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 名
-
張忠定
張乖崖 - 字
- 復之
- 所處時代
- 北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濮州鄄城
- 出生日期
- 946年
張詠人物生平
編輯張詠早年經歷
這一年,張詠考中進士乙科,授任大理評事、鄂州崇陽知縣。又升為著作佐郎。因蘇易簡的推薦,入朝任太子中允,升任秘書丞、麟相二州通判,他自己請求掌管濮州的市場税收以便奉養父母。不久又被召回朝中,賞賜緋魚袋,任浚儀知縣。正逢李沆、宋湜、寇準接連推薦他的才幹,授任他為荊湖北路轉運使,上奏建議罷除歸、峽二州的水遞役夫,就地轉為太常博士。
[8]
張詠執掌三班
張永德任並代部署,有個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詔審理他的罪行。張詠將詔書封緘退還,並且説:“陛下正委以張永德邊疆重任,若因為一個小校官的緣故,使主帥受辱,臣恐怕會有下級輕視上級之心。”太宗沒有聽從。不久,果然有士兵聯合控告軍校的事發生,張詠引用前次的事來議論,太宗為此動容並撫慰他。
[10]
張詠治理蜀地
出任益州知州,當時李順作亂,王繼恩、上官正統兵攻討,卻停留不前進。張詠用話激勵上官正,勸勉他親自出擊,並盛情地陳設帷帳為他餞行。酒酣之際,張詠舉杯對軍官們相勸説:“你們蒙受國家的厚恩,沒有什麼可以報答的,此去正當直抵敵寇營壘,蕩平叛賊。如果曠日持久士氣衰落,那麼這裏就會成為你們的死地。”上官正因此決意出兵深入,終於大獲全勝。
[11]
當時民間訛傳,説有一位白頭老翁午夜時專吃小孩,全州紛紛擾擾。一到晚上,就路無行人。後來將造謠者抓住處死,人們才安定下來。張詠説:“怪誕妖妄興起之時,災氣就會乘機為害。妖怪就會有行跡,謠言就會傳播,制止謠言的辦法,在於判斷識別,而不在於壓服制勝。”
[14]
民眾有來投訴的,張詠明辨真偽,立即做出裁決,人們都很佩服。有好事之人還把張詠的故事編輯成書,刻板印刷傳播。張詠曾説:“向君子詢問可以得到君子的情況,向小人詢問可以得到小人的情況,分別向他們的同類那裏詢問,就無不明瞭。”張詠處理政事時,恩威並施,蜀人既敬畏又愛戴他。
[16]
張詠喪滿再仕
因父親去世辭職服喪,守喪未滿而重新起用,改任兵部郎中。正好遇上朝廷下詔在川、陝各州同時混用銅鐵兩種錢幣,每一枚銅錢相當於十枚鐵錢。張詠上奏説:“昨日經過利州時,那裏用一枚銅錢換五枚鐵錢,在綿州則一枚銅錢可換六枚鐵錢,在益州則一枚銅錢可換八枚鐵錢。若統一規定以一當十,公私都不方便。希望根據各地的估算來折算銅錢。”
[17]
鹹平二年,任同知貢舉。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正值當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販賣鹽來自給,捕獲了幾百個犯法的人,張詠全都減輕刑罰然後遣散他們。部下屬官請求説:“不嚴加制裁,恐怕無法禁止此事。”張詠説:“錢塘一帶十萬家民眾,飢餓的人有八九萬,如果不靠鹽來救命,一旦蜂擁而起做強盜,那就會釀成大患了。等秋天收穫了,當會依舊按舊法辦事。”
[20]
張詠再治蜀地
鹹平五年,馬知節從益州調任到延州,朝廷討論選擇可以接替他的人。真宗因為張詠以前在蜀政績優異,又命他任益州知州,並加為刑部侍郎、樞密直學士,就地升為吏部侍郎。轉運使黃觀上報他治理益州的政績,皇上下詔予以嘉獎。適逢朝廷派遣謝濤巡視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轉告張詠説:“有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了。”回朝後,再次執掌三班,領登聞檢院。
[23]
張詠中年時腦上生瘡,梳洗很不方便,因此請求出任潁州知州。真宗因為他正直,有聲望,兩次任益州知州,都因政績突出著名,不應該去治理小郡。下令中書將召見詢問張詠,將委任他到青社或真定去,要他自選。張詠推辭不接受,於是任命他為昇州知州。
[24]
張詠直言遭貶
皇上聽説張詠的腦瘡病很重,憐憫他,令薛映乘驛車前去代替他回來。因患疾病沒有見到皇上,張詠遺憾不能當面向皇上陳述想法,於是上章爭論道:“近年來用盡國庫的儲藏,竭盡人民的膏血,來作為興建無用的土木建築的費用,都是奸臣丁謂、王欽若開啓了皇上的奢靡之心才導致的。不誅殺他們,無以向天下人謝罪。”奏章三次呈上後,張詠被調出京城,任陳州知州。
[27]
張詠得病逝世
當初,張詠與青州人傅霖小時候是同學。傅霖隱居不做官。張詠顯貴之後,尋訪傅霖,三十年也沒能夠找到,到這時他來謁見。守門人來報告説傅霖求見。張詠責罵他説:“傅先生是天下賢士,我尚不能跟他成為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傅霖笑道:“與你分別一世你還這樣,別人怎知世間還有個叫傅霖的人呢?”張詠問:“昔日為何隱居,今日又為何出來?”傅霖説:“你快要去了,我來告知你的。”張詠説:“我自己也知道。”傅霖説:“知道了我還能再説什麼。”第二天傅霖便告別離去。
[28]
張詠歷史評價
編輯宋祁:惟公稟尊嚴之氣,凝隱正之量。
蘇軾:以寬得愛,愛止於一時。以嚴得畏,畏止於力之所及。故寬而見畏,嚴而見愛,皆聖賢之難事而所及者遠矣。
蔡襄:此君殊清節,可為世戒,此君殊重厚,可以為薄夫之檢押。
王安石:豈不以剛毅正直有勞於世如公者少歟。
錢易:公生平以剛正自立,智識深遠,海內之士,無一異議。
韓琦:魁奇豪傑之材,逢時自奮,智略神出,勳業赫赫,震暴當世,誠一代之偉人也。
張頤:其英聲駿烈,人人知之。
紀昀:平日剛方尚氣,有巖巖不可犯之節。
金庸:張詠性子很古怪,所以自號“乖崖”,乖是乖張怪僻,崖是崖岸自高。
張詠軼事典故
編輯張詠自號乖崖
張詠事君之法
張詠不喜拜跪
張詠詠械吏頸
張詠巧分家產
有户民家的兒子與其姐夫爭訟家產。女婿説岳父臨終時,這個兒子才三歲,所以委託自己掌管資產;而且有遺囑,叫他日後將十分之三的財產分給其兒子,其餘十分之七歸女婿。張詠看完遺囑,要過酒灑在地上,説:“你岳父,是個聰明的人,因兒子年幼所以託付給你。如果將其中的七份給兒子,那兒子就會死在你手裏了。”立即命令將十分之七給那兒子,其餘十分之三留給女婿,人們都佩服他的英明判決。
[21]
張詠哭婦不哀
有一天,張詠在益州巡查,聽到一個女子在哭,但哭聲裏沒有哀傷只有恐懼,於是讓吏員帶到面前詢問其原因。女子説:“丈夫暴病而亡。”張詠覺得事情並不簡單,立即派人調查此事。吏員查了很久沒有發現,回到家裏後,妻子讓吏員仔細查看屍體的頭部。吏員聽從妻子的建議,發現死者長釘入腦。張詠聽到這個結果後,重賞了吏員,但把吏員的妻子抓來審訊,果然發現妻子也曾以這種方法殺死過前夫,便把兩個女子一塊斬殺示眾。
[3]
張詠巾痕緝兇
張詠任江寧知府時,有一個過路的僧人遞出驗牒供他勘驗,他看了很久後喚人把僧人打入死囚。第二天,所有官員都聚集而來,既不解又震驚,張詠命人把僧人帶上公堂,問他出家幾年。僧人説已經七年了。又問他額頭上為什麼會有繫頭巾的痕跡,“僧人”大驚失色,只能把案情一一供述出來。他曾與一個僧人結伴同行,路上萌生歹意殺死僧人,之後自己剃掉頭髮,穿上他的衣服,拿了他的驗牒,偽裝做僧人招搖撞騙。
[4]
張詠兩度治蜀,共計七年,政績累然。他的斷案能力神乎其神,一般人在開頭還以為他的判斷有錯誤。但等他簡明扼要地説出自己的思路時,人們都佩服他觀察細緻,明察秋毫。下屬很久不能解決的案件都被他當機立斷,結果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當時就有人把他的斷案事蹟編為《誡民集》,雕版刊行。
[2]
張詠林麓斬僕
有位士人在遠郡謀求做官,被僕人劫持,並且要得到他的女兒為妻,這個士人不能制住他。張詠在旅店中遇到他們,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假裝借這個僕人為自己駕車,然後自己獨自騎一匹馬出城到近郊,等來到山林裏,便斬了僕人回來。
[33]
他曾對朋友説:“我幸好生在聖明之世,閲讀典籍來約束自己,不然的話,就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了!”
[34]
張詠勸人仕宦
張詠不學無術
起先,張詠在成都,聽説寇準當宰相,對自己的僚屬説:“寇公是奇才,可惜學問權術不夠。”等到寇準出使陝州,張詠恰好從成都罷職回來,寇準尊敬地供給帳幕,熱情款待。張詠將離去,寇準送他到郊外,問他説:“您有什麼教我的?”張詠緩緩地説:“《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沒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取書讀之,讀到“不學無術”時,笑着説:“這是張公説我。”
[42]
張詠繩鋸木斷
張詠擔任崇陽縣令時,一小吏從府庫中走出,張詠看到他的鬢旁頭巾下有一錢,就盤問他,原來是府庫中的錢。張詠命令下屬杖打小吏,小吏憤怒地説:“一錢有什麼值得説的,你竟然要杖打我?就算你能杖打我,也不能殺了我!”張詠提筆評判説:“一天一錢,一千日就是一千錢,用繩來鋸木頭,時間長了木頭會斷;水滴在石頭上,時間長了石頭會被水滴穿。”張詠親自提着劍,走下台階斬了小吏的頭,稟報御史府揭發自己。
[43]
張詠發奮讀書
由於張詠出生在貧寒之家,十九歲時,開始力學着文,家貧無書,借到手之後再抄下來苦讀。他讀書十分勤奮,沒有書桌,就在院子裏背靠着大樹的樹幹讀,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寫的《勸學》詩中有這樣兩句:“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可以説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寫照。
[1]
張詠人際關係
編輯張詠主要作品
編輯張詠賦
《聲賦》《放盆池魚賦》《鯸鮧魚賦》
張詠詩
《悼蜀四十韻》《勸學》《愍農》《緝書齋》《陽春曲》《勸酒惜別》《登崇陽縣北峯亭》《登崇陽縣美美亭》《縣齋秋夕》《登黃鶴樓》《新秦遣懷》《登麟州城樓》
張詠雜
張詠序
張詠後世紀念
編輯崇陽縣大集廣場建有一亭,名乖崖亭,飛檐翹角,古色古香。亭內壁書有一段字:張詠(公元946—1015),字復之,號乖崖,山東鄄城人,幼年家貧,勤奮攻書,性情耿直,樂為奇節。公元980年,與名相寇準同科進士,知崇陽縣,為政清廉,治縣有方,關注民生,扶植農桑,恩威並用,懲貪官污吏,揚清廉之風,民畏而愛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遂出其口。在任四年,歷任地方主官,朝中要職,政績卓著,口碑甚佳。為緬懷其功德,建“乖崖亭”,紀念先賢,激勵來者。丙年冬。
張詠史料索引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陳師道.唐宋史料筆記:後山談叢 萍洲可談:中華書局,2007
- 2. 張乖崖 .張乖崖集 :中華書局,2000年1月1日 .
- 3. 折獄龜鑑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20-06-25]
- 4. 折獄龜鑑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20-06-25]
- 5. 宋史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7]
- 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少任氣,不拘小節,雖貧賤客遊,未嘗下人。
- 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許其能讓。
- 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是歲,詠登進士乙科,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再遷著作佐郎。以蘇易簡薦,入為太子中允,遷秘書丞、通判麟相二州,乞掌濮州市徵以便養。俄召還,賜緋魚,知浚儀縣。會李沆、宋湜、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就轉太常博士。
- 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太宗聞其強幹,召還,超拜虞部郎中,賜金紫。旬日,與向敏中並擢為樞密直學士、同知銀台通進封駁司兼掌三班院。
- 1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張永德為並代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詔案其罪。詠封還詔書,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太宗不從。未幾,果有營兵脅訴軍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 1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出知益州,時李順構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緩師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酒酣,舉爵屬軍校曰:"汝曹蒙國厚恩,無以塞責,此行當直抵寇壘,平蕩醜類。若老師曠日,即此地還為爾死所矣。"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
- 1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繼恩帳下卒縋城夜遁,吏執以告。詠不欲與繼恩失歡,即命縶投眢井,人無知者。
- 13.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且曰:"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吾化賊為民,不亦可乎?"
- 1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時民間訛言,有白頭翁午後食人兒女,一郡囂然。至暮,路無行人,既而得造訛者戮之,民遂帖息。詠曰:"妖訛之興,沴氣乘之,妖則有形,訛則有聲,止訛之術,在乎識斷,不在乎厭勝也。"
- 15.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初,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 1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民有諜訴者,詠灼見情偽,立為判決,人皆厭服。好事者編集其辭,鏤板傳佈。詠嘗曰:"詢君子得君子,詢小人得小人,各就其黨詢之,則無不審矣。"其為政,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
- 1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丁外艱,起復,改兵部郎中。會詔川、陝諸州參用銅鐵錢,每銅錢一當鐵錢十。詠上言:"昨經利州,以銅錢一換鐵錢五,綿州銅錢一換鐵錢六,益州銅錢一換鐵錢八。若一其法,公私非便。望依旬估折納銅錢。"
- 1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真宗即位,加左諫議大夫。
- 1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鹹平初,入拜給事中、户部使,改御史中丞。承天節齊會,丞相大僚有酒失者,詠奏彈之。
- 2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二年,同知貢舉。是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詠曰:"錢塘十萬家,飢者八九,苟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
- 2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有民家子與姊婿訟家財。婿言妻父臨終,此子裁三歲,故見命掌貲產;且有遺書,令異日以十之三與子,餘七與婿。詠覽之,索酒酹地,曰:"汝妻父,智人也,以子幼故託汝。苟以七與子,則子死汝手矣。"亟命以七給其子,餘三給婿,人皆服其明斷。
- 2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知永興軍府。
- 23.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五年,馬知節自益徙延州,朝議擇可代者。真宗以詠前在蜀治行優異,覆命知益州,仍加刑部侍郎、樞密直學士,就遷吏部侍郎。轉運使黃觀上其治狀,有詔褒美。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歸朝,復掌三班,領登聞檢院。
- 2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詠剛中歲瘍生腦,頗妨巾櫛,求知潁州。真宗以其公直,有時望,再任益部,皆以政績聞,不當蒞小郡。令中書召問,將委以青社或真定,令其自擇。詠辭不就,遂命知升州。
- 25.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大中祥符初,加左丞。
- 2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三年春,州民以詠秩滿借留,就轉工部尚書,令再任。是秋,以江左旱歉,命充升、宣等十州安扶使,進禮部。
- 2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上聞詠腦瘍甚,憫之,令薛映馳驛代還。以疾未見,恨不得面陳所藴,乃抗論言:"近年虛國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皆賊臣丁謂、王欽若啓上侈心之為也。不誅死,無以謝天下。"章三上,出知陳州。
- 2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初,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霖笑曰:"別子一世尚爾邪,是豈知世間有傅霖者乎?"詠問:"昔何隱,今何出?"霖曰:"子將去矣,來報子爾。"詠曰:"詠亦自知之。"霖曰:"知復何言。"翌日別去。
- 2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後一月而詠卒,年七十。贈左僕射,諡忠定。
- 3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詠剛方自任,為治尚嚴猛。譯文:張詠以剛直正自任,為政崇尚嚴猛。
- 3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嘗有小吏忤詠,詠械其頸。吏恚曰:"非斬某,此枷終不脱。"詠怒其悖,即斬之。
- 3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少學擊劍,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譯文:張詠年輕時學習擊劍,為人慷慨,喜歡説大話,樂於做奇節之事。
- 33.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有士人遊宦遠郡,為僕伕所持,且欲得其女為妻,士人者不能制。詠遇於傳舍,知其事,即陽假此僕為馭,單騎出近郊,至林麓中,斬之而還。
- 3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嘗謂其友人曰:"張詠幸生明時,讀典墳以自律,不爾,則為何人邪?"
- 35.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故其言曰:"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
- 3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性躁果卞急,病創甚,飲食則痛楚增劇,御下益峻。譯文:他的性格果斷急躁,病得厲害的時候,一進飲食就痛楚加劇,管理下屬也更加嚴厲。
- 37.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尤不喜人拜跪,命典客預戒止。有違者,詠即連拜不止,或倨坐罵之。
- 38.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真守嘗稱其材任將帥,以疾不盡其用。譯文:真宗曾稱讚他的才能可任將帥,因為生病不能全部發揮他的能力。
- 3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自號乖崖,以為"乖"則違眾,"崖"不利物。
- 4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有集十卷。
- 41.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弟詵,為虞部員外郎。
- 4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 43. 《鶴林玉露·卷四》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傍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陽人至今傳之。
- 44. 張詠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45. 世界紙幣之父:張詠 .廣州嶺南金融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6-15]
- 46. 伍聯羣著.北宋文人入蜀詩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08.第70頁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