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謂

(北宋宰相)

鎖定
丁謂(966年—1037年),字謂之,後更字公言。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中國北宋文學家、 [63]  大臣, [63]  “五鬼”之一。 [64] 
淳化三年(992年),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通判饒州。宋真宗即位後,歷任知制誥三司使等職。宋真宗朝偽造天書、營建宮觀、東封西祀、假造祥瑞,丁謂與王欽若為主要謀劃者。後丁謂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乾興元年(1022年),封為晉國公。宋仁宗即位後,因丁謂前後欺罔及與宦官勾結,累貶崖州司户參軍。後徙雷州(今廣東省雷州市)、道州(今湖南省道縣)。明道二年(1033年),以秘書監致仕,死於光州。 [63] 
丁謂代表作有《知命集》 [63]  《談錄》《天香傳》等,他一生著述甚富,多達數百卷,今所存者唯《談錄》1卷、《天香傳》1卷 及《全宋詩》《全宋文》所輯得的詩文3卷。 [63] 
別    名
丁晉公
謂之、公言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
出生日期
966年
逝世日期
1037年
主要成就
巧造宮殿,治理邊疆
主要作品
晉公集
本    名
丁謂

丁謂人物生平

丁謂早年經歷

丁謂,字謂之,後來改字為公言,蘇州長洲人。 [1] 
淳化三年,丁謂中進士甲科,任大理評事、饒州通判。 [3] 
過一年,任直史館,以太子中允銜任福建路採訪使。回朝後,上奏茶鹽的利弊,於是任轉運使,升三司户部判官。 [4] 

丁謂治理邊疆

峽州路少數民族騷擾邊境,朝廷命令他前去考察解決。回朝上奏符合皇帝的意圖,任峽州路轉運使,多次升官至尚書工部員外郎,恰好分川峽為四路,改任夔州路轉運使。 [5] 
起初,王均反叛,朝廷調遣施、黔、高、溪州蠻族武裝抵禦王均,不久這些少數民族武裝反而成為賊寇,丁謂到此,召集少數民族酋長,開導曉諭他們,且説皇帝有詔赦免不殺他們。酋長感動流涕,願意世代進貢。於是立誓言刻於石柱,豎立在邊境上。少數民族地區富產糧食而缺乏食鹽,丁謂允許用糧食交換食鹽,當地人十分高興。以前,朝廷駐軍施州卻吃夔州、萬州的糧食。至此,百姓沒有轉運軍餉的勞役,施州各寨,積蓄聚集起來的糧食都可以自給。朝廷特別升丁謂為刑部員外郎,賞賜白銀三百兩。 [6] 
當時溪蠻另外一些部落入境騷擾,丁謂調遣高、溪少數民族首領率其兵討擊,又派宋兵援助他們,俘生蠻六百六十人,獲得他們所搶掠的漢人四百多口。 [7] 
丁謂又上奏説:“黔南的少數民族大多擅長養馬,請轉告三館衙門,犒賞綿帛,每年收購馬匹。”此後又遷徙少數民族定居於夔州城寨,都是丁謂所治理籌劃的。 [8] 
丁謂位居此職五年,朝廷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代替他,就下詔求自願替代該職的人,丁謂於是入朝為權三司鹽鐵副使。沒多久,被提拔為知制誥,判吏部流內銓 [9] 

丁謂計退契丹

景德四年,契丹入侵河北,真宗親征澶淵,任丁謂為鄆州知州兼齊、濮等安撫使,提舉轉運兵馬巡檢事。契丹侵入內地,百姓驚慌騷亂,爭着奔向楊劉渡,而船主高價求利,不按時間開船渡河。丁謂拿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主,斬殺在黃河岸邊,船主畏懼,百姓得以坐船渡過黃河。丁謂於是安排軍隊,使士兵沿着黃河岸邊執旗幟,擊打刁斗,呼喊聲百里外可聽到,契丹兵隨即退去。 [10] 

丁謂管理賦税

第二年,丁謂被召任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他進獻《會計錄》,按照景德四年百姓納税户口的名冊,比較鹹平六年的數額,全部送上史館,請求從今以後以鹹平年間賦税名冊作為定額,每年比較該定額報告當年賦税情況,皇帝下詔嘉獎他。不久他加任樞密直學士 [11] 

丁謂東封西祀

大中祥符初,朝廷商議封禪,未定下來,真宗問此行的經費情況,丁謂答以“估計有餘”,封禪之事才定下來。於是詔令丁謂任計度泰山路糧草使。 [12] 
起初,商議在宮城乾地建玉清昭應宮,真宗身邊人有進諫反對的。真宗召丁謂詢問,丁謂回答:“皇上擁有天下的財富,修建一宮奉侍天帝,況且是用以祈求皇嗣的。羣臣中有阻止皇上的,希望用此反駁他們。”王旦秘密上疏進諫,真宗按丁謂所回答的告訴他,王旦不再敢言。真宗於是以丁謂任修玉清昭應宮使,又任天書扶侍使,升任給事中,實授三司使。 [13] 
祭祀汾陰時,任行在三司使。建造會靈觀,丁謂又總管該事。調任尚書禮部侍郎,升户部,參知政事。建安軍鑄造玉皇像,任迎奉使。朝拜太清宮,任奉祀經度制置使、判亳州。真宗賜宴賦詩以使他此行榮耀,任命他暫代管勾駕前兵馬事。丁謂判禮儀院,又任修景靈宮使,摹寫天書雕刻玉書箱,為玉清昭應宮副使。皇宮內着火,丁謂任修葺使。歷任工、刑、兵三部尚書,又任天書儀衞副使,授平江軍節度使、昇州知州。 [14] 
天禧初年,丁謂調任保信軍節度使。 [15] 
天禧三年,以吏部尚書官復任參知政事。這年,南郊祭祀,輔佐大臣一同升官。 [16] 

丁謂黨同伐異

先例,曾為宰相而授官樞密使,才能升僕射,真宗只以丁謂任檢校太尉兼本官為樞密使。當時寇準當宰相,他特別厭惡丁謂,丁謂誣陷寇準,寇準於是被罷免宰相職務。旋即授丁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周懷政之事敗露,主張再貶寇準,真宗本意想貶寇準到江、淮之間,丁謂降其職,任寇準為道州司馬。同僚大臣不敢言,只有王曾用真宗的話質問丁謂,丁謂反而説:“讓寇準居住的人不要再説了。”這是指王曾把房屋借給寇準之事。 [17] 
此後真宗詔令皇太子趙禎聽政,皇后在內宮裁決發令,丁謂以二府兼任東宮官職,於是加官門下侍郎太子少傅,而李迪已經先兼少傅,丁謂就加中書侍郎兼尚書左丞。先例,左右丞不由兩省的侍郎兼任,而丁謂企圖特以此抑制李迪。 [18] 
丁謂所親善的林特,從賓客改任詹事,丁謂想引薦他任樞密副使兼賓客,李迪堅持不答應,因而大罵李迪。李迪入見皇帝,斥責丁謂奸邪違法之事,願與丁謂一起交付御史共受處理。皇帝於是糾正前制令未下,就罷丁謂任户部尚書,李迪任户部侍郎,不久讓丁謂知河南府,李迪知鄆州。第二天,丁謂入宮謝恩,皇帝責問他們所爭的情形,丁謂回答説:“不是我敢與他爭,而是李迪怨恨辱罵我,我希望再留任。”皇帝遂賜座給他。左右正要設墩,丁謂對他們説:“有聖旨恢復我任平章事。”左右就換成小凳進來,立即入中書省像過去一樣管理政事。丁謂又升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19] 
天章閣建成,授丁謂司空 [20] 
乾興元年,封丁謂為晉國公。 [21] 
仁宗即位,丁謂升任司徒兼侍中,為山陵使。寇準、李迪再次貶官,丁謂取詔令草稿改為:“當惡徒干預朝綱之際,恰好是先王有病初起,遭遇這種令人震驚的事,使先王病情加劇。”凡是與寇準友好的,全部放逐。 [22] 

丁謂暗通宦官

當時二府定奪商議,太后與皇帝每五天親臨一次便殿聽政。既得皇帝下旨,而丁謂暗中交結內侍雷允恭,要他秘密請求太后降下手書,軍國大事的處理只送入蓋印。學士起草皇帝的詔書,雷允恭先拿給丁謂看,丁謂閲畢才送給皇帝。丁謂想只任雷允恭傳達皇帝聖旨,而不想讓同僚大臣參與聞知機密大事。雷允恭依仗丁謂的勢力,更加橫行無所憚懼。 [23] 
雷允恭剛任山陵都監,與判司天監邢中和擅自更換皇陵堂地。夏守恩帶領工匠數萬人開鑿挖地,土石各佔一半,眾人的議論一天比一天大,害怕不能成功,半途停下來,上奏請示待命。丁謂包庇雷允恭,故意拖着不作處理。內侍毛昌達從山陵下回來,把這事奏報皇帝,皇帝問丁謂,丁謂才請求派使臣去調查。不久大家都説再使用舊地,於是詔令馮拯曹利用等人到丁謂家商議,派王曾再去視察,遂誅殺雷允恭。 [24] 
幾天後,太后與仁宗坐在承明殿,召馮拯、曹利用等人曉諭説:“丁謂任宰相,竟然與宦官交結串通。”於是拿出丁謂曾託雷允恭令皇宮後苑工匠所造金酒器給他們看,又拿出雷允恭曾找丁謂取管勾皇城司及三司衙司的憑證,接着説:“丁謂先前依靠雷允恭奏事,都説已經同你們這些人商議好了,所以我都准許他的奏議,而且營建奉侍先帝的陵寢,竟擅自更易陵地,幾乎誤了大事。”馮拯等人奏説:“自從先帝故去,政事都是丁謂與雷允恭一同議定的,他們聲稱是得旨於皇上。我們這些人沒有能辨別真假,仰仗英明的皇上明察他們的邪惡,這是國家之福啊。”於是降丁謂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先例,罷免宰相都要下正式詔令,當時要立即執行,只令馮拯等人就殿廬內召舍人草擬詔詞,仍舊張榜公佈在朝堂上,發佈曉諭天下。 [25] 

丁謂結交道士

先前,女道士劉德妙,曾以巫師身份出入丁謂家中。丁謂事敗,官府逮捕劉德妙,內侍審訊她。劉德妙與丁謂友好,丁謂曾教她説:“你所做的不過是求神占卜,不如假託老君言禍福之事,足以使人心動。”於是她就在丁謂家設神像,晚上在園中設壇祭祀,雷允恭多次來祈禱。到真宗死去,引她進入宮中。又由於鑿地得龜蛇,令劉德妙拿入內宮,欺騙説它們出自他家山洞中。丁謂又教她説:“皇上如果問你,所侍奉的怎麼知道是老君,你只説‘宰相不是凡人,應當知道這事’。”丁謂又作頌,標題是“混元皇帝賜德妙”,辭語牽涉妖言荒誕。遂貶丁謂為崖州司户參軍 [27]  籍沒丁謂的家,抄得四方賄賂贈送的物品,無法統計。 [29]  因丁謂事件犯罪罷官的從參知政事任中正以下達十幾人。 [47] 
丁謂在崖州滿三年,調到雷州,又過五年,調到道州。 [31] 
明道年間,丁謂被授秘書監退休,住在光州時死去。皇帝下詔賜錢十萬、絹白匹。 [32] 
文章累計數十萬字,他瀏覽一遍就能背誦。 [34] 
任職三司,案件文書繁多積壓,官吏很久難以解決的,他一句話就判決了,眾人都解除憂慮。 [35] 
真宗時營造宮觀,上奏吉祥災異之事,多為丁謂與王欽若發起的。 [38] 
起初,商議營建昭應宮,預料工期需二十五年,丁謂下令夜以繼日地幹,每繪一壁要供應兩隻蠟燭,七年就建成了。 [39] 
丁謂在貶所,專門研究佛家因果之説,他所著的詩和文章也有數萬字。 [41] 

丁謂歷史評價

趙恆:懿辭碩畫播朝中,造膝詢謀禮遇豐。文石延登彰順美,高牙前導表疇庸。書生仗鉞今尤貴,舊裏分符古罕逢。晝錦買臣安敢比,黃樞早日接從容。 [58] 
王禹偁:三百年來文不振,直從韓柳到孫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經。 [56] 
寇準:丁謂、錢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 [55] 
王曾:王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奸邪險偽,誠如聖諭。 [48] 
張詠:近年虛國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皆賊臣丁謂、王欽若啓上侈心之為也。不誅死,無以謝天下。 [54] 
脱脱:①謂機敏有智謀,憸狡過人。 [33]  ②善談笑,尤喜為詩,至於圖畫、博奕、音律,無不洞曉。 [36]  ③每休沐會賓客,盡陳之,聽人人自便,而謂從容應接於其間,莫能出其意者。 [37]  ④王欽若、丁謂、夏竦,世皆指為奸邪。真宗時,海內乂安,文治洽和,羣臣將順不暇,而封禪之議成於謂,天書之誣造端於欽若,所謂以道事君者,固如是耶?竦陰謀猜阻,鈎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欽若以贓賄幹吏議,其得免者幸矣。然而黨惡醜正,幾敗國家,謂其尤者哉。 [51] 
鍾芳:鯨波容易去還來,雷竹飛錢竟作悲。到底不須論巧拙,瓦全何似玉成灰。 [57] 

丁謂軼事典故

丁謂貌類贊皇

丁謂最初通判饒州時,遇見奇異的人説:“你的容貌像李贊皇(李德裕)。”旋即又説:“李贊皇不如你。” [43] 

丁謂面貌猴形

丁謂有睜眼仰視的相貌,像經常飢寒交迫的人,卻地位顯赫震動天下,相面的人認為是“真猴形”面相。 [53] 

丁謂掉臂天門

丁謂有詩“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王禹偁讀後,説:“入諸侯國君的朝門,還要斂身鞠躬呢,入天門怎麼可以仰首擺臂呢?此人必定不會忠誠!”後來果然如他所説。 [45] 

丁謂崖州為大

丁謂被貶為崖州司户,渡海時曾經和客人説:“天下的州郡哪個是最大的呢?”客人説:“京師最大。”丁謂説:“朝廷宰相現在是崖州司户,則只有崖州是最大的州郡。”船上的客人聽了後都大笑。 [62] 

丁謂魚畏龍顏

真宗時期年年都要賞花釣魚,羣臣應皇帝下詔作文賦詩。曾有一年,真宗在池邊垂釣很久都沒有魚兒上鈎,當時丁謂作《應制詩》説:“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釣遲。”真宗稱讚賞識,羣臣都自認為不如丁謂。 [61] 

丁謂觸怒太后

真宗逝世,商議草擬遺詔,軍國大事同時要取得皇太后處理同意,丁謂就增加“權”字;等到太后稱制聽政,他又主張每月送錢充作後宮用度,因此太后很厭惡他,由於雷允恭事件就一起審查丁謂前後欺君矇騙之事而放逐他。 [40] 

丁謂恥居何下

不久,孫何在考試中拔得頭籌,丁謂卻名列第四,丁謂自認為其與孫何齊名,以名次排在其後為恥。太宗傳達名次時,丁謂在殿內頗有微詞。太宗説:“甲乙丙丁,你姓丁,應當名列第四,還有什麼可説?” [52] 

丁謂酒價幾何

真宗問近臣説:“唐朝酒價多少錢?”丁謂答道:“一斗酒三百錢。”真宗問為什麼,丁謂説:“臣看杜甫有詩説‘速須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真宗非常高興,説:“杜甫的詩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朝代的歷史。” [60] 

丁謂羹污準須

當初,丁謂出自寇準門下任職至參政,他事奉寇準很小心。曾經在中書省一起吃飯,寇準的鬍鬚沾上了菜湯,丁謂起身為寇準慢慢擦拭鬍鬚。寇準笑着説:“參政是國家的大臣,是替長官擦鬍鬚的嗎?”丁謂十分羞愧,從此他排擠陷害寇準一天比一天厲害,是為“溜鬚”的由來。 [49] 

丁謂獨眠孤館

唐州押衙崔慶成押運香藥綱到內庫,抵達皇華驛舍時,晚上見到美麗的女鬼,女鬼丟了一張字條給他,上面寫着:“川中狗,百姓眼,媽撲兒,御廚飯。”崔慶成不解。後來被丁謂看到,丁謂解釋説:“川中狗就是蜀犬,合為‘獨(獨)’;百姓眼就是民目,合為‘眠’;媽撲兒是瓜子,合為‘孤’;御廚飯就是官食,合為‘館(館)’。是‘獨眠孤館’四字。” [46] 

丁謂揣摩人心

丁謂被貶後,他家人寓居洛陽,他曾寫信克責自己,敍説國家的厚恩,告誡家人不要總是心懷不滿,他派人送信給洛陽太守劉燁,請劉燁把信交給他家人。他告誡送信的人等劉燁會見眾同僚時送給劉燁,劉燁得到丁謂的信不敢私自處理,立即把它送呈皇帝。仁宗看信後受感動,起了惻隱之心,就調丁謂到雷州,這也説明丁謂會揣摩人的心理。 [31]  [42] 

丁謂一舉三得

大中祥符年間,宮中着火。當時丁謂主持重建宮室,被取土地很遠所困擾。丁謂於是命令從大街取土,沒幾天就成了大渠。於是挖通汴河水進入渠中,各地水運的資材,都通過汴河和大渠運至宮門口。重建工作完成後,用工程廢棄的瓦礫回填入渠中,水渠又變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個任務,省下的費用要用億萬來計算。 [50] 

丁謂世謂孫丁

丁謂年輕時與孫何友善,同把文章藏在袖子裏拜見王禹偁,王禹偁很驚奇重視他們,認為從唐朝韓愈柳宗元以後,二百年才有如此之作。世人稱他們為“孫、丁”。 [2]  丁謂和孫何考中進士,還沒有名氣,翰林學士王禹偁見到他們的文章,非常讚賞,贈詩説:“三百年來文不振,直從韓柳到孫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經。”兩人因此名聲大振。 [59] 

丁謂人際關係

弟:丁誦、丁説、丁諫(因丁謂捏造祥瑞,丁誦、丁説、丁諫全部降職罷官。 [30] 
子:丁珙、丁珝、丁玘、丁珷(因丁謂與雷允恭交結串通,追奪丁謂之子丁珙、丁珝、丁玘、丁珷一級官,解除丁珙的館職 [26]  因丁謂捏造祥瑞,丁謂諸子一併勒令停職。丁玘又犯與劉德妙通姦罪,被除名,發配復州服勞役。 [28] 

丁謂主要作品

丁謂著有《景德會計錄》《建安茶錄》《刀筆集》《青衿集》《晉公集》《晉公談錄》《丁晉公詞》等十多種。

丁謂史料索引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 [44] 

丁謂藝術形象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丁謂,字謂之,後更字公言,蘇州長洲人。
  • 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少與孫何友善,同袖文謁王禹偁,禹偁大驚重之,以為自唐韓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世謂之"孫丁"。
  • 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淳化三年,登進士甲科,為大理評事、通判饒州。
  • 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逾年,直史館,以太子中允為福建路採訪。還,上茶鹽利害,遂為轉運使,除三司户部判官。
  • 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峽路蠻擾邊,命往體量。還奏稱旨,領峽路轉運使,累遷尚書工部員外郎,會分川峽為四路,改夔州路。
  • 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初,王均叛,朝廷調施、黔、高、溪州蠻子弟以捍賊,既而反為寇。謂至,召其種酋開諭之,且言有詔赦不殺。酋感泣,願世奉貢。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蠻地饒粟而常乏鹽,謂聽以粟易鹽,蠻人大悦。先時,屯兵施州而饋以夔、萬州粟。至是,民無轉餉之勞,施之諸砦,積聚皆可給。特遷刑部員外郎,賜白金三百兩。
  • 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時溪蠻別種有入寇者,謂遣高、溪酋帥其徒討擊,出兵援之,擒生蠻六百六十,得所掠漢口四百餘人。
  • 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覆上言:黔南蠻族多善馬,請致館,犒給緡帛,歲收市之。其後徙置夔州城砦,皆謂所經畫也。
  • 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居五年,不得代,乃詔舉自代者,於是入權三司鹽鐵副使。未幾,擢知制誥,判吏部流內銓。
  • 1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真宗幸澶淵,以謂知鄆州兼齊、濮等州安撫使,提舉轉運兵馬巡檢事。契丹深入,民驚擾,爭趣楊劉渡,而舟人邀利,不時濟。謂取死罪紿為舟人,斬河上,舟人懼,民得悉渡。遂立部分,使並河執旗幟,擊刁斗,呼聲聞百餘里,契丹遂引去。
  • 1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明年,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上《會計錄》,以景德四年民賦户口之籍,較鹹平六年之數,具上史館,請自今以鹹平籍為額,歲較其數以聞,詔獎之。尋加樞密直學士。
  • 1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大中祥符初,議封禪,未決,帝問以經費,謂對"大計有餘",議乃決。因詔謂為計度泰山路糧草使。
  • 1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初,議即宮城乾地營玉清昭應宮,左右有諫者。帝召問,謂對曰:"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宮奉上帝,且所以祈皇嗣也。羣臣有沮陛下者,願以此論之。"王旦密疏諫,帝如謂所對告之,旦不復敢言。乃以謂為修玉清昭應宮使,復為天書扶侍使,遷給事中,真拜三司使。
  • 1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祀汾陰,為行在三司使。建會靈觀,謂復總領之。遷尚書禮部侍郎,進户部,參知政事。建安軍鑄玉皇像,為迎奉使。朝謁太清宮,為奉祀經度制置使、判亳州。帝賜宴賦詩以寵其行,命權管勾駕前兵馬事。謂獻白鹿並靈芝九萬五千本。還,判禮儀院,又為修景靈宮使,摹寫天書刻玉笈,玉清昭應宮副使。大內火,為修葺使。歷工、刑、兵三部尚書,再為天書儀衞副使,拜平江軍節度使、知升州。
  • 1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天禧初,徙保信軍節度使。
  • 1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三年,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是歲,祀南郊,輔臣俱進官。
  • 1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故事,嘗為宰相而除樞密使,始得遷僕射,乃以謂檢校太尉兼本官為樞密使。時寇準為相,尤惡謂,謂媒櫱其過,遂罷準相。既而拜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周懷政事敗,議再貶準,帝意欲謫準江、淮間,謂退,除道州司馬。同列不敢言,獨王曾以帝語質之,謂顧曰:"居停主人勿復言。"蓋指曾以第舍假準也。
  • 1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其後詔皇太子聽政,皇后裁製於內,以二府兼東宮官,遂加謂門下侍郎兼太子少傅,而李迪先兼少傅,乃加中書侍郎兼尚書左丞。故事,左、右丞非兩省侍郎所兼,而謂意特以抑迪也。
  • 1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謂所善林特,自賓客改詹事,謂欲引為樞密副使兼賓客,迪執不可,因大詬之。既入對,斥謂奸邪不法事,願與俱付御史雜治,語在《迪傳》。帝因格前制不下,乃罷謂為户部尚書,迪為户部侍郎;尋以謂知河南府,迪知鄆州。明日,入謝,帝詰所爭狀,謂對曰:"非臣敢爭,乃迪忿詈臣爾,願復留。"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即入中書視事如故。仍進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 2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天章閣成,拜司空。
  • 2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乾興元年,封晉國公。
  • 2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仁宗即位,進司徒兼侍中,為山陵使。寇準、李迪再貶,謂取制草改曰:"當醜徒幹紀之際,屬先王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至沈劇。"凡與準善者,盡逐之。
  • 2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是時二府定議,太后與帝五日一御便殿聽政。既得旨,而謂潛結內侍雷允恭,令密請太后降手書,軍國事進入印畫。學士草制辭,允恭先持示謂,閲訖乃進。蓋謂欲獨任允恭傳達中旨,而不欲同列與聞機政也。允恭倚謂勢,益橫無所憚。
  • 2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允恭方為山陵都監,與判司天監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夏守恩領工徒數萬穿地,土石相半,眾議日喧,懼不能成功,中作而罷,奏請待命。謂庇允恭,依違不決。內侍毛昌達自陵下還,以其事奏,詔問謂,謂始請遣使按視。既而鹹謂複用舊地,乃詔馮拯、曹利用等就謂第議,遣王曾覆視,遂誅允恭。
  • 2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後數日,太后與帝坐承明殿,召拯、利用等諭曰:"丁謂為宰輔,乃與宦官交通。"因出謂嘗託允恭令後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又出允恭嘗幹謂求管勾皇城司及三司衙司狀,因曰:"謂前附允恭奏事,皆言已與卿等議定,故皆可其奏;且營奉先帝陵寢,而擅有遷易,幾誤大事。"拯等奏曰:"自先帝登遐,政事皆謂與允恭同議,稱得旨禁中。臣等莫辨虛實,賴聖神察其奸,此宗社之福也。"乃降謂太子少保、分司西京。故事,黜宰相皆降制,時欲亟行,止令拯等即殿廬召舍人草詞,仍榜朝堂,布諭天下。
  • 2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追其子珙、珝、玘、珷一官,落珙館職。
  • 2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先是,女道士劉德妙者,嘗以巫師出入謂家。謂敗,逮繫德妙,內侍鞫之。德妙通款,謂嘗教言:"若所為不過巫事,不若託言老君言禍福,足以動人。"於是即謂家設神像,夜醮於園中,允恭數至請禱。及帝崩,引入禁中。又因穿地得龜蛇,令德妙持入內,紿言出其家山洞中。仍復教雲:"上即問若,所事何知為老君,第雲'相公非凡人,當知之'。"謂又作頌,題曰"混元皇帝賜德妙",語涉妖誕。遂貶崖州司户參軍。
  • 2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諸子並勒停。玘又坐與德妙奸,除名,配隸復州。
  • 2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籍其家,得四方賂遺,不可勝紀。
  • 3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其弟誦、説、諫悉降黜。
  • 3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在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
  • 3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明道中,授秘書監致仕,居光州,卒。詔賜錢十萬、絹百匹。
  • 3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謂機敏有智謀,憸狡過人。譯文:丁謂機智敏捷有智謀,陰險狡猾超過常人。
  • 3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文字累數千百言,一覽輒誦。
  • 3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在三司,案牘繁委,吏久難解者,一言判之,眾皆釋然。
  • 3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善談笑,尤喜為詩,至於圖畫、博奕、音律,無不洞曉。譯文:他善談笑,特別喜歡作詩,甚至對圖畫、博弈、音律,沒有不通曉的。
  • 3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每休沐會賓客,盡陳之,聽人人自便,而謂從容應接於其間,莫能出其意者。譯文:每次休假見賓客,全部陳設各種娛樂玩具,聽憑客人自己選擇,而丁謂在這些人之間從容應酬接待,沒有能超出他的意料的。
  • 3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真宗朝營造宮觀,奏祥異之事,多謂與王欽若發之。
  • 3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初,議營昭應宮,料功須二十五年,謂令以夜繼晝,每繪一壁給二燭,七年乃成。
  • 40.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真宗崩,議草遺制,軍國事兼取皇太后處分,謂乃增以"權"字。及太后稱制,又議月進錢充宮掖之用,由是太后深惡之,因雷允恭遂並錄謂前後欺罔事竄之。
  • 4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在貶所,專事浮屠因果之説,其所著詩並文亦數萬言。
  • 4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家寓洛陽,嘗為書自克責,敍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遣人致於洛守劉燁,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燁會眾僚時達之,燁得書不敢私,即以聞。帝見感惻,遂徙雷州,亦出於揣摩也。
  • 43.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謂初通判饒州,遇異人曰:"君貌類李贊皇。"既而曰:"贊皇不及也。"
  • 4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0]
  • 45.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五引曾慥《高齋詩話》:呂獻可誨嘗雲:“丁謂詩有‘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王元之禹偁讀之,曰:‘入公門猶鞠躬如也,天門豈可掉臂入乎?此人必不忠。’後果如其言。”
  • 46.    曾慥:《類説》卷三十四:唐州押衙崔慶成,轄香藥綱詣內庫,抵皇華驛舍,夜見美婦人日:“今日見君,君必有疑。今日舍君,我寧不悔?俟君回轅,別圖後會。”擲字雲:“川中狗,百姓眼,媽撲兒,御廚飯。”洎還,不敢宿皇華驛,寓旅邸,前婦人來日:“今日之事可諧否?十二字能辨否?”慶成不對,因命青衣進酒,終不舉盞,乃作詩云:“妖魂芳魄自古靈,多情心膽似平生,知君不是風流物,卻上幽原怨月明。”青衣日:“小娘子嘗養鸚鵡十餘年,竟不言,乃其驗乎?”婦人嘆日:“是矣!”乃作《啞鸚鵡詩》雲:“雕籠馴養許多時,終歲曾無一句詞。深恨化工情大誤,因何偏與好毛衣。”擲紙於地,燈火俱滅。丁晉公嘗見十二字,日:“川中狗,蜀犬也,‘獨’字。百姓眼,民目也,‘眠’字。媽撲兒,瓜子也,‘孤’字。御廚飯,官食也,‘館’字。乃‘獨眠孤館”四字。”
  • 47.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坐謂罷者,自參知政事任中正而下十數人。
  • 4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其後仁宗嘗謂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王曾對曰:"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奸邪險偽,誠如聖諭。" 譯文:其後仁宗曾對輔佐大臣説:“王欽若長久擔任朝廷官職,觀察他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奸邪。”王曾回答説:“王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當時稱他們為‘五鬼’。奸猾邪惡、陰險詐偽,的確像皇上所説。”
  • 49.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初,丁謂出準門至參政,事準甚謹。嘗會食中書,羹污準須,謂起,徐拂之。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邪?"謂甚愧之,由是傾構日深。
  • 50.    《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二》祥符中,禁火。時丁晉公主營復宮室,患取土遠,公乃令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塹。乃決汴水入塹中,引諸道竹木排筏及船運雜材,儘自塹中入至宮門。事畢,卻以斥棄瓦礫灰塵壤實於塹中,復為街衢。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
  • 5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論曰:王欽若、丁謂、夏竦,世皆指為奸邪。真宗時,海內乂安,文治洽和,羣臣將順不暇,而封禪之議成於謂,天書之誣造端於欽若,所謂以道事君者,固如是耶?竦陰謀猜阻,鈎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欽若以贓賄幹吏議,其得免者幸矣。然而黨惡醜正,幾敗國家,謂其尤者哉。
  • 52.    《東都事略-卷第四十九》既而何冠多士,而謂第四,自以與何齊名,恥居其下。臚傳之際,殿下有言。太宗曰:“甲乙丙丁,合居第四。尚何言?”
  • 53.    《涑水記聞-卷三》謂貌睢盱,若常寒餓者,而貴震天下,相者以為真猴形。
  • 5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近年虛國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皆賊臣丁謂、王欽若啓上侈心之為也。不誅死,無以謝天下。
  • 55.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丁謂、錢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
  • 56.    《涑水記聞·卷二》三百年來文不振,直從韓柳到孫丁。 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經。
  • 57.    《丁謂》鯨波容易去還來,雷竹飛錢竟作悲。到底不須論巧拙,瓦全何似玉成灰。
  • 58.    《賜丁謂·其一》懿辭碩畫播朝中,造膝詢謀禮遇豐。文石延登彰順美,高牙前導表疇庸。書生仗鉞今尤貴,舊裏分符古罕逢。晝錦買臣安敢比,黃樞早日接從容。
  • 59.    《涑水記聞·卷二》孫何、丁謂舉進士第,未有名,翰林學士王禹偁見其文,大賞之,贈詩云:“三百年來文不振,直從韓柳到孫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經。”二人由是名大振。
  • 60.    《堯山堂外紀·卷四十四》真宗問近臣:“唐酒價幾何?”丁晉公對曰:“鬥直三百。”上問故,曰:“臣觀杜甫詩:‘速須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上大喜,曰:“子美詩可謂一代之史也。”
  • 61.    《歸田錄·卷二》真宗朝歲歲賞花釣魚,羣臣應制。嘗一歲,臨池久之,而御釣不食,時丁晉公謂《應制詩》雲:“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釣遲。”真宗稱賞,羣臣皆自以為不及也。
  • 62.    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一:(丁謂)在海上,對客問:“天下州郡孰大?”客曰:“唯京師。”公曰:“朝廷宰相只作崖州司户,則崖州為大。”眾皆大笑。
  • 63.    丁謂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64.    海濱: 宰相丁謂是個傳奇人物  .海口日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23-06-27]
展開全部 收起