚴重影響。相傳副宰相王欽若給宋真宗出了一個計謀,就説六月六日在泰山有天書降臨,以此來證明宋真宗是真命天子。宋真宗率領羣臣親臨泰山迎接昭書,並在泰山祭天謝恩,同時在岱廟籌建天貺殿,並定於每年6月6日為“天貺節”,意即天賜 [27] 

岱廟文物價值

岱廟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也是泰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羣,堪稱泰山歷史文化的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 

岱廟文物保護

1987年,包含岱廟在內的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佈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6] 
1988年1月13日,岱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岱廟旅遊信息

岱廟地理位置

岱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嶽大街191號。

岱廟交通路線

  • 公交
山東省泰安市內乘坐3南環線、3西環線、36、39北環線、45路公交車,在公安局、岱廟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人民政府距離岱廟約0.99千米,駕車約4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