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

鎖定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原畫為中國宋代的巨幅壁畫,藏於中國三大皇宮宮殿之一的泰山岱廟天貺殿內,全圖長62米,高3.30米,生動地描繪了東嶽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壯觀場面。該題材的繪畫全國僅此一幅。
中文名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
壁畫長度
62米
壁畫寬度
3.30米
壁畫題材
東嶽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壯觀場面
所存地
泰山岱廟天貺殿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圖鑑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6張)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壁畫以大殿分門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為“啓蹕”,西半部為“迴鑾”。《啓蹕圖》中泰山神端坐於四輪六馬大輦之上,旒冕龍袍,端莊威嚴。前有泰山三郎與延禧真人,各乘轎侍行。大輦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後擁。《迴鑾圖》所繪場景與“啓蹕”相同,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駱駝馱卷宗,以示出巡圓滿成功。整個畫面共計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在畫法上,既繼承了宋代傳統筆法,又加以清初傳入的西畫技法,從而使壁畫顯現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
岱廟壁畫的藝術成就,很早便引起世人的驚歎。乾隆帝與嘉慶朝詩人張鑑題詠壁畫,亦各有“松柏那論舊,丹青尚著新”、“石壇古柏來風雨,畫壁羣神奉敦盤”之句。近代隨着社會對民間美術的重視,岱廟壁畫日益受到各界關注,現代著名美術史家俞劍華先生更給壁畫以高度的評價:“像這樣偉大精密豐富的壁畫絕非現代畫家們所能措手,這樣的構圖也絕非現代畫家們所能想象”,“在美術史、繪畫史、壁畫史上均有它的地位”。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歷史價值

泰山學院副教授、泰山文化研究學者周郢認為,《泰山神啓蹕迴鑾圖》的文化歷史價值無可估量,堪稱是泰山文化的瑰寶。以《泰山神啓蹕迴鑾圖》為題材開發泰山文化旅遊產品,是對泰山旅遊紀念品的一個開拓與深化,因為《泰山神啓蹕迴鑾圖》是泰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標誌。以此為切入點,打響泰山岱廟壁畫這個品牌,對於泰安、泰山的旅遊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將是不言而喻的。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臨摹

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再現古代藝術風采,十餘位學者專家,歷經數載,對泰山岱廟壁畫《泰山神啓蹕迴鑾圖》進行悉心摹繪,精工復原。在採用傳統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又遵循宋代繪畫、壁畫等藝術手法,對原圖補其殘缺,清其漫漶,既保留壁畫原貌,又加以細畫、提升,力求青出於藍,使畫作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岱廟壁畫史

岱廟壁畫的創作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唐代壁畫漸盛,五嶽各廟多有大型壁畫出現;及至宋代,各地寺廟競繪壁畫,蔚成風氣。據《宋朝名畫評》載:時中嶽天封觀東西壁有《聖帝出隊入隊圖》,分別出自著名畫師武宗元、王兼濟的手筆。與之題材相同的岱廟《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其創構時代亦應上溯到此時。宋代詩人蘇轍《嶽下》詩有“登封尚壇壝,古觀寫旗隊;戈矛認毫末,舒捲分向背”之句,這是今天所見關於泰山壁畫的最早記錄。
岱廟壁畫出現後,千餘年中曾隨廟宇歷盡劫波:金大定之火,貞祐之兵,元至元之亂,明宣德、嘉靖之災,清康熙之震,廟殿屢建屢毀。故唐宋原圖業已湮滅無存,今傳之圖,則為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岱廟後所制。據康熙《重修岱廟履歷記》碑:“大殿內牆、兩廊內牆俱口(使)畫工畫像。”又據泰安大汶口《劉氏族譜》載:“劉志學,善丹青,泰邑峻極殿(當時岱廟大殿之名)壁畫,即其所繪。”據此可知今存壁畫出自泰安民間畫工劉志學等人之手。此後乾隆、同治間又經重描。歷經千載,經營數代,最終形成這幅規模宏大、氣勢恢弘的藝術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